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0847U - 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 - Google Patents

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0847U
CN219200847U CN202320012277.0U CN202320012277U CN219200847U CN 219200847 U CN219200847 U CN 219200847U CN 202320012277 U CN202320012277 U CN 202320012277U CN 219200847 U CN219200847 U CN 219200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ntilever
mounting substrate
plate
concave
passenger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1227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嘉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Lidu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Lidu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Lidu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Lidu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1227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0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0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0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包括安装基板和悬臂,安装基板用于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乘用车的保险杠上,悬臂能够相对安装基板倾斜角度可调的固定连接于安装基板背向保险杠的前侧上,以使得悬臂具有相对安装基板呈横向倾斜布置的测试状态、以及相对安装基板呈竖向布置的随车运输状态;以悬臂处于测试状态为基准,悬臂为沿左右方向倾斜延伸、且竖向截面呈工字型的长条状结构,同时悬臂上下两侧的边缘还呈现为渐变结构。该防翻架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寿命长、对乘用车在测试时的保护力度大,降低了因防翻架和车辆损伤而造成的成本浪费;还满足了车辆测试时不同科目对倾斜角度的需求,提高了车辆测试效率、车辆转场及运输效率。

Description

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乘用车测试用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下的茁壮发展,中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深耕该行业多年的车企,也抓住了这一波能源转型的机遇,相继推出了多款新车。而在车辆开发过程中,车辆的场地测试是必须进行的项目,新型号的车辆都必须要经过场地测试,满足技术要求后才能进入市场。
车辆在场地测试阶段时,需要针对极限条件下的不同工况进行实际验证,以便获取极限工况状态的车辆参数。在这种极限测试状态下,很容易由于参数设置错误、驾驶过限等因素导致测试车辆发生翻转、撞击等事故而损坏。但由于每个厂家的测试车辆资源宝贵、数量有限,测试时间短、参与测试的车辆种类多,等因素,如果测试过程中发生侧翻事故,不仅会导致测试终止,需要救援车辆实施清拖,延长测试周期,更加危险的情况甚至会造成人员伤害或死亡,造成大事故发生。
为解决上述弊端,目前厂家在进行车辆的场地测试时会在车辆上安装防侧翻机构。但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防侧翻机构多采用整梁固定于车辆上(如车辆的保险杠上)的安装方式,这种安装结构及安装方式在实际应用时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这种安装方式的固定时间长、左右防翻极限角度调节余量小;2)防侧翻机构的主梁采用非变截面结构(即:主梁各个部位处的截面形状一致、大小相同),但在测试时主梁各处所承受的力大小是不同的,因而很容易在主梁上的某处造成应力集中,进而导致主梁出现裂纹或断裂。3)若防侧翻机构发生损坏或故障,其维修便利性较差,并且维修成本较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其结构简单、合理,不仅使用寿命长、对乘用车在测试时的保护力度大,降低了因防翻架和车辆损伤而造成的成本浪费;还可很好的满足车辆测试时不同科目对倾斜角度的需求,以及很好的提高了车辆测试效率、车辆转场及运输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包括安装基板和悬臂,所述安装基板用于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乘用车的保险杠上,所述悬臂能够相对所述安装基板倾斜角度可调的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基板背向所述保险杠的前侧上,以使得所述悬臂具有相对所述安装基板呈横向倾斜布置的测试状态、以及相对所述安装基板呈竖向布置的随车运输状态;以所述悬臂处于测试状态为基准,所述悬臂为沿左右方向倾斜延伸、且竖向截面呈工字型的长条状结构,同时所述悬臂上下两侧的边缘还呈现为渐变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以所述悬臂处于测试状态为基准,所述悬臂具有呈上下平行布置的顶板和底板、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中间板,且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边缘均呈现为渐变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均具有呈前后相对布置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及呈左右相对布置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其中,所述顶板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均为曲线形边,且所述顶板的每一所述曲线形边均从左至右依次包括有左凹陷段、中凸出段和右凹陷段;
所述底板的前侧边和后侧边亦均为曲线形边,且所述底板的每一所述曲线形边均包括沿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的凹陷部分和凸出部分,同时所述凹陷部分靠近于所述安装基板,所述凸出部分远离于所述安装基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将所述顶板的曲线形边定义为曲线形边A,将所述底板的曲线形边定义为曲线形边B;
每一所述曲线形边A中,所述中凸出段为平直边结构,所述左凹陷段和所述右凹陷段均为斜边结构,且所述左凹陷段和所述右凹陷段的倾斜方向相反;另外,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A中的两个所述中凸出段相互平行,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A中的两个所述左凹陷段的倾斜方向相反,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A中的两个所述右凹陷段的倾斜方向亦相反;
每一所述曲线形边B中,所述凸出部分为平直边结构,所述凹陷部分为斜边结构;另外,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B中的两个所述凸出部分相互平行,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B中的两个所述凹陷部分的倾斜方向相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上的两个所述凹陷部分分别与所述顶板上的两个所述左凹陷段呈上下平行布置;或者,所述底板上的两个所述凹陷部分分别与所述顶板上的两个所述右凹陷段呈上下平行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基板具有一供与乘用车的保险杠可拆卸固定连接的板主体,所述板主体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板状结构,所述板主体的中部区域上设置有呈上下排布的上安装孔组和下安装孔组,其中所述上安装孔组由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上安装孔组成,所述下安装孔组由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下安装孔组成;所述板主体的左右两端处还均分别设置有调节孔组,且每一所述调节孔组均由多个沿竖向间隔排列的调节孔组成;
还设有固定螺栓和调节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用于与所述上安装孔组装配合,所述调节螺栓用于与所述下安装孔或者所述调节孔组装配合;
当所述中间板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的一端部通过所述固定螺栓和所述上安装孔组合来锁固连接于所述板主体上,所述中间板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与所述凸出部分衔接处的部位通过所述调节螺栓和所述调节孔组合来锁固连接于所述板主体上时,所述悬臂相对所述安装基板呈横向倾斜布置,即所述悬臂处于测试状态;
而当所述中间板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的一端部分别通过所述固定螺栓与所述上安装孔组合、以及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下安装孔组合来锁固连接于所述板主体上时,所述悬臂相对所述安装基板呈竖向布置,即所述悬臂处于随车运输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安装孔为四个,所述下安装孔为两个;所述板主体的左右两端处均分别设置有两组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调节孔组,且每一所述调节孔组均由四个所述调节孔组成;
相应的,所述悬臂为两个,所述固定螺栓为四个,所述调节螺栓为两个;
相应的,每一所述中间板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的一端部处均设置有两个第一穿孔,两个所述第一穿孔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以分别供所述固定螺栓或者所述调节螺栓穿设;每一所述中间板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与所述凸出部分衔接处的部位处均设置有第二穿孔,以供所述调节螺栓穿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固定螺栓和所述调节螺栓上还分别套设有垫块,同时所述垫块还置于所述中间板与所述安装基板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底板上并远离于所述安装基板的一端处还安装有接地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防翻架的悬臂结构进行改进,即:所述悬臂在采用具备较好抗弯性能的工字型结构基础上,还对其上下两侧的边缘做了渐变处理,即使其上下两侧的边缘呈现为曲线形状,从而实现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还又增大了所述悬臂的弹性及抗冲击性,进而增长了所述防翻架的使用寿命,以及提升了所述防翻架对乘用车在测试时的保护力度,从而降低了因防翻架和车辆损伤而造成的成本浪费。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防翻架具有测试状态和随车运输状态,并且在所述防翻架处于测试状态时,借由多个所述调节孔可实现所述悬臂在所需的倾斜角度范围内进行调节,从而很好的满足了车辆测试时不同科目对倾斜角度的需求。3)本实用新型所述防翻架可实现快速组装、及工作状态转变,从而提高了车辆测试效率,以及提高了车辆转场及运输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悬臂的第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悬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悬臂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悬臂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悬臂的第二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悬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处于测试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处于随车运输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安装基板;10、板主体;11、上安装孔;12、下安装孔;13、调节孔;2、悬臂;20、顶板;200、左凹陷段;201、中凸出段;202、右凹陷段;21、底板;210、凹陷部分;211、凸出部分;22、中间板;23、第一穿孔;24、第二穿孔;3、固定螺栓;4、调节螺栓;5、垫块;6、接地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请参阅附图1、附图9和附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包括安装基板1和悬臂2,所述安装基板1用于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乘用车(特指测试专用车)的保险杠上,所述悬臂2能够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倾斜角度可调的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基板1背向所述保险杠的前侧上,以使得所述悬臂2具有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呈横向倾斜布置的测试状态(见附图9所示)、以及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呈竖向布置的随车运输状态(见附图10所示);特别的,以所述悬臂2处于测试状态为基准,所述悬臂2为沿左右方向倾斜延伸、且竖向截面呈工字型的长条状结构,同时所述悬臂2上下两侧的边缘还呈现为渐变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所述悬臂2结构进行改进,使所述悬臂在采用具备较好抗弯性能的工字型结构基础上,还对其上下两侧的边缘做了渐变处理,即使其上下两侧的边缘呈现为曲线形状,从而实现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还又增大了所述悬臂的弹性及抗冲击性,增长了所述防翻架的使用寿命,进而提升了对乘用车在测试时的保护力度,以及降低了因防翻架和车辆损伤而造成的成本浪费。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防翻架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重点——所述悬臂2结构进行详细说明。见附图3和附图9所示,以所述悬臂2处于测试状态为基准,所述悬臂2具有呈上下平行布置的顶板20和底板21、以及垂直并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20和所述底板21之间的中间板22,且所述顶板20和所述底板21的边缘均呈现为渐变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顶板20、所述底板21和所述中间板22一体加工成型。
进一步优选的,见附图3至附图6所示,所述顶板20和所述底板21均具有呈前后相对布置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及呈左右相对布置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其中,所述顶板20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均为曲线形边,且所述顶板20的每一所述曲线形边均从左至右依次包括有左凹陷段200、中凸出段201和右凹陷段202;所述底板21的前侧边和后侧边亦均为曲线形边,且所述底板21的每一所述曲线形边均包括沿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的凹陷部分210和凸出部分211,同时所述凹陷部分210靠近于所述安装基板1,所述凸出部分211远离于所述安装基板1。说明:上述的“凹陷”与“凸出”,为彼此间相对而言。
更进一步优选的,将所述顶板20的曲线形边定义为曲线形边A,将所述底板21的曲线形边定义为曲线形边B;
每一所述曲线形边A中,所述中凸出段201为平直边结构,所述左凹陷段200和所述右凹陷段202均为斜边结构,且所述左凹陷段200和所述右凹陷段202的倾斜方向相反;另外,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A中的两个所述中凸出段201相互平行,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A中的两个所述左凹陷段200的倾斜方向相反,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A中的两个所述右凹陷段202的倾斜方向亦相反;
每一所述曲线形边B中,所述凸出部分211为平直边结构,所述凹陷部分210为斜边结构;另外,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B中的两个所述凸出部分211相互平行,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B中的两个所述凹陷部分210的倾斜方向相反。此外,所述底板21上的两个所述凹陷部分210分别与所述顶板20上的两个所述左凹陷段200呈上下平行布置;或者,所述底板21上的两个所述凹陷部分210分别与所述顶板20上的两个所述右凹陷段202呈上下平行布置。
其次,对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基板1结构进行详细说明。见附图2所示,所述安装基板1具有一供与乘用车的保险杠可拆卸固定连接的板主体10(如:可通过螺栓来将所述板主体10锁固连接于乘用车的保险杠上),所述板主体10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板状结构,所述板主体10的中部区域上设置有呈上下排布的上安装孔组和下安装孔组,其中所述上安装孔组由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上安装孔11组成,所述下安装孔组由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下安装孔12组成;所述板主体10的左右两端处还均分别设置有调节孔组,且每一所述调节孔组均由多个沿竖向间隔排列的调节孔13组成。
基于上述安装基板1结构和悬臂2结构,可知两者间的组装方式为:设有固定螺栓3和调节螺栓4,所述固定螺栓3用于与所述上安装孔11组装配合,所述调节螺栓4用于与所述下安装孔12或者所述调节孔13组装配合;当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的一端部通过所述固定螺栓3和所述上安装孔11组合来锁固连接于所述板主体10上,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与所述凸出部分211衔接处的部位通过所述调节螺栓4和所述调节孔13组合来锁固连接于所述板主体10上时,所述悬臂2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呈横向倾斜布置,即所述悬臂2处于测试状态;而当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的一端部分别通过所述固定螺栓3与所述上安装孔11组合、以及所述调节螺栓4与所述下安装孔12组合来锁固连接于所述板主体10上时,所述悬臂2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呈竖向布置,即所述悬臂2处于随车运输状态。
本实用新型借由所述固定螺栓和所述调节螺栓,可实现对所述防翻架的快速组装、以及可实现所述防翻架在测试状态与随车运输状态之间进行快速转变,从而提高车辆测试效率、车辆转场及运输的效率。另外,因所述调节孔组中的调节孔为多个,从而可实现所述悬臂在所需的倾斜角度范围内进行调节(附图9中两个所述悬臂分别示出了两种不同的倾斜状态),很好的满足了车辆测试时不同科目对倾斜角度的需求。
进一步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安装孔11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上安装孔11为圆形孔,余下的两个所述上安装孔11为腰型孔,且两个圆形孔还置于两个腰型孔之间,之所以设置腰型孔,是为了更好地适配于所述悬臂于多种倾斜状态下的安装固定;所述下安装孔12为两个;所述板主体10的左右两端处均分别设置有两组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调节孔组,且每一所述调节孔组均由四个所述调节孔13组成,更进一步优选的,位于所述板主体10同一端处的两组所述调节孔组中的多个所述调节孔13还呈依次错位排布。
相应的,所述悬臂2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悬臂2的结构是呈镜像布置的,具体可参阅附图3、附图4、附图7、附图8和附图9所示,这种设计是基于使用需求和安装需求来定的。所述固定螺栓3为四个,所述调节螺栓4为两个。
相应的,每一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的一端部处均设置有两个第一穿孔23,两个所述第一穿孔23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以分别供所述固定螺栓3或者所述调节螺栓4穿设;每一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与所述凸出部分211衔接处的部位处均设置有第二穿孔24,以供所述调节螺栓4穿设。之所以在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与所述凸出部分211衔接处的部位处设置第二穿孔24,是因为所述中间板22上此处的弯矩最大,将此处固定可提升所述悬臂的强度和抗冲击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固定螺栓3和所述调节螺栓4上还分别套设有垫块5,同时所述垫块5还置于所述中间板22与所述安装基板1之间。所述垫块5的两端面可实现与所述中间板22及所述安装基板1紧密贴合,可增大固定接触面积,以免造成应力集中导致所述悬臂断裂。
优选的,还在所述底板21上并远离于所述安装基板1的一端处安装有接地球6。所述接地球6采用尼龙材料制成,其耐磨且具有一定的光滑度,可降低与地面接触时的摩擦阻力、以实现减轻所述悬臂横向受力,从而以免造成车辆旋转和前倾翻转。另外,所述接地球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悬臂上,可保证所述接地球安装强度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的结构简单、合理,不仅使用寿命长、对乘用车在测试时的保护力度大,降低了因防翻架和车辆损伤而造成的成本浪费;还可很好的满足车辆测试时不同科目对倾斜角度的需求,以及很好的提高了车辆测试效率、车辆转场及运输的效率。
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包括安装基板(1)和悬臂(2),所述安装基板(1)用于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乘用车的保险杠上,所述悬臂(2)能够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倾斜角度可调的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基板(1)背向所述保险杠的前侧上,以使得所述悬臂(2)具有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呈横向倾斜布置的测试状态、以及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呈竖向布置的随车运输状态;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悬臂(2)处于测试状态为基准,所述悬臂(2)为沿左右方向倾斜延伸、且竖向截面呈工字型的长条状结构,同时所述悬臂(2)上下两侧的边缘还呈现为渐变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悬臂(2)处于测试状态为基准,所述悬臂(2)具有呈上下平行布置的顶板(20)和底板(21)、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20)和所述底板(21)之间的中间板(22),且所述顶板(20)和所述底板(21)的边缘均呈现为渐变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0)和所述底板(21)均具有呈前后相对布置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及呈左右相对布置的左侧边和右侧边;
其中,所述顶板(20)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均为曲线形边,且所述顶板(20)的每一所述曲线形边均从左至右依次包括有左凹陷段(200)、中凸出段(201)和右凹陷段(202);
所述底板(21)的前侧边和后侧边亦均为曲线形边,且所述底板(21)的每一所述曲线形边均包括沿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的凹陷部分(210)和凸出部分(211),同时所述凹陷部分(210)靠近于所述安装基板(1),所述凸出部分(211)远离于所述安装基板(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顶板(20)的曲线形边定义为曲线形边A,将所述底板(21)的曲线形边定义为曲线形边B;
每一所述曲线形边A中,所述中凸出段(201)为平直边结构,所述左凹陷段(200)和所述右凹陷段(202)均为斜边结构,且所述左凹陷段(200)和所述右凹陷段(202)的倾斜方向相反;另外,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A中的两个所述中凸出段(201)相互平行,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A中的两个所述左凹陷段(200)的倾斜方向相反,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A中的两个所述右凹陷段(202)的倾斜方向亦相反;
每一所述曲线形边B中,所述凸出部分(211)为平直边结构,所述凹陷部分(210)为斜边结构;另外,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B中的两个所述凸出部分(211)相互平行,分属于两个所述曲线形边B中的两个所述凹陷部分(210)的倾斜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1)上的两个所述凹陷部分(210)分别与所述顶板(20)上的两个所述左凹陷段(200)呈上下平行布置;或者,所述底板(21)上的两个所述凹陷部分(210)分别与所述顶板(20)上的两个所述右凹陷段(202)呈上下平行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板(1)具有一供与乘用车的保险杠可拆卸固定连接的板主体(10),所述板主体(10)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板状结构,所述板主体(10)的中部区域上设置有呈上下排布的上安装孔组和下安装孔组,其中所述上安装孔组由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上安装孔(11)组成,所述下安装孔组由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下安装孔(12)组成;所述板主体(10)的左右两端处还均分别设置有调节孔组,且每一所述调节孔组均由多个沿竖向间隔排列的调节孔(13)组成;
还设有固定螺栓(3)和调节螺栓(4),所述固定螺栓(3)用于与所述上安装孔(11)组装配合,所述调节螺栓(4)用于与所述下安装孔(12)或者所述调节孔(13)组装配合;
当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的一端部通过所述固定螺栓(3)和所述上安装孔(11)组合来锁固连接于所述板主体(10)上,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与所述凸出部分(211)衔接处的部位通过所述调节螺栓(4)和所述调节孔(13)组合来锁固连接于所述板主体(10)上时,所述悬臂(2)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呈横向倾斜布置,即所述悬臂(2)处于测试状态;
而当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的一端部分别通过所述固定螺栓(3)与所述上安装孔(11)组合、以及所述调节螺栓(4)与所述下安装孔(12)组合来锁固连接于所述板主体(10)上时,所述悬臂(2)相对所述安装基板(1)呈竖向布置,即所述悬臂(2)处于随车运输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孔(11)为四个,所述下安装孔(12)为两个;所述板主体(10)的左右两端处均分别设置有两组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调节孔组,且每一所述调节孔组均由四个所述调节孔(13)组成;
相应的,所述悬臂(2)为两个,所述固定螺栓(3)为四个,所述调节螺栓(4)为两个;
相应的,每一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的一端部处均设置有两个第一穿孔(23),两个所述第一穿孔(23)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以分别供所述固定螺栓(3)或者所述调节螺栓(4)穿设;
每一所述中间板(22)上并对应于所述凹陷部分(210)与所述凸出部分(211)衔接处的部位处均设置有第二穿孔(24),以供所述调节螺栓(4)穿设。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螺栓(3)和所述调节螺栓(4)上还分别套设有垫块(5),同时所述垫块(5)还置于所述中间板(22)与所述安装基板(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21)上并远离于所述安装基板(1)的一端处还安装有接地球(6)。
CN202320012277.0U 2023-01-04 2023-01-04 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 Active CN219200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2277.0U CN219200847U (zh) 2023-01-04 2023-01-04 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2277.0U CN219200847U (zh) 2023-01-04 2023-01-04 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0847U true CN219200847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2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12277.0U Active CN219200847U (zh) 2023-01-04 2023-01-04 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08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74009B1 (en) Bumper construction including self-orienting support towers providing consistent energy absorption on impact
JP477167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109421506A (zh) 设置在后部地板上的机动车辆电池
CN104220304A (zh) 包括用于吸收正面碰撞的装置的机动车辆底盘
CN218661384U (zh) 换电底托及换电车
CN105082908B (zh) 拖曳挂接装置构造
CN219200847U (zh) 乘用车测试用防翻架
CN216101502U (zh) 一种基于10.5米全承载式城市客车电池防撞梁的结构
CN112849187B (zh) 转向装置及磁悬浮车辆
CN102673428A (zh) 汽车及其后排整体式座椅
CN206031061U (zh) 用于汽车的cng气瓶固定装置及具有该固定装置的汽车
CN209653516U (zh) 宽幅波浪式载车机构
CN212340664U (zh) 商用车驾驶室道路模拟振动耐久试验用车架
CN111016558B (zh) 拖车钩结构、拖车钩总成及车辆
RU2623275C2 (ru) Несущая рамн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с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охлаждения
CN218858220U (zh) 座椅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4267490U (zh) 一种车用激光雷达
CN210591416U (zh) 一种前除霜管道下部结构
CN218021826U (zh) 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10337479U (zh) 一种客车悬架的独立安装模块
CN219575927U (zh) 一种城轨车辆车载天线安装结构
CN220391248U (zh) 一种防止车辆碰撞的保护工装
CN203142808U (zh) 一种汽车非承载式双骨架后地板结构
CN210707649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结构
CN209600266U (zh) 燃油箱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