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23359U - 一种电池模组、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模组、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23359U
CN219123359U CN202223319894.XU CN202223319894U CN219123359U CN 219123359 U CN219123359 U CN 219123359U CN 202223319894 U CN202223319894 U CN 202223319894U CN 219123359 U CN219123359 U CN 2191233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output
battery cell
electrode
disposed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989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强
戴贤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Yiwei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Yiwei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Yiwei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Yiwei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1989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233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233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233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芯组上,所述电芯组上设有电极输出端,所述电路板上靠近所述电芯组的一侧设有电极接电端口,所述电极接电端口与所述电极输出端贴合连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池模组中改善了BMS电路板与电芯组的连接方式,BMS电路板上的电极接电端口与电芯组上的电极输出端通过贴合进行连接,减少了电池模组中导线连接结构的使用,提升了模组产品的外观整齐度和美观性,优化了电池模组的装配工序,同时,电极接电端口与电极输出端贴合连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电路连接的可靠性以及降低电能在传输过程的损耗。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模组、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圆柱电池在储能、汽车等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单体电池所提供的电压、电流及容量有限,所以在实际使用时,常需要将多个单体电池串联/并联起来组成电池模组使用。现有技术中,在电池模组上设有BMS(电池管理系统)电路板,BMS电路板用于保护电芯组,例如过压保护、欠压保护、放电短路保护、放电过流保护、高低温保护等,BMS电路板还用于对电池模组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电芯组上设有正极输出端、负极输出端,BMS电路板上设有正极接电端口、负极接电端口,电芯组上的正极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至BMS电路板上的正极接电端口,同样地,负极输出端也通过导线连接至负极接电端口。然而,在电池模组的装配过程中,会大量地使用到导线连接结构,例如,电池模组会通过导线将各个单体电池连接起来;BMS电路板通过导线采集每个电池的电压等信息从而实现对电池模组进行实时监控等等。在电池模组中大量地使用导线连接结构不仅会增大整个模组所占据的体积空间、降低模组产品的外观整齐度和美观性,还会影响电路连接的可靠性,例如,电路连接端因振动而造成接触不良的概率会增大,尤其在电芯组的电极输出端与BMS电路板电极接电端口的连接处,除了接触不良的影响外,还有导线两端产生的电阻值的影响,会增大电能在传输过程的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芯组上,所述电芯组上设有电极输出端,所述电路板上靠近所述电芯组的一侧设有电极接电端口,所述电极接电端口与所述电极输出端贴合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输出端上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电极接电端口上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电极输出端与所述电极接电端口通过固定件贯穿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实现贴合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组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电芯,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通过卡扣连接,所述上支架上设有若干第一电芯安装槽,所述下支架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电芯安装槽相对应的第二电芯安装槽,所述第一电芯安装槽和所述第二电芯安装槽形成电芯安装位,所述电芯置于所述电芯安装位中,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上支架上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输出端包括第一电极输出端和第二电极输出端,所述电芯组还包括电极输出端安装位,所述电极输出端安装位包括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和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上,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组还包括导电连接片,所述上支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以及所述下支架上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均设有所述导电连接片,所述导电连接片在所述电芯上的投影所形成的区域覆盖所述电芯,所述导电连接片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电芯安装位相对应设置,所述通孔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通孔,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连接片包括两个第一导电连接片和若干第二导电连接片,一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的一侧并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另一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的一侧并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
在一实施例中,若两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同侧设置,则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与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在所述上支架上同水平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若两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异侧设置,则所述电芯组还包括输出转接位,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与所述输出转接位在所述上支架上同水平面设置,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设置在所述下支架上,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与所述输出转接位之间通过导电片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所述导电片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输出转接位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上述电池模组。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池模组中改善了BMS电路板与电芯组的连接方式,BMS电路板上的电极接电端口与电芯组上的电极输出端通过贴合进行连接,减少了电池模组中导线连接结构的使用,提升了模组产品的外观整齐度和美观性,优化了电池模组的装配工序,同时,电极接电端口与电极输出端贴合连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电路连接的可靠性以及降低电能在传输过程的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路板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组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0-电池模组、100-电芯组、110-上支架、120-下支架、130-电芯、140-电极输出端、141-第一电极输出端、142-第二电极输出端、150-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1-第一凹槽、1512-第一固定块、152-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3-输出转接位、160-螺钉、170-导电片、180-导电连接片、181-第一导电连接片、182-第二导电连接片、190-通孔、191-连接部、200-电路板、210-电极接电端口、211-第一电极接电端口、212-第二电极接电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现有技术中,在圆柱电池模组中大量地使用导线连接结构不仅会增大整个模组所占据的体积空间、降低模组产品的外观整齐度和美观性,还会影响电路连接的可靠性,例如,电路连接端因振动而造成接触不良的概率会增大,尤其在电芯组的电极输出端与BMS电路板电极接电端口的连接处,除了接触不良的影响外,还有导线两端产生的电阻值的影响,会增大电能在传输过程的损耗。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如图1、图2所示,电池模组10包括电芯组100和电路板200,电路板200设置在电芯组100上,电芯组100上设有电极输出端140,电路板200上靠近电芯组100的一侧设有电极接电端口210,电极接电端口210与电极输出端140贴合连接。如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导线连接的方式,电极接电端口210与电极输出端140通过贴合连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电路连接的可靠性以及降低电能在传输过程的损耗。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电芯组100包括上支架110、下支架120和电芯130,上支架110和下支架120通过卡扣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上下支架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卡扣连接可有效地简化电池模组的装配流程、提高装配效率。上支架110上设有若干第一电芯安装槽,下支架120上设有若干与第一电芯安装槽相对应的第二电芯安装槽,第一电芯安装槽和第二电芯安装槽形成电芯安装位,电芯130置于电芯安装位中,电路板200设置在上支架110上远离电芯130的一侧。在电芯组100上设置有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0,电极输出端140设置在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0上。具体地,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0包括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和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电极输出端140包括第一电极输出端141和第二电极输出端142,第一电极输出端141设置在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上,第二电极输出端142设置在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上。
在一实施例中,在电芯组100上还设置有输出转接位153,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与输出转接位153在上支架110上同水平面设置,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设置在下支架120上,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与输出转接位153之间通过导电片170连通。导电片170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极输出端142,另一端设置在输出转接位153上。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芯组100的第一电极输出端141与第二电极输出端142并不在同一水平端面上,即两者异侧设置,例如,第一电极输出端141位于靠近上支架110的一侧,第二电极输出端142位于靠近下支架120的一侧,这是由电芯组100中各电芯130的排布以及朝向设置决定的。在上支架110上设置的输出转接位153与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同水平面设置,并且,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与输出转接位153之间使用导电片170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当电路板200与输出转接位153中的导电片170贴合并电性连接时,相当于电路板200与第二电极输出端142电性连接,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导电片170可视为或者相当于第二电极输出端142。
在一实施例中,电极接电端口210与电极输出端140通过螺栓结构实现贴合连接,如图1-3所示,电极接电端口210固定在电路板200上靠近电芯组100的一侧,电极接电端口210上设置有第二贯穿孔,在电路板200上与第二贯穿孔相对应的区域也开设有孔洞;电极输出端140上设有第一贯穿孔,电极输出端140置于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0中,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0包括凹槽和固定块,固定块置于凹槽中,固定块上设置有与第一贯穿孔相对应的孔洞,电极输出端140通过固定块设置在凹槽中,螺钉160依次穿过电路板200的孔洞、第二贯穿孔、第一贯穿孔、固定块上的孔洞将电极接电端口210与电极输出端140贴合连接。具体地,电极接电端口210包括第一电极接电端口211和第二电极接电端口212,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包括第一凹槽1511和置于第一凹槽1511中的第一固定块1512,可以理解的是,同样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包括第二凹槽和置于第二凹槽的第二固定块,第一电极输出端141位于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中,第二电极输出端142位于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中,导电片170的一端位于输出转接位153中,可以理解的是,同样地,输出转接位153包括第三凹槽和置于第三凹槽的第三固定块,并且固定块以及导电片上均设有孔以满足螺栓连接的需要。电路板200与电芯组100连接时,第一电极接电端口211与第一电极输出端141贴合连接,第二电极接电端口212与置于输出转接位153中的导电片170贴合连接,由于导电片170与第二电极输出端142电性连接,故第二电极接电端口212与导电片170贴合连接相当于第二电极接电端口212与第二电极输出端142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芯组100还包括导电连接片18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导电连接片180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汇流排,起到导电与汇流的作用。上支架110与电路板200之间以及下支架120上远离电芯130的一侧均设有导电连接片180,导电连接片180在电芯130上的投影所形成的区域覆盖电芯130。导电连接片180包括两个第一导电连接片181和若干第二导电连接片182,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连接片181用于与电极输出端140连接,由于在一个电芯组100上电极输出端140包括了一个第一电极输出端141以及一个第二电极输出端142,故第一导电连接片181的数量为两个。一个第一导电连接片181设置在靠近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的一侧并连接第一电极输出端141,另一个第一导电连接片181设置在靠近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的一侧并连接第二电极输出端14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电极输出端141与第二电极输出端142异侧设置,故两个第一导电连接片181也为异侧设置,此时,如图3所示,在上支架110上表面上,为了方便描述,设定在上支架110上靠近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的一端为起始端,则其相对端为末尾端,在起始端设有一个第一导电连接片181,随后往末尾端方向上依次分布有若干第二导电连接片182;而在下支架120上,在末尾端设有另一个第一导电连接片181,往起始端方向上依次分布有若干第二导电连接片182。
导电连接片180与电芯130连接从而实现导电以及汇流功能,具体地,导电连接片180上设有若干通孔190,通孔190与电芯安装位相对应设置,通孔190上设有连接部191,连接部191的一端连接通孔190,另一端连接电芯130,连接部191与电芯130通过点焊连接,多个电芯130的电能通过导电连接片190汇集并传输至电极输出端140。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极输出端141与第二电极输出端142同侧设置时,则无需设置输出转接位153,此时,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与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在上支架110上同水平面设置,并且两者分别设于上支架110的两端,例如左右两端,第一电极输出端141设置在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1上,第二电极输出端142设置在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152上,电路板200与电芯组100连接时,第一电极接电端口211与第一电极输出端141贴合连接,第二电极接电端口212与第二电极输出端142贴合连接。同时,在上支架110远离电芯130的一面上,在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导电连接片181,在两个第一导电连接片181之间依次分布有若干第二导电连接片182,而在下支架120远离电芯130的一面上,从左端到右端依次分布有若干第二导电连接片182。
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200上设置有若干电子元器件以及电路层以实现相关功能。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包括了上述电池模组10,还包括了主控板、壳体,主控板以及电池模组10设置在壳体内,主控板和壳体为现有技术中任一公开的产品。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芯组上,所述电芯组上设有电极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靠近所述电芯组的一侧设有电极接电端口,所述电极接电端口与所述电极输出端贴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输出端上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电极接电端口上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电极输出端与所述电极接电端口通过固定件贯穿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实现贴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电芯,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通过卡扣连接,所述上支架上设有若干第一电芯安装槽,所述下支架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电芯安装槽相对应的第二电芯安装槽,所述第一电芯安装槽和所述第二电芯安装槽形成电芯安装位,所述电芯置于所述电芯安装位中,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上支架上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输出端包括第一电极输出端和第二电极输出端,所述电芯组还包括电极输出端安装位,所述电极输出端安装位包括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和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上,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还包括导电连接片,所述上支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以及所述下支架上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均设有所述导电连接片,所述导电连接片在所述电芯上的投影所形成的区域覆盖所述电芯,所述导电连接片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电芯安装位相对应设置,所述通孔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通孔,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片包括两个第一导电连接片和若干第二导电连接片,一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的一侧并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另一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的一侧并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若两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同侧设置,则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与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在所述上支架上同水平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若两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片异侧设置,则所述电芯组还包括输出转接位,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与所述输出转接位在所述上支架上同水平面设置,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设置在所述下支架上,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安装位与所述输出转接位之间通过导电片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端,所述导电片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输出转接位上。
10.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223319894.XU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电池模组、电源装置 Active CN2191233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9894.XU CN219123359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电池模组、电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9894.XU CN219123359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电池模组、电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23359U true CN219123359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20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9894.XU Active CN219123359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电池模组、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233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14960A1 (en) Battery pack
CN103022582B (zh) 汽车动力电池单体电压采样结构
CN208127289U (zh) 电池包、托架
CN212848715U (zh) 一种电芯模组
CN102763241A (zh) 电池模块
CN111916643A (zh) 一种电芯组件及电池包
CN112838333A (zh)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和汽车
JP2002170535A (ja) 電源装置
CN211828986U (zh) 电池箱
CN219123359U (zh) 一种电池模组、电源装置
CN205194646U (zh) 一种蓄电池正极保险丝盒总成及汽车
CN214176205U (zh) 电芯组件和电池模组
CN111668435A (zh) 车载电池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706087U (zh) 电池模组
CN214428698U (zh) 锂电池模组
CN209822717U (zh) 一种适用于双备份磷酸铁锂电池组系统的电池开关盒
CN212907887U (zh) 一种电池模块、电池模组及电气设备
CN211295247U (zh) 多电芯串并联的电池pack结构
CN116569405A (zh) 电池组和用电装置
CN202977643U (zh) 汽车动力电池单体电压采样结构
CN218070129U (zh) 一种电池组的模组汇流排及其电池包的汇流排
CN213212245U (zh) 一种大电流的电池包
CN215731992U (zh) 一种适合高倍率输出的电芯模组结构
CN215933780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3794017B (zh) 房车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