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3302U -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3302U
CN219363302U CN202320542998.2U CN202320542998U CN219363302U CN 219363302 U CN219363302 U CN 219363302U CN 202320542998 U CN202320542998 U CN 202320542998U CN 219363302 U CN219363302 U CN 219363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kitchen
heat exchange
making system
filter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4299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理进
李键
谭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trauss Water Equipment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trauss Water Equipment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trauss Water Equipment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trauss Wat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4299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33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3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33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52Water filtration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下饮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该厨下制水系统包括过滤单元、水箱、换热组件以及加热体;其中,过滤单元的进水端接入水源;水箱与过滤单元的净水端连通;换热组件包括热水进口和温水出口,温水出口与出水端连通;加热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加热体的进水口与水箱连通,加热体的出水口与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连通或者加热体的出水口分别与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和出水端连通;其中,换热组件位于在水箱的腔室内。过滤单元过滤后的常温纯水存储在水箱内,纯水经过加热体加热烧开后进入换热组件内,换热组件在水箱内进行换热降温,减少换热组件占用过多的厨下空间,节约了厨下制水系统的体积。

Description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下饮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厨下净饮一体机使用热胆对纯水进行加热,纯水在热胆内加热至开水状态后,取出后的开水需要冷却后才能饮用,进而给用户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
现有的厨下净饮机将水箱内的净水通过加热体烧开后经热交换器输出不同温度的温水。通常,热交换器内的换热管路长,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越好,相应地,热交换器的体积也越大。虽然上述输出方式便于用户能够快速地取到所需饮用的温水。但是,由于水箱和热交换器均独立设置并且体积较大,进而导致厨下净饮机整体较大而占用了过多的厨下空间,用户体验不佳。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厨下制水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厨下饮水机体积较大易占用过多厨下空间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厨下制水系统,其具有出水端,所述厨下制水系统包括:过滤单元,其进水端接入水源;水箱,其与所述过滤单元的净水端连通;换热组件,其包括热水进口和温水出口,所述温水出口与所述出水端连通;加热体,其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加热体的进水口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加热体的出水口与所述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连通或者所述加热体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和所述出水端连通;其中,所述换热组件位于在所述水箱的腔室内。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汇流壳、第二汇流壳以及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汇流壳的腔室和第二汇流壳的腔室连通,所述温水出口形成在第一汇流壳上,所述热水进口形成在第二汇流壳上。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束为平行设置的多个钢管。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水箱内还设有水位探针。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水位探针包括位于所述水箱内的第一水位探针和第二水位探针,所述第一水位探针和所述第二水位探针沿所述水箱内的水位高低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水位探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水位探针的长度。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体的进水口与所述水箱之间设有抽水泵。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单元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连通的前置滤芯、增压泵、反渗透滤芯以及后置滤芯,所述进水端为所述前置滤芯的进水口,所述出水端为后置滤芯的出水口。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前置滤芯和所述后置滤芯构造为一体式复合结构。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口与所述后置滤芯的进水口之间设有第一单向逆止阀。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增压泵的进水口或者所述反渗透滤芯的进水口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口之间设有第二单向逆止阀和回流电磁阀。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水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单元的净水端与所述水箱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过滤单元的净水端与所述出水端连通,所述过滤单元的净水端与所述出水端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体的出水口与所述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之间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加热体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端之间设有第四电磁阀。
在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增压泵的进口与所述前置滤芯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五电磁阀。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厨下饮水装置,该厨下饮水装置包括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厨下制水系统包括过滤单元、水箱、换热组件以及加热体;其中,过滤单元的进水端接入水源;水箱与过滤单元的净水端连通;换热组件包括热水进口和温水出口,温水出口与出水端连通;加热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加热体的进水口与水箱连通,加热体的出水口与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连通或者加热体的出水口分别与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和出水端连通;其中,换热组件位于在水箱的腔室内。通过这样的设置,过滤单元过滤后的常温纯水存储在水箱,纯水经过加热体加热至开水状态后,开水进入位于水箱内的换热组件并与水箱内的常温纯水进行换热降温,减少换热组件占用过多的厨下空间,节约了厨下制水系统的体积。
进一步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汇流壳、第二汇流壳以及换热管束,换热管束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汇流壳的腔室和第二汇流壳的腔室连通,温水出口形成在第一汇流壳上,热水进口形成在第二汇流壳上。通过这样的设置,借助第一汇流壳和第二汇流壳,便于热水快速分配至换热管束内并将降温形成的温水快速汇集流出,提高了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构造为一体式复合结构。通过这样的设置,进一步节约了厨下制水系统的体积。
进一步地,增压泵的进水口或者反渗透滤芯的进水口与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口之间设有第二单向逆止阀和回流电磁阀。通过这样的设置,打开回流电磁阀将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口处的净水回流再过滤,避免长时间不制水后净水的TDS值过高,保证厨下制水系统的出水质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厨下饮水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因而具备上述厨下制水系统所具备的技术效果,相比于现有的厨下饮水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厨下饮水装置的体积小巧且便于厨下安装,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厨下制水系统的实施例一的水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厨下制水系统的实施例二的水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厨下制水系统的换热组件与水箱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厨下制水系统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厨下制水系统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11、水位探针;111、第一水位探针;112、第二水位探针;131、第一接口;132、第二接口;133、第三接口;134、第四接口;2、换热组件;21、第一汇流壳;22、第二汇流壳;23、钢管;24、温水出口;25、热水进口;26、支撑板;27、密封圈;3、加热体;4、抽水泵;5、水龙头;6、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1、前置进水口;62、前置出水口;63、后置进水口;64、后置出水口;7、增压泵;8、反渗透滤芯;91、第一单向逆止阀;92、进水电磁阀;93、第一电磁阀;94、第二电磁阀;95、第三电磁阀;96、第四电磁阀;97、废水电磁阀;98、第二单向逆止阀;99、回流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竖直”、“水平”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基于背景技术提到解决现有厨下饮水机体积较大占用过多厨下空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换热组件安装在水箱内进行换热降温,进而节约了厨下制水系统的体积。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厨下制水系统包括过滤单元、水箱、换热组件2、加热体3以及水龙头5(即出水端)。其中,换热组件2安装在水箱的腔室内。通过这样的设置,借助水箱内的常温净水对换热组件2进行冷却并且避免了换热组件2占用过多的厨下空间,缩减了厨下制水系统的体积,提高了厨下空间的利用率。
更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单元的进水端接入水源,过滤单元的净水端的一路净水通向水龙头5输出纯水;水箱包括壳体1和形成在壳体1上的第一接口131、第二接口132、第三接口133以及第四接口134,过滤单元的净水端的另一路净水通过水箱上的第四接口134存储在水箱内;换热组件2包括热水进口25和温水出口24,换热组件2整体位于在水箱的壳体1内。其中,换热组件2的温水出口24通过壳体1上的第一接口131与水龙头5连通;加热体3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加热体3的进水口通过壳体1上的第三接口133与壳体1的腔室连通,加热体3的出水口的一路热水通过壳体1上的第二接口132与换热组件2的热水进口25连通,加热体3的出水口的另一路热水通向水龙头5。
当水源的水经过滤单元净化过滤形成纯水,纯水经过水箱的第四接口134常温储存在水箱内。当用户取温水时,水箱内的纯水经过加热体3加热至开水状态,加热后的开水一路经过水箱上的第二接口132进入换热组件2的热水进口25,换热组件2内的热水与水箱的常温纯水换热降温形成温水,温水经过换热组件2的温水出口24经过壳体1上的第一接口131直接流向水龙头5输出温水。此外,加热体3加热后的另一路开水也可以直接输出热水或者与温水混合调制输出不同温度的热水。
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组件2包括第一汇流壳21、第二汇流壳22以及换热管束,换热管束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汇流壳21的腔室和第二汇流壳22的腔室连通,温水出口24形成在第一汇流壳21上,热水进口25形成在第二汇流壳22上。
示例性地,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组件2还包括两个平行用于固定支撑第一汇流壳21、第二汇流壳22的支撑板26,被支撑板26固定后的第一汇流壳21和第二汇流壳22彼此相对一侧均设有13个安装孔,13对安装孔均彼此相对设置。其中,换热管束为平行设置的13根钢管23,每根钢管23的两端分别套接有密封圈27并且每根钢管23分别与第一汇流壳21上的安装孔和第二汇流壳22上的安装孔密封连接。
在安装完成的情况下,第一汇流壳21的腔室通过13根平行的钢管23与第二汇流壳22的腔室连通,温水出口24形成在第一汇流壳21上,热水进口25形成在第二汇流壳22上。钢管23全部均浸入水箱内的液面以下,当开水经过热水进口25进入第二汇流壳22快速分流至每根钢管23内,流经钢管23内的热水与水箱内的常温净水进行换热降温形成温水,温水在第一汇流壳21内汇集后从温水出口24流出,完成热水在换热组件2与水箱内的换热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对上述的换热组件2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只要换热组件2能够将流过其内的热水进行换热降温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换热组件2的换热管束采用螺旋管式的换热结构,或者,换热组件2的换热管束也可以采用U型或S型管式的换热结构,等等,这种对换热组件2具体换热结构的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优选换热管束为平行设置的多个钢管23,其换热效率高,散热降温快。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对上述的换热管束中钢管23具体数量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钢管23的数量设置10根,或者也可以将钢管23的数量设置20根,等等,这种对钢管23的数量的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箱内还包括水位探针11。其中,水位探针11包括位于壳体1内顶部竖立的第一水位探针111和第二水位探针112,第一水位探针111和第二水位探针112沿水箱11内的水位高低方向分布,第一水位探针111的长度大于第二水位探针112的长度,第一水位探针111的底端与换热组件2相对设置。
当第一水位探针111检测水箱内的水位低于第一水位探针111的位置时,表明水箱内水量过少,换热组件2的换热管路未完全浸入水下,需要启动过滤单元制取纯水,将制取的纯水存入水箱使得水箱内的水将换热组件2完全浸没。
当第二水位探针112检测水箱内的水位达到第二水位探针112的位置时,过滤单元停止制水且发生警报信息,以防止水箱内水过满而发生溢出的风险,以保证水箱的使用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对上述的水位探针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只要水位探针11能够检测水箱内的水位信息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水位探针11沿着高低位置设置在水箱的侧壁上,这种对水位探针11具体换热结构的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箱内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水箱的底部位置。
当水箱内的常温净水与换热组件2换热后,水箱内的常温净水随着换热时间增加,水箱内的净水温会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换热组件2在水箱内换热的效果下降或换热失效。通过检测水箱内的温度,及时启动过滤单元制取新的常温净水以避免水箱内水温过高。与此同时,停止制取温水或将水箱内的升温后的净水经水龙头5排出新的常温净水。
下面结合两个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厨下制水系统。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下制水系统包括出水龙头5(即出水端)、过滤单元、换热组件2以及加热体3。其中,换热组件2位于水箱的腔室内。
继续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单元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连通的前置滤芯、增压泵7、反渗透滤芯8以及后置滤芯,其中,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构造为一体式复合结构,即,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包括前置进水口61、前置出水口62、后置进水口63以及后置出水口64。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前置进水口61接入水源,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前置出水口62与增压泵7的进口连通并且两者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进水电磁阀92。增压泵7的出口与反渗透滤芯8的进水口连通,连接反渗透滤芯8的废水口的管路上设有废水电磁阀97。反渗透滤芯8的纯水口与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后置进水口63连通并且两者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单向逆止阀91,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后置出水口64与水龙头5连通并且两者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94,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后置出水口64与壳体1的第四接口134之间连通并且两者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93。
继续参阅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箱的壳体1上的第一接口131、第二接口132、第三接口133以及第四接口134均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其中,水箱的第三接口133与加热体3的进水口之间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抽水泵4,加热体3的出水口与水龙头5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96,加热体3的出水口与换热组件2的热水进口25连通的管路通过水箱的第二接口132,并且水箱的第二接口132与加热体3的出水口之间设有第三电磁阀95,换热组件2的温水进口与水龙头5连通管路通过水箱的第一接口131。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也可以采用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分开的设置方式,当然,相比之下,一体式复合结构的滤芯便于管路的装配且缩减滤芯所占用厨下制水系统的体积。
如图4和图5所示,换热组件2还包括两个平行用于固定支撑第一汇流壳21、第二汇流壳22的支撑板26,被支撑板26固定后的第一汇流壳21和第二汇流壳22彼此相对一侧均设有13个安装孔,13对安装孔均彼此相对设置。其中,换热管束为平行设置的13根钢管23,每根钢管23的两端分别套接有密封圈27并且每根钢管23分别与第一汇流壳21上的安装孔和第二汇流壳22上的安装孔密封连接。在壳体1内固定安装完成时,第一汇流壳21、换热管束以及第二汇流壳22沿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分布。换热组件2在壳体1内固定安装完成时,第一汇流壳21、换热管束以及第二汇流壳22沿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分布。
继续参阅图1和图3,水箱内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水位探针11。其中,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水箱的壳体1的底部位置,水位探针11包括位于水箱的壳体1顶部的第一水位探针111和第二水位探针112,第一水位探针111的长度大于第二水位探针112的长度。第一水位探针111和第二水位探针112均竖直设置。在水平方向上,第一水位探针111的底端与换热组件2的最上端的第一汇流壳21相对设置。
当用户取常温净水时,打开进水电磁阀92,启动增压泵7制水,打开第二电磁阀94即可直接向水龙头5输出净水。
当用户取开水时,关闭第三电磁阀95,打开第四电磁阀96,开启加热体3和抽水泵4,即可直接向水龙头5直接输出开水。
当用户取温水时,打开第三电磁阀95,关闭第四电磁阀96,开启加热体3和抽水泵4,即可直接向水龙头5直接输出温水。其中,通过控制第三电磁阀95或者抽水泵4以调节进入换热组件的热水流量可以向水龙头5输出不同温度的温水,如18-30℃。
当用户取不同温度的热水时,打开第三电磁阀95,打开第四电磁阀96,开启加热体3和抽水泵4,通过控制第四电磁阀96的开水流量可以向水龙头5输出不同温度的热水,如30-8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电磁阀95和第四电磁阀96均具有开度调节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输出温水和输出热水的温度范围仅为描述区分取水模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定义输出温水和输出热水的温度范围。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下制水系统包括出水龙头5(即出水端)、过滤单元、换热组件2以及加热体3。其中,换热组件2位于水箱的腔室内。
继续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单元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连通的前置滤芯、增压泵7、反渗透滤芯8以及后置滤芯,其中,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构造为一体式复合结构,即,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包括前置进水口61、前置出水口62、后置进水口63以及后置出水口64。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前置进水口61接入水源,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前置出水口62与增压泵7的进口连通并且两者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进水电磁阀92。增压泵7的出口与反渗透滤芯8的进水口连通,连接反渗透滤芯8的废水口的管路上设有废水电磁阀97。反渗透滤芯8的纯水口与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后置进水口63连通并且两者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单向逆止阀91,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后置出水口64与水龙头5连通并且两者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94,前置后置复合滤芯6的后置出水口64与壳体1的第四接口134之间连通并且两者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93。
继续参阅图2,反渗透滤芯8的纯水口与增压泵7的进口之间连通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单向逆止阀98和回流电磁阀99。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也可以在反渗透滤芯8的纯水口与反渗透滤芯8的进水口之间设置第二单向逆止阀98和回流电磁阀99。当然,相比之下,反渗透滤芯8的纯水口与增压泵7的进口之间设置第二单向逆止阀98和回流电磁阀99的方式净水回流至反渗透滤芯8的纯水口的速度更快。
继续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箱的壳体1上的第一接口131、第二接口132、第三接口133以及第四接口134均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其中,水箱的第三接口133与加热体3的进水口之间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抽水泵4,加热体3的出水口与水龙头5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96,加热体3的出水口与换热组件2的热水进口25连通的管路通过水箱的第二接口132,并且水箱的第二接口132与加热体3的出水口之间设有第三电磁阀95,换热组件2的温水进口与水龙头5连通管路通过水箱的第一接口131。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也可以采用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分开的设置方式,当然,相比之下,一体式复合结构的滤芯便于管路的装配且缩减滤芯所占用厨下制水系统的体积。
如图4和图5所示,换热组件2还包括两个平行用于固定支撑第一汇流壳21、第二汇流壳22的支撑板26,被支撑板26固定后的第一汇流壳21和第二汇流壳22彼此相对一侧均设有13个安装孔,13对安装孔均彼此相对设置。其中,换热管束为平行设置的13根钢管23,每根钢管23的两端分别套接有密封圈27并且每根钢管23分别与第一汇流壳21上的安装孔和第二汇流壳22上的安装孔密封连接。换热组件2在壳体1内固定安装完成时,第一汇流壳21、换热管束以及第二汇流壳22沿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分布。
继续参阅图2和图3,水箱内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水位探针11。其中,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水箱的壳体1的底部位置,水位探针11包括位于水箱的壳体1顶部的第一水位探针111和第二水位探针112,第一水位探针111的长度大于第二水位探针112的长度。第一水位探针111和第二水位探针112均竖直设置,在水平方向上,第一水位探针111的底端与换热组件2的最上端的第一汇流壳21相对设置。
当用户取常温净水时,打开进水电磁阀92,启动增压泵7制水,打开第二电磁阀94即可直接向水龙头5输出净水。
当用户取开水时,关闭第三电磁阀95,打开第四电磁阀96,开启加热体3和抽水泵4,即可直接向水龙头5直接输出开水。
当用户取温水时,打开第三电磁阀95,关闭第四电磁阀96,开启加热体3和抽水泵4,即可直接向水龙头5直接输出温水。其中,通过控制第三电磁阀95或者抽水泵4以调节进入换热组件的热水流量可以向水龙头5输出不同温度的温水,如18-30℃。
当用户取不同温度的热水时,打开第三电磁阀95,打开第四电磁阀96,开启加热体3和抽水泵4,通过控制第四电磁阀96的开水流量可以向水龙头5输出不同温度的热水,如30-8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电磁阀95和第四电磁阀96均具有调节开度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输出温水和输出热水的温度范围仅为描述区分取水模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定义输出温水和输出热水的温度范围。
此外,当过滤单元长时间停止制水后,反渗透滤芯8内浓水反向渗透作用下反渗透滤芯8的纯水口的出水管路内纯水的TDS浓度升高,直接将TDS浓度过高的纯水向水龙头5输出时,进而导致水龙头5的第一杯水浓度过高,不利用人体健康。
因此,在过滤单元长时间停止制水后,如24小时后,开启回流电磁阀99,将反渗透滤芯8的纯水管路内纯水通过增压泵7的进口再次回流至反渗透滤芯8内进行过滤,如此净水回流5分钟后关闭回流电磁阀99,进而将反渗透滤芯8的纯水口处较高TDS浓度的净水恢复至正常水平,提高用户饮水健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滤单元停止制水时间和回流电磁阀99的打开持续时间设定仅为描述净水回流模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定义过滤单元停止制水的间隔时间和回流电磁阀99的打开持续时间。
需要说明额时,本实用新型并不对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水箱的加热体3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只要加热体3能够将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煮沸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加热体3的结构和位置。例如,可以将加热体3设置为具有电加热丝的管状结构,或者,也可以将加热体3设置为水箱底部的电磁加热的装置,等等,这种对加热体3的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后,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厨下饮水装置,该厨下饮水装置包括上述的厨下制水系统。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厨下制水系统,其具有出水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下制水系统包括:
过滤单元,其进水端接入水源;
水箱,其与所述过滤单元的净水端连通;
换热组件,其包括热水进口和温水出口,所述温水出口与所述出水端连通;
加热体,其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加热体的进水口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加热体的出水口与所述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连通或者所述加热体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和所述出水端连通;
其中,所述换热组件位于在所述水箱的腔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汇流壳、第二汇流壳以及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汇流壳的腔室和第二汇流壳的腔室连通,所述温水出口形成在第一汇流壳上,所述热水进口形成在第二汇流壳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为平行设置的多个钢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内还设有水位探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探针包括位于所述水箱内的第一水位探针和第二水位探针,所述第一水位探针和所述第二水位探针沿所述水箱内的水位高低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水位探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水位探针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的进水口与所述水箱之间设有抽水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单元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连通的前置滤芯、增压泵、反渗透滤芯以及后置滤芯,所述进水端为所述前置滤芯的进水口,所述出水端为后置滤芯的出水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滤芯和所述后置滤芯构造为一体式复合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口与所述后置滤芯的进水口之间设有第一单向逆止阀。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泵的进水口或者所述反渗透滤芯的进水口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口之间设有第二单向逆止阀和回流电磁阀。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单元的净水端与所述水箱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过滤单元的净水端与所述出水端连通,所述过滤单元的净水端与所述出水端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的出水口与所述换热组件的热水进口之间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加热体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端之间设有第四电磁阀。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泵的进口与所述前置滤芯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五电磁阀。
15.一种厨下饮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厨下制水系统。
CN202320542998.2U 2023-03-20 2023-03-20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Active CN219363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2998.2U CN219363302U (zh) 2023-03-20 2023-03-20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2998.2U CN219363302U (zh) 2023-03-20 2023-03-20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3302U true CN219363302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15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42998.2U Active CN219363302U (zh) 2023-03-20 2023-03-20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33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42536U (zh) 一种智能净水机
CN219363302U (zh)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CN219009957U (zh)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CN116040715A (zh) 厨下制水系统及其厨下饮水装置
CN219147350U (zh) 凉白开制水系统以及饮水装置
CN219846127U (zh) 净水加热系统以及饮水机
CN217458878U (zh) 净水设备
CN216754210U (zh) 一种净水机水路系统
CN218328684U (zh) 相变加热结构及净水设备
CN219147352U (zh) 开水制冷水系统以及制冷饮水机
CN219183442U (zh) 一种温度可调的净热一体机
CN220494823U (zh) 一种大流量出凉白开的净水装置
CN219009956U (zh) 凉白开制水系统以及饮水装置
CN218821777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9126003U (zh) 一种净热一体机
CN215383251U (zh) 管线饮水机
CN205838599U (zh) 饮用水制备装置
CN220149262U (zh) 净水机
CN216675482U (zh) 一种饮水机
CN220152926U (zh) 一种净热一体机
CN218860392U (zh) 水路系统
CN218164914U (zh) 一种水路结构及净热一体机
CN213680108U (zh) 一种台式软净一体的中央水机
CN214990918U (zh) 一种智能节水净水器
CN217338243U (zh) 水路结构及即热净饮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