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3693U - 一种热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3693U
CN219303693U CN202320807503.4U CN202320807503U CN219303693U CN 219303693 U CN219303693 U CN 219303693U CN 202320807503 U CN202320807503 U CN 202320807503U CN 219303693 U CN219303693 U CN 219303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module
hot plate
supporting
plate body
support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075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na Sol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ina Sol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ina Sol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ina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075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3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3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36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板结构,包括热板本体以及层压辅助框;其中,层压辅助框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的空腔;其中,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分别设置在热板本体上,且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沿第一方向相对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分别与热板本体连接,且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沿第二方向相对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且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平行热板本体所在平面。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支撑块设置在热板本体,第二支撑块与热板本体连接,可无需在热板本体上人工放置及拿取层压假框,改善了目前层压假框易砸爆光伏组件等不稳定状况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热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组件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板结构。
背景技术
层压机是封装光伏组件所必须的重要设备之一。通过层压机把光伏组件在高温真空的条件下压成具有一定刚性的整体。
为了保证光伏组件层压的可靠性,一般会在光伏组件外围增加层压假框。层压假框可为光伏组件边缘分担硅胶板下压的压力,平衡光伏组件的压力分布,以管控光伏组件的四角厚度及均匀性。
目前在使用层压假框时,需要人工放置层压假框,将其套在光伏组件的外围,待光伏组件层压后,需人工取走层压假框。但是上述人工放置以及人工取走层压假框的方式容易使层压假框砸爆光伏组件,增加了人力成本,且影响光伏组件的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板结构,用以解决目前通过人工拿取层压假框的方式易造使层压假框砸爆光伏组件、增加人力成本以及影响良率等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板结构,包括热板本体以及层压辅助框;其中,
所述层压辅助框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的空腔;其中,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热板本体上,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沿第一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块用于抵接硅胶板;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分别与所述热板本体连接,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沿第二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块用于抵接所述硅胶板;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且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分别平行所述热板本体所在平面。
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支撑块以及第二支撑块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的空腔,且第一支撑块设置在热板本体,第二支撑块与热板本体连接,可无需在热板本体上人工放置及拿取层压假框,改善了通过人工放置以及拿取层压假框以保证光伏组件层压可靠性的方式易产生层压假框砸爆光伏组件等不稳定状况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光伏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光伏组件处于进料状态时第二支撑块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光伏组件处于层压状态时第二支撑块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c为光伏组件处于出料状态时第二支撑块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a中A-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层压辅助框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层压辅助框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层压辅助框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热板本体;2、层压辅助框;21、第一支撑块;22、第二支撑块;23、空腔;24、传动轴;3、光伏组件;31、上层玻璃板;32、封装材料;33、太阳能电池片;34、背板;4、驱动机构;5、硅胶板;6、传动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申请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板结构,首先说明其应用场景,热板结构用于对光伏组件进行加热。
参考图1,图1示出了光伏组件结构示意图。光伏组件3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背板34、封装材料32、太阳能电池片33、封装材料32、上层玻璃板31五层构件。当背板34为当非玻璃板时,光伏组件3为单玻组件。当背板34为玻璃板时,光伏组件3为双玻组件。
层压机是封装光伏组件的重要设备之一,用于将光伏组件3在高温真空条件下压成具有一定刚性的整体。光伏组件3经叠合后放入层压机内完成层压封装。其中,层压机对光伏组件3的层压封装过程主要包括真空抽气和加热层压。
真空抽气过程主要包括:通过真空抽气排出光伏组件3内的气体,避免层压后的光伏组件3存在气泡。加热层压过程主要包括:通过热板结构对光伏组件3进行加热,以使光伏组件3中的封装材料32熔化,随后层压机通过压力差或者下压装置作用下带动硅胶板5对光伏组件3进行层压。如图1所示,硅胶板5沿第三方向下压光伏组件3。其中,第三方向平行于光伏组件3各个部件的堆叠方向。
继续如图1所示,在封装材料32受热融化后,硅胶板5对光伏组件3层压的过程中,硅胶板5紧压上层玻璃板31的边缘。这会导致上层玻璃板31的边缘受力明显大于其他部位,导致上层玻璃板31的边缘向下弯曲变形,以使层压后光伏组件的厚度不均匀。
为了保证光伏组件3层压的可靠性,一般会在光伏组件3外围增加层压假框。层压假框可为光伏组件3的边缘分担硅胶板下压的压力,平衡光伏组件3的压力分布,管控光伏组件3的四角厚度及均匀性。
目前在使用层压假框时,需要人工将层压假框套在光伏组件3的外围,光伏组件3位于硅胶板5正下方。硅胶板5沿第三方向同时对光伏组件3以及层压假框进行下压。待光伏组件3层压后,需人工从热板结构上取走层压假框。
上述人工放置以及人工取走层压假框的方式容易使层压假框砸爆光伏组件3,既增加了人力成本,也影响了合格率。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板结构,用以改善目前人工放置以及拿取层压假框以保证光伏组件层压可靠性的方式易产生层压假框砸爆光伏组件等不稳定状况的问题。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以及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板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板结构,包括热板本体1以及层压辅助框2。层压辅助框2设置在热板本体1上。层压辅助框2容纳有光伏组件3。应理解的是,图2中的光伏组件3的形状虽为矩形,但形状并不限于此。具体的,光伏组件3为双玻组件。热板本体1可对光伏组件3进行加热以使光伏组件3中的封装材料32融化。待封装材料32熔化后,硅胶板5下压光伏组件3。其中,硅胶板5需覆盖光伏组件3以及层压辅助框2。层压辅助框2可为光伏组件3的边缘分担硅胶板5下压时的压力。
由于层压辅助框2设置在热板本体1上,在层压时,无需人工放置以及拿取层压假框,可避免出现层压假框砸爆光伏组件等不稳定状况。
继续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层压辅助框2的数量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层压辅助框2间隔设置在热板本体1上,以使一个热板本体1不仅可对至少两个光伏组件3进行加热,且一个热板本体1还可在硅胶板5下压时为至少两个光伏组件3的边缘分担硅胶板5下压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层压机的硅胶板5的层压效率。
一并参考图1和参考图2,层压辅助框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21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22。第一支撑块21以及第二支撑块22分别用于抵接硅胶板5。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21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22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3的空腔23。空腔23的形状与光伏组件3的形状适配。光伏组件3平铺放置在空腔23内,第一支撑块21以及第二支撑块22将光伏组件3包围。光伏组件3各部件的堆叠方向,即第三方向垂直于热板本体1所在平面。硅胶板5的下压方向垂直于热板本体1所在平面。在层压时,围绕在光伏组件3周围的第一支撑块21以及至少第二支撑块22可为光伏组件3的边缘分担硅胶板5下压的压力,平衡光伏组件3所受压力的分布。
如图2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层压辅助框,其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分别为长方体结构,第一支撑块2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支撑块22的数量为四个。两个第一支撑块21和四个第二支撑块22围成了用于放置光伏组件3的空腔23。为方便理解,在图2中用虚线绘制了该空腔23。
继续参考图2,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21分别设置在热板本体1上。示例性的,第一支撑块21可通过螺接或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与热板本体1固定连接。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21沿第一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沿第一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块21之间具有一定的容置空间。第一支撑块21可为光伏组件3在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边缘分担硅胶板下压的压力。具体的,第一支撑块21可为金属材质。当热板本体1升温时,热板本体1可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支撑块21,以使第一支撑块21升温。升温后的第一支撑块21可对光伏组件3的边缘加热。通过第一支撑块21与热板本体1同时对光伏组件3进行加热,可使光伏组件3受热更加均匀。
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22分别与热板本体1连接。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块22可为金属材质。当热板本体1升温时,热板本体1可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支撑块22,以致第二支撑块22升温。光伏组件3一方面可被热板本体1加热,另一方面光伏组件3的边缘还可被升温的第二支撑块22加热。通过第二支撑块22与热板本体1同时对光伏组件3进行加热,可使光伏组件3受热更加均匀。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22沿第二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沿第二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块22之间具有一定的容置空间。第二支撑块22可为光伏组件3在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边缘分担硅胶板下压的压力。
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且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平行热板本体1所在平面。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一支撑块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二支撑块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在具体布置层压辅助框时,除了图2中所示出的层压辅助框的布置方式外,还可采用其余多种布置方式,例如:
1)参考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层压辅助框第二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撑块21的数量为四个,第二支撑块22的数量为四个。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均为长方体结构。第一支撑块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二支撑块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四个第一支撑块21均分为两组,两组第一支撑块21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第二支撑块22均分为两组,两组第二支撑块22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第一支撑块21与四个第二支撑块22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的空腔23。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连接。
2)参考图6,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层压辅助框第三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撑块21的数量为四个,第二支撑块22的数量为四个。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均为长方体结构。第一支撑块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二支撑块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四个第一支撑块21均分为两组,两组第一支撑块21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第二支撑块22均分为两组,两组第二支撑块22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第一支撑块21与四个第二支撑块22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的空腔23。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未连接。
3)参考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层压辅助框第三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撑块21的数量为六个,第二支撑块22的数量为四个。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均为长方体结构。第一支撑块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二支撑块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六个第一支撑块21均分为两组,两组第一支撑块21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第二支撑块22均分为两组,两组第二支撑块22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四个第一支撑块21与四个第二支撑块22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的空腔23。在六个第一支撑块21中,最靠近第二支撑块的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连接。
应理解的,除上述提供的几个层压假框的布置方式外,还可采用其他的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块21以及第二支撑块22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3的空腔23,且第一支撑块21设置在热板本体1,第二支撑块22与热板本体1连接,可无需在热板本体1上人工放置及拿取层压假框,改善了通过人工放置以及拿取层压假框以保证光伏组件3层压可靠性的方式易产生层压假框砸爆光伏组件3等不稳定状况的问题。
第二支撑块22与热板本体1之间存在着多种连接关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块22可与热板本体1固定连接,例如第二支撑块22可通过螺接或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与热板本体1固定连接。此种情况下,光伏组件3可通过人工方式放置在空腔23中,或者可通过送料机构自上而下对位输送至空腔23中。
目前,光伏组件的送料方式还可采用传动布水平传送。层压机的热板结构上表面设有传动布,传动布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光伏组件放置在传动布上,传动布用于将光伏组件运输至硅胶板下方。待光伏组件位于硅胶板下方后,传动布停止移动。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3在传动布的带动下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支撑块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二支撑块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若采用第二支撑块22与热板本体1固定连接的方式,因第二支撑块22阻拦在光伏组件3的移动路径上,光伏组件3无法进入层压预设位置中。其中,层压预设位置为光伏组件3层压时,光伏组件3所处的位置。为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以使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光伏组件3可机械化进入辅助层压模块中,无需借助人力。
一并参考图3a、图3b以及图3c。其中,图3a示出了光伏组件处于进料状态时第二支撑块22位置结构示意图;图3b示出了光伏组件处于层压状态时第二支撑块22位置结构示意图;图3c示出了光伏组件处于出料状态时第二支撑块22位置结构示意图。
在另外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22分别与热板本体1转动连接并可锁定在第一设定位置与第二设定位置两个位置中的择一位置。具体的,第二支撑块22可通过传动轴24与热板本体1转动连接。其中,如图3b所示,第二支撑块22锁定在第一设定位置时,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22与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21围成空腔23。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二支撑块22锁定在第一设定位置时,第二支撑块2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支撑块21的长度方向。如图3a以及如图3c所示,当第二支撑块22锁定在第二设定位置时,第二支撑块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支撑块21的长度方向或者第二支撑块22位于第一支撑块21背离空腔23的一侧,即第二支撑块22没有位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块21之间,未阻拦在光伏组件3的移动路径上。
通过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22分别与热板本体1转动连接并可锁定在第一设定位置与第二设定位置两个位置中的择一位置的方式,光伏组件3除了可采用人工方式放置于空腔23中,或者通过送料机构自上而下对位输送至空腔23的方式外,还沿第二方向机械化输送至空腔23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板结构可根据光伏组件3的进料状态、层压状态以及出料状态,改变第二支撑块22的锁定位置,以使光伏组件3可机械化进入层压辅助框2内,并在光伏组件3层压后机械化离开层压辅助框2,减少人工的参与,提高了光伏组件3的层压效率。
第二支撑块22根据光伏组件3的进料状态、层压状态以及出料状态具体调整过程如下:
如图3a所示,光伏组件3在传动布6的带动下沿第二方向移动。当光伏组件3处于进料状态,第二支撑块22锁定在第二设定位置。第二支撑块22未处于光伏组件3的移动路径上,光伏组件3可沿第二方向移动至层压预设位置。待光伏组件3移动至层压预设位置后时,传动布6停止移动,光伏组件3停留在层压预设位置上,等待层压。
如图3b所示,当光伏组件3停留在层压预设位置,等待层压的过程中。第二支撑块22转动并锁定在第一设定位置。此时,第二支撑块22与第一支撑块21围成与光伏组件3适配的空腔23,光伏组件3位于空腔23中。随后,硅胶板5对位于空腔23中的光伏组件3进行层压。在光伏组件3被层压时,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能够为光伏组件3的边缘分担硅胶板下压的压力,平衡光伏组件3的压力分布。
如图3c所示,当光伏组件3层压后,再次将第二支撑块22转动并锁定在第二设定位置。此时,第二支撑块22未处于光伏组件3的移动路径上。传动布6开始沿第二方向移动,以使已层压后的光伏组件3移出层压预设位置。
在上述过程中,光伏组件3的进料、层压以及出料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提高了层压机层压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光伏组件3层压的效率。
此外,在一些现有技术中,传动布上方还会设有层压传动布,层压传动布靠近传动布的一面粘贴有软性材料框。传动布带动光伏组件移动至软性材料框的正下方后停止移动。随后,层压传动布会朝向光伏组件移动,以使软性材料框罩在光伏组件的周围,软性材料框能够为光伏组件边缘分担的压力。上述光伏组件层压过程中虽也无需人工参与,但热板结构会加热升温,会导致软性材料框与层压传动布的连接处熔化,以至软性材料框掉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板结构,因第一支撑块21、第二支撑块22与热板三者是一体结构,稳定性好,不存在脱落风险。
参考图4,图4示出了图3a中A-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层压辅助框2还包括驱动机构4。其中,驱动机构4与第二支撑块22连接,用于带动第二支撑块22转动。驱动机构4能够为第二挡块的转动提供动力。示例性的,驱动机构4可为电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根据光伏组件在层压机中的进料、出料以及层压这三个状态,控制驱动机构带动第二支撑块22转动并锁定。
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一支撑块21的高度不低于光伏组件3背离热板本体1的一面的高度,且第二支撑块22的高度不低于光伏组件3背离热板本体1的一面的高度。当硅胶板5对光伏组件3下压时,第一支撑块21背离热板本体1的一面以及第二支撑块22背离热板本体1的一面与硅胶板5抵接,为光伏组件3边缘分担硅胶板下压的压力,使光伏组件3受到的硅胶板5的压力大小基本与光伏组件3中心一致,保证了光伏组件3层压时的表面受力均匀性。在一些具体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21的高度与第二支撑块22的高度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伏组件3背离热板本体1的一面的高度为5mm。第一支撑块的高度以及第二支撑块22的高度分别介于6mm~8mm。具体的,第一支撑块21的高度可为6mm或6.5mm或7mm或7.5mm或8mm等。第二支撑块22的高度可为6mm或6.5mm或7mm或7.5mm或8mm等。
继续如图2所示,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一支撑块21的内侧面与光伏组件3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二支撑块22的内侧面与光伏组件3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在层压时,熔化后的封装材料32可能会从光伏组件3的边缘溢出。支撑块的内侧面与光伏组件3边缘存在间隙,可减少溢出的封装材料32与第一支撑块21的内侧面或第二支撑块22的内侧面粘接,以致溢出的封装材料32封堵在光伏组件3边缘,气泡难以从光伏组件3边缘排出的风险。具体的,第一支撑块21的内侧面与光伏组件3边缘之间的间距可为3mm。第二支撑块22的内侧面与光伏组件3边缘之间的间距可为3mm。作为一个具体的可选方案,第一支撑块21的内侧面与光伏组件3边缘之间的间距与第二支撑块22的内侧面与光伏组件3边缘之间的间距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两个第一支撑块21的内侧面与光伏组件3边缘之间的间距和四个第二支撑块22的内侧面与光伏组件3边缘之间的间距相同,均为3mm。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转动连接。当第二支撑块22锁定在第一设定位置时,第一支撑块21与第二支撑块22连接形成护角,护角可容纳光伏组件3的角部,为光伏组件3的角度分担硅胶板5的下压力。其中,第一支撑块21、第二支撑块22以及热板本体1三者绕同一轴线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21、第二支撑块22以及热板本体1三者绕传动轴24的中轴线转动。
在一些具体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21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一支撑块2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支撑块22以形成匚形结构。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本申请工作状态下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结合了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说明,不过这些实施方式仅是范例性的,仅起到说明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多种替换和改进,这些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板本体以及层压辅助框;其中,
所述层压辅助框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块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的空腔;其中,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热板本体上,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沿第一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块用于抵接硅胶板;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分别与所述热板本体连接,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沿第二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块用于抵接所述硅胶板;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且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分别平行所述热板本体所在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光伏组件背离所述热板本体的一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光伏组件背离所述热板本体的一面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高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的内侧面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内侧面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的内侧面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缘之间的间距为3mm,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内侧面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缘之间的间距为3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分别与所述热板本体转动连接并可锁定在第一设定位置与第二设定位置两个位置中的择一位置;其中,
所述第二支撑块锁定在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围成所述空腔;
所述第二支撑块锁定在所述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块的长度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背离所述空腔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压辅助框还包括驱动机构;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支撑块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支撑块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二支撑块转动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以及所述热板本体三者绕同一轴线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块的数量为四个;其中,
每个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块连接以形成匚形结构。
CN202320807503.4U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热板结构 Active CN219303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7503.4U CN219303693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热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7503.4U CN219303693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热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3693U true CN219303693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84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07503.4U Active CN219303693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热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36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55696B1 (en) Solar battery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3098003B2 (ja) 太陽電池におけるラミネート装置
ES2370070T3 (es) Procedimiento y dispositivo para la laminación de piezas de trabajo esencialmente en forma de placa bajo la acción del calor y la presión.
KR101166056B1 (ko) 라미네이트 장치
JP468223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2008029595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laminating essentially plate-shaped workpieces under the effect of pressure and heat
CN219303693U (zh) 一种热板结构
JP468201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S60260164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ユ−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5104242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0942435B1 (ko) 자동 라미네이터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태양전지 모듈라미네이팅 방법
JP2004179261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3466405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ラミネータ及びラミネート法
JP4023961B2 (ja) 太陽電池におけるラミネート方法及びそのラミネート装置
JP547034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20110001423A (ko) 라미네이팅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10073897U (zh) 一种大腔室层压机可调式上箱结构
JP3875715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2529755A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KR101215421B1 (ko) 태양열 전지판 라미네이팅 장치를 이용한 태양열 전지판 라미네이팅 방법
CN107757051B (zh) 光伏组件层压设备及层压方法
CN214542253U (zh) 一种双玻太阳能电池板封装用双加热腔层压装置
CN216871990U (zh) 一种光伏组件加工用层压机
CN219497812U (zh) 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内置工装层压系统
JPS59567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ラミネー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