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6997U - 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76997U
CN219176997U CN202223435215.5U CN202223435215U CN219176997U CN 219176997 U CN219176997 U CN 219176997U CN 202223435215 U CN202223435215 U CN 202223435215U CN 219176997 U CN219176997 U CN 219176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valve core
flow
laminar flow
valv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3521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全丰
姜玉聪
郑姜馗
李纪元
张盛达
潘孝勇
刘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3521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76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76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76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包括阀体,阀体的底端中心设置有中心流通孔,中心流通孔的周围绕着环形设置有若干个内层流通孔和若干个外层流通孔;下阀座,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中部并紧贴阀体的底部;下阀芯,设置在所述阀体中部与下阀座紧贴,下阀的下端绕着中心对称设置有一对第一扇形腔体;底座,设置在所述阀体内部并位于下阀芯的外侧,底座上设置有与外层流通孔对应连通的连通通道;上阀芯,设置在所述上阀座的上侧与上阀座紧贴,上阀芯上具有第二扇形腔体和连通腔体,上阀芯的中心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带动下阀芯转动。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现有的五通以上的电子水阀体积比较大、流体阻力比较大、流量调节的响应时间慢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阀领域,具体为一种压损低、响应快、体积小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其热管理系统变得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由于驱动形式和能源架构不同,其热管理系统也有很大不同。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要求高功率、高转速,这样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把这些热量带走,会严重影响电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为提升续航能力,汽车制造商往往会选择高能量密度和高放电倍率的动力电池,但过高的能量密度和放电倍率必然会使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温度过高不仅会影响电池寿命,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较为复杂,不同工作系统的温控要求不同,所以流向各工作系统的冷却液流量也各不相同。因此,新能源汽车需要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来保证车辆的稳定运行,其温度控制问题面临巨大挑战。随着节能减排政策日趋严格,传统汽车节温器存在“响应延迟”和“滞回特性”等缺点,流通性较差,并且流量大小难以准确控制,导致热管理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对温控的高要求。因此传统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也在逐渐优化,现在部分车型上已经使用电子水阀替代传统节温器进行冷却液调节。
电子水阀是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中一种新型的冷却液流量调节阀,在功能作用与工作原理上和传统燃油车的节温器相似。主要作用是根据不同工作部位的温度变化自适应调节各管路冷却液的流量大小,确保电池、电机等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环境,以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能量利用率的目的。
目前对于电子五通以上的水阀的结构设计,通常采用柱阀结构,其外侧进出口流道分布在侧壁,中间阀芯上也设置有流道,通过旋转阀芯可以切换流道、改变流向、调节流量,实现切换阀体不同模式的目的。通过设计阀芯和阀座的结构,能够实现流量比例调节的功能。但由于外侧流道分布在侧壁,进出水口方向为上下方向,则流体在流经阀芯时需要经过多次换向,极大地增加了流体的压降,浪费了能量,严重影响热管理系统及其他元件的寿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并且水阀的侧壁流道也使得整个阀体的体积庞大,不利于热管理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影响热管理系统上其他元件以及流道的布置;并且体积大更加影响了水阀的流量调节的响应时间以及调节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损低、响应快、体积小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可以解决现有的五通以上的电子水阀体积比较大、流体阻力比较大、流量调节的响应时间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包括阀体,所述的阀体的底端中心设置有中心流通孔,所述的中心流通孔的周围绕着环形设置有若干个内层流通孔,所述的内层流通孔的外侧沿着阀体的底部边缘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外层流通孔;下阀座,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中部并紧贴阀体的底部,所述的下阀座上设置有与内层流通孔对应的通孔,所述的下阀座与阀体之间设置有下密封垫;下阀芯,设置在所述阀体中部与下阀座紧贴,所述的下阀芯的中心设置有与中心流通孔相对应的直通孔,所述的下阀芯朝向下阀座的端面上绕着直通孔对称设置有一对第一扇形腔体,所述的扇形腔体的位置与内层流通孔相对应,通过下阀芯的转动切换内层流通孔之间的流通;底座,设置在所述阀体内部并位于下阀芯的外侧,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与外层流通孔对应连通的连通通道,所述的底座的上侧安装有上阀座,所述的上阀座与底座之间设置有上密封垫;上阀芯,设置在所述上阀座的上侧与上阀座紧贴,所述的上阀芯上具有靠近边缘设置的第二扇形腔体和位于上阀芯中部的连通腔体,所述的第二扇形腔体和连通腔体与连通通道相对应,通过上阀芯的转动切换外层流通孔之间的流通,所述上阀芯的中心设置有穿过上阀座、上密封垫和底座插入直通孔内的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与下阀芯相配合带动下阀芯转动,所述的支撑柱与连通腔体以及连通腔体侧壁上的平衡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在阀体的底部设置有内层流通孔和外层流通孔,流通孔数量多,缩小了阀体的体积,内层流通孔通过下阀芯内的第一扇形腔体进行控制流通,外层流通孔通过上阀芯上的第二扇形腔体和连通腔体来实现连通,上阀芯和下阀芯可以同步控制,也可以不同步控制,从而可以实现更多种模式的切换,减少热管理系统中的水阀数量。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层流通孔包括绕着环形设置的第一内层流通孔、第二内层流通孔、第三内层流通孔和第四内层流通孔,所述的外层流通孔包括第一外层流通孔、第二外层流通孔、第三外层流通孔和第四外层流通孔,个内层流通孔、外层流通孔和中心流通孔组成了九孔流通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三外层流通孔和第一外层流通孔对应的连通通道的上端端口为腰形口,所述的第二外层流通孔和第四外层流通孔对应的连通通道的上端端口为圆口,所述的第三外层流通孔和第一外层流通孔对应的连通通道与第二扇形腔体相对应,所述的第二外层流通孔和第四外层流通孔对应的连通通道与连通腔体相对应,九孔的流通结构可以实现六种工作模式的切换。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柱的外侧设置有防转结构,所述的支撑柱的外侧套设有与防转结构配合的止动件,所述的止动件的外侧壁上径向伸出设置有拨动片,所述的拨动片与下阀芯的直通孔侧壁上的限位弧形槽相配合,防转结构与止动件配合可以实现止动件的安装,而止动件可以带动下阀芯进行转动,实现上阀芯与下阀芯之间的同步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底座的内部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支撑柱外部的弹性件,所述的弹性件的下端与下阀芯相抵,通过弹性件可以对下阀芯施加一个向下的力,提高下阀芯与下阀座之间的密封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阀座的外侧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的阀体的内侧底面上设置有与下阀座形状对应的凹槽,所述的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凹槽对应的限位凸起,通过限位凸起与第一限位凹槽的相互卡接可以实现下阀座的防转定位精确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阀座、底座和上密封垫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凹槽,所述的阀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凹槽相配合的限位凸台,通过限位凸台与第二限位凹槽的卡接可以同时对上阀座、底座和上密封垫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防止上阀芯进行转动的时候上阀座和底座发生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下阀芯的下端面上绕着直通孔设置有一圈导向凸台,所述的导向凸台嵌入到下阀座的中心孔中,这样的结构可以防止下阀芯与下阀座发生偏移,保证其密封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阀芯包括伞状盖体和嵌入设置在所述伞状盖体中部的内嵌体,所述的支撑柱为内嵌体的一部分,所述的连通腔体由伞状盖体和内嵌体共同围成,所述的平衡孔设置在所述内嵌体的上端,采用内嵌体可以提高上阀芯的整体强度,也可以提高上阀芯与下阀芯之间的连接的强度,而且伞状盖体和内嵌体的结构更容易加工生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阀,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在阀体的底部设置有内层流通孔和外层流通孔,流通孔数量多,缩小了阀体的体积,内层流通孔通过下阀芯内的第一扇形腔体进行控制流通,外层流通孔通过上阀芯上的第二扇形腔体和连通腔体来实现连通,上阀芯和下阀芯可以同步控制,也可以不同步控制,从而可以实现更多种模式的切换,减少热管理系统中的水阀数量。上阀芯和下阀芯内的流道拐角少,流体的回流小,流阻流损更小,压降更低,能量损耗更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阀芯结构的第一视角爆炸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阀芯结构的第二视角爆炸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阀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阀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阀芯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阀芯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阀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阀芯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阀芯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止动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一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二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三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四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五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六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阀体,2、阀座,3、下阀座,4、下阀芯,41、直通孔,5、底座,6、上密封垫,7、上阀座,8、上阀芯,81、平衡孔,82、内嵌体,83、伞状盖体,9、止动件,91、拨动片,a、第一内层流通孔,b、第二内层流通孔,c、第三内层流通孔,d、第四内层流通孔,e、中心流通孔,f、第一外层流通孔,g、第二外层流通孔,h、第三外层流通孔,i、第四外层流通孔,u、防转结构,j、限位凸起,k、限位凸台,l、第一限位凹槽,m、第一扇形腔体,s、支撑柱,p、连通通道,q、第二限位凹槽,w、第二扇形腔体,v、连通腔体,o、导向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18所示,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电子水阀体积比较大、流体阻力比较大、流量调节的响应时间慢的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包括阀体1,所述的阀体1的底端中心设置有中心流通孔e,所述的中心流通孔e的周围绕着环形设置有若干个内层流通孔,所述的内层流通孔的外侧沿着阀体1的底部边缘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外层流通孔;下阀座3,设置在所述阀体1的中部并紧贴阀体1的底部,所述的下阀座3上设置有与内层流通孔对应的通孔,所述的下阀座3与阀体1之间设置有下密封垫2;下阀芯4,设置在所述阀体1中部与下阀座3紧贴,所述的下阀芯4的中心设置有与中心流通孔e相对应的直通孔41,所述的下阀芯4朝向下阀座3的端面上绕着直通孔41对称设置有一对第一扇形腔体m,所述的扇形腔体m的位置与内层流通孔相对应,通过下阀芯4的转动切换内层流通孔之间的流通;底座5,设置在所述阀体1内部并位于下阀芯4的外侧,所述的底座5上设置有与外层流通孔对应连通的连通通道p,所述的底座5的上侧安装有上阀座7,所述的上阀座7与底座5之间设置有上密封垫6;上阀芯8,设置在所述上阀座7的上侧与上阀座7紧贴,所述的上阀芯8上具有靠近边缘设置的第二扇形腔体w和位于上阀芯8中部的连通腔体v,所述的第二扇形腔体w和连通腔体v与连通通道p相对应,通过上阀芯8的转动切换外层流通孔之间的流通,所述上阀芯8的中心设置有穿过上阀座7、上密封垫6和底座5插入直通孔41内的支撑柱s,所述的支撑柱s与下阀芯4相配合带动下阀芯4转动,所述的支撑柱s与连通腔体v以及连通腔体v侧壁上的平衡孔81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在阀体1的底部设置有内层流通孔和外层流通孔,流通孔数量多,缩小了阀体1的体积,内层流通孔通过下阀芯4内的第一扇形腔体m进行控制流通,外层流通孔通过上阀芯8上的第二扇形腔体w和连通腔体v来实现连通,上阀芯8和下阀芯4可以同步控制,也可以不同步控制,从而可以实现更多种模式的切换,减少热管理系统中的水阀数量。
具体的,所述的内层流通孔包括绕着环形设置的第一内层流通孔a、第二内层流通孔b、第三内层流通孔c和第四内层流通孔d,所述的外层流通孔包括第一外层流通孔f、第二外层流通孔g、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4个内层流通孔、4外层流通孔和中心流通孔e组成了九孔流通结构。其中中心流通孔e作为常开孔,中心流通孔e与平衡孔81相连通,因此水阀在工作时阀体内能充满冷却液,使内部冷却液压强保持平衡。
第一内层流通孔a、第二内层流通孔b、第三内层流通孔c和第四内层流通孔d位于同一圆环带上,即第一内层流通孔a、第二内层流通孔b、第三内层流通孔c和第四内层流通孔d与中心流通孔e的距离相等;第一内层流通孔a、第二内层流通孔b、第三内层流通孔c和第四内层流通孔d和中心流通孔e呈十字形分布。而第一外层流通孔f、第二外层流通孔g、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位于同一圆环带上,即第一外层流通孔f、第二外层流通孔g、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与中心流通孔e的距离相等,且第一外层流通孔f、第二外层流通孔g、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的圆环带位于第一内层流通孔a、第二内层流通孔b、第三内层流通孔c和第四内层流通孔d的圆环带外侧;第一外层流通孔f、第二外层流通孔g、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和中心流通孔e也呈十字形分布。内层流通孔与外层流通孔无角度关系,即外层流通孔中的任意一个孔与外层流通孔中的任意一个孔可处于同一直径上,也可以是任意角度,在本实施例中内层流通孔与外层流通孔可以呈角度45°错位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阀座3的外侧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凹槽I,所述的阀体1的内侧底面上设置有与下阀座3形状对应的凹槽,所述的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凹槽I对应的限位凸起j,通过限位凸起j与第一限位凹槽I的相互卡接可以实现下阀座3的防转定位精确安装。
同时,所述的上阀座7、底座5和上密封垫6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凹槽q,所述的阀体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凹槽q相配合的限位凸台k,通过限位凸台k与第二限位凹槽q的卡接可以同时对上阀座7、底座5和上密封垫6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防止上阀芯8进行转动的时候上阀座7和底座5发生移动。
所述的下阀芯4的下端面上绕着直通孔41设置有一圈导向凸台o,所述的导向凸台o嵌入到下阀座3的中心孔中,这样的结构可以防止下阀芯4与下阀座3发生偏移,保证其密封性。
另外,所述的支撑柱s的外侧设置有防转结构u,所述的支撑柱s的外侧套设有与防转结构u配合的止动件9,所述的止动件9的外侧壁上径向伸出设置有拨动片91,所述的拨动片91与下阀芯4的直通孔41侧壁上的限位弧形槽n相配合,防转结构u与止动件9配合可以实现止动件9的安装,而止动件9可以带动下阀芯4进行转动,实现上阀芯8与下阀芯4之间的同步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止动件9呈圆柱形,内部中空,其外侧的防转结构u可以设置呈花键状,而止动件9外侧的拨动片91的圆弧角度要小于限位弧形槽n的圆弧角角度,当拨动片91的一端与限位弧形槽n的一端相抵时支撑柱s才可以带动下阀芯4进行转动,使得支撑柱s与下阀芯4之间的转动具有延时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一外层流通孔f对应的连通通道p的上端端口为腰形口,所述的第二外层流通孔g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对应的连通通道p的上端端口为圆口,所述的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一外层流通孔f对应的连通通道p与第二扇形腔体w相对应,所述的第二外层流通孔g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对应的连通通道p与连通腔体v相对应,九孔的流通结构可以实现六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与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一外层流通孔f对应的连通通道p整体呈L形,使连通通道p可以与第二扇形腔体w相连通,连通通道p不但具有流通通道的作用,还具有支撑的作用,可以实现将上阀芯8设置在下阀芯4的上侧。
另外,所述的底座5的内部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支撑柱s外部的弹性件11,所述的弹性件11的下端与下阀芯4相抵,通过弹性件11可以对下阀芯4施加一个向下的力,提高下阀芯4与下阀座3之间的密封性,在弹性件11的下端可以安装弹簧垫片10。
作为上阀芯8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的上阀芯8包括伞状盖体83和嵌入设置在所述伞状盖体83中部的内嵌体82,所述的支撑柱s为内嵌体82的一部分,所述的连通腔体v由伞状盖体83和内嵌体82共同围成,所述的平衡孔81设置在所述内嵌体82的上端,采用内嵌体82可以提高上阀芯8的整体强度,也可以提高上阀芯8与下阀芯4之间的连接的强度,而且伞状盖体83和内嵌体82的结构更容易加工生产。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6种模式,上阀芯8的转动角度为0°~325°,开始时阀芯角度处于0°位置,如图13-18所示,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工作模式示意表
Figure BDA0004011369580000091
Figure BDA0004011369580000101
其中,表中a-d、c-d、f-e和h-i的意思是不同的流通孔之间相连通,如a-d的意思是第一内层流通孔a和第四内层流通孔d相连通,工作模式一到工作模式六分别对应着附图13-18。
在本实施例中,水阀可以采用上述阀芯结构,水阀在开始工作时,上阀芯8在电机的带动下进行旋转,使不同的流道进行连通,达到预设模式,流通介质由预设进口流道流进,在上阀芯8和下阀芯4的流道模式切换下实现不同流道的流向、流量调节,再从出口流道流出,最终达到热管理系统温度调节的作用。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1),所述的阀体(1)的底端中心设置有中心流通孔(e),所述的中心流通孔(e)的周围绕着环形设置有若干个内层流通孔,所述的内层流通孔的外侧沿着阀体(1)的底部边缘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外层流通孔;
下阀座(3),设置在所述阀体(1)的中部并紧贴阀体(1)的底部,所述的下阀座(3)上设置有与内层流通孔对应的通孔,所述的下阀座(3)与阀体(1)之间设置有下密封垫(2);
下阀芯(4),设置在所述阀体(1)中部与下阀座(3)紧贴,所述的下阀芯(4)的中心设置有与中心流通孔(e)相对应的直通孔(41),所述的下阀芯(4)朝向下阀座(3)的端面上绕着直通孔(41)对称设置有一对第一扇形腔体(m),所述的扇形腔体(m)的位置与内层流通孔相对应,通过下阀芯(4)的转动切换内层流通孔之间的流通;
底座(5),设置在所述阀体(1)内部并位于下阀芯(4)的外侧,所述的底座(5)上设置有与外层流通孔对应连通的连通通道(p),所述的底座(5)的上侧安装有上阀座(7),所述的上阀座(7)与底座(5)之间设置有上密封垫(6);
上阀芯(8),设置在所述上阀座(7)的上侧与上阀座(7)紧贴,所述的上阀芯(8)上具有靠近边缘设置的第二扇形腔体(w)和位于上阀芯(8)中部的连通腔体(v),所述的第二扇形腔体(w)和连通腔体(v)与连通通道(p)相对应,通过上阀芯(8)的转动切换外层流通孔之间的流通,所述上阀芯(8)的中心设置有穿过上阀座(7)、上密封垫(6)和底座(5)插入直通孔(41)内的支撑柱(s),所述的支撑柱(s)与下阀芯(4)相配合带动下阀芯(4)转动,所述的支撑柱(s)与连通腔体(v)以及连通腔体(v)侧壁上的平衡孔(8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层流通孔包括绕着环形设置的第一内层流通孔(a)、第二内层流通孔(b)、第三内层流通孔(c)和第四内层流通孔(d),所述的外层流通孔包括第一外层流通孔(f)、第二外层流通孔(g)、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一外层流通孔(f)对应的连通通道(p)的上端端口为腰形口,所述的第二外层流通孔(g)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对应的连通通道(p)的上端端口为圆口,所述的第三外层流通孔(h)和第一外层流通孔(f)对应的连通通道(p)与第二扇形腔体(w)相对应,所述的第二外层流通孔(g)和第四外层流通孔(i)对应的连通通道(p)与连通腔体(v)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柱(s)的外侧设置有防转结构(u),所述的支撑柱(s)的外侧套设有与防转结构(u)配合的止动件(9),所述的止动件(9)的外侧壁上径向伸出设置有拨动片(91),所述的拨动片(91)与下阀芯(4)的直通孔(41)侧壁上的限位弧形槽(n)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5)的内部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支撑柱(s)外部的弹性件(11),所述的弹性件(11)的下端与下阀芯(4)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阀座(3)的外侧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凹槽(I),所述的阀体(1)的内侧底面上设置有与下阀座(3)形状对应的凹槽,所述的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凹槽(I)对应的限位凸起(j)。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阀座(7)、底座(5)和上密封垫(6)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凹槽(q),所述的阀体(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凹槽(q)相配合的限位凸台(k)。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阀芯(4)的下端面上绕着直通孔(41)设置有一圈导向凸台(o),所述的导向凸台(o)嵌入到下阀座(3)的中心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阀芯(8)包括伞状盖体(83)和嵌入设置在所述伞状盖体(83)中部的内嵌体(82),所述的支撑柱(s)为内嵌体(82)的一部分,所述的连通腔体(v)由伞状盖体(83)和内嵌体(82)共同围成,所述的平衡孔(81)设置在所述内嵌体(82)的上端。
10.一种水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多通阀芯结构。
CN202223435215.5U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Active CN219176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35215.5U CN219176997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35215.5U CN219176997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76997U true CN219176997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2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35215.5U Active CN219176997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76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40352B1 (en) Fluid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of vehicle
US10920894B2 (en) Flow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8119672B (zh) 流量控制装置
EP3486537B1 (en) Flow control apparatus
KR102203387B1 (ko) 유량 제어 장치
CN206944774U (zh) 流体换热组件
EP3550189A1 (en) Flow control device
WO2018086553A1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119671B (zh) 流量控制装置
CN112780805A (zh) 多通道控制阀的阀座及其控制阀
CN219176997U (zh) 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CN116006726A (zh) 一种双层多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CN219606125U (zh) 一种环型多通路阀芯结构及水阀
CN115654177A (zh) 一种多通阀
CN214274578U (zh) 多通道控制阀的阀座及其控制阀
CN219606126U (zh) 一种九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CN220118703U (zh) 一种五通水阀
CN115949773A (zh) 一种十字型五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CN115949772A (zh) 一种环型多通路阀芯结构及水阀
CN116412272A (zh) 一种九通阀芯结构及水阀
CN115949774A (zh) 一种五通水阀
CN221054360U (zh) 用于微型液压系统的节流阀
CN217355662U (zh) 可切换多个通道流通状态的控制阀
CN219588180U (zh) 阀芯、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7874329U (zh) 控制阀及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