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71868U - 一种防堵吸氧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堵吸氧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71868U CN219271868U CN202320054880.5U CN202320054880U CN219271868U CN 219271868 U CN219271868 U CN 219271868U CN 202320054880 U CN202320054880 U CN 202320054880U CN 219271868 U CN219271868 U CN 2192718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xygen
- tube
- cannula
- nasal
- bloc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请涉及心内科护理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堵吸氧管。所述防堵吸氧管包括:供氧管和吸氧管,所述供氧管的管壁内有平行于所述供氧管横截面设置的支撑筋;所述鼻氧管包括多根输氧管,多根所述输氧管与供氧管通过连接头连通。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防堵吸氧管,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吸氧管容易因挤压造成吸氧管的输氧管道堵塞,影响使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心内科护理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堵吸氧管。
背景技术
吸氧即吸入氧气,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适量吸氧能够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也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进行氧气吸入时,需要使用吸氧管进行辅助吸氧;目前临床医疗上多是通过与吸氧管相连接的鼻塞管,申请号CN202120382228.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心内科护理用防堵吸氧管,该吸氧管在使用时虽然可以对吸氧工作,但是在使用时吸氧管容易因挤压造成输氧管道堵塞,影响使用,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堵吸氧管,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吸氧管容易因挤压造成吸氧管的输氧管道堵塞,影响使用的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堵吸氧管,其包括:
供氧管,其管壁内有平行于所述供氧管横截面设置的支撑筋;
鼻氧管,包括多根输氧管,多根所述输氧管与供氧管通过连接头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鼻氧管包括鼻管;
所述输氧管包括第一输氧管和第二输氧管,所述第一输氧管和第二输氧管的一端与所述鼻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供氧管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氧管还包括辅助输氧管,所述辅助输氧管一端与所述鼻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供氧管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鼻氧管还包括汇氧管,所述鼻管设置在汇氧管上,并与所述汇氧管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鼻管远离汇氧管的一端设置有顶针。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氧管包括中空设置的管体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管体的轴向设置在管体中,所述支撑筋一端连接在加强筋的外壁上,另一端连接在管体的内壁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六边形,所述支撑筋分别设置在六边形的六个边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与加强筋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筋有多个,并均匀设置在所述加强筋的周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筋有多个。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堵吸氧管,由于一方面供氧管中设置有支撑筋,能够对原本中空的供氧管的内部空间形成支撑,不会由于挤压造成堵塞;另一方面设置了多根输氧管与供氧管相连接,当其中一根输氧管发生堵塞,其他的输氧管也可以充当替补作用,不会影响供氧,因此,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吸氧管容易因挤压造成输氧管道堵塞,影响使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堵吸氧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鼻氧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供氧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供氧管的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6为供氧管的实施例三的剖视图;
图7为供氧管的实施例四的剖视图。
图中:1、供氧管;101、支撑筋;2、鼻氧管;201、汇氧管;202、鼻管;203、顶针;3、输氧管;301、第一输氧管;302、第二输氧管;303、辅助输氧管;4、连接头;5、管体;6、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堵吸氧管,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吸氧管容易因挤压造成吸氧管道堵塞,影响使用的问题。
参见图1至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堵吸氧管,包括供氧管1和鼻氧管2,其中,供氧管1一端与氧气瓶相连接,另一端与鼻氧管2连接。
具体地,结合图5至图7所示,供氧管1管壁内具有平行于供氧管1横截面设置的支撑筋101,以将中空的供氧管1支撑起来,避免由于挤压造成输氧管道堵塞;
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鼻氧管2包括多根输氧管3,当其中一根输氧管3堵塞时,其他的输氧管3能够起到替补作用;以及,多根输氧管3与供氧管1通过连接头4连通,可选地,连接头4上具有多个连通的出口,以将多根输氧管3一起与供氧管1连接并连通在一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堵吸氧管,由于一方面供氧管1中设置有支撑筋101,能够对原本中空的供氧管1的内部空间形成支撑,不会由于挤压造成堵塞;另一方面设置了多根输氧管3与供氧管1相连接,当其中一根输氧管3发生堵塞,其他的输氧管3也可以充当替补作用,不会影响供氧,因此,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吸氧管容易因挤压造成输氧管道堵塞,影响使用的问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鼻氧管2包括鼻管202,输氧管3包括第一输氧管301和第二输氧管3;其中,第一输氧管301和第二输氧管302的一端与鼻管202连通,另一端与供氧管1连通,鼻管202用于与患者鼻腔相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输氧管3还包括辅助输氧管303,辅助输氧管303一端与鼻管202连通,另一端与供氧管1连通,当第一输氧管301和第二输氧管302受挤压堵塞时,辅助输氧管303能够为鼻管202供氧。
输氧管3在图1至图3中提供的实施例中具有三条,当然,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输氧管3也可以有更多条;当输氧管3有三条时,连接头4为四通头,其中三头与三条输氧管3连通,另一头与供氧管1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3所示,鼻氧管2还包括汇氧管201,鼻管202设置在汇氧管201上,并与汇氧管201连通。
具体地,鼻管202具有两个,并设置在汇氧管201的同侧,氧气自供氧管1进入输氧管3,再进入汇氧管201,通过汇氧管201上的两个鼻管202进入患者的鼻腔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所示,鼻管202远离汇氧管201的一端设置有顶针203,顶针203的直径小于鼻管202的直径,并开设有用于输氧的通道口,当鼻管202位于鼻腔中时,顶针203不会与鼻腔内壁接触,能够防止鼻管202被鼻粘液堵塞,避免出现鼻管两端堵塞无氧气输送的情况,同时避免鼻粘膜对鼻管造成堵塞。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所示,供氧管1包括中空设置的管体5和加强筋6,其中,加强筋6沿管体5的轴向设置在管体5中,且加强筋6不与管体5的内壁相接触,支撑筋101的一端连接在加强筋6的外壁上,另一端连接在管体5的内壁上,对加强筋6和管体5之间的空间形成支撑。
可选地,加强筋6为中空结构,且如图6和图7所示设置在管体5的轴线上,减少由于在供氧管1中设置加强筋6和支撑筋101,对氧气的传输造成的影响。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了一个实施例,即加强筋6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六边形,支撑筋101可以如图6所示,设置在六边形边上,也可以如图7所示,设置在六边形的角上。
或者,加强筋6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支撑筋101分别设置在三角形的三个边上。当然,加强筋6的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可选地,支撑筋101沿供氧管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沿供氧管1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连续设置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对供氧管1做出支撑,所以优选为沿供氧管1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支撑筋101。
可选地,支撑筋101有多个,并均匀设置在加强筋6的周向:支撑筋101可以如图6所示,具有六条,并分别设置在加强筋6的六条边上,或是如图7所示,具有六条,并分别设置在加强筋6的六个角上。
可选地,供氧管1内部未设置有加强筋6,同时支撑筋101有多个,多个支撑筋101交叉设置在供氧管1中,比如支撑筋101的数量为四个时,这四根支撑筋101在垂直于供氧管1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米字型结构,在对供氧管1进行支撑的同时,也留出了氧气传输的通道。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防堵吸氧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供氧管(1),其管壁内有平行于所述供氧管(1)横截面设置的支撑筋(101);
鼻氧管(2),包括多根输氧管(3),多根所述输氧管(3)与供氧管(1)通过连接头(4)连通;
所述鼻氧管(2)包括鼻管(202);
所述输氧管(3)包括第一输氧管(301)和第二输氧管(302),所述第一输氧管(301)和第二输氧管(302)的一端与所述鼻管(20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供氧管(1)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吸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氧管(3)还包括辅助输氧管(303),所述辅助输氧管(303)一端与所述鼻管(20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供氧管(1)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吸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鼻氧管(2)还包括汇氧管(201),所述鼻管(202)设置在汇氧管(201)上,并与所述汇氧管(201)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吸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鼻管(202)远离汇氧管(201)的一端设置有顶针(203),且所述顶针(203)上开设有用于氧气通过的通道口,且所述顶针(203)的直径小于鼻管(202)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吸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氧管(1)包括中空设置的管体(5)和加强筋(6),所述加强筋(6)沿管体(5)的轴向设置在管体(5)中,所述支撑筋(101)一端连接在加强筋(6)的外壁上,另一端连接在管体(5)的内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堵吸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6)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六边形,所述支撑筋(101)分别设置在六边形的六个边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堵吸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体(5)与加强筋(6)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堵吸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筋(101)有多个,并均匀设置在所述加强筋(6)的周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吸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筋(101)有多个,并交叉设置在所述供氧管(1)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54880.5U CN219271868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一种防堵吸氧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54880.5U CN219271868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一种防堵吸氧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71868U true CN219271868U (zh) | 2023-06-30 |
Family
ID=86922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054880.5U Active CN219271868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一种防堵吸氧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71868U (zh) |
-
2023
- 2023-01-09 CN CN202320054880.5U patent/CN21927186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22280C (zh) | 带有防堵塞尖端的导管 | |
JP2022553959A (ja) | 迅速挿入型中心静脈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方法 | |
BRPI0318216B1 (pt) | Cateter com ponta resistente à oclusão | |
CN219271868U (zh) | 一种防堵吸氧管 | |
CN111617358B (zh) | 一种可进行气道表面麻醉的气管导管 | |
CN212880526U (zh) | 无损伤双腔支气管导管 | |
CN208864976U (zh) | 气管导管及其转接结构 | |
CN221600937U (zh) | 一种一次性鼻导管 | |
CN211410387U (zh) | 体外膜肺氧合特制三叉管 | |
CN211962767U (zh) | 一种双腔支气管导管 | |
CN218931333U (zh) | 一种吸氧管的收纳装置 | |
CN215741119U (zh) | 一次性双腔咽腔导管 | |
CN219846573U (zh) | 一种经鼻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装置 | |
CN219354969U (zh) | 一种具有双摄像头的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 | |
CN221579312U (zh) | 一种双腔气管导管 | |
CN221618238U (zh) | 一种一次性鼻导管 | |
CN214969952U (zh) | 新生儿腹膜透析管 | |
CN219963659U (zh) | 一种防堵吸氧管 | |
CN221384756U (zh) | 一种一次性鼻导管 | |
CN213189448U (zh) | 一种气管插管用喉镜片 | |
CN221045291U (zh) | 一种吸氧管 | |
CN219071722U (zh) | 导管埋线结构 | |
CN215194876U (zh) | 一种用于胸腔引流的硅胶三腔导管 | |
CN214181285U (zh) | 一种气压式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管 | |
CN216091780U (zh) | 一种可伸缩导管及特制型气管导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