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60000U - 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60000U
CN219260000U CN202223003583.2U CN202223003583U CN219260000U CN 219260000 U CN219260000 U CN 219260000U CN 202223003583 U CN202223003583 U CN 202223003583U CN 219260000 U CN219260000 U CN 219260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biological
culture pond
biological flocculation
fixed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0358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睿
李军华
王进强
杨家辉
李叶海
刘小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oshan Shao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oshan Shao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oshan Shao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oshan Shao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0358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60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60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60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包括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部设置有清洁结构,清洁结构包括固定轴、喷头、L形固定板、L形清洁板、设备箱、电机、输送泵、储液箱、储水箱和输水管,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固定轴。该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电机驱动固定轴旋转,并通过输送泵将清洗溶液抽取,并输送至喷头中,在固定轴旋转的过程中,喷头和L形清洁板会跟随固定轴进行三百六十度旋转,喷头将清洗溶液均匀喷向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壁,进行冲洗,L形清洁板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壁进行刮擦清理,实现了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自动化清理。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虾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
背景技术
目前的对虾养殖过程中,在虾苗到来之前,需要在生物絮团培养池内投入未食用的饲料、粪便和过量的营养物质,以及其他动保产品,经过充分混合和曝气,筛选出一套快速培育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生物絮团脱氮系统所需配方与使用方案,并从培育的水体中分离出能够进行好氧反硝化的细菌,包括假单胞菌、泛养副球菌及美产碱菌,将未食用的饲料、粪便和过量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絮团,供对虾食用,能够在解决水产养殖废氮污染的同时,减少病虫害发生和药物使用,提升水产品品质。
目前的生物絮团培养池通过定期添加微生物制剂、特种碳源及饲料,就能够培养出供对虾食用的絮团,在对虾养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养的生物絮团的效率和质量,需要定期的对生物絮团培养池进行清理,但是目前仍然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对生物絮团培养池进行清理,无法实现生物絮团培养池的自动化清理,人工清理较为费时,也增加了劳动力支出,故而提出了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具备能够实现生物絮团培养池的自动化清理的优点,解决了目前仍然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对生物絮团培养池进行清理,无法实现生物絮团培养池的自动化清理,人工清理较为费时,也增加了劳动力支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包括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水管,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出水管口,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顶部设置有气管结构,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部设置有清洁结构;
所述清洁结构包括固定轴、喷头、L形固定板、L形清洁板、设备箱、电机、输送泵、储液箱、储水箱和输水管,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外部固定安装有喷头,所述固定轴的外部固定安装有L形固定板,所述固定轴的外部固定安装有L形清洁板,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设备箱,所述设备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设备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输送泵,所述设备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储液箱,所述设备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储水箱,所述固定轴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输水管。
进一步,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顶部设置有数量为两个的气管结构,所述气管结构包括固定圈、第一固定圈、固定杆、第二固定圈和气管本体,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圈,所述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之间活动安装有气管本体。
进一步,所述固定轴的底部贯穿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底壁并延伸至设备箱的内部,所述固定轴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进一步,所述固定轴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轴承,所述输送泵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远离输送泵的一端与输水管的底部通过连接轴承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输送泵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远离输送泵的一端分别与储液箱和储水箱相连接,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内部设置有电动阀门,所述储液箱的内部存储有清洗溶液。
进一步,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排污管口,所述排污管口的内部设置有控制阀门,所述L形清洁板的外表面与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壁相贴合。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需要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进行清理时,通过出水管口排出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内部的水,并取下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顶部的气管本体,然后通过电机驱动固定轴旋转,并通过输送泵将储液箱内部的清洗溶液抽取,并输送至喷头中,在固定轴旋转的过程中,喷头和L形清洁板会跟随固定轴进行三百六十度旋转,喷头将清洗溶液均匀喷向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壁,进行冲洗,L形清洁板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壁进行刮擦清理,从而实现了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自动化清理。
2、该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在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初步清理完成以后,通过排污管口将清洗废水排出,然后通过电动阀门,使得输送泵与储水箱连通,输送泵将储水箱内部的清水抽取以后,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的内壁进行二次冲洗,冲洗掉残留的清洗溶液,然后将清洗溶液从排污管口排出,可以避免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内壁上残留的清洗溶液对后续的生物絮团培养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维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2、进水管;3、出水管口;4、气管结构;5、清洁结构;501、固定轴;502、喷头;503、L形固定板;504、L形清洁板;505、设备箱;506、电机;507、输送泵;508、储液箱;509、储水箱;510、输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包括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主要用于培养生物絮团,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水管2,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出水管口3,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顶部设置有气管结构4,在生物絮团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外部的风机压缩空气,经由气管结构4中的气管本体运输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中,气管结构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培养需求进行增加,气管本体置于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四周,用于曝气的同时也让絮团悬浮于水中起到控制絮团大小的作用,进水管2与外部的微滤机相连通,养殖污水经微滤机过滤大颗粒后进入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净化后的水还可以进入到其他的对虾养殖池中,实现了水源的循环利用,在进水管2、出水管口3及气管结构4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定期添加微生物制剂、特种碳源及饲料等培养絮团,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部设置有清洁结构5,清洁结构5用于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进行自动化清理。
清洁结构5包括固定轴501、喷头502、L形固定板503、L形清洁板504、设备箱505、电机506、输送泵507、储液箱508、储水箱509和输水管510,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固定轴501,固定轴501用于对喷头502和L形固定板503进行固定,固定轴50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喷头502,喷头502与输水管510相连接,可以将清洗溶液和清洗水均匀的喷向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壁,固定轴50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L形固定板503,L形固定板503用于对L形清洁板504进行固定,固定轴50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L形清洁板504,L形清洁板504用于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壁进行刮擦清理,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设备箱505,设备箱505电机506、输送泵507、储液箱508和储水箱509进行固定,设备箱5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机506,电机506可以驱动固定轴501进行旋转,设备箱5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输送泵507,输送泵507可以对储液箱508和储水箱509内部的清洗溶液和清洗用水进行抽取,设备箱5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储液箱508,储液箱508的内部存储有清洗溶液,设备箱5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储水箱509,储水箱509的内部存储有清洗用水,固定轴5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输水管510,通过输水管510可以将抽取的清洗溶液和清洗用水输送至喷头502中。
在实施时,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先通过出水管口3排出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水;
2)然后启动电机506和输送泵507;
3)最后清洁结构5即可开始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进行自动化清理。
综上所述,该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需要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进行清理时,通过出水管口3排出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内部的水,并取下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顶部的气管本体,然后通过电机506驱动固定轴501旋转,并通过输送泵507将储液箱508内部的清洗溶液抽取,并输送至喷头502中,在固定轴501旋转的过程中,喷头502和L形清洁板504会跟随固定轴501进行三百六十度旋转,喷头502将清洗溶液均匀喷向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壁,进行冲洗,L形清洁板504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壁进行刮擦清理,从而实现了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自动化清理。
并且,该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在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初步清理完成以后,通过排污管口将清洗废水排出,然后通过电动阀门,使得输送泵507与储水箱509连通,输送泵507将储水箱509内部的清水抽取以后,对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壁进行二次冲洗,冲洗掉残留的清洗溶液,然后将清洗溶液从排污管口排出,可以避免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内壁上残留的清洗溶液对后续的生物絮团培养造成影响,解决了目前仍然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对生物絮团培养池进行清理,无法实现生物絮团培养池的自动化清理,人工清理较为费时,也增加了劳动力支出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包括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进水管(2),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出水管口(3),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顶部设置有气管结构(4),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部设置有清洁结构(5);
所述清洁结构(5)包括固定轴(501)、喷头(502)、L形固定板(503)、L形清洁板(504)、设备箱(505)、电机(506)、输送泵(507)、储液箱(508)、储水箱(509)和输水管(510),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固定轴(501),所述固定轴(50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喷头(502),所述固定轴(50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L形固定板(503),所述固定轴(50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L形清洁板(504),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设备箱(505),所述设备箱(5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机(506),所述设备箱(5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输送泵(507),所述设备箱(5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储液箱(508),所述设备箱(5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储水箱(509),所述固定轴(5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输水管(5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顶部设置有数量为两个的气管结构(4),所述气管结构(4)包括固定圈、第一固定圈、固定杆、第二固定圈和气管本体,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圈,所述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之间活动安装有气管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501)的底部贯穿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底壁并延伸至设备箱(505)的内部,所述固定轴(50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电机(506)的输出轴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50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轴承,所述输送泵(507)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远离输送泵(507)的一端与输水管(510)的底部通过连接轴承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泵(50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远离输送泵(507)的一端分别与储液箱(508)和储水箱(509)相连接,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内部设置有电动阀门,所述储液箱(508)的内部存储有清洗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排污管口,所述排污管口的内部设置有控制阀门,所述L形清洁板(504)的外表面与生物絮团培养池池体(1)的内壁相贴合。
CN202223003583.2U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 Active CN219260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3583.2U CN219260000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3583.2U CN219260000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60000U true CN219260000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3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03583.2U Active CN219260000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600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84157U (zh) 一种玻璃鱼缸排污装置
CN106698849B (zh) 规模化奶牛场挤奶厅废水分散式处理与回用系统及方法
KR20140143882A (ko) 가이드레일을 갖는 바이오플락용 자동 양식 수조
CN107459209A (zh) 一种循环水处理系统及一种养殖水循环净化方法
KR101508054B1 (ko) 사육수와 양분 공급이 가능한 천장 배관이 형성된 바이오플락용 수조
CN219260000U (zh) 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对虾养殖用生物絮团培养池
CN215774987U (zh) 一种应用于水产养殖的水面及水下废弃物自动收集系统
CN215123371U (zh) 一种循环水养鱼池系统
CN109052820A (zh) 一种变电站污水处理零排放装置
CN107540160A (zh) 养殖废水净化处理工艺及其装置
CN106630427A (zh) 养殖排泄物预处理系统
CN208791377U (zh) 一种水产养殖池水体高效净化的装置
CN205902659U (zh) 利用循环水体进行水产养殖的设施
CN113455452A (zh) 一种现代化立体养鱼池用的过滤装置
CN111704339A (zh) 一种畜牧业养殖用粪便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207375907U (zh) 养殖废水处理循环系统
CN207330659U (zh) 养殖废水净化处理系统
CN220068599U (zh) 一种玻璃钢流水槽养殖用水循环装置
CN213708062U (zh) 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及养殖系统
CN215886538U (zh) 一种禽畜养殖污水无害化处理装置
CN218680955U (zh) 一种土猪育种用生态养殖舍
CN216472549U (zh) 一种用于虾养殖的水质净化设备
CN217677083U (zh) 一种水产养殖厂用水体净化处理设备
CN220916234U (zh) 一种水产养殖的过滤装置
CN220845798U (zh) 一种用于鹅养殖的废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