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5339U - 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5339U
CN219145339U CN202223372005.6U CN202223372005U CN219145339U CN 219145339 U CN219145339 U CN 219145339U CN 202223372005 U CN202223372005 U CN 202223372005U CN 219145339 U CN219145339 U CN 219145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wire
photovoltaic module
insulating sleeve
lea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720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治勋
曾宏燕
周华明
石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wei Solar Hef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wei Solar Hef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wei Solar Hef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wei Solar Hef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720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5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5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5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光伏组件包括封装组件、电池组、引出线、导线和绝缘套管。电池组设置于封装组件内。引出线包括与电池组的电极电性连接的第一引线部,以及与第一引线部相连的第二引线部。第一引线部位于封装组件内,第二引线部位于封装组件外。导线的一端与第二引线部远离第一引线部的一端电接触。绝缘套管至少套设于第二引线部和导线,以使第二引线部和导线与外界绝缘。相比设置了接线盒的光伏组件,本申请的光伏组件整体厚度更小,便于光伏组件在小型光伏产品中的应用。

Description

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通常包括封装组件、电池组和引出线,电池组设置于封装组件内,引出线用于将电池组产生的电能导出至封装组件外。目前,封装组件的外部通常安装有接线盒,接线盒用于将引出线与导线电性连接,并对引出线和导线进行绝缘保护,以使光伏组件能够通过导线进行线路连接。然而,接线盒的设置会造成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明显增大,不利于光伏组件在小型光伏产品中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以利于在小型光伏产品中的应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
封装组件;
电池组,设置于所述封装组件内;
引出线,所述引出线包括与所述电池组的电极电性连接的第一引线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引线部相连的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一引线部位于所述封装组件内,所述第二引线部位于所述封装组件外;
导线,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线部远离所述第一引线部的一端电接触;以及
绝缘套管,至少套设于所述第二引线部和所述导线,以使所述第二引线部和所述导线与外界绝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线包括:
线芯,所述线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线部远离所述第一引线部的一端电接触;以及
绝缘层,包覆于所述线芯的外侧;
其中,所述线芯与所述第二引线部电接触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层外,所述绝缘套管套设于所述绝缘层的外侧,以使所述线芯能够完全收容于所述绝缘套管和所述绝缘层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芯与所述第二引线部通过锡焊方式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线部上设有与所述线芯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适配的接触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套管包括:
第一绝缘套管,所述第一绝缘套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封装组件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引线部,所述第一绝缘套管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二引线部远离所述第一引线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外;以及
第二绝缘套管,所述第二绝缘套管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位于所述封装组件外的一端,所述第二绝缘套管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绝缘层的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套管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套合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
所述第二绝缘套管与所述绝缘层套合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套管构造为热缩套管;和/或
所述第二绝缘套管构造为热缩套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装组件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基板和背板;
所述电池组设置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
所述引出线由所述基板和所述背板之间的间隙伸出所述封装组件;或
所述引出线穿设于所述背板以伸出所述封装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包括第一引出线、第二引出线、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所述第一引出线的所述第一引线部与所述电池组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的所述第二引线部与所述第一导线电接触;
所述第二引出线的所述第一引线部与所述电池组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线的所述第二引线部与所述第二导线电接触。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装置,包括载体和上述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设置于所述载体。
上述光伏组件通过将引出线位于封装组件外的第二引线部与导线电接触,实现了引出线与导线的电性连接。绝缘套管至少套设于第二引线部和导线,从而对引出线和导线进行绝缘保护。由于绝缘套管能够紧密地贴靠于引出线与导线的表面,相比设置了接线盒的光伏组件,本申请的光伏组件整体厚度更小,便于光伏组件在小型光伏产品中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引出线伸出封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引出线伸出封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光伏组件;
110、封装组件;111、基板;112、背板;1121、通孔;120、电池组;130、引出线;131、第一引线部;132、第二引线部;130a、第一引出线;130b、第二引出线;1321、接触面;140、导线;141、线芯;142、绝缘层;140a、第一导线;140b、第二导线;150、绝缘套管;151、第一绝缘套管;152、第二绝缘套管;160、接线头;160a、第一接线头;160b、第二接线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光伏组件在光伏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目前常用的瓦片材料为水泥瓦和陶瓦,这两种材料的瓦片需要设置足够的厚度以保证其强度,而厚度设置得过大又会增加成本及产品重量。因此,瓦片的厚度通常设置在15毫米到30毫米范围内。为了将光伏组件嵌入到瓦片中,需要根据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对瓦片进行镂空。由于接线盒厚度通常大于光伏组件中封装组件的厚度,因此设置了接线盒的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将明显增大,导致镂空后瓦片剩余的厚度过小,一方面不便于瓦片的成型加工,另一方面也无法保证瓦片的强度。
示例地,瓦片的厚度为20毫米,光伏组件中封装组件的厚度为5毫米,接线盒的厚度为10毫米。若将接线盒设置于封装组件的侧面,则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为10毫米,相应地,需要将瓦片镂空10毫米,瓦片剩余的厚度为10毫米。若将接线盒设置于封装组件的背面,则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为15毫米,相应地,需要将瓦片镂空15毫米,瓦片剩余的厚度为5毫米。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100,该光伏组件100包括封装组件110、电池组120、引出线130、导线140和绝缘套管150。电池组120设置于封装组件110内。引出线130包括与电池组120的电极电性连接的第一引线部131,以及与第一引线部131相连的第二引线部132。第一引线部131位于封装组件110内,第二引线部132位于封装组件110外。导线140的一端与第二引线部132远离第一引线部131的一端电接触。绝缘套管150至少套设于第二引线部132和导线140,以使第二引线部132和导线140与外界绝缘。
具体地,光伏组件100包括第一引出线130a、第二引出线130b、第一导线140a和第二导线140b。第一引出线130a的第一引线部131与电池组120的正极电性连接,第一引出线130a的第二引线部132与第一导线140a电接触。第二引出线130b的第一引线部131与电池组120的负极电性连接,第二引出线130b的第二引线部132与第二导线140b电接触。
上述光伏组件100通过将引出线130位于封装组件110外的第二引线部132与导线140电接触,实现了引出线130与导线140的电性连接。绝缘套管150套设于第二引线部132和导线140,从而对引出线130和导线140进行绝缘保护。由于绝缘套管150能够紧密地贴靠于引出线130与导线140的表面,相比设置了接线盒的光伏组件,本申请的光伏组件100整体厚度更小,便于光伏组件100在小型光伏产品中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光伏组件100的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引出线130位于封装组件131外的第二引线部132存在弯曲的可能性。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引出线130可采用涂锡铜编织带,涂锡铜编织带的韧性强,弯曲时不易断裂。当然,引出线130也可采用涂锡铜带,由于涂锡铜带在多次弯曲后容易断裂,通常需要借助额外的工装保持引出线130的稳定,避免引出线130多次弯曲。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引出线伸出封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引出线伸出封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3和图4,封装组件110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基板111和背板112。电池组120设置于基板111朝向背板112的一侧。具体到图1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引出线130由基板111和背板112之间的间隙伸出封装组件110。即,引出线130从封装组件110的侧面引出。具体到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引出线130穿设于背板112以伸出封装组件110。即,引出线130从封装组件110的背面引出。
继续以光伏瓦为例,瓦片的厚度为20毫米,封装组件110的厚度为5毫米,设置了绝缘套管150的第二引线部132和导线140的厚度不超过5毫米,当引出线130从封装组件110的侧面引出时,光伏组件100的整体厚度能够减小到5毫米。将瓦片镂空5毫米后,瓦片剩余的厚度为15毫米,在保证瓦片加工可行性的同时确保了瓦片强度。
继续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140包括线芯141和绝缘层142。线芯141的一端与第二引线部132远离第一引线部131的一端电接触。绝缘层142包覆于线芯141的外侧。其中,线芯141与第二引线部132电接触的一端位于绝缘层142外,绝缘套管150套设于绝缘层142的外侧,以使线芯141能够完全收容于绝缘套管150和绝缘层142内。具体地,线芯141的一端伸出绝缘层142并与引出线130的第二引线部132电接触,绝缘套管150对线芯141伸出绝缘层142的部分进行绝缘保护,使导线140与外界绝缘。绝缘套管150套设于绝缘层142的外侧有助于提高密封可靠性。
进一步地,线芯141与第二引线部132通过锡焊方式连接。锡焊是利用低熔点的金属焊料加热熔化后,渗入并充填金属件连接处间隙的焊接方法。焊料通常为锡基合金。通过锡焊方式连接的线芯141与第二引线部132不易分离,保证了接触可靠性。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线部132上设有与线芯141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适配的接触面1321。如此,便于第二引线部132与线芯141紧密贴合,从而提高第二引线部132和线芯141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接触可靠性。示例地,导线140构造为光伏直流导线,光伏直流导线的横截面为圆形,接触面1321构造为与该圆形相适配的圆弧面,线芯141与接触面1321相切贴合。
参见图2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套管150包括第一绝缘套管151和第二绝缘套管152。第一绝缘套管151的一端伸入封装组件110且套设于第一引线部131,第一绝缘套管151的另一端套设于第二引线部132。第二引线部132远离第一引线部131的一端位于第一绝缘套管151外。第二绝缘套管152的一端套设于第一绝缘套管151位于封装组件110外的一端,第二绝缘套管152的另一端套设于绝缘层142的外侧。
结合光伏组件100的制作过程进行说明,将电池组120和引出线130设置于封装组件110的基板111后,将第一绝缘套管151套设于引出线130,且确保引出线130的一端伸出第一绝缘套管151。然后,将背板112相对且间隔设置于基板111的一侧,将上述部件放入层压机进行层压处理。层压处理后,应确保第一绝缘套管151的一端伸入封装组件110,从而使得第一绝缘套管151能够对引出线130从封装组件110内部到外部的过渡部分进行绝缘保护,进一步地提高了绝缘性能。接着,将第二绝缘套管152提前套设于导线140的绝缘层142外侧,将引出线130伸出第一绝缘套管151的端部与导线140的线芯141以锡焊方式连接,再将第二绝缘套管152沿靠近引出线130的方向移动,使第二绝缘套管152的一端套设于第一绝缘套管151位于封装组件110外的一端,第二绝缘套管152的另一端套设于绝缘层142的外侧,以保证密封可靠性。
特别说明,参见图1和图3,当引出线130从封装组件110的侧面引出时,若在封装组件110的侧面设置接线盒,由于接线盒的厚度大于封装组件110的厚度,接线盒在厚度方向上超出封装组件110的部分不易实现密封,导致设置了接线盒的光伏组件绝缘性能较差。而本申请的光伏组件100通过第一绝缘套管151对引出线130从封装组件110内部到外部的过渡部分进行绝缘保护,相比在封装组件110的侧面设置接线盒,进一步地提高了光伏组件100的绝缘性能。
继续参见图2,第二绝缘套管152与第一绝缘套管151套合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以保证第二绝缘套管152与第一绝缘套管151套合部分的密封可靠性。第二绝缘套管152与绝缘层142套合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以保证第二绝缘套管152与绝缘层142套合部分的密封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绝缘套管151和第二绝缘套管152构造为热缩套管。热缩套管具有优良的阻燃、环保、绝缘性能,且便于操作,加热后即可紧密贴合于目标表面形成绝缘防护层。另外,热缩套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弯曲,使得光伏组件100中的绝缘套管150能够根据光伏组件100的安装、使用需求进行调节。当光伏组件100需要构造为黑色光伏组件时,可采用黑色的热缩套管以保持颜色一致性。
继续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100还包括设置于导线140远离引出线130一端的接线头160,以便于线路连接。具体地,第一导线140a上设置的接线头160构造为第一接线头160a,第二导线140b上设置的接线头160构造为第二接线头160b,第一接线头160a和第二接线头160b能够彼此插接配合,以便于多个光伏组件100串联形成光伏系统。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装置,包括载体和光伏组件100,光伏组件100设置于载体。由于光伏组件100无需使用接线盒,光伏组件100的整体厚度较小,设置于载体时的空间利用率高。示例地,当光伏装置为光伏瓦时,载体为瓦片。当光伏装置为光伏百叶窗时,载体为百叶窗叶片。
综上所述,上述光伏组件100通过将引出线130位于封装组件110外的第二引线部132与导线140电接触,实现了引出线130与导线140的电性连接。绝缘套管150套设于第二引线部132和导线140,从而对引出线130和导线140进行绝缘保护。由于绝缘套管150能够紧密地贴靠于引出线130与导线140的表面,相比设置了接线盒的光伏组件,本申请的光伏组件100整体厚度更小,便于光伏组件100在小型光伏产品中的应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伏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封装组件(110);
电池组(120),设置于所述封装组件(110)内;
引出线(130),所述引出线(130)包括与所述电池组(120)的电极电性连接的第一引线部(131),以及与所述第一引线部(131)相连的第二引线部(132);所述第一引线部(131)位于所述封装组件(110)内,所述第二引线部(132)位于所述封装组件(110)外;
导线(140),所述导线(14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线部(132)远离所述第一引线部(131)的一端电接触;以及
绝缘套管(150),至少套设于所述第二引线部(132)和所述导线(140),以使所述第二引线部(132)和所述导线(140)与外界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140)包括:
线芯(141),所述线芯(14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线部(132)远离所述第一引线部(131)的一端电接触;以及
绝缘层(142),包覆于所述线芯(141)的外侧;
其中,所述线芯(141)与所述第二引线部(132)电接触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层(142)外,所述绝缘套管(150)套设于所述绝缘层(142)的外侧,以使所述线芯(141)能够完全收容于所述绝缘套管(150)和所述绝缘层(14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芯(141)与所述第二引线部(132)通过锡焊方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线部(132)上设有与所述线芯(141)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适配的接触面(132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管(150)包括:
第一绝缘套管(151),所述第一绝缘套管(151)的一端伸入所述封装组件(110)且套设于所述第一引线部(131),所述第一绝缘套管(151)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引线部(132);所述第二引线部(132)远离所述第一引线部(131)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151)外;以及
第二绝缘套管(152),所述第二绝缘套管(15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151)位于所述封装组件(110)外的一端,所述第二绝缘套管(152)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绝缘层(142)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套管(152)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151)套合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
所述第二绝缘套管(152)与所述绝缘层(142)套合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151)构造为热缩套管;和/或
所述第二绝缘套管(152)构造为热缩套管。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组件(110)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基板(111)和背板(112);
所述电池组(120)设置于所述基板(111)朝向所述背板(112)的一侧;
所述引出线(130)由所述基板(111)和所述背板(112)之间的间隙伸出所述封装组件(110);或
所述引出线(130)穿设于所述背板(112)以伸出所述封装组件(110)。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100)包括第一引出线(130a)、第二引出线(130b)、第一导线(140a)和第二导线(140b);
所述第一引出线(130a)的所述第一引线部(131)与所述电池组(120)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130a)的所述第二引线部(132)与所述第一导线(140a)电接触;
所述第二引出线(130b)的所述第一引线部(131)与所述电池组(120)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线(130b)的所述第二引线部(132)与所述第二导线(140b)电接触。
10.一种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载体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100),所述光伏组件(100)设置于所述载体。
CN202223372005.6U 2022-12-15 2022-12-15 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 Active CN219145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2005.6U CN219145339U (zh) 2022-12-15 2022-12-15 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2005.6U CN219145339U (zh) 2022-12-15 2022-12-15 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5339U true CN219145339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5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2005.6U Active CN219145339U (zh) 2022-12-15 2022-12-15 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53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6721B2 (en) Solar cell module connector
US933132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US8512050B2 (en) Solar panel junction box
EP2733775B1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EP2731174B1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CN102422457B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二次电池组
TWI482335B (zh) 二次電池組及其製造方法
KR101219253B1 (ko) 배터리 팩
CN203277582U (zh) 保护电路模块和二次电池组
US9345146B2 (en) Circuit board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with the circuit board
WO2009129405A2 (en) Solar panel junction box
US10957894B2 (en) Battery bus bar module
CN103875095A (zh) 二次电池组
CN102326278A (zh) 具有新颖结构的可充电电池组
CN105556708A (zh) 具有保护电路模块固定胶带的电池组
JP5487405B2 (ja) コネクタ
JP424572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9145339U (zh) 光伏组件及光伏装置
CN212583797U (zh) 电子水泵和具有该电子水泵的车辆
CN212751074U (zh) 电池包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JPH09284951A (ja) 電気接続箱
CN212113869U (zh) 采样结构以及电池模组
CN217507577U (zh) 导电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CN211238517U (zh) 一种连接结构
US9893214B2 (en) Bus bar for solar cell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