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37372U - 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 - Google Patents

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37372U
CN219137372U CN202223217414.9U CN202223217414U CN219137372U CN 219137372 U CN219137372 U CN 219137372U CN 202223217414 U CN202223217414 U CN 202223217414U CN 219137372 U CN219137372 U CN 219137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dge
plates
end plate
plate
stiff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74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志文
姜子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t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t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t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t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32174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37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37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37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3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in transportation, e.g. on roads, waterways or railway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包括:桥跨结构;上端板,其连接于所述桥跨结构的底侧;桥墩,其位于所述桥跨结构的下方;下端板,其连接于所述桥墩的顶侧;主框体,其连接于所述上端板与所述下端板之间,所述主框体的后侧沿上下方向间隔连接有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相互交叉设置,本实用新型可对横向震动进行缓冲,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产生的伤害。

Description

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构造,尤其涉及一种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桥梁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支座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又称桥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目前,我国减隔震技术大多针对桥梁的纵桥向地震响应,比如在墩梁或塔梁位置布置纵向阻尼器,减小桥梁在地震中的纵向运动,由于地震作用方向相对桥梁轴线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沿桥梁纵向布置的阻尼器无法减小沿横桥向作用的地震作用,因此在墩梁处少见用于减小主梁横向地震作用的减震装置。为了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尤其是在强震区内,亟需一种在钢箱梁桥的墩梁位置横桥向布置的减震装置,用于减小地震作用对钢结构桥梁的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包括:桥跨结构;上端板,其连接于所述桥跨结构的底侧;桥墩,其位于所述桥跨结构的下方;下端板,其连接于所述桥墩的顶侧;主框体,其连接于所述上端板与所述下端板之间,所述主框体的后侧沿上下方向间隔连接有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相互交叉设置。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上端板安装于桥梁的桥跨结构上,下端板则安装于桥墩上,上端板与下端板之间通过主框体相互连接,在主框体上由两个隔板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分区,其中,在中分区内,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交叉设置,以对两个隔板交叉支撑,当震动传递至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时,上分区与下分区表现为弹性,而中分区出现塑性,通过中分区的塑性变形消耗能量,如此可对横向震动进行缓冲,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产生的伤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框体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侧板、连接于两个侧板之间的主板,所述主板与两个所述侧板的上下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上端板与所述下端板,两个所述隔板均连接于所述主板的后侧。主板用于连接上端板与下端板,而两个侧板则用于约束主板,遏制整个主框体发生转动,在小震作用下,整个主框体能够为结构提供附加刚度,在强震作用下,主框体会先于主体结构发生屈服,率先进入弹塑性阶段,利用中分区的剪切塑性变形以及侧板的弯曲塑性变形来耗散输入到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损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隔板向前贯穿所述主板,所述主板的前侧连接有竖向加劲板与水平加劲板,所述竖向加劲板的两端连接于两个所述隔板,所述水平加劲板的两端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在两个隔板之间还连接有相互交错设置的竖向加劲板与水平加劲板,如此可将两个隔板与两个侧板之间的区域通过竖向加劲板与横向加劲板分隔形成多个分区,并且可对主板形成良好的约束,提高中分区的承载力与性能,另外,竖向加劲板与横向加劲板对两个隔板与两个侧板之间的分隔区域位于主板的前侧,斜向加劲板对两个隔板与两个侧板之间的分隔区域位于主板的后侧,如此前后错位设置,可进一步提高中分区的承载力与性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竖向加劲板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有多个。根据主板的宽度大小,可在主板上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连接有多个竖向加劲板,以对中分区沿左右方向分隔形成多个区间,再利用水平加劲板沿上下方向分隔,如此可在不同宽度尺寸的主板灵活调整中分区的分隔区间,以提供合适的中分区承载力与性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加劲板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有多个。同样的,根据主板的高度大小,可在主板上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连接有多个横向加劲板,以对中分区沿上下方向分隔形成多个区间,再利用竖向加劲板沿左右方向分隔,如此在不同高度的主板上可灵活调整中分区形成的分隔区间,以提供合适的中分区承载力与性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端板与位于上方的所述隔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上加劲板,至少两个上加劲板呈交叉设置。在上区间位于主板的后方位置连接至少两个相互交叉设置的上加劲板,上加劲板倾斜地连接于上端板与位于上方的隔板之间,可提高上区间的刚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端板与位于下方的所述隔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下加劲板,至少两个所述下加劲板呈交叉设置。同样的,在下区间位于主板的后方位置连接至少两个相互交叉设置的下加劲板,下加劲板倾斜地连接于下端板与位于下方的隔板之间,可提高下区间的刚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端板与所述桥跨结构之间连接有高强度螺栓。将上端板通过高强度螺栓加紧固定于桥跨结构上,实现与桥梁主梁的有效连接,以使得震动传递至主框体上,更好地实现利用主框体的缓冲减震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损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端板与所述桥墩之间均连接有高强度螺栓。同样的,将下端板通过高强度螺栓加紧固定于桥梁上,实现与桥梁主梁的有效连接,以使得震动传递至主框体上,更好地实现利用主框体的缓冲减震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损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框体与所有的所述斜向加劲板为一体连接结构。主框体与斜向加劲板连接成一体,在安装时可直接将整体安装于桥梁上,安装时更加简单,提高工程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正视图。
附图中:100-桥跨结构、200-主框体、210-上端板、220-下端板、230-侧板、240-主板、250-隔板、261-斜向加劲板、262-竖向加劲板、263-水平加劲板、270-上加劲板、280-下加劲板、300-桥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包括桥跨结构100、桥墩300以及用于缓冲减震的上端板210、主框体200与下端板220,其中,桥墩300,其位于所述桥跨结构100的下方,上端板210与下端板220主要起到连接作用,上端板210连接于所述桥跨结构100的底侧,下端板220连接于所述桥墩300的顶侧,主框体200,其连接于所述上端板210与所述下端板220之间,所述主框体200的后侧沿上下方向间隔连接有两个隔板250,两个所述隔板250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261,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261相互交叉设置。
由上述可知,上端板210安装于桥梁的桥跨结构100上,下端板220则安装于桥墩300上,上端板210与下端板220之间通过主框体200相互连接,在主框体200上由两个隔板250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分区,其中,在中分区内,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261交叉设置,以对两个隔板250交叉支撑,当震动传递至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时,上分区与下分区表现为弹性,而中分区出现塑性,通过中分区的塑性变形消耗能量,如此可对横向震动进行缓冲,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产生的伤害。
主框体200主要具有一定的刚度,并且可产生弹性形变,而在加入两个隔板250分区后的位置,加上斜向加劲板261的连接后,使得两个隔板250之间的位置形成可塑性变形的分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框体200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侧板230、连接于两个侧板230之间的主板240,所述主板240与两个所述侧板230的上下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上端板210与所述下端板220,两个所述隔板250均连接于所述主板240的后侧。主板240用于连接上端板210与下端板220,而两个侧板230则用于约束主板240,遏制整个主框体200发生转动,在小震作用下,整个主框体200能够为结构提供附加刚度,在强震作用下,主框体200会先于主体结构发生屈服,率先进入弹塑性阶段,利用中分区的剪切塑性变形以及侧板230的弯曲塑性变形来耗散输入到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损害。
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分区的刚度,如图2与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两个所述隔板250向前贯穿所述主板240,所述主板240的前侧连接有竖向加劲板262与水平加劲板263,所述竖向加劲板262的两端连接于两个所述隔板250,所述水平加劲板263的两端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230。在两个隔板250之间还连接有相互交错设置的竖向加劲板262与水平加劲板263,如此可将两个隔板250与两个侧板230之间的区域通过竖向加劲板262与横向加劲板分隔形成多个分区,并且可对主板240形成良好的约束,提高中分区的承载力与性能,另外,竖向加劲板262与横向加劲板对两个隔板250与两个侧板230之间的分隔区域位于主板240的前侧,斜向加劲板261对两个隔板250与两个侧板230之间的分隔区域位于主板240的后侧,如此前后错位设置,可进一步提高中分区的承载力与性能。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而为了提高使用时的灵活性,所述竖向加劲板262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有两个,此时水平加劲板263亦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连接有两个。根据主板240的宽度大小,可在主板240上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连接有两个竖向加劲板262,以对中分区沿左右方向分隔形成三个区间,再利用水平加劲板263沿上下方向分隔,如此可在不同宽度尺寸的主板240灵活调整中分区的分隔区间,在此实施例二中形成九个区间,可提供合适的中分区承载力与性能。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三中,所述水平加劲板263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有两个,此时竖向加劲板262在两个隔板250之间连接有一个。同样的,根据主板240的高度大小,可在主板240上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连接有两个横向加劲板,以对中分区沿上下方向分隔形成三个区间,再利用竖向加劲板262沿左右方向分隔,如此在不同高度的主板240上可灵活调整中分区形成的分隔区间,在此实施例三中形成六个区间,可提供合适的中分区承载力与性能。
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四中,所述上端板210与位于上方的所述隔板250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上加劲板270,至少两个上加劲板270呈交叉设置,同样的,所述下端板220与位于下方的所述隔板250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下加劲板280,至少两个所述下加劲板280呈交叉设置。在上区间位于主板240的后方位置连接至少两个相互交叉设置的上加劲板270,上加劲板270倾斜地连接于上端板210与位于上方的隔板250之间,可提高上区间的刚度,在下区间位于主板240的后方位置连接至少两个相互交叉设置的下加劲板280,下加劲板280倾斜地连接于下端板220与位于下方的隔板250之间,可提高下区间的刚度。
无论是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两个隔板250与两个侧板230将主板240分成一个中分区之后,每个实施例内的竖向加劲板262与水平加劲板263将中分区分成了多个均匀大小的区间,在每个区间均对应有最大长边与最小短边,最大长边与最小短边的比值大于1.5,以确保每个区间具有足够的横向变形能力,提高缓冲减震效果。
为了提高上端板210与桥跨结构100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端板210与所述桥跨结构100之间连接有高强度螺栓。将上端板210通过高强度螺栓加紧固定于桥跨结构100上,实现与桥梁主梁的有效连接,以使得震动传递至主框体200上,更好地实现利用主框体200的缓冲减震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损害。
为了提高下端板220与桥墩300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端板220与所述桥墩300之间均连接有高强度螺栓。同样的,将下端板220通过高强度螺栓加紧固定于桥梁上,实现与桥梁主梁的有效连接,以使得震动传递至主框体200上,更好地实现利用主框体200的缓冲减震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损害。在实际应用中,桥墩300在桥跨结构100的下方沿着桥跨结构100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有多个,此时可在多个桥墩300与桥跨结构100之间均连接有上端板210、主框体200与下端板220结构,以提高整体抗震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框体200与所有的所述斜向加劲板261为一体连接结构,例如可将斜向加劲板261与主框体200焊接于一体。主框体200与斜向加劲板261连接成一体,在安装时可直接将整体安装于桥梁上,安装时更加简单,提高工程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主框体200本身的上端板210、主板240与下端板220之间,亦可使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一体,减少制备的时间成本,对于连接于主板240前侧的竖向加劲板262与横向加劲板同样可使用焊接方式连接一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桥跨结构(100);
上端板(210),其连接于所述桥跨结构(100)的底侧;
桥墩(300),其位于所述桥跨结构(100)的下方;
下端板(220),其连接于所述桥墩(300)的顶侧;
主框体(200),其连接于所述上端板(210)与所述下端板(220)之间,所述主框体(200)的后侧沿上下方向间隔连接有两个隔板(250),两个所述隔板(250)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261),至少两个斜向加劲板(261)相互交叉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体(200)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侧板(230)、连接于两个侧板(230)之间的主板(240),所述主板(240)与两个所述侧板(230)的上下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上端板(210)与所述下端板(220),两个所述隔板(250)均连接于所述主板(240)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隔板(250)向前贯穿所述主板(240),所述主板(240)的前侧连接有竖向加劲板(262)与水平加劲板(263),所述竖向加劲板(262)的两端连接于两个所述隔板(250),所述水平加劲板(263)的两端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2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加劲板(262)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加劲板(263)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有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210)与位于上方的所述隔板(250)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上加劲板(270),至少两个上加劲板(270)呈交叉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板(220)与位于下方的所述隔板(250)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下加劲板(280),至少两个所述下加劲板(280)呈交叉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210)与所述桥跨结构(100)之间连接有高强度螺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板(220)与所述桥墩(300)之间均连接有高强度螺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体(200)与所有的所述斜向加劲板(261)为一体连接结构。
CN202223217414.9U 2022-11-30 2022-11-30 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 Active CN219137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7414.9U CN219137372U (zh) 2022-11-30 2022-11-30 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7414.9U CN219137372U (zh) 2022-11-30 2022-11-30 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37372U true CN219137372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7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7414.9U Active CN219137372U (zh) 2022-11-30 2022-11-30 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373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46790B1 (ko) 점탄성댐퍼와 이력댐퍼가 결합된 하이브리드 제진장치
CN111287344B (zh) 一种减震防倒塌的联合结构
CN205046755U (zh) 一种损伤可控震损可修的钢柱
CN211228054U (zh) 一种桥梁装配式可复位耗能抗震挡块
CN105178509A (zh) 一种损伤可控震损可修的钢柱
CN219137372U (zh) 桥梁横桥向减震装置
CN212956923U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支撑装置
CN103410085B (zh) 高铁人行天桥减振吊顶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CN110344634B (zh) 一种抗震的低层建筑
CN211659716U (zh) 一种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系统的钢结构支撑装置
CN211816940U (zh) 一种支撑框架结构
CN210562585U (zh) 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
CN210529492U (zh) 一种新型钢桥面板结构
CN209975348U (zh) 一种含屈曲约束支撑的减震刚构桥桥墩
CN211848857U (zh) 一种近断裂带钢箱梁阻尼结构
CN111764260A (zh) 一种桥梁防震缓冲装置及抗震桥梁
CN218028285U (zh) 一种抗震型建筑钢结构
CN214941327U (zh) 一种钢板混凝土组合联肢剪力墙结构
CN214089678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道路临时防汛装置
CN215052156U (zh) 一种斜拉桥梁下0号托架支撑剪力件
JP2004169309A (ja) 橋及び橋の主塔
CN217509226U (zh) 一种抗震型钢轨电位限制装置
CN215106438U (zh) 一种能保证连梁阻尼器正常运行的楼板连接结构
CN210563609U (zh) 电厂厂房
CN215106207U (zh) 一种铅-防屈曲支撑结构及其支撑框架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