CN219390028U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90028U CN219390028U CN202320177407.6U CN202320177407U CN219390028U CN 219390028 U CN219390028 U CN 219390028U CN 202320177407 U CN202320177407 U CN 202320177407U CN 219390028 U CN219390028 U CN 2193900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duct
- water
- air conditioner
- duct assembly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蜗壳,所述风道蜗壳内限定出风道;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风道内;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风道蜗壳上且位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侧,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风轮相连用于驱动所述风轮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组件,在实现立式空调器内空气流动的同时,缩短了驱动电机所使用的电机线,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电机线的故障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生产中,连接零部件的导线过长会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同时导线过长容易受电磁干扰产生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在实现立式空调器内空气流动的同时,缩短了驱动电机所使用的电机线,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电机线的故障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风道组件的立式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蜗壳,所述风道蜗壳内限定出风道;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风道内;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风道蜗壳上且位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侧,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风轮相连用于驱动所述风轮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组件,通过将驱动电机设于风道蜗壳下侧,缩短了驱动电机所使用的电机线,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电机线的故障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和减振件,所述减振件固定于所述电机本体上,所述电机本体通过所述减振件与所述风道蜗壳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蜗壳上设有向下凸起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形成有安装孔,所述减振件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减振件的固定孔,所述减振件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安装孔固定于所述安装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柱,所述安装孔形成于所述连接柱上,所述减振件上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孔形成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连接柱的朝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伸入所述固定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还形成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连接柱并排布置且相连,所述固定槽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支撑柱和所述连接柱的外轮廓适配,所述支撑柱和所述连接柱均伸入所述固定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上还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环绕所述支撑柱和所述连接柱间隔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包括多个,所述减振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安装座与多个所述减振件一一对应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本体的侧壁上设有凸起的耳座,所述减振件与所述耳座卡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耳座上形成有背离所述电机本体的电机轴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耳座,所述减振件设于所述容纳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纳槽的槽壁和所述减振件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卡槽且另一个设有卡块,所述卡块配合于所述卡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块从所述容纳的一侧侧壁延伸至另一侧侧壁,所述卡块的两端设有凸起的限位筋,所述卡槽的两端设有凹槽的限位槽,所述限位筋配合于所述限位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耳座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耳座沿所述电机本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减振件与所述耳座一一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振件为柔性材料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立式空调器,包括上述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缩短了驱动电机所使用的电机线,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电机线的故障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立式空调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立式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组件和蒸发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风道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风道组件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风道蜗壳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所示的驱动电机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驱动电机的爆炸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驱动电机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1是沿图10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9中所示的减振件的示意图;
图13是图5中所示的风道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风道组件的又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5是图4中所示的风道组件和蒸发器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6是图7中所示的风道蜗壳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立式空调器;101、进风口;102、出风口;
10、风道组件;
11、风道蜗壳;
111、顶板;1111、第一集水槽;11111、第一集水区;1112、第一排水孔;1113、第一分隔筋;11131、缺口;1114、导向筋;
112、侧板;1121、线槽;
113、底板;1131、第一接水槽;1132、第一排水口;1133、第二接水槽;1134、第二排水口;1135、第三接水槽;1136、第三排水口;1137、溢流口;
114、安装座;1141、安装孔;1142、连接柱;1143、支撑柱;1144、加强筋;
12、风轮;
13、驱动电机;131、电机本体;1311、耳座;13111、容纳槽;13112、卡块;13113、限位筋;132、减振件;1321、固定孔;1322、固定槽;1323、卡槽;1324、限位槽;
14、风道;
20、蒸发器组件;
21、蒸发器支架;211、上端板;2111、第二集水槽;212、下端板;
22、蒸发器;
23、加热装置;
30、前面板组件;
40、面板支架组件;
50、出风框组件;
60、顶盖;
70、底盘组件;
80、外箱底板组件;
90、电控盒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00的风道组件10,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风道蜗壳11、风轮12和驱动电机13,其中,风道蜗壳11内限定出风道14,风轮12设于风道14内,驱动电机13设于风道蜗壳11上且位于风道蜗壳11的下侧,驱动电机13与风轮12相连用于驱动风轮12转动。
当驱动电机13通电工作时,驱动电机13带动风轮12转动,风轮12转动时带动周边空气流动,在风道14内产生气流,风道14蜗壳11限制了风道14内气流的方向和范围。
由于立式空调器100的电控盒模块90通常设于机壳的下部,本实施例通过将驱动电机13设于风道蜗壳11的下侧,即驱动电机13也位于机壳的下部位置,此时,驱动电机13和电控盒模块90均布置在机壳的下部区域,电控盒模块90可以位于驱动电机13的下方,驱动电机13通过电机线与电控盒模块90连接。相较于将驱动电机13设于风道蜗壳11的上侧,本实施例的驱动电机13与电控盒模块90距离较近,可以显著地减少驱动电机13到电控盒模块90之间的走线距离,降低成本,降低驱动电机13走线的故障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通过将驱动电机13设于风道蜗壳11的下侧,减小了驱动电机13与电控盒模块90的间距,从而缩短了驱动电机13的电机线,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电机线的故障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电机13包括:电机本体131和减振件132,减振件132固定于电机本体131上,电机本体131通过减振件132与风道蜗壳11相连。通过驱动电机13上设置减振件132,电机本体131通过减振件132与风道蜗壳11相连,减轻驱动电机13工作时的振动的传递,从而使得风道组件10的工作过程更稳定,并降低驱动电机13工作时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风道蜗壳11上设有向下凸起的安装座114,安装座114形成有安装孔1141,减振件132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减振件132的固定孔1321,减振件132通过紧固件穿过固定孔1321和安装孔1141固定于安装座114上。通过设置安装座114,便于驱动电机13在风道蜗壳11上的安装,保证驱动电机13的安装位置精度,减振件132通过紧固件穿过固定孔1321和安装孔1141固定于安装座114上,使得驱动电机13在风道蜗壳11上安装更稳固。此外,减振件132通过紧固件与安装座114实现可拆卸连接,可以方便减振件132的维修和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安装座114上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柱1142,安装孔1141形成于连接柱1142上,减振件132上设有固定槽1322,固定孔1321形成于固定槽1322内,连接柱1142的朝向驱动电机13的一端伸入固定槽1322。通过设置具有安装孔1141的连接柱1142,不仅可以实现与减振件132的固定连接,还可以增强安装座114的结构强度;通过在减振件132上设置固定槽1322,连接柱1142一端伸入固定槽1322,在为减振件132在连接柱1142上安装提供定位的同时,限制减振件132相对连接柱1142周面方向的位移,使得减振件132与连接柱1142连接更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安装座114还形成有支撑柱1143,支撑柱1143与连接柱1142并排布置且相连,固定槽1322的截面形状与支撑柱1143和连接柱1142的外轮廓适配,支撑柱1143和连接柱1142均伸入固定槽1322内。通过设置支撑柱1143,加强连接柱1142的强度,使得连接柱1142更稳固;通过支撑柱1143和连接柱1142外轮廓与固定槽1322截面形状相适配并伸入固定槽1322内,在为减振件132在连接柱1142上安装提供定位的同时,进一步增大安装座114与减振件13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减振件132与安装座114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安装座114上还设有加强筋1144,通过设置加强筋1144,提高安装座114的强度,使得安装座114更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加强筋1144包括多个,例如,加强筋1144可以为2、3、4或5个,多个加强筋1144环绕支撑柱1143和连接柱1142间隔布置。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升支撑柱1143和连接柱1142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安装座114包括多个,例如,安装座114可以为2、3或4个,减振件132包括多个,例如,减振件132可以为2、3或4个,多个安装座114与多个减振件132一一对应相连。通过多个安装座114与多个减振件132一一对应相连,可以均匀分散安装座114和减振件132之间的作用力,使得安装更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电机本体131与减振件132可拆卸连接,便于在电机本体131或者减振件132需要维修或更换时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电机本体131的侧壁上设有凸起的耳座1311,减振件132与耳座1311卡接连接。卡接连接在连接紧固的同时,便于安装,大大提升了生产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耳座1311上形成有背离电机本体131的电机轴开口的容纳槽13111,容纳槽13111沿上下方向贯通耳座1311,减振件132设于容纳槽13111内。容纳槽13111在提供减振件132安装空间的同时,容纳槽13111的形状与耳座1311的形状相配合,从而实现减振件132与耳座1311的卡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容纳槽13111的槽壁和减振件132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卡槽1323且另一个设有卡块13112,卡块13112配合于卡槽1323内。也就是说,当容纳槽13111的槽壁上设有卡槽1323时,减振件132上设有卡块13112;当容纳槽13111的槽壁上设有卡块13112时,减振件132上设有卡槽1323,通过卡块13112与卡槽1323的配合,实现减振件132与耳座1311的卡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当容纳槽13111的槽壁上设有卡块13112,减振件132上设有卡槽1323时,卡块13112从容纳槽13111的一侧侧壁延伸至另一侧侧壁,卡块13112的两端设有凸起的限位筋13113,卡槽1323的两端设有凹槽的限位槽1324,限位筋13113配合于限位槽1324内。通过卡块13112两端凸起的限位筋13113与卡槽1323两端凹槽的限位槽1324配合,实现减振件132与耳座1311的卡接连接,同时可以限制减振件132相对于耳座1311移动,防止减振件132脱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耳座1311包括多个,例如,耳座1311可以为2、3或4个,多个耳座1311沿电机本体131的周向间隔布置,减振件132与耳座1311一一对应,从而使得电机本体131所受的力均匀分散,电机本体131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减振件132为柔性材料件,柔性材料件可以实现减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风道蜗壳11还包括:位于风道蜗壳11顶部的顶板111,顶板111的上侧表面形成有第一集水槽1111,第一集水槽1111内形成有贯通顶板111的第一排水孔1112,第一排水孔1112连通至立式空调器100的接水盘。当顶板111上侧表面有冷凝水产生时,冷凝水在第一集水槽1111中汇集,通过第一集水槽1111引导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一排水孔1112排出至接水盘,避免冷凝水在顶板111上聚集,由此可以减少在风道蜗壳11上粘贴海绵,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简化部件结构使得安装效率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水槽1111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面积不小于顶板111上表面的70%,例如,第一集水槽1111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可以为顶板111上表面面积的70%、75%、80%、85%、90%或95%。由此,使得第一集水槽1111尽可能多的汇集顶板111上表面的冷凝水,保证顶板111上的冷凝水被及时排出,避免冷凝水在顶板111上聚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顶板111的上侧表面设有第一分隔筋1113,第一分隔筋1113将第一集水槽1111分隔为多个第一集水区11111,每个第一集水区11111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排水孔1112。通过设置第一分隔筋1113,在将顶板111分隔为多个第一集水区11111的同时可以加强顶板111的强度,每个第一集水区11111至少设置一个第一排水孔1112,保证第一集水区11111中冷凝水可以及时排出,防止冷凝水聚集。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集水区11111的底壁可以在朝向对应的第一排水孔1112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由此,在重力作用下,第一集水区11111中的冷凝水可以及时排出,避免冷凝水在第一集水区11111中聚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风道蜗壳11包括连接在顶板111的下侧且竖向延伸的侧板112,第一分隔筋1113形成为环形,第一分隔筋1113分隔出位于第一分隔筋1113内外两侧的两个第一集水区11111。通过设置第一分隔筋1113分隔出第一分隔筋1113内外两侧两个第一集水区11111,将顶板111上产生的冷凝水分开汇集、排出,避免冷凝水在一个部位堆积。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第一分隔筋1113具有缺口11131,缺口11131的相对的两侧侧壁均连接有导向筋1114,导向筋1114延伸至顶板111的边沿,两个导向筋1114之间限定出与第一分隔筋1113内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连通的第一排水孔1112,且第一排水孔1112的出口延伸至蒸发器支架21的顶部的第一集水槽1111的上侧,通过第一排水孔1112将第一分隔筋1113内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中的冷凝水排至蒸发器支架21的顶部的第一集水槽1111中,进而排至接水盘中,避免冷凝水在第一分隔筋1113内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中聚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与第一分隔筋1113外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连通的第一排水孔1112沿上下贯通顶板111,且第一排水孔1112的出口端延伸至侧板112的表面,侧板112在对风道蜗壳11提供支撑的同时,可以对流到侧板112上的冷凝水引流,第一分隔筋1113外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中的冷凝水通过第一排水孔1112排至侧板112表面,冷凝水通过侧板112流至风道蜗壳底板113上的接水槽中,进而排至接水盘,避免冷凝水在第一分隔筋1113外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中堆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风道蜗壳11还包括侧板112和底板113,侧板112竖向延伸,顶板111和底板113分别连接在侧板112的上下两端,底板113上形成有接水槽,接水槽用于承接从接水槽上方流下的冷凝水,接水槽与接水盘连通。侧板112用于连接顶板111和底板113,同时对风道蜗壳11提供支撑,侧板112、顶板111和底板113配合限定出风道14,底板113在对风道蜗壳11提供支撑的同时设有接水槽,接水槽上方流下的冷凝水在接水槽中汇集,接水槽与接水盘连通,冷凝水通过接水槽引流排至接水盘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接水槽为多个,多个接水槽在底板113上间隔排布,多个接水槽承接不同部位排出的冷凝水,同时避免冷凝水在一个部位聚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多个接水槽包括:第一接水槽1131、第二接水槽1133和第三接水槽1135。通过设置第一接水槽1131、第二接水槽1133和第三接水槽1135使得风道蜗壳11各个部位产生的冷凝水分开汇集、引流,避免冷凝水在一个部位大量聚集。
具体地,第一接水槽1131用于承接从侧板112的外壁面流下的冷凝水,第一接水槽1131的底壁形成有与接水盘连通的第一排水口1132,通过设置第一接水槽1131,第一接水槽1131承接从风道蜗壳11的后侧(如图13中所示的后侧)产生的冷凝水以及顶板111上排向侧板112流下的冷凝水,从而约束从风道蜗壳11的后侧产生的冷凝水以及顶板111上排向侧板112流下的冷凝水的流动,通过在第一接水槽1131的底壁设置与接水盘连通的第一排水口1132,使得第一接水槽1131中的冷凝水可以及时排至接水盘中,避免冷凝水在第一接水槽1131中堆积。
第二接水槽1133用于承接从侧板112的内壁面和风轮12上流下的冷凝水,第二集水槽2111的底壁形成有与接水盘连通的第二排水口1134,通过设置第二接水槽1133,第二接水槽1133承接从侧板112的内壁面流下的冷凝水,从而约束从侧板112的内壁面流下的冷凝水的流动,通过在第二接水槽1133的底壁设置与接水盘连通的第二排水口1134,使得第二接水槽1133中的冷凝水可以及时排至接水盘中,避免冷凝水在第二接水槽1133中堆积。
其中,可选地,第二排水口1134为多个,例如第二排水口1134可以为2、3或4个,多个第二排水口1134可以增大排水效率,同时在多个第二排水口1134其中一些堵住时,其余的第二排水口1134仍可继续排水,保证排水功能的稳定性。
第三接水槽1135设于风道蜗壳11的前侧(如图14中所示的前侧)用于承接从风道蜗壳11的前侧滴落的冷凝水,第三接水槽1135的底壁形成有与接水盘连通的第三排水口1136,通过设置第三接水槽1135,第三接水槽1135承接从风道蜗壳11的前侧滴落的冷凝水,从而约束从风道蜗壳11的前侧滴落的冷凝水的流动,通过在第三接水槽1135的底壁设置与接水盘连通的第三排水口1136,使得第三接水槽1135中的冷凝水可以及时排至接水盘中,避免冷凝水在第三接水槽1135中堆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接水槽1133的槽壁上设有溢流口1137,通过设置溢流口1137,溢流口1137的高度高于第二排水口1134在的高度,当冷凝水高度高于溢流口1137时,冷凝水从溢流口1137排出,防止冷凝水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大量堆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溢流口1137与第二排水口1134并排设置,保证在第二排水口1134无法将冷凝水排出时溢流口1137起作用,防止溢流口1137误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水口1132、第二排水口1134和第三排水口1136均位于接水盘的正上方,将第一排水口1132、第二排水口1134和第三排水口1136设置在接水盘的正上方,在重力作用下冷凝水通过第一排水口1132、第二排水口1134和第三排水口1136直接排至接水盘中,省去安装引流装置,节约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安装座114设于底板113的下侧,与第一排水口1132、第二排水口1134和第三排水口1136错开设置,当底板113上方有冷凝水滴落到底板113上时,冷凝水在底板113上的接水槽中汇集,通过第一排水口1132、第二排水口1134和第三排水口1136排出,使得驱动电机13上不会有冷凝水滴落,保证驱动电机13正常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侧板112上还设有线槽1121,为从侧板112上经过的线束提供布置空间并限制线束的位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00,包括上述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
下面将参考图1-图16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00。
如图1所示,立式空调器100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具体地,如图2所示,立式空调器100包括前面板组件30、面板支架组件40、出风框组件50、风道组件10、蒸发器组件20、外箱底板组件80、顶盖60、电控盒模块90和底盘组件70。其中,进风口101设置在外箱底板组件80上,蒸发器组件20设置在外箱底板组件80内部对应于进风口101的位置的前侧,风道组件10设置在蒸发器组件20的前侧,出风框组件50的后侧与风道组件10的前侧连接,面板支架组件40的后侧与出风框组件50的前侧连接,前面板组件30与面板支架组件40的前侧连接,出风口102设置在前面板组件30上,顶盖60适于安装在立式空调器100的上端,底盘组件70适于安装在立式空调器100的下端,电控盒模块90设置在底盘组件70和风道组件10之间。
蒸发器组件20包括:蒸发器22和蒸发器支架21,蒸发器22固定安装在蒸发器支架21内。蒸发器支架21为一框架结构,包括:上端板211、下端板212、竖向支架,其中,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通过竖向支架连接,上端板211、下端板212和竖向支架限定出蒸发器22安装空间,上端板211的上侧表面形成有第二集水槽2111,第二集水槽2111内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上端板211的第二排水孔,第二排水孔位于蒸发器22的正上方,接水盘形成于下端板212上,立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加热装置23,加热装置23设置在上端板211和下端板212之间。
风道组件10包括:风道蜗壳11、风轮12和驱动电机13。风道蜗壳11的内侧限定出风道14,风轮12设于风道14内,驱动电机13设于风道蜗壳11下方,驱动电机13与风轮12相连用于驱动风轮12转动。其中,风道蜗壳11包括顶板111、底板113和连接在顶板111和底板113之间的侧板112,顶板111的上侧表面形成有第一集水槽1111,第一集水槽1111内形成有贯通顶板111的第一排水孔1112,顶板111的上侧表面还设有环形的第一分隔筋1113,第一分隔筋1113内外两侧形成有均形成有第一集水区11111,第一分隔筋1113内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通过第一排水孔1112连通至上端板211上的第一集水槽1111,位于第一分隔筋1113外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内设有与侧板112正对的第一排水孔1112。底板113上侧表面设有第一接水槽1131、第二接水槽1133和第三接水槽1135,其中,第一接水槽1131用于承接从侧板112的外壁面流下的冷凝水,第一接水槽1131的底壁形成有与接水盘连通的第一排水口1132,第二接水槽1133用于承接从侧板112的内壁面和风轮12上流下的冷凝水,第二集水槽2111的底壁形成有与接水盘连通的第二排水口1134,第三接水槽1135设于风道蜗壳11的前侧(如图14中所示的前侧)用于承接从风道蜗壳11的前侧滴落的冷凝水,第三接水槽1135的底壁形成有与接水盘连通的第三排水口1136。驱动电机13安装在底板113下侧表面,并与第一排水口1132、第二排水口1134和第三排水口1136位置错开。
立式空调器100工作时,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机器内部,经过蒸发器22换热后通过风道14进入出风框,并从前面板组件30吹出,在此过程中风道组件10上会产生冷凝水,其中,风道蜗壳11顶板111上产生的冷凝水在第一集水槽1111中汇集,第一分隔筋1113内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中的冷凝水通过与第一分隔筋1113内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连通的第一排水孔1112排至蒸发器支架21上端板211的第二集水槽2111中,第二集水槽2111中的水通过第二集水槽2111中的第二排水孔排至蒸发器22上,经蒸发器22引流到接水盘中,第一分隔筋1113外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中的冷凝水通过与第一分隔筋1113外侧的第一集水区11111连通的第一排水孔1112排至侧板112上,通过侧板112引流冷凝水流到风道蜗壳11底板113上的第一接水槽1131中,同时风道蜗壳11后侧(如图13中所示的后侧)上产生的冷凝水沿着风道蜗壳11后侧滴落到第一接水槽1131中,第一接水槽1131中汇集的冷凝水通过第一接水槽1131中的第一接水口排至接水盘中,风道蜗壳11的内侧即侧板112的内壁面限定出风道14,风道14中产生的冷凝水,滴落到第二接水槽1133中,通过第二接水槽1133中的第二排水口1134排至接水盘中,风道蜗壳11的前侧(如图14中所示的前侧)上产生的冷凝水,沿着风道蜗壳11的前侧滴落到第三接水槽1135中,通过第三接水槽1135中的第三排水口1136排至接水盘中,由此,风道组件10各部位产生的冷凝水均顺利排出,并且没有冷凝水滴落到驱动电机13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00,通过将驱动电机13设置在风道蜗壳11下侧,减小了驱动电机13与电控盒模块90的间距,从而缩短了驱动电机13的电机线,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电机线的故障率。同时在风道蜗壳11上设置排水结构,收集风道组件10各部位产生的冷凝水并将其排向接水盘,避免冷凝水滴落到驱动电机13上,保证驱动电机13正常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蜗壳,所述风道蜗壳内限定出风道;
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风道内;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风道蜗壳上且位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侧,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风轮相连用于驱动所述风轮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和减振件,所述减振件固定于所述电机本体上,所述电机本体通过所述减振件与所述风道蜗壳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蜗壳上设有向下凸起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形成有安装孔,所述减振件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减振件的固定孔,所述减振件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安装孔固定于所述安装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柱,所述安装孔形成于所述连接柱上,所述减振件上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孔形成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连接柱的朝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伸入所述固定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还形成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连接柱并排布置且相连,所述固定槽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支撑柱和所述连接柱的外轮廓适配,所述支撑柱和所述连接柱均伸入所述固定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还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环绕所述支撑柱和所述连接柱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多个,所述减振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安装座与多个所述减振件一一对应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本体的侧壁上设有凸起的耳座,所述减振件与所述耳座卡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座上形成有背离所述电机本体的电机轴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耳座,所述减振件设于所述容纳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壁和所述减振件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卡槽且另一个设有卡块,所述卡块配合于所述卡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从所述容纳的一侧侧壁延伸至另一侧侧壁,所述卡块的两端设有凸起的限位筋,所述卡槽的两端设有凹槽的限位槽,所述限位筋配合于所述限位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座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耳座沿所述电机本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减振件与所述耳座一一对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件为柔性材料件。
14.一种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77407.6U CN219390028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PCT/CN2023/117113 WO2024152573A1 (zh) | 2023-01-17 | 2023-09-05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77407.6U CN219390028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90028U true CN219390028U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7165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77407.6U Active CN219390028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9002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52573A1 (zh) * | 2023-01-17 | 2024-07-2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
2023
- 2023-01-17 CN CN202320177407.6U patent/CN21939002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52573A1 (zh) * | 2023-01-17 | 2024-07-2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390028U (zh)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
CA3057237C (en) | Window air conditioner | |
CN102116507A (zh) | 除湿机 | |
CN118391802A (zh)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
CN219640353U (zh) | 空调器 | |
CN209763328U (zh) | 窗式空调器 | |
WO2024152573A1 (zh) | 立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 |
CN217876177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19389905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 |
CN114423227B (zh) | 接水组件及列间空调 | |
CN115244341B (zh) |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061929U (zh) | 蒸发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9735466U (zh) | 蒸发器支架、风道蜗壳和立式空调器 | |
CN219735465U (zh) | 蒸发器支架和立式空调器 | |
CN118391744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 |
CN220250138U (zh) | 空调器 | |
CN217482869U (zh) | 一种蒸发器支架组件及一种空调器 | |
CN112797504A (zh) |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器 | |
CN210118858U (zh) | 天花机 | |
CN110926008A (zh) | 水泵固定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9693428U (zh) | 一种排水装置、室内机及空调 | |
CN219550797U (zh) | 用于风管机的底盘和风管机 | |
CN211060249U (zh) | 屋顶机底盘及屋顶机 | |
CN219222669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8119901U (zh) | 接水盘及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