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15090U - 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15090U
CN219315090U CN202223096935.3U CN202223096935U CN219315090U CN 219315090 U CN219315090 U CN 219315090U CN 202223096935 U CN202223096935 U CN 202223096935U CN 219315090 U CN219315090 U CN 219315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let
outlet
control valv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969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超
衣美卿
沈鸿
龙广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ongji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ongji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ongji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ongji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969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15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15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15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包括电解槽单元、氢气气液分离单元、氧气气液分离单元和碱液循环泵单元,电解槽单元的氧气口与氧气气液分离单元入口连通,电解槽单元的氢气口与氢气气液分离单元入口连通;氢气气液分离单元包括氢侧气水分离器,氧气气液分离单元包括氧侧气水分离器;氢侧气水分离器的冷凝液出口与碱液循环泵单元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氧侧气水分离器的冷凝液出口与碱液循环泵单元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和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分别位于碱液循环泵单元的泵吸力范围内。本公开的系统能够有效回收废液,减少系统水量和碱液浓度的损失。

Description

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水电解制氢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水电解制氢分离系统因从电解槽出来的气体温度高,在气体出口管路都设置有气体冷却器、气水(捕滴)分离器和集液器,进行收集冷凝水等废液。
现有制氢系统多数都是将废液排掉,并未加以利用。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6970719U、CN111549353A报道了将冷凝水回收到供水装置,但是需要额外的泵浦。中国专利文献CN20440113U、CN202744640U报道了将冷凝水回收到气液分离器中,但是存在低压向高压流动的阻力问题,需要向集液器补偿压力,或者待压力相等后流回分离器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回收水电解制氢系统内的废液,减少系统水量和碱液的损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包括电解槽单元、氢气气液分离单元、氧气气液分离单元和碱液循环泵单元,所述电解槽单元的氧气出口与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的入口连通,所述电解槽单元的氢气出口与所述氢气气液分离单元的入口连通;所述氢气气液分离单元包括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包括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其中,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的冷凝液出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的冷凝液出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的泵吸力范围内;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的出液口管路连接有所述电解槽单元的进液口。
可选地,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的泵吸力范围为小于100cm,优选为30-60cm。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设置有第一集液器,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设置有第二集液器;所述第一集液器的入水口与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冷凝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一集液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集液器的入水口与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冷凝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二集液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进水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位于第一冷凝回收管路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以及位于第二冷凝回收管路的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其中,所述第一集液器配置有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二集液器配置有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的进水口,所述第二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的出水口;所述第三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集液器的进水口,所述第四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集液器的出水口;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信号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液位计和所述第二液位计的液位信号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的开闭。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手动阀和第二手动阀;其中,所述第一手动阀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之间的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集液器流出液流量;所述第二手动阀位于所述第四控制阀和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之间的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集液器流出液流量。
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第一止回阀和第二止回阀;其中,所述第一止回阀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之间管路,用于止回保护所述第一集液器;所述第二止回阀位于所述第二集液器和所述第四控制阀之间管路,用于止回保护所述第二集液器。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管道过滤器和第二管道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一管道过滤器位于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上且靠近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的入口,所述第二管道过滤器位于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上且靠近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的入口。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排污支路和第二排污支路;所述第一排污支路包括第三手动阀和第一排污口,所述第二排污支路包括第四手动发和第二排污口;其中,所述第一排污支路入口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一手动阀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二排污支路入口位于所述第四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手动阀之间的管路。
可选地,所述电解槽单元包括若干个并联的电解槽;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包括若干个碱液循环泵,每个所述电解槽与一个碱液循环泵对应连接;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包括若干个第一冷凝液回收支路,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包括若干个第二冷凝液回收支路;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的冷凝液出口与每个所述碱液循环泵的入口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支路;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的冷凝液出口与每个所述碱液循环泵的入口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支路。
可选地,所述氢气气液分离单元还包括氢侧气液分离器、第一洗涤器和第一冷却器,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还包括氧侧气液分离器、第二洗涤器和第二冷却器;其中,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的气液入口与所述电解槽单元的氢气出口相连接,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洗涤器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洗涤器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器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的冷凝液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器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的入口相连接;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的气液入口与所述电解槽单元的氧气出口相连接,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洗涤器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洗涤器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器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的冷凝液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器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的入口相连接;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和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的碱液出口分别连接至碱液冷却器的入口,所述碱液冷却器的出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入口相连接,所述碱液冷却器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管道过滤器;所述第三管道过滤器位于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的下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的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通过在氢侧气水分离器和氧侧气水分离器与碱液循环泵之间分别设置冷凝液回收管路,从而使冷凝液顺利地输送到碱液循环泵中;通过将冷凝液输入口连接在碱液循环泵的泵吸力范围内,利用碱液循环泵的泵吸力将冷凝液送入电解槽,在有效回收水电解制氢系统内的废液的同时,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的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
图2是本公开的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的第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3是本公开的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的第二种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4是本公开的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的第三种优选的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解槽单元 2碱液循环泵单元
3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 4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
5第一集液器 6第二集液器
7控制器 8第一控制阀
9第二控制阀 10第三控制阀
11第四控制阀 12第一手动阀
13第二手动阀 14第一止回阀
15第二止回阀 16第一管道过滤器
17第二管道过滤器 18第三手动阀
19第一排污口 20第四手动阀
21第二排污口 22氢侧气液分离器
23第一洗涤器 24第一冷却器
25氧侧气液分离器 26第二洗涤器
27第二冷却器 28碱液冷却器
29第三管道过滤器 1-1电解槽1
1-2电解槽2 1-X电解槽X
2-1碱液循环泵1 2-2碱液循环泵2
30氧气出口 31氢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电解槽单元1、氢气气液分离单元、氧气气液分离单元和碱液循环泵单元2,所述电解槽单元1的氧气出口与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的入口连通,所述电解槽单元1的氢气出口与所述氢气气液分离单元的入口连通;所述氢气气液分离单元包括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包括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其中,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的冷凝液出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的冷凝液出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泵吸力范围内。
本公开的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通过在氢侧气水分离器和氧侧气水分离器与碱液循环泵单元之间分别设置冷凝液回收管路,从而使冷凝液顺利地输送到碱液循环泵单元中;通过将冷凝液输入口连接在碱液循环泵的泵吸力范围内,利用碱液循环泵单元的泵吸力将冷凝液送入电解槽单元,在有效回收水电解制氢系统内的废液的同时,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可选地,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泵吸力范围为小于100cm,优选为30-60cm。本公开通过将冷凝液输入口连接在碱液循环泵单元的泵吸力范围内,利用碱液循环泵单元的泵吸力将冷凝液送入电解槽单元,能够有效降低能耗。
本公开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优选设置有第一集液器5,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优选设置有第二集液器6;可选地,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入水口与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的冷凝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出水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入水口与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的冷凝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出水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进水口连接。
本公开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器7、位于第一冷凝回收管路的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9,以及位于第二冷凝回收管路的第三控制阀10和第四控制阀11;其中,所述第一集液器5配置有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二集液器6配置有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一控制阀8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进水口,所述第二控制阀9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出水口;所述第三控制阀10位于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进水口,所述第四控制阀11位于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出水口;所述控制器7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一控制阀8、所述第二控制阀9、所述第三控制阀10和所述第四控制阀11信号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液位计和所述第二液位计的液位信号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8、所述第二控制阀9、所述第三控制阀10和所述第四控制阀11的开闭。
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和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上设置集液器,用于暂时存储冷凝液,同时在气水分离器与集液器之间设置控制阀,在集液器与碱液循环泵单元之间设置控制阀,控制冷凝液的回收量、输送到循环泵的速度以及整个制氢系统的压力平稳。本公开的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集液器与碱液循环泵单元之间额外设置一个泵送组件,以辅助循环泵将集液器内的液体吸入到碱液循环泵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手动阀12和第二手动阀13,用于将碱液循环泵单元吸入的冷凝液调节至合适的液体流速,从而排出气体碱液循环泵运行的影响;其中,所述第一手动阀12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9和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之间的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流出液流量;所述第二手动阀13位于所述第四控制阀11和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之间的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流出液流量。
进一步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第一止回阀14和第二止回阀15,本公开通过在排放管路上设置止回阀,用于止回保护;其中,所述第一止回阀14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9之间管路,用于止回保护所述第一集液器5;所述第二止回阀15位于所述第二集液器6和所述第四控制阀11之间管路,用于止回保护所述第二集液器6。
本公开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管道过滤器16和第二管道过滤器17;其中,所述第一管道过滤器16位于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且靠近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所述第二管道过滤器17位于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且靠近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
本公开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排污支路和第二排污支路,以去除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的固体沉淀杂质;所述第一排污支路包括第三手动阀18和第一排污口19,所述第二排污支路包括第四手动阀20和第二排污口21;其中,所述第一排污支路入口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9和所述第一手动阀12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二排污支路入口位于所述第四控制阀11和所述第二手动阀13之间的管路。
本公开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电解槽单元1包括若干个并联的电解槽;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包括若干个碱液循环泵,每个所述电解槽与一个碱液循环泵对应连接;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包括若干个第一冷凝液回收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包括若干个第二冷凝液回收支路;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的冷凝液出口与每个所述碱液循环泵的入口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支路;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的冷凝液出口与每个所述碱液循环泵的入口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支路。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氢气气液分离单元还包括氢侧气液分离器22、第一洗涤器23和第一冷却器24,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还包括氧侧气液分离器25、第二洗涤器26和第二冷却器27;其中,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22的气液入口与所述电解槽单元1的氢气出口相连接,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22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洗涤器23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洗涤器23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器24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器24的液体出口与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22的冷凝液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器24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的入口相连接;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25的气液入口与所述电解槽单元1的氧气出口相连接,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25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洗涤器26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洗涤器26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器27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器2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25的冷凝液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器27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的入口相连接;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22和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25的冷凝液出口分别连接至碱液冷却器28的入口,所述碱液冷却器28的出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碱液冷却器28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管道过滤器29;所述第三管道过滤器29位于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的下游。本公开通过设置第三管道过滤器29,可以有效过滤流经碱液循环泵单元2冷凝液,以保证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长时间运行。
本公开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本公开的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包括电解槽单元1、氢气气液分离单元、氧气气液分离单元、碱液循环泵单元2、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第一集液器5、第二集液器6、控制器7、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第四控制阀11、第一手动阀12、第二手动阀13、第一止回阀14、第二止回阀15、第一管道过滤器16、第二管道过滤器17、第三管道过滤器29、第一排污支路、第二排污支路、括氢侧气液分离器22、第一洗涤器23、第一冷却器24、氧侧气液分离器25、第二洗涤器26和第二冷却器27;电解槽单元1的氧气出口与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的入口连通,电解槽单元1的氢气出口与氢气气液分离单元的入口连通;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的冷凝液出口与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的冷凝液出口与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和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泵吸力范围内。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设置有第一集液器5,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设置有第二集液器6;第一集液器5配置有第一液位计,第二集液器6配置有第二液位计;第一控制阀8位于第一集液器5的进水口,第二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出水口;第三控制阀10位于第二集液器6的进水口,第四控制阀11位于第二集液器6的出水口;控制器7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位计、第二液位计、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第三控制阀10和第四控制阀11信号连接,第一手动阀12位于第二控制阀9和碱液循环泵单元2之间的管路,第二手动阀13位于第四控制阀11和碱液循环泵单元2之间的管路,第一止回阀14位于第一集液器和第二控制阀9之间管路,第二止回阀15位于第二集液器6和第四控制阀11之间管路。在实际操作时,开启第一控制阀8和第三控制阀10,关闭第二控制阀9和第四控制阀11,进行废液收集;第一集液器5和第二集液器6中的液位计将液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当液位计高于设定上限位置时,开启第二控制阀9和第四控制阀11,废液经碱液循环泵单元2吸入电解槽单元,当液位计低于设定下限位置时,关闭第二控制阀9和第四控制阀11,对碱液进行收集。
第一管道过滤器16和第二管道过滤器17用于对将要流入碱液循环泵单元2进行过滤,以保证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长时间运行。
第一排污支路包括第三手动阀18和第一排污口19,第二排污支路包括第四手动阀20和第二排污口2,用于及时排出管道中的固体沉淀杂质。
该优选实施方式在氢侧气水分离器和氧侧气水分离器与碱液循环泵单元之间分别设置冷凝液回收管路使冷凝液顺利地输送到碱液循环泵单元中,并且利用碱液循环泵单元的泵吸力将冷凝液送入电解槽单元,在有效回收水电解制氢系统内的废液的同时,能够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解槽单元(1)、氢气气液分离单元、氧气气液分离单元和碱液循环泵单元(2),所述电解槽单元(1)的氧气出口与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的入口连通,所述电解槽单元(1)的氢气出口与所述氢气气液分离单元的入口连通;所述氢气气液分离单元包括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包括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
其中,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的冷凝液出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的冷凝液出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泵吸力范围内;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出液口管路连接有所述电解槽单元(1)的进液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泵吸力范围为小于10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泵吸力范围为30-6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设置有第一集液器(5),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设置有第二集液器(6);
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入水口与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的冷凝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出水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入水口与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的冷凝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出水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进水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器(7)、位于第一冷凝回收管路的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9),以及位于第二冷凝回收管路的第三控制阀(10)和第四控制阀(11);
其中,所述第一集液器(5)配置有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二集液器(6)配置有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一控制阀(8)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进水口,所述第二控制阀(9)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出水口;所述第三控制阀(10)位于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进水口,所述第四控制阀(11)位于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出水口;
所述控制器(7)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一控制阀(8)、所述第二控制阀(9)、所述第三控制阀(10)和所述第四控制阀(11)信号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液位计和所述第二液位计的液位信号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8)、所述第二控制阀(9)、所述第三控制阀(10)和所述第四控制阀(11)的开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手动阀(12)和第二手动阀(13);
其中,所述第一手动阀(12)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9)和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之间的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集液器(5)的流出液流量;所述第二手动阀(13)位于所述第四控制阀(11)和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之间的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集液器(6)的流出液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第一止回阀(14)和第二止回阀(15);
其中,所述第一止回阀(14)位于所述第一集液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9)之间管路,用于止回保护所述第一集液器(5);所述第二止回阀(15)位于所述第二集液器(6)和所述第四控制阀(11)之间管路,用于止回保护所述第二集液器(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管道过滤器(16)和第二管道过滤器(17);
其中,所述第一管道过滤器(16)位于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上且靠近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所述第二管道过滤器(17)位于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上且靠近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排污支路和第二排污支路;所述第一排污支路包括第三手动阀(18)和第一排污口(19),所述第二排污支路包括第四手动阀(20)和第二排污口(21);
其中,所述第一排污支路入口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9)和所述第一手动阀(12)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二排污支路入口位于所述第四控制阀(11)和所述第二手动阀(13)之间的管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槽单元(1)包括若干个并联的电解槽;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包括若干个碱液循环泵,每个所述电解槽与一个碱液循环泵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包括若干个第一冷凝液回收支路,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包括若干个第二冷凝液回收支路;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的冷凝液出口与每个所述碱液循环泵的入口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支路;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的冷凝液出口与每个所述碱液循环泵的入口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支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气液分离单元还包括氢侧气液分离器(22)、第一洗涤器(23)和第一冷却器(24),所述氧气气液分离单元还包括氧侧气液分离器(25)、第二洗涤器(26)和第二冷却器(27);
其中,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22)的气液入口与所述电解槽单元(1)的氢气出口相连接,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22)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洗涤器(23)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洗涤器(23)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器(24)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器(24)的液体出口与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22)的冷凝液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器(24)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氢侧气水分离器(3)的入口相连接;
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25)的气液入口与所述电解槽单元(1)的氧气出口相连接,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25)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洗涤器(26)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洗涤器(26)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器(27)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器(2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25)的冷凝液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器(27)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氧侧气水分离器(4)的入口相连接;
所述氢侧气液分离器(22)和所述氧侧气液分离器(25)的冷凝液出口分别连接至碱液冷却器(28)的入口,所述碱液冷却器(28)的出口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碱液冷却器(28)与所述碱液循环泵单元(2)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管道过滤器(29);所述第三管道过滤器(29)位于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液回收管路的冷凝液输出口的下游。
CN202223096935.3U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 Active CN219315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6935.3U CN219315090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6935.3U CN219315090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15090U true CN219315090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33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96935.3U Active CN219315090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150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0489A (zh) * 2023-11-10 2023-12-15 北京海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分离系统及电解制氢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0489A (zh) * 2023-11-10 2023-12-15 北京海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分离系统及电解制氢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315090U (zh) 一种水电解制氢无废液排放系统
CN113699537A (zh) 差压式纯水电解制氢系统
CN209507650U (zh) 一种离子膜法制碱电解淡盐水脱氯系统
CN206995933U (zh) 一种真空油净化装置
CN204574918U (zh) 冷却塔真空上水系统
CN104864765B (zh) 冷却塔真空上水系统
CN208829573U (zh) 一种2,3-二氯吡啶蒸馏用的真空缓冲装置
CN205973789U (zh) 一种双氧水生产氧化工序气液分离装置
CN111188047A (zh) 制氢冷凝水回流差压输出系统
CN215216190U (zh) 一种管道疏水系统
CN215975167U (zh) 一种ic厌氧罐气水分离设备
CN219934699U (zh) 一种空分水浴式汽化器凝液回收装置
CN217976492U (zh) 一种带有离子液回收功能的离子压缩机后端缓冲装置
CN212128311U (zh) 制氢冷凝水回流差压输出系统
CN219128592U (zh) 一种安全、分离效率高的管道气液分离器
CN219603347U (zh)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系统
CN212904061U (zh) 一种应用于深坑活水的化学分析仪表样水取样装置
CN219984063U (zh) 全自动工业废水滤清机
CN212450614U (zh) 一种常压凝结水集成回用系统
CN215756593U (zh) 一种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
CN219473627U (zh) 一种发电厂汽水取样样水回收装置
CN210133913U (zh) 一种立式安装的管式膜装置
CN213466845U (zh) 一种提取浓缩机
CN220957894U (zh) 氯乙烯气柜汽水分离器密闭排水装置
CN212222415U (zh) 用于盐酸制备达到质量标准后自动转酸进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