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9321U -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49321U
CN219249321U CN202222432634.7U CN202222432634U CN219249321U CN 219249321 U CN219249321 U CN 219249321U CN 202222432634 U CN202222432634 U CN 202222432634U CN 219249321 U CN219249321 U CN 219249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sole
strip
shaped
heel
bulg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326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兆林
洪伟城
杨祖锐
王峰
张奇隆
邹富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qiao Spo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326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49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49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493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第一支撑部,大底包括覆盖脚掌边缘、前脚掌掌心至足弓、后脚跟掌心至足弓区域的第一、二、三大底;中底的支撑部表面分布若干带状凹槽,且与触地面形成预设夹角,中底的外环部环绕支撑部边缘设置;在第一大底分布若干第一带状凸起和凹槽,在第二大底分布若干凸起和容置槽,在第三大底分布若干环形带状凸起、容置槽与带状凸起。通过本实用新型,在中底上通过设置若干带状凹槽形成对应支撑机构,提供良好的缓震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下对运动鞋的性能是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对运动鞋的轻便性和耐磨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对运动鞋的支撑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如果一味的采用避震、减震结构进行缓冲,或者通过材料的选择以改变鞋底重量,这样的改进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脚部对鞋底本体施加的作用力时能够起到缓震作用,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环绕整个脚掌边缘覆盖的区域进行设置;包括,若干条第一带状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的触地面,所述第一带状凸起的长边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以及若干条第一带状凹槽,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的触地面;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前脚掌掌心至足弓所覆盖的区域进行设置;包括:若干个凸起,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若干个第二带状凸起,长边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每条所述第二带状凸起上并排分布若干个所述凸起以形成若干条防滑链路;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纳由所述若干个凸起、第二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若干条防滑链路;若干条第三带状凸起,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分布在所述第一容置槽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大底靠近所述第二大底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内;以及若干条第四带状凸起,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分布在所述第一容置槽内,且未被所述若干条防滑链路覆盖的区域内,且对应位置的第三带状凸起与第四带状凸起连接以形成一条直线;其中,若干条第一带状凹槽,与所述第一带状凸起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且将若干个所述第一带状凸起靠近所述第二大底的一端同时连接起来;第三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后脚跟掌心至足弓所覆盖的区域进行设置;包括:若干条环形带状凸起;第二容置槽,用于容纳所述环形带状凸起;若干条第五带状凸起,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分布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大底靠近所述第二大底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内;以及若干条第六带状凸起,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分布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内,且未被所述环形带状凸起所覆盖的区域内,且对应位置的第五带状凸起与第六带状凸起连接以形成一条直线;所述中底包括:支撑部,环绕所述大底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三大底的位置进行设置;其中,所述支撑部表面分布若干带状凹槽,沿着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从触地面向上依次并排分布,从触地面向上依次分布时,所述带状凹槽的长度逐渐增加,每条带状凹槽与所述大底接触的一端与触地面所在平面形成预设夹角a,0<a<90°,a为自然数,从触地面向上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带状凹槽与所述大底接触的一端与触地面所在平面所形成的预设夹角逐渐增加;以及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与所述支撑部所形成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和支撑部上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一大底的位置进行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大底的形状与所述鞋底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大底、第三大底均近似椭圆形形状,所述第一大底环绕所述第二大底、第三大底的外侧设置。
其中,相邻两条第一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每个第一带状凸起的长度相同;所述凸起的形状近似椭圆形,其长轴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平行进行设置,相邻两个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以前脚掌掌心位置分别向脚尖、足弓方向延伸分布时,所述凸起的尺寸逐渐减小、分布的数量也逐渐减少;所述第二带状凸起的宽度随着所述凸起的尺寸逐渐减小或增加,长度随着所述凸起的分布数量增加而增大,或者减小而减少;所述环形带状凸起的形状近似椭圆形,其长轴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平行进行设置,所述环形带状凸起所形成的内部区域表面平滑;相邻两条第三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相邻两条第四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相邻两条第五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相邻两条第六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带状凹槽的数量为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内侧、外侧边缘,以及对应后脚跟内侧、外侧边缘;所述第一带状凸起也对应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外侧、内侧边缘,以及对应后脚跟内侧、外侧边缘。
其中,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的第一带状凸起、第一带状凹槽,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的凸起、第三带状凸起,以及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的环形带状凸起、第五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的第二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所述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所在的水平面;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的第四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所述第二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所在的水平面;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的第六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所述环形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所在的水平面。
其中,所述第二大底开设的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三大底开设的第二容置槽彼此连通连接,以共同覆盖前脚掌脚尖至后脚跟跟部的区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鞋面的外侧、内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第二包覆片;所述第一包覆片的一端与所述鞋眼扣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外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包覆片的一端与所述鞋眼扣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内侧的位置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防护部的形状近似菱形形状,其两个相对的顶点分别设置在所述后跟的内外两侧,另外两个相对的顶点分别设置在所述后跟的中轴线所在位置,且其中一个顶点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后侧边缘中心位置;所述第一包覆片、第二包覆片的形状近似长条形状。
其中,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还设置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包覆片与所述前片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形状为长条形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长边沿着所述外环部边缘对应前脚掌掌心至足弓的位置固定连接,一端与所述前片固定连接至所述外环部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包覆片固定连接至所述外环部的位置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根据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部动作所受到的力不同,在所述大底上划分覆盖不同区域的第一大底、第二大底、第三大底,使得运动员在脚部着地和抬起时由受到压力区域所设置带状凸起在各个方向产生的摩擦力而起到多方向防滑作用,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用于鞋底使得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并且通过不同排布方式的带状凸起与圆形凸起的相互配合,能够大大地增强鞋底的摩擦系数,从而满足运动时道路情况复杂的需求。进一步地,在所述中底上通过设置的若干个分布带状凹槽形成对应的支撑区域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脚部着地时向地面产生向下的压力,所述若干个支撑区域能够顺应向下的压力趋势分散所产生的压力,从而缓解地面对脚掌的反作用力;当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脚部抬起时产生向上的回复力,所述若干个支撑区域能够在由于压力产生的形变回复至原始状态时产生回复力,因此能够补充、提供向上的回复力,从而增强鞋底的回弹性能。因此,能够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部动作变化从而起到精准地缓冲和回弹功能,从而保护运动员的脚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现有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MD底也叫PHYLON底,俗称飞龙,可以减少脚的负担,而且这种材质虽然有比较软,弹性效果又好,防震效果也非常的不错,但在碰到高温时,MD底的这种鞋子容易收缩,还会起皱。
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TPU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其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耐气候等特性,同时他具有高防水性透湿性、防风、防寒、抗菌、防霉、保暖、抗紫外线以及能量释放等许多优异的功能。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2;其中,所述中底2连接于所述大底1上表面。
所述大底1一体成型,且被划分为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以及第三大底13;其中,所述第一大底11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环绕整个脚掌边缘覆盖的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二大底12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对应前脚掌掌心至足弓所覆盖的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三大底13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对应后脚跟掌心至足弓所覆盖的区域进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大底11的形状与所述鞋底100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大底12、第三大底13均近似椭圆形形状,所述第一大底11环绕所述第二大底12、第三大底13的外侧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以及第三大底13均由耐磨橡胶材料制成,以保证运动鞋的耐磨和防滑性能。
所述第一大底11的触地面分布若干条第一带状凸起110,所述第一带状凸起110的长边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相邻两条第一带状凸起110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带状凸起110的长度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大底11的触地面还设置若干条第一带状凹槽111,与所述第一带状凸起110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上,且将若干个所述第一带状凸起110靠近所述第二大底12的一端同时连接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带状凹槽111的数量为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对应前脚掌内侧、外侧边缘,以及对应后脚跟内侧、外侧边缘;所述第一带状凸起110也对应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对应前脚掌外侧、内侧边缘,以及对应后脚跟内侧、外侧边缘。
所述第二大底12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凸起1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120的形状近似椭圆形,其长轴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平行进行设置,相邻两个凸起120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每个凸起120的尺寸不同,以前脚掌掌心位置分别向脚尖、足弓方向延伸分布时,所述凸起120的尺寸逐渐减小、分布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大底12的触地面还设置第二带状凸起121,所述第二带状凸起121的长边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每条所述第二带状凸起121上并排分布若干个所述凸起120,从而形成若干条防滑链路12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带状凸起121的尺寸不同,宽度随着所述凸起120的尺寸逐渐减小或增加,长度随着所分布的所述凸起120的数量增加而增大,或者减小而减少。
所述第二大底12还设置第一容置槽123,用于容纳由所述若干个凸起120、第二带状凸起121所形成的若干条防滑链路1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大底12还包括若干条第三带状凸起124、第四带状凸起125,均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其中,所述若干条第三带状凸起124分布在所述第一容置槽123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大底11靠近所述第二大底12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内;所述若干条第四带状凸起125分布在所述第一容置槽123内,且未被所述若干条防滑链路122覆盖的区域内,且对应位置的第三带状凸起124与第四带状凸起125连接以形成一条直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条第三带状凸起124/第四带状凸起125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的第一带状凸起110、第一带状凹槽111,以及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12的凸起120、第三带状凸起124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12的第二带状凸起121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所述凸起120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所在的水平面;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12的第四带状凸起125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所述第二带状凸起121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所在的水平面。
所述第三大底13包括环形带状凸起130、以及第二容置槽131;其中,所述第二容置槽131用于容纳所述环形带状凸起13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带状凸起130的形状近似椭圆形,其长轴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平行进行设置,所述环形带状凸起130所形成的内部区域表面平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大底13还包括若干条第五带状凸起132、第六带状凸起133,均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其中,所述若干条第五带状凸起132分布在所述第二容置槽131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大底11靠近所述第二大底12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内;所述若干条第六带状凸起133分布在所述第二容置槽131内,且未被所述环形带状凸起132所覆盖的区域内,且对应位置的第五带状凸起132与第六带状凸起133连接以形成一条直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条第五带状凸起132/第六带状凸起133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的第一带状凸起110、第一带状凹槽111,以及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12的环形带状凸起130、第五带状凸起132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13的第六带状凸起133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所述环形带状凸起130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所在的水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大底开设的第一容置槽123与所述第三大底13开设的第二容置槽131彼此连通连接,以共同覆盖前脚掌脚尖至后脚跟跟部的区域。
如上所述,根据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部动作所受到的力不同,在所述大底1上划分覆盖不同区域的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第三大底13,使得运动员在脚部着地和抬起时由受到压力区域所设置带状凸起在各个方向产生的摩擦力而起到多方向防滑作用,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用于鞋底使得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并且通过不同排布方式的带状凸起、圆形凸起的相互配合,能够大大地增强鞋底的摩擦系数,从而满足运动时道路情况复杂的需求。
请同时参阅图2~3,所述中底2由3D高弹材料制成。
所述中底2包括外环部21、支撑部22;其中,所述支撑部22环绕所述大底1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上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三大底13的位置进行设置;所述外环部21环绕所述大底1与所述支撑部22所形成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1和支撑部22上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一大底11的位置进行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22由MD材料制成。
如上所述,在所述外环部21对应后脚跟区域设置弹性支撑部22,从而进一步地在所述鞋底100的形成弹性支撑部件,能够进一步加强鞋底缓震回弹的作用。
所述支撑部22表面分布若干带状凹槽220,所述若干条带状凹槽220沿着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从触地面向上依次并排分布,以在所述支撑部22的表面形成若干条带状凹槽;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带状凹槽220的长度不同,从触地面向上依次分布时,所述凹槽220的长度逐渐增加。每条带状凹槽220与所述大底1接触的一端与触地面所在平面形成预设夹角a,0<a<90°,a为自然数;每条带状凹槽220与所述大底1接触的一端与触地面所在平面所形成的预设夹角不同,从触地面向上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带状凹槽220与所述大底1接触的一端与触地面所在平面所形成的预设夹角逐渐增加。
如上所述,在所述中底2上通过设置的若干个分布带状凹槽形成对应的支撑区域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脚部着地时向地面产生向下的压力,所述若干个支撑区域能够顺应向下的压力趋势分散所产生的压力,从而缓解地面对脚掌的反作用力;当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脚部抬起时产生向上的回复力,所述若干个支撑区域能够在由于压力产生的形变回复至原始状态时产生回复力,因此能够补充、提供向上的回复力,从而增强鞋底的回弹性能。因此,能够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部动作变化从而起到精准地缓冲和回弹功能,从而保护运动员的脚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请同时参阅图4~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运动鞋200,包括鞋带41,所述鞋带41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面42,且鞋面42的内部预留有鞋眼扣43,并且鞋眼扣43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41,所述鞋面42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44的上侧。
所述鞋面4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421,且前片421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422;所述鞋面4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423,所述后跟422与所述防护部22固定连接。
在所述后跟423的表面设置第一防护部424,所述鞋面42的外侧、内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425、第二包覆片426;其中,所述第一防护部424以所述后跟423的中轴线B-B为中心分别向左右两侧的鞋面42延伸;所述第一包覆片425的一端与所述鞋眼扣4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21对应后跟外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包覆片426的一端与所述鞋眼扣4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21对应后跟内侧的位置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护部424、第一包覆片425、第二包覆片426均由皮革材料制成,通过车缝工艺设置在所述后跟423、以及鞋面42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护部424的形状近似菱形形状,其两个相对的顶点分别设置在所述后跟423的内外两侧,另外两个相对的顶点分别设置在所述后跟423的中轴线B-B所在位置,且其中一个顶点与所述外环部21对应后跟后侧边缘中心位置。所述第一包覆片425、第二包覆片426的形状近似长条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鞋面42的外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固定部件427;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7设置在所述第一包覆片425与所述前片421之间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7的形状均为长条形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7的长边沿着所述外环部21边缘对应前脚掌掌心至足弓的位置固定连接,一端与所述前片421固定连接至所述外环部21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包覆片425固定连接至所述外环部21的位置固定连接。
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所述第一包覆片425、第二包覆片426、第一固定部件427与所述前片421之间的鞋面42,且未被覆盖的区域被设置为网面,同样地,所述鞋面42的内侧也如此被设置为网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电绣工艺制成所述网面。
利用本实用新型,根据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部动作所受到的力不同,在所述大底上划分覆盖不同区域的第一大底、第二大底、第三大底,使得运动员在脚部着地和抬起时由受到压力区域所设置带状凸起在各个方向产生的摩擦力而起到多方向防滑作用,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用于鞋底使得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并且通过不同排布方式的带状凸起与圆形凸起的相互配合,能够大大地增强鞋底的摩擦系数,从而满足运动时道路情况复杂的需求。进一步地,在所述中底上通过设置的若干个分布带状凹槽形成对应的支撑区域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脚部着地时向地面产生向下的压力,所述若干个支撑区域能够顺应向下的压力趋势分散所产生的压力,从而缓解地面对脚掌的反作用力;当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脚部抬起时产生向上的回复力,所述若干个支撑区域能够在由于压力产生的形变回复至原始状态时产生回复力,因此能够补充、提供向上的回复力,从而增强鞋底的回弹性能。因此,能够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部动作变化从而起到精准地缓冲和回弹功能,从而保护运动员的脚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
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环绕整个脚掌边缘覆盖的区域进行设置;包括,
若干条第一带状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的触地面,所述第一带状凸起的长边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以及
若干条第一带状凹槽,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的触地面;
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前脚掌掌心至足弓所覆盖的区域进行设置;包括:
若干个凸起,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
若干个第二带状凸起,长边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每条所述第二带状凸起上并排分布若干个所述凸起以形成若干条防滑链路;
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纳由所述若干个凸起、第二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若干条防滑链路;
若干条第三带状凸起,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分布在所述第一容置槽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大底靠近所述第二大底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内;以及
若干条第四带状凸起,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分布在所述第一容置槽内,且未被所述若干条防滑链路覆盖的区域内,且对应位置的第三带状凸起与第四带状凸起连接以形成一条直线;
其中,若干条第一带状凹槽,与所述第一带状凸起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且将若干个所述第一带状凸起靠近所述第二大底的一端同时连接起来;
第三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后脚跟掌心至足弓所覆盖的区域进行设置;包括:
若干条环形带状凸起;
第二容置槽,用于容纳所述环形带状凸起;
若干条第五带状凸起,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分布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大底靠近所述第二大底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内;以及
若干条第六带状凸起,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设置,分布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内,且未被所述环形带状凸起所覆盖的区域内,且对应位置的第五带状凸起与第六带状凸起连接以形成一条直线;
所述中底包括:
支撑部,环绕所述大底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三大底的位置进行设置;其中,所述支撑部表面分布若干带状凹槽,沿着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从触地面向上依次并排分布,从触地面向上依次分布时,所述带状凹槽的长度逐渐增加,每条带状凹槽与所述大底接触的一端与触地面所在平面形成预设夹角a,0<a<90°,a为自然数,从触地面向上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带状凹槽与所述大底接触的一端与触地面所在平面所形成的预设夹角逐渐增加;以及
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与所述支撑部所形成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和支撑部上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一大底的位置进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底的形状与所述鞋底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大底、第三大底均近似椭圆形形状,所述第一大底环绕所述第二大底、第三大底的外侧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条第一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每个第一带状凸起的长度相同;
所述凸起的形状近似椭圆形,其长轴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平行进行设置,相邻两个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以前脚掌掌心位置分别向脚尖、足弓方向延伸分布时,所述凸起的尺寸逐渐减小、分布的数量也逐渐减少;
所述第二带状凸起的宽度随着所述凸起的尺寸逐渐减小或增加,长度随着所述凸起的分布数量增加而增大,或者减小而减少;
所述环形带状凸起的形状近似椭圆形,其长轴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相平行进行设置,所述环形带状凸起所形成的内部区域表面平滑;
相邻两条第三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
相邻两条第四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
相邻两条第五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
相邻两条第六带状凸起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状凹槽的数量为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内侧、外侧边缘,以及对应后脚跟内侧、外侧边缘;
所述第一带状凸起也对应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外侧、内侧边缘,以及对应后脚跟内侧、外侧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的第一带状凸起、第一带状凹槽,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的凸起、第三带状凸起,以及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的环形带状凸起、第五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的第二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所述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所在的水平面;
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的第四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所述第二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所在的水平面;
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的第六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所述环形带状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所在的水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大底开设的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三大底开设的第二容置槽彼此连通连接,以共同覆盖前脚掌脚尖至后脚跟跟部的区域。
7.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运动鞋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
在所述后跟的表面设置第一防护部,所述第一防护部以所述后跟的中轴线为中心分别向左右两侧的鞋面延伸;
所述鞋面的外侧、内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第二包覆片;所述第一包覆片的一端与所述鞋眼扣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外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包覆片的一端与所述鞋眼扣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内侧的位置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部的形状近似菱形形状,其两个相对的顶点分别设置在所述后跟的内外两侧,另外两个相对的顶点分别设置在所述后跟的中轴线所在位置,且其中一个顶点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跟后侧边缘中心位置;
所述第一包覆片、第二包覆片的形状近似长条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还设置第一固定部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包覆片与所述前片之间的区域;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形状为长条形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长边沿着所述外环部边缘对应前脚掌掌心至足弓的位置固定连接,一端与所述前片固定连接至所述外环部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包覆片固定连接至所述外环部的位置固定连接。
CN202222432634.7U 2022-09-14 2022-09-14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Active CN219249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32634.7U CN219249321U (zh) 2022-09-14 2022-09-14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32634.7U CN219249321U (zh) 2022-09-14 2022-09-14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49321U true CN219249321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61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32634.7U Active CN219249321U (zh) 2022-09-14 2022-09-14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493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123918U (zh) 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9249321U (zh)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942397U (zh)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088516U (zh)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20326928U (zh)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773431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942388U (zh)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249326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942402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户外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737484U (zh)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719890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20109250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20109252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20109257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719896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942398U (zh) 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8942403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773432U (zh)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737489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户外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206082U (zh) 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6123907U (zh) 一种具有支撑性的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CN218418650U (zh)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396448U (zh) 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8737486U (zh) 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CN219088527U (zh)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