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6523U - 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6523U
CN219196523U CN202320331673.XU CN202320331673U CN219196523U CN 219196523 U CN219196523 U CN 219196523U CN 202320331673 U CN202320331673 U CN 202320331673U CN 219196523 U CN219196523 U CN 219196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pipe
building
wate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316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帅
袁文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nshui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nshui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nshui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nshui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316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65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6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6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涉及城市排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居住小区的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该实用新型主要包括:若干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分别设置于混接雨水立管顶端进水口处,用于感应从屋顶进入水管的水流;若干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分别设置于混接雨水立管底部出水口处,用于感应流出水管的水流;楼宇分流井,通过阳台收集管,连接若干混接雨水立管出水口,分别连通雨水支管与污水支管,并设有阀门用于控制污水支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原有立管上加装流量感应管,直接控制水流流向,实现雨污分流,节约施工成本;对居民影响较小;应用场景广泛,适用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住宅区。

Description

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排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居住小区的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污水处理时,雨水由于污染程度较低,可以通过雨水管直接排放入城市内河,而污染较大的生活用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对于水资源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大,各城市都开始实施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条排水管道的排水方式。
针对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从国内外的混接改造经验来看,目前主流的改造方案是在原雨水混接立管附近再新增一根雨水立管,将新增雨水立管接入雨水系统,而原雨水混接立管在屋顶做断接后,通过底楼开槽埋设出户管,最终接入污水系统。该方案在大量的实际施工中存在以下问题:
1.阳台包封的小区,屋顶雨水立管无法截断,造成屋顶雨水仍有大量进入拟利用的混接雨水立管中。
2.老旧小区底楼常常遇到院落无法开槽施工出户管。
3.高档小区新增墙面立管居民反对意见比较大,影响美观、安装打孔容易造成墙体渗水等不可控因素,施工阻力大,立管造价增加。
4.高层住宅由于无法采用云梯、登高车等机械施工,方案要求必需改造立管,因此需要蜘蛛人、架设脚手架等方式,成本高、安全风险极大,不易实施。
5.对于户型较为复杂的建筑,新增立管无安装位置,因此不适用。
6.高档居住小区院落通常涉及高档地砖、景观盆栽的拆除及恢复,成本高、居民影响大。
以上6种常见的困难,是造成目前主流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改造方案整体推进协调难度大、成本增加、分流不彻底的主要症结。
目前针对上述问题,应对的办法不多,主要是2种措施:一种是在小区雨水总管末端设置集中截流井,另一种是在混接雨水立管下设置小型分散截流井,前者截流方式较为粗犷,忽略对源头的改造,后者出现井过多,位置不易设定且容易淤堵、管理量量大等问题,应用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在原有立管上加装流量感应管,直接控制水流流向,实现雨污分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混接雨水立管顶端进水口处的若干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分别设置于混接雨水立管底部出水口处的若干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通过阳台收集管,连接若干混接雨水立管出水口的楼宇分流井,楼宇分流井分别连通雨水支管与污水支管,且设有阀门,用于控制污水支管。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优选的技术方案:
1.所述若干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设置高度,高于顶楼阳台排污口,所述若干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设置高度,低于底楼阳台排污口。
2.楼宇分流井底部与污水支管连接,所述楼宇分流井一侧与雨水支管连接,所述污水支管上设有控制阀门,控制阀门与手自一体启闭机连接。
3.雨水支管管口高度,高于阳台收集管管口高度,所述阳台收集管管口高度,高于污水支管管口高度。
4.所述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包括设于立管内的水流指示转轮和缠绕在立管外侧的磁感应线圈,所述的水流指示转轮设于磁感应线圈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无需加装新管道,节约成本;无需大量安装脚手架,施工操作简便,安全性更高;不会产生因加装管道安装打孔而造成的墙面渗水,对居民造成的影响较小;应用场景广泛,适用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住宅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接立管分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流量感应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流井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1.包封阳台;2.底楼围墙;3.混接雨水立管;4.底楼出户管;5.立管出户管;6.屋顶流量感应管;7.底楼流量感应管;8.南侧阳台收集管;9.楼宇分流井;10.管体;11.信号传输电缆;12.信号转换器;13.水流指示转轮;14.磁感应线圈;15.信号处理器;16.阀门;17.手自一体启闭机;18.雨水支管;19.污水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原理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包括:
若干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6,分别设置于混接雨水立管3顶端进水口处,用于感应从屋顶进入水管的水流。
若干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7,分别设置于混接雨水立管3底部出水口处,用于感应流出水管的水流。
混接雨水立管3使用的是设置于建筑物外立面原有的水管,从屋顶通向地面,无需重新加装其他管道。
将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6设置于水管顶端,用于检测流入混接雨水立管3的雨水。装置位置应当至少高于顶楼阳台排污口,从而避免顶楼阳台排污口排出的污水被当做雨水检测,影响识别结果。
将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7设置于水管底端,用于检测流出混接雨水立管3的雨水和污水。装置位置应当至少低于底楼阳台排污口,从而避免底楼阳台排污口排出的污水未被检测,影响识别结果。
参照图3所示,楼宇分流井9,通过阳台收集管8,连接若干混接雨水立管3出水口。阳台收集管8统一设置于底楼围墙2外,由一根主管连接,减少管路铺设成本以及施工难度。
楼宇分流井9分别连通雨水支管18与污水支管19。其中雨水支管管口高度,高于阳台收集管管口高度;阳台收集管8管口高度,高于污水支管19管口高度。因此只有当水井内水位高于雨水支管18管口时,井内水流才会通过雨水支管18排出。
参照图2所示,流量感应管装置包括设于管体10内的水流指示转轮13和缠绕在立管外侧的磁感应线圈14,所述的水流指示转轮13设于磁感应线圈14内侧。
管体10外侧缠绕磁感应线圈14,能够通过磁路磁阻变化产生感应信号,管道10内部设置水流指示转轮13,能够将水流流速转换为涡轮转速,指示水流通过量。从而当有水流通过管到时时,能够检测出其水流量。
管体10外侧设置信号转换器12和信号传输电缆11,能够将检测出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楼宇分流井9内。
参照图3所示,楼宇分流井9底部与污水支管连接,所述楼宇分流井一侧与雨水支管连接,所述污水支管上设有控制阀门,控制阀门与手自一体启闭机17连接
楼宇分流井9外设置有信号处理器15,用于接收流量感应管传输的数据,从而通过手自一体启闭机17控制污水支管19阀门启闭。
由于污水支管19管口高度较低,因此当手自一体启闭机17控制闸门开启时,阳台收集管8排出的水流直接从污水支管19排出。当手自一体启闭机17控制闸门关闭时,阳台收集管8排出的水流在井内积攒,水位逐渐升高至雨水支管18管口高度时,水流从雨水支管18排出。
其中,污水支管闸门启闭逻辑具体包括如下几种工况:
当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6、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7均无水流信号时,这是最为常见的工况,即混接雨水立管3内无水流进入,系统处于空载状态,楼宇分流井9处于“闸门常开”状态。
当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6内无水流信号、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7内有水流信号,这是晴天阳台在排污工况,楼宇分流井9处于“闸门打开”状态,由于楼宇分流井9内设置的污水支管19位置更低,阳台污水进入污水系统,实现100%分流。
当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6、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7内均有水流信号,混接雨水立管3工况是下雨或是下雨且排污水,全自动洗衣机的排水时间一般为4至6分钟,此时可以通过流量感应管装置的信号持续时间、感应管内叶轮转速来判定。
当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6低转速,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7高转速,为降小雨且排污高峰工况,楼宇分流井9处于“闸门打开”状态,实现100%分流。
当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6低转速,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7低转速,为降小雨且排污末期工况,楼宇分流井9处于“闸门打开”状态,实现100%分流。
上述两种工况有少量屋面的雨水进入污水系统,但考虑此时为降小雨的状态,且有助于截流部分初期雨水,帮助冲洗污水管,因此仍然认为是合适的,且能实现100%分流。
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6高转速,该工况下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7无论高还是低转速,都认为是降雨高峰期,楼宇分流井9处于“闸门关闭”状态,由于水位升高会从雨水管溢流进入附近雨水系统,此时少量阳台污水进入雨水系统,但该时间段以排涝防汛为主要目标。
以上所述,仅为此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新型的构思加于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包括若干混接雨水立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干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分别设置于混接雨水立管顶端进水口处,用于感应从屋顶进入水管的水流;
若干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分别设置于混接雨水立管底部出水口处,用于感应流出水管的水流;
楼宇分流井,通过阳台收集管,连接若干混接雨水立管出水口,所述楼宇分流井分别连通雨水支管与污水支管,所述楼宇分流井设有阀门,用于控制污水支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屋顶流量感应管装置设置高度,高于顶楼阳台排污口,所述若干底楼流量感应管装置设置高度,低于底楼阳台排污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楼宇分流井底部与污水支管连接,所述楼宇分流井一侧与雨水支管连接,所述污水支管上设有控制阀门,控制阀门与手自一体启闭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支管管口高度,高于阳台收集管管口高度,所述阳台收集管管口高度,高于污水支管管口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感应管装置包括设于立管内的水流指示转轮和缠绕在立管外侧的磁感应线圈,所述的水流指示转轮设于磁感应线圈内侧。
CN202320331673.XU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 Active CN2191965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1673.XU CN219196523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1673.XU CN219196523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6523U true CN219196523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1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31673.XU Active CN219196523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65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17828U (zh) 一种雨污分流切换装置
CN110552409A (zh) 一种自启动真空引水虹吸污水排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395907U (zh) 道路式一体化智能截污井
CN209686556U (zh) 一种截流量可控的底流式截流井
CN219196523U (zh) 一种居住小区雨水混接立管分流装置
CN206512781U (zh) 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CN207812637U (zh) 一种用于住宅楼阳台污水截流改造的浮力控制截流装置
CN206273911U (zh)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屋面雨水源头洁净蓄渗装置
CN110206237A (zh) 一种基于虹吸式屋面排水结构的排水方法
CN212957299U (zh) 一种建筑落水管的分流结构
CN110042902A (zh) 远程智慧化楼宇雨污分流系统
CN210713116U (zh) 远程智慧化楼宇雨污分流系统
CN112538888B (zh) 一种通过改变进水管出口方向的雨污分流井
CN212674235U (zh) 一种城市污水管道排水防内涝的监控系统
CN210857472U (zh) 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
CN210658553U (zh) 雨污分流装置
CN210713117U (zh) 基于物联网的楼宇雨污分流系统
CN218881066U (zh) 一种适用于小区内阳台污水合流立管的截流管件
CN207331946U (zh) 施工现场雨水综合利用智能化防尘系统
CN201095778Y (zh) 节水装置
CN215669936U (zh) 一种用于雨污分流的排水装置
CN218466690U (zh) 一种双模式截流井
CN219952165U (zh) 感潮路段电力通信人井排水管道
CN209193620U (zh) 一种建筑工程水资源智能循环利用系统
CN220336062U (zh) 一种城市排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