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5834U - 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5834U
CN219195834U CN202320381062.6U CN202320381062U CN219195834U CN 219195834 U CN219195834 U CN 219195834U CN 202320381062 U CN202320381062 U CN 202320381062U CN 219195834 U CN219195834 U CN 219195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drainage
cofferdam
hydraulic
di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106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中立
孟江山
张吉轶
闫继红
谭永想
马腾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South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 ltd
CCCC Guangzhou Dredg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South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 ltd
CCCC Guangzhou Dred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South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 ltd, CCCC Guangzhou Dred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South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8106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5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5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58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包括吹填围堰和吹填管,吹填围堰内侧设置有分隔砂堤,分隔砂堤与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吹填回流腔,吹填回流腔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吹填管口加装消能器以降低细粉砂流出吹填管时的动能,降低细粉砂料对吹填围堰和引流砂堤的冲击损伤,同时,利用分隔砂堤与吹填围堰形成一个吹填回流腔,在吹填回流腔内设置多个交错布设的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形成Z字型的细粉砂流通通道,实现在较小的场地下,使得流出吹填管口的砂水混合物场地内迅速消耗掉砂料流动能量,实现其在砂堤合围区域内快速沉淀、堆积,分块形成吹填陆域。

Description

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填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吹填造陆施工时,泥水混合物经吹填管口流入回填区域,泥砂自然流淌、沉淀形成吹填陆域,这种施工方式适用于后续地基处理工序对场地提供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形。对于施工项目工期紧张,往往需要及时提供经地基处理后的陆域场地,便于建设单位及时组织后续建筑结构施工,及早产生经济价值。
而对于施工现场,普遍是细粉砂的土质结构,由于粉砂、细砂粒径小、比重较轻,在进行吹填造陆施工时,粉砂、细砂与水的混合物流出吹填管口后,需要较长的流径,逐渐消耗掉流速动能,才能完全沉淀,形成吹填陆域。
这就导致需要较长的较大的施工场地,造成了施工难度,难以保障项目总体施工进度。
因此,针对此种情况,为满足合同工期要求,急需发明一种针对粉砂、细砂吹填施工时,因砂料粒径小、比重轻,不易快速沉淀、堆积形成陆域的施工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砂堤合围区域内快速沉淀、堆积,分块形成吹填陆域的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以解决上现有细粉砂不易快速沉淀堆积形成陆域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包括吹填围堰和吹填管,所述吹填围堰内侧设置有分隔砂堤,所述分隔砂堤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吹填回流腔,所述吹填回流腔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所述第一引流砂堤与所述第二引流砂堤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引流砂堤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分隔砂堤内侧面形成出口;所述第二引流砂堤与所述分隔砂堤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出口;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交错设置;所述分隔砂堤设置有溢流堰,所述吹填管装设在所述吹填围堰上。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吹填管与所述溢流堰对角设置。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吹填管上设置有消能器。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溢流堰上设置有排水管。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分隔砂堤、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所述第二引流砂堤的截面均为梯形结构。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所述第二引流砂堤之间形成与所述出口连通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通过在吹填管口加装消能器以降低细粉砂流出吹填管时的动能,降低细粉砂料对吹填围堰和引流砂堤的冲击损伤,同时,利用分隔砂堤与吹填围堰形成一个吹填回流腔,在吹填回流腔内设置多个交错布设的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形成Z字型的细粉砂流通通道,实现在较小的场地下,使得流出吹填管口的砂水混合物场地内迅速消耗掉砂料流动能量,实现其,在砂堤合围区域内快速沉淀、堆积,分块形成吹填陆域,分块移交给地基处理作业班组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号说明:
吹填管1、消能器2、分隔砂堤3、引流砂堤4、溢流堰5、排水管6、吹填回流腔7、吹填围堰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发明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包括吹填围堰8和吹填管1,吹填围堰8内侧设置有分隔砂堤3,分隔砂堤3与吹填围堰8内侧面形成吹填回流腔7,并在吹填围堰8上设置有吹填管1,实现细粉砂的导入,并在分隔砂堤3上设置有溢流堰5,实现对细粉砂中水的排出。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吹填回流腔7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砂堤3和第二引流砂堤3,第一引流砂堤3与所述第二引流砂堤3间隔设置形成通道,两者之间形成通道,并且第一引流砂堤3与吹填围堰8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分隔砂堤3内侧面形成出口;第二引流砂堤3与所述分隔砂堤3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吹填围堰8内侧面形成出口;第一引流砂堤3和第二引流砂堤3交错设置,通道通过出口相连,从而形成了从吹填管1道溢流堰5一侧的Z字型连通通道。
当细粉砂料通过吹填管1导入后,导入至吹填回流腔7中,利用第一引流砂堤3与第二引流砂堤3之间的通道,结合通道与出口相连,从而实现了其在实现在较小的场地下,使得流出吹填管1口的砂水混合物场地内迅速消耗掉砂料流动能量,实现其,在砂堤合围区域内快速沉淀、堆积,分块形成吹填陆域,分块移交给地基处理作业班组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吹填管1与溢流堰5对角设置,以实现细粉砂充分的沉淀,并在吹填管1上设置有消能器2,以降低细粉砂流出吹填管1时的动能,降低细粉砂料对吹填围堰8和引流砂堤3的冲击损伤。
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堰5上设置有排水管6,且分隔砂堤3、第一引流砂堤4和第二引流砂堤3的截面均为梯形结构,保障结构稳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分隔砂堤3将大的回填区域分隔成小的回填区域,在小回填区域内部再填筑多道引流砂堤4,使得吹填管1口的砂水混合物在小回填区域内绕流,延长砂水混合物的流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通过在吹填管1口加装消能器2以降低细粉砂流出吹填管1时的动能,降低细粉砂料对吹填围堰8和引流砂堤3的冲击损伤,同时,利用分隔砂堤3与吹填围堰8形成一个吹填回流腔7,在吹填回流腔7内设置多个交错布设的第一引流砂堤3和第二引流砂堤3,形成Z字型的细粉砂流通通道,实现在较小的场地下,使得流出吹填管1口的砂水混合物场地内迅速消耗掉砂料流动能量,实现其,在砂堤合围区域内快速沉淀、堆积,分块形成吹填陆域,分块移交给地基处理作业班组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最后,本申请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吹填围堰和吹填管,所述吹填围堰内侧设置有分隔砂堤,所述分隔砂堤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吹填回流腔,所述吹填回流腔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所述第一引流砂堤与所述第二引流砂堤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引流砂堤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分隔砂堤内侧面形成出口;所述第二引流砂堤与所述分隔砂堤内侧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吹填围堰内侧面形成出口;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第二引流砂堤交错设置;所述分隔砂堤设置有溢流堰,所述吹填管装设在所述吹填围堰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填管与所述溢流堰对角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填管上设置有消能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上设置有排水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砂堤、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所述第二引流砂堤的截面均为梯形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砂堤和所述第二引流砂堤之间形成与所述出口连通的通道。
CN202320381062.6U 2023-03-03 2023-03-03 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Active CN219195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1062.6U CN219195834U (zh) 2023-03-03 2023-03-03 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1062.6U CN219195834U (zh) 2023-03-03 2023-03-03 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5834U true CN219195834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06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1062.6U Active CN219195834U (zh) 2023-03-03 2023-03-03 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58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01403B (zh) 一种预防泥石流灾害及泥石流产物再利用的方法
CN111305210B (zh) 采用中线法一次性建坝的超细粒尾矿库加高扩容堆排结构
CN104912087B (zh) 一种应用模袋的中线式尾矿筑坝法
CN107119624A (zh) 一种泥石流沟内大型弃渣场的防治体系及实施方法
CN101824809B (zh) 大比降卵砾石河流河岸防护结构及河流抗冲治理方法
CN112144488A (zh) 防止河道下切破坏的多曲拱形透水台阶式消能二级坝
CN106638501B (zh) 适用于弯道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布置形式
CN109338982A (zh) 一种引水工程头部蓄清冲淤调蓄水库
CN219195834U (zh) 一种细粉砂吹填快速成陆交地系统
JPH10266171A (ja) 貯水池、溜池の排砂、排泥システム工法及び貯水池、 溜池の排砂、排泥システム装置
CN210946717U (zh) 水石分流型泥石流减速坝
CN110468792A (zh) 一种不淤堵生态透水坝及其建造方法
CN106013007B (zh) 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CN207193911U (zh) 一种阶段束流型泥石流排导槽
CN206829093U (zh) 一种具有自主筛分功能的泥石流拦砂坝
CN113565524B (zh) 一种运营期防突涌砂的凹槽式斜井、隧道结构及设计方法
CN213805270U (zh) 一种防止河道下切破坏的多曲拱形透水台阶式消能二级坝
CN215562326U (zh) 一种用于泥石流拦挡、分流和水石分离的防治系统
CN105421305A (zh) 一种桩板平面与立面交错组合的辅助消能工
CN215518442U (zh) 一种道路排水用涵洞结构
KR101170789B1 (ko) 친환경 복합 사방댐
CN205046656U (zh) 减缓冲刷跌水井
CN210827381U (zh) 一种适用于长距离、复杂地形坡面排水的复合消能工
CN104213545B (zh) 悬挂底流式梯级消力池消能系统
CN204570636U (zh) 一种溢流井涵管布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