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腺旋切活检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乳腺旋切活检针。
背景技术
本申请对于背景技术的描述属于与本申请相关的相关技术,仅仅是用于说明和便于理解本申请的实用新型内容,不应理解为申请人明确认为或推定申请人认为是本申请在首次提出申请的申请日的现有技术。
我国乳腺疾病发病率很高,临床上许多疾病如纤维腺瘤等需要手术切除,手术切口明显,创伤较大,不美观且费用较高;对临床不易触及隐匿性病灶或耙向治疗前,以往需通过细针抽吸细胞学或自动核芯活检枪在术前明确诊断,但由于取材标本小仍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可能,尤对于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导管原位癌难以鉴别,不能给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帮助所以引进一种操作简单、技术安全、可靠的技术,既能在短时间内显示病灶位置、实时监视操作全过程,又具有微创、无痛取样及治疗彻底、并发症少等的设备,非常急需和必要。
目前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穿刺,通过穿刺可以确定乳腺疾病的性质,达到检验的目的。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如纤维腺瘤等需要手术取样或切割,而在取样或切割的过程中,以下几点比较重要:取样切除锋利,创伤面小,刀口美观;占据该市场上的软组织旋切活检系统主要是国外的几个产品,如市面用量最大的安珂、麦默通、豪乐杰活检系统,其手术评价和效果已基本达到一定的满意度,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安珂的旋切针的针芯采用斜面结构,在切除组织的过程中正反切割,对手柄上的电机损害较大,电机轴向间隙大,由于切割时旋转角度不够,不能迅速完全切断,从而会增加手术时间,增加病人的痛苦;
2、麦默通的旋切针的针芯采用管状针芯,其内侧面有倒角,形成一个平面刃口,切割方式是单向旋转,当遇到所需取样切割的软组织较硬(组织硬化)时,平面刃口切割比较慢,且刃口容易钝化,影响持续切割效果;
3、豪乐杰的旋切针的针芯结构与麦默通的相同,区别在于取样切割方式,豪乐杰是单方向冲切,如果冲切不到底,组织就不容易被彻底切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乳腺旋切活检针,以解决现有活检针无法快速确定取样位置、且无法对组织进行快速切割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乳腺旋切活检针,包括:针头、针管组件、手柄,针管组件包括与针头的取样口连通的外针管、以及位于外针管内的内针管,内针管靠近针头的一端开设有吸引口,内针管的另一端贯穿手柄并与收集器连通;
手柄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内针管的旋转角度的第一从动件、第一从动件的外壁套设有用于控制内针管沿外针管进退的第二从动件、第二从动件的外壁套设有用于控制外针管转动的第三从动件;
手柄的外壁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从动件、第二从动件和第三从动件转动的驱动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三从动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驱使外针管旋转,并调整针头上取样口的位置,以使得取样口能够准确地旋转至待取样的活检组织,从而准确定位,通过第一从动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驱使内针管旋转并对内针管的角度进行调整,便于后续切割;第二从动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驱使内针管沿外针管进退,并通过内针管的弧形刃口对活检组织快速旋切;收集器连接外部负压吸引装置,使得内针管的弧形刃口旋切下的活检组织能够通过吸引口进入到收集器内进行收集。
进一步地,第三从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齿轮、第一传动套筒、第二传动套筒、外针管座,外针管远离针头的端部伸入至手柄内并与外针管座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三齿轮在驱动件的作用下驱动第一传动套筒、第二传动套筒和外针管座转动,从而带动外针管转动,并带动针头转动,实现取样口的准确定位。
进一步地,第二传动套筒靠近外针管座的端部内壁设置有缓冲密封件,缓冲密封件远离外针管座的端部与第一从动件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二从动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驱使内针管前进时带动第一从动件跟随做往复运动,通过第一从动件能够顺利推动缓冲密封件,通过缓冲密封件对内针管的进退进行缓冲,同时用于对内针管与第二传动套筒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进一步地,第一传动套筒与第二传动套筒卡接,第二传动套筒与外针管座卡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卡接便于拆装。
进一步地,第一从动件包括依次连接且位于内针管外壁的第一齿轮、内切轴,内切轴远离第一齿轮的端部连接有用于调整内针管旋转角度的角度调整件,角度调整件远离内切轴的端部与缓冲密封件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一齿轮在驱动件的作用下转动并带动内切轴转动,通过角度调整件对内切轴的转动进行调整限位,从而能够对内针管的角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第二传动套筒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组导向凸筋,角度调整件包括与内切轴卡接的环形套筒、设置在环形套筒的外壁的凸台,凸台与第二传动套筒的内壁接触并位于两组导向凸筋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驱动件控制第一齿轮转动时,带动内切轴以及环形套筒转动,在凸台和导向凸筋的作用下可以对转动进行限位,从而使得内针管在外针管内摆动,达到调整内针管旋转角度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二从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齿轮、内螺纹轴、外螺纹轴,内螺纹轴与外螺纹轴螺纹连接,外螺纹轴远离内螺纹轴的端部与环形套筒卡接,外螺纹轴的外壁开设有与导向凸筋配合的导向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导向槽与导向凸筋配合,当第二齿轮转动时带动内螺纹轴转动,并在内螺纹轴和外螺纹轴的情况下使其带动内针管做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驱动件包括设置在手柄外壁的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壳体内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以及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分别设置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分别与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相啮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三组电机分别单独驱动第一从动件、第二从动件和第三从动件转动,从而实现第一从动件、第二从动件以及第三从动件的单独驱动作用。
进一步地,缓冲密封件包括密封塞和设置在密封塞外壁的复位弹簧,密封塞连接在内针管的外壁,密封塞与凸台接触,复位弹簧沿密封塞向远离凸台的端部延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第二电机启动时驱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驱使第二从动件带动内针管移动,通过环形套筒上的凸台推动密封塞向靠近外针管座的方向移动,密封塞用于将内针管与第二传动套筒之间的间隙密封,复位弹簧缓冲内针管的前进和后退。
进一步地,取样口开设在针头的侧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取样口设置在针头侧壁,通过第三从动件调整外针管位置时,可以带动针头转动从而调整取样口位置,以达到准确取样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三从动件,可以对组织旋切区域进行精准定位;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从动件和第二从动件的联动,可对调整内针管的角度并对组织进行旋切取样,内针管的弧形刃口可以保证取样组织的完整性,有利于后续病灶诊断;
3、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密封件可在第一从动件和第二从动件的联合作用下,推动其在第二传动套筒内沿外针管座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密封塞将内针管与第二传动套筒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同时弹簧用于缓冲内针管的进退。
附图说明
图1为乳腺旋切活检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乳腺旋切活检针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乳腺旋切活检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B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角度调整件与第二传动套筒以及外螺纹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针头、11-取样口、2-针管、21-外针管、22-内针管、3-手柄、4-驱动件、41-壳体、42-第一电机、43-第二电机、44-第三电机、5-第一从动件、51-第一齿轮、52-内切轴、53-角度调整件、531-环形套筒、532-凸台、6-第二从动件、61-第二齿轮、62-内螺纹轴、63-外螺纹轴、64-导向槽、7-第三从动件、71-第三齿轮、72-第一传动套筒、73-第二传动套筒、74-外针管座、75-导向凸筋、8-缓冲密封件、81-密封塞、82-复位弹簧、9-收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乳腺旋切活检针,包括:针头1、针管组件2、手柄3,针头1用于穿刺,针管组件2包括与针头1的取样口11连通的外针管21、以及位于外针管21内的内针管22,外针管21与针头1连接,外针管21的内腔与针头1的取样口11连通,内针管22靠近针头1的一端开设有吸引口,且刃口呈弧形,内针管22的端部的刃口设置呈弧形便于对组织进行旋切,内针管22的另一端贯穿手柄3并与收集器9连通;收集器9与内针管22连接,且收集器9位于手柄3的后端。收集器9通过吸引管连接外部负压吸引装置,使得内针管22旋切下的活检组织能够通过吸引口进入到收集器9内进行收集。
手柄3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内针管22的旋转角度的第一从动件5、第一从动件5的外壁套设有用于控制内针管22沿外针管21进退的第二从动件6、第二从动件6的外壁套设有用于控制外针管21转动的第三从动件7;当将针头1穿刺进入病灶时,存在定位不准确的情况,通过第三从动件7在驱动件4的作用下驱使外针管21旋转,并调整针头1上取样口11的位置,以使得取样口11能够对准病灶,通过第一从动件5和第二从动件6联动,驱使内针管22在外针管21内前进的同时调整内针管22的角度,通过内针管22上的弧形刃口对活检组织快速旋切,达到活检取样的目的。
手柄3的外壁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从动件5、第二从动件6和第三从动件7转动的驱动件4,驱动件4用于为第一从动件5、第二从动件6和第三从动件7提供动力。驱动件4包括设置在手柄3外壁的壳体41、以及分别设置在壳体41内第一电机42、第二电机43和第三电机44,第一电机42的输出端、第二电机43的输出端以及第三电机44的输出端分别设置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分别与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61和第三齿轮71相啮合;第一电机42的主动齿轮与第一齿轮51啮合,第二电机43的主动齿轮与第二齿轮61啮合,第三电机44的主动齿轮与第三齿轮71啮合,第二电机43位于第一电机42的下方,第三电机44与第一电机42相对设置,第一电机42、第二电机43和第三电机44均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41的内壁,通过三组电机分别单独驱动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61和第三齿轮71转动。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三从动件7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齿轮71、第一传动套筒72、第二传动套筒73、外针管座74,外针管21远离针头1的端部与外针管座74连接。第三齿轮71在第三电机44的作用下驱动第一传动套筒72、第二传动套筒73和外针管座74转动,从而带动外针管21和针头1转动,调整取样口11的位置。
第二传动套筒73靠近外针管座74的端部内壁设置有缓冲密封件8,缓冲密封件8远离外针管座74的端部与第一从动件5接触。第二从动件6在驱动件4的作用下驱使内针管22前进时带动第一从动件5前进,第一从动件5推动缓冲密封件8前进,缓冲密封件8用于对内针管22的进退进行缓冲,前进的同时还对内针管22与第二传动套筒73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为了便于调整取样口11的位置,取样口11开设在针头1的侧壁。
为了便于拆装,第一传动套筒72与第二传动套筒73卡接,第二传动套筒73与外针管座74卡接。
第一从动件5包括依次连接且位于内针管22外壁的第一齿轮51、内切轴52,内切轴52远离第一齿轮51的端部连接有用于调整内针管22旋转角度的角度调整件53,角度调整件53远离内切轴52的端部与缓冲密封件8接触。第二传动套筒73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组导向凸筋75,角度调整件53包括与内切轴52卡接的环形套筒531、设置在环形套筒531的外壁的凸台532,凸台532与第二传动套筒73的内壁接触并位于两组导向凸筋75之间。第一齿轮51在第一电机42的作用下转动,同时带动内切轴52、环形套筒531以及凸台532转动,两组导向凸筋75对称分布,用于限制凸台532的旋转角度,使其在外针管21内摆动,从而调整内针管22的旋转角度。
第二从动件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齿轮61、内螺纹轴62、外螺纹轴63,内螺纹轴62与外螺纹轴63螺纹连接,外螺纹轴63远离内螺纹轴62的端部与环形套筒531卡接,外螺纹轴63的外壁开设有与导向凸筋75配合的导向槽64。导向槽64的槽径与导向凸筋75的尺寸匹配,当第二齿轮61转动时带动内螺纹轴62转动,进而带动内螺纹轴62沿外螺纹轴63转动,并在导向槽64和导向凸筋75的作用下,带动内针管22做往复运动。
缓冲密封件8包括密封塞81和设置在密封塞81外壁的复位弹簧82,密封塞81连接在内针管22的外壁,密封塞81与凸台532接触,复位弹簧82沿密封塞81向远离凸台532的端部延伸。第二齿轮61转动,在内螺纹轴62、外螺纹轴63、导向凸筋75和导向槽64的作用下驱使环形套筒531带动内针管22移动,进而通过环形套筒531上的凸台532推动密封塞81向靠近外针管座74的方向移动,靠近外针管座74的内针管22的外壁与第二传动套筒73的内壁之间会存在一定间隙,凸台532推动密封塞81并挤压复位弹簧82,密封塞81用于封堵间隙形成密封,避免组织液或组织通过间隙进入到手柄内部,复位弹簧82起缓冲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将针管1穿刺进入病灶,通过第三齿轮71调节取样口11的位置并对准病灶,通过第二齿轮61和第一齿轮51联动,驱使内针管22沿外针管21前进的同时,伴随内针管22固定角度摆动,在收集器9连接外部负压吸引装置的作用下,将组织吸引到取样口11中,从而实现对组织的活检取样。通过第三齿轮71旋转,可对组织旋切区域进行精准定位,通过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61的联动,可对组织进行旋切取样,结构简单,使用灵活,内针管22的弧形刃口可保证取样组织的完整性,且可多次取样,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以及后续病灶诊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