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31556U - 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31556U
CN219331556U CN202320779574.8U CN202320779574U CN219331556U CN 219331556 U CN219331556 U CN 219331556U CN 202320779574 U CN202320779574 U CN 202320779574U CN 219331556 U CN219331556 U CN 219331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dust collection
base
base sta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7957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大涛
陈宁涛
孟向伟
王世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7957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31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31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31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服务基站,包括:用于收容扫地机器人的基座,其包括集尘风管,集尘风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出尘口对接;第一集尘组件,其可拆卸地装设于基座内,且具有与集尘风管的第二端对接的第一集尘口;和第二集尘组件,其可分离地装设于基座,且具有与集尘风管的第二端对接的第二集尘口;第一集尘组件和第二集尘组件择一地装设于基座,以对应地经由尘盒出尘口收集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内容物;当第二集尘组件装设于基座时,第二集尘组件用于经由尘盒出尘口收集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内容物;当第二集尘组件与基座分离时,第二集尘组件用于实施地面手动清洁。

Description

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扫地机基站功能不能灵活选配,只能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对一款产品进行不同版本的开发,常常出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开发多个版本的情况,比较浪费研发资源。同时,多款产品对于产品的管理和生产管理都有资源占用,不利于产品的快速生产和迭代。另外,市场上的扫地机基站的自动集尘方案,大多都是装设于基站上的固定式的集尘装置,没有既可以自动对接、又可以移动的具备清扫功能的集尘模块;在扫地机无法完成清洁的局部区域不能进行补充清扫。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兼容固定式集尘组件和可分离的移动集尘组件的服务基站和清洁系统,使得服务基站在任意模式下均能够实现对于扫地机器人的自动集尘,且在为清洁系统增加地面手动清洁的功能的同时以硬件复用的方式实现集尘功能,避免了升级改造造成的设备成本大幅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服务基站,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用于收容扫地机器人,所述基座包括集尘风管,所述集尘风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出尘口对接;
第一集尘组件,所述第一集尘组件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基座内,且具有与所述集尘风管的第二端对接的第一集尘口;和
第二集尘组件,所述第二集尘组件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基座,且具有与所述集尘风管的第二端对接的第二集尘口;
其中,所述第一集尘组件和所述第二集尘组件择一地装设于所述基座,以使所述服务基站以第一集尘模式或者第二集尘模式运行;
其中,当所述服务基站以与所述第二集尘组件对应的第二集尘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集尘组件可分离地装设于所述基座,且,
当所述第二集尘组件装设于所述基座时,所述第二集尘组件以第一工作模式运行,所述第一工作模式用于经由所述尘盒出尘口收集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内容物;
当所述第二集尘组件与所述基座分离时,所述第二集尘组件以第二工作模式运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用于实施地面手动清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尘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用于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一集尘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座;
第一风机,所述第一连接座具有容纳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内腔,所述基座具有用于为所述第一风机提供电力的第一电源组件;
第一集尘腔,所述第一集尘腔装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座,且经由所述第一集尘口与所述集尘风管的第二端对接;
所述第一风机用于抽取所述第一集尘腔内的空气,以经由所述第一集尘口和尘盒出尘口将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内容物抽取至所述第一集尘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座包括:
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形成用于装设于基座的水箱支座的平面,所述第一集尘口开设于所述第一支座;
其中,所述第一内腔自所述第一支座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集尘腔装设于所述第一支座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集尘腔的顶面不高于所述基座的顶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尘组件包括:
第一集尘袋;
第一尘袋支架,所述第一集尘袋经由所述第一尘袋支架装设于所述第一集尘腔内,所述第一尘袋支架包括第一对接尘管,所述第一对接尘管连通于所述第一集尘袋的入口与所述第一集尘口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尘腔具有与所述第一风机连通的第一出口和与所述第一集尘口连通的第一入口,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第一集尘腔的底部,所述第一入口位于所述第一集尘腔的顶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响应于所述扫地机器人的第一在位信号和所述第一电源组件的供电信号而启动,以使所述服务基站以第一集尘模式运行;
其中,所述扫地机器人的第一在位信号配置为所述集尘风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出尘口对接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尘组件包括:
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用于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二集尘口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装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暴露于所述基座的把手;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装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内还具有用于为所述第二风机提供电力的第二电源组件;
第二集尘袋,所述第二集尘袋装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集尘袋经由第二对接尘管与所述第二集尘口连通;
所述第二风机用于抽取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空气,以经由所述第二集尘口和尘盒出尘口将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内容物抽取至所述第二集尘袋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接尘管自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集尘袋对接,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集尘袋位于所述第二对接尘管和第二风机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进一步包括:
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座包括:
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装设于基座的水箱支座,且形成支撑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的下凹腔体;
第三对接尘管,所述第三对接尘管自所述下凹腔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凸出,所述第三对接尘管的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二集尘口,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接尘管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尘组件包括:
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装设于所述第二支座,以检测所述第二壳体装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的第二在位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响应于所述扫地机器人的第一在位信号和所述第二在位信号而启动,以使所述第二集尘组件以第一工作模式运行;
其中,所述扫地机器人的第一在位信号配置为所述集尘风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出尘口对接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座嵌入于所述水箱支座内,所述水箱支座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支座共同支撑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
所述水箱支座进一步包括隔离在所述水箱支座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之间的减震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具有用于为所述第二电源组件充电的第三电源组件。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中的服务基站依据装设于基座1中的集尘组件的类型而改变集尘模式,而在工作在第二集尘模式的情况下,又以第二集尘组件30与基座1的连接情况而改变第二集尘组件30的工作模式。且在第二集尘模式下,实现了第二集尘组件30的硬件复用,既用于地面的手动清扫,又用于基座1的自动集尘功能,既节省了升级改造的设备成本,又在复用第二集尘组件的情况下避免了在基座1中重复设置集尘组件,能够降低基座1的成本和内部空间复杂度。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清洁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清洁系统工作于第一集尘模式的循环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清洁系统工作于第二集尘模式的循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完全地描述各示例实施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兼容固定式集尘组件和可分离的移动集尘组件的服务基站和清洁系统,使得服务基站在任意模式下均能够实现对于扫地机器人的自动集尘,且在为清洁系统增加地面手动清洁的功能的同时以硬件复用的方式实现集尘功能,避免了升级改造造成的设备成本大幅增加。
图1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清洁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清洁系统,包括服务基站和扫地机器人2。
其中,服务基站包括:
基座1,基座1用于收容扫地机器人2和为扫地机器人2提供维护服务,基座1包括集尘风管10,集尘风管10的第一端用于与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对接;
第一集尘组件20,第一集尘组件20可拆卸地装设于基座1内,且具有与集尘风管10的第二端对接的第一集尘口;和
第二集尘组件30,第二集尘组件30可拆卸地装设于基座1,且具有与集尘风管10的第二端对接的第二集尘口;
其中,第一集尘组件20和第二集尘组件30择一地装设于基座1,以使服务基站以第一集尘模式或者第二集尘模式运行;
其中,当服务基站以与第二集尘组件30对应的第二集尘模式运行时,第二集尘组件30可分离地装设于基座1,且,
当第二集尘组件30装设于基座1时,第二集尘组件30以第一工作模式运行,第一工作模式用于经由尘盒出尘口收集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内容物;
当第二集尘组件30与基座1分离时,第二集尘组件30以第二工作模式运行,第二工作模式用于实施地面手动清洁。
在本实施例中,扫地机器人2可配置为工作在清扫模式,则扫地机器人2离开基座1,并沿着指定轨迹移动和清扫地面,并在清扫动作完成后返回至基座1。其中,扫地机器人2内部具有尘盒,在清扫模式中,扫地机器人2通过诸如风机等用于抽吸被卷扬的灰尘的抽吸部件将灰尘收集于尘盒内,并在返回至基座1后由基座1中的集尘组件收集尘盒中的内容物,以完成对于扫地机器人2的基础维护。
在本实施例中,集尘组件可以实现为固定安装于基座1的第一集尘组件20,也可以实现为可移动的第二集尘组件20。其中,第一集尘组件20可与现有的具有自动集尘功能的服务基站所提供的固定式集尘组件类似,嵌入地装设于基座1内,用于在扫地机器人2完成清扫后返回至基座1时收集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中的内容物。而第二集尘组件30则可实现为例如手持吸尘器的形式。其以可分离的方式安装于基座1,当与基座1分离时,用户可以手持的方式进行地面的手动清扫,以完成对于扫地机器人2无法清洁的场景的手动清洁。而在第二集尘组件30安装于基座1时,则可以与第一集尘组件20类似地完成在扫地机器人2完成清扫后返回至基座1时收集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中的内容物的动作。
其中,第一集尘组件20和第二集尘组件30并不共存于服务基站中,而是择一的使用。而对应于第一集尘组件20或者第二集尘组件30的使用,则服务基站将分别工作在第一集尘模式和第二集尘模式。其中,当服务基站工作在与第二集尘组件30对应的第二集尘模式时,第二集尘组件30根据其使用场景,即是否与基站1分离,而分别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集尘的第一工作模式和用于地面的手动清扫的第二工作模式。
因此,本实施例的服务基站基于集尘组件的使用类型可具有第一集尘模式和第二集尘模式。而当服务基站以第二集尘模式运行时,第二集尘组件依据使用场景可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
可理解的是,第一集尘组件20或者第二集尘组件30的使用场景可分别对应于服务基站的不同的使用版本。例如,当服务基站中采用的是第一集尘组件20时,其可以理解为与现有的固定式集尘模式类似的低版本的服务基站。而当服务基站中采用的是第二集尘组件30时,其可以理解为升级为具有手动清扫功能的高版本的服务基站。
但是,与现有的固定式集尘模式类似的低版本的服务基站不同的是,第一,在本实施例的服务基站中,第一集尘组件20并不直接与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对接,而是通过基座1中的集尘风管10与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对接;第二,在本实施例的服务基站中,第一集尘组件20并不是固定地安装于基座1中,而是可拆卸地安装于基座1中,具体地,是通过连接座安装于基座1中,以为更换为第二集尘组件30提供简单便捷的升级改造方式。
本实施例中的服务基站依据装设于基座1中的集尘组件的类型而改变集尘模式,而在工作在第二集尘模式的情况下,又以第二集尘组件30与基座1的连接情况而改变第二集尘组件30的工作模式。且在第二集尘模式下,实现了第二集尘组件30的硬件复用,既用于地面的手动清扫,又用于基座1的自动集尘功能,既节省了升级改造的设备成本,又在复用第二集尘组件的情况下避免了在基座1中重复设置集尘组件,能够降低基座1的成本和内部空间复杂度。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集尘组件20包括:
第一连接座21,第一连接座21用于与基座1连接,第一集尘口开设于第一连接座21;
第一风机22,第一连接座21具有容纳第一风机22的第一内腔211,基座1具有用于为第一风机22提供电力的第一电源组件;
第一集尘腔23,第一集尘腔23装设于第一连接座21,且经由第一集尘口与集尘风管10的第二端对接;
第一风机22用于抽取第一集尘腔23内的空气,以经由第一集尘口和尘盒出尘口将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内容物抽取至第一集尘腔23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尘组件20与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之间形成一条空气通路,依次为尘盒出尘口→集尘风管10→第一集尘口→第一集尘腔23→第一风机22。通过第一风机22抽取第一集尘腔23内的空气,以在第一集尘腔23内形成负压,使得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内的灰尘随着负压和气流沿着该空气通路进入到第一集尘腔23中。
第一集尘组件20为固定式组件,无需具备便携移动功能,其第一风机22由基座1提供持续的电力供应。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座21包括:
第一支座212,第一支座212形成用于装设于基座1的水箱支座3的平面,第一集尘口开设于第一支座212;
其中,第一内腔211自第一支座212向下延伸,第一集尘腔23装设于第一支座212的上表面,第一集尘腔23的顶面不高于基座1的顶面。
第一集尘组件20形成为嵌入于基座1的结构,为了外观的美观性,第一连接座21形成包裹第一风机22的第一内腔211,以使第一风机22可固定于基座1的水箱支座3的内凹空间内。同时,用于提供抽吸力的第一风机22和用于收集灰尘的第一集尘腔23分别设置于第一支座212的上下两侧,以形成一条沿着重力方向延伸的集尘通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尘组件20包括:
第一集尘袋24;
第一尘袋支架25,第一集尘袋24经由第一尘袋支架25装设于第一集尘腔23内,第一尘袋支架25包括第一对接尘管251,第一对接尘管251连通于第一集尘袋24的入口与第一集尘口之间。
其中,第一集尘腔23具有与第一风机22连通的第一出口和与第一集尘口连通的第一入口,第一出口位于第一集尘腔23的底部,第一入口位于第一集尘腔23的顶部。
第一集尘袋24为仅具有一个入口的袋装结构,但是其袋壁具有过滤功能,其入口直接与第一集尘口连通,以使尘盒中的灰尘能够直接进入第一集尘袋24内。其中,第一风机22对于第一集尘腔23内产生的负压,使得尘盒中的灰尘能够直接进入第一集尘袋24内,而第一集尘袋24通过袋壁实现过滤功能,以使空气由第一风机22排出,而灰尘留在第一集尘袋24内。
在第一集尘模式下,第一风机22响应于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和第一电源组件的供电信号而启动,以使服务基站以第一集尘模式运行;
其中,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配置为集尘风管10的第一端与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对接信号。
其中,第一集尘模式的判断可经由第一连接座21与基座1的连接信号确定,也可经由第一电源组件的供电信号确定。
可选地,第一连接座21可具有输出与基座1连接的电信号的连接传感器,也可具有用于输出连接座类型的标识器。而第一电源组件仅用于为第一集尘组件20的第一风机22供电,因此,第一电源组件的供电信号也可作为第一集尘组件20装设于基座1、即服务基站工作于第一集尘模式的判断信号。
而在完成服务基站工作于第一集尘模式的判断后,第一风机22的启动信号由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和第一电源组件的供电信号同时决定,即第一、扫地机器人2在完成清扫后返回至基座1,且集尘风管10的第一端已与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完成对接,第二、第一电源组件向第一风机22供电、即第一集尘组件20可工作于集尘模式,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第一风机22启动以开始基座1的自动集尘功能。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集尘组件30包括:
第二连接座31,第二连接座31用于与基座1连接,第二集尘口开设于第二连接座31;
第二壳体32,第二壳体32装设于第二连接座31,第二壳体32具有暴露于基座1的把手321;
第二风机33,第二风机33装设于第二壳体32内,第二壳体32内还具有用于为第二风机33提供电力的第二电源组件;
第二集尘袋34,第二集尘袋34装设于第二壳体32内,第二对接尘管322连通于第二集尘袋34的入口与第二集尘口之间;
第二风机33用于抽取第二壳体32内的空气。
第二集尘组件30可采用与现有的手持吸尘器类似的结构,其自身具有能够独立工作的第二风机33和用于在手动清扫模式下手机灰尘的第二集尘袋34。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集尘组件30可具有独立的第二电源组件,以能够驱动第二风机33工作。其中,第二电源组件可选择为能够以无绳模式运行的可充电电池的形式,也可选择为需要连接外部电源的电源线的形式。
当第二电源组件为可充电电池的形式时,基座1具有用于为第二电源组件充电的第三电源组件。
当本实施例的服务基站的基座1中采用第二集尘组件30作为集尘组件时,基站1中不再设置作为抽吸元件的风机和作为集尘元件的集尘腔或者集尘袋,而是利用第二集尘组件30已有的结构进行自动集尘。
与第一集尘组件20类似地,第二集尘组件30通过第二连接座31装设于基座1。其中,与第一集尘组件20不同的是,由于第二集尘组件30可工作在手持清扫的模式,因此第二集尘组件30装设于基座1时,其具有暴露于基座1的把手321。且为了实现自动集尘的功能,第二集尘组件30还具有与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出尘口对接的第二集尘口。
其中,第二对接尘管322用于连通第二集尘袋34的入口以及第二集尘口,第二对接尘管322可如图6所示的集成于第二壳体32内,也可设置于基站1中。
结合图7可以看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集尘组件30与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之间形成一条空气通路,依次为尘盒出尘口→集尘风管10→第二集尘口→第二对接尘管322→第二集尘袋34→第二风机33。通过第二风机33抽取第二壳体32内的空气,以在第二壳体32和第二集尘袋34内形成负压,使得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内的灰尘随着负压和气流沿着该空气通路进入到第二集尘袋34中。
其中,第二对接尘管322自第二壳体32的底部连通第二集尘袋34的入口,第二风机33位于第二壳体32的顶部,第二集尘袋34位于第二对接尘管322和第二风机33之间。这种自下而上的空气通路有助于尘土停留于第二集尘袋34内。
可选地,第二壳体32进一步包括:出风口323,出风口323开设于第二壳体32的顶部。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座31包括:
第二支座311,第二支座311装设于基座1的水箱支座3,且形成支撑第二壳体32的底部的下凹腔体;
第三对接尘管312,第三对接尘管312自下凹腔体朝向第二壳体32凸出,第三对接尘管312的一端形成为第二集尘口,另一端与第二对接尘管322连通。
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集尘组件30包括:
第二传感器35,第二传感器35装设于第二支座311,以检测第二壳体32装设于第二连接座31的第二在位信号。
第二风机33响应于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和第二在位信号而启动,以使第二集尘组件30以第一工作模式运行;
其中,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配置为集尘风管10的第一端与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对接信号。
其中,第二集尘模式的判断可经由第二连接座31与基座1的连接信号确定。
可选地,第二连接座31可具有输出与基座1连接的电信号的连接传感器,也可具有用于输出连接座类型的标识器。
但是,由于第二集尘组件30与基座1可分离,因此,在完成服务基站工作于第二集尘模式的判断后,还需要判断第二集尘组件30与基座1的连接状态,才可判断第二集尘组件30是否运行于第一工作模式,进而判断第二风机33是否可以启动。
第一工作模式的判断也可经由第三电源组件的供电信号确定,第三电源组件仅用于为第二集尘组件30的第二电源组件供电,因此,第三电源组件的供电信号也可作为第二集尘组件30装设于基座1、即第二集尘组件30工作于第一工作模式的判断信号。
因此,第二风机33的启动信号由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和第二集尘组件30的第二壳体32装设于第二连接座31的第二在位信号确定。
即,第一、扫地机器人2在完成清扫后返回至基座1,且集尘风管10的第一端已与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完成对接,第二、第二集尘组件30的第二壳体32装设于第二连接座31、即第二集尘组件30可工作于集尘模式,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第二风机33启动以开始基座1的自动集尘功能。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而当第三电源组件未实现供电时,则可对应地判断第二集尘组件30的第二壳体32未装设于第二连接座31,则第二集尘组件30运行于第二工作模式,因此,第二风机33不运行于经由尘盒出尘口手机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内容物的第一工作模式,而是运行于手动清扫地面的第二工作模式。
如图7所示,第二支座311嵌入于水箱支座3内,水箱支座3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支座311共同支撑第二壳体32的底部,
水箱支座3进一步包括隔离在水箱支座3与第二壳体32的底部之间的减震组件3a。
在本实施例中,集尘组件可以实现为固定安装于基座1的第一集尘组件20,也可以实现为可移动的第二集尘组件20。其中,第一集尘组件20可与现有的具有自动集尘功能的服务基站所提供的固定式集尘组件类似,嵌入地装设于基座1内,用于在扫地机器人2完成清扫后返回至基座1时收集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中的内容物。而第二集尘组件30则可实现为例如手持吸尘器的形式。其以可分离的方式安装于基座1,当与基座1分离时,用户可以手持的方式进行地面的手动清扫,以完成对于扫地机器人2无法清洁的场景的手动清洁。而在第二集尘组件30安装于基座1时,则可以与第一集尘组件20类似地完成在扫地机器人2完成清扫后返回至基座1时收集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中的内容物的动作。
其中,第一集尘组件20和第二集尘组件30并不共存于服务基站中,而是择一的使用。而对应于第一集尘组件20或者第二集尘组件30的使用,则服务基站将分别工作在第一集尘模式和第二集尘模式。其中,当服务基站工作在与第二集尘组件30对应的第二集尘模式时,第二集尘组件30根据其使用场景,即是否与基站1分离,而分别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集尘和用于地面的手动清扫。
本实施例中的服务基站依据装设于基座1中的集尘组件的类型而改变集尘模式,而在工作在第二集尘模式的情况下,又以第二集尘组件30与基座1的连接情况而改变第二集尘组件30的工作模式。且在第二集尘模式下,实现了第二集尘组件30的硬件复用,既用于地面的手动清扫,又用于基座1的自动集尘功能,既节省了升级改造的设备成本,又在复用第二集尘组件的情况下避免了在基座1中重复设置集尘组件,能够降低基座1的成本和内部空间复杂度。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1),所述基座(1)用于收容扫地机器人(2),所述基座(1)包括集尘风管(10),所述集尘风管(10)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对接;
第一集尘组件(20),所述第一集尘组件(20)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基座(1)内,且具有与所述集尘风管(10)的第二端对接的第一集尘口;和
第二集尘组件(30),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基座(1),且具有与所述集尘风管(10)的第二端对接的第二集尘口;
其中,所述第一集尘组件(20)和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择一地装设于所述基座(1),以使所述服务基站以第一集尘模式或者第二集尘模式运行;
其中,当所述服务基站以与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对应的第二集尘模式运行时,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可分离地装设于所述基座(1),且,
当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装设于所述基座(1)时,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以第一工作模式运行,所述第一工作模式用于经由所述尘盒出尘口收集所述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内容物;
当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与所述基座(1)分离时,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以第二工作模式运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用于实施地面手动清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尘组件(20)包括:
第一连接座(21),所述第一连接座(21)用于与所述基座(1)连接,所述第一集尘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座(21);
第一风机(22),所述第一连接座(21)具有容纳所述第一风机(22)的第一内腔(211),所述基座具有用于为所述第一风机(22)提供电力的第一电源组件;
第一集尘腔(23),所述第一集尘腔(23)装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座(21),且经由所述第一集尘口与所述集尘风管(10)的第二端对接;
所述第一风机(22)用于抽取所述第一集尘腔(23)内的空气,以经由所述第一集尘口和尘盒出尘口将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尘盒内容物抽取至所述第一集尘腔(2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21)包括:
第一支座(212),所述第一支座(212)形成用于装设于基座(1)的水箱支座(3)的平面,所述第一集尘口开设于所述第一支座(212);
其中,所述第一内腔(211)自所述第一支座(212)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集尘腔(23)装设于所述第一支座(21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集尘腔(23)的顶面不高于所述基座(1)的顶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尘组件(20)包括:
第一集尘袋(24);
第一尘袋支架(25),所述第一集尘袋(24)经由所述第一尘袋支架(25)装设于所述第一集尘腔(23)内,所述第一尘袋支架(25)包括第一对接尘管(251),所述第一对接尘管(251)连通于所述第一集尘袋(24)的入口与所述第一集尘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尘腔(23)具有与所述第一风机(22)连通的第一出口和与所述第一集尘口连通的第一入口,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第一集尘腔(23)的底部,所述第一入口位于所述第一集尘腔(23)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22)响应于所述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和所述第一电源组件的供电信号而启动,以使所述服务基站以第一集尘模式运行;
其中,所述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配置为所述集尘风管(10)的第一端与所述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对接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包括:
第二连接座(31),所述第二连接座(31)用于与所述基座(1)连接,所述第二集尘口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31);
第二壳体(32),所述第二壳体(32)装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31),所述第二壳体(32)具有暴露于所述基座(1)的把手(321);
第二风机(33),所述第二风机(33)装设于所述第二壳体(32)内,所述第二壳体(32)内还具有用于为所述第二风机(33)提供电力的第二电源组件;
第二集尘袋(34),所述第二集尘袋(34)装设于所述第二壳体(32)内所述第二集尘袋(34)经由第二对接尘管(322)与所述第二集尘口连通;
所述第二风机(33)用于抽取所述第二壳体(32)内的空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尘管(322)自所述第二壳体(32)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集尘袋(34)对接,所述第二风机(33)位于所述第二壳体(32)的顶部,所述第二集尘袋(34)位于所述第二对接尘管(322)和第二风机(33)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32)进一步包括:
出风口(323),所述出风口(323)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32)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座(31)包括:
第二支座(311),所述第二支座(311)装设于基座(1)的水箱支座(3),且形成支撑所述第二壳体(32)的底部的下凹腔体;
第三对接尘管(312),所述第三对接尘管(312)自所述下凹腔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32)凸出,所述第三对接尘管(312)的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二集尘口,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接尘管(322)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包括:
第二传感器(35),所述第二传感器(35)装设于所述第二支座(311),以检测所述第二壳体(32)装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31)的第二在位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33)响应于所述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和所述第二在位信号而启动,以使所述第二集尘组件(30)以第一工作模式运行;
其中,所述扫地机器人(2)的第一在位信号配置为所述集尘风管(10)的第一端与所述扫地机器人(2)的尘盒出尘口对接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座(311)嵌入于所述水箱支座(3)内,所述水箱支座(3)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支座(311)共同支撑所述第二壳体(32)的底部,
所述水箱支座(3)进一步包括隔离在所述水箱支座(3)与所述第二壳体(32)的底部之间的减震组件(3a)。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具有用于为所述第二电源组件充电的第三电源组件。
15.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基站、以及所述扫地机器人。
CN202320779574.8U 2023-03-31 2023-03-31 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Active CN219331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9574.8U CN219331556U (zh) 2023-03-31 2023-03-31 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9574.8U CN219331556U (zh) 2023-03-31 2023-03-31 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31556U true CN219331556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10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79574.8U Active CN219331556U (zh) 2023-03-31 2023-03-31 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31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26142B (zh) 机器人清洁器、站和清洁系统
US20070226947A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an integrated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unit
CN115768324A (zh) 真空清洁器站和控制真空清洁器站的方法
KR102115505B1 (ko) 휴대용 진공청소기
EP1806084A2 (en) Robot cleaning system
EP2012639A1 (en) Vacuum cleaner
WO2005084511B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detachable cyclonic vacuum module
KR20070074146A (ko) 청소기 시스템
EP2120665A1 (en) Vacuum cleaner
CN109846419B (zh) 污液回收装置以及干湿两用吸尘器
CN113749555B (zh) 清洁设备
CN111802959A (zh) 一种可拆卸清洁装置
CN219331556U (zh) 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CN220937931U (zh) 组合式清洁设备、组合式清洁系统及动力模块
CN201617767U (zh) 手持式充电吸尘器
CN101534692A (zh) 真空清洁方法
CN116250780A (zh) 服务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CN211459996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19578807U (zh) 洗地机
CN212281194U (zh) 一种清洁机
CN113974503A (zh) 清洁机器人及包括其的清洁系统
KR20220092057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의 제어방법
KR20220073945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CN113317715A (zh) 一种吸尘器泊接装置
CN212438452U (zh) 一种方便拆卸的吸尘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