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3967U - 热泵机壳及热泵 - Google Patents
热泵机壳及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43967U CN219243967U CN202223328605.2U CN202223328605U CN219243967U CN 219243967 U CN219243967 U CN 219243967U CN 202223328605 U CN202223328605 U CN 202223328605U CN 219243967 U CN219243967 U CN 2192439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pump
- protection net
- folded edge
- flange
- shaped fold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泵机壳及热泵,包括底座、顶盖、立柱以及护网,所述立柱下端连接所述底座,上端连接所述顶盖,通过若干所述立柱支撑所述顶盖,使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的换热室;所述立柱以及所述护网围绕所述换热室设置,所述立柱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一L型折边,在相邻的任意两根所述立柱中,相向的两个所述第一L型折边围合形成一个护网安装槽位,每一所述护网安装槽位中安装有一所述护网,且所述护网与所述护网安装槽位过盈配合。护网和立柱的连接位置并无突出于立柱本体的表面,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有凸出的连接件和外部设备发生碰撞而导致连接松动;同时,还可以避免外凸的连接件影响产品的美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泵机壳及热泵。
背景技术
常规的上出风热泵室外机中,在换热室内设置有翅片换热器,但翅片式换热器的外周没有设置防护网,在运输或者运行过程中,翅片式换热器遇到外物接触或碰撞时候,轻微会导致翅片倒片影响机组性能,严重会导致换热器漏氟,需要更换翅片,由此部分厂家在翅片换热器外设置护网以防止翅片换热器和外物接触或碰撞。
但现有的护网安装时,一般是由外向内的方向上,再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将护网固定在立柱上,安装后螺钉的螺帽凸出于护网的表面。由此使得现有的护网安装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外凸于护网表面的螺帽会和其他的安装工装产生摩擦,容易使得螺钉松动,从而影响护网固定的稳定性,增加售后维修成本;另一方面,外露的螺帽会导致热泵产品不美观,甚至存在误触将人划伤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泵机壳及热泵,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出风热泵室外机的翅片式换热器防护网的安装螺钉外凸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热泵机壳,包括底座、顶盖、立柱以及护网,所述立柱下端连接所述底座,上端连接所述顶盖,通过若干所述立柱支撑所述顶盖,使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的换热室;所述立柱以及所述护网围绕所述换热室设置,所述立柱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一L型折边,在相邻的任意两根所述立柱中,相向的两个所述第一L型折边围合形成一个护网安装槽位,每一所述护网安装槽位中安装有一所述护网,且所述护网与所述护网安装槽位过盈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L型折边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护网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连接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孔,实现将所述护网锁固于所述立柱上。
可选的,所述连接钉为螺钉,所述第一连接孔为与所述连接钉配合的螺纹孔。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孔为腰型孔。
可选的,所述护网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L型折边对应的第二L型折边,所述第二L型折边与所述第一L型折边搭接连接,所述第一L型折边和所述第二L型折边围合形成容纳槽,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于所述第二L型折边上,所述连接钉嵌入所述容纳槽内以将所述第一L型折边和所述第二L型折边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L型折边包括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立柱本体连接并相对所述立柱本体向所述换热室内弯折,所述第二折边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折边远离所述立柱本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折边相对所述第一折边向远离所述立柱本体的方向弯折。
可选的,所述第一L型折边还包括第三折边,所述第三折边连接于所述第二折边远离所述第一折边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折边相对所述第二折边向所述换热室外弯折。
可选的,所述护网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向所述换热室内弯折的加强折边。
可选的,所述护网的内侧设有若干加强筋条。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热泵,包括上述的热泵机壳。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泵机壳及其热泵,在热泵机壳的立柱两侧分别设置了带有凹槽的第一L型折边结构,安装护网时,护网卡入其两侧的第一L型折边内,且过盈安装的护网的两侧会紧压第一L型折边的内壁,从而使得护网嵌入立柱内侧,安装后,护网和立柱的连接位置并无突出于立柱本体的表面,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有凸出的连接件和外部设备(例如安装工装)发生碰撞而导致连接松动,避免影响护网固定的稳定性而导致售后维修成本增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外凸的连接件影响产品的美观或将人手划伤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热泵机壳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立柱与所述护网连接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
1、立柱;11、第一L型折边;111、第一折边;112、第二折边;113、第三折边;12、立柱本体;13、第一连接孔;2、护网;21、第二L型折边;211、第四折边;212、第五折边;22、护网本体;23、第二连接孔;24、加强折边;25、加强筋条;3、底座;4、顶盖;5、换热室;6、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照图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机壳,包括底座3、顶盖4、立柱1以及护网2,所述立柱1下端连接所述底座3,上端连接所述顶盖4,通过若干所述立柱1支撑所述顶盖4,使所述底座3和所述顶盖4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的换热室5;所述立柱1以及所述护网2围绕所述换热室5设置,所述立柱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一L型折边11,在相邻的任意两根所述立柱1中,相向的两个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围合形成一个护网安装槽位,每一所述护网安装槽位中安装有一所述护网2,且所述护网2与所述护网安装槽位过盈配合。
其中,护网安装槽位形成于相邻的两根立柱1之间,具体来说,护网安装槽位为通槽,安装护网2时,通过位于护网安装槽位的两侧的第一L型折边11对其提供支撑。为方便理解护网2和立柱1的配合方式,结合图5,护网2的实际宽度尺寸略大于相邻的两个立柱1中相向的两个第一L型折边11之间的距离,将护网2安装后,护网2的两侧分别紧压两个第一L型折边11,即此时护网2被卡在了两根立柱1之间,便实现了护网2的过盈安装。其中,护网2一般为薄型的塑胶板或金属板,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安装时,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变形能力将其卡装到两根第一L型折边1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只示出了换热室5的左侧和后侧安装有护网2的状态,目的在于方便读者理解,清楚显示在底座3和顶盖4之间形成有具有一定安装空间的换热室5,在实际应用中,在换热室5的一周均围设有护网2,以为换热室5中的换热器提供全方位的保护。护网2上具有诸多网孔,安装时,护网2与内部的换热器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使外部空气能够通过护网2上的网孔顺利进入换热室5内,以为换热器换热所需。
一般情况下,立柱1设置于热泵机壳的转角处,以常规的长方体状的热泵机壳为例,在热泵机壳的四条棱边位置分别设置一根立柱1,每一个侧面安装一个护网2。当然,当热泵壳体的尺寸较大时,可以在面积较大的一个或多个侧面中增设立柱1,以为护网2和顶部的顶盖4提供更可靠的支撑。
基于以上的热泵机壳,在用于安装换热器的换热室5周部设置有护网2,利用护网2可以将内部的翅片式换热器与外界隔开,避免运输过程中外力撞击换热器导致翅片损伤等问题,保障换热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后期维修成本;同时避免人手误触翅片而被划伤。此外,基于护网2的设置,在低环温大风雪时候,护网2可有效隔离的大部分风和雪,避免直接落到翅片上,且在机组低环温进行除霜时候,融化的霜会迅速顺着翅片流到接水盘中,避免了融化的水经过和低温风雪换热又会凝结成霜挂到翅片上。
关于护网2的安装,在热泵机壳的立柱两侧分别设置了带有凹槽的第一L型折边结构,安装护网时,护网卡入其两侧的第一L型折边内,且过盈安装的护网2的两侧会紧压第一L型折边11的内壁,从而使得护网2嵌入立柱1内侧,安装后,护网2和立柱1的连接位置并无突出于立柱本体12的表面,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有凸出的连接件和外部设备(例如安装工装)发生碰撞而导致连接松动,避免影响护网固定的稳定性而导致售后维修成本增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外凸的连接件影响产品的美观或将人手划伤等问题。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L型折边1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3,所述护网2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3对应的第二连接孔23,连接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13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孔23,实现将所述护网2锁固于所述立柱1上。
在将护网2安装到立柱1上后,再使用连接钉进一步加强连接,可以有效加强护网2安装的可靠性,避免运输过程中由于震荡将护网2震落。
可选的,所述连接钉为螺钉,所述第一连接孔13为与所述连接钉配合的螺纹孔。连接钉采用螺钉,其具有方便拆装的优点,而且直接将第一连接孔13设置为螺纹孔,可省略在立柱1内侧设置螺母的步骤,减少了零件,又简化了安装工序。安装时,连接钉由外而内贯穿第二连接孔23后与第一连接孔13螺纹连接。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方式,连接钉为铆钉,选用铆钉其紧固效果更加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孔23为腰型孔。
具体的,将第二连接孔23设置槽腰型孔,可为连接钉提供更大的连接空间,避免由于立柱1或者护网2的加工误差导致无法将第一连接孔13和第二连接孔23对准装配。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护网2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对应的第二L型折边21,所述第二L型折边21与所述第一L型折边11搭接连接,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和所述第二L型折边21围合形成容纳槽6,所述第二连接孔23设置于所述第二L型折边21上,所述连接钉嵌入所述容纳槽6内以将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和所述第二L型折边21连接。
具体来说,第一L型折边11上设置的第一连接孔13相对立柱1的外表面凹陷设置,同样,第二L型折边21上设置的第二连接孔23相对护网2的外表面凹陷设置,在护网2和立柱1的连接处形成了向内凹陷的容纳槽6,用连接钉将第一连接孔13和第二连接孔23连接时,连接钉的端帽将被收纳于容纳槽6中,对于整个热泵机壳来说,该连接钉不会突出于其外表面,故确保了热泵机壳表面的平整度,优化外观,提高产品吸引力。同时,在护网2的两侧设置第二L型折边21可以提高护网2两侧的强度。
关于第一L型折边11的结构,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3-5,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包括第一折边111和第二折边112,所述第一折边111与立柱本体12连接并相对所述立柱本体12向所述换热室5内弯折,所述第二折边112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折边111远离所述立柱本体12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折边112相对所述第一折边111向远离所述立柱本体12的方向弯折。
从而,对于立柱1来说,在其两侧形成了向内凹陷的第一L型折边11,第一折边111用于支撑护网2的边缘,以实现护网2的过盈安装;第二折边112用于为第一连接孔13提供设置位置,以实现连接钉的嵌入式安装。
关于第二L型折边21的结构,同样参照图3-5,第二L型折边21包括第四折边211和第五折边212,第四折边211和护网本体22连接,且第四折边211相对护网本体22向换热室5内弯折,第五折边212连接于第四折边211远离护网本体22的一侧,且第五折边212相对于第四折边211向远离护网本体22的方向弯折。从而,对于整个护网2来说,在其两侧形成了向内凹陷的第二L型折边21,第四折边211为第二连接孔23提供设置位置,以实现连接钉的嵌入式安装。
关于第一L型折边11的结构,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2,所述第一L型折边11还包括第三折边113,所述第三折边113连接于所述第二折边112远离所述第一折边111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折边113相对所述第二折边112向所述换热室5外弯折。
如此,整个第一L型折边11内侧形成了一个三侧包裹的凹槽结构,安装时护网2的第二L型折边21恰好可以嵌入该凹槽中,利用第一L型折边11的第一折边111和第三折边113可实现对第二L型折边21的夹紧固定,进一步提高护网2安装的可靠性。
参照图3,所述护网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向所述换热室5内弯折的加强折边24。
基于加强折边24的设置,可以避免护网2上下侧的锋利边缘外露,同时提高护网2的强度和抗压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护网2的内侧设有若干加强筋条25。同理,加强筋条25的设置可以从中部提高护网2的强度和抗压能力。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热泵,包括上述的热泵机壳。
同理,本实施例的热泵中,利用护网2可以将内部的翅片式换热器与外界隔开,避免运输过程中外力撞击换热器导致翅片损伤等问题,保障换热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后期维修成本;同时避免人手误触翅片而被划伤。此外,基于护网2的设置,在低环温大风雪时候,护网2可有效隔离的大部分风和雪,避免直接落到翅片上,且在机组低环温进行除霜时候,融化的霜会迅速顺着翅片流到接水盘中,避免了融化的水经过和低温风雪换热又会凝结成霜挂到翅片上。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泵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3)、顶盖(4)、立柱(1)以及护网(2),所述立柱(1)下端连接所述底座(3),上端连接所述顶盖(4),通过若干所述立柱(1)支撑所述顶盖(4),使所述底座(3)和所述顶盖(4)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的换热室(5);所述立柱(1)以及所述护网(2)围绕所述换热室(5)设置,所述立柱(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一L型折边(11),在相邻的任意两根所述立柱(1)中,相向的两个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围合形成一个护网安装槽位,每一所述护网安装槽位中安装有一所述护网(2),且所述护网(2)与所述护网安装槽位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型折边(1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3),所述护网(2)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3)对应的第二连接孔(23),连接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13)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孔(23),实现将所述护网(2)锁固于所述立柱(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钉为螺钉,所述第一连接孔(13)为与所述连接钉配合的螺纹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孔(23)为腰型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网(2)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对应的第二L型折边(21),所述第二L型折边(21)与所述第一L型折边(11)搭接连接,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和所述第二L型折边(21)围合形成容纳槽(6),所述第二连接孔(23)设置于所述第二L型折边(21)上,所述连接钉嵌入所述容纳槽(6)内以将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和所述第二L型折边(2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型折边(11)包括第一折边(111)和第二折边(112),所述第一折边(111)与立柱本体(12)连接并相对所述立柱本体(12)向所述换热室(5)内弯折,所述第二折边(112)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折边(111)远离所述立柱本体(12)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折边(112)相对所述第一折边(111)向远离所述立柱本体(12)的方向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型折边(11)还包括第三折边(113),所述第三折边(113)连接于所述第二折边(112)远离所述第一折边(111)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折边(113)相对所述第二折边(112)向所述换热室(5)外弯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网(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向所述换热室(5)内弯折的加强折边(2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网(2)的内侧设有若干加强筋条(25)。
10.一种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热泵机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28605.2U CN219243967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热泵机壳及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28605.2U CN219243967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热泵机壳及热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43967U true CN219243967U (zh) | 2023-06-23 |
Family
ID=86842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28605.2U Active CN219243967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热泵机壳及热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43967U (zh) |
-
2022
- 2022-12-09 CN CN202223328605.2U patent/CN2192439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H0960928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TW513545B (en) | Outdoor unit of a split type air conditioner | |
CN207487003U (zh) | 空调室外机的隔音板固定结构 | |
CN219243967U (zh) | 热泵机壳及热泵 | |
TW593941B (en) | Outdoor unit of split type air conditioner | |
CN210570881U (zh) |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方便查看数据的农村自来水表固定箱 | |
CN211261065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8297450U (zh) | 一种汽车压力传感器用壳体 | |
US20230042382A1 (en) | Air conditioner housing assembly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213208038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1650518U (zh)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0241919U (zh) | 空调器的天线组件及空调器 | |
CN209227878U (zh) | 一种用于冷库顶板安装的吊装结构 | |
CN105953403A (zh) | 安装架及贯流风轮组件 | |
CN219144284U (zh) | 一种机柜空调和集装箱组件 | |
CN216281765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1628181U (zh) | 散热器 | |
CN221424989U (zh) | 面板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 |
CN110793001A (zh) | 一种可折叠的灯具电器接线盒 | |
JP322372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20648591U (zh) | 一种连接结构内藏式热泵外机 | |
CN215719079U (zh) | 一种一体式汽车专用高性能膨胀水箱 | |
CN220023360U (zh) | 用于主控板的盒体结构和制冷设备 | |
CN218351592U (zh) | 一种餐车用的外挂式电池箱 | |
CN217737352U (zh) | 一种箱体拼接结构、顶出风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