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5012U - 隔震抗风支座 - Google Patents
隔震抗风支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65012U CN219365012U CN202223315771.9U CN202223315771U CN219365012U CN 219365012 U CN219365012 U CN 219365012U CN 202223315771 U CN202223315771 U CN 202223315771U CN 219365012 U CN219365012 U CN 2193650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sleeve
- connecting plate
- wind
- resistant
- sh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震抗风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上钢套,所述上钢套与所述上连接板朝向所述下连接板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活动钢套,所述活动钢套与所述上钢套的延伸方向可移动连接;剪断销,所述剪断销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动钢套及所述下连接板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隔震抗风支座,可以通过组合安装使建筑具备抗风功能,在发生较大地震时,一部分隔震抗风支座的剪断销断裂,解除对建筑某一方向的约束,一部分隔震抗风支座的剪断销沿上钢套随建筑同向移动,不发生断裂的同时发挥建筑减震层效果,保护建筑上部结构,地震中被破坏的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数量减少,降低了地震损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震抗风支座。
背景技术
建筑隔震支座构筑的建筑隔震层具备良好的水平变形能力,用于保护建筑免受地震水平振动产生的伤害,在多次严重地震中以实际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建筑隔震支座有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隔震橡胶支座两种类型,铅芯橡胶支座能够抵御一定的风载荷,但是在一些易受台风或季风影响的地区,铅芯隔震橡胶支座自身的水平刚度就不足以帮助建筑抵御强风带来的载荷,因此设置隔震抗风支座用于提升建筑抗风能力。
隔震抗风支座包括上、下连接板及中部的剪断销,现有技术中,隔震抗风支座在抵御风载荷时,剪断销不会断裂损坏,当地震发生时,全部支座的剪断销在地震横波作用下全部断裂损坏,以防止地震力继续向建筑上部传导,此时建筑所受影响较大,需要更换全部隔震抗风支座才可以恢复使用,隔震抗风支座的破坏数量多,更换费用高,经济损失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震抗风支座。活动钢套及与其连接的剪断销可以沿上钢套延伸方向移动,将此种隔震抗风支座按剪断销的不同滑动方向在建筑隔震层中组合放置,在地震发生时,一部分支座的剪断销的滑动方向与地震横波产生的作用力方向相同,此部分支座的剪断销不发生断裂,其他非同向支座剪断销断裂损坏,使建筑隔震层既发挥了隔震作用,又避免了全部抗风支座失效,使建筑仍能具备一定抗风能力,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震抗风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上钢套,所述上钢套与所述上连接板朝向所述下连接板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活动钢套,所述活动钢套与所述上钢套的延伸方向可移动连接;剪断销,所述剪断销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动钢套及所述下连接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活动钢套与所述上钢套之间设置有第一滑动副。
可选地,所述第一滑动副包括: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上钢套朝向所述活动钢套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活动钢套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由镜面的不锈钢板制作而成;所述第一滑动件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而成。
可选地,所述活动钢套与所述上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滑动副。
可选地,所述第二滑动副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上连接板朝向所述活动钢套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活动钢套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活动钢套朝向所述下连接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下连接板朝向所述活动钢套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剪断销的相对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及所述第二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隔震抗风支座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上连接板及所述上钢套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上连接板贯穿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下连接板贯穿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上钢套与所述上连接板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隔震抗风支座,可以通过组合安装使建筑具备抗风功能,在发生较大地震时,一部分隔震抗风支座的剪断销断裂,解除对建筑某一方向的约束,一部分隔震抗风支座的剪断销沿上钢套随建筑同向移动,不发生断裂的同时发挥建筑减震层效果,保护建筑上部结构,地震中被破坏的隔震抗风支座的数量减少,降低了地震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隔震抗风支座的侧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
1:上连接板;2:下连接板;3:上钢套;4:活动钢套;5:剪断销;6:第一滑动副;61:第一固定件;62:第一滑动件;7:第二滑动副;71:第二固定件;72:第二滑动件;8:加强筋;9:锚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需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的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隔震抗风支座的侧视剖视图。如图1、图2所示,所述隔震抗风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连接板1与下连接板2、上钢套3、活动钢套4和剪断销5。所述上钢套3与所述上连接板1朝向所述下连接板2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所述活动钢套4与所述上钢套3的延伸方向可移动连接;所述剪断销5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动钢套4及所述下连接板连接2。
一般每次地震发生时,建筑所在位置的地震横波方向固定,将一部分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所述上钢套3的延伸方向(也即所述剪断销5相对所述上钢套3移动的方向)与地震时建筑滑移的方向同向摆放,另一部分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所述上钢套3的延伸方向与地震时建筑滑移的方向不同向摆放。将所述上连接板1与上部的建筑主体结构连接,将所述下连接板2与下部的建筑支墩连接。建筑主体结构经受风载荷时,所受风载荷经所述隔震抗风支座传递至建筑支墩,在风载荷作用下所述剪断销5不会出现破坏,建筑保持稳定;而发生较大地震时,地震横波产生的强大水平力会使建筑产生滑移,此时,所述上钢套3的延伸方向与建筑滑移方向不同的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剪断销5会从其楔形口处断裂,所述上钢套3的延伸方向与建筑滑移方向相同的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剪断销5则随所述活动钢套4沿所述上钢套3延伸方向移动,且移动方向与建筑滑移方向相同,所述剪断销5不受破坏,而地震力不再向建筑上部传导,建筑受到隔振层保护。
采用本实用新型隔震抗风支座,可以通过组合安装使建筑具备抗风功能,在发生较大地震时,一部分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所述剪断销5断裂,解除对建筑某一方向的约束,一部分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所述剪断销5沿所述上钢套3随建筑同向移动,不发生断裂的同时发挥建筑减震层效果,保护建筑上部结构,地震中被破坏的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数量减少,降低了地震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上连接板1为一长方体板体,所述下连接板2包括底部的长方体板体以及从长方体板体的中心向上延伸出的阶梯圆台,所述上钢套3包括两条平行且相对设置的限位板,每一所述限位板包括与所述上连接板1固定连接的竖直段以及从所述竖直段的自由端相向延伸出的水平段,两条所述限位板与所述上连接板1围合成横截面为T型的容纳腔,所述活动钢套4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横截面为与所述容纳腔匹配的T型,且所述活动钢套4在地震波等外力作用下可沿所述上钢套3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剪断销5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动钢套4及所述下连接板2连接,且中部直径小于两端直径。安装所述隔震抗风支座时,将所述上钢套3的延伸方向与地震时建筑滑移的方向同向设置,则在地震横波的作用力下,所述下连接板2随下部的建筑支墩同向移动,从而带动与其连接的所述剪断销5同向移动,所述剪断销5及与其连接的所述活动钢套4能够沿所述上钢套3移动,因此,所述剪断销5不会发生断裂,地震后不需要更换,从而降低了经济损失。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上连接板1与所述下连接板2的形状尺寸可以调整,所述剪断销5的尺寸规格可以调整,所述上钢套3与所述活动钢套4的具体形状尺寸也可以调整,只要地震时所述剪断销5能够带动所述活动钢套4沿所述上钢套3延伸方向移动,而所述剪断销5不发生断裂即可。
可选地,所述活动钢套4与所述上钢套3之间设置有第一滑动副6。此种设置,有利于所述活动钢套4沿所述上钢套3顺利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活动钢套4左右两侧与所述上钢套3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滑动副6。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第一滑动副6的具体设置数量及位置可以调整。
可选地,所述第一滑动副6包括第一固定件61和第一滑动件62。所述第一固定件61与所述上钢套3朝向所述活动钢套4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件62与所述活动钢套4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6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第一滑动副6的结构组成,便于组装和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61为摩擦系数较小的光滑长方形薄板,约与所述上钢套3长度相同,铆接在所述上钢套3的两条限位板的相对一侧表面,所述活动钢套4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61的表面开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一滑动件62嵌在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一滑动件62与所述第一固定件61接触。所述下连接板2在地震横波作用下带动所述剪断销5及所述活动钢套4移动时,所述第一滑动件62沿所述第一固定件61滑动。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第一固定件61与所述第一滑动件62的形状尺寸可以调整,所述第一固定件61与所述上钢套3之间的固定方式、以及所述第一滑动件62与所述活动钢套4之间的固定方式均可以调整。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61由镜面的不锈钢板制作而成;所述第一滑动件62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而成。此种设置,减小了所述第一滑动件62与所述第一固定件61之间的摩擦阻力,有利于所述第一滑动件62沿所述第一固定件61顺利滑动,且使得所述第一滑动件62更加耐磨,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活动钢套4与所述上连接板1之间设置有第二滑动副7。此种设置,增大了所述活动钢套4的滑动连接面积,更加有利于所述活动钢套4沿所述上钢套3延伸方向顺利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二滑动副7安装于所述上连接板1的下表面与所述活动钢套4的上表面之间。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第二滑动副7的具体设置数量及位置可以调整。
可选地,所述第二滑动副7包括第二固定件71和第二滑动件72。所述第二固定件71与所述上连接板1朝向所述活动钢套4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件72与所述活动钢套4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7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第二滑动副7的结构组成,便于组装和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二固定件71为摩擦系数较小的光滑长方形薄板,约与所述上钢套3等长,约与所述活动钢套4等宽,铆接在所述上连接板1的下表面对应所述活动钢套4的位置,所述活动钢套4朝向所述上连接板1的表面,也即图中所述活动钢套4的上表面开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二滑动件72嵌在固定槽内,所述第二滑动件72与所述第二固定件71接触。所述下连接板2在地震横波作用下带动所述剪断销5及所述活动钢套4移动时,所述第二滑动件72沿所述第二固定件71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件71由镜面的不锈钢板制作而成;所述第二滑动件72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而成。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第二固定件71与所述第二滑动件72的形状尺寸可以调整,所述第二固定件71与所述上连接板1之间的固定方式、以及所述第二滑动件72与所述活动钢套4之间的固定方式均可以调整。
可选地,所述活动钢套4朝向所述下连接板2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下连接板2朝向所述活动钢套4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剪断销5的相对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及所述第二安装槽。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剪断销5与所述活动钢套4及所述下连接板2之间的连接关系,便于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活动钢套4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下连接板2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均为圆柱体,所述剪断销5的上下两端均为圆柱体,且所述剪断销5的横截面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横截面直径,所述剪断销5的上下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实现与所述活动钢套4及所述下连接板2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还包括加强筋9,所述加强筋9与所述上连接板1及所述上钢套3固定连接。设置所述加强筋9,进一步加固所述上连接板1与所述上钢套3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加强筋8整体为直角三角板形状,其中一条直角边与所述上连接板1固定连接,另一条直角边与所述上钢套3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8设置有多个,沿所述上钢套3延伸方向的两侧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加强筋8,在所述上钢套3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同样设置有所述加强筋8。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加强筋8的具体设置数量及安装位置可以调整。
可选地,所述上连接板1贯穿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下连接板2贯穿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在所述上连接板1和所述下连接板2上预先开设安装孔,便于将所述上连接板1与上部建筑主体相连接,将所述下连接板2与下部建筑支墩相连接,有利于节约现场操作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板1的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下连接板2的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锚固螺栓9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及下部建筑支墩,实现所述下连接板2与下部建筑支墩的连接,锚固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及上部的建筑主体结构,实现所述上连接板1与建筑主体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上钢套3与所述上连接板1螺栓连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上钢套3与所述上连接板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关系,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
采用本实用新型隔震抗风支座,可以通过组合安装使建筑具备抗风功能,在发生较大地震时,一部分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所述剪断销5断裂,解除对建筑某一方向的约束,一部分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所述剪断销5沿所述上钢套3随建筑同向移动,不发生断裂的同时发挥建筑减震层效果,保护建筑上部结构,地震中被破坏的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的数量减少,降低了地震损失,且所述隔震抗风支座结构简单可靠,施工简便,部件更换方便,无需维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隔震抗风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
上钢套,所述上钢套与所述上连接板朝向所述下连接板的一侧可拆卸连接;
活动钢套,所述活动钢套与所述上钢套的延伸方向可移动连接;所述活动钢套与所述上钢套之间设置有第一滑动副;
剪断销,所述剪断销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动钢套及所述下连接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副包括: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上钢套朝向所述活动钢套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活动钢套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件由镜面的不锈钢板制作而成;
所述第一滑动件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钢套与所述上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滑动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副包括:
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上连接板朝向所述活动钢套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活动钢套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钢套朝向所述下连接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
所述下连接板朝向所述活动钢套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
所述剪断销的相对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及所述第二安装槽。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上连接板及所述上钢套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连接板贯穿开设有第一安装孔;
所述下连接板贯穿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抗风支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钢套与所述上连接板螺栓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15771.9U CN219365012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隔震抗风支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15771.9U CN219365012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隔震抗风支座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65012U true CN219365012U (zh) | 2023-07-18 |
Family
ID=87146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15771.9U Active CN219365012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隔震抗风支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65012U (zh) |
-
2022
- 2022-12-09 CN CN202223315771.9U patent/CN2193650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46159B1 (ko) | 박스구조물용 내력보강재를 이용한 우각부 내력성능 및 내진력 보강 방법 | |
CN111236285B (zh) | 一种具有减隔震功能的分离式基础 | |
CN219365012U (zh) | 隔震抗风支座 | |
KR100722220B1 (ko) | 교량 포트받침용 내진 보강장치 | |
CN107841942B (zh) | 一种双曲面摩擦摆支座 | |
KR101051059B1 (ko) | 면진용 디스크 받침 | |
CN110924522B (zh) |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柱的钢板界面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 |
KR101117297B1 (ko) | 자체복원능력을 갖는 지진격리장치 | |
CN202530572U (zh) | 一种带限位装置的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 | |
KR102443244B1 (ko) | 간격 조절이 가능한 받침형 전단키 | |
CN114482374B (zh) | 一种整体装配式钢-混组合梁连接节点 | |
CN217027740U (zh) | 一种快速安装的低水平预应力刚架梁 | |
CN112211314A (zh) | 一种具有地震监测功能的面外刚度可变型金属阻尼器 | |
CN111962569B (zh) | 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下部隔震支座 | |
KR20200025356A (ko) | 이중 강판으로 구성된 중간 댐퍼를 이용한 내진 보강용 제진 장치 | |
CN113653207A (zh) | 一种可更换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 | |
CN114250909A (zh) | 一种快速安装的低水平预应力刚架梁 | |
CN114457931A (zh) | 一种新型自复位抗震钢桁架梁 | |
KR101105642B1 (ko) | 일체형 교량받침 | |
JP2001020223A (ja) | 既設橋桁支承部の改修方法 | |
CN221855789U (zh) | 一种工字钢梁柱钢结构 | |
CN112900488A (zh) | 一种用于地下综合管廊内部管线的自复位抗震支座 | |
CN219411264U (zh) | 大位移抗拉隔震橡胶支座 | |
CN214302320U (zh) | 一种具有地震监测功能的面外刚度可变型金属阻尼器 | |
KR100574405B1 (ko) | 납면진 받침의 변형 방지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