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21871U - 终端支架 - Google Patents

终端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21871U
CN219221871U CN202320678339.1U CN202320678339U CN219221871U CN 219221871 U CN219221871 U CN 219221871U CN 202320678339 U CN202320678339 U CN 202320678339U CN 219221871 U CN219221871 U CN 219221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base
annular piece
top plat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7833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宝钗
徐志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67833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21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21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218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终端支架,其具备:转动臂,其一端部与底板的底板连接座铰链;转动臂的另一端部与顶板的顶板连接座铰链,转动臂的另一端部与顶板的顶板连接座通过连接构造铰链,连接构造具有:螺栓,贯穿顶板连接座,并且与转动臂的另一端部螺合;第一环状件,其定位于顶板连接座,并且在第一环状件的背向连接座的一端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螺旋齿;第二环状件,其定位于转动臂的一端部,并且在第二环状件的面向第一环状的一端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二螺旋齿;中间环状件,其夹持于第一环状件与第二环状件之间,并且在中间环状件的两个端面上形成有分别与多个第一螺旋齿以及多个第二螺旋齿咬合的多个中间螺旋齿。

Description

终端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日本外观专利登记JP1731224中,公开了一种终端支架,其中,其具备:底板,其设置有连接座;转动臂,其一端部与底板的连接座铰链;顶板,其设置有连接座,转动臂的另一端部与顶板的连接座铰链。
然而,在日本外观专利登记JP1731224中,由于转动臂与连接座均通过压入进行铰链,因此在进行终端用支架折叠时比较费劲。此外,经过长时间使用后,铰链处较容易松动,从而导致难以保持预定的支撑姿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折叠并且铰链处不易松动的终端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某一方式,提供一种终端支架,其具备:
底板,其设置有连接座;
转动臂,其一端部与所述底板的所述连接座铰链;
顶板,其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转动臂的另一端部与所述顶板的所述连接座铰链,
所述转动臂的一端部与所述底板的所述连接座、以及所述转动臂的另一端部与所述顶板的所述连接座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连接构造铰链,
所述连接构造具有:
螺栓,其贯穿所述连接座,并且与所述转动臂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螺合;
第一环状件,其以所述螺栓位于其内周侧的方式定位于所述连接座,并且在所述第一环状件的背向所述连接座的一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多个第一螺旋齿;
第二环状件,其以所述螺栓位于其内周侧的方式定位于所述转动臂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并且在所述第二环状件的面向所述第一环状件的一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多个第二螺旋齿;
中间环状件,其以所述螺栓位于其内周侧的方式夹持于所述第一环状件与所述第二环状件之间,并且在所述中间环状件的两个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螺旋齿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螺旋齿咬合的多个中间螺旋齿,
当所述第一环状件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状件朝向一圆周方向转动时,所述中间环状件与所述第二环状件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
当所述第一环状件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状件朝向另一圆周方向转动时,所述中间环状件与所述第一环状件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易于折叠并且铰链处不易松动的终端支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支架的折叠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支架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转动臂的立体图。
图4为底板的立体图。
图5为顶板的立体图。
图6为省略了一方转动臂的折叠状态下的终端支架的立体图。
图7为省略了一方转动臂的折叠状态下的终端支架的正视图。
图8为第一环状件的立体图。
图9为省略了底座的终端支架的仰视图。
图10为轴部件的立体图。
图11为转动盘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下,也可简称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支架100进行说明。
(终端支架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支架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支架100的折叠状态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支架100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支架100具备:底座1;底板2,其设置有一对作为连接座的底板连接座21,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设置于底座1上;一对转动臂3,其一端部分别与底板2的一对底板连接座21铰链;顶板4,其设置有一对作为连接座的顶板连接座41,一对转动臂3的另一端部分别与顶板4的一对顶板连接座41铰链。
该终端支架100能够在图2所示的展开的使用状态下对平板电脑等终端进行支撑,也能够在图1所示的折叠状态下对其本身进行收纳。通过将一对转动臂3以及顶板4进行转动,能够完成终端支架100的折叠,从而实现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的切换。
一对底板连接座21突起设置于底板2的两侧。
在终端支架100的折叠状态下,顶板4的面向于底座1的一面上设置有朝向底座1一侧(即下侧)突起的一对顶板连接座41。此外,在终端支架100的展开状态下,顶板4的靠近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一对支撑爪42,一对该支撑爪42用于对终端进行支撑。在此,终端可以是平板电脑也可以是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一对转动臂3分别设置于一对底板连接座21以及一对顶板连接座41的外侧,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分别设置于一对底板连接座21以及一对顶板连接座41的内侧,或者,也可以一对转动臂3之中的一个设置于一对底板连接座21与一对顶板连接座41之间,一对转动臂3之中的另一个设置于一对底板连接座21与一对顶板连接座41之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转动臂3的一端部与底板2的一对底板连接座21、以及一对转动臂3的另一端部与顶板4的一对顶板连接座41中的双方均通过连接构造5铰链(请参照图3以及图4)。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一对转动臂3的一端部与底板2的一对底板连接座21、以及一对转动臂3的另一端部与顶板4的一对顶板连接座41中的任意一方可以通过连接构造5铰链。而且,之后对转动臂3以及连接构造5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底板2通过转动构造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设置于底座1上。而且,之后对转动构造6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转动臂以及连接构造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8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动臂3以及连接构造5的结构进行说明。关于连接构造5,仅对设置于动臂3的另一端部以及顶板4的顶板连接座41上的连接构造5进行说明,而省略说明设置于转动臂3的一端部以及底板2的底板连接座21上的连接结构5。
图3为转动臂3的立体图。图4为底板2的立体图。图5为顶板4的立体图。图6为省略了一方转动臂3的折叠状态下的终端支架100的立体图。图7为省略了一方转动臂3的折叠状态下的终端支架100的正视图。图8为第一环状件52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动臂3具有:长条状的转动臂本体31;环状的收纳槽32,其形成于转动臂本体31的两端部,并且分别面向底板连接座21以及顶板连接座41;作为转动轴的内螺纹座33,其以可与后述的螺栓51(参照图6等)螺合的方式设置于收纳槽32的内周侧;作为第一定位件的转动臂定位槽34,其以与收纳槽32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收纳槽32的外周侧。
如图4所示,在底板连接座21上形成有贯穿孔211以及作为第二定位件的连接座定位槽212。连接座定位槽212面向转动臂3,并且以与贯穿孔211连通的方式形成于贯穿孔211的外周侧。
如图5所示,在顶板连接座41上形成有贯穿孔411以及作为第二定位件的连接座定位槽412。连接座定位槽412面向转动臂3,并且以与贯穿孔411连通的方式形成于贯穿孔411的外周侧。
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5具有螺栓51、第一环状件52、第二环状件53、中间环状件54以及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55(具体为压簧)。其中,第一环状件52、第二环状件53以及中间环状件54由非金属构成,具体由尼龙材料构成。
在螺栓51与转动臂3的内螺纹座33螺合的状态下,第一环状件52、第二环状件53、中间环状件54以及弹簧55以被内螺纹座33贯穿支撑的方式收纳于收纳槽32。由此,通过将构成连接结构5的第一环状件52、第二环状件53、中间环状件54以及弹簧55隐藏收纳于转动臂3的收纳槽32内,能够避免第一环状件52、第二环状件53、中间环状件54以及弹簧55的外露,从而提高终端支架100整体的美观性。
螺栓51贯穿顶板连接座41的贯穿孔411,并且与转动臂3的另一端部处的内螺纹座33螺合。螺栓51包括形成有外螺纹的螺杆511和形成于螺杆511一端的螺帽512。如图6以及图7所示,螺栓51的螺帽512位于顶板连接座41的内侧。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第一环状件52的背向顶板连接座41的一端面(即,面向中间环状件54的一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多个第一螺旋齿521。各第一螺旋齿521构成为从第一环状件52的内周延伸至第一环状件52的外周。此外,各第一螺旋齿521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直壁521a和从第一直壁521a的顶端朝向一圆周方向(图6以及图7的箭头R1方向)的相邻的第一直壁521a的底端延伸的第一倾斜壁521b。
此外,如图8所示,在第一环状件52的面向顶板连接座41的另一端面上设置有突出的作为第二被定位件的定位突起522。通过将定位突起522卡合至连接座定位槽412,从而能够使第一环状件52以螺栓51的螺杆511位于第一环状件52内周侧的方式定位于顶板连接座41。即,第一环状盘件52与顶板连接座41形成一体,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二定位件以及第二被定位件分别由连接座定位槽212,、412以及定位突起522构成,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由设置于连接座(底板连接座21、顶板连接座41)上的定位突起以及形成于第一环状件52、并与该定位突起配合的凹槽构成。而且,第二定位件以及第二被定位件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第二环状件53的面向第一环状件52的一端面(即,面向中间环状件54的一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多个第二螺旋齿531。各第二螺旋齿531构成为从第二环状件53的内周延伸至第二环状件53的外周。此外,各第二螺旋齿531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二直壁531a和从第二直壁531a的顶端朝向一圆周方向(图6以及图7的箭头R1方向)的相邻的第二直壁531a的底端延伸的第二倾斜壁531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旋齿521与第二螺旋齿531之间的间距相同。此外,第一直壁521a的高度(即、第一直壁521a的顶端至第一直壁521a的底端的距离)与第二直壁531a(即、第二直壁531a的顶端至第一直壁521a的底端的距离)的高度相同,第一倾斜壁521b的长度与第二倾斜壁531b的长度相同。由此,能够使正向转动顶板4时的操作手感与反向转动顶板4的操作手感相同。然而,第一螺旋齿521与第二螺旋齿531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两者间距不同。
此外,在第二环状件53外周设置有突出的作为被第一定位件的定位突起532。通过定位突起532卡合至转动臂定位槽34,从而能够使第二环状件53以螺栓51的螺杆511位于第二环状件53内周侧的方式定位于转动臂3的收纳槽32。即,第二环状件53与转动臂3形成一体,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转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定位件以及第一被定位件分别由转动臂定位槽34以及定位突起532构成,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由设置于转动臂3上的定位突起以及形成于第二环状件53、并与该定位突起配合的凹槽构成。而且,第一定位件以及第一被定位件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如图6以及图7所示,中间环状件54以螺栓51的螺杆511位于中间环状件54内周侧的方式夹持于第一环状件52与第二环状件53之间。此外,在中间环状件54的两个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分别与多个第一螺旋齿521以及多个第二螺旋齿531咬合的多个中间螺旋齿541。
各中间螺旋齿541构成为从中间环状件54的内周延伸至中间环状件54的外周。各中间螺旋齿541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中间直壁541a和从中间直壁541a的顶端朝向另一圆周方向(图6以及图7的箭头R2方向)的相邻的中间直壁541a的底端延伸的中间倾斜壁541b。
面向第一环状件52的各螺旋齿541的中间直壁541a与第一直壁521a面抵接,面向第一环状件52的各螺旋齿541的中间倾斜壁541b与第一倾斜壁521b面抵接。另一方面,面向第二环状件53的各螺旋齿541的中间直壁541a与第二直壁531a面抵接,面向第二环状件53的各螺旋齿541的中间倾斜壁541b与第二倾斜壁531b面抵接。由此,既能够易于通过第一环状件52以及中间环状件54构成一单向转动构造,又能够易于通过第二环状件53以及中间环状件54构成另一单向转动构造。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弹簧55设置于第二环状件53的背向中间环状件54的一侧,即位于第二环状件53与收纳槽32的底面之间。此外,弹簧55使第二环状件53按压中间环状件54以及第一环状件52,从而能够使第一环状件52紧贴顶板连接座41。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由弹簧55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相互排斥的一对磁铁构成,只要能够使第二环状件53按压中间环状件54以及第一环状件52,从而能够使第一环状件52紧贴顶板连接座41即可。
当向顶板4施加一个朝向一圆周方向(图6以及图7的箭头R1方向)的施力时,第一环状件52相对于第二环状件53朝向一圆周方向转动,中间环状件54与第二环状件53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
具体而言,当向顶板4施加一个朝向一圆周方向(图6以及图7的箭头R1方向)的施力时,第一环状件52相对于中间环状件54能够朝向一圆周方向转动,第一环状件52的第一螺旋齿521沿着中间倾斜壁541b滑动,越过中间倾斜壁541b的顶端(即中间直壁541a的顶端)后,落入相邻的中间倾斜壁541b的底端(即中间直壁541a的底端)。此时,由于中间直壁541a与第二直壁531a相抵,因此中间环状件54与第二环状件53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两者作为一体相对于第一环状件52朝向另一圆周方向(图6以及图7的箭头R2方向)转动。由此,能够实现顶板4朝向一圆周方向转动。
此外,在第一环状件52相对于中间环状件54和第二环状件53朝向一圆周方向转动的过程中,中间环状件54和第二环状件53在轴向上反复移动。具体而言,在第一环状件52的第一螺旋齿521沿着中间倾斜壁541b滑动的过程中,中间环状件54和第二环状件53反抗弹簧55的按压力而朝向远离顶板连接座41的方向(即朝向收纳槽32的底面方向)移动,在第一螺旋齿521越过中间倾斜壁541b的顶端(即中间直壁541a的顶端)后,落入相邻的中间倾斜壁541b的底端(即中间直壁541a的底端)的过程中,中间环状件54和第二环状件53由于弹簧55的按压力而朝向接近顶板连接座41的方向移动。
当向顶板4施加一个朝向另一圆周方向(图6以及图7的箭头R2方向)的施力时,第一环状件52相对于第二环状件53朝向另一圆周方向转动,中间环状件54与第一环状件52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
具体而言,当向顶板4施加一个朝向另一圆周方向(图6以及图7的箭头R2方向)的施力时,第一环状件52相对于第二环状件53能够朝向另一圆周方向转动,中间环状件54的中间螺旋齿541沿着第二倾斜壁531b滑动,越过第二倾斜壁531b的顶端(即第二直壁531a的顶端)后,落入相邻的第二倾斜壁531b的底端(即第二直壁531a的底端)。此时,由于中间直壁541a与第一直壁521a相抵,因此中间环状件54与第一环状件52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两者作为一体相对于第二环状件53朝向另一圆周方向(图6以及图7的箭头R2方向)转动。由此,能够实现顶板4朝向另一圆周方向转动。
此外,在第一环状件52和中间环状件54相对于第二环状件53朝向另一圆周方向转动的过程中,第二环状件53在轴向上反复移动。具体而言,在中间环状件54的中间螺旋齿541沿着第二倾斜壁531b滑动的过程中,第二环状件53反抗弹簧55的按压力而朝向远离顶板连接座41的方向(即朝向收纳槽32的底面方向)移动,在中间螺旋齿541越过第二倾斜壁531b的顶端(即第二直壁531a的顶端)后,落入相邻的第二倾斜壁531b的底端(即第二直壁531a的底端)的过程中,第二环状件53由于弹簧55的按压力而朝向接近顶板连接座41的方向移动。
当未向顶板4施力时,通过弹簧55的施力使第一环状件52的第一螺旋齿521与中间环状件54的中间螺旋齿541咬合,并且使第二环状件53的第二螺旋齿531与中间环状件54的中间螺旋齿541咬合。此时,第一环状件52、第二环状件53以及中间环状件54的三者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由此,即使在顶板4上置载终端,也能使顶板4与转动臂3之间的所形成的某一角度被稳定得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环状件52以及中间环状件54所构成的一单向转动构造和中间环状件54以及第二环状件53构成的另一单向转动构造结合,从而能够易于实现顶板4的双向转动,并且作为铰链处的转动臂3的另一端部与顶板连接座41之间不易出现使用过度而松动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提供一种易于折叠并且铰链处不易松动的终端支架100,从而延长终端支架100的使用寿命。此外,在顶板4的转动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由于咬合的螺旋齿间的错位而带来的操作手感。
此外,由于一单向转动构造以及另一单向转动构造共用同一弹簧55,因此不用针对每个单向转动构造均设置弹簧,从而能够简化连接构造5的结构。
(转动构造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9至图11对转动构造6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9为省略了底座1的终端支架11的仰视图。图10为轴部件7的立体图。图11为转动盘8的立体图。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动构造6具有轴部件61、弹簧62、珠子63以及环状(具体为,圆环状)的转动盘64。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轴部件61具有:大致圆柱状的轴本体611,其插入底板2的通孔22(参照图4);法兰板612,其以不能插入底板2的通孔22的方式设置于轴本体611的一端面(上端面),从而能够防止底板2从轴本体611的一端侧脱落;一对螺孔613,其形成于轴本体611的另一端面(下端面);一对收纳凹部614,其形成为从轴本体611的外周沿着轴本体611的径向延伸。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弹簧62收纳于收纳凹部614。珠子63设置于弹簧62的一端,其一部分从收纳凹部614突出。
如图9以及图11所示,转动盘64设置于轴本体611的外周侧。转动盘64具有:大环部641;小环部642,其与大环部641连接,并且内径与大环部641相同;多个槽643,其以能够收纳珠子63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于大环部641以及小环部642的整个内周;作为被定位件的多个定位凸起644,其相互之间隔开预定距离从小环部642的外周突出。
与此相对,参照图4,在底板2的底面形成有大致圆形的收纳槽23,收纳槽23能够对小环状642进行收纳,并且与通孔22连通。从收纳槽23的外周向外突出有作为定位件的多个定位凹槽24,其以相互之间隔开预定距离的方式形成于收纳槽23的外周侧。
如图9至图11所示,通过将定位凸起644卡合至定位凹槽24,从而以转动盘64的小环部641收纳于底板2的收纳槽23的方式能够使转动盘64定位于底板2。即,转动盘64与底板2形成一体,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转动。接下来,通过将轴部件61的轴本体611插通(即贯穿)底板2的通孔22以及转动盘64的内周侧,并通过螺栓将轴部件61固定于底座1。在该状态下,轴本体611位于转动盘64的内周侧,设置于弹簧62的一端的珠子63的一部分卡入转动盘64的槽643。当转动底板2时,底板2与转动盘64一体转动,弹簧62不断进行伸缩运动,使珠子63收纳于不同的槽643,从而能够体验到转动底板2时的操作手感。
此外,由于大环部641从底板2的收纳槽23突出,从而转动盘64(具体而言,大环部641)将底座1与底板2隔开。换言之,通过在底座1与底板2之间设置转动盘64(具体而言,大环部641),使底座1与底板2之间存在间隙。由此,在转动底板2的过程中,使面积较小的大环部641的底面与底座1的顶面滑动接触,从而能够避免面积较大的底板2的底面与底座1的顶面的直接滑动接触。其结果为,使底板2的转动变得更为顺畅。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转动构造6构成为具有转动盘64,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转动盘64。在该情况下,能够对珠子63的一部分进行收纳的多个槽被直接形成于底板2的整个内周。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支架100所起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种终端支架100,其具备:底板2,其设置有连接座21;转动臂3,其一端部与底板2的连接座21铰链;顶板,其设置有连接座41,转动臂3的另一端部与顶板41的连接座41铰链,转动臂3的一端部与底板2的连接座21、以及转动臂3的另一端部与顶板4的连接座41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连接构造5铰链,连接构造5具有:螺栓51,其贯穿连接座21、41,并且与转动臂3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螺合;第一环状件52,其以螺栓51位于其内周侧的方式定位于连接座21、41,在第一环状件52的背向连接座21、41的一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多个第一螺旋齿521;第二环状件53,其以螺栓51位于其内周侧的方式定位于转动臂3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并且在第二环状件53的面向第一环状件52的一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多个第二螺旋齿531;中间环状件54,其以螺栓51位于其内周侧的方式夹持于第一环状件52与第二环状件53之间,并且在中间环状件54的两个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分别与多个第一螺旋齿521以及多个第二螺旋齿531咬合的多个中间螺旋齿541,当第一环状件52相对于第二环状件53朝向一圆周方向转动时,中间环状件54与第二环状件53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当第一环状件52相对于第二环状件53朝向另一圆周方向转动时,中间环状件54与第一环状件52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一环状件52以及中间环状件54所构成的一单向转动构造和中间环状件54以及第二环状件53构成的另一单向转动构造结合,从而能够易于实现顶板4的双向转动,并且作为铰链处的转动臂3的另一端部与顶板连接座41之间不易出现使用过度而松动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提供一种易于折叠并且铰链处不易松动的终端支架100,从而延长终端支架100的使用寿命。此外,在顶板4的转动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由于咬合的螺旋齿间的错位而带来的操作手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造5还包括弹簧55,其设置于第二环状件53的背向中间环状件54的一侧,使第二环状件53按压中间环状件54。
根据该结构,由于一单向转动构造以及另一单向转动构造共用同一弹簧55,因此不用针对每个单向转动构造均设置弹簧,从而能够简化连接构造5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动臂3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形成有供螺栓51螺合的内螺纹座33和位于内螺纹座33外周侧的收纳槽32,第一环状件52、第二环状件53以及中间环状件54以被位于这些环状件内周侧的内螺纹座33支撑的方式收纳于收纳槽32。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构成连接结构5的第一环状件52、第二环状件53、中间环状件54以及弹簧55隐藏收纳于转动臂3的收纳槽32内,能够避免第一环状件52、第二环状件53、中间环状件54以及弹簧55的外露,从而提高终端支架100整体的美观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一螺旋齿521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直壁521a和从第一直壁521a的顶端朝向一圆周方向的相邻的第一直壁521a的底端延伸的第一倾斜壁521b,各第二螺旋齿531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二直壁531a和从第二直壁531a的顶端朝向一圆周方向的相邻的第二直壁531a的底端延伸的第二倾斜壁531b。
根据该结构,既能够易于通过第一环状件52以及中间环状件54构成一单向转动构造,又能够易于通过第二环状件53以及中间环状件54构成另一单向转动构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支架100还具备底座1和转动构造6,底板2通过转动构造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设置于底座1,转动构造6具有:轴部件61,其插入底板2,并且固定于底座1;收纳凹部614,其形成为从轴部件61的外周沿着轴部件61的径向延伸;弹簧62,其收纳于收纳凹部614;珠子63,其设置于弹簧62的一端;环状的转动盘64,其设置在轴部件61的外周侧,并且定位于底板2;多个槽643,其以能够收纳珠子63的方式形成于转动盘64的整个内周,转动盘64设置于底座1与底板2之间,使底座1与底板2之间存在间隙。
根据该结构,当转动底板2时,底板2与转动盘64一体转动,弹簧62不断进行伸缩运动,使珠子63收纳于不同的槽643,从而能够体验到转动底板2时的操作手感。
此外,在转动底板2的过程中,使面积较小的转动盘64的底面与底座1的顶面滑动接触,从而能够避免面积较大的底板2的底面与底座1的顶面的直接滑动接触。其结果为,使底板2的转动变得更为顺畅。
以上,虽然对本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并不是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的意思。

Claims (6)

1.一种终端支架,其具备:
底板,其设置有连接座;
转动臂,其一端部与所述底板的所述连接座铰链;
顶板,其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转动臂的另一端部与所述顶板的所述连接座铰链,
所述转动臂的一端部与所述底板的所述连接座、以及所述转动臂的另一端部与所述顶板的所述连接座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连接构造铰链,
所述连接构造具有:
螺栓,其贯穿所述连接座,并且与所述转动臂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螺合;
第一环状件,其以所述螺栓位于其内周侧的方式定位于所述连接座,并且在所述第一环状件的背向所述连接座的一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多个第一螺旋齿;
第二环状件,其以所述螺栓位于其内周侧的方式定位于所述转动臂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并且在所述第二环状件的面向所述第一环状件的一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多个第二螺旋齿;
中间环状件,其以所述螺栓位于其内周侧的方式夹持于所述第一环状件与所述第二环状件之间,并且在所述中间环状件的两个端面上沿着圆周方向整周形成有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螺旋齿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螺旋齿咬合的多个中间螺旋齿,
当所述第一环状件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状件朝向一圆周方向转动时,所述中间环状件与所述第二环状件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
当所述第一环状件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状件朝向另一圆周方向转动时,所述中间环状件与所述第一环状件之间不产生相对转动。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终端支架,其中,
所述连接构造还包括施力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环状件的背向所述中间环状件的一侧,使所述第二环状件按压所述中间环状件。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终端支架,其中,
在所述转动臂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形成有供所述螺栓螺合的内螺纹座和位于所述内螺纹座外周侧的收纳槽,
所述第一环状件、所述第二环状件以及所述中间环状件以被位于这些环状件内周侧的所述内螺纹座支撑的方式收纳于所述收纳槽。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终端支架,其中,
各所述第一螺旋齿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直壁和从所述第一直壁的顶端朝向一圆周方向的相邻的所述第一直壁的底端延伸的第一倾斜壁,
各所述第二螺旋齿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二直壁和从所述第二直壁的顶端朝向一圆周方向的相邻的所述第二直壁的底端延伸的第二倾斜壁。
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终端支架,其中,
还具备底座和转动构造,
所述底板通过所述转动构造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设置于所述底座,
所述转动构造具有:
轴部件,其插入所述底板,并且固定于所述底座;
收纳凹部,其形成为从所述轴部件的外周沿着所述轴部件的径向延伸;
弹簧,其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
珠子,其设置于所述弹簧的一端;
环状的转动盘,其设置在所述轴部件的外周侧,并且定位于所述底板;
多个槽,其以能够收纳所述珠子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转动盘的整个内周,
所述转动盘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底板之间,使所述底座与所述底板之间存在间隙。
6.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终端支架,其中,
还具备底座和转动构造,
所述底板通过所述转动构造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设置于所述底座,
所述转动构造具有:
轴部件,其插入所述底板,并且固定于所述底座;
收纳凹部,其形成为从所述轴部件的外周沿着所述轴部件的径向延伸;
弹簧,其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
珠子,其设置于所述弹簧的一端;
多个槽,其以能够收纳所述珠子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底板的整个内周。
CN202320678339.1U 2023-03-23 2023-03-23 终端支架 Active CN219221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8339.1U CN219221871U (zh) 2023-03-23 2023-03-23 终端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8339.1U CN219221871U (zh) 2023-03-23 2023-03-23 终端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21871U true CN219221871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5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78339.1U Active CN219221871U (zh) 2023-03-23 2023-03-23 终端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218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8583B (zh) 樞轉裝置
KR20120101630A (ko) 관절식 램프
CN201664791U (zh) 孔锯芯棒组件
US20070214603A1 (en) Incremental Locking Hinge Assembly
US7762504B2 (en) Base for display device
CN219221871U (zh) 终端支架
JPS6122427B2 (zh)
CN116293308A (zh) 终端支架
CN115111496A (zh) 关节装置
TW201400719A (zh) 伸縮型萬向連接器
JP3165784U (ja) ヒンジ及びそのヒンジを有する携帯型装置
CN101376063A (zh) 关节
CN211669890U (zh) 旋转机构
US20090304377A1 (en) Rotary joint device, support frame and camera apparatus
CN213271814U (zh) 摄影器材组件及其球头组件
JP2006503235A (ja) 保持エレメント
US20110047755A1 (en) Hinge
CN112325058A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器
CN216485940U (zh) 摄影器材组件及其连接头
CN213242367U (zh) 一种钥匙钮开关
JP3239260U (ja) 締め付け機構
CN216715653U (zh) 显示器支架和显示装置
JP3545363B2 (ja) ヒンジ装置
CN110952624A (zh) 一种龙头安装结构及其龙头组件
KR200274177Y1 (ko) 캐스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