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1041U -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91041U
CN219291041U CN202223512742.1U CN202223512742U CN219291041U CN 219291041 U CN219291041 U CN 219291041U CN 202223512742 U CN202223512742 U CN 202223512742U CN 219291041 U CN219291041 U CN 2192910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pump
pipeline
absorption tower
tower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1274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宁建
余泽东
陈建
蒋展图
杜永浩
张豫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yang Huide Bio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Kehongd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Kehongd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Kehongd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1274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910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910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910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属于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水箱、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吸收塔、吸附塔、风机和烟囱;吸收塔内设有至少一个填料釜,填料釜与吸收塔的内壁之间设有环形管道,环形管道上设有至少一个高压喷头,高压喷头分布在填料釜侧面;填料釜顶部设有向下喷淋的喷淋头,第一提升泵的出口连接有第一循环管道,第二提升泵连接的出口连接有第二循环管道。本实用新型能够多方位对填料进行清洗,提高清洗效果。在清洗过程中能够将填料表面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中和后用清水进行清洗,清洗效果更好,同时清洗液最后为中性,排放后对管道和环境腐蚀性小,且后续处理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业废气中不仅仅包括粉尘和尘埃等大颗粒物,更多的是酸碱气体,这些气体逸散在空气中,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现有处理酸碱气体的尾气处理装置较多,大多是采用酸洗塔和碱洗塔吸收后,再经过活性炭吸附,通过烟囱排出至大气中。但现有设备中酸洗塔和碱洗塔一般为固定连接,在改变清洗顺序时一般很难改变气体的流向。因此需要对喷淋塔内进行清洗,现有常规一般是采用清水从顶部进行喷淋清洗,但对于底层的填料清洗不彻底,同时由于填料上有大量的酸性和碱性物质,清洗后的水也具有较高的酸碱性,直接排放容易引起设备和水体污染,而收集处理又增加了设备和工序投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尾气吸收系统,通过对吸收塔的改进,能够同时去除尾气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同时对吸收塔进行彻底清洗,且酸碱清洗液循环使用,降低用量,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两个结构相同的吸收塔、吸附塔、风机和烟囱;
还包括水箱,所述水箱上设有第二提升泵,所述第二提升泵连接有主管道;
所述吸收塔内设有至少一个填料釜,所述填料釜与吸收塔的内壁之间设有环形管道,所述环形管道与所述主管道相通,所述环形管道上设有至少一个高压喷头,所述高压喷头分布在所述填料釜侧面;所述填料釜顶部设有向下喷淋的喷淋头,所述喷淋头连接有分管道;每个所述吸收塔底部设有洗液缓冲箱,洗液缓冲箱的上部设有缓冲液出口,所述缓冲液出口连接有第一提升泵,所述第一提升泵与所述主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提升泵的出口连接有第一循环管道,所述第二提升泵连接的出口连接有第二循环管道,所述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连接两个吸收塔所述吸收塔;
所述吸收塔与吸附塔之间设有水雾分离器;
所述吸附塔内至少设有两段活性炭填料层。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塔包括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所述第一吸收塔的洗液缓冲箱外接有第一提升泵和第二提升泵;所述第二吸收塔的洗液缓冲箱外接有第三提升泵和第四提升泵;所述第一循环管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提升泵的出口,所述第一循环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提升泵和第四提升泵之间;
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提升泵的出口,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提升泵和第二提升泵之间。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吸收塔的洗液缓冲箱上部均设有pH计。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吸收塔的洗液缓冲箱均外接有补液箱。
进一步的,所述补液箱与所述第二提升泵的进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管道通过刚性固定在所述吸收塔的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管道上连接至少一层高压喷头;每层设有3-8个高压喷头,且所述高压喷头的出水口方向与填料釜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釜为网状填料釜,所述填料釜的底部设有网格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塔的顶部设有投料口,所述吸附塔的低部卸料口;所述吸附塔的两端分别设有吸附塔进风口和吸附塔出风口,所述吸附塔进风口与所述水雾分离器连接,所述吸附塔出风口与所述风机软连接。
本实用新型尾气吸收系统,其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置两个吸收塔,两个吸收塔分别为碱洗塔和酸洗塔,且两个塔能够随意调整气体净化顺序,应对多种尾气的处理,去除尾气中的酸性、碱性和有害气体等多种对空气有害的气体。
(2)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塔内设有环形管道和高压喷头,环形管道和高压喷头对吸收塔内的填料进行冲洗,且高压喷头在侧面,能够多方位对填料进行清洗,提高清洗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中设有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将两个吸收塔底部的洗液交叉使用循环清洗,在清洗过程中能够将填料表面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中和后用清水进行清洗,清洗效果更好,同时清洗液最后为中性,排放后对管道和环境腐蚀性小,且后续处理更加方便。
(4)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水雾分离器能够将产生水雾和气体进行分离,方便后续气体进入活性炭吸附塔中,对有害气体和小颗粒进行进一步吸附清除,是气体排放达到标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吸收塔内部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第一吸收塔,2-第二吸收塔,3-水雾分离器,4-吸附塔,5-风机,6-烟囱,7-环形管道,8-主管道,9-分管道,10-洗液缓冲箱,11-高压喷头,12-喷淋头,13-第一循环管道,14-第二循环管道,15-第一提升泵,16-第二提升泵,17-第三提升泵,18-第四提升泵,19-pH计,20-补液箱,21-水箱,22-网格支撑板;
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03-填料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如图1-图4所示,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两个结构相同的吸收塔、吸附塔4、风机5和烟囱6;还包括水箱21,所述水箱21上设有第二提升泵,所述第二提升泵连接有主管道8;每个所述吸收塔底部设有洗液缓冲箱10,
在本实用新型中,吸收塔包括第一吸收塔1和第二吸收塔2,其中第一吸收塔1和第二吸收塔2的顶部均设有出风口102,第一吸收塔1和第二吸收塔2的底部均设有进风口101,第一吸收塔1和第二吸收塔2通过风管依次连接。通过风机5的工作,废气由风管引入第一吸收塔1中进行喷淋碱洗,再进入第二吸收塔2中进行喷淋酸洗,喷淋清洗后的液体下落至第一吸收塔1和第二吸收塔2底部的洗液缓冲箱10进行循环清洗,而清洗后的气体则进入至水雾分离器3中水气分离,分离后气体再进入吸附塔4,活性炭填料层对有害气体和小颗粒杂志的吸附过滤,净化后的气体在进入至烟囱6中,在烟囱6内通过重力进行小颗粒固体和气体的再次分离,最后净化的气体达到排放标准,从烟囱6顶部排出至大气。
本实用新型中,每个吸收塔内设有两个填料釜103,填料釜103为网状填料釜103,填料釜103的底部设有网格支撑板22。填料釜103与吸收塔的内壁之间设有环形管道7,环形管道7通过刚性固定在吸收塔的内壁。环形管道7与主管道8相通,环形管道7上连接至少一层高压喷头组;每层高压喷头组设有3-8个高压喷头11,且每个高压喷头11的出水口方向与填料釜103相对;高压喷头11均匀分布在填料釜侧面。填料釜103顶部设有向下喷淋的喷淋头12,喷淋头12连接有分管道9。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吸收塔1的洗液缓冲箱10外接有第一提升泵15和第二提升泵16;第二吸收塔2的洗液缓冲箱10外接有第三提升泵17和第四提升泵18;第一循环管道1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提升泵15的出口,第一循环管道1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三提升泵17和第四提升泵18之间;第二循环管道14的一端连接在第三提升泵17的出口,第二循环管道14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提升泵15和第二提升泵16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吸收塔1和第二吸收塔2的洗液缓冲箱10上部均设有pH计19。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吸收塔1和第二吸收塔2的洗液缓冲箱10均外接有补液箱20,补液箱20与所述第二提升泵的进口连接。一般两个补液箱20中分别装有碱洗液和酸洗液,根据所需要的清洗的气体进行划分。
本实用新型中,吸附塔4的顶部设有投料口,吸附塔4的低部设有卸料口;吸附塔4的两端分别设有吸附塔进风口和吸附塔出风口,吸附塔进风口与水雾分离器3连接,吸附塔出风口与风机5软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一、净化阶段:第一吸收塔1主要是碱洗塔,第二吸收塔2主要是酸洗塔。第一吸收塔1连接的补液箱20中主要为碱液,碱液通过第二提升泵16进入至主管道8中,环形管道7与主管道8之间设有阀门,分管道9上也设有阀门;在气体净化阶段环形管道7与主管道8之间的阀门关闭,分管道9上的阀门开启,此时碱液依次通过主管道8-分管道9-喷淋头12进入至第一吸收塔1中,废气至下而上,与向下的碱液雾气在填料中接触,对废气中的酸性物质和气体进行中和。中和后的液体下落至洗液缓冲箱10内,此时第一提升泵15将洗液缓冲箱10的液体再次抽吸至主管道8,循环进行清洗。而pH计19一直处于对洗液缓冲箱10内的循环洗液监控,当pH变为中性后,开启补液箱20与第二提升泵16之间的阀门,对碱液进行补充,以达到中和酸性气体的目的。
第二吸收塔2主要是酸洗塔,酸洗也的操作原理与第一吸收塔1的操作原理相同。
二、清洗阶段:在净化阶段时,第一循环管道13和第二循环管道14上的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当切换到清洗模式时,第一循环管道13和第二循环管道14上的阀门均处于开启模式,同时环形管道7与主管道8之间的阀门也处于开启状态。此时由于第一吸收塔1的洗液循环箱内的液体大部分为碱性液体,因此可以通过第一提升泵15将碱液通过第一循环管道13输送至第二吸收塔2的主管道8上,并通过主管道8和分管道9,喷淋头12从顶部进行喷淋,分管道9的碱液从第二吸收塔2的环形管道7进入至高压喷头11中,高压喷头11对填料的侧面进行冲洗,将填料上残留的酸液或酸性物质及逆行中和。
第二吸收塔2的洗液循环箱内的液体大部分为酸性液体,因此可以通过第三提升泵17将碱液通过第二循环管道14输送至第一吸收塔1的主管道8上,并通过主管道8和分管道9,喷淋头12从顶部进行喷淋,分管道9的碱液从第一吸收塔1的环形管道7进入至高压喷头11中,高压喷头11对填料的侧面进行冲洗,将填料上残留的酸液或酸性物质及逆行中和。
pH计19一直处于对洗液缓冲箱10内的循环洗液监控,当液体达到中性或保持不变时,说明两者之间的酸碱中和达到饱和,此时关闭第一循环管道13和第二循环管道14上的阀门,分别开启第二提升泵16和第四提升泵18,将水箱21中的清水抽吸至主管道8中,通过喷淋头12和高压喷头11对填料进行冲洗。
本实用新型中,水雾分离器为常规市售水雾分离器,包括壳体,壳体内部设有分离网格板,含有水雾的气体从分离网格板底部向上,分离网格板进行拆流,同时根据重力作用,气体从分离网格板中向上出来,而水雾和颗粒则下落至分离网格板下,从而达到水雾分离。
本实用新型中设有第一循环管道13和第二循环管道14,第一循环管道13和第二循环管道14将两个吸收塔底部的洗液交叉使用循环清洗,在清洗过程中能够将填料表面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中和后用清水进行清洗,清洗效果更好,同时清洗液最后为中性,排放后对管道和环境腐蚀性小,且后续处理更加方便。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Claims (9)

1.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两个结构相同的吸收塔、吸附塔、风机和烟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箱,所述水箱上设有第二提升泵,所述第二提升泵连接有主管道;
所述吸收塔内设有至少一个填料釜,所述填料釜与吸收塔的内壁之间设有环形管道,所述环形管道与所述主管道相通,所述环形管道上设有至少一个高压喷头,所述高压喷头分布在所述填料釜侧面;所述填料釜顶部设有向下喷淋的喷淋头,所述喷淋头连接有分管道;每个所述吸收塔底部设有洗液缓冲箱,洗液缓冲箱的上部设有缓冲液出口,所述缓冲液出口连接有第一提升泵,所述第一提升泵与所述主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提升泵的出口连接有第一循环管道,所述第二提升泵连接的出口连接有第二循环管道,所述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连接两个吸收塔所述吸收塔;
所述吸收塔与吸附塔之间设有水雾分离器;
所述吸附塔内至少设有两段活性炭填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包括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所述第一吸收塔的洗液缓冲箱外接有第一提升泵和第二提升泵;所述第二吸收塔的洗液缓冲箱外接有第三提升泵和第四提升泵;所述第一循环管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提升泵第一提升泵的出口,所述第一循环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提升泵和第四提升泵;
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提升泵的出口,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提升泵和第二提升泵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吸收塔的洗液缓冲箱上部均设有pH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吸收塔的洗液缓冲箱均外接有补液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箱与所述第二提升泵的进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管道通过刚性固定在所述吸收塔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管道上连接至少一层高压喷头;每层设有3-8个高压喷头,且所述高压喷头的出水口方向与填料釜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釜为网状填料釜,所述填料釜的底部设有网格支撑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塔的顶部设有投料口,所述吸附塔的低部设有卸料口;所述吸附塔的两端分别设有吸附塔进风口和吸附塔出风口,所述吸附塔进风口与所述水雾分离器连接,所述吸附塔出风口与所述风机软连接。
CN202223512742.1U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Active CN2192910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12742.1U CN219291041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12742.1U CN219291041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91041U true CN219291041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3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12742.1U Active CN219291041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910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30986B (zh) 固定式柴油机系统一体式除尘净化装置及净化方法
CN202315673U (zh) 氮氧化物废气处理设备
CN206198997U (zh) 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系统
CN105749704A (zh) 一种亚硫酸铵脱硫系统及工艺
CN208302433U (zh) 一种染料废气净化装置
CN202460442U (zh) 高压细水雾酸雾吸收处理装置
CN207462989U (zh) 含甲醇废气净化装置
CN219291041U (zh)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CN105126514A (zh) 石墨纯化尾气处理装置与工艺
CN112691511A (zh) 一种易拉罐清洗机酸雾清除装置及方法
CN203886369U (zh) 固定式柴油机系统一体式除尘净化装置
CN207126335U (zh) 四联洗气装置
CN201249101Y (zh) 二级并列式喷淋脱硫塔
CN109316875A (zh) 一种处理漆雾的工艺及喷淋箱
CN209475978U (zh) 双层洗净除酸碱塔
CN107185379A (zh) 一种湿法磷酸尾气双循环脱氟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08340493U (zh) 一种卧式多级脱硫装置
CN201175641Y (zh) 洗涤塔
CN208626955U (zh) 烟气洗涤系统
CN202762266U (zh) 和膏湿式除尘器
CN206935096U (zh) 一种湿法磷酸尾气双循环脱氟处理系统
CN108479355A (zh) 一种电路板生产用高效废气处理装置
CN219922522U (zh) 一种高吸附效果的喷淋洗气塔结构
CN219291035U (zh) 有机废气综合处理装置
CN201684536U (zh) 吸收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2

Address after: 471000 Huayang Industrial Cluster Area (Baihe Town Hezhong Village), Mengjin District,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UOYANG HUIDE BIO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506, 507, 508, Floor 5, Unit 1, Building 1, No. 777, North Yizhou Avenue, Chengdu Hi tech Zone, China (Sichuan) Pilot Free Trade Zone, Chengdu 610000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kehongda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