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51545U -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51545U
CN219351545U CN202320232371.7U CN202320232371U CN219351545U CN 219351545 U CN219351545 U CN 219351545U CN 202320232371 U CN202320232371 U CN 202320232371U CN 219351545 U CN219351545 U CN 2193515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output
triode
power supply
switching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3237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承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2023237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515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515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515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包括主板,主板设置有开关电源初级电路、开关电源反馈电路、充电控制电路和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显示板通过+12V‑D输出端与主板电性连接。通过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设置成具有多个输出端,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12V‑D输出端与显示板连接、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12V‑M输出端与主板侧的负载连接,且+12V‑D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安全隔离回路,其参考地为弱电地。这样设置能够将显示板一侧的输出端所在的回路隔离开,使得显示板的电路更加安全。

Description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家用电器待机功耗高的问题,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功耗待机电路装置和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案中使用了双开关电源,包含主电源、副电源,在待机时,只使用副电源供电,并完全切断空调室外机的电源,及切断空调室内机主板、显示板在待机时不工作的5V电路来实现低功耗待机。该方案虽然可以实现低功耗待机,但室内机使用了双开关电源,电路复杂、成本高,而且开关电源有高频开关电路,双开关电源可能会导致产品的EMC干扰较大,产品可能还需要额外增加抑制EMC干扰的电子元件从而增加更多的成本,该技术适用于电源线插头在室内机侧的家用变频分体式空调。
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室内机唤醒室外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室内机和存储介质。该方案在待机时,室外机自我切断供电电源进入低功耗待机状态,若接收到开机信号且满足唤醒条件,则闭合内外机通讯线路上的继电器,室内机的火线通过通讯线提供给外机,室外机得电被唤醒。该技术通过室外机自我切断供电电源并通过通讯线唤醒外机的方式实现低功耗待机,适用于电源线插头在室外机侧的家用变频分体式空调。
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涉及的家用变频分体式空调,通常情况下,其内外机连接线是四线,分别是火线、零线、通讯线、地线,室内、室外机都有控制器(主板或显示板)分别控制室内、室外机的负载,控制器上都有开关电源。而现有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如变频窗机、变频移动机、变频除湿机等等,其室外机、室内机集成在一个壳体内,电源线插头不区分内外机,且空间限制较大,通常不采用家用变频分体式空调设置室内外机控制器分别控制室内外机负载的方式,避免控制器的尺寸太大及增加产品的成本。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的控制器一般分为主板和显示板两部分,主板部分主要负责变频压缩机、直流或交流内(或外)风机、电子膨胀阀、四通阀等负载的控制,显示板主要负责显示、扫风电机、输入交互命令(如遥控、按键等)等负载或命令的控制,主板与显示板采用串口通讯电路进行数据交换。主板上的开关电源一般有多路输出,只有一路电源作反馈电源,例如有+15V、+12V1、+12V2(安全隔离)输出,+12V1作为反馈电源,+15V给主板的压缩机IPM、风机IPM模块等+15V负载供电,+12V1给主板的继电器、电子膨胀阀等+12V负载供电,+12V2提供给显示板,给显示、扫风电机等+12V负载供电。由于主板的主控MCU需要控制强电IPM模块,为简化电路降成本及控制方便,通常将主板主控MCU的地、IPM模块的地、+15V的地、+12V1的地共地,也即共强电地,强电地也称“热”地,由于安全需要,输出给显示板的+12V2通常需要作为安全隔离输出回路,其地为弱电地。
以上开关电源有多路输出,只有一路反馈,正常工作时,各个输出回路交叉调整率较差,也即非反馈输出回路(+15V或+12V2)的负载不变,反馈回路+12V1的负载在轻载到重载之间转换跳变时,或者反馈回路+12V1的负载的不变,非反馈输出回路(+15V或+12V2)的负载在轻载到重载之间转换跳变时,会导致非反馈回路(+15V或+12V2)的电压偏高或偏低,从而可能导致+15V、+12V2的负载不能正常工作或者烧坏,为了解决非反馈回路的+15V、+12V2的电压偏高或偏低问题,现有技术一般是给+15V、+12V1、+12V2增加电阻假负载平衡,使三个输出回路的负载均不存在轻载的情况,但由于假负载的存在,开关电源在待机时的待机功耗较高,另一方面,在待机时,主板的主控MCU还在运行,给压缩机/风机IPM模块供电的直流母线一直带电也有待机功耗,这就导致整个控制器方案的待机功耗较高,通常会达到3~5W或以上。
针对现有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使用单开关电源、多个输出回路的电源方案,低功耗待机和正常工作时多个输出回路的输出电压保持稳定不能同时满足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待机功耗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包括:主板,主板设置有开关电源初级电路、开关电源反馈电路、充电控制电路和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至少包括+12V-D输出端、+12V-M输出端,其中,开关电源反馈电路的输出端与开关电源初级电路连接,开关电源反馈电路的输入端与+12V-D输出端连接,+12V-D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隔离安全回路,+12V-D输出端的参考地为弱电地,+12V-M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强电回路,+12V-M输出端的参考地为强电地;显示板,显示板通过+12V-D输出端与主板电性连接,主板通过+12V-D输出端向显示板侧的负载供电,+12V-M输出端至少用于向主板侧的负载供电,显示板通过主板的通讯电路与主板进行通讯;其中,家用电器具有待机模式和工作模式,所述主板100的主控MCU1和显示板的主控MCU2控制家用电器处于待机模式的过程中,除+12V-D输出端所处的回路处于轻载状态的情况下,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其余输出端均处于空载状态。
进一步地,控制家用电器处于待机模式的过程中,包括控制充电控制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继电器断开,显示板的主控MCU2的待机信号端口输出低电平信号,低电平信号经控制转换电路转换后使主板的芯片不使能,家用电器进入待机模式。
进一步地,主板还设置有整流校正电路,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继电器K1的输入端和继电器K2的输入端均与电源火线连接,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与整流校正电路连接,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中的至少一个与主板的+12V-M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地,控制转换电路包括:接入端,接入端用于接收显示板发出的电信号,其中,电信号包括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至少一种;第一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1与接入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0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三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8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且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均接弱电地设置,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C与继电器K2连接,继电器K2与+12V-D输出端连接,继电器K1与+12V-M输出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8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C与光耦U2的输入侧正端连接,及通过电阻R7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显示板的VDD输出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控制转换电路的光耦U2的输入侧负端连接,且均接弱电地设置,光耦U2输出侧的发射极E接强电地,所述光耦U2输出侧的集电极C经电阻R6接芯片U1的EN脚。
进一步地,控制转换电路包括:接入端,接入端用于接收显示板发出的电信号,其中,电信号包括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至少一种;第一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1与接入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0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三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8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均接地设置,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C通过电阻R17与+12V-D输出端连接,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均与+12V-M输出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8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C与光耦U2的输入侧正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C通过电阻R7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显示板的VDD输出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控制转换电路的光耦U2的输入侧负端连接,光耦U2输出侧的发射极E接强电地,光耦U2输出侧的集电极C接芯片U1的EN脚,芯片U1的EN脚经电阻R15接+12V-M输出端,芯片U1的EN脚经电阻R16接强电地。
进一步地,控制转换电路还包括:电阻R9,电阻R9的一端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另一端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和/或,电容C16,电容C16的一端接光耦U2的输入侧正端,另一端接光耦U2的输入侧负端。
进一步地,主板还设置有+12V-M转VCC电路,光耦U2的输出端与+12V-M转VCC电路连接,+12V-M转VCC电路设置有第一芯片U1,+12V-M转VCC电路具有+12V-M转VCC输出端,+12V-M转VCC输出端与动态负载电路和VCC的其他负载中的至少一个连接,+12V-M转VCC电路与主控MCU1电性连接,其中,控制转换电路的接入端接收到电信号之后,控制转换电路将电信号转换成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第一信号用于控制继电器K2闭合以进行充电,第二信号用于将+12V-M转VCC电路使能,以输出目标电压。
进一步地,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还包括VEE输出端,显示板还设置有主控MCU2及其外围最小电路,主板还设置有与显示板通讯电路和VEE转+15V-M电路,VEE转+15V-M电路包括第三芯片U3,VEE转+15V-M电路与VEE输出端连接,VEE转+15V-M电路具有+15V-M输出端,+15V-M输出端用于与主板侧的外围负载连接,主板侧的外围负载至少包括压缩机IPM模块和风机IPM模块,与显示板通讯电路与主控MCU1电性连接,与显示板通讯电路与VDD输出端连接,+12V-M转VCC电路使能输出VCC电压后,主控MCU1控制外围电路得电复位开始工作,第一通讯电路与显示板进行通讯,且+12V-M转VCC电路的输出VCC使能VEE转+15V-M电路,使其输出目标电压。
进一步地,次级输出电路中设置有高压变频器,高压变频器具有公共输出绕组NP1、输出绕组NP2,输出绕组NP2包括公共输出绕组NP1、输出绕组NP3,其中,公共输出绕组NP1与+12V-M输出端对应设置,输出绕组NP2与VEE输出端对应设置,输出绕组NP3与+12V-D输出端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
Figure SMS_1
其中,1.5≤X≤2.33,和/或,VEE输出端的输出电压范围位于18V至28V之间。
进一步地,显示板还包括+12V-D的负载、动态负载电路、+12V-D转VDD电路、VDD的其它负载和人机交互电路,其中,所述+12V-D的负载、所述动态负载电路和所述+12V-D转VDD电路的输入端均与所述+12V-D输出端连接,所述+12V-D转VDD电路的输出端包括所述VDD输出端,所述VDD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主控MCU2、所述动态负载电路、所述VDD负载和所述人机交互电路连接,所述人机交互电路与所述主控MCU2连接。
进一步地,主板还设置有开关电源整流电路和开关电源初级电路,所述开关电源整流电路与外界电源连接,所述开关电源初级电路与所述开关电源整流电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初级电路与所述开关电源和所述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连接。
进一步地,家用电器处于待机模式过程中,家用电器的输出总功率为P,其中,P≤0.5W。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为上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设置成具有多个输出端,其中,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12V-D输出端与显示板连接、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12V-M输出端与主板侧的负载连接,且将+12V-D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安全隔离地,其参考地采用弱电地、+12V-M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强电回路,其参考地为强电地,这样设置能够将各输出端所在的回路隔离开,使得+12V-D输出端所在的回路更加安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使得采用具有该回路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使得家用电器在待机模式下,大功率的目标设备和其相关的控制电路均处于完全失电状态,而开关电源各输出回路只有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12V-D输出端有负载,且该负载为轻载,其它输出回路均处于空载状态,从而实现低功耗待机,同时,采用该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当+12V-M输出端的负载和+12V-D输出端的负载交叉调整时,通过该结构可以使得主板侧的输出电压更加稳定,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该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设置成具有多个输出端,其中,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12V-D输出端与显示板连接、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12V-M输出端与主板侧的负载连接,且将+12V-D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安全隔离地,其参考地采用弱电地、+12V-M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强电回路,其参考地为强电地,使得该电路实现强电与弱电的隔离,使得该电路更加安全。而且,这样设置有效的使得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可以使用单开关电源与多个输出回路,使得既可以实现低功耗待机,还可以实现正常工作时多个输出回路的输出电压保持稳定,避免使用多个开关电源的电源方案,从而有利于缩小控制器的尺寸及降低控制器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主板;101、充电控制电路;102、整流校正电路;103、IPM模块电路;104、压缩机;105、直流风机;106、开关电源整流电路;107、开关电源初级电路;
108、开关电源反馈电路;109、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10、VEE转+15V-M电路;111、+12V-M的负载;112、主控MCU1及其外围最小电路;
113、+12V-M转VCC电路;114、动态负载电路;115、VCC的其他负载;116、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7、控制转换电路;
200、显示板;201、+12V-D的负载;202、动态负载电路;203、+12V-D转VDD电路;204、VDD的其它负载;205、人机交互电路;206、主控MCU2及其外围最小电路;207、与主板通讯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
具体地,该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包括主板100和显示板200。主板100设置有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开关电源反馈电路108、充电控制电路101和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至少包括+12V-D输出端、+12V-M输出端,其中,开关电源反馈电路108的输出端与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连接,开关电源反馈电路108的输入端与+12V-D输出端连接,+12V-D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隔离安全回路,+12V-D输出端的参考地为弱电地,+12V-M输出端所在的回路强电回路,+12V-M输出端的参考地为强电地。显示板200通过+12V-D输出端与主板100电性连接,主板100通过+12V-D输出端向显示板200侧的负载供电,+12V-M输出端至少用于向主板100侧的负载供电(例如还可以向主板侧负载进行供电),显示板200通过主板100的通讯电路与主板100进行通讯;其中,家用电器具有待机模式和工作模式,主板100的主控MCU1和显示板200的主控MCU2控制家用电器处于待机模式的过程中,除+12V-D输出端所处的回路处于轻载状态的情况下,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的其余输出端均处于空载状态。其中,充电控制电路101与外界电源连接,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通过开关电源整流电路106与外界电源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设置成具有多个输出端,其中,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12V-D输出端与显示板连接、将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的+12V-M输出端与主板侧的负载连接,且将+12V-D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安全隔离回路,其参考地采用弱电地、+12V-M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强电回路,其参考地为强电地,这样设置能够将各输出端所在的回路隔离开,使得+12V-D输出端所在的回路更加安全。
进一步地,主板100的主控MCU1和显示板200的主控MCU2控制家用电器处于待机模式的过程中,包括控制充电控制电路101中的至少一个继电器断开,显示板200的主控MCU2的待机信号端口输出低电平信号,经控制转换电路117转换后使主板100的芯片不使能,家用电器进入待机模式。
如图2、图3所示,主板100还设置有整流校正电路102,充电控制电路101包括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继电器K1的输入端和继电器K2的输入端均与电源火线连接,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与整流校正电路102连接,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中的至少一个与主板100的+12V-M输出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板200控制继电器K2,主板100控制继电器K1。当然,也可以都由主板100控制。
进一步地,控制转换电路117包括接入端、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接入端用于接收显示板200发出的电信号,其中,电信号包括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至少一种。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1与接入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0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8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且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均接弱电地设置,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C与继电器K2连接,继电器K2与+12V-D输出端连接,继电器K1与+12V-M输出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8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C通过电阻R7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显示板200的VDD输出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控制转换电路117的光耦U2的输入侧负端连接,且均接弱电地设置。光耦U2输出侧的发射极E接强电地,光耦U2输出侧的集电极C经电阻R6接芯片U1的EN脚。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控制转换电路117包括接入端、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接入端用于接收显示板200发出的电信号,其中,电信号包括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至少一种。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1与接入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0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8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均接弱电地设置,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C通过电阻R17与+12V-D输出端连接,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均与+12V-M输出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8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C与光耦U2的输入侧正端连接,通过电阻R7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显示板200的VDD输出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控制转换电路117的光耦U2的输入侧负端连接。光耦U2输出侧的发射极E接强电地,光耦U2输出侧的集电极C接芯片U1的EN脚,所述芯片U1的EN脚经电阻R15接+12V-M输出端,所述芯片U1的EN脚经电阻R16接强电地。进一步地,控制转换电路还包括:电阻R9,电阻R9的一端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另一端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和/或,电容C16,电容C16的一端接光耦U2的输入侧正端,另一端接光耦U2的输入侧负端。
进一步地,主板100还设置有+12V-M转VCC电路113,光耦U2的输出端与+12V-M转VCC电路113连接,+12V-M转VCC电路113设置有第一芯片U1,+12V-M转VCC电路113具有+12V-M转VCC输出端,+12V-M转VCC输出端与动态负载电路114和VCC的其他负载115中的至少一个连接,VCC的其他负载115可以是主板的感温包、各种芯片的电源等负载。+12V-M转VCC电路113与主控MCU1电性连接,其中,控制转换电路117的接入端接收到电信号之后,控制转换电路117将电信号转换成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第一信号用于控制继电器K2闭合以进行充电,第二信号用于将+12V-M转VCC电路113使能,以输出目标电压。本实施例中,+12V-M转VCC电路113可以产生VCC电源,其中,VCC电源可以是5V、3.3V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具体地,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还包括VEE输出端,显示板200还设置有主控MCU2及其外围最小电路206,主板100还设置有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和VEE转+15V-M电路110,VEE转+15V-M电路110包括第三芯片U3,VEE转+15V-M电路110与VEE输出端连接,以及与+12V-M转VCC电路113的输出端连接,VEE转+15V-M电路110具有+15V-M输出端,+15V-M输出端用于与主板100侧的外围负载连接,主板100侧的外围负载至少包括压缩机IPM模块和风机IPM模块,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与主控MCU1电性连接,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与VDD输出端连接,+12V-M转VCC电路113使能输出VCC电压后,主控MCU1及其外围电路得电复位开始工作,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与显示板200进行通讯,且+12V-M转VCC电路113的第一芯片U1使能以控制VEE转+15V-M电路110输出目标电压+15V-M。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中设置有高压变频器,高压变频器具有公共输出绕组NP1、输出绕组NP2,输出绕组NP2包括公共绕组NP1、输出绕组NP3,其中,公共输出绕组NP1与+12V-M输出端对应设置,输出绕组NP2与VEE输出端对应设置,输出绕组NP3与+12V-D输出端对应设置。其中,
Figure SMS_2
其中,1.5≤X≤2.33,和/或,VEE输出端的输出电压范围位于18V至28V之间。本实施例中,选择合适的线圈匝比,优选能使VEE转+15V-M电路110的输出电压为18~28V之中的一个值,具体还可以根据VEE转+15V-M电路110的DC-DC芯片的输入电压范围来合理设置,将VEE转+15V-M电路110的电压抬高并选用DC-DC芯片将VEE转+15V-M电路110转为15V,目的是在输出回路+12V-M(主板输出12V电压)、+12V-D(显示板输出12V电压)的负载交叉调整时,VEE转换电路的输入电压在18~28V范围内变化,DC-DC芯片可以保持输出+15V-M(主板输出15V电压)的电压稳定,确保家用电器中的压缩机104、直流风机105可以稳定工作。
其中,VEE在+12V-M的基础上叠加输出,+12V-M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与VEE转+15V-M电路共GND-M参考地,而且+12V-M的负载111可以是继电器、电子膨胀阀等负载。
进一步地,显示板200还包括+12V-D的负载201、动态负载电路202、+12V-D转VDD电路203(用于产生VDD电源,VDD可以是5V、3.3V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VDD的其它负载204和人机交互电路205。其中,+12V-D的负载201、动态负载电路202和+12V-D转VDD电路203的输入端均与+12V-D输出端连接,+12V-D转VDD电路203的输出端包括VDD输出端,VDD输出端分别与主控MCU2、动态负载电路202、VDD的其它负载204和人机交互电路205连接,人机交互电路205与主控MCU2连接,VDD的其它负载204可以是显示板的感温包、各种芯片的电源等负载。本实施例中,在待机状态时,显示板200只有+12V-D转VDD电路203、人机交互电路205、主控MCU2及其外围最小电路206处于正常工作状态,+12V-D的负载201、动态负载电路202、VDD的其它负载204、与主板通讯电路207等其它电路均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从而将显示板的待机功耗降低。主控MCU2的与主板通讯电路的发送端口、待机控制信号端口设置为低电平状态,可将待机功耗进一步降低。其中,+12V-D的负载201可以是步进扫风电机、UV灯、显示电路等负载。
在本实施例中,主板100还设置有开关电源整流电路106和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以及主控MCU1及其外围最小电路112,开关电源整流电路106与外界电源连接,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与开关电源整流电路106连接,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与开关电源和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连接。
其中,家用电器处于待机模式过程中,大功率的压缩机104、直流风机105及和其相关的整流校正电路102、IPM模块电路103等处于完全失电状态,功率变为0。而且开关电源的输出端:+12V-D、+12V-M、VEE均正常有电,但只有+12V-D带负载且是轻载状态,+12-M、VEE均是空载状态,+12V-M转VCC电路的输出VCC为0V,VEE转+15V-M电路的输出+15V-M为0V。
本申请实现原理是:在待机时,将大功率的压缩机、直流风机及和其相关的控制电路与小功率的开关电源电路实施分离,大功率的压缩机104(其中压缩机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直流风机105及和其相关的充电控制电路101、整流校正电路102、IPM模块电路103等由显示板的主控MCU2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处于完全失电状态,功率变为0,即在待机时,只有开关电源及其输出部分的电路部分有电,通过相关控制电路设计及控制方法,将该部分有电的电路控制在低功耗状态,从而实现低功耗待机;在待机状态切换到开机及正常工作状态,通过反馈电源选取、合理的开关电源输出绕组线圈匝比设置、及新的控制电路设计及控制方法、保持开关电源各输出回路的电压稳定。
待机状态切换到正常工作状态:
当显示板的人机交互电路205(可以是遥控接收电路、按键电路、WIFI电路等),收到开机信号时,主控MCU2的待机控制端口输出电平信号(可以高电平或低电平,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优选高电平)给控制转换电路117,控制转换电路117将该电平信号转换成两个控制信号,一个信号控制充电控制电路101的继电器K2闭合充电,同时另一个信号将+12V-M转VCC电路113使能,从而输出电源VCC(VCC可以是5V、3.3V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电源VCC得电后,主控MCU2及其外围最小电路206得电复位开始工作,并通过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与显示板200建立通信;同时,VCC作为使能信号控制VEE转+15V-M电路110输出+15V-M。
继电器K2闭合充电后,储能电容C9及整流电路及PFC功率校正电路得电,+VDC2电源电压开始上升,实时检测+VDC2的电压值,当+VDC2达到设定的电压阈值(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后,主控MCU1输出控制信号(优选高电平信号)给继电器K1的驱动电路,将充电控制电路101的继电器K1闭合,充电完成,整个电路装置进入到正常工作状态开始工作。
在待机切换到开机及正常工作时,为解决现有技术开关电源多路输出单路反馈,各个输出回路交叉调整率较差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措施解决:
提出一种新的控制转换电路117、充电控制电路101、+12V-M转VCC电路113、VEE转+15V-M电路110,合理分配充电控制电路101的继电器K1、继电器K2的线圈电源,分别使用+12V-M、+12V-D,如图2所示:
在待机切换到开机时,当控制转换电路117的WAKE端收到显示板主控MCU2的高电平信号,NPN三极管Q1导通,Q1的C极为低电平,进而PNP型三极管Q2导通,Q2的C极为高电平,则NPN三极管Q3、Q4导通,Q3、Q4的C极都为低电平;三极管Q3的C极为低电平,则继电器K2线圈工作,K2的触点闭合充电;三极管Q4的C极为低电平,则光耦U2的输入侧1脚为低电平不工作,光耦U2的输出侧不导通,相当于第一芯片U1的使能EN脚为悬空状态,芯片U1使能输出VCC电压,给VCC的后级负载供电,进而第三芯片U3的EN脚为高电平,则第三芯片U3使能输出+15V-M,给+15V-M的后级负载供电。第一芯片U1、第三芯片U3选择TI公司的TPS54202芯片(也可以选择其它有类似功能及外围电路的芯片),TPS54202芯片具有4.5V-28V宽电压输入,其使能EN脚处于悬空或高电平状态时使能,可以根据反馈脚FB的不同的反馈电阻设置不同的电压输出(例如图2的+12V-M转VCC电路113中的R3、R4、R5电阻、VEE转+15V-M电路110中的R12、R13、R14电阻),TPS54202芯片在轻载及重载时均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其中,继电器K2闭合充电后,K1在+VDC2达到设定的电压阈值,由主控MCU1控制其触点闭合。
综上所述,在待机切换到开机时,当控制转换电路117的WAKE端收到显示板主控MCU2的高电平信号后,经过控制转换电路117转换后,开关电源次级的三个输出回路+12V-D、+12V-M、+15V-M的负载基本同时开启,这时三个输出回路负载差别不会很大,也即三个输出回路不存在交叉调整的情况,+12V-D、+12V-M、+15V-M的电压会保持稳定;在正常工作状态时,充电控制电路101的继电器K1、继电器K2的线圈电源分别使用+12V-M、+12V-D,且一直维持在得电状态,+12V-M、+12V-D的其它负载在实际运行调整时,+12-M、+12-D的回路负载均不存在很轻的负载,从而提高非反馈电源回路+12-M的电压稳定性。
将开关电源反馈电路108的电源选取供给显示板的隔离+12V-D,反馈电源选择+12V-D,目的是在待机时,+12V-D处于非常轻的负载状态下,可以将非反馈的电源回路+12V-M、VEE置于空载状态,从而降低待机功耗;同时,见图1所示,开关电源次级输出部分109的高频变压器T1输出绕组NP1(对应+12V-M输出)、NP2(对应VEE输出)、NP3(对应+12V-D输出),选择合适的线圈匝比,线圈匝比为具体可以根据VEE转+15V-M电路110的DC-DC芯片的输入电压范围来合理设置,将VEE电压抬高并选用DC-DC芯片将VEE转为+15V-M,目的是在输出回路+12V-M、+12V-D的负载交叉调整时,VEE的电压在18至28V范围内变化,DC-DC芯片可以保持输出+15V-M的电压稳定,确保压缩机、直流风机可以稳定工作。
设置动态负载电路114、动态负载电路202,分别由+12V-M(或VCC)、+12V-D(或VDD)供电,由主控MCU1、主控MCU2控制它们的工作状态。正常工作状态下,主板与显示板实时进行通讯,检测各自负载的开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负载交叉调整的情况,若有,开启动态负载电路114或动态负载电路202,以保持非反馈回路+12-M的电压稳定。例如,若+12-M的负载相对+12V-D的负载,+12V-M的负载为重载,+12V-D的负载为轻载,则+12V-M的电压偏低,则开启动态负载电路202提高+12V-D的负载;若+12V-M的负载为轻载,+12V-D的负载为重载,则+12V-M的电压偏高,则开启动态负载电路114提高+12V-M的负载。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重载(或轻载)并不是指+12V-M的负载比+12V-D的负载重(或轻),或者是功率大(或小),而是相对的,不同的开关电源、高频变压器、不同的应用等,轻载或重载的情况可能不同,一般情况下,各输出回路的负载调整时,如出现非反馈回路的电压波动范围超出设计要求的范围时,可以认为是轻载重载交叉调整。如设计要求非反馈输出的电压为12V±5%,负载交叉调整时,输出的电压为12V±10%,那么就要开启动态负载,保持非反馈回路+12V-M的电压在12V±5%内。
进一步地,动态负载电路114、动态负载电路202的动态负载,其类型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根据实际的应用测试调整其大小。在负载交叉调整时,若在一定的运行逻辑下,+12V-M或+12V-D的一些负载刚好不工作,如主板+12V-M的电子膨胀阀负载、显示板+12V-D的步进扫风电机负载,可以优先用来充当动态负载。电子膨胀阀、步进扫风电机均有四个绕组,充当动态负载时,只使用其中一个绕组来充当动态负载,使用PWM的方式来驱动,根据实际测试需求选择不同的PWM占空比,即可实现不同的动态负载大小。使用电子膨胀阀或步进扫风电机的其中一个绕组来充当动态负载,好处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电路,不需要额外增加电路导致成本增加,而且不会影响电子膨胀阀或步进扫风电机当前的工作状态,也即电子膨胀阀或步进扫风电机不会转动,绕组开通后,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散发掉。同理,若有其它类似电子膨胀阀、步进扫风电机的负载,在采用不同的驱动控制方式后,能实现某部分电路工作又不影响其当前的工作状态的,也适合用来充当动态负载。进一步地,动态负载也可以是电阻类负载。
待机状态时:
如图1、图2所示,当控制器处于待机状态时,显示板200只有+12V-D转VDD电路203、人机交互电路205、主控MCU2及其外围最小电路206处于正常工作状态,+12V-D的负载201、动态负载电路202、VDD的其它负载204、与主板通讯电路207等其它电路均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从而将显示板的待机功耗降低。其中,+12V-D转VDD电路203,优选在轻载及重载时均有高转换效率的DC-DC转换电路。进一步地,主控MCU2的与主板通讯电路的发送端口、待机控制信号端口设置为低电平状态,可将待机功耗进一步降低。
在实施例中,显示板200的主控MCU2待机控制信号为低电平,即主板的控制转换电路117的接入端为低电平,NPN第一三极管不导通,第一三极管的C极相当处于悬空状态,进而PNP型第二三极管不导通,第二三极管的C极相当处于悬空状态,则NPN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不导通,第三三极管C极相当处于悬空状态,第四三极管的C极通过电阻R7连接到VDD电源(显示板外围负载电源);第三三极管的C极相当处于悬空状态,则继电器K2线圈不工作,K2的触点断开;第四三极管的C极通过电阻R7连接到VDD电源,也即电源VDD通过电阻R7给光耦输入侧供电,则光耦的输入侧工作,输出侧导通,第一芯片U1的使能EN脚接地,第一芯片U1处于非使能状态,VCC的输出电压为0V,进而第三芯片U3芯片的EN脚为低电平,第三芯片U3处于非使能状态,+15V-M输出电压为0V。也即在待机时,显示板200的主控MCU2待机控制信号为低电平后,主板100的开关电源三个输出回路只有+12V-D带负载且为轻载状态,+12V-M、VEE转换电路均为空载状态,整个控制器方案的待机功耗极低,待机功耗一般可以达到0.5W及以下。
其中,整流校正电路102、压缩机和风机IPM模块电路103、储能电容C1及开关电源整流电路106、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开关电源反馈电路108、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与主板通讯电路207为现有技术中的电路。
在本申请中,如图2所示,控制控制转换电路117、+12V-M转VCC电路113、充电控制电路101、VEE转+15V-M电路110,也可由其它有同等或类似功能的电路替代。例如:图2的充电控制电路101中的继电器K2的电源也可以选择+12-M电源,相应地,继电器K2的电源如选择+12-M电源,继电器K2则选择主板的主控MCU1控制,为了改善交叉调整率,则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根据实际测试情况增加+12-D或VDD转换电路的动态负载,在待机时关闭;+12V-M转VCC电路113中的第一芯片U1使能EN脚,也可以通过上下拉电阻设置使能值及通过光耦设置非使能,VEE转+15V-M电路110中的第三芯片U3的使能EN脚也可以通过主板的主控芯片MCU1控制其使能状态。如图3所示,提供另一种替代控制控制转换电路117、+12V-M转VCC电路113、充电控制电路101、VEE转+15V-M电路110。
图3中的控制转换电路117,NPN三极管Q3由驱动继电器K2调整驱动动态负载电阻R17,电阻R17可以是一个电阻也可以用多个电阻替代,阻值可根据实际测试交叉调整情况选择,其它原理同图2中的控制转换电路117。
图3中的+12V-M转VCC电路113第一芯片U1的使能EN脚通过电阻R15、R16的阻值配置使能电压值,不同的电阻值可以配置不同的使能电压值,当光耦U2输出侧导通时,相当于EN脚接地,第一芯片U1非使能,+12V-M转VCC电路113的输出VCC为0V,当光耦U2输出侧不导通时,第一芯片U1的EN脚连接电阻R15、R16,处于使能状态,+12V-M转VCC电路113的输出目标电压VCC,其它原理同图2中的+12V-M转VCC电路113,图3中的充电控制电路101相对图2中的充电控制电路101电路,区别是继电器K2的线圈电源调整为+12V-M,驱动控制调整为主板主控芯片MCU1控制。
图3的VEE转+15V-M电路110电路中的第三芯片U3,使能EN脚(网络EN-CTRL)连接到主控芯片MCU1,当MCU1输出高电平时,第三芯片U3使能,当MCU1输出低电平时,或MCU1处于无电状态(也即+12V-M转VCC电路的输出VCC电压为0V)时,EN通过电阻R19接地,处于非使能状态。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的控制方法。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S01:接收关机信号,其中,关机信号用于关闭目标电器;S02:基于关机信号生成控制策略集,控制策略集用于控制目标电器的目标组件的工作状态满足预设条件(预设条件可以是目标组件的初始位置,初始位置可以通过所处初始角度进行判定);S03:在目标组件的工作状态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充电电路中的继电器K1断开,控制充电电路中的继电器K2断开,控制显示板的主控制器的待机信号端口输出低电平信号,目标电器进入待机模式。这样设置使得家用电器使用单开关电源、多个输出回路的电源方案,既可以实现低功耗待机,还可以实现正常工作切换到待机时,开关电源的多个输出回路的输出电压保持稳定。其中,家用电器可以是整体式变频空调器。
具体地,控制策略集包括第一控制策略和第二控制策略,目标组件包括第一目标组件和第二目标组件,第一控制策略用于控制第一目标组件停机,第二控制策略用于控制第二目标组件复位至初始角度,将第二目标组件关闭,其中,第一目标组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压缩机和风机,第二目标组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电子膨胀阀、步进扫风电机。
进一步地,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开机信号,其中,开机信号由显示板的人机交互电路205接收获取;显示板的主控MCU2的待机控制端口输出高电平信号;基于高电平信号控制+12V-M转VCC电路113的第一芯片U1和VEE转+15V-M电路110的第三芯片U3使能,控制继电器K2闭合;判断整流校正电路102的电压是否达到预设值;在确定整流校正电路102的电压达到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继电器K1闭合,控制第二目标组件复位至初始位置后,再控制第二目标组件转动至目标位置。这样设置使得在待机切换到正常工作时,开关电源的各输出回路的输出电压能够保持稳定。
具体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目标电器的运行参数,运行参数包括主板100控制的负载参数和显示板200控制的负载参数;基于运行参数判断是否开启动态负载电路114和动态负载电路202。这样设置可以实现正常工作时,开关电源的多个输出回路的输出电压保持稳定。其中,运行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压缩机、风机的工作情况步进扫风电机的工作情况电子膨胀阀的工作情况、继电器的工作情况、UV灯工作情况、各种芯片的工作情况等参数。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200,显示板的人机交互电路205收到开机信号,进入步骤S201;
S201,显示板的主控MCU2的待机控制端口输出高电平,高电平经过主板的控制转换电路117转换后,使继电器K2闭合充电,同时使第一芯片U1使能输出VCC,主控MCU1得电复位进行工作、VCC(或者由主控MCU1输出高电平)使第三芯片U3使能,输出正常电压+15V-M,进入步骤S202;
S202,主控MCU1得电复位正常工作后,与显示板建立通讯,同时进入步骤S203;
S203,判断整流校正电路102的+VDC2电压是否满足预设值,若满足,进入步骤204;若不满足,返回步骤S203;其中,预设值可以是设定的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其大小;
S204,整流校正电路102的+VDC2电压达到预设值,主板的主控MCU1控制继电器K1的线圈工作,其触点闭合;至此,继电器K1、继电器K2均处于工作状态,也即+12V-M、+12V-D回路均不会处于轻载状态,+12V-M、+12V-D的其它负载在实际运行调整时,非反馈电源回路+12-M的电压波动较小;
S205,电子膨胀阀、步进扫风电机先复位到初始角度关闭,再打开到设定的角度;
S206,控制器进入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执行设定的工作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开启动态负载电路114或动态负载电路202,以保持非反馈输出回路的电压稳定;
S207,收到关机信号,进入步骤S208;
S208,控制压缩机、风机等负载停止工作,包括动态负载也停止工作,然后进入步骤S209;
S209,控制电子膨胀阀、步进扫风电机复位到初始角度关闭,进入步骤S210;
S210,主板的主控MCU1控制继电器K1的驱动信号输出低电平,继电器K1不工作,其触点断开;进入步骤S211;
S211,显示板的主控MCU2的待机信号端口输出低电平,低电平经过主板的控制控制转换电路117转换后,使第一芯片U1、第三芯片U3不使能,VCC及+15V-M均为0V,同时使继电器K2不工作,其触点断开,至此,主板100的开关电源三个输出回路只有+12V-D带负载且为轻载,+12V-M、VEE均为空载状态,大功率的压缩机、直流风机及和其相关的控制电路均处于失电状态,功率为0。
S212,控制器进入待机状态,整个控制器待机功耗较低,也即此时家用电器进入了待机模式。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板(100),所述主板(100)设置有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开关电源反馈电路(108)、充电控制电路(101)和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所述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至少包括+12V-D输出端、+12V-M输出端,其中,所述开关电源反馈电路(108)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连接,所述开关电源反馈电路(108)的输入端与所述+12V-D输出端连接,所述+12V-D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隔离安全回路,所述+12V-D输出端的参考地为弱电地,所述+12V-M输出端所在的回路为强电回路,所述+12V-M输出端的参考地为强电地;
显示板(200),所述显示板(200)通过所述+12V-D输出端与所述主板(100)电性连接,所述主板(100)通过所述+12V-D输出端至少向所述显示板(200)侧的负载供电,所述+12V-M输出端用于向所述主板(100)侧的负载供电,所述显示板(200)通过所述主板(100)的通讯电路与所述主板(100)进行通讯;
其中,所述家用电器具有待机模式和工作模式,所述主板(100)的主控MCU1和所述显示板(200)的主控MCU2控制所述家用电器处于所述待机模式的过程中,除所述+12V-D输出端所处的回路处于轻载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的其余输出端均处于空载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00)的主控MCU1控制所述家用电器处于所述待机模式的过程中,包括控制所述充电控制电路(101)中的至少一个继电器断开,所述显示板(200)的主控MCU2的待机信号端口输出低电平信号,所述低电平信号经控制转换电路(117)转换后使所述主板(100)的芯片不使能,所述家用电器进入所述待机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00)还设置有整流校正电路(102),所述充电控制电路(101)包括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所述继电器K1的输入端和所述继电器K2的输入端均与电源火线连接,所述继电器K1和所述继电器K2与所述整流校正电路(102)连接,所述继电器K1和所述继电器K2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主板(100)的所述+12V-M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转换电路(117)包括:
接入端,所述接入端用于接收所述显示板(200)发出的电信号,其中,所述电信号包括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1与所述接入端连接;
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0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
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8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且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均接弱电地设置,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C与所述继电器K2连接,所述继电器K2与所述+12V-D输出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与所述+12V-M输出端连接;
第四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8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C与光耦U2的输入侧正端连接,及通过电阻R7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所述显示板(200)的VDD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所述控制转换电路(117)的光耦U2的输入侧负端连接,且均接弱电地设置,所述光耦U2输出侧的发射极E接强电地,所述光耦U2输出侧的集电极C经电阻R6接芯片U1的EN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转换电路(117)包括:
接入端,所述接入端用于接收所述显示板(200)发出的电信号,其中,所述电信号包括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1与所述接入端连接;
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0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
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8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E均接弱电地设置,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C通过电阻R17与所述+12V-D输出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和所述继电器K2均与所述+12V-M输出端连接;
第四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B通过电阻R18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C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C与光耦U2的输入侧正端连接,及通过电阻R7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所述显示板(200)的VDD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所述控制转换电路(117)的光耦U2的输入侧负端连接,且均接弱电地设置,所述光耦U2输出侧的发射极E接强电地,所述光耦U2输出侧的集电极C接芯片U1的EN脚,所述芯片U1的EN脚经电阻R15接+12V-M输出端,所述芯片U1的EN脚经电阻R16接强电地。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转换电路(117)还包括:
电阻R9,所述电阻R9的一端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另一端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E;
和/或,
电容C16,所述电容C16的一端接所述光耦U2的输入侧正端,另一端接所述光耦U2的输入侧负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00)还设置有+12V-M转VCC电路(113),所述光耦U2的输出端与+12V-M转VCC电路(113)连接,所述+12V-M转VCC电路(113)设置有第一芯片U1,所述+12V-M转VCC电路(113)具有+12V-M转VCC输出端,所述+12V-M转VCC输出端与动态负载电路(114)和VCC的其他负载(115)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所述+12V-M转VCC电路(113)与所述主控MCU1电性连接,其中,所述控制转换电路(117)的接入端接收到所述电信号之后,所述控制转换电路(117)将所述电信号转换成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K2闭合以进行充电,所述第二信号用于将所述+12V-M转VCC电路(113)使能,以输出目标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还包括VEE输出端,所述显示板(200)还设置有主控MCU2及其外围最小电路(206),所述主板(100)还设置有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和VEE转+15V-M电路(110),所述VEE转+15V-M电路(110)包括第三芯片U3,所述VEE转+15V-M电路(110)与所述VEE输出端连接,以及与所述+12V-M转VCC电路(1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VEE转+15V-M电路(110)具有+15V-M输出端,所述+15V-M输出端用于与所述主板(100)侧的外围负载连接,所述主板(100)侧的外围负载至少包括压缩机IPM模块和风机IPM模块,所述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与所述主控MCU1电性连接,所述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与所述VDD输出端连接,所述+12V-M转VCC电路(113)使能输出VCC电压后,所述主控MCU1控制外围电路得电复位开始工作,所述与显示板通讯电路(116)与所述显示板(200)进行通讯,且所述+12V-M转VCC电路(113)的输出VCC使能所述VEE转+15V-M电路(110),使其输出目标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中设置有高压变频器,所述高压变频器具有公共输出绕组NP1、输出绕组NP2,所述输出绕组NP2包括公共输出绕组NP1、输出绕组NP3,其中,所述公共输出绕组NP1与所述+12V-M输出端对应设置,所述输出绕组NP2与所述VEE输出端对应设置,所述输出绕组NP3与所述+12V-D输出端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
Figure FDA0004081143960000031
其中,1.5≤X≤2.33,和/或,所述VEE输出端的输出电压范围位于18V至28V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板(200)还包括+12V-D的负载(201)、动态负载电路(202)、+12V-D转VDD电路(203)、VDD的其它负载(204)和人机交互电路(205),其中,所述+12V-D的负载(201)、所述动态负载电路(202)和所述+12V-D转VDD电路(203)的输入端均与所述+12V-D输出端连接,所述+12V-D转VDD电路(203)的输出端包括所述VDD输出端,所述VDD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主控MCU2、所述动态负载电路(202)、所述VDD负载和所述人机交互电路(205)连接,所述人机交互电路(205)与所述主控MCU2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00)还设置有开关电源整流电路(106)和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所述开关电源整流电路(106)与外界电源连接,所述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与所述开关电源整流电路(106)连接,所述开关电源初级电路(107)与所述开关电源和所述开关电源次级输出电路(109)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处于所述待机模式过程中,所述家用电器的输出总功率为P,其中,P≤0.5W。
14.一种空调器,包括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为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
CN202320232371.7U 2023-02-14 2023-02-14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 Active CN2193515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2371.7U CN219351545U (zh) 2023-02-14 2023-02-14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2371.7U CN219351545U (zh) 2023-02-14 2023-02-14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51545U true CN219351545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098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32371.7U Active CN219351545U (zh) 2023-02-14 2023-02-14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515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69474B1 (ko) 전기기기의 전력 공급 장치
JP2016526365A (ja) 低消費電力待機回路デバイス、エア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ー及びエア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ーの制御方法
CN203707489U (zh) 智能节能插座
US20080024008A1 (en) Household self-contained power supply
US20230332799A1 (en) Control circuit for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electric control componen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2204951U (zh) 供电系统和空调器
CN101729832A (zh) 一种低功耗的电视机待机方法及待机辅助电路
TWI498722B (zh) 微功耗待機系統及設備
CN201656779U (zh) 低功耗待机电路及电器
CN210119675U (zh) 家用电器的低功耗控制系统
CN219351545U (zh)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
US20170324270A1 (en) Standby circuit, and outlet, plug, and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1365826A (zh) 供电系统和空调器
CN116131622A (zh) 整体式变频家用电器、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8102650U (zh) 温度控制电路及充电器
TWI686029B (zh) 自動偵測待機電流的節能裝置
CN110500696A (zh) 一种控制电路及空调
JP3211607U (ja) 待機回路、該待機回路を有するソケット、プラグ及び装置
TWM560742U (zh) 待機電路、具有該待機電路的插座、插頭及設備
CN102738663B (zh) 智能节能电源插座
CN208282283U (zh) 空调、空调控制系统和室外机开关电路
CN112152483A (zh) 可选择的模块化开关电源装置
CN111655013A (zh) 一种带外接散热开关的电气设备
CN110829817A (zh) 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211556865U (zh) 主备电路切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