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5272U -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 Google Patents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5272U
CN219145272U CN202222972993.1U CN202222972993U CN219145272U CN 219145272 U CN219145272 U CN 219145272U CN 202222972993 U CN202222972993 U CN 202222972993U CN 219145272 U CN219145272 U CN 219145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resistor
voltage
module
optocoup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729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Hefei Shiy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Hefei Shiy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Hefei Shiy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729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5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5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5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包括包括整流电路、开关控制电路、开关电路以及倍压电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光耦模块、第二光耦模块、分压模块以及开关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整流电路、第一光耦模块、第二光耦模块、分压模块、开关控制模块、开关电路以及倍压电路的配合,在110V交流供电和220V交流供电时,均能自动转换成相同的直流电压,提高电子设备的电压等级兼容性。通过第一光耦模块和第二光耦模块能快速检测到交流电从110V切换到220V的电压点,快速将电路从倍压状态切换为正常输入状态,避免电子器件损坏。

Description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而电子设备的使用需要用到市电供能。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电标准不一样,最常见的市电电压等级分为110V交流电供电和220V交流电供电。
目前电子设备中现有的交流电压转直流电压的电路仅针对同一电压等级进行转换,针对不同供电电压等级的电子设备需要不同的转换电路,使得电子设备兼容性差、功能性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可提高电子设备的电压等级兼容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开关控制电路、开关电路以及倍压电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光耦模块、第二光耦模块、分压模块以及开关控制模块;
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经所述分压模块接地;
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经所述分压模块接地;
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四端接地;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倍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倍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倍压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第四端与所述交流电的零线连接;所述倍压电路的第二端经由负载接地。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整流电路、第一光耦模块、第二光耦模块、分压模块以及开关控制模块、开关电路以及倍压电路的配合,在110V交流供电和220V交流供电时,均能自动转换成相同的直流电压,提高电子设备的电压等级兼容性。通过第一光耦模块和第二光耦模块能快速检测到交流电从110V切换到220V的电压点,快速将电路从倍压状态切换为正常输入状态,避免电子器件损坏。同时,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参与,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电子设备的出错率,提高了电子设备工作的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的具体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请参阅图1,其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应用于各种电源电路,主要用于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包括整流电路10、开关控制电路、开关电路30以及倍压电路40;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光耦模块21、第二光耦模块22、分压模块23以及开关控制模块24;
第一光耦模块21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的火线连接,第一光耦模块21的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的零线连接,第一光耦模块21的第一输出端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第一光耦模块21的第二输出端与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一光耦模块21的第二输出端经分压模块23接地;
第二光耦模块22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的火线连接,第二光耦模块22的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的零线连接,第二光耦模块22的第一输出端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第二光耦模块22的第二输出端与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二光耦模块22的第二输出端经分压模块23接地;
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二端与直流电源Vcc连接,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三端与开关电路30的第一端连接,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四端接地;
开关电路30的第二端与交流电的火线连接,开关电路30的第三端与倍压电路40的第一端连接;倍压电路40的第二端与整流电路10的第一端连接,倍压电路40的第三端与整流电路10的第二端连接;整流电路10的第三端与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整流电路10的第四端与交流电的零线连接;倍压电路40的第二端经由负载接地。
其中,整流电路10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具体地,整流电路10为整流桥。
其中,开关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开关电路30的导通或断开,开关电路30用于控制倍压电路40是否接入,对于输入电压为交流110V,倍压电路40接入,对于输入电压为交流220V,倍压电路40不接入,倍压电路40用于将110V的交流电电压转换为311V直流电压。
其中,由于交流电是正半周和负半周交替,输入电压从交流110V切换为交流220V,不确定是正半周先切换为220V,还是负半周先切换为220V。第一光耦模块21用于快速检测输入电压在负半周的切换,第二光耦模块22用于快速检测输入电压在正半周的切换。
其中,分压模块23用于对直流电源Vcc的两端电压进行分压,将分压后的电压信号输入至开关控制模块24。具体地,分压模块23可以是单个电阻,也可以是若干个电阻串联而成。
其中,开关控制模块24用于控制开关电路30的导通或断开。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整流电路、第一光耦模块、第二光耦模块、分压模块以及开关控制模块、开关电路以及倍压电路的配合,在110V交流供电和220V交流供电时,均能自动转换成相同的直流电压,提高电子设备的电压等级兼容性。通过第一光耦模块和第二光耦模块能快速检测到交流电从110V切换到220V的电压点,快速将电路从倍压状态切换为正常输入状态,避免电子器件损坏。同时,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参与,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电子设备的出错率,提高了电子设备工作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2,其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的具体电路结构示意图;下面将结合图2对本申请的各个部分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耦模块21包括第一光耦、第一限流单元、第一电阻R10以及第一二极管D2;第一光耦包括第一光耦原边U1A和第一光耦副边U1B。
第一光耦原边U1A的阴极与交流电的火线连接,第一光耦原边U1A的阳极经第一限流单元与第一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2的阳极与交流电的零线连接;第一光耦副边U1B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第一光耦副边U1B的发射极经第一电阻R10与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一端连接。
具体地,第一二极管D2将交流电的负半周电压信号整流成直流电压信号,直流电压信号加载到第一限流单元的两端。若交流电为交流220V,则流过第一光耦的电流可以达到光耦最低导通电流要求,第一光耦原边U1A导通,从而第一光耦副边U1B导通,第一电阻R10与分压模块23对直流电源Vcc进行分压,将分压后的分压模块23两端的电压输入至开关控制模块24。若交流电为交流110V,则流过第一光耦的电流不足以达到光耦最低导通电流要求,第一光耦原边U1A不导通,从而第一光耦副边U1B不导通,将低电平输入至开关控制模块24。其中,第一限流单元可以是单个电阻,也可以若干个电阻串联而成。
通过第一光耦模块21,从而自动快速地检测输入电压在负半周从110V到220V时的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光耦模块22包括第二光耦、第二限流单元、第二电阻R11以及第二二极管D3;第二光耦包括第二光耦原边U2A和第二光耦副边U2B。
第二光耦原边U2A的阳极与交流电的火线连接,第二光耦原边U2A的阴极经第二限流单元与第二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交流电的零线连接;第二光耦副边U2B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第二光耦副边U2B的发射极经第二电阻R11与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一端连接。
具体地,第二二极管D3将交流电的正半周电压信号整流成直流电压信号,直流电压信号加载到第二限流单元的两端。若交流电为交流220V,则流过第二光耦的电流可以达到光耦最低导通电流要求,第二光耦原边U2A导通,从而第二三极管U2B导通,第二电阻R11与分压模块23对直流电源Vcc进行分压,将分压后的分压模块23两端的电压输入至开关控制模块24。若交流电为交流110V,则流过第二光耦的电流不足以达到光耦最低导通电流要求,第二光耦原边U2A不导通,从而第二三极管U2B不导通,将低电平输入至开关控制模块24。
通过第二光耦模块22,从而自动快速地检测输入电压在正半周从110V到220V时的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控制模块24包括电压比较电路以及电压检测电路。
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二光耦模块22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二端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三端与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电压比较电路的第四端接地;
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二端与开关电路30的第一端连接,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三端接地。
具体地,电压比较电路将分压后的电压信号与参考电压信号进行比较,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将高电平或低电平输入至电压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高电平或低电平的电压值是否达到预设值,若是,则控制开关电路30导通;若否,则控制开关电路30断开。
通过开关控制模块24,可以自动快捷地控制开关电路的导通与断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U3A、第三电阻R6、第四电阻R17、第五电阻R7以及第六电阻R14。
第一比较器U3A的正电源端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第一比较器U3A的负电源端接地;
第一比较器U3A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二光耦模块22的第二输出端连接,且经分压模块23接地;第一比较器U3A的反相输入端经由第三电阻R6与直流电源Vcc连接,且第一比较器U3A的反相输入端经由第四电阻R17接地;
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经由第五电阻R7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经由第六电阻R14与第一比较器U3A的反相输入端连接,且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与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
具体地,直流电源Vcc两端的电压通过第三电阻R6和第四电阻R17串联分压,分压后的第四电阻R17两端的电压输入至比较器U3A的反相输入端,若比较器U3A的同相输入端电压大于比较器U3A的反相输入端电压,则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若比较器U3A的同相输入端电压小于比较器U3A的反相输入端电压,则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第五电阻R7为比较器U3A的输出端的上拉电阻,用于在比较器U3A同相输入端电压大于反相输入端电压时,稳定输出高电平。第六电阻R14用于形成比较器U3A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回差电压,防止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时产生抖动。通过电压比较电路,可以自动快捷地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3、第二三极管Q2、第二比较器U3B、第七电阻R13、第八电阻R12、第九电阻R15、第十电阻R8、第十一电阻R22、第十二电阻R18、第十三电阻R21、第十四电阻R19以及第十五电阻R20;
第一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由第七电阻R13以及第八电阻R12与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三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由第九电阻R15接地,第一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开关电路3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由第十电阻R8与第一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由第八电阻R12与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三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由第七电阻R13与第一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
第二比较器U3B的同相输入端经由第十一电阻R22和第十二电阻R18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第二比较器U3B的同相输入端经由第十三电阻R21接地;
第二比较器U3B的反相相输入端经由第十四电阻R19与直流电源Vcc连接,第二比较器U3B的反相相输入端经由第十五电阻R20接地;
第二比较器U3B的输出端与第一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
具体地,第七电阻R13和第八电阻R12为第一三极管Q3的驱动限流电阻,第九电阻R15为第一三极管Q3的下拉电阻,用于提高第一三极管Q3的稳定性。第十电阻R8为第二三极管Q2的驱动限流电阻。若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经第七电阻R13和第八电阻R12降压后,第九电阻R15两端的电压超过0.7V,第一三极管Q3导通。第一三极管Q3导通后,第一三极管Q3的集电极被下拉到低电平,则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十电阻R8也下拉到低电平,因此第二三极管Q2也导通。
第二三极管Q2导通后,直流电源Vcc通过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七电阻R13提供电流给第一三极管Q3的基极,实现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一三极管Q3的互锁导通,此时即便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第一三极管Q3仍能通过第二三极管Q2进行导通,不再受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的电平影响。
若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经第七电阻R13和第八电阻R12降压后,第九电阻R15两端的电压小于0.7V,第一三极管Q3不导通。第一三极管Q3不导通后,第一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为高电平状态,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也为高电平状态,则第二三极管Q2也无法导通。
在输入电压为交流220V时,输出的直流电压Vdc为311V,第十一电阻R22、第十二电阻R18以及第十三电阻R21对输出的直流电压Vdc进行分压,将分压后的第十三电阻R21两端电压输入至第二比较器U3B的同相输入端,第十四电阻R19以及第十五电阻20对直流电源Vcc进行分压,将分压后的第十五电阻R20两端电压输入至第二比较器U3B的反相输入端,此时,第二比较器U3B的同相输入端电压高于反相输入端电压,第二比较器U3B的输出端开漏输出,为高阻状态,对于第一三极管Q3基极无影响。
在输入电压为交流110V时,输出的直流电压Vdc为155V,第十一电阻R22、第十二电阻R18以及第十三电阻R21对输出的直流电压Vdc进行分压,将分压后的第十三电阻R21两端电压输入至第二比较器U3B的同相输入端,第十四电阻R19以及第十五电阻20对直流电源Vcc进行分压,将分压后的第十五电阻R20两端电压输入至第二比较器U3B的反相输入端,此时,第二比较器U3B的同相输入端电压低于反相输入端电压,第二比较器U3B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因此第一三极管Q3的基极被下拉到低电平,第一三极管Q3不导通,第二三极管Q2也不导通,第一三极管Q3和第二三极管Q2的互锁被解开。
通过电压检测电路内设置有第二三极管,使得第二三极管与第一三极管形成互锁,从而在输入电压为交流220V时,能够使得倍压电路持续不接入,避免了器件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电路30包括继电器RL1和第三二极管D4;继电器RL1包括控制线圈、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
控制线圈的第一端与直流电源Vcc连接,控制线圈的第二端与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三端连接;第一触点与整流电路10的第三端连接,第二触点与倍压电路40的第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于控制线圈的第二端与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三端之间,第三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于控制线圈的第一端与直流电源Vcc之间。
具体地,继电器RL1的初始状态为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连接。若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一三极管Q2导通,则继电器RL1的控制线圈有电流流过,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不连接,倍压电路40不接入。若开关控制模块24的第一三极管Q2不导通,则继电器RL1的控制线圈无电流流过,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连接,倍压电路40接入。第三二极管D4用于保护第一三极管Q2,第一三极管Q2不导通时,继电器RL1会在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上形成电压尖峰,通过第三二极管D4将电压尖峰钳位,可以避免第一三极管Q2损坏。通过开关电路30,可以自动快捷地控制倍压电路是否接入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倍压电路40包括第一电解电容EC1和第二电解电容EC3,第一电解电容EC1的正极端与整流电路1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解电容EC3的正极端连接于开关电路30的第三端和第一电解电容EC1的负极端之间,第二电解电容EC3的负极端接地。
具体地,输入电压为交流电220V时,开关电路30导通,第一电解电容EC1和第二电解电容EC3串联连接,交流电220V经整流后,再经第一电解电容EC1和第二电解电容EC3平滑滤波,输出直流电压311V。输入电压为交流电110V时,开关电路30不导通,第一电解电容EC1和第二电解电容EC3并联连接,交流电110V经整流后,再经第一电解电容EC1和第二电解电容EC3倍压,输出直流电压311V。通过倍压电路的接入,使得输入电压为110V时,也能输出与交流电220V相同的输出直流电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还包括脉宽调制电路、开关管Q1以及变压器T1,变压器T1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绕组以及辅助绕组;
脉宽调制电路的第一端与开关管Q1的第一端连接,脉宽调制电路的第二端与辅助绕组的同名端连接,脉宽调制电路的第三端接地;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与原边绕组的同名端连接,开关管Q1的第三端接地;原边绕组的异名端与整流电路10的第一端连接,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负载连接,副边绕组的异名端接地,辅助绕组的异名端接地。
具体地,脉宽调制电路可以发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M信号),用于控制开关管Q1的导通或断开,包括控制开关管Q1的开通时间和开通频率。开关管Q1用于控制变压器T1是否工作,开关管Q1可以是MOS、IGBT等器件。变压器T1用于将原边绕组的能量传递到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副边绕组输出电压,用于驱动负载工作,辅助绕组输出电压,用于给脉宽调制电路持续供电。通过脉宽调制电路,可以自动快捷地控制输出直流电压是否驱动负载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脉宽调制电路包括脉宽调制芯片和第四二极管D5;脉宽调制芯片的第一端与开关管Q1的第一端连接,脉宽调制芯片的第二端与第四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脉宽调制芯片的第三端接地,第四二极管D5的阳极与辅助绕组的同名端连接。
具体地,脉宽调制芯片可以发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用于控制开关管Q1导通或断开。第四二极管D5用于将辅助绕组输出的电压信号整流成直流电压信号,直流电压信号输入至脉宽调制芯片的第二端,给脉宽调制芯片持续供电。
请参阅图2,下面将结合图2具体阐述本申请的工作过程:
交流电通过插座CN1接入电子设备,其中L代表交流电的火线,N代表交流电的零线。
当输入电压为220V交流电输入时,流过第一光耦或第二光耦的电流足以让第一光耦的第一光耦原边U1A或第二光耦的第二光耦原边U2A导通,则第一光耦的光敏三极管U1B或第二光耦的光敏三极管U2B也导通,第一比较器U3A的同相输入端电压大于反相输入端电压,则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第一三极管Q3的基极被下拉至高电平状态,第一三极管Q3导通。第一三极管Q3导通后,继电器RL1也导通,则继电器RL1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不连接,倍压电路40不接入,电路工作在正常输入状态。
由于加载在第一光耦或第二光耦两端的电压为交流电,而交流电过了波峰后,电压一定会逐渐下降,则第一光耦或第二光耦也一定会有不导通的时候,在第一光耦或第二光耦不导通时,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平状态又会重新翻转为低电平状态,若无第二三极管Q2形成的互锁电路,则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平翻转为低电平状态后会导致第一三极管Q3断开,从而使得继电器RL1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重新连接,倍压电路40重新接入,导致交流220V输入时也进入倍压状态,导致电压过高使得电路器件容易损坏。因此,通过第二二极管Q2与第一三极管Q3形成互锁,使得第一三极管Q3不受第一比较器U3A的控制,使得在交流220V输入时,继电器RL1能持续导通,继电器RL1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持续断开,避免倍压电路40接入。
由于继电器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不连接,倍压电路40不接入,电路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因此交流电会同时给第一电解电容EC1和第二电解电容EC3串联充电,并输出直流电压Vdc,Vdc为311V。脉冲调制芯片发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M信号),通过PWM信号控制开关管Q1的导通,从而将直流电压Vdc的能量通过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传递到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副边绕组输出的电压信号经过二极管D1整流后,形成稳定的输出直流电压Vo,输出直流电压Vo给负载1、负载2、...、负载N进行供电。辅助绕组的电压信号经过电阻R9限流后,再经过第三二极管D5整流成稳定的直流电压Vcc,Vcc再经二极管D6后为脉宽调制芯片提供供电电压。同时,Vcc电压也给到第一比较器U1A和继电器RL1持续供电。
当输入电压为110V交流电输入时,流过第一光耦或第二光耦的电流不足以让第一光耦的第一光耦原边U1A或第二光耦的第二光耦原边U2A导通,则第一光耦的光敏三极管U1B或第二光耦的光敏三极管U2B也不导通,第一比较器U3A的同相输入端电压小于反相输入端电压,则第一比较器U3A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第一三极管Q3的基极被下拉至低电平状态,第一三极管Q3不导通。第一三极管Q3不导通后,继电器RL1也不导通,则继电器RL1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连接,倍压电路40接入,使得直流电压Vdc再次抬升,最终使得直流Vdc电压为311V。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电路、开关控制电路、开关电路以及倍压电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光耦模块、第二光耦模块、分压模块以及开关控制模块;
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经所述分压模块接地;
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经所述分压模块接地;
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四端接地;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倍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倍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倍压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第四端与所述交流电的零线连接;所述倍压电路的第二端经由负载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耦模块包括第一光耦、第一限流单元、第一电阻以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光耦包括第一光耦原边和第一光耦副边;
所述第一光耦原边的阴极与所述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原边的阳极经所述第一限流单元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交流电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副边的集电极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副边的发射极经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光耦模块包括第二光耦、第二限流单元、第二电阻以及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光耦包括第二光耦原边和第二光耦副边;
所述第二光耦原边的阳极与所述交流电的火线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原边的阴极经所述第二限流单元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交流电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副边的集电极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副边的发射极经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电压比较电路以及电压检测电路;
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第四端接地;
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三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以及第六电阻;
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正电源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负电源端接地;
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光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且经所述分压模块接地;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经由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且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经由所述第四电阻接地;
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经由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经由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且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二比较器、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以及第十五电阻;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由所述第七电阻以及所述第八电阻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由所述第九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经由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由所述第八电阻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由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经由所述第十一电阻和所述第十二电阻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经由所述第十三电阻接地;
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反相相输入端经由所述第十四电阻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反相相输入端经由所述第十五电阻接地;
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继电器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继电器包括控制线圈、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控制线圈的第一端与直流电源连接,所述控制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倍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所述控制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三端之间,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所述控制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倍压电路包括第一电解电容和第二电解电容,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连接于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和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端之间,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端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脉宽调制电路、开关管以及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绕组以及辅助绕组;
所述脉宽调制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脉宽调制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辅助绕组的同名端连接,所述脉宽调制电路的第三端接地;所述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原边绕组的同名端连接,所述开关管的第三端接地;所述原边绕组的异名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所述负载连接,所述副边绕组的异名端接地,所述辅助绕组的异名端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宽调制电路包括脉宽调制芯片和第四二极管;所述脉宽调制芯片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脉宽调制芯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脉宽调制芯片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辅助绕组的同名端连接。
CN202222972993.1U 2022-11-08 2022-11-08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Active CN219145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72993.1U CN219145272U (zh) 2022-11-08 2022-11-08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72993.1U CN219145272U (zh) 2022-11-08 2022-11-08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5272U true CN219145272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4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72993.1U Active CN219145272U (zh) 2022-11-08 2022-11-08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52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17595B (zh) 双向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双向非接触供电系统
US9590513B2 (en) Methods for operating a converter
CN1518200B (zh) 开关式电源装置
US20140369084A1 (en) Electrical circuit for delivering power to consumer electronic devices
CN105050235B (zh) 用于功率转换器的调光边沿探测
CN204597768U (zh) 开关式并联调节器电路
CN104868586B (zh) 双路电源自动投切供电电路
WO2015096613A1 (zh) 在线互动式不间断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US20220376548A1 (en) Online interactive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and method for control thereof
CN112994168A (zh) 检测电池负载插拔状态的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WO2006051843A1 (ja) 電源装置
US20070025041A1 (en) Power failure detection circuit of swithching source
EP2120320B1 (en) Dc power supply device
CN219145272U (zh)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CN115441754A (zh) 一种供电电路、电源电路和电器
CN116436305A (zh) 使用可编程谷值算法的次级侧控制的qr反激式转换器
CN109004850B (zh) 一种半桥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及一种变频控制器及一种电源电路
CN219268736U (zh)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CN219268735U (zh) 输入电压的调节电路
US20080049466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Low-Voltage Using Waves Ac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KR20060007919A (ko) 스위칭 모드 전원공급장치를 위한 대기전력 절감 장치
CN101640407A (zh) 电源转换装置与方法
CN115104253A (zh) 电源电路及电源装置
CN219659585U (zh) 功率因数校正启动控制电路
CN218727571U (zh) 交流电压的测量电路及智能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