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5030U - 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 - Google Patents

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5030U
CN219305030U CN202320301412.3U CN202320301412U CN219305030U CN 219305030 U CN219305030 U CN 219305030U CN 202320301412 U CN202320301412 U CN 202320301412U CN 219305030 U CN219305030 U CN 219305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ce
shell
housing
loudspeaker
ho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014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晖
杨帆
邓宗扬
胡鹏
朱志清
李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0141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5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5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5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涉及音频技术领域,该防共振机构应用于音频器件,音频器件包括喇叭,防共振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防共振组件和第二防共振组件;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顶部开口,第一顶部开口与第一壳体的内腔连通;喇叭安装在第一壳体上,且部分喇叭通过第一顶部开口位于第一壳体的内腔中;第一防共振组件设置在第一壳体内,且第一防共振组件背离第一壳体的第一底壁的一端与喇叭连接;第一壳体背离第一底壁的端面上设置有连接部,第二防共振组件的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位于第一壳体外的喇叭连接。本实用新型对喇叭进行双重防振,提高防共振机构的防振效果,进而保护了喇叭内部的电子元件,提高喇叭的使用寿命和音质。

Description

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音频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
背景技术
音频器件已经广泛地应用的人类生活中。例如,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喇叭作为音频器件中主要的发声元件,大到满足上万人演唱会现场扩声需求,小到满足个人家庭弹奏乐器、K歌的需要。
而声音是由内震动所产生,喇叭在工作时其内部会产生振动,随之音量的调整其振动的频率或是幅度便会随之上升,在如此高频的振动情况下会导致所安装的容器产生共振,不仅会对其内部的零部件造成损坏或是脱磁,而且共振会使音质降低,不利于其稳定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能对喇叭进行双重降振,提高防振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共振机构,所述防共振机构应用于音频器件中,所述音频器件包括喇叭,所述防共振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防共振组件和第二防共振组件;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顶部开口,所述第一顶部开口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喇叭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且部分所述喇叭通过所述第一顶部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中;
所述第一防共振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第一防共振组件背离第一壳体的第一底壁的一端与所述喇叭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底壁的端面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第二防共振组件的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的所述喇叭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防共振组件包括第一阻尼器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一阻尼器上,且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底壁连接,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喇叭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共振机构还包括连接接头;
所述连接接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与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接头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一端与所述喇叭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底壁的端面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第二防共振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
所述滑动槽构成所述连接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防共振组件包括滑动球、第一连接板、第二弹簧和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
所述滑动球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二弹簧的一侧,且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
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喇叭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防共振组件还包括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设置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二阻尼器上;
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通孔,所述喇叭的穿设在所述通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共振机构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以垂直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底壁方向上下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共振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开口、螺杆和螺帽;
所述限位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且所述限位开口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底壁;
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限位开口外;
所述螺帽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移动,以抵紧所述第二壳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防共振机构还包括具有扩音孔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通过连接组件安装在所述喇叭上;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纹槽、螺纹孔和螺栓,所述螺纹槽设置在所述防护罩上,所述螺纹孔设置在所述喇叭上,且所述螺纹孔与所述螺纹槽相对设置;
所述螺栓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和所述螺纹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音频器件,包括喇叭和第一方面提供的防共振机构,防共振机构与喇叭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中,通过在第一壳体内设置第一防共振组件,在第一壳体的外部设置第二防共振组件,第一防共振组件和第二防共振组件均与喇叭连接,能够对喇叭进行双重防振,提高防共振机构的防振效果,进而保护了喇叭内部的电子元件,提高喇叭的使用寿命和音质。
此外,第一防振组件设置在第一壳体内部,利用第一壳体对第一防振组件进行防护,可以提高第一防共振组件的安全性,进而提高防共振机构的防振效果。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音频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音频器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共振结构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共振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喇叭和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防共振机构;
110:第一壳体;111:第一顶部开口;112:第一底壁;113:第一侧壁;114:连接部;115:导向块;
120:第一防共振组件;121:第一阻尼器;122:第一弹簧;
130:底座;
140:连接接头;141:第一连接接头;142:第二连接接头;
150:第二防共振组件;151:滑动球;152:第一连接板;153:第二弹簧;154:第二连接板;155:第二阻尼器;
160:第二壳体;161:第二顶部开口;162:第二底壁;163:顶壁;164:第二侧壁;165:导向槽;
170:限位组件;171:限位开口;172:螺杆;173:螺帽;174:手柄;
180:防护罩;181:扩音孔;
190:连接组件;191:螺纹槽;192:螺纹孔;193:螺栓;
200:喇叭。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相关技术中的防共振机构具有防共振效果差的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一种防共振结构进行防振,一旦该防共振结构被损坏或者出现故障,就失去防共振功能。且防共振结构暴露在外界环境,极易被损坏。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中,通过在第一壳体内设置第一防共振组件,在第一壳体的外部设置第二防共振组件,第一防共振组件和第二防共振组件均与喇叭连接,能够对喇叭进行双重防振,提高防共振机构的防振效果,进而保护了喇叭内部的电子元件,提高喇叭的使用寿命和音质。
此外,第一防振组件设置在第一壳体内部,利用第一壳体对第一防振组件进行防护,可以提高第一防共振组件的安全性,进而提高防共振机构的防振效果。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附图1至附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共振机构100,防共振机构100应用到音频器件中,音频器件包括喇叭200。防共振机构100用于降低甚至消除喇叭200产生的振动。其中,音频器件为手机、平板电脑和音乐播放器等设有喇叭200的电子设备。
请参考附图2,防共振机构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一壳体110具有第一顶部开口111,第一顶部开口111与第一壳体110的内腔连通。作为第一壳体110的示例,第一壳体110包括第一底壁112以及设置在第一底壁112上的第一侧壁113,第一侧壁113和第一底壁112之间围合成第一壳体110的内腔。第一侧壁113背离第一底壁112的端部围成第一壳体110的第一顶部开口1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壁113可以为一体成型件,提高了第一壳体110的结构强度。第一侧壁113还可以为分体件,如此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壳体110的尺寸。
喇叭200安装在第一壳体110上,且部分喇叭200通过第一顶部开口111位于第一壳体110的内腔中。也就是说,喇叭200的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10的内腔中,剩余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10的外部。
防共振机构100还包括第一防共振组件120,第一防共振组件120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内,且第一防共振组件120背离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底壁112的一端与喇叭200连接。第一防共振组件120可以直接与第一底壁112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与第一底壁112连接。例如,第一防共振组件120通过底座130与第一底壁112连接。
作为第一防共振组件120的一种可能的示例,第一防共振组件120包括第一阻尼器121和第一弹簧122,第一阻尼器12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底壁112连接,第一阻尼器121的另一端与喇叭200连接。需要说明的,当第一防共振组件120通过底座130与第一壳体110连接时,第一阻尼器121的一端设置在底座130背离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底壁112上。
第一弹簧122套设在第一阻尼器121上。当喇叭200工作并发生声音时,喇叭200会产生一定的振动。第一弹簧122可以抵消喇叭200沿垂直方向形成振动量,起到缓冲作用。且第一阻尼器121可以配合第一弹簧122进行阻尼消力工作,降低喇叭200的产生的共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共振组件120设置在第一壳体110的内腔内,通过利用第一壳体110对第一防共振组件120进行防护,可以提高第一防共振组件120的安全性,进而提高防共振机构100的防振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共振组件120与喇叭200之间可以为直接连接,也可以为间接连接。请参考附图2,示例性地,防共振机构100还包括连接接头140;连接接头包括第一连接接头141和第一连接接头141连接的第二连接接头142,第一连接接头141与第一阻尼器1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接头142背离第一连接接头141的一端与喇叭200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连接接头的设置,可以方便喇叭200与第一防共振组件120之间的连接。
其中,第一连接接头141和第二连接接头14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示例性地,第一连接接头141的外壁上形成外螺纹,第二连接接头142具有连接孔,连接孔的内壁上具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配合使用,以使第一连接接头141的部分螺纹连接在第二连接接头142的连接孔内。第一连接接头141和第二连接接头142通过螺纹连接,实现第一连接接头141和第二连接接头142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喇叭200与第一防共振组件1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第一壳体110背离第一底壁112的端面上设置有连接部114,即,第一侧壁113背离第一底壁112的端面上设置有连接部114。
防共振机构100还包括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的一端与连接部114连接,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的另一端与位于第一壳体110外的喇叭200连接。第二防共振组件150对喇叭200所形成振动,进而第二次缓冲和消力。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壳体110内设置第一防共振组件120,在第一壳体110的外部设置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第一防共振组件120和第二防共振组件150均与喇叭200连接,能够对喇叭200进行双重防振,提高防共振机构100的防振效果,进而保护了喇叭200内部的电子元件,提高喇叭200的使用寿命和音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0背离第一底壁112的端面上设置有滑动槽,第二防共振组件150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滑动槽构成连接部114。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槽的周长可以与第一侧壁113的周长相同,也可以小于第一侧壁113的周长。
当第二防共振组件150吸收喇叭200所产生的振动,之后转换为第二防共振组件150沿滑动槽滑动的动力,对喇叭200所形成振动,进而第二次缓冲和消力。
请参考附图2和附图3,作为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的一种可能的示例,第二防共振组件150包括滑动球151、第一连接板152、第二弹簧153和第二连接板154。
沿垂直于第一底壁112的方向,第一连接板152和第二连接板154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二弹簧153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52和第二连接板154之间。即,第二弹簧15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152连接,第二弹簧15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54连接。
滑动球151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52背离第二弹簧153的一侧,且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第二连接板154与喇叭200连接。
在本示例中,第一连接板152和第二连接板154的设置,可以方便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的安装。
第二防共振组件150还包括第二阻尼器155,第二阻尼器155设置第一连接板152和第二连接板154之间,且第二弹簧153套设在第二阻尼器155上;第二连接板154包括通孔1541,喇叭200的穿设在通孔1541内。喇叭200与第二连接板154连接处,与通孔1541之间为过盈配合,以便于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绕喇叭200的轴线方向旋转。
在实际的应用中,首先需要将喇叭200和第二连接接头142连接在一起,并将第一连接接头141与位于第一壳体110内的第一防共振组件120连接在一起。
之后,将第二连接接头142的内螺纹与第一连接接头141的外螺纹初步旋合,之后转动喇叭200,第一连接接头141的部分伸入第二连接接头142的通孔内,以完成喇叭200与第一壳体10的安装工作。
之后,将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的第二连接板154套设在喇叭200的外部,并使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的滑动球151位于连接部114内,且在安装第二防共振组件150时,可以轻微挤压第二弹簧153,使得滑动球151完全位于连接部114内,如此,可以完成第一防共振组件120和第二防共振组件150的安装工作。
启动喇叭200即可使其进行发声,当喇叭200发声时会产生振动力,且振动力较大时会对其进行限位,使其振力双向传递,由此便可由第一弹簧122的弹性以及第一阻尼器121的阻尼力完成对其进行抗震工作,并且由于第一阻尼器121的设置还可防止第一弹簧122的反作用力使其增大振力,以便于达到一级抗震;
之后采用上述原理,使第二阻尼器155利于配合第二弹簧153之间进行配合工作,从而便可达到所需的二级抗震,从而便可提高其抗震的效果以及目的,并且由于滑动球151和连接部114之间为弹性贴合状态,当转动第一壳体110时会使滑动球151在连接部114的内部进行滑动,从而对其限位的同时辅助其进行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附图1、附图4和附图5,防共振机构100还包括第二壳体160,第二壳体160具有第二顶部开口161,第二顶部开口161与第二壳体160的内腔连通。
作为第二壳体160的一个示例,第二壳体160包括相对设置在第二底壁162和顶壁163,以及用于连接第二底壁162和顶壁163的第二侧壁164。其中,第二顶部开口161设置在顶壁163上,且第二顶部开口161的形状与第一壳体110的形状相适配。
第一壳体110通过第二顶部开口161安装在第二壳体160内,例如,第一壳体110滑动设置在第二壳体160内。作为一个示例,第二壳体160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165,导向槽165沿垂直与第二底壁162的方向延伸。第一壳体110的外壁上设置有导向块115,导向块115与导向槽165相互配合,以便于第一壳体110沿垂直于第二壳体160的第二底壁162的方向上下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导向槽165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导向槽165的个数为两个,两个导向槽165相对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壳体160的内壁上。当导向槽165的个数为两个时,导向块115的个数也为两个。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60不仅可以为第一壳体110进行防护,为位于第一壳体110内的第一防共振组件120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另外,也可以作为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第一壳体110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
为了对第一壳体110在第二壳体160内的位置进行限位,防共振机构100还包括限位组件170,限位组件170包括限位开口171,限位开口171设置在第二壳体160上,且限位开口17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二壳体160的第二底壁。需要说明的是,限位开口171与导向槽165错位设置,以附图4所示的方位为例,导向槽165设置在第二壳体160的前侧壁上,限位开口171设置在第二壳体160的左侧壁上。
限位组件170还包括螺杆172,螺杆172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固定连接,螺杆172的另一端延伸至限位开口171外。也就是说,螺杆172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壳体160的外部。
限位组件170还包括螺帽173,螺帽173螺纹连接在螺杆172的另一端上,相对于第二壳体160移动,以抵紧第二壳体160。当第一壳体110移动到位之后,旋动螺帽173,使得螺帽173朝向第二壳体160移动,直至螺帽173与第二壳体160的表面贴合并抵紧。当需要再次移动第一壳体110时,反向旋动螺帽173,使得螺帽173远离第二壳体160,解除对第一壳体110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170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两个限位组件170相对且对称设置,如此可以保证第一壳体110在移动过程中稳固性。
螺帽173上还可以设置手柄174,以方便螺帽173的转动。其中,手柄174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手柄174可以沿螺帽173的周向间隔设置。
请参考附图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防共振机构100还包括防护罩180,防护罩180通过连接组件190安装在喇叭200上;防护罩180具有扩音孔181,以保证喇叭200发出的声音从扩音孔181中扩散出去。
连接组件190包括螺纹槽191、螺纹孔192和螺栓193。螺纹槽191设置在防护罩180上,螺纹孔192设置在喇叭200上,且螺纹孔192与螺纹槽191相对设置;即,螺纹孔192的轴线与螺纹槽191的轴线共线。
螺栓193螺纹连接在螺纹孔192和螺纹槽191内。螺栓193的螺纹端穿过螺纹孔192之后,螺接在螺纹槽191中,实现防护罩180和喇叭200的固定连接。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先将螺栓193依次贯穿螺纹孔192以及延伸至螺纹槽191的内部,随后还可通过外置六角螺母对其进行紧固,从而保证防护罩180和喇叭200的连接的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防护罩180不仅可用于对喇叭200的顶部进行遮挡防护,而且还可方便其保证声音发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音频器件,音频器件为手机、平板电脑和音乐播放器等设有喇叭200的电子设备。
音频器件包括喇叭200和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防共振机构100,防共振机构100与喇叭200连接,以消除喇叭200发声时产生的振动。
本实施例中防共振机构100的结构和原理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多加赘述。
本实施例中喇叭200可以为远程操控的器件,例如,喇叭200包括音频输入部分、前置放大器和喇叭本体。
此外,喇叭200还包括DSP服务器、功放系统、监听监测系统、分区控制系统、广播主机遥控系统、光纤网、网关协议转换、总线部分和处理系统,音频输入部分将音频信号输入至DSP服务器,DSP服务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经前置放大器放大后,进入功放系统,功放系统与处理系统相连,监听监测系统用于监听监测功放系统,分区控制系统和广播主机遥控系均通过总线部分与处理系统相连,用于实现分区喇叭本体的控制和广播主机信号的输入,喇叭本体与分区控制系统相连,网关协议用于转换处理系统的网关协议,并通过光纤网与远程控制端相连;
分区控制系统包括分区输出和分区监控,分区输出与喇叭本体相连。
音频输入部分包括麦克输入、卡座输入、CD输入和调谐器输入。
总线部分包括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数据总线用于传送数据信息,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
网关协议转换可以将IEEE802.3协议的以太网或V.35数据接口同标准G.703协议的2M接口之间进行相互转换,或在232/485/422串口和E1、CAN接口及2M接口进行转换。
前置放大器前放紧靠探测器,传输线短,分布电容Cs减小,提高了信噪比,前放为非调节式,主放放大调节倍数、成形常数。
DSP服务器接收模拟信号,转换为0或1的数字信号,再对数字信号进行修改、删除、强化,并在其他系统芯片中把数字数据解译回模拟数据或实际环境格式。
基于光纤网远程控制的扬声器系统还包括输入系统和数据库服务器,输入系统和数据库服务器均与处理系统相连。
由上述系统完成所需的远程控制工作。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共振机构,所述防共振机构应用于音频器件中,所述音频器件包括喇叭,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共振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防共振组件和第二防共振组件;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顶部开口,所述第一顶部开口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喇叭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且部分所述喇叭通过所述第一顶部开口后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中;
所述第一防共振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第一防共振组件背离第一壳体的第一底壁的一端与所述喇叭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底壁的端面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第二防共振组件的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的所述喇叭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共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共振组件包括第一阻尼器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一阻尼器上,且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底壁连接,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喇叭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共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共振机构还包括连接接头;
所述连接接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与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接头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一端与所述喇叭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共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底壁的端面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第二防共振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
所述滑动槽构成所述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共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共振组件包括滑动球、第一连接板、第二弹簧和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
所述滑动球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二弹簧的一侧,且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
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喇叭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共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共振组件还包括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设置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二阻尼器上;
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通孔,所述喇叭的穿设在所述通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共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共振机构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以垂直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底壁方向上下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共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共振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开口、螺杆和螺帽;
所述限位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且所述限位开口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底壁;
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限位开口外;
所述螺帽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移动,以抵紧所述第二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共振机构,其特征在于,防共振机构还包括具有扩音孔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通过连接组件安装在所述喇叭上;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纹槽、螺纹孔和螺栓,所述螺纹槽设置在所述防护罩上,所述螺纹孔设置在所述喇叭上,且所述螺纹孔与所述螺纹槽相对设置;
所述螺栓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和所述螺纹槽内。
10.一种音频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喇叭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共振机构;所述喇叭与所述防共振机构连接。
CN202320301412.3U 2023-02-20 2023-02-20 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 Active CN219305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1412.3U CN219305030U (zh) 2023-02-20 2023-02-20 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1412.3U CN219305030U (zh) 2023-02-20 2023-02-20 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5030U true CN219305030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01412.3U Active CN219305030U (zh) 2023-02-20 2023-02-20 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50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67307B1 (ko) 밀폐형 음향 서스펜션 챔버를 구비한 라우드스피커 인클로저
US20040062001A1 (en) Woofer module of a portable computer
JP2009535926A (ja) アクティブ型ノイズ低減ヘッドセットとの通信
JP6053161B2 (ja) コンデンサマイクロホン
CN107690106B (zh) 扬声器箱
CN219305030U (zh) 防共振机构及音频器件
US11356761B2 (en) Microphone multi-channel integrated device
CN209787414U (zh) 音频设备
CN104869488A (zh) 一种带减震的有源音箱功放模块
CN210247045U (zh) 一种便携式扬声器
CN215871741U (zh) 一种减振音箱
CN207995358U (zh) 防震效果较佳的音响
KR102020233B1 (ko) 다중 드라이버 이어폰
CN214174707U (zh) 一种防护式光分路器
WO2022022004A1 (zh) 拾音装置减震结构及拾音设备
CN218526442U (zh) 阻震咪杆组件、助听器和耳机
CN218718468U (zh) 一种扬声器减震装置
CN217693633U (zh) 音箱
CN212850928U (zh) 一种防震麦克风
CN216437455U (zh) 一种内置防撞缓冲件的防摔耳机外壳
CN211457334U (zh) 一种减震结构及麦克风
CN2483926Y (zh) 扬声器组件
CN217008628U (zh) 一种可防止共振啸叫的音响吉他
CN215529287U (zh) 一种基于dsp处理器的有源音箱
CN218850900U (zh) 一种抗干扰防共振型专业音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