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1043U - 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1043U
CN219301043U CN202223503559.5U CN202223503559U CN219301043U CN 219301043 U CN219301043 U CN 219301043U CN 202223503559 U CN202223503559 U CN 202223503559U CN 219301043 U CN219301043 U CN 2193010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ir
cavity
fan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0355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世勇
田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0355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10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10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10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半导体包括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第一工作部露出于壳体外,第二工作部位于第一腔室内;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部和与第一导热部连接的第二导热部,第一导热部与第一工作部贴合,并位于壳体外,第二导热部位于第二腔室内;第一风机设于第一腔室内;第二风机设于第二腔室内。本实用新型穿戴设备可以保证覆盖范围,升降温效果好。

Description

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半导体制冷片,也叫热电制冷片,是一种热泵。它的优点是没有滑动部件,应用在一些空间受到限制,可靠性要求高,无制冷剂污染的场合,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的制冷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的设备制冷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穿戴设备,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壳体,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半导体,包括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所述第一工作部露出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工作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部和与所述第一导热部连接的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第一工作部贴合,并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导热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以使空气依次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内,与所述第二工作部换热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以使空气依次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与所述第二导热部换热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
由于壳体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壳体还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半导体包括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第一工作部露出于壳体外,第二工作部位于第一腔室内,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部和与第一导热部连接的第二导热部,第一导热部与第一工作部贴合,并位于壳体外,第二导热部位于第二腔室内,第一风机设于第一腔室内,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室内,与第二工作部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第二风机设于第二腔室内,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腔室内,与第二导热部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排出,所以,当用户需要送风时,启动第二风机,第二风机通过第二进风口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内,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此时,半导体和第一风机不启动,以节约电量,保证续航,当用户需要制冷时,启动半导体、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工作部制冷,第二工作部制热,第一工作部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第一导热部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冷,降低人体表面温度,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第一风机通过第一进风口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内,风在第一腔室内与第二工作部进行换热,形成热风,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的散热,保证半导体的安全,而热风不吹向人体,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而第一工作部通过第一导热部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第二风机通过第二进风口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内,与第二导热部进行换热,形成冷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在对人体制冷的同时,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当用户需要制热时,启动半导体、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改变通半导体的电流方向,第一工作部制热,第二工作部制冷,第一工作部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第一导热部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热,提高人体表面温度,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第一风机通过第一进风口将风抽取至腔室内,风在腔室内与第二工作部进行换热,形成冷风,冷风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的散热,保证半导体的安全,而冷风不吹向人体,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第一工作部通过第一导热部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第二风机通过第二进风口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内,与第二导热部进行换热,形成热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在对人体制热,保证覆盖范围,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穿戴设备包括: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二工作部接触;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二导热部接触,保证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具体为散热鳍片,换热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壳体连接,保证导热件安装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分隔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将所述壳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相对于所述第一腔室倾斜设置,保证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腔室背离所述第二腔室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为弧形,保证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开设有通槽,所述第一工作部穿设于所述通槽,以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通槽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背两侧,避免从第一出风口排出的风吹向人体。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支撑件,所述半导体设于所述支撑件上,保证了半导体安装在壳体上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穿戴件,便于用户穿戴。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穿戴件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钩件,所述钩件和所述第一工作部位于所述壳体的相背两侧,便于用户穿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目前市场上挂背式穿戴降温设备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利用半导体制冷原理将制冷片贴置于身体上,制冷方式为接触式制冷,但是,其采用微小面积接触式制冷,只能对人体的背部一小部分进行制冷,冷却面积非常有限,降温效果差,而且在用户身体出汗状态下,体感差。
2,采用背挂风扇,但是,其只能吹环境风,无制冷功能,而且环境温度超过35摄氏度时,用户体感较差。
由于壳体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壳体还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半导体包括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第一工作部露出于壳体外,第二工作部位于第一腔室内,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部和与第一导热部连接的第二导热部,第一导热部与第一工作部贴合,并位于壳体外,第二导热部位于第二腔室内,第一风机设于第一腔室内,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室内,与第二工作部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第二风机设于第二腔室内,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腔室内,与第二导热部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排出,所以,当用户需要送风时,启动第二风机,第二风机通过第二进风口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内,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此时,半导体和第一风机不启动,以节约电量,保证续航,当用户需要制冷时,启动半导体、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工作部制冷,第二工作部制热,第一工作部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第一导热部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冷,降低人体表面温度,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第一风机通过第一进风口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内,风在第一腔室内与第二工作部进行换热,形成热风,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的散热,保证半导体的安全,而热风不吹向人体,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而第一工作部通过第一导热部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第二风机通过第二进风口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内,与第二导热部进行换热,形成冷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在对人体制冷的同时,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当用户需要制热时,启动半导体、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改变通半导体的电流方向,第一工作部制热,第二工作部制冷,第一工作部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第一导热部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热,提高人体表面温度,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第一风机通过第一进风口将风抽取至腔室内,风在腔室内与第二工作部进行换热,形成冷风,冷风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的散热,保证半导体的安全,而冷风不吹向人体,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第一工作部通过第一导热部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第二风机通过第二进风口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内,与第二导热部进行换热,形成热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在对人体制热,保证覆盖范围,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主示图;
图2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侧视图;
图4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仰视图;
图5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后视图;
图6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半导体布置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使用状态图;
图8为图7中穿戴设备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一流程图;
图10为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二流程图。
附图中:
壳体10,第一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第二进风口103,第二出风口104,第一腔室105,第二腔室106,通槽107,支撑件108;
分隔件20;
半导体30,第一工作部301,第二工作部302;
导热件40,第一导热部401,第二导热部402;
第一风机50;
第二风机60;
第一换热器70;
第二换热器80;
穿戴件90,钩件901;
控制组件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的设备覆盖面积小,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
图1为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主示图;图2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A-A向剖视图。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包括:壳体10、分隔件20、半导体30、导热件40、第一风机50和第二风机60。壳体10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第二进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104,壳体10还包括第一腔室105和第二腔室106。半导体30包括第一工作部301和第二工作部302,第一工作部301露出于壳体10外,第二工作部302位于第一腔室105内。导热件40包括第一导热部401和与第一导热部401连接的第二导热部402,第一导热部401与第一工作部301贴合,并位于壳体10外,第二导热部402位于第二腔室106内。第一风机50设于第一腔室105内,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一进风口101进入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02排出。第二风机60设于第二腔室106内,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二进风口103进入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04排出。
半导体30为片状。
第一工作部301和第二工作部302相背,在向半导体30通入第一电流时,第一工作部301制冷,第二工作部302制热,在向半导体30通入第二电流时,第一工作部301制热,第二工作部302制冷,第一电流的流向和第二电流的流向相反。
第一进风口101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出风口102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二进风口103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出风口104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第一导热部401与第二导热部402一体成型。
分隔件20可以为分隔板。
目前市场上挂背式穿戴降温设备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利用半导体30制冷原理将制冷片贴置于身体上,制冷方式为接触式制冷,但是,其采用微小面积接触式制冷,只能对人体的背部一小部分进行制冷,冷却面积非常有限,降温效果差,而且在用户身体出汗状态下,体感差。
2,采用背挂风扇,但是,其只能吹环境风,无制冷功能,而且环境温度超过35摄氏度时,用户体感较差。
由于壳体10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第二进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104,壳体10还包括第一腔室105和第二腔室106,半导体30包括第一工作部301和第二工作部302,第一工作部301露出于壳体10外,第二工作部302位于第一腔室105内,导热件40包括第一导热部401和与第一导热部401连接的第二导热部402,第一导热部401与第一工作部301贴合,并位于壳体10外,第二导热部402位于第二腔室106内,第一风机50设于第一腔室105内,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一进风口101进入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02排出,第二风机60设于第二腔室106内,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二进风口103进入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04排出,所以,当用户需要送风时,启动第二风机60,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此时,半导体30和第一风机50不启动,以节约电量,保证续航,当用户需要制冷时,启动半导体30、第一风机50和第二风机60,第一工作部301制冷,第二工作部302制热,第一工作部301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冷,降低人体表面温度,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第一风机5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105内,风在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进行换热,形成热风,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30的散热,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而热风不吹向人体,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而第一工作部301通过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402,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进行换热,形成冷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在对人体制冷的同时,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当用户需要制热时,启动半导体30、第一风机50和第二风机60,改变通半导体30的电流方向,第一工作部301制热,第二工作部302制冷,第一工作部301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热,提高人体表面温度,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第一风机5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将风抽取至腔室内,风在腔室内与第二工作部302进行换热,形成冷风,冷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30的散热,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而冷风不吹向人体,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第一工作部301通过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402,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进行换热,形成热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在对人体制热,保证覆盖范围,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吹到人体上的风感强,第二风机60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通风效果好,可以保证由第二出风口104排出的风压大,使人体产生较强的风感,提高用户体验。而且,离心风机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小,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排风效果,第一风机50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通风效果好,可以保证将第一腔室105内的风快速排出,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而且,离心风机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小,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30也叫热电制冷片,是一种热泵。其优点是没有滑动部件,应用在一些空间受到限制,可靠性要求高,无制冷剂污染的场合。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珀尔帖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半导体30是一种产生负热阻的制冷技术,其特点是无运动部件,可靠性也比较高。
图6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半导体布置示意图。结合图1、图2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覆盖面积,第一导热部401的面积大于第一工作部301的面积,第一导热部401与第一工作部301贴合,第一导热部401背离第一工作部301的端面与人体贴合,保证覆盖范围,升温或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制冷时,启动半导体30,第一工作部301制冷,第二工作部302制热,第一工作部301与第一导热部401相贴,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而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贴合,对人体直接进行制冷,降低人体表面温度,通过第一导热部401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个第二导热部402,进一步地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当用户需要制热时,启动半导体30,第一工作部301制热,第二工作部302制冷,第一工作部301与第一导热部401相贴,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而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贴合,对人体直接进行制热,提高人体表面温度,通过第一导热部401保证覆盖范围,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个第二导热部402,进一步地保证覆盖范围,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件4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如铁、铜、铝等。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导热件40安装的稳定性,导热件40与壳体10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导热部401与壳体10连接,以避免导热件40与壳体10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热部401可通过粘胶与壳体10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第一导热部401也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与壳体1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进一步地保证导热件40安装的稳定性,第二导热部402也与壳体10连接,以避免导热件40与壳体10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热部402可通过粘胶与壳体10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第二导热部402也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与壳体1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导热件40安装的稳定性,第一导热部401与第一工作部301连接,以避免第一导热部401与第一工作部301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件40可通过粘胶与第一工作部301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导热件40也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与第一工作部301连接。
结合图2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换热效果,穿戴设备包括:第一换热器70和第二换热器80。第一换热器70设于第一腔室105内,并与第二工作部302接触。第二换热器80设于第二腔室106内,并与第二导热部402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风机50启动时,第一风机5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105内,此时,第二工作部302与第一换热器70换热,风在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一换热器70进行换热,使风与换热器106充分接触,增大了换热面积,保证了换热效果,换热后的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30的散热,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当第二风机60启动时,第一工作部301通过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402,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此时,第二导热部402与第二换热器80换热,风在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换热器80进行换热,使风与换热器106充分接触,增大了换热面积,保证了换热效果,换热后的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降温或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结合图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换热面积,第一换热器70和第二换热器80具体为散热鳍片,其在电子工程设计的领域中被归类为“被动性散热元件”,以导热性佳、质轻、易加工之金属(多为铝或铜,银则过于昂贵,一般不用)贴附于发热表面,以复合的热交换模式来散热,重量轻,易于加工,且换热效果好。
图3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侧视图。结合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穿戴设备还包括分隔件20,设于壳体10内,以将壳体10分隔为第一腔室105和第二腔室106,第一腔室105与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3连通,第二腔室106与第二进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104连通,为了保证用户使用的舒适性,第二腔室106相对于第一腔室105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第二腔室106与第一腔室105之间形成夹角,以使第二腔室106和第一腔室105的布置符合人体工程力学,在用户使用时,可以第一导风部401与人体贴合,保证升降温效果,提高用户体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腔室106与第一腔室105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35°-150°。
结合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腔室105是设置在第二腔室106的上方,且与用户背部贴合,也就是说,第一腔室105背离第二腔室106的端部靠近用户的脖子,为了避免第一腔室105干扰用户脖子或头部的动作,第一腔室105背离第二腔室106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为弧形,以避让用户的脖子或头部,可以保证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结合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工作部301可以与人体或第一导热部401贴合,壳体10开设有通槽107,第一工作部301穿设于通槽107,以设于壳体10外,也就是说,第一工作部301背离第二工作部302的端面外漏于壳体10,或与壳体10的外表面平齐,以使第一工作部301可以与人体或第一导热部401贴合,保证热量的正常传递。
结合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从第一出风口102排出的风吹向人体,通槽107和第一出风口102开设于壳体10的相背两侧,也就是说,第一出风口102与第一工作部301相背,以使与第二工作部302换热后的风向背离人体的方向吹出,避免吹向人体,避免干扰制冷或制热,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同时,第一出风口102开设于壳体10的上部,避免衣服遮挡第一出风口102,保证出风顺畅。
结合图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工作部301朝向人体,且第一出风口102与第一工作部301相背,而壳体10是放置在衣服内,为了保证风能进入第一腔室105内,第一进风口101开设于壳体10的侧部,而壳体10本身具有厚度,可以将衣服撑起,避免衣服挡住第一进风口101,保证风可以通过第一进风口101进入第一腔室105内,以实现与第二工作部302进行换热,保证进风顺畅,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
结合图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壳体10与人体贴合,为了保证风能进入壳体10内,第二进风口103开设于壳体10的侧部,而壳体10本身具有厚度,可以将衣服撑起,避免衣服挡住第二进风口103,保证风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口103进入壳体10内,保证进风顺畅。而为了避免衣服挡住第二出风口104,第二出风口104开设于壳体10的底部,以使第二出风口104排出的风可以正常的吹向人体,保证出风顺畅。
图7为图1中穿戴设备的使用状态图;图8为图7中穿戴设备的侧视图。结合图7和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进行送风、制冷或制热时,第二风机60与人体衣服之间形成一个微环境循环系统,启动第二风机60,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壳体10内,再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往上吹到人体上躯干表面,以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给人体降温或升温的目的。
结合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半导体30尺寸较小,而壳体10的尺寸大,为了支撑半导体30,穿戴设备还包括设于壳体10内的支撑件108,半导体30设于支撑件108上,通过支撑件108支撑半导体30,以保证支撑半导体30的稳定性,也保证了半导体30安装在壳体10上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08的截面形状为环状,可以使第二工作部302设于第一腔室105内,同时,也可以使第一工作部301设于壳体10外。
结合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用户穿戴,穿戴设备还包括设于壳体10上的穿戴件90。穿戴件90包括设于壳体10上的钩件901,钩件901和第一工作部301位于壳体10的相背两侧,将钩件901勾住衣服的领口,即可完成穿戴,同时,钩件901和第一工作部301位于壳体10的相背两侧,以使壳体10撑起衣服,避免衣服遮挡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103。而钩件901设于第一出风口102的下方,以避免衣服遮挡第一出风口102。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穿戴件90还可以为柔性连接件,材质可以为橡胶、布料、皮质等,如绑带、背带等。用户根据使用需求,可以将穿戴件90穿戴于背部。可以理解的是,用户根据使用需求,也可以将穿戴件90穿戴于颈部、腿部、腰部等位置。
结合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控制半导体30、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的启停和功率,穿戴设备还包括与半导体30、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电连接的控制组件100,控制组件100设于壳体10上。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组件100包括控制器和多个控制电控元器件,用户通过控制电控元器件向控制器发送相对应的控制指令,控制器根据相对应的控制指令控制半导体30、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的启停和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半导体30、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换热器106的启动,穿戴设备还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电源,电源通过控制器与半导体30、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换热器106电连接,以向半导体30、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换热器106供电。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可以为充电宝、蓄电池或干电池。
图9为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一流程图;图10为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二流程图。结合图9和图10,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穿戴设备,穿戴设备还包括与半导体30、第一风机50和第二风机60连接的控制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控制器获得穿戴设备的运行控制信号。
具体地,该穿戴设备上电后,控制器处于待机状态。由控制器判断是否接收到运行控制信号,运行控制信号是用户发出的制冷信号或制热信号,例如用户在控制组件100的电控元器件上点击制冷电控元器件或制热电控元器件,或者用户在移动终端上点击制冷电控元器件或制热电控元器件。其他实现方式此处不做穷举。
步骤S12,在运行控制信号为制冷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第一工作部301制冷和第二工作部302制热,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一风机50启动,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一进风口101进入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02排出,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二风机60启动,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二进风口103进入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04排出。
具体地,若外界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或用户感觉热时,控制器获得制冷信号,控制器根据制冷信号控制第一工作部301制冷和第二工作部302制热,第一工作部301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冷,降低人体表面温度,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控制器根据制冷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启动,第一风机5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105内,风在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进行换热,形成热风,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30的散热,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而热风不吹向人体,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402,控制器根据制冷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启动,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步骤S13,在运行控制信号为制热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第一工作部301制热和第二工作部302制冷,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一风机50启动,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一进风口101进入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02排出,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二风机60启动,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二进风口103进入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04排出。
具体地,控制器获得制热信号,控制器根据制热信号控制第一工作部301制热和第二工作部302制冷,第一工作部301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热,提高人体表面温度,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控制器根据制热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启动,第一风机5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105内,风在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进行换热,形成冷风,冷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30的散热,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而冷风不吹向人体,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402,控制器根据制热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启动,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在对人体制热,保证覆盖范围,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当控制器获得制冷指令时,半导体30通入第一电流,第一工作部301制冷,第二工作部302制热,当控制器获得制冷指令时,向半导体30通入第二电流,第一工作部301制热,第二工作部302制冷,第一电流的流向和第二电流的流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穿戴设备还包括用于检测环境温度,并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1,控制器获得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温度值。
具体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温度,并将检测到的第一温度值发送给控制器。
步骤S112,在运行控制信号为制冷信号时,控制器调整第一风机50的功率、第二风机60的功率和半导体30的功率,第一温度值与第一风机50的功率正相关,第一温度值与第二风机60的功率正相关,第一温度值与半导体30的功率正相关。
具体地,第一温度值越高,则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和半导体30的功率越高,以保证制冷效果。第一温度值越低,则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和半导体30的功率越低,以节约电量,保证续航。考虑环境热负荷、人体热舒适和热敏感需求,合理设计分配制冷量和送风量,在保证降温体验的同时兼顾整机续航表现。
步骤S113,在运行控制信号为制热信号时,控制器调整第一风机50的功率、第二风机60的功率和半导体30的功率,第一温度值与第一风机50的功率负相关,第一温度值与第二风机60的功率负相关,第一温度值与半导体30的功率负相关。
具体地,第一温度值越低,则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和半导体30的功率越高,以保证制热效果。第一温度值越高,则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和半导体30的功率越低,以节约电量,保证续航。考虑环境热负荷、人体热舒适和热敏感需求,合理设计分配制热量和送风量,在保证升温体验的同时兼顾整机续航表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信号包括第一制冷子信号和第二制冷子信号,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21,在第一温度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器生成第一制冷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一制冷子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处于第一功率、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二功率和半导体30处于第三功率。
具体地,控制器将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温度值与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一温度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器生成第一制冷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一制冷子信号控制半导体30处于第三功率,第一工作部301制冷,第一工作部301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冷,降低人体表面温度,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第二工作部302制热,控制器根据第一制冷子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处于第一功率,第一风机5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105内,风在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进行换热,形成热风,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30的散热,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402,控制器根据第一制冷子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二功率,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步骤S1122,在第一温度值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器生成第二制冷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二制冷子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处于第四功率、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五功率和半导体30处于第六功率。
具体地,控制器将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温度值与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一温度值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器生成第二制冷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二制冷子信号控制半导体30处于第六功率,第一工作部301制冷,第一工作部301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冷,降低人体表面温度,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第二工作部302制热,第六功率大于第三功率,增大第一工作部301的制冷量,控制器根据第二制冷子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处于第四功率,第四功率大于第一功率,增大第一风机50的转速,第一风机5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105内,风在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进行换热,形成热风,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30的散热,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402,控制器根据第一制冷子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五功率,第五功率大于第二功率,增大第二风机60的转速,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环境热负荷、人体热舒适和热敏感需求,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50在第一功率和第四功率之间切换,第二风机60在第二功率和第五功率之间切换,控制器控制半导体30在第三功率和第六功率之间切换,合理设计分配送风量和制冷量,在保证降温体验的同时兼顾整机续航表现。
在本实施例中,制热信号包括第一制热子信号和第二制热子信号,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31,在第一温度值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器生成第一制热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一制热子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处于第一功率、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二功率和半导体30处于第三功率。
具体地,控制器将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温度值与第三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一温度值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值,则控制器生成第一制热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一制热子信号控制半导体30处于第三功率,第一工作部301制热,第一工作部301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热,提高人体表面温度,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第二工作部302制冷,控制器根据第一制热子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处于第一功率,第一风机5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105内,风在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进行换热,形成冷风,冷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30的散热。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402,控制器根据第一制冷子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二功率,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保证覆盖范围,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步骤S1132,在第一温度值小于第三预设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器生成第二制热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二制热子信号第一风机50处于第四功率、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五功率和半导体30处于第六功率。
具体地,控制器将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温度值与第三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一温度值小于第三预设温度值,则控制器生成第二制热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二制热子信号控制半导体30处于第四功率,第一工作部301制热,第一工作部301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部401,第一导热部401与人体相贴,对人体直接进行制热,提高人体表面温度,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第二工作部302制冷,第六功率大于第三功率,增大第一工作部301的制热量,控制器根据第二制热子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处于第四功率,第四功率大于第一功率,增大第一风机50的转速,第一风机50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将风抽取至第一腔室105内,风在第一腔室105内与第二工作部302进行换热,形成冷风,冷风通过第一出风口102排出,以实现对半导体30的散热,保证半导体30的安全。第一导热部401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部402,控制器根据第一制冷子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五功率,第五功率大于第二功率,增大第二风机60的转速,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与第二导热部402换热后,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保证覆盖范围,升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环境热负荷、人体热舒适和热敏感需求,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50在第一功率和第四功率之间切换,第二风机60在第二功率和第五功率之间切换,控制器控制半导体30在第三功率和第六功率之间切换,合理设计分配送风量和制热量,在保证升温体验的同时兼顾整机续航表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4,在运行控制信号为送风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60启动,以使空气依次从第二进风口103进入第二腔室106内,从第二出风口104排出,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一风机50关机。
具体地,若外界温度未到达设定温度或用户未感觉很热时,控制器根据送风信号控制半导体30和第一风机50关闭,以节约电量,保证续航,控制器根据送风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启动,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穿戴设备还包括用于检测环境温度,并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41,控制器获得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温度值。
具体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温度,并将检测到的第一温度值发送给控制器。
步骤S142,在运行控制信号为送风信号时,控制器调整第二风机60的功率,第一温度值与第二风机60的功率正相关。
具体地,第一温度值越高,则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60的功率越高,以保证送风效果。第一温度值越低,则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60功率越低,以节约电量,保证续航。考虑环境热负荷、人体热舒适和热敏感需求,合理设计分配送风量,在保证降温体验的同时兼顾整机续航表现。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信号包括第一送风子信号和第二送风子信号,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421,在第一温度值小于第四预设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器生成第一送风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一送风子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二功率。
具体地,控制器将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温度值与第第四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一温度值小于第四预设温度值,则控制器生成第一送风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一送风子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二功率,第二风机60的转速降低,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同时,消耗电量小,保证续航。
步骤S1422,在第一温度值大于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情况下,控制器生成第二送风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二送风子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五功率。
具体地,控制器将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温度值与第四预设温度值和第一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一温度值大于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器生成第二送风子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二送风子信号控制第二风机60处于第五功率,第五功率大于第二功率,增大第二风机60的转速,第二风机60通过第二进风口103将风抽取至第二腔室106内,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04吹到人体躯干表面,加速人体表面空气流动,达到排汗,降温目的,保证覆盖范围,降温效果好,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5,控制器获得关机指令。
具体地,由控制器判断是否接收到用关机指令,关机指令是用户发出的关机指令,例如用户在控制组件100的电控元器件上点击关机电控元器件,或者用户在移动终端上点击关机电控元器件。其他实现方式此处不做穷举。在控制器根据关机指令获得穿戴设备的运行控制信号为制冷信号或制热信号。
步骤S16,控制器根据关机指令获得延时关闭信号,控制器根据第一延时关闭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关闭,以使第一风机50延时关闭,防止半导体30瞬间热累计造成损伤,保证半导体3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穿戴设备还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计时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7,控制器获得计时器计时的关闭时间值,比较关闭时间值与预设关闭时间值。
具体地,在控制器获得关机指令时,计时器开始计时,并计时的关闭时间值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比较关闭时间值与预设关闭时间值。
步骤S18,在关闭时间值大于等于预设关闭时间值的条件下,控制器生成延时关闭信号。
具体地,控制器根据延时关闭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0关闭,以使第一风机50延时关闭,防止半导体30瞬间热累计造成损伤,保证半导体3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9,控制器获得强制停机信号。
步骤S20,控制器根据强制停机信号控制半导体30关闭,也就是说,控制器根据强制停机信号控制半导体30断电,以使半导体30关闭,防止第一风机50堵转、停转等引起散热不良造成的半导体30烧毁异常,以保证半导体3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穿戴设备还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用于检测第一工作部301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第二工作部302的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在运行控制信号为制冷信号时,控制器获得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二温度值,并与第五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二温度值大于第五预设温度值,则,控制器生成强制停机信号。
具体地,控制器将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二温度值与第五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二温度值大于等于第五预设温度值,则表明半导体30散热不良,则控制器生成强制停机信号,控制器根据强制停机信号控制半导体30断电,以使半导体30关闭,防止第一风机50堵转、停转等引起散热不良造成的半导体30烧毁异常,以保证半导体30的使用寿命。
步骤S22,在运行控制信号为制热信号时,控制器获得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三温度值,并与第五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三温度值大于第五预设温度值,则,控制器生成强制停机信号。
具体地,控制器将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三温度值与第五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第三温度值大于等于第五预设温度值,则表明半导体30散热不良,则控制器生成强制停机信号,控制器根据强制停机信号控制半导体30断电,以使半导体30关闭,防止第一风机50堵转、停转等引起散热不良造成的半导体30烧毁异常,以保证半导体30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半导体,包括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所述第一工作部露出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工作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部和与所述第一导热部连接的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第一工作部贴合,并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导热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以使空气依次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内,与所述第二工作部换热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
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以使空气依次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与所述第二导热部换热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设备包括:
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二工作部接触;
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二导热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具体为散热鳍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壳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分隔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将所述壳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二腔室相对于所述第一腔室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背离所述第二腔室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为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开设有通槽,所述第一工作部穿设于所述通槽,以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通槽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相背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支撑件,所述半导体设于所述支撑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穿戴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件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钩件,所述钩件和所述第一工作部位于所述壳体的相背两侧。
CN202223503559.5U 2022-12-27 2022-12-27 穿戴设备 Active CN2193010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03559.5U CN219301043U (zh) 2022-12-27 2022-12-27 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03559.5U CN219301043U (zh) 2022-12-27 2022-12-27 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1043U true CN219301043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5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03559.5U Active CN219301043U (zh) 2022-12-27 2022-12-27 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10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2415B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109662360A (zh) 一种利用电源加热及制冷的恒温服
JP2012013238A (ja) ペルチェ素子を用いた空調機及び空調機用装着器具
CN205505228U (zh) 便携式空调器
CN219301043U (zh) 穿戴设备
CN219328145U (zh) 穿戴设备
CN118258076A (zh) 穿戴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18258075A (zh) 穿戴设备及控制方法
CN219222706U (zh) 升降温装置及穿戴设备
CN2464099Y (zh) 半导体致冷降温服装
CN219300914U (zh) 穿戴设备
CN208287482U (zh) 一种用于手机和平板的游戏手柄降温装置
CN219300915U (zh) 穿戴设备
CN2921938Y (zh) 散热装置
CN215531878U (zh) 一种基于医用防护服的便携式单人制冷装置
CN213074499U (zh) 恒温空调衣
CN115005523A (zh) 一种密闭型降温服
CN118189315A (zh) 穿戴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07927936A (zh) 一种温度调节服装的电源
CN112682885A (zh) 一种便携式空调
CN208862588U (zh) 一种带有主动控温的无线充电器
CN118189316A (zh) 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
CN210143033U (zh) 一种既可发热暖手又可为手机充电降温的防摔手机壳
CN115844081A (zh) 空调衣
CN219572089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