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5911U - 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5911U
CN219195911U CN202223492834.8U CN202223492834U CN219195911U CN 219195911 U CN219195911 U CN 219195911U CN 202223492834 U CN202223492834 U CN 202223492834U CN 219195911 U CN219195911 U CN 219195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line
waste water
alkali soil
ditch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928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烨煊
邹永立
李青
刘武
王旭伟
胡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928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5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5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5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Landscapes

  • Bulkheads Adapted T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待修复的盐碱地被分割为多块盐碱地单元,每块盐碱地单元对应设置一个修复结构,每个修复结构包括设于盐碱地单元前端的清水沟、开设于盐碱地单元两侧的两条第一废水沟、开设于盐碱地单元后端的第二废水沟、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清水自流管和废水自流管,第一废水沟和第二废水沟连通,其中,清水自流管一端与清水沟连通且另一端插入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废水自流管一端插入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且另一端与第二废水沟连通,清水经清水沟的沟壁和清水自流管流入土层内,通过水体自流流入第一废水沟内或经废水自流管流入第二废水沟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具有施工量少,脱盐效果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盐碱地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盐碱土是我国最主要的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由于我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会导致耕地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现有的盐碱地治理技术有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农业措施等。其中物理方法方面,主要技术手段有暗管排盐、井灌井排等,常规的物理处理方法存在施工工程量大,工序较为复杂,对盐碱地土层需要大挖大建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盐碱地分割为多块盐碱地单元分别进行处理的盐碱地修复结构,所述修复结构通过自然扩散或者自然扩散+机械抽吸的方式,控制清水在土层中的扩散路径,以达到洗脱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待修复的盐碱地被分割为多块盐碱地单元,每块所述盐碱地单元对应设置一个所述修复结构,每个所述修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前端的清水沟、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两侧的两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废水沟、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后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废水沟、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清水自流管和多个废水自流管,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二废水沟连通,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其中,所述清水自流管一端与所述清水沟连通且另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所述废水自流管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废水沟连通,清水经所述清水沟的沟壁和所述清水自流管流入土层内,通过水体自流流入所述第一废水沟内或经所述废水自流管流入所述第二废水沟内。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修复结构还包括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中间位置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废水沟,所述第三废水沟将所述盐碱地单元分隔为两块盐碱地子单元,所述第三废水沟与所述第二废水沟连通。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三废水沟的沟底呈倾斜状,且自所述清水沟至所述第二废水沟方向,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三废水沟的深度逐渐增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盐碱地修复结构还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于所述盐碱地单元上方的溅射管,所述溅射管的一端通过水泵与所述清水沟连通且另一端封闭,所述溅射管上开设有至少一排通孔,以向所述盐碱地单元的表层土壤喷水。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溅射管上开设有两排通孔以向两个相反方向喷水,每排所述通孔包括多组均匀排布的通孔组,每组所述通孔组包括孔径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大通孔、中通孔和小通孔。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盐碱地修复结构还包废水抽吸单元,所述废水抽吸单元包括多个安装于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尾端的废水抽吸管、与多个所述废水抽吸管连通的抽水管、及与所述抽水管连通的抽吸泵,所述废水抽吸管远离所述抽水管的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多个所述废水抽吸管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经所述抽吸泵抽吸以控制清水在土层中的扩散路径。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废水自流管形成两排废水自流管且同排的多个废水自流管位于同一高度,多个所述废水抽吸管位于同一高度且夹设于两排废水自流管之间。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修复结构还包括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子单元的多条均匀间隔设置的梨细沟,所述梨细沟的深度为30cm。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三废水沟与所述清水沟相连的一端均设置有挡水板。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每块所述盐碱地单元中的目标第一废水沟的沟底和远离所述第三废水沟的沟壁均设置有防渗透层,其中,所述目标第一废水沟是两条所述第一废水沟中临近其它盐碱地单元的一条第一废水沟或者两条第一废水沟,所述防渗透层包括夯实原土层及设置于所述夯实原土层上的防水塑料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待修复的盐碱地被分割为多块盐碱地单元,每块所述盐碱地单元对应设置一个所述修复结构,每个所述修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前端的清水沟、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两侧的两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废水沟、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后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废水沟、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清水自流管和多个废水自流管,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二废水沟连通,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其中,所述清水自流管一端与所述清水沟连通且另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所述废水自流管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废水沟连通,清水经所述清水沟的沟壁和所述清水自流管流入土层内,通过水体自流流入所述第一废水沟内或经所述废水自流管流入所述第二废水沟内。这样,通过设置清水自流管,使得清水沟的清水能够经所述清水沟的沟壁和所述清水自流管流入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并在土层内进行扩散,并流入所述第一废水沟内或经所述废水自流管流入所述第二废水沟内,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二废水沟相通,采用该结构能够对清水和废水进行有序导流,水体扩散过程中会带走盐碱地中的盐,完成盐碱地脱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具有施工量少,脱盐效果好的优点。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修复机构的盐碱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修复机构的盐碱地单元的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修复机构的盐碱地单元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溅射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盐碱地 200 盐碱地单元 210 盐碱地子单元 211
修复结构 100 清水沟 10 第一废水沟 20
第二废水沟 30 清水自流管 40 废水自流管 50
第三废水沟 60 溅射管 70 通孔组 71
废水抽吸单元 80 废水抽吸管 81 抽水管 82
抽吸泵 83 梨细沟 90 挡水板 91
废水收集沟 3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多种不同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100,用于采用物理方法来修复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待修复的盐碱地200被分割为多块盐碱地单元210,每块所述盐碱地单元210对应设置一个所述修复结构100,每个所述修复结构100包括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210前端的清水沟10、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210两侧的两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废水沟20、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210后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废水沟30、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清水自流管40和多个废水自流管50,所述第一废水沟20和所述第二废水沟30连通,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其中,所述清水自流管40一端与所述清水沟10连通且另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210的土层内,所述废水自流管50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210的土层内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废水沟30连通,清水经所述清水沟10的沟壁和所述清水自流管40流入土层内,通过水体自流流入所述第一废水沟20内或经所述废水自流管50流入所述第二废水沟30内。
通过设置清水自流管40,使得清水沟10的清水能够经所述清水沟10的沟壁和所述清水自流管40流入盐碱地单元210的土层内,并在土层内进行扩散,并流入所述第一废水沟20内或经所述废水自流管50流入所述第二废水沟30内,所述第一废水沟20和所述第二废水沟30相通,采用该结构能够对清水和废水进行有序导流,水体扩散过程中会带走盐碱地中的盐,完成盐碱地脱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具有施工量少,脱盐效果好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盐碱地单元210前端是指图3所示的左端,盐碱地单元的后端是指图3所示的右端,第一方向是图3所示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是图3所示的宽度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盐碱地单元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15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清水沟10的沟底宽度为30cm,侧壁的高度(沟的深度)为50cm。
优选地,所述第一废水沟20呈倾斜状,且自所述清水沟10至所述第二废水沟30方向,所述第一废水沟20的深度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废水沟20靠近所述清水沟10的一端的深度与所述清水沟10的深底相同,所述第一废水沟20靠近所述第二废水沟30的一端的深度与所述第二废水沟30的深度相同,所述第一废水沟20设计为沿水流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状,即具有一定的坡度,一方面,构建水体自然通道,方便第一废水沟20的废水流入所述第二废水沟30;另一方面,能够阻断地下水的反渗,防止修复后土体返碱。
优选地,所述第一废水沟20的沟底具有5%的坡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废水沟30的沟底宽度为30cm,侧壁的高度(沟的深度)为131c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修复结构100还包括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210中间位置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废水沟60,所述第三废水沟60将所述盐碱地单元210分隔为两块盐碱地子单元211,所述第三废水沟60与所述第二废水沟30连通。
通过设置第三废水沟60能够更好的方便引导水流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废水沟6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废水沟60的结构完全相同。
优选地,每块所述盐碱地单元中的目标第一废水沟的沟底和远离所述第三废水沟60的沟壁均设置有防渗透层,其中,所述目标第一废水沟是两条所述第一废水沟中临近其它盐碱地单元的一条第一废水沟或者两条第一废水沟。
图1所示的盐碱地共被分为9块盐碱地单元210。为方便理解,将图1左侧的三块盐碱地单元从上至下分别命为第一盐碱地单元、第二盐碱地单元和第三盐碱地单元,第一盐碱地单元的目标第一废水沟为一条,即靠近所述第二盐碱单元的第一废水沟;第二盐碱地单元的目标第一废水沟为两条,即靠近所述第一盐碱地单元的第一废水沟和靠近第三盐碱地单元的第一废水沟;第三盐碱地单元的目标第一废水沟为一条,即靠近所述第二盐碱单元的第一废水沟。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夹设于两块盐碱地单元的第一废水沟均需要采用防渗透设计,而位于最外侧的盐碱地单元仅靠近其它盐碱地单元的第一废水沟需要采用防渗透设计。
所述防渗透层包括夯实原土层及设置于所述夯实原土层上的防水塑料膜。
第一废水沟20设置所述防渗透层是为了防止洗出来的废盐水从土层渗入别的处理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清水自流管40安装于所述清水沟10的底部,具有相同的高度,呈排设置。
所述清水自流管40具有一定的长度,与所述清水沟10连通的一端为圆形孔,插入土层内的孔为斜口,且斜口的开口朝上,一方面方便插入土层内,另一方面方便水体的流动。
请结合参阅图4,优选地,所述盐碱地修复结构100还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于所述盐碱地单元210上方的溅射管70,所述溅射管70的一端通过水泵与所述清水沟10连通且另一端封闭,所述溅射管70上开设有至少一排通孔,以向所述盐碱地单元210的表层土壤喷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溅射管70沿第一方向设置,多个所述溅射管70沿第二方向排列。
通过设置所述溅射管70向所述盐碱地单元210的表层喷水,使清水由土壤表面自然向下及土层的四周扩散、流动,以将土层中的盐类物质洗脱出来。
更为优选地,所述溅射管70上开设有两排通孔以向两个相反方向喷水,每排所述通孔包括多组均匀排布的通孔组71,每组所述通孔组包括孔径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大通孔、中通孔和小通孔。
向外喷水的通孔设置不同的孔径是为了将清水溅射入不同距离的表层盐碱土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清水自流管40和所述清水溅射管70两种方式使清水扩散至土层内,能够提高洗脱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废水自流管50形成两排废水自流管且同排的多个废水自流管位于同一高度,一排所述废水自流管50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210的上部区域,另一排所述废水自流管50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210的底部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废水自流管50具有一定的长度,其两端均为斜口,且斜口的开口均朝上,一方面方便插入土层内,另一方面方便水体的流动。
优选地,所述盐碱地修复结构还包废水抽吸单元80,所述废水抽吸单元包括多个安装于所述盐碱地单元210的尾端的废水抽吸管81、与多个所述废水抽吸管81连通的抽水管82、及与所述抽水管82连通的抽吸泵83,所述废水抽吸管81远离所述抽水管82的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210的土层内,多个所述废水抽吸管81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经所述抽吸泵83抽吸以控制清水在土层中的扩散路径。
本实用新型同时设置废水自流管50和废水抽吸管81,通过自然扩散和机械抽吸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清水在土层中的扩散路径,提高清水对土壤中盐类物质的洗脱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废水抽吸管81包括管身本体及自所述管身本体的第一端垂直弯折延伸的延伸管,所述管身本体的第二端为斜口,其中所述管身本体的第二端插入土层内,所述延伸管与所述抽水管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废水抽吸管81位于同一高度,形成一排废水抽吸管81,夹设于两排所述废水自流管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抽吸泵8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废水沟30连通。
优选地,所述修复结构100还包括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子单元211的多条均匀间隔设置的梨细沟90,所述梨细沟90的深度为30c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梨细沟90为轴对称结构,所述梨细沟自两端向中间倾斜设置,形状为“>”形,这样方便引导水体自流。
优选地,所述第一废水沟20和所述第三废水沟60与所述清水沟10相连的一端均设置有挡水板91。
设置挡水板91的作用是避免第一废水沟20和所述第三废水沟60中的废盐水渗入到所述清水沟10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盐碱地修复结构的修复过程如下:
清水沟10中的清水一部分通过清水沟10的沟壁和清水自流管自然扩然至所述盐碱地单元210的土层中,另一部分通过水泵送到清水溅射管70,通过分布于所述清水溅射管两侧的两排通孔喷射至盐碱地单元210的表层土壤中,从表层土壤流入的清水和扩散至土层中的清水通过盐碱地单元210的梨细沟90及自然土层流入所述第一废水沟20或第三废水沟60,同时还可以通过废水自流管40流入第二废水沟30或者通过机械抽吸的方式经所述废水抽吸管81被抽吸泵83抽出,经由管道流水所述第二废水沟30,所述第一废水20沟和所述第三废水沟60的废水在倾斜设置的沟底的引导下也均会流入所述第二废水沟30。每块所述第二废水沟30的废水最后均汇入设于所述盐碱地200一侧的废水收集沟300,后续只需要将所述废水收集沟300中的洗脱废水收集后集中进行脱盐等处理即可。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和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待修复的盐碱地被分割为多块盐碱地单元,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盐碱地单元对应设置一个所述修复结构,每个所述修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前端的清水沟、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两侧的两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废水沟、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后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废水沟、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清水自流管和多个废水自流管,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二废水沟连通,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其中,所述清水自流管一端与所述清水沟连通且另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所述废水自流管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废水沟连通,清水经所述清水沟的沟壁和所述清水自流管流入土层内,通过水体自流流入所述第一废水沟内或经所述废水自流管流入所述第二废水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结构还包括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单元中间位置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废水沟,所述第三废水沟将所述盐碱地单元分隔为两块盐碱地子单元,所述第三废水沟与所述第二废水沟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三废水沟的沟底呈倾斜状,且自所述清水沟至所述第二废水沟方向,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三废水沟的深度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碱地修复结构还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于所述盐碱地单元上方的溅射管,所述溅射管的一端通过水泵与所述清水沟连通且另一端封闭,所述溅射管上开设有至少一排通孔,以向所述盐碱地单元的表层土壤喷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溅射管上开设有两排通孔以向两个相反方向喷水,每排所述通孔包括多组均匀排布的通孔组,每组所述通孔组包括孔径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大通孔、中通孔和小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碱地修复结构还包废水抽吸单元,所述废水抽吸单元包括多个安装于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尾端的废水抽吸管、与多个所述废水抽吸管连通的抽水管、及与所述抽水管连通的抽吸泵,所述废水抽吸管远离所述抽水管的一端插入所述盐碱地单元的土层内,多个所述废水抽吸管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经所述抽吸泵抽吸以控制清水在土层中的扩散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废水自流管形成两排废水自流管且同排的多个废水自流管位于同一高度,多个所述废水抽吸管位于同一高度且夹设于两排废水自流管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结构还包括开设于所述盐碱地子单元的多条均匀间隔设置的梨细沟,所述梨细沟的深度为30cm。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废水沟和所述第三废水沟与所述清水沟相连的一端均设置有挡水板。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盐碱地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盐碱地单元中的目标第一废水沟的沟底和远离所述第三废水沟的沟壁均设置有防渗透层,其中,所述目标第一废水沟是两条所述第一废水沟中临近其它盐碱地单元的一条第一废水沟或者两条第一废水沟,所述防渗透层包括夯实原土层及设置于所述夯实原土层上的防水塑料膜。
CN202223492834.8U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 Active CN219195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92834.8U CN219195911U (zh)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92834.8U CN219195911U (zh)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5911U true CN219195911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2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92834.8U Active CN219195911U (zh)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5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195911U (zh) 一种盐碱地修复结构
CN101259454A (zh) 根灌管及根灌系统
CN108298692B (zh) 可调型人工湿地系统
CN201067719Y (zh) 根灌管及根灌系统
CN203530028U (zh) 一种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系统
CN101263797A (zh) 淡水养殖场管阀生态灌排系统
CN219174367U (zh) 一种盐碱地修复系统
CN211113536U (zh) 一种便于清淤的田间排水装置
CN210855462U (zh) 一种河道生态治理系统
CN210137684U (zh) 一种沙漠浇灌装置
CN209740818U (zh) 双侧多点布水交替运行的配水装置
CN107724447A (zh) 南方小型河道清淤及泥污水农田利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0987495U (zh) 大型乔木种植用浇灌系统
CN207713487U (zh) 一种好氧污泥回流装置
CN113062261A (zh) 一种基于生态保护技术的水利工程建筑物
CN210104911U (zh) 一种渗排导流虹吸管
CN215327233U (zh) 一种人工湿地模型
CN212835792U (zh) 一种海绵城市排水结构及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
CN214990579U (zh) 生态池进水系统及生态池
CN204443724U (zh) 一种水蚯蚓增氧冲洗装置
CN213296259U (zh) 一种山涧溪流水坝引水系统
CN212506524U (zh) 一种大量吸取深层海水的装置
CN110805009B (zh) 一种增氧防堵暗管排水系统及其排水方法
CN110629687B (zh) 一种盐碱地透气排水种植系统及排水透气方法
CN202322500U (zh) 一种向潜流人工湿地中投加微生物菌剂及取样一体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