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7348U - 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7348U
CN219207348U CN202223187904.9U CN202223187904U CN219207348U CN 219207348 U CN219207348 U CN 219207348U CN 202223187904 U CN202223187904 U CN 202223187904U CN 219207348 U CN219207348 U CN 219207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branch
catheter
cavity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879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信武
蒲蕻吉
吴昭瑜
叶开创
赵振
李博
杨心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7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7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包括主体磁导管、分支磁导管;分支磁导管内部设有一直径小于其本身的带第一空腔第一内保护层管,分支磁导管末端为第一磁极区,位于第一磁极区内分支磁导管与第一内保护层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与第一磁装置;主体磁导管内部设有一直径小于其本身的带第二空腔的第二内保护层管;主体磁导管的一端为弯曲部,弯曲部末端为第二磁极区,位于第二磁极区内主体磁导管与第二内保护层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与第二磁装置;第一磁装置与第二磁装置吸合后,能够使第一空腔对准并贴合第二空腔。

Description

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血管腔内支架术中,目前主要分支血管定位方式为: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下通过注射造影剂显影分支血管进行定位。其方法是患者经皮穿刺后在血管腔中置入导丝和导管,患者待定位部位在X线的照射下时,操作者经导管注射肝素抗凝后注射不透过X线的造影剂(如碘苯六醇、碘普罗胺、碘必乐等),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对血管以外的X线图像减影,以此在X线下显示血管走行和分支情况。
目前主要分支血管定位方式:DSA下对分支血管进行造影,其存在的问题为:
1)DSA确定分支血管位置依赖于分支血管处造影剂注射,当血管重建条件复杂时难以利用DSA从主干血管内定位,如已置入覆膜支架,动脉分支被支架覆盖,需要快速、准确地定位分支血管位置以便保证分支血管血流或进行分支血管重建,但此时无法进行DSA分支血管造影;
2)DSA图像只能显示一个平面的空间定位,无法显示三维空间定位;
3)分支血管定位、调整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X线成像,对患者、操作者的辐射剂量大,耗时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目前介入手术中分支血管重建时血管开口定位困难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通过磁性吸引定位分支血管开口的磁导航导管及其导航方法。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包括主体磁导管5、分支磁导管20;所述分支磁导管20内部设有一直径小于其本身的带第一空腔14第一内保护层管16,分支磁导管20末端为第一磁极区10,位于第一磁极区10内分支磁导管20与第一内保护层管16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与第一磁装置13;所述主体磁导管5内部设有一直径小于其本身的带第二空腔8的第二内保护层管15;主体磁导管5的一端为弯曲部2,所述弯曲部2末端为第二磁极区1,位于第二磁极区1内主体磁导管5与第二内保护层管15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与第二磁装置7;所述第一磁装置13与所述第二磁装置7吸合后,能够使所述第一空腔14对准并贴合第二空腔8。
优选的,所述分支磁导管20包括第一磁极区10和一分支磁导管延伸部12。
优选的,所述主体磁导管5包括延伸部4、弯曲部2,两者之间具有一连接部3。
优选的,所述第一磁装置13与第二磁装置7的吸合与断开采用电磁控制。
优选的,还包括覆膜支架9,所述主体磁导管5位于所述覆膜支架9之内,所述分支磁导管20位于所述覆膜支架9之外。
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的导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经皮穿刺进入目标分支血管腔内,将分支磁导管(20)送入分支血管腔内,使分支磁导管(20)沿分支血管送至分支血管在主干血管的开口处,使分第一磁极区(10)朝向主干血管;
S2、通过经皮穿刺将主体磁导管(5)送入主干血管中,使主体磁导管(5)沿主干血管到达目标分支血管内;
S3、调整主体磁导管(5)位置与方向,使弯曲部(2)支撑在分支血管开口对侧的覆膜支架(9)上,以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通过旋转主体磁导管(5)使第二磁装置(7)朝向分支血管开口处;
S4、通过体外控制装置给位于分支磁导管(20)的第一磁装置(13)和位于主体磁导管的第二磁装置(7)通电,通过其相互吸引的作用使第二空腔(8)与第一空腔(14)相对齐;通过断电-通电等的方式控制磁装置此行与有无并调整磁导管的位置使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对齐;
S5、主体磁导管(5)与分支磁导管(20)相互吸引、空腔对齐后即可从目标分支血管开口位置并令主体磁导管(5)稳定地朝向分支血管开口处,即可从第二空腔(8)中送入分支血管治疗器械,在分支血管治疗术中保证分支血管的定位准确且稳定;
S6、血管腔内治疗结束后,保持第二磁装置(7)和第一磁装置(13)无磁性的状态,沿血管腔内撤出主体磁导管和分支磁导管。
优选的,步骤S1中,穿刺过程中在第一空腔14中使用引导导丝帮助分支磁导管20的到达分支血管于主干血管的开口处,且位于覆膜支架9外;步骤S2中,穿刺过程中在第二空腔8中使用引导导丝帮助主体磁导管5沿主干血管内到达目标分支血管附近,且位于覆膜支架9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磁性吸引定位分支血管开口的介入手术方法,解决目前DSA下血管造影定位分支血管时无法显示三维空间结构、需要反复多次造影的问题,以达到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患者和操作者的辐射量,提高分支血管治疗成功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主体磁导管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位的放大平面图。
图3是主体磁导管5的电磁铁电路图。
图4是分支磁导管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部位的放大平面图。
图6是分支磁导管的电磁铁电路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进行工作时的位置示意图。
图中,1.第二磁极区,2.弯曲部,3.主体磁导管连接部,4.延伸部,5.主体磁导管,7.第二磁装置,8.第二空腔,9.覆膜支架,10.第一磁极区,12.分支磁导管延伸部,13.第一磁装置,14.第一空腔,15.第二内保护层管,16.第一内保护层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首先,请参见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进行工作时的位置示意图。
参见图1-4,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包括主体磁导管5、分支磁导管20。
参见图3-6,分支磁导管20内部设有一直径小于其本身的带第一空腔14第一内保护层管16,分支磁导管20末端为第一磁极区10,位于第一磁极区10内分支磁导管20与第一内保护层管16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与第一磁装置13。
参见图3,图3为主体磁导管5的电磁铁电路图,其中详细展示了电磁铁铁芯101、电磁铁线圈102、电磁铁导线103三个结构。第二磁装置7由电磁铁铁芯101和电磁铁线圈102构成。其中:
电磁铁铁芯101,由电磁材料制作,如硅钢、铁镍合金等软磁性材料。电磁铁铁芯可通过焊接、胶接、卡位固定等方式固定于磁导管夹层中。
电磁铁线圈102,由导电材料制作,缠绕于电磁铁铁芯101外。电磁铁线圈可通过紧密缠绕等方式固定在电磁铁铁芯101上。
电磁铁导线103,由导电材料制作,将电磁铁线圈102与体外控制电路相连。使用中可通过体外电路装置控制线圈有无电流从而控制第二磁装置7是否有磁性。
参见图6,图6为分支磁导管20的电磁铁电路图,其中详细展示了电磁铁铁芯111、电磁铁线圈112、电磁铁导线113三个结构。第一磁装置13由电磁铁铁芯111和电磁铁线圈112构成。其中:
电磁铁铁芯111,由电磁材料制作,如硅钢、铁镍合金等软磁性材料。电磁铁铁芯可通过焊接、胶接、卡位固定等方式固定于磁导管夹层中。
电磁铁线圈112,由导电材料制作,缠绕于电磁铁铁芯111外。电磁铁线圈可通过紧密缠绕等方式固定在电磁铁铁芯111上。
电磁铁导线113,由导电材料制作,将电磁铁线圈112与体外控制电路相连。使用中可通过体外电路装置控制线圈有无电流从而控制第一磁装置13是否有磁性。
参见图1-2,主体磁导管5内部设有一直径小于其本身的带第二空腔8的第二内保护层管15;主体磁导管5的一端为弯曲部2,所述弯曲部2末端为第二磁极区1,位于第二磁极区1内主体磁导管5与第二内保护层管15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与第二磁装置7;所述第一磁装置13与所述第二磁装置7吸合后,能够使所述第一空腔14对准并贴合第二空腔8。
参见图1-2,主体磁导管磁极区:位于主体磁导管5头端,包裹、固定、保护磁装置7并避免磁装置7除暴露的磁极以外的其他部分发挥磁吸作用。
参见图1,弯曲部2的该弯曲结构具有支撑性,使用时弯曲结构与血管支架或血管壁相接触,为磁导航和用于分支血管腔内治疗的器械通过空腔8进入分支血管进行治疗时提供支撑点。
参见图1,连接部3连接主体磁导管弯曲部2和延伸部4,具有抗折效果,防止连接处因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从而提高主体磁导管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1,延伸部4为主体导管延伸部,其尾端与体外导管操作装置相连。
参见图1,主体磁导管5包括第二磁极区1、弯曲部2、连接部3和延伸部4共同构成主体磁导管,主体磁导管尾部与体外导管操作装置相连;具体应用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血管分布情况和治疗需求,可选择单弯管、双钩、猎人头、异型管、西蒙丝系列、猪尾管、眼镜蛇管等任意一种导管结构,以符合不同场合下的需求。
参见图2,位于主体磁导管上的第二磁装置7为环形电磁铁,其头端为一侧磁极并暴露在外,磁装置其他部分被主体磁导管5的头端包裹、固定并避免其他部分发挥磁吸作用,其磁极与分支磁导管磁装置13所暴露的极性相反,令主体磁导管磁极区1与分支磁导管磁极区13吸附即可使行走于主动脉腔内的主体磁导管5准确定位于目标分支血管部位。主体磁导管5的体外控制部分通过通电-断电控制磁性的有无,包括但不限于电磁铁的方式,一切可以控制磁性有无的方式均可。
继续参见图2,第二空腔8为主第二磁装置7内空腔,血管腔内治疗器械可走行于其中;在主体磁导管和分支磁导管定位并吸附固定后,激光光纤、导丝、分支血管支架、球囊导管、血栓吸栓导管、给药导管等任何用于血管腔内治疗的器械可从空腔走行,以便在准确定位分支血管的位置展开血管腔内治疗。
参见图3-6,属于分支磁导管20的第一磁极区10位于分支磁导管的头端,包裹、固定、保护第二磁装置7并避免第一磁装置13除暴露的磁极以外的其他部分发挥磁吸作用。
参见图4,延伸部12为分支导管延伸部,其尾端与体外导管操作装置相连。
参见图3和5,第一磁装置13位分支磁导管磁装置,为一环形电磁铁,其头端为一侧磁极并暴露在外,磁装置其他部分被分支磁导管头端包裹、固定并避免其他部分发挥磁吸作用,其磁极与分第二磁装置7所暴露的极性相反。磁导管的体外控制部分通过通电-断电控制磁性的有无,包括但不限于电磁铁的方式,一切可以控制磁性有无的方式均可。
参见图5-6,第一空腔14为第一磁装置13内空腔,血管腔内治疗器械可走行于其中;在主体磁导管和分支磁导管定位并吸附固定后,激光光纤、导丝、分支血管支架、球囊导管、血栓吸栓导管、给药导管等任何用于血管腔内治疗的器械可从空腔走行,以便腔内治疗器械经由主动脉腔准确进入分支血管开展治疗。
参见图4-5和7,分支磁导管20包括第一磁极区10和延伸部12。用于分支磁导管可直接经皮穿刺进入分支血管的情况。
具体操作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在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主体送入主动脉弓后,选择左颈总动脉经皮穿刺后将分支磁导管20送入血管腔内,使分支磁导管20沿左颈总动脉送至左颈总动脉在主动脉弓的开口处,使分支磁导管磁极区10朝向主干血管;穿刺过程中可在第一空腔14中使用引导导丝帮助磁导管的到达左颈总动脉在主动脉弓的开口处(覆膜支架外)。
S2.从腹股沟处行股动脉经皮穿刺并将主体磁导管送入股动脉腔内,使主体磁导管沿股动脉和主动脉走行并送入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附近;穿刺过程中可在第二空腔8中使用引导导丝帮助磁导管的到达目标分支血管附近(覆膜支架内)。
S3.调整主体磁导管5位置与方向,使弯曲部2支撑在主动脉小弯侧的覆膜支架上,以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通过旋转主体磁导管的方式使第二磁装置7朝向主动脉大弯侧。
S4.通过体外控制装置给位于分支磁导管的第一磁装置13和位于主体磁导管的第二磁装置7通电,通过其相互吸引的作用使第二空腔8与第一空腔14相对齐;可通过断电-通电等的方式控制磁装置此行与有无并调整磁导管的位置使空腔对齐。
S5.主体磁导管5与分支磁导管20相互吸引、空腔对齐后即可从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内指示左颈总动脉血管开口位置并令主体磁导管5保持于朝向左颈总动脉开口处的状态,从第二空腔8中送入激光光纤,激光光纤即可沿第二空腔8到达左颈总动脉开口处(覆膜支架内)。启动激光光纤尾部连接的体外激光治疗仪,即可在覆膜支架上准确烧灼出左颈总动脉的开口。准确的覆膜支架开口可准确地进行左颈总动脉的重建,减少II型内漏、分支血管缺血等血管腔内支架术治疗的并发症。
S6.血管腔内治疗结束后,保持第二磁装置7和第一磁装置13无磁性的状态,沿血管腔内撤出磁导管,即完成了本次操作。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体磁导管(5)、分支磁导管(20);
所述分支磁导管(20)内部设有一直径小于其本身的带第一空腔(14)第一内保护层管(16),分支磁导管(20)末端为第一磁极区(10),位于第一磁极区(10)内分支磁导管(20)与第一内保护层管(16)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与第一磁装置(13);
所述主体磁导管(5)内部设有一直径小于其本身的带第二空腔(8)的第二内保护层管(15);主体磁导管(5)的一端为弯曲部(2),所述弯曲部(2)末端为第二磁极区(1),位于第二磁极区(1)内主体磁导管(5)与第二内保护层管(15)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与第二磁装置(7);
所述第一磁装置(13)与所述第二磁装置(7)吸合后,能够使所述第一空腔(14)对准并贴合第二空腔(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磁导管(20)包括第一磁极区(10)和一分支磁导管延伸部(1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磁导管(5)包括延伸部(4)、弯曲部(2),两者之间具有一连接部(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装置(13)与第二磁装置(7)的吸合与断开采用电磁控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膜支架(9),所述主体磁导管(5)位于所述覆膜支架(9)之内,所述分支磁导管(20)位于所述覆膜支架(9)之外。
CN202223187904.9U 2022-04-21 2022-11-30 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 Active CN2192073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265652 2022-04-21
CN202220926565 2022-04-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7348U true CN219207348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3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87904.9U Active CN219207348U (zh) 2022-04-21 2022-11-30 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73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39666B2 (ja) ジッパ式カテーテルを有する脈管分岐ステント展開システム
US6216030B1 (en) Magnetic stereotactic system for treatment delivery
Qin et al. In situ diode laser fenestration of aortic arch stent grafts during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of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AU675706B2 (en) Medical applian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lood vessels by means of ionizing radiation
Ratnayaka et al. Inter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still tantalizing
US20110282184A1 (en) Method for positioning the focus of a gradient field and treatment facility
CN102348477A (zh) 可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导管
CN106333766B (zh) 一种血管覆膜支架原位开窗定位装置
Vogl et al. Hybrid MR interventional imaging system: combined MR and angiography suites with single interactive table. Feasibility study in vascular liver tumor procedures
CN219207348U (zh) 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
US20210244371A1 (en) Coronary vein guiding system and accompanying vein guiding method and system
CN110141409A (zh) 一种分叉型覆膜支架输送用导丝组件
US20100036480A1 (en) Endovascular magnetic method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CN107280714A (zh) 血管介入诊疗系统
CN206342523U (zh) 一种血管腔内抓捕装置
CN114767287A (zh) 一种血管腔内支架术中分支血管定位的磁导航导管及方法
US20190069958A1 (en) Coronary vein guiding system
CN108938013A (zh) 外周血管手术中导管/导丝辅助放置的电磁系统
CN206239557U (zh) 一种血管覆膜支架原位开窗定位装置
CN219207504U (zh) 动脉支架术用于内脏动脉重建的磁导航导管
Bertog et al. Renal denervation: tips and tricks to perform a technically successful procedure
CN103561808A (zh) 具有用于定位口部的辐射透不过的细丝的引导导管
CN114767327A (zh) 动脉支架术用于内脏动脉重建的磁导航导管及导航方法
Blanco et al. Functionalization of endovascular devices with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for inter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Zha et al. Endovascular repair for gi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 with Gore Viabahn and pull-through procedure: a case rep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