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21981U - 支架 - Google Patents

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21981U
CN219221981U CN202223219477.8U CN202223219477U CN219221981U CN 219221981 U CN219221981 U CN 219221981U CN 202223219477 U CN202223219477 U CN 202223219477U CN 219221981 U CN219221981 U CN 219221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right
bevel gear
upper upright
fixedly connected
lif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947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浩
熊永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wok Ltd
Original Assignee
Ewo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wok Ltd filed Critical Ewok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947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21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21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21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支架。该支架包括上立柱、安装组件、下立柱以及升降机构。上立柱为中空结构,安装组件用于安装显示器,安装组件与上立柱固定连接。下立柱用于置于支撑台面上,下立柱为中空结构。升降机构包括手摇杆、转向传动组件、升降杆以及套管,升降杆设于上立柱内,并与上立柱在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升降杆可相对上立柱绕升降杆的中轴线转动,套管套设升降杆并且与升降杆转动连接,套管并固定于下立柱内,从而使得下立柱与上立柱通过套管以及升降杆可活动连接,转向传动组件与上立柱在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与升降杆固定连接,手摇杆与转向传动组件固定连接,且与安装组件的用于安装显示器的一侧位于上立柱的同一侧。

Description

支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器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器支架,支架高度的调节机构通常设置在支架底部的背面,需要在支架的底部并且从底部后面摇动手柄来调节支架的高度,以实现显示器的高度调节,但是这种支架高度调节方式由于需要下蹲且要从后面进行调节导致非常不方便,且手柄设置在支架的背面会使得支架不能紧贴墙壁而占用较大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可供用户从支架的正面以及靠上部位进行支架高度的调节。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用于安装支撑显示器,所述支架包括上立柱、安装组件、下立柱以及升降机构。所述上立柱为中空结构,所述安装组件用于安装显示器,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上立柱固定连接。所述下立柱用于置于支撑台面上,所述下立柱为中空结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手摇杆、转向传动组件、升降杆以及套管,所述升降杆设于所述上立柱内,并与所述上立柱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所述升降杆可相对所述上立柱绕所述升降杆的中轴线转动,所述套管套设所述升降杆并且与所述升降杆转动连接,所述套管并固定于所述下立柱内,从而使得所述下立柱与所述上立柱通过所述套管以及所述升降杆可活动连接,所述转向传动组件与所述上立柱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升降杆固定连接,所述手摇杆与所述转向传动组件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安装组件的用于安装显示器的一侧位于所述上立柱的同一侧,所述手摇杆用于供操作而转动使得所述转向传动组件转动而带动所述升降杆在所述套管内转动,而使得所述升降杆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套管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所述上立柱及所述安装组件沿靠近或远离所述下立柱的方向运动。
本申请提供的支架,通过将安装组件的用于安装显示器的一侧与手摇杆设置于上立柱的同一侧,以及通过设置分别与手摇杆及上立柱固定连接的转向传动组件、与转向传动组件固定连接的升降杆以及分别与升降杆转动连接及下立柱固定连接的套管,使得用户可从支架的正面以及靠上部位通过摇动手摇杆来调节安装组件的高度,从而用户可在站立的情况下从支架的正面进行显示器高度的调节,提高了支架使用便利性及用户体验,并且手摇杆设置在正面使得支架可紧贴墙壁,减小了支架占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伞齿轮组、手摇杆及转轴沿图3所示A1-A2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第二伞齿轮组、转轴、升降杆及套管沿图3所示B1-B2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支架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X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与图7所示的防倾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活动件在抵接部上沿靠近下立柱的方向运动后的支架的状态图。
图10至图12为安装部的不同第一安装孔与第一下立柱的第二安装孔连接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与卡挂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4为卡挂件挂设于固定件上的示意图。
图15为锁紧件锁紧卡挂件与固定件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支架100;上立柱10;安装组件20;下立柱30;升降机构40;手摇杆41;转向传动组件42;升降杆43;套管44;第一转向结构421;第二转向结构422;转轴423;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4212;第一伞齿轮组4211;第二伞齿轮组固定件4222;支撑管90;紧固结构91;第二伞齿轮组4221;第一伞齿轮4211a;第二伞齿轮4211b;第三伞齿轮4221a;第四伞齿轮4221b;第一上立柱11;第二上立柱12;第一下立柱31;第二下立柱32;第二转向结构固定件95;固定框50;第一连接件55;固定板56;防倾斜结构57;主体部561;抵接部562;第一通孔563;活动件571;防倾斜主体部572;紧固件573;固定轴574;锁紧螺母575;垫片576;调节件60;安装部61;弯折部62;第一安装孔63;第二安装孔33;第二通孔621;上管套13;下管套34;第一上管套131;第二上管套132;第一下管套341;第二下管套342;第二连接件70;固定件21;卡挂件22;第一卡挂槽221;第二卡挂槽222;所述固定件21;第一凸出部211;第二凸出部212;锁紧件223;调整脚80;第一调整脚81;第二调整脚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0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支架100的分解示意图。所述支架100用于安装支撑显示器。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支架100包括上立柱10、安装组件20、下立柱30以及升降机构40。所述上立柱10为中空结构,所述安装组件20用于安装显示器,所述安装组件20与所述上立柱10固定连接。所述下立柱30用于置于支撑台面上,所述下立柱为30中空结构。所述升降机构40包括手摇杆41、转向传动组件42、升降杆43以及套管44,所述升降杆43设于所述上立柱10内,并与所述上立柱10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所述升降杆43可相对所述上立柱10绕所述升降杆43的中轴线转动,所述套管44套设所述升降杆43并且与所述升降杆43转动连接,所述套管44并固定于所述下立柱30内,从而使得所述下立柱30与所述上立柱10通过所述套管44以及所述升降杆43可活动连接,所述转向传动组件42与所述上立柱10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升降杆43固定连接,所述手摇杆41与所述转向传动组件42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安装组件20的用于安装显示器的一侧位于所述上立柱10的同一侧,所述手摇杆41用于供操作而转动使得所述转向传动组件42转动而带动所述升降杆43在所述套管44内转动,而使得所述升降杆43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套管44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所述上立柱10及所述安装组件20沿靠近或远离所述下立柱30的方向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0,通过将安装组件20的用于安装显示器的一侧与手摇杆41设置于上立柱10的同一侧,以及通过设置分别与手摇杆41及上立柱10固定连接的转向传动组件42、与转向传动组件42固定连接的升降杆43以及分别与升降杆43转动连接及下立柱30固定连接的套管44,使得用户可从支架100的正面以及靠上部位通过摇动手摇杆41来调节安装组件20的高度,从而用户可在站立的情况下从支架100的正面进行显示器高度的调节,提高了支架100使用便利性及用户体验,并且手摇杆41设置在正面使得支架100可紧贴墙壁,减小了支架100占用的空间。
其中,所述上立柱10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安装组件20及所述手摇杆41设于所述上立柱10的第一侧,所述第二侧相较于所述第一侧靠近墙体,所述上立柱10的第一侧通过所述安装组件20安装显示器,所述第一侧所在的平面可视为所述支架100的正面,所述手摇杆41设于所述第一侧,即所述手摇杆41位于所述支架100的正面。
其中,显示器可选为电视机、商业显示屏、拼接屏等任意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支撑台面可选为地面、桌面或其他任意可用于放置所述支架100的表面。
请参阅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传动组件42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转向传动组件42包括第一转向结构421、第二转向结构422以及转轴423,所述第一转向结构421与所述手摇杆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结构422与所述上立柱10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升降杆43固定连接,所述转轴423固定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向结构421及所述第二转向结构422,所述手摇杆41用于供操作而转动使得所述第一转向结构421转动而带动所述转轴423旋转以及所述第二转向结构42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升降杆43在所述套管44内转动。
其中,所述升降杆4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及所述套管44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套管4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立柱30的延伸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上立柱10及所述下立柱30可均呈管状,且所述上立柱10的管径小于所述下立柱30的管径且大于所述套管44的管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杆43设有外螺纹,所述套管44设有与所述升降杆43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升降杆43与所述套管44螺纹连接,所述升降杆43通过转动可旋入所述套管44内或者从所述套管44内旋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44内设有螺母,所述螺母包括螺母主体及滚动体,所述螺母主体内可设有与所述升降杆43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旋槽,所述升降杆43的外螺纹与所述螺母主体的内螺旋槽对合形成循环螺旋滚道,所述滚动体位于所述循环螺旋滚道中,其中,所述升降杆43沿所述升降杆43的中心轴线转动,而带动所述滚动体在所述循环螺旋滚道中滚动,进而所述升降杆43沿着所述升降杆43的轴向做直线运动,而带动所述上立柱10沿所述升降杆43的轴向运动。
其中,在转动所述手摇杆41时,所述手摇杆41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转向结构421转动,进而带动与所述第一转向结构421固定连接的转轴423旋转,然后带动与所述转轴423固定连接的第二转向结构422转动,再带动与所述第二转向结构422固定连接的升降杆43在所述套管44内转动,使得所述升降杆43沿所述升降杆43的延伸方向旋入或者旋出所述套管44,从而带动所述上立柱10以及与所述上立柱10固定连接的安装组件20沿所述升降杆43的延伸方向在所述下立柱30内运动,其中,所述套管44设于所述下立柱30内,在所述升降杆43旋入所述套管44时,带动所述上立柱10靠近所述下立柱30运动且所述上立柱10的至少部分运动进入所述下立柱30内,在所述升降杆43旋出所述套管44时,带动所述上立柱10远离所述下立柱30运动且所述上立柱10从所述下立柱30内伸出。
其中,所述套管44设于所述下立柱30内,所述升降杆43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套管44的方向运动,即为沿所述下立柱30的延伸方向运动,也即所述上立柱10沿所述下立柱30的延伸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杆43的长度可小于所述上立柱10的靠近所述下立柱30的一端与所述安装组件20的距离,使得在所述升降杆43几乎全部旋入所述套管44内时,所述安装组件20不会与下立柱30碰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44的靠近所述上立柱10的一端与所述下立柱30的靠近所述上立柱10的一端齐平,使得所述升降杆43远离所述下立柱30运动,并上升至最高点时,所述升降杆43的底部与所述下立柱30的靠近所述上立柱10的一端即顶部齐平,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述下立柱30的长度,而增大所述支架100的高度调节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44的长度与所述下立柱30的长度大致相同,所述套管44的远离所述升降杆43的一端与所述下立柱30的远离所述上立柱10的一端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00还包括支撑管90以及紧固结构91,所述支撑管90以及紧固结构91设于所述下立柱30内,所述支撑管90与所述套管44的远离所述升降杆43的一侧通过所述紧固结构91固定连接而为所述套管44提供支撑,所述支撑管90与所述套管44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支撑管90的远离所述套管44的一端与所述下立柱30的远离上立柱10的一端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支撑管90与所述套管44的长度之和等于大致等于所述下立柱30的长度。通过设置所述支撑管90,可避免所述套管44较短导致的所述套管44不易固定在所述下立柱30内以及所述支架100的高度调节范围较为限制。
其中,所述第一转向结构421用于将所述手摇杆41的转动方向进行90°转向,使得所述转轴423的转动方向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手摇杆41的转动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第二转向结构422用于将所述转轴423的转动方向进行90°转向,使得所述升降杆43的转动方向所在的平面与所述转轴423的转动方向所在的平面以及所述手摇杆41的转动方向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从而可将处于正面的所述手摇杆41的转动转化为所述升降杆43沿自身中心轴线的转动,进而转化为所述升降杆43在自身延伸方向上的运动,从而实现带动所述安装组件20沿所述升降杆43的延伸方向的运动,即实现上升和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转向结构421包括第一伞齿轮组以及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4212,所述第一伞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4212内,所述第二转向结构422包括第二伞齿轮组以及第二伞齿轮组固定件4222,所述第二伞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二伞齿轮组固定件4222内。
请参阅图4与图5,图4为第二伞齿轮组4221、转轴423、升降杆43及套管44沿图3所示A1-A2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第一伞齿轮组4211、手摇杆41及转轴423沿图3所示B1-B2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伞齿轮组4221包括相互垂直且啮合的第三伞齿轮4221a及第四伞齿轮4221b,所述第二伞齿轮组4221设于所述上立柱10内,且与所述上立柱10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升降杆43固定穿设于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伞齿轮组4211包括相互垂直且啮合的第一伞齿轮4211a及第二伞齿轮4211b,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固定套设于所述手摇杆41。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转轴423固定穿设于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及第三伞齿轮4221a。
其中,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用于在所述手摇杆41转动时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转动,而带动所述转轴423旋转及第三伞齿轮4221a转动,进而带动与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固定连接的升降杆43在所述套管44内转动,进而所述升降杆43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套管44的方向运动。
其中,所述转轴423的延伸方向可与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及所述转轴423的延伸方向均垂直,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423平行,所述第三伞齿轮4221a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423平行,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423垂直且与所述升降杆43的延伸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及第三伞齿轮4221a套设所述转轴423并与所述转轴423周向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与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的轴交角为90°,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套设于所述手摇杆41并与所述手摇杆41周向固定,在所述手摇杆41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同向转动,进而带动垂直于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的第二伞齿轮4211b转动以及与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固定连接的转轴423转动,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的转动方向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的转动方向所在平面垂直,从而实现将所述手摇杆41的转动方向进行90°转向,使得所述转轴423的转动方向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手摇杆41的转动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
其中,所述第三伞齿轮4221a与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的轴交角为90°,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套设于所述升降杆43并与所述升降杆43周向固定,在所述转轴423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三伞齿轮4221a同向转动,进而带动与所述第三伞齿轮4221a垂直设置的第四伞齿轮4221b转动以及与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固定连接的升降杆43转动,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的转动方向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三伞齿轮4221a的转动方向所在平面垂直,从而实现将所述转轴423的转动方向进行90°转向,使得所述转轴423的转动方向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升降杆43的转动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从而,实现将所述手摇杆41的转动转化为所述升降杆43沿自身中心轴线的转动,而所述升降杆43通过与所述套管44的转动连接,将自身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沿自身的延伸方向的运动,进而实现了带动所述安装组件20上升和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上立柱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上立柱11以及第二上立柱12,所述安装组件2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立柱11以及第二上立柱12固定连接,所述下立柱3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下立柱31及第二下立柱32。
其中,所述转向传动组件42包括两个第二转向结构422,如图3所示,每一第二转向结构422包括一个第二伞齿轮组4221,所述转向传动组件42包括两个第二伞齿轮组4221,所述两个第二伞齿轮组4221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上立柱11及所述第二上立柱12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上立柱11及所述第二上立柱12在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转轴423固定穿设所述两个第二伞齿轮组4221并延伸出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一侧,所述第一伞齿轮组4211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423的延伸出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部分,所述支架100还包括两个升降杆43及两个套管44,所述两个升降杆43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二伞齿轮组4221转动连接,所述两个套管44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第二下立柱32内且分别套设所述两个升降杆43。
其中,所述第一伞齿轮组4211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423的延伸出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部分,即所述第一伞齿轮组4211设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一侧,也即所述手摇杆41设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一侧,用户可从所述安装组件20的侧边进行高度调节,便于操作。
其中,两个第三伞齿轮4221a的转动方向相同,使得两个第四伞齿轮4221b的转动方向相同,而使得两个升降杆43的转动方向相同,进而所述第一上立柱11及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运动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齿轮面远离所述第三伞齿轮4221a,两个第三伞齿轮4221a的齿轮面远离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两个第三伞齿轮4221a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的转动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即为所述第一上立柱11及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延伸方向。所述下立柱30的延伸方向即为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延伸方向。
其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一上立柱11及所述第二上立柱12,能够提高安装固定显示器的稳定性,而设置两个第二伞齿轮组4221,能够实现所述第一上立柱11及所述第二上立柱12同步上升或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4212固定设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一侧,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4212包括第一固定件主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内的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内且穿设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并与第一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内且穿设所述第二轴承,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垂直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轴承包括第一内圈和第一外圈,所述第一外圈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的内壁,所述第一内圈与所述第一外圈通过第一内圈与第一外圈之间的第一滚动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穿设所述第一内圈并与所述第一内圈周向固定,从而所述第一伞齿轮4211a可相对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沿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且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轴承包括第二内圈和第二外圈,所述第二外圈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的内壁,所述第二内圈与所述第二外圈通过第二内圈与第二外圈之间的第二滚动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穿设所述第二内圈并与所述第二内圈周向固定,从而所述第二伞齿轮4211b可相对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沿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且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从而,在所述上立柱10随所述升降杆43上升或下降时,所述第一伞齿轮组4211及所述手摇杆41同时上升或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二转向结构422包括两个第二伞齿轮组固定件4222,分别固定设于所述第一上立柱11和第二上立柱12内,每一第二伞齿轮组固定件4222包括第二固定件主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内的第三轴承及第四轴承,两个第二固定件主体分别与所述第一上立柱11和第二上立柱12固定连接,每一第二伞齿轮组4221的第三伞齿轮4221a设于一第二固定件主体内且穿设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内的第一轴承,所述第三伞齿轮4221a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每一第二伞齿轮组4221的第四伞齿轮4221b设于一第二固定件主体内且穿设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内的第二轴承,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轴承与所述第四轴承垂直设置。
其中,所述第三轴承包括第三内圈和第三外圈,所述第三外圈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的内壁,所述第三内圈与所述第三外圈通过第三内圈与第三外圈之间的第三滚动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伞齿轮4221a穿设所述第三内圈并与所述第三内圈周向固定,从而所述第三伞齿轮4221a可相对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沿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且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四轴承包括第四内圈和第四外圈,所述第四外圈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的内壁,所述第四内圈与所述第四外圈通过第四内圈与第四外圈之间的第四滚动体转动连接,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穿设所述第四内圈并与所述第四内圈周向固定,从而所述第四伞齿轮4221b可相对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沿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且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从而,在所述升降杆43上升或下降时,所述第二伞齿轮组4221上升或下降,使得所述上立柱10同时上升或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支架100还包括两个第二转向结构固定件95,每一第二转向结构固定件95罩设一第二转向结构422,通过螺杆穿设所述第一上立柱11及位于所述第一上立柱11内的第二转向结构422,实现将所述第二转向结构422与所述第一上立柱11在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并且,通过螺杆穿设所述第二上立柱12及位于所述第二上立柱12内的第二转向结构422,实现将所述第二转向结构422与所述第二上立柱12在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支架100还包括固定框50,所述固定框50固定设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4212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4212与所述第二上立柱12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固定框50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一侧。
其中,所述转轴423延伸出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部分穿设于所述固定框50内,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4212设于所述固定框50内,并与所述固定框50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伞齿轮组4211、所述手摇杆41及转轴423与所述固定框50固定连接。并且,通过设置所述固定框50,将所述转轴423、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4212及所述第一伞齿轮组4211收容于所述固定框50内,能够提高所述支架100的美观度。
请参阅图1、图2、图6及图7,图6为图1所示支架100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X的放大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6及图7所示,所述支架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55、固定板56及防倾斜结构57,所述第一连接件55连接于所述第一上立柱11及所述第二上立柱12之间,所述防倾斜结构57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5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固定板56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板56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55的远离所述安装组件20的一侧,所述固定板56包括主体部561及与所述主体部561固定连接的抵接部562,所述主体部561用于固定于墙体上,所述防倾斜结构57包括活动件571,所述活动件571与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抵接,所述活动件571用于在所述升降杆43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套管44的方向运动时沿相同方向在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上移动。
其中,如图7所示,所述固定板56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563,可通过至少一个螺杆穿设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563并锁紧在墙体内,而将所述固定板56固定在墙体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563的排列方向可与所述固定板56的延伸方向平行,加固所述固定板56与墙体的连接。
其中,如图6与图7所示,所述主体部561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所述抵接部562,所述相对两侧为垂直于所述主体部561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在所述主体部561与墙体接触并固定于墙体上时,所述抵接部562与墙体之间存在间隙。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所述主体部561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设置有所述抵接部562。
请参阅图7及图8,图8为图6与图7所示的防倾斜结构57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与图8所示,所述防倾斜结构57还包括防倾斜主体部572、紧固件573、固定轴574以及锁紧螺母575,所述防倾斜主体部572通过所述紧固件573锁紧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件55上,所述固定轴574穿设所述防倾斜主体部572以及所述活动件571,所述锁紧螺母575将所述固定轴574锁紧固定在所述防倾斜主体部572上,使得所述活动件571在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上立柱10相对固定。所述活动件571可为轴承,所述固定轴574固定穿设于所述活动件571的轴承内圈,所述活动件571的轴承外圈相对于所述固定轴574可转动。其中,如图8所示,所述防倾斜结构57还包括垫片576,设于所述活动件571与所述锁紧螺母575之间,以利于所述锁紧螺母575锁紧所述固定轴574。
其中,如图7所示,所述抵接部562的远离墙体的一侧与所述防倾斜主体部572接触,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与所述活动件571的轴承外圈相接触,所述活动件571的轴承外圈可沿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滚动。其中,在所述上立柱10沿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55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5固定连接的防倾斜主体部572沿相同方向运动,进而带动所述活动件571的轴承外圈在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滚动。
其中,所述活动件571位于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即所述活动件571抵靠于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在所述安装组件20安装有显示器,并调高所述安装组件20时,由于显示器有一定重量,所述支架100容易前倾,调节高度越高越易前倾,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固定板56固定于墙体上,并设置所述活动件571抵靠于所述固定板56的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使得当所述支架100具有前倾趋势时,所述抵接部562可为所述活动件571提供与前倾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即为所述支架100提供与前倾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从而避免所述支架100因前倾不稳导致易摔倒,并且,所述活动件571可在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滚动,使得在升降所述上立柱10时,所述活动件571可随所述上立柱10的升降在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滚动,从而避免了所述活动件571与墙体固定导致所述上立柱10无法升降。
请参阅图7与图9,图7示意了所述活动件571在所述抵接部562上沿远离所述下立柱30的方向运动后的所述支架100的状态,图9为所述活动件571在所述抵接部562上沿靠近所述下立柱30的方向运动后的支架100的状态图。如图7所示,在所述上立柱10沿远离所述下立柱30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活动件571在所述抵接部562上沿远离所述下立柱30的方向运动至所述抵接部562的远离支撑台面的一端。如图9所示,在所述上立柱10沿靠近所述下立柱30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活动件571在所述抵接部562上沿靠近所述下立柱30的方向运动至所述抵接部562的靠近支撑台面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支架100还包括调节件60,所述调节件60包括安装部61以及与所述安装部61呈夹角连接的弯折部62,所述安装部61安装固定于所述下立柱30的侧面,所述弯折部62用于固定于墙体上,使得所述下立柱30与墙体固定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调节件60可固定所述下立柱30于墙体上,进一步提高所述支架100的稳定性。
其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支架100可包括多个调节件60,所述多个调节件60可设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朝向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朝向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一下立柱31以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均固定于墙体上。例如,所述支架100包括四个调节件60,其中两个调节件60的安装部61沿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延伸方向排列,且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朝向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一侧,另外两个调节件60的安装部61沿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延伸方向排列,且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朝向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安装部61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63,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弯折部62的距离不同,使得在所述弯折部62固定于墙体上时,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63与墙体的距离不同,所述下立柱30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3,所述第二安装孔33用于与不同的第一安装孔63连接,以调节所述下立柱30与墙体的距离。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63可包括多排第一安装孔63,所述多排第一安装孔63的排布方向与所述下立柱30的延伸方向平行,每一排第一安装孔63的排列方向与所述下立柱30的延伸方向垂直。
其中,所述安装部61与所述弯折部62的夹角可为90°,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63可沿垂直于所述弯折部62的方向排布,从而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弯折部62之间的距离不同,在所述弯折部62固定于墙体时,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63与墙体的距离不同。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63中与所述弯折部62距离最短的一个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33连接时,所述弯折部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与所述下立柱30的靠近墙体的一侧齐平,使得在将与所述弯折部62距离最短的一个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33连接时,所述下立柱30可紧靠于墙体。
其中,所述下立柱30的用于安装所述安装部61的侧面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孔33,即,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朝向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朝向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一侧均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33,可通过螺栓拧入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63中的任一个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孔33而将所述第一安装孔63与第二安装孔33连接,从而可调节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与墙体的距离。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63中与所述弯折部62距离最短的一个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第二安装孔33连接时,所述弯折部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靠近墙体的一侧齐平,使得在将与所述弯折部62距离最短的一个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33连接时,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可紧靠于墙体。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下立柱32中与所述弯折部62距离最短的一个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第二安装孔33连接时,所述弯折部6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靠近墙体的一侧齐平,使得在将与所述弯折部62距离最短的一个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33连接时,所述第二下立柱32可紧靠于墙体。
请参阅图10至图12,为所述安装部61的不同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第二安装孔33连接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61包括三个第一安装孔63,如图10所示,所述安装部61的与所述弯折部62距离最大的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第二安装孔33连接,所述安装部61凸出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靠近墙体的一侧,所述第一下立柱31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为S1。如图11所示,所述安装部61的位于中间的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第二安装孔33连接,所述安装部61凸出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靠近墙体的一侧,所述第一下立柱31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为S2,S2小于S1。如图12所示,所述安装部61的与所述弯折部62距离最小的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第二安装孔33连接,所述弯折部的靠近墙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靠近墙体的一侧齐平,所述第一下立柱31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为S3,S3几乎为0。
从而,可通过将不同的第一安装孔6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33连接,可调节所述第一下立柱31与墙体的距离,可满足不同的墙面安装环境,例如墙面存在踢脚线、墙面插座及墙面走线等。
显然,所述第一安装孔6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弯折部62可开设有第二通孔621,可通过螺栓穿设所述弯折部62而将所述弯折部62固定于墙体上。
其中,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第二安装孔33以及第二下立柱32的第二安装孔33可分别与对应的安装部61上同一位置的第一安装孔63连接,使得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第二下立柱32与墙体的距离相同,有利于所述支架100稳固固定于墙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立柱10及所述下立柱30均呈管状,所述上立柱10的管径小于所述下立柱30的管径。如图2所示,所述支架100还包括上管套13以及下管套34,所述上管套13固定套设于所述上立柱10的靠近所述下立柱30的端部,即固定套设于所述上立柱10的底部,所述上管套13的管径小于所述下立柱30的管径,所述下管套34固定设于所述下立柱30的靠近所述上立柱10的端部的内壁,即固定设于所述下立柱30的顶部,所述下管套34的管径大于所述上立柱10的管径。
其中,所述上立柱10的外管径小于所述下立柱30的内管径,所述上管套13的外管径小于所述下立柱30的内管径,所述下管套34的内管径大于所述上立柱10的外管径,且所述下管套34的外管径小于所述下立柱30的内管径。
其中,所述上管套13以及所述下管套34可由摩擦系数较低的材料制成,例如,所述上管套13以及所述下管套34可由黄铜、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上管套13的外管径与所述上立柱10的外管径之和大致等于所述下立柱30的内管径,所述下管套34的外管径与所述上立柱10的外管径之和大致等于所述下立柱30的内管径。在所述上立柱10沿所述上立柱10的延伸方向在所述下立柱30内运动时,所述上立柱10通过所述上管套13与所述下立柱30的内壁接触,从而所述下立柱30可为所述上立柱10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以避免所述上立柱10在所述下立柱30内悬空,并且所述上管套13的摩擦系数较低,有利于所述上立柱10沿所述下立柱30的内壁移动;所述上立柱10穿设所述下管套34,所述下管套34与所述上立柱10的外壁相接触,从而所述下立柱30可进一步为所述上立柱10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并且所述下管套34的摩擦系数较低,有利于所述上立柱10的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上立柱11、所述第二上立柱12,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均呈管状,所述上管套13包括第一上管套131以及第二上管套132,所述下管套34包括第一下管套341以及第二下管套342,所述第一上管套131以及第二上管套132分别固定套设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靠近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端部及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靠近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端部,所述第一下管套341以及第二下管套342分别固定设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靠近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靠近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外管径小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内管径,所述第一上管套131的外管径小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内管径,所述第一下管套341的内管径大于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外管径,且所述第一下管套341的外管径小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内管径。
其中,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外管径小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内管径,所述第二上管套132的外管径小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内管径,所述第二下管套342的内管径大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外管径,且所述第二下管套342的外管径小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内管径。
其中,所述第一上管套131的外管径与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外管径之和大致等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内管径,所述第一下管套341的外管径与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外管径之和大致等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内管径。在所述第一上立柱11沿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延伸方向在所述第一下立柱31内运动时,所述第一上立柱11通过所述第一上管套131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内壁接触,从而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可为所述第一上立柱11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以避免所述第一上立柱11在所述第一下立柱31内悬空,并且所述第一上管套131的摩擦系数较低,有利于所述第一上立柱11沿所述下立柱30的内壁移动;所述第一上立柱11穿设所述第一下管套341,所述第一下管套341与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外壁相接触,从而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可进一步为所述第一上立柱11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并且所述第一下管套341的摩擦系数较低,有利于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移动。
其中,所述第二上管套132的外管径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外管径之和大致等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内管径,所述第二下管套342的外管径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外管径之和大致等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内管径。在所述第二上立柱12沿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延伸方向在所述第二下立柱32内运动时,所述第二上立柱12通过所述第二上管套132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内壁接触,从而所述第二下立柱32可为所述第二上立柱12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以避免所述第二上立柱12在所述第二下立柱32内悬空,并且所述第二上管套132的摩擦系数较低,有利于所述第二上立柱12沿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内壁移动;所述第二上立柱12穿设所述第二下管套342,所述第二下管套342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外壁相接触,从而所述第二下立柱32可进一步为所述第二上立柱12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并且所述第二下管套342的摩擦系数较低,有利于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支架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70,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70连接于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之间,以固定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使得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相对固定。
其中,所述支架100可包括多个第二连接件70,所述多个第二连接件70可间隔排布,且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第二下立柱32的延伸方向平行。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支架100可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70,所述第二连接件70的沿所述第二连接件70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70分别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朝向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一侧固定连接以及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朝向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一侧固定连接,能够较好地固定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
请参阅图13至图15,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21与卡挂件22的安装示意图,图14为卡挂件22挂设于固定件21上的示意图,图15为锁紧件223锁紧卡挂件22与固定件21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安装组件20包括固定件21以及卡挂件22,所述固定件21与所述上立柱10固定连接,所述卡挂件22与所述固定件21固定连接,所述卡挂件22用于安装显示器。
其中,如图13与图14所示,所述卡挂件22开设有第一卡挂槽221和第二卡挂槽222,所述固定件21包括第一凸出部211和第二凸出部212,所述第一凸出部211插入所述第一卡挂槽221内,所述第二凸出部212插入所述第二卡挂槽222内,使得所述卡挂件22挂设于所述固定件21上。
其中,如图13与图15所示,所述卡挂件22还包括锁紧件223,所述锁紧件223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挂槽222的远离所述第一卡挂槽221的一侧,所述锁紧件223的端部与所述固定件21抵接,使得所述卡挂件22固定于所述固定件21上。
其中,通过卡挂槽与凸出部卡合的方式,使得所述固定件21与所述卡挂件22能够快速定位以及安装。
其中,如图15所示,所述锁紧件223可为螺纹杆,在所述固定件21的第一凸出部211和第二凸出部212分别与所述卡挂件22的第一卡挂槽221和第二卡挂槽222卡合后,通过拧紧螺纹杆使得螺纹杆与所述固定件21抵接,并且使得螺纹杆与所述固定件21之间具有较大抵持力,从而,使得所述卡挂件22固定于所述固定件2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支架100还包括调整脚80,所述调整脚80固定于所述下立柱30的远离所述上立柱10的一端,且所述调整脚80用于调整所述下立柱30与支撑台面的距离。
其中,所述调整脚80包括螺纹部以及调整脚主体,所述下立柱30的远离所述上立柱10的一端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设有与所述螺纹部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可通过调整所述调整脚80拧入所述螺纹孔的深度调节所述下立柱30与支撑台面的距离。所述调整脚主体用于置于所述支撑台面上。
其中,所述调整脚80包括第一调整脚81及第二调整脚82,所述第一调整脚81及第二调整脚82分别与所述第一下立柱31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11的一端固定连接以及与所述第二下立柱32的远离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整脚81用于调整所述第一下立柱31与支撑台面的距离,所述第二调整脚82用于调整所述第二下立柱32与支撑台面的距离,从而通过第一调整脚81及第二调整脚82可将所述第一下立柱31及所述第二下立柱32调整至与支撑台面的距离相同,从而有利于所述第一上立柱11及所述第二上立柱12的同步上升和下降。
其中,在调节使用所述支架100的过程中,所述支架100的调整脚80的远离所述下立柱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5的距离可为1100mm-1530mm中的值。以适用于不同用户的观看高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支架,用于安装支撑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上立柱,为中空结构;
安装组件,用于安装显示器,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上立柱固定连接;
下立柱,用于置于支撑台面上,所述下立柱为中空结构;以及
升降机构,包括手摇杆、转向传动组件、升降杆以及套管,所述升降杆设于所述上立柱内,且与所述上立柱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升降杆可相对所述上立柱绕所述升降杆的中轴线转动,所述套管套设所述升降杆并且与所述升降杆转动连接,所述套管并固定于所述下立柱内,从而使得所述下立柱与所述上立柱通过所述套管以及所述升降杆可活动连接,所述转向传动组件与所述上立柱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升降杆固定连接,所述手摇杆与所述转向传动组件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安装组件的用于安装显示器的一侧位于所述上立柱的同一侧,所述手摇杆用于供操作而转动使得所述转向传动组件转动而带动所述升降杆在所述套管内转动,而使得所述升降杆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套管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所述上立柱及所述安装组件沿靠近或远离所述下立柱的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转向结构、第二转向结构以及转轴,所述第一转向结构与所述手摇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结构与所述上立柱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升降杆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固定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向结构及所述第二转向结构,所述手摇杆用于供操作而转动使得所述第一转向结构转动而带动所述转轴旋转以及所述第二转向结构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升降杆在所述套管内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结构包括第一伞齿轮组,所述第二转向结构包括第二伞齿轮组,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包括相互垂直且啮合的第一伞齿轮及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手摇杆,所述第二伞齿轮组包括相互垂直且啮合的第三伞齿轮及第四伞齿轮,所述第二伞齿轮组设于所述上立柱内,且与所述上立柱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固定穿设于所述第二伞齿轮及第三伞齿轮,所述升降杆固定穿设于所述第四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用于在所述手摇杆转动时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伞齿轮转动,而带动所述转轴旋转及第三伞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与所述第四伞齿轮固定连接的升降杆在所述套管内转动,所述升降杆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套管的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立柱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上立柱以及第二上立柱,所述安装组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立柱以及第二上立柱固定连接,所述下立柱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下立柱及第二下立柱,所述转向传动组件包括两个第二伞齿轮组,所述两个第二伞齿轮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上立柱及所述第二上立柱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上立柱及所述第二上立柱在所述第一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固定穿设所述两个第二伞齿轮组并延伸出所述第二上立柱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的一侧,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的延伸出所述第二上立柱的部分,所述支架还包括两个升降杆及两个套管,所述两个升降杆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二伞齿轮组转动连接,所述两个套管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下立柱及第二下立柱内且分别套设所述两个升降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结构还包括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固定设于所述第二上立柱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的一侧,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主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内的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与所述第二上立柱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伞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内且穿设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伞齿轮并与第一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伞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内且穿设所述第二轴承,所述第二伞齿轮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二伞齿轮组固定件,分别固定设于所述第一上立柱和第二上立柱内,每一第二伞齿轮组固定件包括第二固定件主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内的第三轴承及第四轴承,两个第二固定件主体分别与所述第一上立柱和第二上立柱固定连接,每一第二伞齿轮组的第三伞齿轮设于一第二固定件主体内且穿设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内的第一轴承,所述第三伞齿轮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每一第二伞齿轮组的第四伞齿轮设于一第二固定件主体内且穿设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内的第二轴承,所述第四伞齿轮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主体在所述上立柱的延伸方向上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固定设于所述第二上立柱的远离所述第一上立柱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伞齿轮组固定件与所述第二上立柱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固定板及防倾斜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上立柱及所述第二上立柱之间,所述防倾斜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固定板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远离所述安装组件的一侧,所述固定板包括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的抵接部,所述主体部用于固定于墙体上,所述防倾斜结构包括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所述抵接部的靠近墙体的一侧抵接,所述活动件用于在所述升降杆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套管的方向运动时沿相同方向在所述抵接部的靠近墙体的一侧上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括安装部以及与所述安装部呈夹角连接的弯折部,所述安装部安装固定于所述下立柱的侧面,所述弯折部用于固定于墙体上,使得所述下立柱与墙体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与所述弯折部的距离不同,使得在所述弯折部固定于墙体上时,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与墙体的距离不同,所述下立柱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与不同的第一安装孔连接,以调节所述下立柱与墙体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立柱及所述下立柱均呈管状,所述上立柱的管径小于所述下立柱的管径,所述支架还包括上管套以及下管套,所述上管套固定套设于所述上立柱的靠近所述下立柱的端部,所述上管套的管径小于所述下立柱的管径,所述下管套固定设于所述下立柱的靠近所述上立柱的端部的内壁,所述下管套的管径大于所述上立柱的管径。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下立柱及所述第二下立柱之间,以固定所述第一下立柱及所述第二下立柱。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固定件以及卡挂件,所述卡挂件用于安装显示器,所述卡挂件开设有第一卡挂槽和第二卡挂槽,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插入所述第一卡挂槽内,所述第二凸出部插入所述第二卡挂槽内,使得所述卡挂件挂设于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卡挂件还包括锁紧件,所述锁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挂槽的远离所述第一卡挂槽的一侧,所述锁紧件的端部与所述固定件抵接,使得所述卡挂件固定于所述固定件上。
CN202223219477.8U 2022-12-01 2022-12-01 支架 Active CN219221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9477.8U CN219221981U (zh) 2022-12-01 2022-12-01 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9477.8U CN219221981U (zh) 2022-12-01 2022-12-01 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21981U true CN219221981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6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9477.8U Active CN219221981U (zh) 2022-12-01 2022-12-01 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219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7013827A1 (en) Telescopic screw lift, especially for lifting a flat tv screen from the furniture container into a display position
CN219221981U (zh) 支架
CN115773452A (zh) 支架
CN117190038A (zh) 一种多级电动伸缩的支架
KR200209456Y1 (ko) Pdp 텔레비젼의 벽걸이장치
CN211701334U (zh) 升降式机房走线架
CN212427944U (zh) 一种装配式地面锥齿轮调节脚结构
CN221989714U (zh) 一种钢结构抗风柱
CN214433914U (zh) 可升降毛巾杆及置物架
KR200241392Y1 (ko) 표시장치의 고정유니트
CN211447618U (zh) 支撑脚架以及上基座
CN220506441U (zh) 一种墙挂式可调节电视架
CN220152245U (zh) 一种电视机支架
CN220713199U (zh) 一种升降装置及学习桌和学习椅
CN218234087U (zh) 一种钢结构楼梯
CN221146120U (zh) 壁挂结构及显示装置
CN218493322U (zh)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调节式安全围挡
CN214035044U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围栏支架
CN220669051U (zh) 一种多级电动伸缩的支架
KR200384317Y1 (ko) 학생용 책상 및 의자의 높낮이 조절장치
CN213742161U (zh) 一种组合刚性门型支架
CN115463443B (zh) 一种用于制药的精馏系统
CN221779213U (zh) 园林景观施工用警示围栏
CN216587511U (zh) 高架地板的脚架
CN221941894U (zh) 一种脚手架底托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