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28830U - 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28830U
CN219128830U CN202223376333.3U CN202223376333U CN219128830U CN 219128830 U CN219128830 U CN 219128830U CN 202223376333 U CN202223376333 U CN 202223376333U CN 219128830 U CN219128830 U CN 219128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absorbent
flue gas
tube plate
sodium sulf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763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得龙
葛春亮
张威
俞峰苹
徐灏
邓丽萍
张力
尤晨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Tiand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Tiand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Tiand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Tiand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763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28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28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28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包括筒体以及传质反应单元,筒体具有容纳腔,传质反应单元包括多个薄膜管束、上管板以及下管板,各薄膜管束延伸方向的一端均与上管板连接,各薄膜管束均具有通气通道,通气通道连通吸收剂进料室以及吸收剂出料室,各薄膜管束的外周壁还凹设有与通气通道连通的多个微孔,各微孔的直径小于灰尘的外径设置,上管板、下管板以及容纳腔的侧壁围设形成脱硫反应室,以使得烟气能通过各微孔进入通气通道内与通气通道内的吸收剂进行脱硫反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避免烟尘与吸收剂的接触,降低烟气脱硫系统结垢堵塞的风险,降低检修维护成本,同时还可降低脱硫副产物Na2SO4的生成量,提高吸收剂的循环使用率。

Description

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背景技术
SO2的大量排放是工业化所带来的普遍性问题,并且给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带来新的危害。为有效减少SO2排放,并回收利用硫资源,可再生法烟气脱硫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其中,亚硫酸钠循环法是可再生法烟气脱硫技术的一种。
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工艺是以亚硫酸钠为吸收剂,在低温(<60℃)条件下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生成亚氢硫酸钠,净化烟气直接排放。含二氧化硫的富吸收液达到一定饱和程度后,加热至100℃左右,亚硫酸氢钠分解,产生二氧化硫和亚硫酸钠,亚硫酸钠结晶经溶解后再用作吸收剂循环使用。
常规的亚硫酸钠循环法是烟气与吸收剂在吸收塔中直接接触喷淋脱硫,烟气中的烟尘等固体颗粒物,在气液接触过程中,烟尘进入吸收液中,导致吸收液平均密度上升,同时,这些烟尘还可促进晶体的结晶生长,最终造成系统的结垢、堵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旨在避免烟尘与吸收液直接接触,降低烟气脱硫系统结垢堵塞的风险。
一种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包括筒体以及传质反应单元;其中,所述筒体具有容纳腔,所述传质反应单元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传质反应单元包括多个薄膜管束、上管板以及下管板,各所述薄膜管束延伸方向的一端均与所述上管板连接,各所述薄膜管束延伸方向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下管板连接,所述上管板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吸收剂进料室,所述下管板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吸收剂出料室;各所述薄膜管束均具有通气通道,所述通气通道连通所述吸收剂进料室以及所述吸收剂出料室,各所述薄膜管束的外周壁还凹设有与所述通气通道连通的多个微孔,所述上管板、所述下管板以及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共同围设形成脱硫反应室,以使得烟气能通过各所述微孔进入所述通气通道内与所述通气通道内的吸收剂进行脱硫反应。
作为优选的:各所述的薄膜管束均采用PTFE防水透气膜制成。
作为优选的:所述筒体呈相对设置的两侧还设置有进气室以及出气室,所述进气室具有进气腔,所述进气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设置,所述出气室具有出气腔,所述出气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设置,烟气可从所述进气腔流动至所述脱硫反应室再通过所述出气腔流出。
作为优选的:所述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还包括吸收剂进液管以及吸收剂出液管,所述吸收剂进液管与所述的筒体的顶部连接并与所述吸收剂进料室连通设置,吸收剂出液管与所述的筒体的底部连接并与所述吸收剂出料室连通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烟气中的SO2等酸性气体通过薄膜管束的微孔进入管束内部进行脱硫反应,而烟尘等颗粒物无法通过微孔进入薄膜管束内部,从而避免了烟尘与吸收液的接触,有效降低烟气脱硫系统结垢堵塞的风险。
(2)薄膜管束的微孔还可限制分子量较大的SO3进入管束内部,减少脱硫反应的副产物Na2SO4的生成量,减少脱硫产物的氧化,提高脱硫吸收剂的循环使用率,降低碱耗,降低运行操作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筒体;2、传质反应单元;3、薄膜管束;4、上管板;5、下管板;6、吸收剂进料室;7、吸收剂出料室;8、脱硫反应室;9、进气室;10、出气室;11、吸收剂进液管;12、吸收剂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包括筒体1以及传质反应单元2;其中,筒体1具有容纳腔,传质反应单元2安装在容纳腔内,传质反应单元2包括多个薄膜管束3、上管板4以及下管板5,各薄膜管束3延伸方向的一端均与上管板4连接,各薄膜管束3延伸方向的另一端均与下管板5连接,由于各薄膜管束3均呈长条形状设置,所以该筒体1的容纳腔也设置为上下延伸的腔体,以方便各薄膜管束3进行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各薄膜管束3与上管板4以及下管板5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各薄膜管束3与上管板4以及下管板5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例如采用卡接、螺钉锁付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又如,各薄膜管束3与上管板4以及下管板5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例如采用超声波焊接、粘接等,各薄膜管束3与上管板4以及下管板5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上管板4与容纳腔的顶部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吸收剂进料室6,下管板5与容纳腔的底部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吸收剂出料室7,吸收剂可从筒体1外部通入至吸收剂进料室6内,而吸收剂出料室7则可以将反应后的吸收剂从吸收剂出料室7内排出至筒体1外侧。
各薄膜管束3均具有通气通道,通气通道连通吸收剂进料室6以及吸收剂出料室7,如此,吸收剂可在吸收剂进料室6通过各薄膜管束3的通气通道传送至吸收剂出料室7;此外,各薄膜管束3的外周壁还凹设有与通气通道连通的多个微孔,各微孔沿对应的薄膜管束3的外周壁呈间隔设置,各微孔还沿对应的薄膜管束3的延伸方向呈间隔设置,以使得薄膜管束3的外周壁均匀的布置有多个微孔。此外,各微孔的直径小于灰尘的外径设置。
上管板4、下管板5以及容纳腔的侧壁共同围设形成脱硫反应室8,以使得烟气能通过各微孔进入通气通道内与通气通道内的吸收剂进行脱硫反应,如此烟气中的SO2等酸性气体通过薄膜管束3的微孔进入管束内部进行脱硫反应,而烟尘等颗粒物无法通过微孔进入薄膜管束3内部,从而避免了烟尘与吸收液的接触,有效降低烟气脱硫系统结垢堵塞的风险。
为了确保各薄膜管束3能将灰尘等直径较大的分子限制在通气通道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各薄膜管束3均采用PTFE防水透气膜制成,以使得各薄膜管束3能阻隔直径较大的分子,避免灰尘等直径较大的分子进入到通气通道内与吸收剂发生反应。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筒体1呈相对设置的两侧还设置有进气室9以及出气室10,进气室9具有进气腔,进气腔与容纳腔连通设置,出气室10具有出气腔,出气腔与容纳腔连通设置,烟气可从进气腔流动至脱硫反应室8再通过出气腔流出。从筒体1的侧方进气,可使得烟气较快的充满容纳腔,方便烟气与各薄膜管束3接触,并通过各薄膜管束3上的微孔进入到通气通道内。
此外,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还包括吸收剂进液管11以及吸收剂出液管12,吸收剂进液管11与的筒体1的顶部连接并与吸收剂进料室6连通设置,吸收剂出液管12与的筒体1的底部连接并与吸收剂出料室7连通设置,如此吸收剂可从吸收剂进液管11流入至吸收剂进料室6内,并从吸收进料室流入到各薄膜管束3的通气通道内,吸收剂随自身重力作用沿通气通道流动至吸收剂出料室7,再通过吸收剂出液管12从吸收剂出料室7内流动至筒体1外侧,如此形成流动,使得各薄膜管束3内的吸收剂能与烟气反应后排出。

Claims (4)

1.一种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包括筒体(1)以及传质反应单元(2);其中,
所述筒体(1)具有容纳腔,所述传质反应单元(2)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传质反应单元(2)包括多个薄膜管束(3)、上管板(4)以及下管板(5),各所述薄膜管束(3)延伸方向的一端均与所述上管板(4)连接,各所述薄膜管束(3)延伸方向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下管板(5)连接,所述上管板(4)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吸收剂进料室(6),所述下管板(5)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吸收剂出料室(7);
各所述薄膜管束(3)均具有通气通道,所述通气通道连通所述吸收剂进料室(6)以及所述吸收剂出料室(7),各所述薄膜管束(3)的外周壁还凹设有与所述通气通道连通的多个微孔,各所述微孔的直径小于灰尘的外径设置,所述上管板(4)、所述下管板(5)以及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共同围设形成脱硫反应室(8),以使得烟气能通过各所述微孔进入所述通气通道内与所述通气通道内的吸收剂进行脱硫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的薄膜管束(3)均采用PTFE防水透气膜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呈相对设置的两侧还设置有进气室(9)以及出气室(10),所述进气室(9)具有进气腔,所述进气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设置,所述出气室(10)具有出气腔,所述出气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设置,烟气可从所述进气腔流动至所述脱硫反应室(8)再通过所述出气腔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还包括吸收剂进液管(11)以及吸收剂出液管(12),所述吸收剂进液管(11)与所述的筒体(1)的顶部连接并与所述吸收剂进料室(6)连通设置,吸收剂出液管(12)与所述的筒体(1)的底部连接并与所述吸收剂出料室(7)连通设置。
CN202223376333.3U 2022-12-14 2022-12-14 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Active CN219128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6333.3U CN219128830U (zh) 2022-12-14 2022-12-14 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6333.3U CN219128830U (zh) 2022-12-14 2022-12-14 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28830U true CN219128830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93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6333.3U Active CN219128830U (zh) 2022-12-14 2022-12-14 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288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98639Y (zh) 浓缩结晶和吸收氧化组合式氨法脱硫塔
CN101422693A (zh) 硫酸尾气深度脱硫方法
CN201026440Y (zh) 一种吸收、氧化和浓缩组合式脱硫塔
CN101310827A (zh) 一种活性焦炭气体净化方法及装置
CN102850092A (zh) 一种氨法烟气脱硫生产硫铵化肥的工艺及装置
CN104208994B (zh) 焦亚硫酸钠尾气脱硫工艺
CN202823165U (zh) 一种设置了气泡挡板的曝气式生物脱硫装置
CN219128830U (zh) 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CN211864522U (zh) 一种烟气处理系统
CN115970456A (zh) 一种亚硫酸钠循环法烟气脱硫反应器
CN215693113U (zh) 一种养殖舍气体循环净化装置
CN113457411B (zh) 一种干法脱硫脱硝工艺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13262633B (zh) 烟道气脱硫处理工艺
CN214182532U (zh) 一种解决尿素催化水解排放温室气体的装置
CN106379916B (zh) 脱硫活性焦解析烟气资源化利用方法
CN105498503B (zh) 一种双碱法烟气脱硫方法及烟气脱硫系统
CN208449041U (zh) 一种纳钙双碱法脱硫反应设备
CN211487169U (zh) 钠碱法脱硫装置
CN208911808U (zh) 一种氨法脱硫高效氧化装置
CN214764464U (zh) 一种新型的湿法脱硫塔
CN206676219U (zh) 一种用于硫酸尾气处理的过氧化氢脱硫装置
CN116462160B (zh) 以烟气so2为原料制备稳态二氧化氯的方法和系统
CN206676204U (zh) 一种采用过氧化氢脱硫的新型硫酸尾气处理装置
CN220003524U (zh) 一种盐酸尾气吸收处理装置
CN220878343U (zh) 钠碱法烟气脱硫及其吸收液再生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