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43084U - 贝壳状消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贝壳状消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43084U
CN219343084U CN202320401041.6U CN202320401041U CN219343084U CN 219343084 U CN219343084 U CN 219343084U CN 202320401041 U CN202320401041 U CN 202320401041U CN 219343084 U CN219343084 U CN 219343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hioform
fishway
energy dissipation
shell
fixe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0104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冰娇
聂会
颜佳晓
方伊涛
朱雨跞
邵莹
张宇亮
朱姝娴
叶政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Priority to CN20232040104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43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43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43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60Ecological corridors or buffer zones

Landscapes

  • Artificial Fish Reef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贝壳状消能装置,应用于鱼类洄游通道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通过模仿贝壳式开合的设计结构,其凹处部分可用于鱼类洄游时进行休息,同时凹孔的内部可以种植水草,增大低摩擦,缓解流速的设置,实现了可以让鱼类洄游短暂休憩、提供饵料的效果,并有利于形成适合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小型底层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存的微生境,为过鱼对象提供饵料,同时达到净化水质;通过将楔头滑入第二贝壳状鱼道的内部,然后滑动插板插入插槽的内部,将楔头进行限位,从而使第一贝壳状鱼道和第二贝壳状鱼道可以固定在一起的设置,达到了便于贝壳状鱼道根据河道宽度进行加长的功能,提高实用性。

Description

贝壳状消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鱼类洄游通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贝壳状消能装置。
背景技术
鱼道是供鱼类溯游通过闸坝等建筑物或天然障碍物的一种人工通道。鱼道作为洄游鱼类等水生动物通过人工闸坝的重要设施,对协调大坝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在挡水建筑物上设置鱼道,以满足洄游性鱼类的上溯或降河要求,对于保障生物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公开号为:CN216892304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类洄游通道,主要包括上游鱼道口、过鱼管道、下游鱼道口,其特征是过鱼管道由一个以上的三通管和两个以上的管道相间拼接而成,所述上游鱼道口的管道一端设有管口保护件,另一端与三通管连接,所述上游鱼道口的管道外圈设有浮球,所述三通管一端进口,一端出口,上端设置透明盖,进口与出口分别与管道连接,所述三通管、管道内通过固定件固定有梯级结构,所述梯级结构包括助流槽、台阶、助鱼结构,所述台阶一边为助流槽,另一边为助鱼结构,所述下游鱼道口铺设岩石堆坡,下游鱼道口的管道设有连接件。本实用新型的鱼道结构型式易改变,可根据水位变化调整高程差,占地面积小,成本低,维护方便,适用水头条件范围广。
传统的鱼道多采用槽式鱼道、丹尼尔式鱼道等,主要通过对水流的消能来降低鱼类洄游难度,但这种鱼道缺乏让鱼类洄游短暂休憩、蓄力的地方,并且无法为过鱼对象提供饵料,使的鱼类洄游舒适度较差,影响鱼类洄游效率,为此我们提出贝壳状消能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贝壳状消能装置,其优点是可以让鱼类洄游短暂休憩、提供饵料和便于根据河道宽度进行加长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贝壳状消能装置,包括第一贝壳状鱼道和第二贝壳状鱼道,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和第二贝壳状鱼道的背面均焊接有固定板,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和第二贝壳状鱼道的正面均开设有凹孔,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和第二贝壳状鱼道的顶部均焊接有消能板,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和第二贝壳状鱼道与固定板的外形为贝壳状,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同第二贝壳状鱼道滑动摩擦连接的楔头,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的背面设置有同固定板滑动连接的插板,所述第二贝壳状鱼道的背面开设有同插板卡接的插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模仿贝壳式开合的设计结构,其凹处部分可用于鱼类洄游时进行休息,同时凹孔的内部可以种植水草,增大低摩擦,缓解流速的设置,实现了可以让鱼类洄游短暂休憩、提供饵料的效果,并有利于形成适合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小型底层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存的微生境,为过鱼对象提供饵料,同时达到净化水质;通过将楔头滑入第二贝壳状鱼道的内部,然后滑动插板插入插槽的内部,将楔头进行限位,从而使第一贝壳状鱼道和第二贝壳状鱼道可以固定在一起的设置,达到了便于贝壳状鱼道根据河道宽度进行加长的功能,提高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孔采用阵列二一二式布局且底部高、中间低、前面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藻类进行生长,保护微生物等生物生存的微生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开设有凹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形成适合底栖动物,为鱼类提供饵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稳定性,避免水流冲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楔头靠近第二贝壳状鱼道的一侧开设有防滑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摩擦力,提高连接的紧密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拨动插板进行滑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消能板的两侧均开设有消能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对水流的消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消能板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贴合水下环境,避免使鱼类产生害怕。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模仿贝壳式开合的设计结构,其凹处部分可用于鱼类洄游时进行休息,同时凹孔的内部可以种植水草,增大低摩擦,缓解流速的设置,实现了可以让鱼类洄游短暂休憩、提供饵料的效果,并有利于形成适合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小型底层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存的微生境,为过鱼对象提供饵料,同时达到净化水质;
2、通过将楔头滑入第二贝壳状鱼道的内部,然后滑动插板插入插槽的内部,将楔头进行限位,从而使第一贝壳状鱼道和第二贝壳状鱼道可以固定在一起的设置,达到了便于贝壳状鱼道根据河道宽度进行加长的功能,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面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背面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1、第一贝壳状鱼道;2、第二贝壳状鱼道;3、固定板;4、消能板;5、凹孔;6、楔头;7、插板;8、插槽;9、固定块;10、凹槽;11、配重块;12、消能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考图1、图2,贝壳状消能装置,包括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背面均焊接有固定板3,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正面均开设有凹孔5,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顶部均焊接有消能板4,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与固定板3的外形为贝壳状,通过模仿贝壳式开合的设计结构,其凹处部分可用于鱼类洄游时进行休息,同时凹孔5的内部可以种植水草,增大低摩擦,缓解流速的设置,实现了可以让鱼类洄游短暂休憩、提供饵料的效果,并有利于形成适合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小型底层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存的微生境,为过鱼对象提供饵料,同时达到净化水质。
参考图1、图2,凹孔5采用阵列二一二式布局且底部高、中间低、前面高,便于藻类进行生长,保护微生物等生物生存的微生境。
参考图1、图2,固定板3的顶部开设有凹槽10,便于形成适合底栖动物,为鱼类提供饵料。
参考图2,消能板4的两侧均开设有消能槽12,提高对水流的消能效果。
参考图1、图2,消能板4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使其贴合水下环境,避免使鱼类产生害怕。
使用过程简述:在需要让鱼类洄游短暂休憩、为其提供饵料,通过在固定板3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从而使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可以形成形似贝壳式开合的结构,,其凹处部分可用于鱼类洄游时进行休息,同时凹孔5的内部可以种植水草,增大低摩擦,缓解流速,并有利于形成适合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小型底层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存的微生境,为过鱼对象提供饵料,同时达到净化水质。
实施例2:
参考图1、图2、图3,贝壳状消能装置,第一贝壳状鱼道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同第二贝壳状鱼道2滑动摩擦连接的楔头6,第一贝壳状鱼道1的背面设置有同固定板3滑动连接的插板7,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背面开设有同插板7卡接的插槽8,通过将楔头6滑入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内部,然后滑动插板7插入插槽8的内部,将楔头6进行限位,从而使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可以固定在一起的设置,达到了便于贝壳状鱼道根据河道宽度进行加长的功能,提高实用性。
参考图2,固定板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11,增加稳定性,避免水流冲倒。
参考图3,楔头6靠近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一侧开设有防滑纹,增加摩擦力,提高连接的紧密性。
参考图3,插板7远离固定板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便于拨动插板7进行滑动。
使用过程简述:在需要便于根据河道宽度进行加长时,通过将楔头6滑入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内部,然后滑动插板7插入插槽8的内部,将楔头6进行限位,从而使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可以固定在一起,并根据河道宽度进行添加更多的贝壳状鱼道即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贝壳状消能装置,包括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背面均焊接有固定板(3),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正面均开设有凹孔(5),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顶部均焊接有消能板(4),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1)和第二贝壳状鱼道(2)与固定板(3)的外形为贝壳状,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同第二贝壳状鱼道(2)滑动摩擦连接的楔头(6),所述第一贝壳状鱼道(1)的背面设置有同固定板(3)滑动连接的插板(7),所述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背面开设有同插板(7)卡接的插槽(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状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5)采用阵列二一二式布局且底部高、中间低、前面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状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开设有凹槽(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状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状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头(6)靠近第二贝壳状鱼道(2)的一侧开设有防滑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状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7)远离固定板(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状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板(4)的两侧均开设有消能槽(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状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板(4)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CN202320401041.6U 2023-03-07 2023-03-07 贝壳状消能装置 Active CN219343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01041.6U CN219343084U (zh) 2023-03-07 2023-03-07 贝壳状消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01041.6U CN219343084U (zh) 2023-03-07 2023-03-07 贝壳状消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43084U true CN219343084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4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01041.6U Active CN219343084U (zh) 2023-03-07 2023-03-07 贝壳状消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43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59707U (zh) 多级式生态鱼道
Qicai Influence of dams on river ecosystem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N203947448U (zh) 一种新型生态景观型护岸系统
CN111513005A (zh) 一种复合式人工鱼巢及其使用方法
CN109601444B (zh) 提高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仿生态池
CN219343084U (zh) 贝壳状消能装置
CN107916650B (zh) 梯级箱体生态鱼道系统
CN219118097U (zh) 一种鱼类洄游阀道结构
CN109930567B (zh) 江河水流冲击汇水区鱼类生镜构造
CN209873699U (zh) 一种混合坝体透水型生态造滩工程
CN204644957U (zh) 一种栽植人工水草的生态型河流人工丁字坝
CN214677163U (zh) 一种适用于山区河道的装配式鱼礁结构
Cohen et al.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mitten crabs (Eriocheir sinensis) in selected waters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with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Facilities
CN209798707U (zh) 一种引水式电站溢流坝段生态改造结构
CN113240242A (zh) 基于生态基流调控的鱼类栖息地保护与生境构建方法
CN108589639A (zh) 一种钢板桩护岸生态仓
CN212728466U (zh) 中华绒螯蟹生态洄游通道
CN209732302U (zh) 一种红树林湿地的螃蟹幼苗养殖装置
CN209873700U (zh) 一种混合型生态造滩工程
CN113235531A (zh) 一种鱼类洄游通道
JOHN et al. Modeling of Physical and Behaviorał Mechanisms Influencing Recruitment of Spot and Atlantic Croaker to the Cape Fear Estuary
CN216892304U (zh) 一种鱼类洄游通道
CN220976711U (zh) 一种组合式生态栖息地系统
CN212316854U (zh) 使江河洄游鱼类即时顺利过坝的装置
CN219175171U (zh) 一种适应不同游泳行为动物的生物通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