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51392U - 导管泵用支架及导管泵 - Google Patents

导管泵用支架及导管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51392U
CN219251392U CN202223326921.6U CN202223326921U CN219251392U CN 219251392 U CN219251392 U CN 219251392U CN 202223326921 U CN202223326921 U CN 202223326921U CN 219251392 U CN219251392 U CN 2192513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inlet
proximal
mesh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269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翊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assi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gassi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assist Inc filed Critical Magassist Inc
Priority to CN2022233269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513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513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513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导管泵用支架,其用于容纳可围绕一旋转轴线转动的叶轮,可操作地在径向收折状态和径向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在径向展开状态下,支架包括大致呈圆柱状的主体部、分别位于主体部轴向的远端和近端的大致呈锥状的入口部和出口部。主体部为支架的外径最大部位,出口部的近端设有用于连接导管的近端连接部,近端连接部与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近端连接部具有沿周向间隔平行排布的近连接支腿。

Description

导管泵用支架及导管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心脏辅助用途的设备,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导管泵。
背景技术
以心力衰竭为代表的心脏病是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健康问题。虽然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HT)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最佳方案,但有限的器官供体阻碍了HT的开展和应用。在不适合HT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心室辅助尤其是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展示了它的替代价值。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患者时,在临床上使用机械的心室辅助装置来支持治疗心力衰竭,并快速微创地部署治疗方案,是迫切的需求。
传统的治疗上述疾病的机械装置是主动脉内球囊泵(IABP),将IABP放置在主动脉中并以反脉冲方式致动,为循环系统提供部分支撑。不过,IABP能够提供的流量很小实际中难以独立的起到或承担心室辅助的作用,更多情况下仅能起到一定的流量和压力调节功能。为此,泵头可介入至心室内的微创旋转式导管泵被研发出来,该类导管泵可提供更高的流量,进而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并且,目前该领域内的导管泵分为电机内置不可折叠式以及电机外置可折叠式,后者因为可折叠,在介入时可以达到更小的创伤口,更方便快速使用的好处。
也因为需达到预先折叠缩小泵头尺寸,并在介入到特定位置后扩张释放,则需使用相应的结构来构成泵壳部分,支持泵头在介入至心室开始运转后,保护心脏组织不会被高速旋转的叶片伤害。但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意外情况,即:泵头摆动撞击到心室内壁,导致支架发生非期望的颈缩。支架的这种颈缩,可能会导致支架内壁与叶轮发生刮擦。而由于叶轮的旋转,这种刮擦可能恶化衍生为叶轮卷绕支架。最终,发生泵壳拧绕或扭曲,叶轮被逼停转。
另外,在支架的近端配设连接次管实现与导管的连接固定。而连接次管作为周向连续的管体结构,因与导管的连接配合将其径向尺寸限制,与之对比的,支架的主体部(中间部分)因容纳叶轮而膨胀有更大尺寸,二者径向尺寸的差异导致支架的中间部分的膨胀很难实施。
发明内容
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支架中分为入口、泵部分、以及出口等部分。叶轮一般位于泵部分靠近远端位置,泵部分呈现筒状结构,出口部会依据筒状结构的支数(边棱数),延伸对应的支腿与导管连接。导管与叶轮旋转轴同轴,进而支撑筒状的泵部分与叶轮保持特定的间隙。并且,在一般的设计中,诸如本申请人所申请的申请号为202111037257.0所披露的支架,入口及出口部的网孔为镜像对称设计,一定数量的边棱会形成组,使得轴向二维视角下,单组边棱(边棱组)的径向法线与转轴切线呈直角排布。例如上文阐述的,在系统运作时,可能遭遇外力而导致筒状结构变形。当变形量变形过大时将会与叶轮刮擦甚至碰撞,此时可能造成支架被叶轮卷入轴心方向。然而部分结构的溃缩会牵引整体支架直径的收缩,进而呈现恶性循环,最终器械停转失效。
另外,中国专利201810367712.5披露了一种血液泵,在该血液泵中将支架设置为“糖果型”拧绕结构,并在其出口部及入口部分别设置斜向且螺旋延伸的棱边。但是,支架的出口部及入口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为便于支架在收折时能够发生沿周向的旋转,该旋转方向与叶轮的叶片的弯曲方向相同,进而实现顺应性收折叶轮。但是,这会导致其入口部及出口部所提供的支撑性较差,难以提供稳定的泵头结构。
基于上述研究及现有技术缺陷,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一种导管泵,包括动力组件和工作组件。动力组件包括马达。工作组件包括导管、穿设在导管中的驱动轴、泵头。泵头包括连接至导管远端的泵壳、收纳在泵壳内的叶轮。马达设于导管的近端,通过驱动轴驱动叶轮围绕一旋转轴线旋转泵血。
泵壳包括覆膜、用于支撑展开覆膜的可折叠支架,可折叠支架可操作地在径向收折状态和径向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在径向展开状态下,支架包括大致呈圆柱状的主体部、分别位于主体部轴向的远端和近端的大致呈锥状的入口部和出口部。入口部包括围构形成入口网孔的入口边棱组,出口部包括围构形成出口网孔的出口边棱组。
可折叠支架的结构设计满足如下至少一个:
在沿轴向投影的二维视角下,入口边棱组的径向中心线向量与主体部的法线向量之间形成入口夹角,入口夹角的角度方向与叶轮在工作以进行泵血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其中,入口夹角的始边为主体部的法线向量,终边为入口边棱组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在沿轴向投影的二维视角下,出口边棱组的径向中心线向量与主体部的法线向量之间形成出口夹角,出口夹角的角度方向与叶轮在工作以进行泵血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其中,出口夹角的始边为主体部的法线向量,终边为出口边棱组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其中,入口边棱组的径向中心线向量沿径向的方向与主体部的法线向量沿径向的方向相同,出口边棱组的径向中心线向量沿径向的方向与主体部的法线向量沿径向的方向相同。
一种导管泵用的可折叠支架,用于容纳可围绕一旋转轴线转动的叶轮,可操作地在径向收折状态和径向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在径向展开状态下,支架包括大致呈圆柱状的主体部、设在主体部轴向两端大致呈锥状的入口部和出口部。
入口部的远端设有用于连接远端轴承室的远端连接部,出口部的近端设有用于连接导管的近端连接部。在径向展开状态下,主体部在受到与转轴转动方向相同方向施力的情况下能发生沿径向向外进一步扩张的形变。
入口部具有入口网孔以及围构形成入口网孔的入口边棱组,入口网孔整体偏离叶轮的旋转轴线斜向延伸。或者,围构形成入口网孔的入口边棱组的整体延伸方向为偏离叶轮的旋转轴线。入口边棱组包括围构成入口网孔的入口支撑边棱。
出口部具有出口网孔以及围构形成出口网孔的入口边棱组,出口网孔整体偏离叶轮的旋转轴线斜向延伸。或者,围构形成出口网孔的出口边棱组的整体延伸方向为偏离叶轮的旋转轴线。出口边棱组包括围构成出口网孔的出口支撑边棱。
自远端向近端观察,入口网孔或入口边棱组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延伸。自近端向远端观察,出口网孔或出口边棱组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延伸。
一种导管泵用支架,其用于容纳可围绕一旋转轴线转动的叶轮,可操作地在径向收折状态和径向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在径向展开状态下,支架包括大致呈圆柱状的主体部、分别位于主体部轴向的远端和近端的大致呈锥状的入口部和出口部。入口部具有入口网孔,出口部具有出口网孔。支架的结构设计满足以下至少一个:
入口网孔整体偏离叶轮的旋转轴线斜向延伸;
出口网孔整体偏离叶轮的旋转轴线斜向延伸。
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入口网孔的斜向延伸被设计为:在沿轴向投影的二维视角下,入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向量与主体部的法线向量之间形成入口夹角,入口夹角的角度方向与叶轮在工作以进行泵血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其中,入口夹角的始边为主体部的法线向量,终边为入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向量。入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向量的方向以及主体部的法线向量的方向,均为径向向外的方向。
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出口网孔的斜向延伸被设计为:在沿轴向投影的二维视角下,出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向量与主体部的法线向量之间形成出口夹角,出口夹角的角度方向与叶轮在工作以进行泵血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其中,出口夹角的始边为主体部的法线向量,终边为出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向量。出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向量,以及主体部的法线向量的方向,均为径向向外的方向。
本公开的支架及运用该支架的导管泵,在径向展开状态下,支架的主体部在受到与叶轮转动方向相同方向施力的情况下,能发生沿径向向外进一步扩张的形变。而支架的出口部及入口部的夹角的设置,可允许并支持支架的主体部发生径向的扩张形变,该进一步扩张的形变为相对于径向展开状态所产生。
具体而言,采用本公开的方案,一旦导管泵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预期之外的外力造成支架向内塌陷进而导致旋转的叶轮刮擦支架内壁时,支架的主体部由于受到叶轮的刮擦力作用而具有径向扩张的趋势。而支架的入口部和出口部的支撑边棱相对于叶轮旋转轴线倾斜的设计方案,使得入口部和出口部的支撑边棱可以被主体部带动而偏转,该偏转可以使得入口部和出口部的直径同样变大,进而达到上文描述的允许并支持主体部径向扩张变形的技术效果。
入口部和出口部的支撑边棱偏转,使得支架的长斜端沿径向方向撑起。因此,当额外的径向力导致支架向内形变与叶轮发生非期望接触,此时叶轮因发生转动而施加于主体部上的径向力会促使支架发生径向的扩张,避免支架被叶轮卷入而产生恶性循环。
本公开提供的支架,入口部及出口部的径向中心线与主体部法线呈一定的夹角,且夹角的方向与叶轮旋转的方向适配。入口部及出口部在轴向二维视角上分别形成斜长端,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外力情况,支架会使长斜端沿径向方向撑起,而产生额外的径向力,该径向力会促使支架发生径向的扩张,避免上述的恶性循环。
支架的这种径向扩展会被覆膜限制,进而泵壳内径不会出现非期望的过度膨胀。所以,泵间隙得以有效的保持,水力学性能也不会因此大幅下降。
再者,本公开的支架的入口部或者出口部包括边棱组,而入口边棱组和出口边棱组通过两两直棱结构的支撑棱边所构成,其可提供足够强度的支撑性能,进而在导管泵运转过程中可将泵头形状和结构稳定的保持。并且,入口边棱组和出口边棱组的基于上述夹角的斜向设置,允许并支持主体部的径向扩张,避免支架被叶轮所卷入问题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导管泵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泵头部分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可折叠支架结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入口部及远端连接部的部分结构图;
图5是图3的入口部自远端向近端的(类)垂直投影图;
图6是图3的出口部自近端向远端的(类)垂直投影图;
图7是图5的出口部及近端连接部的部分结构图;
图8a、图8b为直棱与弯曲棱支撑强度受力分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所用术语“近”、“远”和“前”、“后”是相对于操纵导管泵的临床医生而言的。术语“近”、“后”是指相对靠近临床医生的部分,术语“远”、“前”则是指相对远离临床医生的部分。例如,体外部分在近端及后端,介入的体内部分在远端及前端。
本公开实施例的导管泵用于实现心脏的部分泵血功能。在适用于左心室辅助的场景中,导管泵将血液从左心室泵入主动脉,为血液循环提供支持,减少受试者心脏的工作负荷,或者在心脏泵血能力不足时提供额外持续的泵血动力支持。当然,导管泵也可以依托介入式手术将其按照期望介入到受试者的其他目标位置,例如右心室、血管、或者其他器官内部。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公开实施例的导管泵包括动力组件3和工作组件。动力组件3包括壳体以及收纳在壳体内并具有输出轴的马达。工作组件包括导管2、穿设在导管2中的驱动轴30、泵头1。泵头1可通过导管2被输送至心脏的期望位置例如左心室内泵送血液,包括具有血液入口105和血液出口106的泵壳、收纳在泵壳内的叶轮10。马达设于导管2的近端,通过耦合器4连接导管2,并通过驱动轴30驱动叶轮10旋转泵血。
泵壳连接至导管2的远端,叶轮10连接至驱动轴30的远端。泵壳包括限定血液流动通道的覆膜5和支撑展开覆膜5的可折叠的支架6,支架6的近端和导管2远端连接。
结合图2、图3所示,覆膜5覆盖于部分支架6外,支架6部分设于覆膜5内,部分设在覆膜5外。叶轮10收容在支架6内并位于覆膜5内,支架6支撑在覆膜5远端,部分支架6位于覆膜5的远端外侧,另一部分支架6位于覆膜5内。其中,叶轮10大部分位于支架6的主体部40内,两端(主要是轮毂)延伸至入口部和出口部中。
覆膜5具有作为主体结构的圆筒段和位于圆筒段近端的锥形段。锥形段的近端设于导管2外,与导管2外壁固定。导管2通过位于其远端的近端轴承室连接支架6的近端,近端轴承室内设有对驱动轴30进行转动支撑的近端轴承。
支架6远端设有远端轴承室7,远端轴承室7内设有对驱动轴30的远端进行转动支撑的远端轴承。驱动轴30包括穿设在导管2内的软轴和连接至软轴远端的硬轴,叶轮10的轮毂套设在硬轴上,硬轴的近端和远端分别穿设在近端轴承和远端轴承中。借助硬轴及两端的轴承,为叶轮10在泵壳中提供强度支撑,保持叶轮10在泵壳中位置的稳定。
耦合器4连接至导管2的近端,导管2和驱动轴30之间具有液体流道,在液体流道中流动的冲洗液可以为驱动轴30的转动提供润滑和冷却。耦合器4上设有冲洗液输入接口,冲洗液输入接口与液体流道连通。
远端轴承室7的远端设有柔性的无创支撑件8,无创支撑件8以无创或无损伤的方式支撑在心室内壁上,将泵头1的血液入口105与心室内壁隔开,避免泵头1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血液的反作用力使泵头1的吸入口贴合在心室内壁上,保证泵吸的有效面积。
泵壳包括适于介入受试者的脉管系统或者在受试者脉管系统中输送的径向收折状态、对应叶轮10不旋转时的自然展开状态。通过设置可收折的泵壳,使得泵壳具有较小的收折尺寸和较大的展开尺寸,以兼顾在介入/输送过程中减轻受试者痛苦且介入容易,以及提供大流量这两方面的需求。
泵头1具有介入构型以及工作构型。在泵头1处于介入构型下,泵壳和叶轮10处于径向收折状态,以便泵头1以较小的尺寸介入受试者的脉管系统或者在脉管系统中输送。在泵头1处于工作构型下,泵壳和叶轮10处于径向展开状态,以便泵头1以较大的尺寸在左心室内泵送血液。
泵壳的径向展开状态包括上述自然展开状态以及叶轮10旋转时的工作展开状态,自然展开状态及工作展开状态为叶轮10旋转前后的不同状态。支架6在径向收折状态下呈直管结构,并在径向展开状态下呈纺锤结构,支架6在径向收折状态下的轴向长度大于在径向展开状态下的轴向长度。
支架6的多边形网孔尤其是菱形网孔的设计可实现较佳的实现收折,同时借助镍钛合金的记忆特性实现展开。对应于泵头1的介入构型以及工作构型,支架6可操作地在径向收折状态和径向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在径向展开状态下,支架6包括大致呈圆柱状的主体部40、设在主体部40轴向两端的大致呈锥状的锥体部。设于主体部40远端的锥体部为入口部41,入口部41的远端还设有远端连接部44,通过远端连接部44连接远端轴承室7。设于主体部40的近端的锥体部为出口部42,出口部42的近端设有近端连接部,通过近端连接部连接近端轴承室或者导管2。
在本实施例中,在诸如自然展开状态的径向扩张状态下,支架6的主体部40在受到与叶轮10转动方向相同方向施力的情况下,能发生沿径向向外进一步扩张的形变,该进一步扩张的形变为相对于径向展开状态所产生。如此,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外力情况,诸如支架因形变或其他原因导致与正在旋转的叶轮10发生非期望接触,此时叶轮10因发生转动而施加于主体部40上的径向力会促使支架6发生径向的扩张,避免支架6被叶轮10卷入,产生恶性循环。
其中,支架6的进一步扩张的产生基于在锥体部的边棱在提供足够支撑性的基础上施加一预卧倒的初始状态,进而在受到非期望的周向施力时还可进一步地竖起支撑主体部进一步径向扩张。
具体而言,一旦导管泵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预期之外的外力造成支架6向内塌陷进而导致旋转的叶轮10刮擦支架6内壁时,支架6的主体部40由于受到叶轮10的刮擦力作用而具有径向扩张的趋势。而支架6的入口部41和出口部42的支撑边棱相对于叶轮10旋转轴线倾斜的设计方案,使得入口部41和出口部42的支撑边棱可以被主体部40带动而偏转,该偏转可以使得入口部41和出口部42的直径同样变大,进而达到上文描述的允许并支持主体部40径向扩张变形的技术效果。
作为可行的,入口部41和出口部42至少一个的网孔(入口网孔/出口网孔)整体偏离叶轮10的旋转轴线斜向延伸。或者,围构形成该网孔的边棱组的整体延伸方向偏离叶轮10的旋转轴线。边棱组(入口边棱组490/出口边棱组460)包括围构成网孔的支撑边棱(入口支撑边棱/出口支撑边棱)。
支架6的主体部40在受到叶轮10的作用力后,发生最大径向扩张形变下的主体部40直径超过支架6在自然展开状态下主体部40直径。在失去上述力后,支架6可恢复至初始状态(径向展开状态)。
在主体部40外套设有覆膜5的情况下,覆膜5可限制支架6的上述扩张。进而泵壳内径不会出现非期望的过度膨胀,泵间隙得以有效的保持,水力学性能也不会因此大幅下降。
覆膜5以诸如粘接的形式固定套设于支架6外,并在泵壳处于径向展开状态下,对支架6施加预紧力。也就是,在径向展开状态下,相比于未设有覆膜5的支架而言,设有覆膜5的支架6的主体部40的外径更小。举例为,在没有覆膜5的情况下,支架6展开时主体部40的外径为D1。在有覆膜5的情况下,支架6展开时主体部40的外径为D2,D1>D2。
覆膜5对支架6施加的预应力会限制支架6的展开,因此支架6即便在展开状态下也存在向外扩张的趋势。进而在受到周向外力时,支架6(主要主体部40)还可进一步径向向外扩张,或者还具有进一步扩展的余量。而支架6的入口部41及出口部42通过设置存在预定角度方向的夹角,可允许并支持主体部40发生上述的径向扩张,并在支架6未受到径向外力的情况下,为主体部40提供稳定性支撑。
主体部40的轴向长度基本与延伸长度相同。主体部40分布有第一网孔50,入口部41分布有第二网孔51,出口部42分布有第三网孔52。第一网孔50、第二网孔51、第三网孔52为封闭的多边形孔,以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稳定泵间隙。其中,第一网孔50、第二网孔51、第三网孔52的多边形孔可以为不规则多边形孔,也可以为呈镜像对称结构的多边形孔,本申请不作限制。
主体部40、入口部41、出口部42并不排斥额外设置其他网孔,第一网孔50、第二网孔51、第三网孔52分别为主体部40、入口部41、出口部42的主网孔。具体的,第一网孔50位于主体部40的总面积占主体部40侧面积的大部分,第二网孔51位于入口部41的总面积占入口部41的侧面积的大部分,第三网孔52位于出口部42的总面积占出口部42的侧面积的大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40的侧面积为主体部40的圆柱表面的表面积,入口部41、出口部42的侧面积分别为所对应锥体的锥面表面积。所占面积比例以该网孔位于主体部40、入口部41、出口部42中的所在部的面积进行计算,该网孔位于其他部的面积并不参与计算汇总。例如,第二网孔51包括呈三角形状的第一部分以及呈细长三角形状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位于主体部40,第二部分位于入口部41。相应的,多个第二网孔51位于入口部41的总面积为所有第二部分的网孔总面积,以第二部分的网孔总面积来计算相对于入口部41的侧面积的比例。
主体部40具有围构形成第一网孔50的边棱。为保证主体部40在工作展开状态下具有足够强度抵抗流体背压,稳定地保持泵间隙,第一网孔50可以为诸如菱形孔的四边形孔,也可以为六边形孔。例如,第一网孔50可以为轴向尺寸为主的菱形网孔,菱形的第一网孔50具有两个轴向的第一顶点505,分别为第一边棱501和第二边棱502形成锯齿结构的远齿顶510a和近齿顶510b。两个第二顶点在周向相对设置,分别第一边棱501和第二边棱502形成锯齿结构的左齿顶和右齿顶。
第一网孔50为镜像对称结构网孔。如图3所示,第一网孔50为镜像对称的六边形孔。具体的,第一网孔50具有沿周向平行排布的两个轴向边棱503,轴向边棱503沿轴向F1延伸。第一网孔50的轴向尺寸为最大尺寸,大于其周向尺寸。进而在收入鞘管内时,可以沿轴向F1顺利收折,减小收折力。
第一网孔50包括相平行的两个第一边棱501、相平行的两个第二边棱502。一轴向边棱503连接在一第一边棱501和一第二边棱502之间,另一轴向边棱503连接在另一第一边棱501和另一第二边棱502之间。第一边棱501、第二边棱502、轴向边棱503围构成封闭的六边形第一网孔50。第二顶点位于第二边棱502的至少一个端点,第一顶点505位于第一边棱501的至少一个端点。第一边棱501与第二边棱502长度相等,二者镜像对称设置。第一边棱501和第二边棱502为第一网孔50的最长边棱,二者的应变大致相同,二者呈对称设计。
第一边棱501、第二边棱502和轴向边棱503的径向厚度、周向宽度可以不等,也可以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棱501、第二边棱502和轴向边棱503的径向厚度相等,第一边棱501、第二边棱502和轴向边棱503的周向宽度同样相等。
第一边棱501、第二边棱502、轴向边棱503中的至少一个边棱整体为直线形边棱,网孔的多个边棱围构成多边形网孔,边棱整体为直线型,其可以为无弯曲的直线型。或者,边棱也可以为允许一定细微弯曲依然可以直观地视为多边形的直边。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多边形网孔的边棱在整体上为直线型构造即可。
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网孔50沿周向依次排布构成支撑孔环,主体部沿轴向F1可以分布有一列或更多列支撑孔环。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40设有5列(圈)支撑孔环。考虑到第一网孔50的网孔面积较小,多列支撑孔环的设计提供更多的结构支撑强度,抵抗流体背压。在两列或更多列支撑孔环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支撑空环部分交错,沿轴向排布。
同一个第一网孔50包含的2个第一边棱501在近齿顶510b处连接,2个第二边棱502在远齿顶510a处连接。而同一列支撑孔环包含的所有第一边棱501沿周向交替排布形成呈锯齿结构的第一锯齿环,同样的,同一列支撑孔环包含的所有第二边棱502交替排布形成呈锯齿结构的第二锯齿环,两个轴向相邻且开口相对的第一锯齿环和第二锯齿环通过轴向边棱503形成支撑孔环。
第二锯齿环的远齿顶510a沿轴向F1与第一锯齿环的近齿顶510b通过轴向边棱503相连接(例如一体成型连接或焊接等连接方式),构成一呈六边形形状的第一网孔50。相应的,每个支撑孔环包括沿周向排布的多个六边形第一网孔50。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网孔也可以无需设置轴向边棱。此时,第二锯齿环的远齿顶510a沿轴向F1与第一锯齿环的近齿顶510b直接连接构成一呈菱形形状的第一网孔。相应的,每个支撑孔环包括多个沿周向排布的菱形第一网孔。
在本实施例中,入口部41位于主体部40的前侧,位于支架6的远端。第二网孔51为封闭网孔,大部分设在入口部41。第二网孔51的近端延伸至主体部40上。其中,第二网孔51的延伸长度主要包括其在入口部41的锥面上所延伸的长度以及在主体部40上延伸的部分长度,并非在轴向上的径向投影长度。
第三网孔52与第二网孔51相似,均为封闭网孔,第三网孔52的远端延伸至主体部40上。第二网孔51的远端未超出入口部41,第三网孔52的近端未超出出口部42。也即,第二网孔51并未延伸至远端连接部44,第三网孔52并未延伸至近端连接部43。
第二网孔51包括位于主体部40的第一部分51a和位于入口部41的第二部分51b(第二部分51b也即第一入口网孔49)。由于第一部分51a位于主体部40上,第一部分51a的延伸长度大致等于其轴向长度。第二网孔51的最大周向长度与第一网孔50的最大周向长度相等。第二部分51b的面积大于第一部分51a的面积,第二部分51b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部分51a的延伸长度。具体的,第二部分51b的延伸长度为第一部分51a的延伸长度的2倍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展开状态下,入口部41和出口部42大致呈镜像对称结构。第四网孔54为非封闭孔,第五网孔55同样为非封闭孔,对于二者的相似结构描述可以相互参考引用,重复之处本公开不再进行特别说明。
入口部41具有入口网孔。如图4、图5所示,入口网孔包括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入口网孔49和第二入口网孔48,周向相邻两个第二入口网孔48之间夹设一第一入口网孔49,第一入口网孔49的轴向长度(在旋转轴线上的径向投影长度)小于第二入口网孔48的轴向长度。多个入口边棱组490沿周向均匀分散排布,相邻两个入口边棱组490之间形成第二入口网孔48,第二入口网孔48自入口部41的近端斜向延伸至入口部41的远端。
第四网孔51位于入口部41的部分构成第二入口网孔48,第二入口网孔48近端延伸至主体部40,远端延伸至远端连接部44。进而在入口部41上,第二入口网孔48可视为将入口部41从远端至近端贯穿,并分别延伸至主体部40及远端连接部44,形成第四网孔51。
入口网孔(第一入口网孔49或第二入口网孔48)整体偏离叶轮10的旋转轴线斜向延伸,围构形成入口网孔的入口边棱组490的整体延伸方向为偏离叶轮10的旋转轴线。入口网孔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周向延伸,入口边棱组490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周向延伸。
入口网孔(48、49)或入口边棱组490自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第一周向方向延伸,第一周向方向与叶轮10工作时的旋转方向相同。例如:自远端向近端观察,在叶轮10工作时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的情况下,入口网孔或入口边棱组490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延伸。或者,自远端向近端观察,在叶轮10工作时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的情况下,入口网孔或入口边棱组490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顺时针方向延伸。
出口部42具有出口网孔。如图6、图7所示,出口网孔包括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出口网孔46和第二出口网孔47,周向相邻两个第二入口网孔47之间夹设一第一出口网孔46,第一出口网孔46的轴向长度(在旋转轴线上的径向投影长度)小于第二出口网孔47的轴向长度。多个出口边棱组460沿周向均匀分散排布,相邻两个出口边棱组460之间形成第二出口网孔47。第二出口网孔47自出口部42的近端斜向延伸至出口部42的远端。
第四网孔51位于出口部42的部分构成第二出口网孔47,第二出口网孔47远端延伸至主体部40,近端延伸至近端连接部43。进而在出口部42上,第二出口网孔47可视为将出口部42从远端至近端贯穿,并分别延伸至主体部40及近端连接部43,形成第四网孔51。
出口网孔(46、47)或出口边棱组460自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第二周向方向延伸,第二周向方向与叶轮10工作时的旋转方向相反。例如:自近端向远端观察,在叶轮10工作时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的情况下,出口网孔或出口边棱组460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顺时针方向延伸。或者,自近端向远端观察,在叶轮10工作时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的情况下,出口网孔或出口边棱组460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延伸。
参考图5所示,自远端向近端观察,入口网孔或入口边棱组490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延伸。参考图6所示,自近端向远端观察,出口网孔或出口边棱组460自其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延伸,也即自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同时沿顺时针方向延伸。
如图5所示,在入口部41位于一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上,入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1
与该径向中心线AN在垂直投影的外圆上的点495(N点)所对应的法线向量/>
Figure SMS_2
呈入口夹角β。以法线向量/>
Figure SMS_3
作为入口夹角β的始边,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4
作为入口夹角β的终边,入口夹角β的角度方向S2与叶轮10在工作以进行泵血时的旋转方向S1相反。
具体的,入口夹角β为锐角,角度值在5度至65度之间,进一步在11度至48度之间,更进一步在17.41度至28.46度之间。径向中心线AN穿过入口网孔(诸如第一入口网孔49、第二入口网孔48)的近端垂直投影的中点N及远端垂直投影的中点A。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5
为朝向外侧的向量,也即,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6
为其远端A点朝向近端N点的向量。法线向量/>
Figure SMS_7
为自圆心O沿径向向外朝向中点N的向量。
值得注意的是,本公开中的任何数值都包括从下限值到上限值之间以一个单位递增的下值和上值的所有值,在任何下值和任何更高值之间存在至少两个单位的间隔即可。
如上述,以0.1为间隔单位的示例范围,并不能排除以适当的单位例如0.01、0.02、0.03、0.04、0.05等数值单位为间隔的增长。这些仅仅是想要明确表达的示例,可以认为在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列举的数值的所有可能组合都是以类似方式在该说明书明确地阐述了的。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范围都包括端点以及端点之间的所有数字。与范围一起使用的“大约”或“近似”适合于该范围的两个端点。因而,“大约20到30”旨在覆盖“大约20到大约30”,至少包括指明的端点。
本文中出现的其他关于数值范围的限定说明,可参照上述描述,不再赘述。
与之相似的,入口边棱组490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8
径向中心线(本实施例中入口边棱组490的径向中心线与入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重合)与该径向中心线AN在其垂直投影的外圆上的点N所对应的法线向量/>
Figure SMS_9
呈锐角夹角。径向中心线AN穿过入口边棱组的近端垂直投影的中点及远端垂直投影的中点。
当然,在入口网孔的近端垂直投影或远端垂直投影本身即为端点时该端点视为中点。例如,第一入口网孔49的远端为一相对尖端58,该相对尖端58的垂直投影为一端点,而第一入口网孔49的近端为一通入主体部40的端口,该端口的垂直投影为两点之间的弧线(虚弧线),相应的该弧线的中点即为近端垂直投影的中点495。可以明显观察得到,该图5中所示投影为自远端向近端投影得到,此时径向中心线AN在向内延伸的同时伴随着沿逆时针方向延伸。
第二入口网孔48的远端和近端均为非封闭的端口,相应的其两端的垂直投影均为虚弧线,相应取两端虚弧线的两线则得到第二入口网孔48的径向中心线AN。在非斜向延伸的对比例中,其径向中心线AN同样为相应网孔的镜像对称轴。
入口边棱组490包括围构成入口网孔的入口支撑边棱49a、49b,两个入口支撑边棱49a、49b呈分支构造围构于第一入口网孔49的周向两侧,并向前汇集至一入口主边棱49c上。入口支撑边棱49a、49b沿直线延伸,均为直棱。直棱结构的入口支撑边棱49a、49b为第一入口网孔49主要边棱,提供第一入口网孔49的大部分围构边棱。入口支撑边棱49a、49b的轴向长度在0.5倍的第一入口网孔49的轴向长度以上。
每个第一入口网孔49的周向两侧分别设有入口支撑边棱49a、49b,以为入口部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保证径向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稳定行。并且,借由图8a、图8b所示,直棱结构的入口支撑边棱49a、49b相较于弯曲(例如螺旋形或弧形)构造的边棱,其对于沿其长度方向的分力可提供足够的抵抗能力,而难以弯曲产生顺应性弯折。但是,弯曲构造的边棱,对于相应方向的分力,由于自身结构的弯曲性,不同部分对于该分力的抵抗能力不断变化,并会产生非期望的弯曲力矩,促使边棱产生弯折,而无法提供稳定支撑。
例如,图8a中的直棱对于垂直而来的分力F1,不会产生弯曲力矩,进而不易发生弯曲变形。而图8b的弯棱对于垂直而来的分力F2,由于自身曲率的不断变化,在诸如K点等位置会与F2逐步产生夹角,产生非期望的弯曲力矩,导致边棱弯曲变形,而无法提供稳定支撑。
如此,采用直棱结构的入口部能够在径向展开状态下为支架尤其是主体部提供较佳的结构稳定支撑,并还可提供一定的扩张能力,降低与叶轮10发生非期望接触而产生恶性循环的几率。
对于入口边棱组490而言,入口边棱组490为如图4所示的Y形结构,其径向中心线与第一入口网孔49的径向中心线AN相重合。入口主边棱49c为单边棱结构,其上的径向中心线AN位于边棱上,而入口支撑边棱49a、49b为两个分支边棱,进而其径向中心线AN位于两个入口支撑边棱中间。
再看出口部42,如图6所示,在出口部42位于一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上(自近端向远端观察),出口网孔的径向中心向量线
Figure SMS_10
与该径向中心线BM在垂直投影的外圆上的点M所对应的法线向量/>
Figure SMS_11
呈出口锐角夹角α。以法线向量/>
Figure SMS_12
为出口夹角α始边,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13
与为出口夹角α终边,出口夹角α的角度方向S4与叶轮10在工作以进行泵血时的旋转方向S3相反。
出口夹角α为锐角,角度值在5度至65度之间,进一步在11度至48度之间,更进一步在17.41度至28.46度之间。径向中心线BM穿过出口网孔(诸如第一出口网孔46、第二出口网孔47)的近端垂直投影的中点B及远端垂直投影的中点M。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14
为朝向外侧的向量,也即,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15
为其近端(或内端)A点朝向远端(外端)B点的向量。法线向量/>
Figure SMS_16
为自圆心沿径向向外朝向的向量。
与上述说明类似的,出口边棱组460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17
与该径向中心线BM在垂直投影的外圆上的点M所对应的法线/>
Figure SMS_18
呈锐角夹角α。径向中心线BM穿过出口边棱组460的近端垂直投影的中点及远端垂直投影的中点。
承接上文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出口边棱组460包括围构成出口网孔的两个出口支撑边棱46a、46b。两个出口支撑边棱46a、46b呈分支构造围构于第一出口网孔46的周向两侧,并向后汇集至一出口主边棱46c上。出口支撑边棱46a、46b沿直线延伸,均为直棱。直棱结构的出口支撑边棱46a、46b为第一出口网孔46主要边棱,提供第一出口网孔46的大部分围构边棱。出口支撑边棱46a、46b的轴向长度在0.5倍的第一出口网孔46的轴向长度以上。
每个第一出口网孔46的周向两侧分别设有出口支撑边棱46a、46b,以为出口部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保证径向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稳定行。并且,借由图8a、图8b所示,直棱结构的出口支撑边棱46a、46b相较于弯曲(例如螺旋形或弧形)构造的边棱,具体原理如上文描述,不再赘述。
考虑到出口部42与入口部41的相似结构,相应的,出口边棱组460同样为Y形结构。如此,对于出口部42的出口网孔及出口边棱组460可以参考上述入口网孔及入口边棱组490的描述,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入口网孔(48、49)、出口网孔(46、47)均为非镜像对称结构。相应的,入口边棱组490、出口边棱组460同样为非镜像对称结构。入口网孔、出口网孔、入口边棱组490、出口边棱组460的偏离方向与转轴(叶轮10)的旋转方向相一致。入口网孔与出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AN、BM偏离各自法线ON、OM的角度相等,入口边棱组490和出口边棱组460的径向中心线AN、BM偏离各自法线ON、OM的角度相等。也即,夹角β与夹角α相等。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入口部41存在斜向延伸的边棱组和网孔,出口部42可并不设置斜向延伸的边棱组和网孔,以提供更佳的支撑力,为主体部40提供稳定支撑。或者,出口部42存在斜向延伸的边棱组和网孔,入口部41可并不设置斜向延伸的边棱组和网孔,以提供更佳的支撑力,为主体部提供稳定支撑。
与入口边棱组490相似的,在沿轴向投影的二维视角下,入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19
与主体部40的法线向量/>
Figure SMS_20
径向中心线之间形成入口夹角β,入口夹角β的角度方向S2与叶轮10在工作以进行泵血时的旋转方向S1相反。
与出口边棱组460相似的,在沿轴向投影的二维视角下,出口网孔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21
与主体部40的法线向量/>
Figure SMS_22
为之间形成出口夹角α,出口夹角α的角度方向S4与叶轮10在工作以进行泵血时的旋转方向S3相反。在图3所示径向展开状态下,径向中心线BM、AN与叶轮10转轴的旋转轴线不共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开的实施例中,入口边棱组490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23
沿径向的方向与主体部40的法线向量/>
Figure SMS_24
沿径向的方向相同,出口边棱组460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25
沿径向的方向与主体部40的法线向量/>
Figure SMS_26
沿径向的方向相同。例如,如图5、图6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入口边棱组490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27
的方向、出口边棱组460的径向中心线向量
Figure SMS_28
以及主体部40的法线向量/>
Figure SMS_29
的方向,均为径向向外的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各个向量在径向上的分量均向外朝向。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入口边棱组490的径向中心线向量的方向、出口边棱组460的径向中心线向量,以及主体部40的法线向量的方向,均为径向向内的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各个向量在径向上的分量均向内朝向。
另外,对于上述记载的径向中心线,可通过该种方式定义得到:定义一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入口边棱组490的径向中心线穿过入口网孔的近端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的中点(例如上述N点)及入口网孔的远端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的中点(例如上述A点),出口边棱组460的径向中心线穿过出口网孔的近端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的中点(例如上述B点)及出口网孔的远端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的中点(例如上述M点)。
承接上文描述,多个第二网孔51沿周向排布成一圈。与之相似的,多个第三网孔52沿周向排布成一圈。进一步地,入口部41还设有第四网孔54,第四网孔54向远端延伸至支架6的远端端面,进而在远端连接部44构成周向分散的远连接支腿440,以方便连接远端轴承室7。部分第四网孔54构成第二入口网孔48。
其中,入口主边棱49c与远连接支腿440为一体成型结构,二者一一对应。对于单条边棱而言,入口主边棱49c自汇集点向前延伸直至远端连接部44,继续连续延伸形成平直的远连接支腿440。如图4所示,入口主边棱49c具有扭转变形结构,以构成平直延伸的远连接支腿440,使得远连接支腿440的径向外侧提供一平面。
入口部41远离主体部40的一端设有远端连接部44,远端连接部44包括多个在周向分散的远连接支腿440,远连接支腿440呈T形结构。为方便装配连接,远连接支腿440的远端具有周向尺寸大于支腿杆体的腿端(未示出),远连接支腿440可以卡入远端轴承室7的外壁上的卡槽上,卡槽的远端连通一环形槽,远连接支腿440的支腿杆体卡入到卡槽,其腿端卡入环形槽,并通过外环箍将分散的多个远连接支腿440固定在远端轴承室上。
出口部42设有第五网孔55,第五网孔55为非封闭网孔,与第四网孔54类似,其延伸至近端连接部43,并进一步延伸至近端连接部43的后端(近端)。第五网孔55的网孔面积大于0.5倍的第三网孔52的网孔面积,进一步大于第三网孔52的网孔面积。
出口部42位于支架6的近端,其近端设有近端连接部43,近端连接部43与支架6为一体成型结构。出口部42包括多个自近齿顶510b向近端连接部43延伸的出口支撑边棱46a、46b,近端连接部43包括多个在周向分散(周向间隔分布)的近连接支腿431。近连接支腿沿轴向延伸。近连接支腿431为直杆结构,其宽度在延伸方向保持不变或可改变,本申请并不作限制,其整体沿轴向(旋转轴线延伸方向)延伸即可。
为便于膨胀制造主体部40,前连接部43为分散结构,以避免周向连续的连接次管构造难以膨胀制造得到主体部40,前连接部43一体构造于出口部42的近端。近连接支腿431的近端为自由端,远端延伸连接(可一体连接)出口部42。相邻两个近连接支腿431之间具有近间隔间隙432。近连接支腿431具有周向宽度小于间隔间隙432的周向宽度的狭部。另外,近连接支腿431在轴向上不同位置的宽度均可小于间隔间隙432,此时,近连接支腿431整体构成狭部。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近连接支腿431的近端还设有宽部。宽部的周向宽度大于近连接支腿431的周向宽度,构成T字形近连接支腿,便于形成钩挂限位结构,避免连接脱开。
为便于收折,主体部40的外径不小于入口部41的最大外径。主体部40具有支架6的最大外径,也即,主体部40为支架6的外径最大部位。入口部41的所有边棱(包括所有入口边棱组)自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向内延伸。主体部40的所有边棱(包括所有入口边棱组)连续延伸至入口部41,而不存在边棱沿径向向外延伸。入口部41处的所有边棱(诸如所有入口边棱组)围构形成锥体状的入口部41,入口部41的边棱自主体部40向入口部41远端延伸的同时并不向外延伸,避免形成扩径结构,而难以收折。入口部41与出口部42整体呈镜像对称结构。
承接上文记载,近间隔间隙432向远端延伸至出口部42,并通入第二出口网孔47。进一步地,近间隔间隙432自近端连接部43的近端(端面)连续延伸至主体部40,构成第五网孔55。支架6借由分散的近连接支腿431固定连接导管2。为便于与导管2相连接,近连接支腿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相应的,近连接支腿为棱柱结构,便于连接固定,不易失位。
近连接支腿431与出口主边棱46c一一对应,多个近连接支腿431沿周向平行排布构成管状连接头结构。当然,该近端连接部并不局限于应用于图3中所示的支架,也可以应用于诸如中国专利申请202111037257.0所披露的网孔均呈镜像对称结构的支架上。
相比于连接次管的周向连续结构,近端连接部43为周向间断结构或者周向分散结构,在支架制作过程中,分散结构的近端连接部43可减少对中间部分的膨胀约束,使得支架顺利膨胀制造成型,利于实施。
承接上文描述,第一边棱501和第二边棱502具有共用端点(远齿顶510a或近齿顶510b)。多个共用端点(远齿顶510a或近齿顶510b)沿周向排布。每个齿顶(远齿顶510a或近齿顶510b)向前或向后延伸提供一支撑边棱(入口支撑边棱49a、49b,出口支撑边棱46a、46b),两个支撑边棱逐渐靠拢汇集继续延伸构成一个主边棱(入口主边棱49c、出口主边棱46c),各个主边棱(入口主边棱49c、出口主边棱46c)继续向前(向远端)或向后(向近端)延伸,形成一连接支腿(远连接支腿440、近连接支腿431)。远连接支腿440的数量与(前)支撑边棱518数量相等。近连接支腿431的数量与入口主边棱49c数量相等。各自为远齿顶510a(入口支撑边棱)或近齿顶510b(出口支撑边棱)数量的一半。
入口部41包括多个自远齿顶510a向远端连接部44延伸的入口支撑边棱49a、49b,两个入口支撑边棱49a、49b延伸相汇合构成一个入口主边棱49c,每个入口主边棱49c一一对应一个远连接支腿440。入口主边棱49c和远连接支腿440之间经由弯曲变形结构过渡。
出口部42包括多个自近齿顶510b向近端连接部延伸的出口支撑边棱,两个出口支撑边棱延46a、46b伸相汇合构成一个出口主边棱46c,每个出口主边棱46c一一对应一个近连接支腿431,多个近连接支腿431沿周向平行排布,构成呈分散结构的近端连接部43。出口主边棱和近连接支腿之间经由弯曲变形结构过渡。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近端连接部43可以为连接次管,连接次管与支架为一体结构,其可套设于导管2的外壁上,通过热熔或胶粘的形式固定在导管2或近端轴承室上,实现支架6的近端固定。连接次管上设有卡孔430,供导管2或近端轴承室的外壁卡扣扣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导管泵用支架,其用于容纳可围绕一旋转轴线转动的叶轮,可操作地在径向收折状态和径向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径向展开状态下,所述支架包括大致呈圆柱状的主体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轴向的远端和近端的大致呈锥状的入口部和出口部,所述主体部为所述支架的外径最大部位;所述出口部的近端设有用于连接导管的近端连接部,所述近端连接部与所述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近端连接部具有沿周向间隔平行排布的近连接支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部的所有边棱自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向内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径不小于所述入口部的最大外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连接支腿的近端为自由端,远端延伸连接所述出口部相邻两个所述近连接支腿之间设有近间隔间隙;所述近间隔间隙自所述近端连接部的近端端面延伸至所述出口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连接支腿的横截面为多边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连接支腿具有周向宽度小于所述间隔间隙的周向宽度的狭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连接支腿的近端还设有宽部;所述宽部的周向宽度大于所述近连接支腿的周向宽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部具有围构成出口网孔的出口边棱组;所述出口边棱组包括出口支撑边棱、设于所述出口支撑边棱近端的出口主边棱;两个所述出口支撑边棱向远端延伸汇集在出口主边棱的近端,并围构形成斜向延伸的第一出口网孔;
多个所述出口边棱组沿周向均匀分散排布;相邻两个所述出口边棱组之间形成第二出口网孔;所述第二出口网孔自所述出口部的近端斜向延伸至所述出口部的远端;多个所述近连接支腿与多个所述出口主边棱一一对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主边棱和所述近连接支腿之间经由弯曲变形结构过渡。
10.一种导管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支架、覆膜;所述覆膜的远端套设在所述主体部的远端外,所述覆膜的近端套设于所述导管泵的导管外;所述覆膜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覆膜自所述主体部的远端连续延伸至具有血液出口的近端。
CN202223326921.6U 2022-12-11 2022-12-11 导管泵用支架及导管泵 Active CN2192513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6921.6U CN219251392U (zh) 2022-12-11 2022-12-11 导管泵用支架及导管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6921.6U CN219251392U (zh) 2022-12-11 2022-12-11 导管泵用支架及导管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51392U true CN219251392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4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26921.6U Active CN219251392U (zh) 2022-12-11 2022-12-11 导管泵用支架及导管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513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6610B2 (en) Catheter pump assembly including a stator
JP6585118B2 (ja) 拡張可能なカニューレを備える血液ポンプ
US8814933B2 (en) Foldable intravascularly inserted blood pump
EP2968742B1 (en) Catheter pump assembly including a stator
CN217960999U (zh) 导管泵及其泵壳
JP6501706B2 (ja) 血管内血液ポンプ
CN114588533B (zh) 可折叠支架及其导管泵
CN219251392U (zh) 导管泵用支架及导管泵
CN219251393U (zh) 导管泵及其支架
CN216366322U (zh) 心室辅助装置
CN114733062A (zh) 心室辅助装置
CN216061676U (zh) 叶轮及血泵
CN116236684B (zh) 导管泵
WO2022236023A1 (en) Intravascular blood pump outflow flow disruptor
CN116870359A (zh) 主动脉辅助泵
CN115869532A (zh) 叶轮及血泵
CN116271501A (zh) 导管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