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63140U - 桶型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桶型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63140U CN219263140U CN202320005974.3U CN202320005974U CN219263140U CN 219263140 U CN219263140 U CN 219263140U CN 202320005974 U CN202320005974 U CN 202320005974U CN 219263140 U CN219263140 U CN 2192631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cooling medium
- sleeve
- hole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桶型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座、冷却套和冷却介质流通管,冷却套为中空管状结构,其前部固定在冷却座中,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设有冷却介质流入槽、冷却介质流出槽、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冷却介质流出排孔,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流出排孔的前端分别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流出槽相通,后端与位于冷却套后部管壁内的环形槽相通,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轴孔配合安装在冷却套的内孔中,中部位于冷却套内且与冷却套之间保持间隔,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端封闭,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管壁上设有侧向通孔,侧向通孔与冷却介质流入槽相通。本实用新型用在薄煤层采煤机摇臂的末端行星机构中,可以极大地提升该行星机构乃至整个采煤机摇臂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特别是用于薄煤层采煤机摇臂的末端传动机构的一种强迫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开采条件的复杂化,例如开采对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夹矸、断层,岩石截割的频率大大增加,因此薄煤层采煤机大功率化的需求与产品化也在不断的被提出和发展升级中,目前单摇臂功率已由早期的100KW发展至目前的500KW。现有大功率摇臂存在如下问题:过于紧凑的行星机构由于内部储油少、散热困难,容易造成大功率行星机构可靠性低、寿命短;大功率带来的效率损失与搅油损失产生的摇臂发热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冷却不足又引起润滑效果减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桶型冷却装置,用在薄煤层采煤机摇臂的末端行星机构中,以提升该行星机构乃至整个采煤机摇臂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有:
一种桶型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座、冷却套和冷却介质流通管,所述冷却套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冷却套的前部插入并固定安装在冷却座中,中后部悬伸,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设有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冷却介质流出槽与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相通,冷却套的管壁内还设有前后延伸的若干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若干冷却介质流出排孔,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冷却介质流出排孔的前端分别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相通,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冷却介质流出排孔的后端与位于冷却套后部管壁内的环形槽相通,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轴孔配合安装在冷却套的内孔中,中部位于冷却套内且与冷却套之间保持间隔,后部悬伸于冷却套之外,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端封闭,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端延伸到所述冷却座中并相对冷却座固定连接,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管壁上设有侧向通孔,所述侧向通孔与冷却介质流入槽相通,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后端管口和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分别构成为所述桶型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流入通道和冷却介质流出通道。
所述冷却套的内孔为前小后大的阶梯孔,其中较小直径的内孔段与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形成轴孔配合,冷却介质流入槽和侧向通孔开设在同一轴向位置上。
所述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均为沿冷却套周向延伸的弧形槽,槽口朝向冷却套的径向外侧。
所述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还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一端开口在冷却套的管壁内侧面上并与所述侧向通孔相通,另一端与冷却介质流入槽相通。
所述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侧面上还设有环槽,所述连通孔一端通过所述环槽与所述侧向通孔相通,所述侧向通孔是径向贯穿冷却介质流通管双侧管壁的贯通孔。
所述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的出口连接有接头,所述接头沿冷却座的径向延伸布置。
冷却套的前部与冷却座形成轴孔配合的外表面上设有多处第一径向密封,所述第一径向密封分散位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的前方和后方,冷却套的前部与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形成轴孔配合的内表面上设有多处第二径向密封,所述第二径向密封分散位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的前方和后方。
冷却介质流通管与冷却座形成轴孔配合的表面间设有径向密封。
所述冷却套的中后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设有波纹结构。
所述波纹结构采用螺纹充当,包括冷却套外螺纹和冷却套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将所述桶型冷却装置安装在大油腔行星架内,冷却座相对固定在行星架的前端,桶型冷却装置的其余大部位于行星架的油腔中,正常工作状态下浸于油腔的油液中,对油液进行强迫冷却,使行星机构冷却更充分,弥补现有结构采煤机摇臂壳体水套冷却的不足。
所述桶型冷却装置体积小,安装在行星架的油腔内,不占用其他额外安装空间。
所述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的出口连接的接头沿冷却座的径向延伸布置,并位于滚筒连接盘与滚筒端盖之间,相比常规冷却装置端部连接出水接头的情况,轴向空间占用更小,使得滚筒轴向更加紧凑。
所述接头的出口可连接到滚筒的冷却/喷淋系统的水路,使吸收了行星架的油腔内热油热量的水最后经滚筒的冷却/喷淋系统排出,极大地简化了以所述桶型冷却装置为核心的强迫冷却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安装,并节省大量的空间占用。
所述冷却套的中后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设置成波纹结构,可以增加冷却套与油液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由于所述桶型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流通管的水来自臂架水套,摇臂壳体处于各种不同倾角状态时所述桶型冷却装置的大部都浸泡在行星架的油腔的油液液面以下,都能对所述行星机构进行有效的冷却,因此桶型冷却装置的工作不受摇臂壳体和所述行星机构之间是否采用隔腔结构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采煤机摇臂的末端行星机构中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44.行星架;
5.滚筒;51.滚筒连接盘;52.滚筒端盖;
62.桶型冷却装置;620.冷却介质流通管;6201.侧向通孔;621.冷却套;6211.冷却介质流入槽;6212.冷却介质流入排孔;6213.环形槽;6214.冷却介质流出排孔;6215.冷却介质流出槽;6216.冷却套外螺纹;6217.冷却套内螺纹;6218.连通孔;6219.环槽;622.冷却座;6222.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桶型冷却装置62,包括冷却座622、冷却套621和冷却介质流通管620。所述冷却套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冷却套的前部插入并固定安装在冷却座中,中后部悬伸。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设有冷却介质流入槽6211和冷却介质流出槽6215,冷却介质流出槽与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相通。冷却套的管壁内还设有前后延伸的若干冷却介质流入排孔6212和若干冷却介质流出排孔6214,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冷却介质流出排孔的前端分别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相通,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冷却介质流出排孔的后端与位于冷却套后部管壁内的环形槽6213相通。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轴孔配合安装在冷却套的内孔中,中部位于冷却套内且与冷却套之间保持间隔,后部悬伸于冷却套之外。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端封闭,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端延伸到所述冷却座中并相对冷却座固定连接,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管壁上设有侧向通孔6201,所述侧向通孔与冷却介质流入槽相通,用于将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流通管引入到冷却套的冷却介质流入槽中。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后端管口和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分别构成为所述桶型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流入通道和冷却介质流出通道。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后端管口流入所述桶型冷却装置,依次经侧向通孔、冷却套上的冷却介质流入槽、冷却介质流入排孔、环形槽、冷却介质流出排孔、冷却套上的冷却介质流出槽最后从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排出。
所述桶型冷却装置可以安装在采煤机摇臂的末端行星机构的行星架44的油腔内,冷却座相对固定在行星架的前端,桶型冷却装置的其余大部位于行星架的油腔中,正常工作状态下始终浸于油腔的油液中,对油液进行强迫冷却,使相应的行星机构冷却更充分,弥补现有结构采煤机摇臂壳体水套冷却的不足。
通常,冷却介质为水。将桶型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流入通道连接到摇臂壳体上的水套的水路上,将水套中的水引入桶型冷却装置并对行星架44的油腔内的热油进行有效热交换后再排出。
所述桶型冷却装置体积小,安装在行星架的油腔内,不占用其他额外安装空间。
由于所述桶型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流通管的水来自臂架水套,摇臂壳体处于各种不同倾角状态时所述桶型冷却装置的大部都浸泡在行星架的油腔的油液液面以下,都能对所述行星机构进行有效的冷却,因此桶型冷却装置的工作不受摇臂壳体和所述行星机构之间是否采用隔腔结构的影响。
所述冷却套的内孔可以为前小后大的阶梯孔,其中较小直径的内孔段与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形成轴孔配合。冷却介质流入槽、冷却介质流出槽和侧向通孔都开设在冷却套与冷却介质流通管形成轴孔配合的管段上。冷却介质流入槽、冷却介质流出槽和侧向通孔优选位于同一轴向位置上,方便单个零件的槽孔加工和在多个零件间设置密封。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均为沿冷却套周向延伸的弧形槽,槽口朝向冷却套的径向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还设有连通孔6218,所述连通孔一端开口在冷却套的管壁内侧面上并与所述侧向通孔相通,另一端与冷却介质流入槽相通,以便将冷却介质从侧向通孔引至冷却介质流入槽。
所述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侧面上还优选设置环槽6219,所述连通孔一端通过所述环槽与所述侧向通孔相通。设置环槽的情况下,冷却套与冷却介质流通管之间不需要周向定位就可以保证连通孔与侧向通孔相通,因此可以简化装配。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向通孔是径向贯穿冷却介质流通管双侧管壁的贯通孔,以增加流出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冷却介质的流量。
所述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的出口连接有接头6222,所述接头沿冷却座的径向延伸布置,安装状态下位于滚筒连接盘51与滚筒端盖52之间,相比常规冷却装置端部连接出水接头的情况,轴向空间占用更小,使得滚筒5轴向更加紧凑。所述接头的出口可连接到滚筒的冷却/喷淋系统的水路,使吸收了行星架的油腔内热油热量的水最后经滚筒的冷却/喷淋系统排出,极大地简化了以所述桶型冷却装置为核心的强迫冷却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安装,并节省大量的空间占用。所述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可以设置多个分支,每个分支有一个出口,每个出口连接一个接头6222。
冷却套的前部与冷却座形成轴孔配合的外表面上设有多处第一径向密封,所述第一径向密封分散位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的前方和后方。冷却套的前部与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形成轴孔配合的内表面上设有多处第二径向密封,所述第二径向密封分散位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的前方和后方。
冷却介质流通管与冷却座形成轴孔配合的表面间设有径向密封。
对于上述任意一种桶型冷却装置,所述冷却套的中后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优选设有波纹结构,以增加冷却套与油液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加工,所述波纹结构采用螺纹充当,包括冷却套外螺纹6216和冷却套内螺纹6217。
Claims (10)
1.一种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座、冷却套和冷却介质流通管,所述冷却套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冷却套的前部插入并固定安装在冷却座中,中后部悬伸,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设有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冷却介质流出槽与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相通,冷却套的管壁内还设有前后延伸的若干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若干冷却介质流出排孔,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冷却介质流出排孔的前端分别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相通,冷却介质流入排孔和冷却介质流出排孔的后端与位于冷却套后部管壁内的环形槽相通,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轴孔配合安装在冷却套的内孔中,中部位于冷却套内且与冷却套之间保持间隔,后部悬伸于冷却套之外,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端封闭,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端延伸到所述冷却座中并相对冷却座固定连接,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管壁上设有侧向通孔,所述侧向通孔与冷却介质流入槽相通,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后端管口和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分别构成为所述桶型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流入通道和冷却介质流出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的内孔为前小后大的阶梯孔,其中较小直径的内孔段与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形成轴孔配合,冷却介质流入槽和侧向通孔开设在同一轴向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均为沿冷却套周向延伸的弧形槽,槽口朝向冷却套的径向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还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一端开口在冷却套的管壁内侧面上并与所述侧向通孔相通,另一端与冷却介质流入槽相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的前部管壁内侧面上还设有环槽,所述连通孔一端通过所述环槽与所述侧向通孔相通,所述侧向通孔是径向贯穿冷却介质流通管双侧管壁的贯通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座中的冷却介质流出通道的出口连接有接头,所述接头沿冷却座的径向延伸布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套的前部与冷却座形成轴孔配合的外表面上设有多处第一径向密封,所述第一径向密封分散位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的前方和后方,冷却套的前部与冷却介质流通管的前部形成轴孔配合的内表面上设有多处第二径向密封,所述第二径向密封分散位于冷却介质流入槽和冷却介质流出槽的前方和后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介质流通管与冷却座形成轴孔配合的表面间设有径向密封。
9.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的中后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设有波纹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桶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结构采用螺纹充当,包括冷却套外螺纹和冷却套内螺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05974.3U CN219263140U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桶型冷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05974.3U CN219263140U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桶型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63140U true CN219263140U (zh) | 2023-06-27 |
Family
ID=86865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005974.3U Active CN219263140U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桶型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63140U (zh) |
-
2023
- 2023-01-03 CN CN202320005974.3U patent/CN21926314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263140U (zh) | 桶型冷却装置 | |
CN102166549B (zh) | 一种气化炉烧嘴 | |
CN115939819A (zh) | 一种充电枪液体冷却结构 | |
CN201279702Y (zh) | 中心出水铣削头的给水机构 | |
CN211791056U (zh) | 一种水冷式电机罩 | |
CN116816491B (zh) | 一种涡轮增压器 | |
CN115875436A (zh) | 桶型冷却装置 | |
CN214463975U (zh) | 具有双壁通流功能的钻杆 | |
CN112761547A (zh) | 具有双壁通流功能的钻杆 | |
CN102996125B (zh) | 掘进机及其水冷式截割臂 | |
CN116123271A (zh) | 内置冷却的行星机构 | |
CN113107388B (zh) | 钻探用旋转接头 | |
CN219241901U (zh) | 冷却装置及其安装结构 | |
CN116006659A (zh) | 行星机构及薄煤层采煤机大功率摇臂紧凑型末端传动机构 | |
CN213541258U (zh) | 变速箱系统 | |
CN115962258A (zh) | 薄煤层采煤机大功率摇臂 | |
CN209743245U (zh) | 一种高效循环冷却机械密封装置 | |
CN219018662U (zh) | 一种导体转子组件及筒式永磁调速器 | |
CN115875437A (zh) | 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 | |
CN215256484U (zh) | 一种水冷式环带的气缸套 | |
CN115807843A (zh) | 冷却装置及其安装结构 | |
CN216566934U (zh) | 一种用于钻孔电机的导流结构 | |
CN217080315U (zh) | 一种液压凿岩机用冲洗头 | |
CN116379135A (zh) | 一种盾构减速机双冷却装置 | |
CN212839327U (zh) | 一种分动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