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8363U - 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78363U
CN219178363U CN202223318719.9U CN202223318719U CN219178363U CN 219178363 U CN219178363 U CN 219178363U CN 202223318719 U CN202223318719 U CN 202223318719U CN 219178363 U CN219178363 U CN 2191783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shielding
side plate
plate
shielding structure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87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玉优
林海佳
李蓉
赵敏娜
谢文利
康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331871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783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783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783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蒸发器支撑组件,其包括:支撑部件和挡风结构,支撑部件设置于蒸发器的底部与接水盘之间,用于对蒸发器进行支撑,在第一侧板上以贯穿其两相对板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槽口,在第二侧板上以贯穿其两相对板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槽口;挡风结构设置于过水槽中、和/或挡风结构设置于第一侧板的远离第二侧板的板面上、和/或挡风结构设置于第二侧板的朝向第一侧板的板面上,以能有效地对第一槽口和/或第二槽口进行挡风。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允许冷凝水的排出的同时还能防止漏风,有效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发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某些蒸发压缩机组的结构紧凑性非常高,比如列间空调,其超薄型的设计结构内布置有蒸发器、压缩机、风机组件、电控箱、节流元件、加湿器、回风过滤器、辅助零部件及相关的管路连接件等等。这种列间空调通常都应用于高热流密度的数据机房,具备恒温恒湿的空气调节功能,常年运行于制冷模式,因此蒸发器内经常会产生凝露水。为了保证数据机房内的湿度恒定和避免积水,必须保证能把这些凝露水及时排除出去,从而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常见的列间空调的结构布置设计方案中,蒸发器竖直放置于接水盘上,凝露水受重力作用聚集于接水盘,通过排水管排除凝露水。为了提升高大的蒸发器的结构稳定性,通常都在蒸发器的上部和下部增加钣金件与蒸发器左右两侧的钣金件进行连接,钣金件“过水槽”设置于蒸发器底部并且分别与左边板、右边板连接固定。过水槽钣金件直接放置在接水盘上,其高度会影响蒸发器两侧的凝露水的正常流通,即出风侧的接水盘的凝露水必须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漫过过水槽进入回风侧的接水盘,然后再一起从排水管排除出去。
为了解决这个积水问题,过水槽侧面开具有若干个槽口,方便蒸发器两侧的凝露水自由流通。但是,当蒸发器运行于干工况即没有凝露水产生时,或者凝露水的高度未达到槽口高度时,这些槽口就会让部分回风未经过蒸发器处理就直接到达出风口,俗称漏风,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蒸发器底部设置的钣金件会阻挡冷凝水的正常流动,而设置槽口又会导致空气漏风,而影响蒸发器的换热性能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蒸发器存在无法同时解决冷凝水的正常流动和漏风,导致影响蒸发器的换热性能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其包括:
支撑部件和挡风结构,所述支撑部件设置于蒸发器的底部与接水盘之间,用于对所述蒸发器进行支撑,所述支撑部件包括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顶板位于所述支撑部件的上部且与所述蒸发器的底部支撑相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顶板相接并向下延伸,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顶板相接并向下延伸,使得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成开口朝下的过水槽;
且在所述第一侧板上以贯穿其两相对板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槽口,在所述第二侧板上以贯穿其两相对板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槽口,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靠近蒸发器的回风侧,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靠近蒸发器的出风侧,使得冷凝水能从所述出风侧、所述第二槽口、所述过水槽、所述第一槽口流入所述回风侧;
且所述挡风结构设置于所述过水槽中、和/或所述挡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板面上、和/或所述挡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板面上,以能有效地对所述第一槽口和/或所述第二槽口进行挡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挡风结构设置于所述过水槽中时,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第一挡风结构,所述第一挡风结构的上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槽口和/或所述第二槽口的上端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挡风结构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过水槽中无水时,所述第一挡风结构的上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槽口的上端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挡风结构能在所述过水槽中运动,当所述过水槽中流入水时所述第一挡风结构能在水面上浮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风结构为长方体结构的挡风浮条,所述挡风浮条与所述第一侧板的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板面之间间隙设置,所述挡风浮条与所述第二侧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板面之间间隙设置,所述挡风浮条与所述顶板的朝向下方的板面之间间隙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过水槽中无水时,所述第一挡风结构的上端面的高度低于所述顶板的朝向下方的板面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挡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板面上时,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第二挡风结构,所述第二挡风结构与所述第一槽口的位置相对,当所述过水槽中的水通过所述第一槽口时能推开所述第二挡风结构,当所述第一侧板的背离所述过水槽的一侧的空气吹向所述第一槽口时能将所述第二挡风结构抵接于所述第一侧板的板面上,从而关闭所述第一槽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风结构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板面相接,且所述第二挡风结构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槽口的上方,所述第二挡风结构的下端为自由端,当所述第二挡风结构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二挡风结构对所述第一槽口进行遮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风结构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板面之间通过粘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所述第二挡风结构的下端能绕着所述第二挡风结构的上端朝着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挡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板面上时,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第三挡风结构,所述第三挡风结构与所述第二槽口的位置相对,当所述出风侧中的水通过所述第二槽口时能推开所述第三挡风结构,当所述过水槽中的空气吹向所述第二槽口时能将所述第三挡风结构抵接于所述第二侧板的板面上,从而关闭所述第二槽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挡风结构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板面相接,所述第三挡风结构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二槽口的上方,所述第三挡风结构的下端为自由端,当所述第三挡风结构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三挡风结构对所述第二槽口进行遮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挡风结构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板面之间通过粘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所述第三挡风结构的下端能绕着所述第三挡风结构的上端朝着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第二挡风结构时,所述第二挡风结构为挡风浮条的结构;当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第三挡风结构时,所述第三挡风结构为挡风浮条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件还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下端相接,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下端相接,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槽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上且与所述第一底板相接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一槽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上相对其顶端而靠近所述第一底板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一槽口从所述第一侧板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底板的底部,所述第二槽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上且与所述第二底板相接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二槽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上相对其顶端而靠近所述第二底板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二槽口从所述第二侧板上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板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板为长方体的结构,且与所述蒸发器的底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顶板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为相对的两条长边;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顶板的第一侧边相接并向下延伸,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顶板的第二侧边相接并向下延伸;
所述第一底板从其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下端相接处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底板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顶板的宽边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底板从其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下端相接处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底板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顶板的宽边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不相接;
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与所述蒸发器下方的所述接水盘相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顶板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底板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顶板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底板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蒸发器组件,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支撑组件,还包括蒸发器和接水盘,所述蒸发器、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接水盘从上至下依次相接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蒸发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蒸发器与接水盘之间的支撑部件设置为包括顶板、第一和第二侧板的结构,能够形成向下开口的过水槽结构,并且第一和第二侧板上分别开设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能够使得第一和第二槽口分别与过水槽连通,以使得出风侧的冷凝水通过第二槽口、过水槽和第一槽口流入回风侧的接水盘中,以进行有效排水,同时还通过过水槽内部和/或第一侧板朝向回风侧的板面和/或第二侧板朝向第一侧板的板面上设置的挡风结构,能够有效地阻挡回风侧的风通过第一槽口、过水槽和第二槽口流入出风侧,有效形成挡风,保证回风侧的空气尽可能地通过蒸发器进行换热,防止漏风而无法有效换热的情况,能够在允许冷凝水的排出的同时还能防止漏风,阻止了蒸发器换热效率的降低,有效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压缩机组的正面内部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蒸发压缩机组的俯视结构图;
图3是蒸发器底部的实施例1的支撑部件和挡风结构的部分正视结构图;
图3a是图3的仰视结构图;
图3b是图3a的B-B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支撑部件和挡风结构的正视图;
图4a是图4的仰视结构图;
图4b是图4的俯视结构图;
图4c是图4的左视结构图;
图4d是图4的右视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支撑部件和挡风结构的仰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蒸发器;2、接水盘;3、支撑部件;31、顶板;32、第一侧板;321、第一槽口;33、第二侧板;331、第二槽口;34、第一底板;35、第二底板;4、挡风结构;41、第一挡风结构;42、第二挡风结构;43、第三挡风结构;5、过水槽;6、回风侧;7、出风侧;8、压缩机;9、挡风板;10、底座;11、排水管;12、风机;131、回风腔;132、回风口;141、出风腔;142、出风口;151、左边板;152、右边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其包括:
支撑部件3(优选为钣金件)和挡风结构4,所述支撑部件设置于蒸发器1的底部与接水盘2之间,用于对所述蒸发器1进行支撑,所述支撑部件3包括顶板31、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所述顶板31位于所述支撑部件3的上部且与所述蒸发器1的底部支撑相接,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顶板31相接并向下延伸,所述第二侧板33与所述顶板31相接并向下延伸,使得所述顶板31、所述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围成开口朝下的过水槽5;
且在所述第一侧板32上以贯穿其两相对板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槽口321,在所述第二侧板33上以贯穿其两相对板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槽口331,所述第一侧板32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33靠近蒸发器的回风侧6,所述第二侧板33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32靠近蒸发器的出风侧7,使得冷凝水能从所述出风侧7、所述第二槽口331、所述过水槽5、所述第一槽口321流入所述回风侧6;
且所述挡风结构4设置于所述过水槽5中、和/或所述挡风结构4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32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33的板面上、和/或所述挡风结构4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33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32的板面上,以能有效地对所述第一槽口321和/或所述第二槽口331进行挡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蒸发器与接水盘之间的支撑部件设置为包括顶板、第一和第二侧板的结构,能够形成向下开口的过水槽结构,并且第一和第二侧板上分别开设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能够使得第一和第二槽口分别与过水槽连通,以使得出风侧的冷凝水通过第二槽口、过水槽和第一槽口流入回风侧的接水盘中,以进行有效排水,同时还通过过水槽内部和/或第一侧板朝向回风侧的板面和/或第二侧板朝向第一侧板的板面上设置的挡风结构,能够有效地阻挡回风侧的风通过第一槽口、过水槽和第二槽口流入出风侧,有效形成挡风,保证回风侧的空气尽可能地通过蒸发器进行换热,防止漏风而无法有效换热的情况,能够在允许冷凝水的排出的同时还能防止漏风,阻止了蒸发器换热效率的降低,有效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过水槽钣金件的内部设置一块低密度的挡风浮条或者在回风侧的过水槽的外部侧面布置低密度的挡风浮条(或者设置于出风侧的过水槽的内部侧面),有益效果如下:蒸发器运行于干工况没有凝露水产生或者凝露水深度不足时,挡风浮条能遮挡住过水槽的槽口的上部空间,避免部分回风从槽口的空隙中穿过,从而防止发生漏风现象。有效解决了蒸发压缩机组底部蒸发器过水槽的槽口漏风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过水槽钣金件的内部设置一块低密度的挡风浮条,挡风浮条能浮于水面同时遮挡槽口的上部空隙,防止漏风;或者在回风侧的过水槽的外部侧面布置低密度的挡风浮条,或者把挡风浮条设置于出风侧的过水槽的内部侧面,在水流的流动冲击下打开挡风浮条,实现凝露水的自由流动同时阻挡部分回风从槽口的上部空隙通过。即本实用新型的挡风浮条,有三种安装方式,一是放置在中间,二和三是贴装在侧面,贴装时依靠重力和浮力来决定浮条的状态。
实施例1,如图3-3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挡风结构4设置于所述过水槽5中时,所述挡风结构4包括第一挡风结构41,所述第一挡风结构41的上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槽口321和/或所述第二槽口331的上端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挡风结构41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挡风结构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挡风结构设置于过水槽中,而第一挡风结构通过其上端面高度高于第一槽口和/或第二槽口的上端面的高度能够有效地对第一槽口流来的空气进行有效的阻挡作用,并且第一挡风结构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够使得第二槽口进入过水槽中的水将第一挡风结构顶起,第一挡风结构浮起而不影响对水的流动的阻碍,从而保证冷凝水正常流动的同时还有效地起到了挡风的效果,防止风直接从回风侧通过过水槽流到出风侧,提高了蒸发器的制冷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过水槽5中无水时,所述第一挡风结构41的上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槽口331的上端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挡风结构41能在所述过水槽5中运动,当所述过水槽5中流入水时所述第一挡风结构4能在水面上浮起。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挡风结构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在过水槽中没有水时,第一挡风结构由于重力而落到底部的接水盘上,此时将第一挡风结构设置为其上端面高度高于第二槽口的上端高度,能够最大程度地阻止风从过水槽通过第二槽口进入出风侧中,进一步提高了防止漏风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风结构41为长方体结构的挡风浮条,所述挡风浮条与所述第一侧板32的朝向所述第二侧板33的板面之间间隙设置,所述挡风浮条与所述第二侧板33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32的板面之间间隙设置,所述挡风浮条与所述顶板31的朝向下方的板面之间间隙设置。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挡风结构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为长方体的挡风浮条结构,其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顶板之间均间隙设置,能够使得浮条结构在过水槽中自由地运动,尤其是能够被过水槽中的水驱动向上运动,在挡风的同时还能保证防止对水流动的阻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过水槽5中无水时,所述第一挡风结构41的上端面的高度低于所述顶板31的朝向下方的板面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挡风结构进一步优选在过水槽中无水时其上端面低于顶板下端面的高度,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保证第一挡风结构能在过水槽中自由地移动,保证挡风同时还能容纳冷凝水自由地通过。
实施例1,如图3-3b所示,过水槽内部的中空位置塞入一块低密度的挡风浮条,挡风浮条与过水槽的内部各个侧面都具备有足够的间隙,从而保证挡风浮条可以在流动空气的吹动之下自由移动,也可以在凝露水的浮力之下自由移动;挡风浮条的高度比槽口的高度要高、比过水槽的总高度要小,同时挡风浮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遮挡住所有的槽口。没有凝露水时,挡风浮条受重力影响下落与接水盘接触,此时流动的空气吹动挡风浮条往出风侧移动,随后遮挡住出风侧的第二槽口,从而防止产生漏风现象。随着制冷运行时间的加长,凝露水逐渐增加,接水盘上的凝露水越来越多,挡风浮条随之浮起,但在回风的高风压作用下挡风浮条还是继续保持遮挡第二槽口的状态,此时凝露水从出风侧的第二槽口进入挡风浮条底部后再穿过对面回风侧的第一槽口然后到达回风侧的接水盘。本段描述详细说明了“过水槽+挡风浮条”的通水阻风原理,本实施例简单可靠,加工和生产成本低,缺点是售后维护不方便。
实施例2,如图4-4d,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挡风结构4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32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33的板面上时,所述挡风结构4包括第二挡风结构42,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与所述第一槽口321的位置相对,当所述过水槽5中的水通过所述第一槽口321时能推开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当所述第一侧板32的背离所述过水槽5的一侧的空气吹向所述第一槽口321时能将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抵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2的板面上,从而关闭所述第一槽口321。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挡风结构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二挡风结构设置于第一侧板的朝向回风侧的板面上且与第一槽口相对,使得过水槽中的水在经过第一槽口时能够自由地推开第二挡风结构而形成自由地流通,而从回风侧流至第一槽口的空气则提供推力而将第二挡风结构抵接到第一侧板的板面上,使得第二挡风结构有效地阻挡空气,形成在第一槽口处挡风的同时还能允许冷凝水自由通过第一槽口,提高防止漏风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侧板32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33的板面相接,且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槽口321的上方,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下端为自由端,当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对所述第一槽口321进行遮挡。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第二挡风结构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二挡风结构上端固定到第一侧板的板面上,下端为自由端,能够被水推动而实现下端运动打开第一槽口的效果,同时能够被空气推动下端抵接到第一侧板的板面上,实现挡风的同时允许水自由通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侧板32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33的板面之间通过粘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螺接就是利用螺纹之间的相互啮合力,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品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通常包括螺栓螺母的连接,螺钉的连接等,下同),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下端能绕着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上端朝着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侧板32的方向转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挡风结构进一步优选其上端通过粘接、螺接、铆接等方式固定,下端形成绕着上端为转轴的方式转动,能够实现仅能被水推动运动打开第一槽口,风推动时关闭第一槽口,实现在挡风的同时允许水自由通过的效果。
实施例2,如图4-4d所示,为了解决图3的实施例1中的挡风浮条出现故障时的维护问题,本技术方案在过水槽的外侧板上固定挡风浮条,优选的方案是在回风侧的过水槽侧板上固定挡风浮条;实施效果的次选方案是把挡风浮条设置于出风侧的过水槽的内部侧面,这种次选方案与实施例一的缺点相同,不方便售后维护。故本实施例2主要描述图4所示的优选布置方案:低密度挡风浮条上部固定在回风侧的过水槽外侧面上部,比如采用胶水粘接或者采用螺钉固定;挡风浮条的下部设计为自由状态,在凝露水的浮力和流动冲击下可以把挡风浮条的下部推离槽口,从而凝露水可以实现自由流通。为了防止部分回风从两侧面的缺口进入,挡风浮条的两侧面设计有柔性防水塑料薄膜(此处未示出)。实施例二在生产加工上较复杂,但售后维护简单方便。
实施例3,如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挡风结构4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33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32的板面上时,所述挡风结构4包括第三挡风结构43,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与所述第二槽口331的位置相对,当所述出风侧7中的水通过所述第二槽口331时能推开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当所述过水槽5中的空气吹向所述第二槽口331时能将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抵接于所述第二侧板33的板面上,从而关闭所述第二槽口331。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挡风结构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三挡风结构设置于第二侧板的朝向第一侧板的板面上且与第二槽口相对,使得过水槽中的水在经过第二槽口时能够自由地推开第三挡风结构而形成自由地流通,而从过水槽流至第二槽口的空气则提供推力而将第三挡风结构抵接到第一侧板的板面上,使得第三挡风结构有效地阻挡空气,形成在第二槽口处挡风的同时还能允许冷凝水自由通过第二槽口,提高防止漏风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侧板33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32的板面相接,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二槽口331的上方,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下端为自由端,当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对所述第二槽口331进行遮挡。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第三挡风结构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三挡风结构上端固定到第二侧板的板面上,下端为自由端,能够被水推动而实现下端运动打开第二槽口的效果,同时能够被空气推动下端抵接到第二侧板的板面上,实现挡风的同时允许水自由通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侧板33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32的板面之间通过粘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下端能绕着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上端朝着所述第一侧板32的方向转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挡风结构进一步优选其上端通过粘接、螺接、铆接等方式固定,下端形成绕着上端为转轴的方式转动,能够实现仅能被水推动运动打开第二槽口,风推动时关闭第二槽口,实现在挡风的同时允许水自由通过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挡风结构4包括第二挡风结构42时,所述第二挡风结构42为挡风浮条的结构;当所述挡风结构4包括第三挡风结构43时,所述第三挡风结构43为挡风浮条的结构。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挡风结构和第三挡风结构的优选结构形式,均设置为挡风浮条的结构,能够实现被水流自由地推动而打开第一或第二槽口,而空气推动时则抵接到第一或第二槽口上,实现关闭第一或第二槽口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件3还包括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所述第一底板3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32的下端相接,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二侧板33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底板3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33的下端相接,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一侧板32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槽口321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32上且与所述第一底板34相接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一槽口321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32上相对其顶端而靠近所述第一底板34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一槽口321从所述第一侧板32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底板34的底部,所述第二槽口331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33上且与所述第二底板35相接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二槽口331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33上相对其顶端而靠近所述第二底板35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二槽口331从所述第二侧板33上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板35的底部。
第一槽口延伸至第一底板的底部优选指的是第一槽口切割第一底板,使得第一底板被分隔成两部分,第一底板的两部分之间的间隔能用于流通水,即第一槽口还从第一底板远离第二底板的一侧延伸至朝向第二底板的一侧;第二槽口延伸至第二底板的底部优选指的是第二槽口切割第二底板,使得第二底板被分隔成两部分,第二底板的两部分之间的间隔能用于流通水,即第二槽口还从第二底板远离第一底板的一侧延伸至朝向第一底板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件进一步优选还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能够分别用于与底部的接水盘相接并且增大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支撑部件上方的蒸发器的支撑效果,支撑更加稳固;并且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均设置为与底板相接或靠近底板的位置能够使得槽口的位置尽可能设置在下方,实现冷凝水最大程度地通过槽口,并且下方的空气较为薄弱,因此还进一步降低了漏风的概率,提升了挡风的效率和允许水通过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板31为长方体的结构,且与所述蒸发器1的底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顶板31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为相对的两条长边;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顶板的第一侧边相接并向下延伸,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顶板的第二侧边相接并向下延伸;
所述第一底板34从其与所述第一侧板32的下端相接处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底板34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顶板31的宽边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底板35从其与所述第二侧板33的下端相接处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底板35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顶板31的宽边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一底板34与所述第二底板35不相接;
所述第一底板34和所述第二底板35均与所述蒸发器1下方的所述接水盘2相接。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能够形成尽可能大的过水槽的空间,能够提高水的通过率,并且两个底板的相对长度相加也小于顶板的宽度,使得两个底板不接触,形成两处不同位置的支撑效果,提高了支撑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顶板31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第一底板34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二侧板33与所述顶板31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二侧板33与所述第二底板35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方便将将支撑结构拆开,从而有效地便于将过水槽内部的第一挡风结构取出,便于后期维修或维护。
即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售后维护时更换挡风浮条,支撑部件的至少一块板设计为可拆卸结构,与其相邻板形成组合件即可,二者之间采用螺钉固定,拆卸活动的板即可取出挡风浮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蒸发器组件,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支撑组件,还包括蒸发器1和接水盘2,所述蒸发器1、所述支撑部件3和所述接水盘2从上至下依次相接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型的蒸发压缩机组在气流方向上一般布置有回风口、压缩机、接水盘、蒸发器、挡风板、风机或风机组件、出风口以及外壳钣金件,倾斜布置蒸发器是为了在这超薄的机组结构里面获得更大的换热面积。
很显然,蒸发器把接水盘分割成两个部分:回风侧接水盘和出风侧接水盘。回风侧的风压要高于出风侧的风压,通常情况下蒸发器上产生的凝露水受重力往下流、同时受到翅片间流动空气的带动向出风侧倾斜,故一般情况下出风侧接水盘的凝露水水量要多于回风侧接水盘的凝露水水量。
如图3所示,蒸发器底部有过水槽钣金件(即支撑部件3),与蒸发器的左边板、右边板分别固定连接,主要用于增加蒸发器部件在生产和装配过程中的牢固性、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过水槽也可以采用强度足够大的塑料件,优点是在凝露水中长期使用不怕腐蚀,但缺点是需要开模制造塑料件;钣金件的过水槽通常使用数控加工技术即可,为了解决腐蚀问题可以采用防腐蚀涂层进行喷涂或者直接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
如图3和3a所示,过水槽整体上类似凹字状,开口朝下,前后侧面上开具有若干个槽口,目的是使得凝露水可以从过水槽底部自由流通,很显然部分回风也可以从这些槽口自由穿过从而产生漏风现象。过水槽四周同向折弯并且高度相等,在长边侧还有第二个折弯可以朝内侧折弯(凹字形状)也可以朝外侧折弯(即第一和第二底板);槽口开具在长边的两侧边及第二个折弯的侧边上。
以上的实施例1-3三种技术方案用于解决上述结构的过水槽的漏风问题。
上述的“过水槽+挡风浮条”作为组件形成为支撑件固定于蒸发器底部,并安置于接水盘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蒸发器组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部件(3)和挡风结构(4),支撑部件设置于蒸发器(1)的底部与接水盘(2)之间,用于对蒸发器(1)进行支撑,支撑部件(3)包括顶板(31)、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顶板(31)位于支撑部件(3)的上部且与蒸发器(1)的底部支撑相接,第一侧板(32)与顶板(31)相接并向下延伸,第二侧板(33)与顶板(31)相接并向下延伸,使得顶板(31)、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围成开口朝下的过水槽(5);
且在第一侧板(32)上以贯穿其两相对板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槽口(321),在第二侧板(33)上以贯穿其两相对板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槽口(331),第一侧板(32)相对于第二侧板(33)靠近蒸发器的回风侧(6),第二侧板(33)相对于第一侧板(32)靠近蒸发器的出风侧(7),使得冷凝水能从出风侧(7)、第二槽口(331)、过水槽(5)、第一槽口(321)流入回风侧(6);
且挡风结构(4)设置于过水槽(5)中、和/或挡风结构(4)设置于第一侧板(32)的远离第二侧板(33)的板面上、和/或挡风结构(4)设置于第二侧板(33)的朝向第一侧板(32)的板面上,以能有效地对第一槽口(321)和/或第二槽口(331)进行挡风。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挡风结构(4)设置于过水槽(5)中时,挡风结构(4)包括第一挡风结构(41),第一挡风结构(41)的上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槽口(321)和/或所述第二槽口(331)的上端面的高度,且第一挡风结构(41)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过水槽(5)中无水时,第一挡风结构(41)的上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槽口(331)的上端面的高度;且第一挡风结构(41)能在过水槽(5)中运动,当过水槽(5)中流入水时第一挡风结构(41)能在水面上浮起。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第一挡风结构(41)为长方体结构的挡风浮条,挡风浮条与第一侧板(32)的朝向第二侧板(33)的板面之间间隙设置,挡风浮条与第二侧板(33)的朝向第一侧板(32)的板面之间间隙设置,挡风浮条与顶板(31)的朝向下方的板面之间间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过水槽(5)中无水时,第一挡风结构(41)的上端面的高度低于顶板(31)的朝向下方的板面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挡风结构(4)设置于第一侧板(32)的远离第二侧板(33)的板面上时,挡风结构(4)包括第二挡风结构(42),第二挡风结构(42)与第一槽口(321)的位置相对,当过水槽(5)中的水通过第一槽口(321)时能推开第二挡风结构(42),当第一侧板(32)的背离过水槽(5)的一侧的空气吹向第一槽口(321)时能将第二挡风结构(42)抵接于第一侧板(32)的板面上,从而关闭第一槽口(321)。
7.根据权利要求6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上端与第一侧板(32)的远离第二侧板(33)的板面相接,且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上端位于第一槽口(321)的上方,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下端为自由端,当第二挡风结构(42)呈竖直状态时,第二挡风结构(42)对第一槽口(321)进行遮挡。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上端与第一侧板(32)的远离第二侧板(33)的板面之间通过粘接、螺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下端能绕着第二挡风结构(42)的上端朝着远离或靠近第一侧板(32)的方向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挡风结构(4)设置于第二侧板(33)的朝向第一侧板(32)的板面上时,挡风结构(4)包括第三挡风结构(43),第三挡风结构(43)与第二槽口(331)的位置相对,当出风侧(7)中的水通过第二槽口(331)时能推开第三挡风结构(43),当过水槽(5)中的空气吹向第二槽口(331)时能将第三挡风结构(43)抵接于第二侧板(33)的板面上,从而关闭第二槽口(331)。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上端与第二侧板(33)的朝向第一侧板(32)的板面相接,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上端位于第二槽口(331)的上方,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下端为自由端,当第三挡风结构(43)呈竖直状态时,第三挡风结构(43)对第二槽口(331)进行遮挡。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上端与第二侧板(33)的朝向第一侧板(32)的板面之间通过粘接、螺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下端能绕着第三挡风结构(43)的上端朝着第一侧板(32)的方向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挡风结构(4)包括第二挡风结构(42)时,第二挡风结构(42)为挡风浮条的结构;当挡风结构(4)包括第三挡风结构(43)时,第三挡风结构(43)为挡风浮条的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支撑部件(3)还包括第一底板(34)和第二底板(35),第一底板(34)的一端与第一侧板(32)的下端相接,另一端朝着第二侧板(33)的方向延伸,第二底板(35)的一端与第二侧板(33)的下端相接,另一端朝着第一侧板(32)的方向延伸;
第一槽口(321)设置于第一侧板(32)上且与第一底板(34)相接的位置、或者第一槽口(321)设置于第一侧板(32)上相对其顶端而靠近第一底板(34)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一槽口(321)从所述第一侧板(32)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底板(34)的底部,第二槽口(331)设置于第二侧板(33)上且与第二底板(35)相接的位置、或者第二槽口(331)设置于第二侧板(33)上相对其顶端而靠近第二底板(35)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二槽口(331)从所述第二侧板(33)上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板(35)的底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顶板(31)为长方体的结构,且与蒸发器(1)的底部的形状相匹配,顶板(31)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为相对的两条长边;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顶板(31)的第一侧边相接并向下延伸,所述第二侧板(33)与所述顶板(31)的第二侧边相接并向下延伸;
第一底板(34)从其与第一侧板(32)的下端相接处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第一底板(34)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顶板(31)的宽边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底板(35)从其与所述第二侧板(33)的下端相接处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底板(35)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顶板(31)的宽边的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一底板(34)与所述第二底板(35)不相接;
所述第一底板(34)和所述第二底板(35)均与所述蒸发器(1)下方的所述接水盘(2)相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蒸发器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顶板(31)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第一底板(34)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二侧板(33)与所述顶板(31)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二侧板(33)与所述第二底板(35)可拆卸连接。
16.一种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支撑组件,还包括蒸发器(1)和接水盘(2),所述蒸发器(1)、所述支撑部件(3)和所述接水盘(2)从上至下依次相接设置。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蒸发器组件。
CN202223318719.9U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Active CN2191783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8719.9U CN219178363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8719.9U CN219178363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78363U true CN219178363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9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8719.9U Active CN219178363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783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7269B (zh) 烘干系统及衣物干燥装置
CN108917153A (zh) 接水盘组件及下出风机房空调
CN204786863U (zh) 新型除湿机
CN216977015U (zh) 一种水冷式厨房空调
CN219178363U (zh) 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CN109974376A (zh) 冰箱的回风格栅及冰箱
CN104896608A (zh) 一种新型除湿机
US4089188A (en) Evaporator coil
CN205373117U (zh) 冷却装置及具该冷却装置的空调
CN115790241A (zh) 一种蒸发器支撑组件、蒸发器组件和空调器
CN108131743A (zh) 换热器淋水装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09893752U (zh) 冰箱的回风格栅及冰箱
CN210292490U (zh) 冰箱的回风格栅及冰箱
CN20876507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101529U (zh) 一种新型节能风管机
CN216716422U (zh) 移动空调
CN206670121U (zh) 自动恒温除湿装置
CN205481662U (zh) 冷却装置及具该冷却装置的空调
CN220669760U (zh) 一种接水装置及空调设备
JPS592461Y2 (ja) シヨ−ケ−ス
CN111076280A (zh) 冷梁末端、冷梁系统
CN221483739U (zh) 半导体致冷卧式除湿机
CN221076640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20338585U (zh) 一种一体化空调
CN21552353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蒸发器导水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