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0730U - 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0730U
CN219180730U CN202223610010.6U CN202223610010U CN219180730U CN 219180730 U CN219180730 U CN 219180730U CN 202223610010 U CN202223610010 U CN 202223610010U CN 219180730 U CN219180730 U CN 219180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
battery
adjacent
pole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100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亮稳
袁书第
谭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cheng Fudi Battery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cheng Fudi Battery Co ltd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cheng Fudi Battery Co ltd,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cheng Fudi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100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07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0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07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电芯组包括多个电芯和导电连接片,多个电芯沿电芯的厚度方向排列,每个电芯均包括电芯本体和极柱,每个电芯本体均具有沿电芯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大面,极柱设置在大面上,导电连接片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芯的极柱,每个导电连接片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的电芯本体之间,每个导电连接片的另一部分位于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极柱和导电连接片不会位于电芯本体与电池包的纵梁之间,因此不需要在电芯本体与纵梁之间预留容纳极柱和导电连接片的间隙,有利于提高纵梁的抗挤压强度。

Description

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的电芯组中,电芯的极柱及用于连接极柱的连接片通常设置在电芯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当电芯安装在电池包的电池包壳体内时,极柱和连接片位于电芯本体和电池包壳体的纵梁之间,为了使电池包能够容纳极柱和连接片,且避免电池包在受到碰撞或挤压时纵梁与连接片接触发生短路,在纵梁与极柱之间需要预留一定间隙来容纳连接片,并对极柱、连接片进行避让。一方面,该间隙不利于提高纵梁的抗挤压强度,另一方面,由于纵梁的阻挡,无法先将电芯组放置到电池包壳体内,在电池包壳体内在对连接片与极柱进行焊接,只能先将电芯堆叠并焊接连接片,然后再将电芯组整体安装至托盘内,导致电芯组的安装过程存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芯组,包括:
多个电芯,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排列,每个所述电芯均包括电芯本体和极柱,每个所述电芯本体均具有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大面,所述极柱设置在所述大面上;
导电连接片,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芯的极柱,每个所述导电连接片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的电芯本体之间,每个所述导电连接片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
可选地,每个所述电芯的极柱均包括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
其中,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与该电芯相邻的一个电芯的第二极柱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连接,且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二极柱与该电芯相邻的另一个电芯的第一极柱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连接;或者,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的第二极柱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连接。
可选地,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均设置在该电芯的电芯本体的同一个所述大面上。
可选地,所述导电连接片与所述极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导电连接片均包括延伸部和搭接部,所述延伸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的电芯本体之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用于与所述极柱连接,所述搭接部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
其中,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与该电芯相邻的一个电芯的第二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相互搭接,且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二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与该电芯相邻的另一个电芯的第一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相互搭接;或者,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相互搭接,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的第二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相互搭接。
可选地,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和/或底部形成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导电连接片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导电连接片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容纳槽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厚度。
可选地,每个所述电芯的电芯本体的大面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每个所述凹槽均能够容纳所述极柱和/或所述导电连接片。
可选地,每个所述电芯的电芯本体的两个大面均包括第一大面和第二大面,每相邻两个电芯中的一个电芯的第一大面与另一个电芯的第二大面相邻;
其中,所述极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大面上,所述第二大面上设有所述凹槽,每相邻两个电芯中的一个电芯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位于另一个电芯的凹槽内;或者,
所述第二大面上设有所述凹槽,每个所述电芯的极柱和该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均设置在该电芯的凹槽内;或者,
所述第一大面和所述第二大面上均设有凹槽,所述极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大面和所述第二大面中的一者的凹槽内,每相邻两个电芯中的一个电芯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设置该相邻两个电芯的凹槽围成的容纳空间内。
可选地,每相邻两个电芯的电芯本体相互靠近,且每相邻两个电芯中的一个电芯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与另一个电芯的凹槽的槽壁或大面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电芯组还包括电路板和导电连接件,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芯的顶部或底部,相邻的所述电芯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壳体和如上所述的电芯组,所述电池包壳体包括至少两个纵梁,相邻的两个纵梁之间容纳有至少一个所述电芯组,所述电芯组的电芯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靠近所述纵梁设置。
可选地,所述纵梁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设置有绝缘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极柱设置在电芯本体的大面上,且每个导电连接片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的电芯本体之间,每个导电连接片的另一部分位于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这样,当电芯组位于电池包壳体内时,极柱以及连接在极柱上的导电连接片不会位于电芯本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部,即,极柱以及连接在极柱上的导电连接片不会位于电芯本体与电池包壳体的纵梁之间,因此,对于电池包壳体而言,纵梁与电芯之间无需设置用于容纳和避让极柱和导电连接片的间隙,一方面,可以允许电池包壳体的纵梁可以贴紧电芯组,在电池包受到侧向挤压或碰撞时,电芯组抵顶纵梁,可以提升纵梁的抗压强度,另一方面,由于不需要在纵梁与电芯组之间设置间隙,还能提升电池包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并且,正是由于导电连接片的一部分位于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这样,在连接相邻的导电连接片时不会受到电池包的纵梁的遮挡,也就是说,对导电连接片的连接可以在电池包壳体的内部进行,允许多个电芯在电池包壳体内部组装成电芯组,更加便于电芯组的装配。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芯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芯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芯组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包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包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图8的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芯组;10-电芯;11-电芯本体;111-第一大面;112-第二大面;1121-凹槽;113-主体段;114-第一延伸段;1141-第一容纳槽;1142-第二容纳槽;1143-容纳槽;115-第二延伸段;12-第一极柱;13-第二极柱;2-导电连接片;21-延伸部;22-搭接部;3-电路板;4-导电连接件;5-纵梁;6-绝缘件;7-间隙;100-电池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均是以电芯在图1和图4中的图面方向来定义的,使用的方位词如“长度方向、厚度方向”是以电芯自身的长度方向、厚度方向进行定义的,具体可以参考图1、图3以及图4所示。此外,“内、外”是指相应结构轮廓的内外,“远、近”是指距离相应结构的远近。上述方位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参考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芯组1,包括:多个电芯10以及导电连接片2,多个电芯10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排列,每个电芯10均包括电芯本体11和极柱,每个电芯本体11均具有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大面,极柱设置在大面上;导电连接片2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芯10的极柱,每个导电连接片2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之间,每个导电连接片2的另一部分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极柱设置在电芯本体11的大面上,且每个导电连接片2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之间,每个导电连接片2的另一部分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这样,当电芯组1位于电池包壳体内时,极柱以及连接在极柱上的导电连接片2不会位于电芯本体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部,即,极柱以及连接在极柱上的导电连接片2不会位于电芯本体11与电池包壳体的纵梁5之间,因此,对于电池包壳体而言,纵梁5与电芯10之间无需设置用于容纳和避让极柱和导电连接片2的间隙,一方面,可以允许电池包壳体的纵梁5可以贴紧电芯组1,在电池包100受到侧向挤压或碰撞时,电芯组1抵顶纵梁5,可以提升纵梁5的抗压强度,另一方面,由于不需要在纵梁5与电芯组1之间设置间隙,还能提升电池包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并且,正是由于导电连接片2的一部分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这样,在连接相邻的导电连接片2时不会受到电池包100的纵梁5的遮挡,也就是说,对导电连接片2的连接可以在电池包壳体的内部进行,允许多个电芯10在电池包壳体内部组装成电芯组1,更加便于电芯组1的装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电芯本体11均具有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大面,上述极柱设置在大面上可以是多个极柱设置在同一个大面上,也可以是多个极柱设置在不同大面上,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此外,上述导电连接片2的另一部分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指的是,导电连接片2的另一部分位于电芯本体11靠近电池托盘上方的顶盖的一侧或位于电芯本体11靠近电池托盘的底板的一侧。
参考图1至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电芯10的极柱均包括第一极柱12和第二极柱13;每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与该电芯10相邻的一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连接,且每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与该电芯10相邻的另一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连接。也就是说,每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与一个相邻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相连,每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与另一个相邻的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相连,从而实现对多个电芯10之间的串联。
为了便于理解,例如,对于三个相邻的电芯10而言,位于中间的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与位于该中间的电芯10一侧的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通过导电连接片2相连,位于中间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与位于该中间的电芯10另一侧的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通过导电连接片2相连。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每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与该电芯10相邻的一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可以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相对,以便于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与该电芯10相邻的一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相连,每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与该电芯10相邻的另一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相对,以便于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与该电芯10相邻的另一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相连。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相邻的两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之间可以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连接,相邻的两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之间可以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连接,从而实现多个电芯10之间的并联。
这里,上述第一极柱12和第二极柱13中的一者可以是正极极柱,第一极柱12和第二极柱13中的另一者可以是负极极柱。
可选地,参考图1至图5所示,每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和第二极柱13均设置在该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的同一个大面上。这样,在每个电芯10通过导电连接片2与相邻的电芯10进行连接时,与第一极柱12和第二极柱13连接的导电连接片2均是设置在该电芯10的同一侧的,多个电芯10之间的排列更加规律有序,因此,更便于作业人员对多个电芯10之间的装配。
当然,每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和第二极柱13也可以设置在该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的不同大面上,只要能实现每相邻两个电芯10之间的串联或并联即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为了便于每相邻两个电芯10中的导电连接片2之间的连接,可选地,参考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导电连接片2与所述极柱一一对应,每个导电连接片2均可以包括延伸部21和搭接部22,延伸部21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之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延伸部21用于与极柱连接,搭接部22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
其中,对于上述多个电芯10串联的实施例而言,每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与该电芯10相邻的一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相互搭接,且每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与该电芯10相邻的另一个电芯的第一极柱12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相互搭接。
对于上述多个电芯10并联的实施例而言,相邻两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相互搭接,相邻两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相互搭接。
每个电芯10的延伸部21均可以将其位于电芯本体11大面上的极柱引至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从而使得相邻两个电芯10的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能够实现在电芯本体11顶部或底部的相互搭接。
本公开对导电连接片2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制,只要能实现每相邻两个电芯10的导电连接片2在电芯本体11顶部或底部的连接即可,例如,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参考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搭接部22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延伸,搭接部22与延伸部21可以构成L形。
可选地,电芯本体11的顶部和/或底部形成有容纳槽1143,容纳槽1143用于容纳导电连接片2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容纳槽1143可以对导电连接片2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例如搭接部22)起到避让、限位以及保护的作用。
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5所示,电芯本体11包括主体段113、分别位于主体段113两端的第一延伸段114和第二延伸段115,第一极柱12设置在第一延伸段114上,第二极柱13设置在第二延伸段115上。对于多个电芯10串联的情况而言,每个电芯10的第一延伸段114与该电芯10相邻的一个电芯10的第二延伸段115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相对,且每个电芯10的第二延伸段115与该电芯10相邻的另一个电芯10的第一延伸段114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相对,以使每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与该电芯10相邻的一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相对,且每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与该电芯10相邻的另一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相对。
容纳槽1143包括形成在第一延伸段114的顶部的用于容纳相互搭接的搭接部22的第一容纳槽1141,这样,对于相邻的三个电芯10而言,在中间的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与其相邻的一个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通过各自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相连时,该两个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可以容纳在中间的电芯10的第一容纳槽1141内,在中间的电芯10的第二极柱13与其相邻的另一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通过各自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相连时该两个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可以容纳在与中间的电芯10相邻的另一个电芯10的第一容纳槽1141内。第一容纳槽1141可以实现对搭接部22的收容,并能对搭接部22起到限位和保护的作用。
参考图1至图5所示,可选地,容纳槽1143还可以包括形成在第一延伸段114的底部的第二容纳槽1142,第一容纳槽1141和第二容纳槽1142关于电芯10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第一容纳槽1141和第二容纳槽1142关于电芯10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也就是说,在第一延伸段114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能够容纳上述搭接部22的容纳槽(即第一容纳槽1141和第二容纳槽1142),这样,在对多个电芯10进行排列组装时,相邻的两个电芯10中的一个电芯10只需要旋转180°,即可使得该相邻两个电芯10的第一延伸段114和第二延伸段115沿电芯10的厚度方向相对,并且原来位于第一延伸段底部的容纳槽的位置变成了第一延伸段的顶部,以用于容纳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
也就是说,例如,在电芯10的排列过程中,可以先将所有的电芯10以相同的状态排列,再将位于偶数位置的电芯10绕自身大面所在平面范围内旋转180°,此时,位于奇数位置的电芯10的第一延伸段114和位于偶数位置的电芯10的第一延伸段114分别位于电芯组1的不同端,从而使得位于奇数位置的电芯10的第一延伸段114上设置的第一极柱12和位于偶数位置的电芯10的第二延伸段115上设置的第二极柱13相对设置、位于奇数位置的电芯10的第二延伸段115上设置的第二极柱13和位于另一偶数位置的电芯10的第一延伸段114上设置的第一极柱12相对设置,从而便于相邻电芯10之间第一极柱12与第二极柱13之间的连接。
并且,在将位于偶数位置的电芯10绕自身大面所在平面范围内旋转180°后,原本位于第一延伸段114底部的第二容纳槽1142变为了第一延伸段顶部的第一容纳槽1141,从而使得在奇数位置的电芯10的顶部的第一容纳槽1141在电芯组1的一端,而在偶数位置的电芯10的顶部的第一容纳槽1141在电芯组1的另一端,从而实现对每个导电连接片2的搭接部22的容纳。
另外,正是由于每个第一延伸段11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形成有第一容纳槽1141和第二容纳槽1142,且第一容纳槽1141和第二容纳槽1142关于电芯10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这样,在对电芯10进行生产时,只需要生产一种规格的电芯10即可,在排布电芯10时可以通过旋转电芯10来实现上述电芯的排布,从而能够生产成本,更加方便对电芯10的生产加工。
为了进一步避免导电连接片2位于电芯本体11顶部或底部的部分(例如搭接部22)对后续电池包100的装配造成干扰,参考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导电连接片2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容纳槽1143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也就是说,导电连接片2位于电芯本体11顶部或底部的部分不凸出于容纳槽1143,而是完全容纳在容纳槽1143内部,从而可以避免电池包壳体的上盖或底盘等结构挤压到导电连接片2位于电芯本体11顶部或底部的部分,发生短路等安全事故。
为了进一步减小导电连接片2和或极柱对相邻电芯10之间的干扰或干涉,每个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的大面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1121,每个凹槽1121均能够容纳极柱和/或导电连接片2。这样,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极柱和导电连接篇增加电芯组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提升电芯组1的集成度及空间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电芯10上的凹槽1121可以用于容纳与该电芯10相邻的电芯上的极柱和/或导电连接片2,也可以用于容纳该电芯10自身的极柱和/或导电连接片2,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4所示,每个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的两个大面均包括第一大面111和第二大面112,每相邻两个电芯10中的一个电芯10的第一大面111与另一个电芯10的第二大面112相邻,极柱设置在第一大面111上,第二大面112上设有凹槽1121,每相邻两个电芯10中的一个电芯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位于另一个电芯10的凹槽1121内。由于第二大面112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1121,这样,多个电芯10在沿厚度方向排列的过程中,由于每相邻两个电芯10中的一个电芯10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位于另一个电芯本体11的凹槽1121内,从而使导电连接片2不会增加电芯本体1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无需在每相邻两个电芯10之间设置用于避让该导电连接片2的间隙,因此能够提升该电芯组1的集成度及空间利用率。
具体地,参考图3所示,凹槽1121可以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每相邻两个电芯10中的一个电芯10的第一极柱12和第二极柱13可以分别容纳在另一个电芯10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并且,正是由于第一极柱12容纳在第一凹槽内、第二极柱13容纳在第二凹槽内,可以减小第一极柱12、第二极柱13在电芯本体11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一方面,能够避免在对多个电芯1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第一极柱12、第二极柱13与相邻电芯本体11发生干涉,另一方面,也无需为了避让第一极柱12、第二极柱13增大每相邻两个电芯10之间的间隙,因此更加便于电芯组1集成度的提升。
在电芯本体11包括主体段113、分别位于主体段113两端的第一延伸段114和第二延伸段115,第一极柱12设置在第一延伸段114上,第二极柱13设置在第二延伸段115上的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示,第一凹槽可以形成在第一延伸段114上,第二凹槽可以形成在第二延伸段115上。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第二大面112上设有凹槽1121,每个电芯10的极柱和该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均设置在该电芯10的凹槽1121内。也就是说,每个电芯10上的极柱位于第二大面112并设置在第二大面112上的凹槽1121内,且每个电芯10上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也容纳在该电芯10的凹槽1121内。通过该实施方式,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导电连接片2和极柱增加电芯本体1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无需在每相邻两个电芯10之间设置用于避让该导电连接片2的间隙,能够提升该电芯组1的集成度及空间利用率。
作为再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第一大面111和第二大面112上均设有凹槽1121,极柱设置在第一大面111和第二大面112中的一者的凹槽1121内,每相邻两个电芯10中的一个电芯10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设置该相邻两个电芯10的凹槽1121围成的容纳空间内。换言之,每个电芯10的极柱可以设置在该电芯10的第一大面111上的凹槽1121内,且每个电芯10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设置在该电芯的第二大面112上的凹槽1121和与该电芯10相邻的电芯10的第一大面111上的凹槽1121围成的容纳空间内,或者,每个电芯10的极柱可以设置在该电芯10的第二大面112的凹槽1121内,且每个电芯10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设置在该电芯的第一大面111上的凹槽1121和与该电芯10相邻的电芯10的第二大面112上的凹槽1121围成的容纳空间内。通过该实施方式,也可避免导电连接片2和极柱增加电芯本体1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无需在每相邻两个电芯10之间设置用于避让该导电连接片2的间隙。
可选地,参考图4、图9所示,每相邻两个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相互靠近,且每相邻两个电芯10中的一个电芯10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与另一个电芯10的凹槽1121的槽壁或大面之间具有间隙7。在相邻两个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相互靠近的情况下,导电连接片2与凹槽1121的槽壁之间具有间隙7,即,每相邻两个电芯10中一个电芯10容纳在凹槽1121内的导电连接片2不会与另一个电芯10的凹槽1121的槽壁或大面相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池包100受到碰撞或挤压的过程中,导电连接片2与相邻的电芯10发生摩擦或将相邻电芯10的外表层划破,造成短路等情况的发生。
可选地,每相邻两个电芯10的电芯本体11可以相互抵顶,以使多个电芯10紧密排布。
可选地,参考图6-图9所示,电芯组1还可以包括电路板3和导电连接件4,电路板3设置在电芯10的顶部或底部,相邻的电芯10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2位于所述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通过导电连接件4连接于电路板3。导电连接件4分别与每个延伸至电芯10顶部或底部的导电连接件4连接,从而实现对多个电芯10的汇流,并且,正是由于导电连接片2的一部分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或底部,导电连接片2位于电芯本体11顶部或底部的部分不会受到其他结构(如电池包100的纵梁5)的遮挡、干涉,也更加便于导电连接件4与导电连接片2之间的连接操作。
在导电连接片2包括延伸部21和搭接部22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图9所示,导电连接件4可以直接与位于电芯本体11的顶部的搭接部22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如图6至图9所示,提供一种电池包100,包括电池包壳体和如上的电芯组1。该电池包100具有上述电芯组1的全部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参考图6-图9所示,电池包壳体包括至少两个纵梁5,相邻的两个纵梁5之间容纳有至少一个电芯组1,电芯组1的电芯1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靠近纵梁5设置(例如,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芯组1的电芯1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5抵顶)。电芯10的两端分别靠近两个纵梁5,在电池包100受到挤压或碰撞时,一方面,电芯10可以抵顶纵梁5,可以提高了纵梁5的抗击压强度,另一方面碰撞力可以通过纵梁5分散到电芯组1上,再由电芯组1传递到另一个纵梁5上,实现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
参考图7、图9所示,可选地,纵梁5靠近电芯10的一侧设置有绝缘件6。由于在纵梁5靠近电芯10的一侧设置有绝缘件6,在电芯10的端部与纵梁5抵顶的情况下,绝缘件6可以对电芯10和纵梁5起到绝缘的作用,避免电芯10的导电连接片2与纵梁5接触,发生漏电、短路的情况。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的电池包100。该车辆具有上述电池包100的全部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3)

1.一种电芯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芯,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排列,每个所述电芯均包括电芯本体和极柱,每个所述电芯本体均具有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大面,所述极柱设置在所述大面上;
导电连接片,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芯的极柱,每个所述导电连接片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的电芯本体之间,每个所述导电连接片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芯的极柱均包括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
其中,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与该电芯相邻的一个电芯的第二极柱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连接,且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二极柱与该电芯相邻的另一个电芯的第一极柱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连接;或者,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的第二极柱通过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均设置在该电芯的电芯本体的同一个所述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片与所述极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导电连接片均包括延伸部和搭接部,所述延伸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的电芯本体之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用于与所述极柱连接,所述搭接部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
其中,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与该电芯相邻的一个电芯的第二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相互搭接,且每个所述电芯的第二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与该电芯相邻的另一个电芯的第一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相互搭接;或者,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的第一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相互搭接,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的第二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搭接部相互搭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和/或底部形成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导电连接片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片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容纳槽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芯的电芯本体的大面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每个所述凹槽均能够容纳所述极柱和/或所述导电连接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芯的电芯本体的两个大面均包括第一大面和第二大面,每相邻两个电芯中的一个电芯的第一大面与另一个电芯的第二大面相邻;
其中,所述极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大面上,所述第二大面上设有所述凹槽,每相邻两个电芯中的一个电芯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位于另一个电芯的凹槽内;或者,
所述第二大面上设有所述凹槽,每个所述电芯的极柱和该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均设置在该电芯的凹槽内;或者,
所述第一大面和所述第二大面上均设有凹槽,所述极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大面和所述第二大面中的一者的凹槽内,每相邻两个电芯中的一个电芯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设置该相邻两个电芯的凹槽围成的容纳空间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电芯的电芯本体相互靠近,且每相邻两个电芯中的一个电芯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与另一个电芯的凹槽的槽壁或大面之间具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还包括电路板和导电连接件,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芯的顶部或底部,相邻的所述电芯的极柱对应的导电连接片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顶部或底部的部分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1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壳体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所述电池包壳体包括至少两个纵梁,相邻的两个纵梁之间容纳有至少一个所述电芯组,所述电芯组的电芯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靠近所述纵梁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设置有绝缘件。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
CN202223610010.6U 2022-12-30 2022-12-30 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Active CN2191807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0010.6U CN219180730U (zh) 2022-12-30 2022-12-30 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0010.6U CN219180730U (zh) 2022-12-30 2022-12-30 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0730U true CN219180730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6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10010.6U Active CN219180730U (zh) 2022-12-30 2022-12-30 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07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83030B2 (en) Battery module
CN106935780B (zh)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KR102444124B1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US9837687B2 (en) Battery module
US20150050538A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KR102539569B1 (ko) 복수의 전극을 갖는 배터리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한 배터리모듈
KR102427427B1 (ko) 배터리, 이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자동차
CN114503355A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US922498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odule thereof
US8257860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20240222752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attery cell
US10439180B2 (en) Battery module
CN219180730U (zh) 电芯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EP3806180B1 (en) Battery module
CN220491996U (zh) 电池、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CN115803961A (zh) 包括以z字形方式布置的连接端子的电池模块
KR102517098B1 (ko) 배터리 모듈
CN220492128U (zh) 连接件结构及电池结构
KR20210013861A (ko) 전지팩
EP3817097B1 (en) Battery cell structure including battery cell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using a battery cell connector
WO2024026861A1 (zh) 转接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632338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N219180722U (zh) 电池及用电设备
EP4398384A1 (en)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CN217182366U (zh) 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