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20872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20872U
CN219120872U CN202320049017.0U CN202320049017U CN219120872U CN 219120872 U CN219120872 U CN 219120872U CN 202320049017 U CN202320049017 U CN 202320049017U CN 219120872 U CN219120872 U CN 2191208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accommodating space
channel
mov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90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全鑫
孙源
任志洁
林兆伟
朱志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490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208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208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208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形成有一侧开口的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位于第二容置空间上方;第一门体,用于封盖第一容置空间;第二门体,用于封盖第二容置空间;制冰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用于制备冰块;取冰组件,设置于第一门体,用于取出冰块;送冰通道,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并连通取冰组件;移冰通道,设置于箱体,并连通制冰组件和送冰通道;移冰组件,用于驱动冰块经过移冰通道移动至送冰通道;推冰组件,设置于送冰通道,用于驱动冰块移动至取冰组件。通过设置推冰组件可推动冰块在送冰通道内移动,避免冰块粘结堵塞于送冰通道内,提高冰块通过送冰通道的效率,确保顺利出冰,实现更好的出冰效果。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取冰技术通常通过手动取冰或者利用重力实现在储冰盒下方位置自动取冰。为了提升便利性,实现在合适的高度取冰,一部分冰箱设置设计在冰箱上部的冷藏门体上便利取冰,冷藏门体取冰需要设置两个制冰机,尤其是需要在冷藏室设置一套制冰机,冷藏室制冰储冰存在能耗高,保温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如何为了解决该问题,部分制冷设备考虑冷冻室制冰,并通过转移通道将冰块移动至冷藏室,然而冷藏室温度相对较高,可能存在冰块粘结,如何确保转移至冷藏室内的冰块顺利移动至取冰组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确保冰块顺利移动至取冰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形成有一侧开口的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上方;第一门体,用于封盖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第二门体,用于封盖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制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用于制备冰块;取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门体,用于取出冰块;送冰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并连通所述取冰组件;移冰通道,设置于所述箱体,并连通所述制冰组件和所述送冰通道;移冰组件,用于驱动冰块经过所述移冰通道移动至所述送冰通道;推冰组件,设置于所述送冰通道,用于驱动冰块移动至所述取冰组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设置推冰组件可推动冰块在送冰通道内移动,避免冰块粘结堵塞于送冰通道内,提高冰块通过送冰通道的效率,确保顺利出冰,实现更好的出冰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去除门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去除门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去除门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去除门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送冰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的送冰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的送冰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移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是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移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其中,移冰容器被隐藏;
图13是图12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是移冰容器和导轨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提供的移冰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2,图1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去除门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100包括箱体110,箱体110形成有一侧开口的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第一容置空间111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12的上方。制冷设备100还包括第一门体120和第二门体130。第一门体120用于打开或封闭第一容置空间111。第二门体130用于打开或封闭第二容置空间112。制冷设备100还包括制冰组件140、取冰组件150、送冰通道170、移冰通道160和移冰组件。制冰组件140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112,用于制备冰块。取冰组件150设置于第一门体120,用于取出冰块。送冰通道170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并连通取冰组件150。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移冰通道160由第二容置空间112延伸至第一容置空间111,并连通制冰组件140和送冰通道170。移冰组件用于驱动冰块经过移冰通道160移动至送冰通道170。需要取冰时,移冰组件将制冰组件140制得的冰块通过移冰通道160送至送冰通道170,冰块由下方的第二容置空间112转移至上方的第一容置空间111。送冰通道170将冰块转移至取冰组件150,供用户实现门上取冰。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背部113,由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靠近箱体110的背部113的空间利用率低,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背部113,可减少或避免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提升制冷设备100的布局合理性,并提升用户体验。其中,第一容置空间111为冷藏间室,第二容置空间112为冷冻间室。
采用本申请的制冷设备100,可以将制冰组件140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112,取冰组件150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通过移冰通道160和移冰组件配合可将第二容置空间112的冰块输送至第一容置空间111的取冰组件150中,从而便于用户取冰,提升用户体验。此外,制冰组件140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112,可与第二容置空间112共用冷源,无需因制冰组件140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而单独设置制冰所需蒸发器,节省零件成本和能耗成本,并减少所占第一容置空间111的空间,提高第一容置空间111容积率。送冰通道170可将冰块直接送至取冰组件150,无需在第一容置空间111为冰块的保冷设置蒸发器,进一步提升了第一容置空间111容积率。
本申请的制冷设备100解决了用户取冰不方便的问题,避免制冰组件140占用第一容置空间111的空间,还减少转移通道对制冷设备100内使用空间的影响,整体提升制冷设备100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10的背部113内形成有由第二容置空间112的背部113延伸至第一容置空间111的背部113的风道,移冰通道160设置于风道内。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风道内,可有效利用风道内的空间,进一步减少移冰通道160对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内部的占用,提升制冷设备100的容积率。其中,风道可根据制冷设备100的制冷系统的设计为送风风道或回风风道。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移冰通道160形成于箱体110的背部113的发泡层内。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发泡层内,可有效利用发泡层的空间,进一步减少移冰通道160对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内部的占用,提升制冷设备100的容积率。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背部113的内表面,即移冰通道160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12和第一容置空间111靠近箱体110的背部113的位置。由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靠近箱体110的背部113的空间利用率低,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背部113的内表面,可减少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
由于移冰组件需要将冰块通过移冰通道160从第二容置空间112转移至第一容置空间111,为了提高移冰效率,可将移冰通道160的延伸方向设置为平行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的排列方向,从而缩短移冰通道160的长度,缩短移冰组件的运冰路径,提高移冰效率,减少用户取冰等待时间。具体地,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的排列方向为竖直方向,移冰通道160的延伸方向同样为竖直方向,以缩短移冰通道160的长度。
为了进一步减少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送冰通道170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1的顶部。由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内顶部的空间利用率低,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的顶部,可减少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去除门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0包括搁架116。搁架116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内,以形成有搁置物品的承接面和背离承接面的底面,送冰通道170位于搁架116的底面。由于搁架116的底面的空间利用率低,通过将送冰通道170设置于搁架116的底面,可减少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由于送冰通道170位于搁架116的底面,移冰通道160的长度相对较短,从而缩短移冰组件的运冰路径,提高移冰效率,减少用户取冰等待时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容置空间111内通常具有多个搁架116,需要选择位置高于取冰组件150的搁架116,使得送冰通道170的出口位置高于取冰组件150,以顺利将冰块转移至取冰组件150。
为了进一步减少送冰通道170对第一容置空间111的使用空间的影响,送冰通道170贴合箱体110的侧壁117的内表面设置。第一容置空间111的顶部且靠近箱体110的侧壁117的空间,以及搁架116的底面且靠近箱体110的侧壁117的空间的利用率低,通过将送冰通道170贴合箱体110的侧壁117的内表面设置,可进一步减少送冰通道170对第一容置空间111的使用空间的影响,提升制冷设备100的布局合理性,提升用户体验。
由于送冰通道170贴合箱体110的侧壁117的内表面设置,而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背部113,可将送冰通道170设置于箱体110的侧壁117和移冰通道160之间,送冰通道170背向箱体110的侧壁117一侧设置有进冰口1711,送冰通道170通过进冰口1711与移冰通道160连通。送冰通道170和移冰通道160的位置布局合理,利于冰块转移,提升移冰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送冰通道170背向第一门体120的方向设置进冰口1711,移冰通道160对应设置于送冰通道170朝向箱体110的背部113一侧;或者,也可在送冰通道170的顶部设置进冰口1711,冰块从送冰通道170顶部的进冰口1711进入送冰通道170。
进一步地,若在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背部113的风道内等情况下,风道设置位置与送冰通道170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制冷设备100还包括衔接通道(图中未示出)。衔接通道连通移冰通道160和送冰通道170的进冰口1711。衔接通道的内底壁由移冰通道160朝向送冰通道170倾斜设置,且内底壁靠近移冰通道160一端高于靠近送冰通道170一端。移冰通道160内的冰块首先转移至衔接通道,冰块在重力作用下沿倾斜设置的衔接通道的内底壁下滑,最终转移至送冰通道170内。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去除门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去除门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侧壁117,由于取冰组件150位于第一门体120,箱体110的侧壁117靠近第一门体120,移冰通道160与取冰组件150的距离近,可缩短送冰通道170的延伸距离,从而缩短移冰路径,提高移冰速度,减少用户取冰等待时间。除此之外,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靠近箱体110的侧壁117的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侧壁117,可减少或避免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提升制冷设备100的布局合理性,并提升用户体验。其中,第一容置空间111为冷藏间室,第二容置空间112为冷冻间室。本申请的制冷设备100解决了用户取冰不方便的问题,避免制冰组件140占用第一容置空间111的空间,还减少转移通道对制冷设备100内使用空间的影响,减少用户取冰等待时间,整体提升制冷设备100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10的侧壁117内形成有由第二容置空间112的侧壁117延伸至第一容置空间111的侧壁117的风道,移冰通道160设置于风道内。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风道内,可有效利用风道内的空间,进一步减少移冰通道160对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内部的占用,提升制冷设备100的容积率。其中,风道可根据制冷设备100的制冷系统的设计为送风风道或回风风道。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移冰通道160形成于箱体110的侧壁117的发泡层内。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发泡层内,可有效利用发泡层的空间,进一步减少移冰通道160对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内部的占用,提升制冷设备100的容积率。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侧壁117的内表面,即移冰通道160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12和第一容置空间111靠近箱体110的侧壁117的位置。由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靠近箱体110的侧壁117的空间利用率低,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侧壁117的内表面,可减少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
由于移冰组件需要将冰块通过移冰通道160从第二容置空间112转移至第一容置空间111,为了提高移冰效率,可将移冰通道160的延伸方向设置为平行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的排列方向,从而缩短移冰通道160的长度,缩短移冰组件的运冰路径,进一步提高移冰效率,减少用户取冰等待时间。具体地,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的排列方向为竖直方向,移冰通道160的延伸方向同样为竖直方向,以缩短移冰通道160的长度。
需要注意的是,箱体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第一侧壁114。当制冷设备100为双开门制冷设备100时,第一门体120包括两个第一子门体121,取冰组件150设置于靠近第一侧壁114的第一子门体121,送冰通道170贴合第一侧壁114的内表面设置。移冰通道160、送冰通道170和取冰组件150位于箱体110的同侧,布局合理,利于冰块的转移,并且送冰通道170贴合第一侧壁114的内表面设置可缩短于移冰通道160的对接距离,利于移冰通道160内的冰块转移至送冰通道170,提高冰块转移速度。
为了进一步减少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送冰通道170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1的顶部。由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内顶部的空间利用率低,通过将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的顶部,可减少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制冷设备100包括搁架116。搁架116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内,以形成有搁置物品的承接面和背离承接面的底面,送冰通道170位于搁架116的底面。由于搁架116的底面的空间利用率低,通过将送冰通道170设置于搁架116的底面,可减少对用户使用空间的影响。由于送冰通道170位于搁架116的底面,移冰通道160的长度相对较短,从而缩短移冰组件的运冰路径,提高移冰效率,减少用户取冰等待时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容置空间111内通常具有多个搁架116,需要选择位置高于取冰组件150的搁架116,使得送冰通道170的出口位置高于取冰组件150,以顺利将冰块转移至取冰组件150。
为了进一步减少送冰通道170对第一容置空间111的使用空间的影响,送冰通道170贴合箱体110的第一侧壁114的内表面设置。第一容置空间111的顶部且靠近箱体110的侧壁117的空间,以及搁架116的底面且靠近箱体110的第一侧壁114的空间的利用率低,通过将送冰通道170贴合箱体110的第一侧壁114的内表面设置,可进一步减少送冰通道170对第一容置空间111的使用空间的影响,提升制冷设备100的布局合理性,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第一侧壁114内部,送冰通道170贴合箱体110的第一侧壁114的内表面设置,送冰通道170朝向箱体110的第一侧壁114一侧设置有进冰口1711,送冰通道170通过进冰口1711与移冰通道160连通。送冰通道170和移冰通道160的位置布局合理,利于冰块转移,提升移冰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冰通道160设置于箱体110的第一侧壁114的内表面,送冰通道170贴合箱体110的第一侧壁114的内表面设置,送冰通道170位于移冰通道160和第一门体120之间,送冰通道170背向第一门体120一侧设置有进冰口1711,送冰通道170通过进冰口1711与移冰通道160连通。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送冰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0还包括推冰组件190。推冰组件190设置于送冰通道170,用于驱动冰块移动至取冰组件150。通过设置推冰组件190可推动冰块在送冰通道170内移动,避免冰块粘结堵塞于送冰通道170内,提高冰块通过送冰通道170的效率,确保顺利出冰,实现更好的出冰效果。
由于送冰通道170内设置有推冰组件190,为了实现推冰组件190的推冰工作,送冰通道170顶部或侧部形成有进冰口1711,送冰通道170通过进冰口1711与移冰通道160连通。送冰通道170朝向第一门体120一侧形成有出冰口1721,送冰通道170通过出冰口1721与取冰组件150连通。冰块从进冰口1711进入送冰通道170后,推冰组件190驱动冰块向出冰口1721移动,提高冰块通过送冰通道170的效率,确保顺利出冰。
其中,推冰组件190包括背向第一门体120一侧设置有弹射区177,进冰口1711位于弹射区177和出冰口1721之间。冰块从进冰口1711进入送冰通道170后,推冰组件190从弹射区177驱动冰块向出冰口1721移动,提高冰块通过送冰通道170的效率,确保顺利出冰。具体地,推冰组件190包括推板191和弹射器192。推板191沿送冰通道170延伸方向活动设置于送冰通道170。弹射器192设置于推板191背向第一门体120一侧。弹射器192的输出端连接推板191。弹射器192可驱动推板191由弹射区177向出冰口1721的方向弹出,以及可驱动推板191回到弹射区177。通过设置弹射器192和推板191,可将进冰口1711处的冰块沿送冰通道170推动至出冰口1721,并最终输送至取冰组件150。弹射器192的弹射响应速度快,能缩短冰块在送冰通道170内由进冰口1711至出冰口1721的运动时间,减少用户取冰等待时间;并且能防止冰块因动力不足而粘结在送冰通道170内,弹射器192每次推动推板191弹射一次冰块都相当于清理了一次了送冰通道170,能防止送冰通道170因积水堵塞而影响后续取冰。除此之外,通过设置推冰组件190,送冰通道170无需为了使得冰块在重力作用下移动而倾斜设置,送冰通道170可水平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顶部或搁架116底面,减少对第一容置空间111占用,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的送冰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冰组件190包括传动轮组、传动带194、多个隔板195和动力件。传动轮组包括沿送冰通道170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传动轮193。传动带194绕设于传动轮组上。多个隔板195间隔设置于传动带194,每相邻两个隔板195之间用于承接冰块。动力件驱动传动轮193转动。由进冰口1711进入送冰通道170的冰块落于传动带194上,并位于相邻两个隔板195之间。动力件驱动传动轮组转动,传动带194随着传动轮组的转动而移动,以将冰块输送至出冰口1721。通过设置传动带194配合输送冰块,冰块的传送速度快,取冰响应时间短,减少用户取冰等待时间;并且隔板195对冰块进行分散隔离,避免冰块相互粘结堵塞送冰通道170,还能让冰块一块块掉落,提升用户取冰体验感。除此之外,通过设置推冰组件190,送冰通道170无需为了使得冰块在重力作用下移动而倾斜设置,送冰通道170可水平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顶部或搁架116底面,减少对第一容置空间111占用,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地,动力件可以是电机等动力机构173。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冰通道170还包括传感件180。传感件180设置于进冰口1711,用于感应冰块经过。当传感件180感应到冰块通过进冰口1711,此时说明冰块正在进入送冰通道170内。可配合启动推冰组件190的运冰工作。
送冰通道170还包括送冰段178和出冰段179。进冰口1711设置于送冰段178。出冰段179连通送冰段178。出冰口1721设置于出冰段179。推冰组件190设置于送冰段178。出冰段179的内底壁由送冰段178至取冰组件150的方向上呈向下倾斜设置。推冰组件190推动冰块由送冰段178进入出冰段179,出冰段179将冰块向取冰组件150的方向引导,利于送冰通道170与取冰组件150对接,冰块转移顺畅。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的送冰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送冰通道170具有储冰功能。送冰通道170包括储冰部171、送冰部172、动力机构173和第一隔离件174。储冰部171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储冰部171与移冰通道160连通。送冰部172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1,送冰部172连通储冰部171和取冰组件150。动力机构173用于驱动储冰部171内的冰块移动至送冰部172,并通过送冰部172移动至取冰组件150。动力机构173可提高冰块通过送冰通道170的效率,确保顺利出冰,实现更好的出冰效果。第一隔离件174设置于储冰部171和送冰部172之间。第一隔离件174打开或关闭,以控制储冰部171和送冰部172的通断。当第一隔离件174打开时,储冰部171和送冰部172连通,储冰部171内的冰块可通过送冰部172移动至取冰组件150,实现取冰;当第一隔离件174关闭时,储冰部171和送冰部172隔断,储冰部171可提前储存少量冰块,在用户需要取冰时,储冰部171内储存的冰块可在移冰组件将第二容置空间112内的冰块转移至送冰通道170前优先供用户使用,减少用户的取冰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其中,动力机构173包括第一倾斜部1731和第二倾斜部1732。储冰部171的内底壁由箱体110背部113至第一门体120的方向上呈向下倾斜设置,以形成第一倾斜部1731。送冰部172的内底壁在由箱体110背部113至第一门体120的方向上呈向下倾斜设置,以形成第二倾斜部1732。第二倾斜部1732的最高点低于第一倾斜部1731的最低点。储冰部171内储存的冰块可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倾斜部1731移动至送冰部172,送冰部172内的冰块可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二倾斜部1732移动至取冰组件150。通过设置第一倾斜部1731和第二倾斜部1732,可确保冰块顺利通过送冰通道170,避免冰块堵塞在送冰通道170内,实现更好的出冰效果;并且送冰通道170内的冰块可利用重力自行滑动,无需其他机构,节约成本和空间。除此之外,由于设置第一倾斜部1731和第二倾斜部1732,可以保证先进入储冰部171的冰块被先取用,避免冰块在储冰部171中存储的时间过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动力机构173也可以采用其他可驱动冰块移动的机构。
由于送冰通道170与移冰通道160连通,而移冰通道160连通第二容置空间112,第二容置空间112内的冷量可能通过移冰通道160传导至移冰通道160,进而导致第二容置空间112的冷量散失,以及导致第一容置空间111的温度过低,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0包括第二隔离件175。第二隔离件175设置于送冰通道170的进冰口1711,以控制移冰通道160和送冰通道170的通断。
具体地,第一隔离件174和第二隔离件175均可以采用电动风门,进而可以基于制冷设备100的监测信号控制第一隔离件174和第二隔离件175的开闭。
其中,送冰通道170还包括第一风道1712和第二风道1713,第一风道1712和第二风道1713分别与储冰部171连通。第一风道1712和第二风道1713分别与第一容置空间111的送风风道连通,以为储冰部171内的暂存的冰块提供一定冷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冰组件可采用升降机构,请参见图9至图15,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升降机构62包括导轨622和滑块628。导轨622固定于移冰通道160中;滑块628可以沿着导轨622做升降运动。其中,滑块628沿着导轨622做升降运动,进而可以将冰块从第二容置空间112运送至第一容置空间111。其中,在设置有导轨622和滑块628的情况下,滑块628可以在电机、气缸、液压缸等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着导轨622运动,驱动机构可以通过齿轮齿条、皮带、滚珠丝杆副等传动机构连接移冰容器61。其中,传动机构并非必须的结构,例如以上驱动机构也可以直接连接移冰容器61。或者,以上导轨622和滑块628也可以通过其它结构替换,只要保证驱动机构可以带动移冰容器6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即可。图9中显示有两个移冰容器61,是为了示意移冰容器61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并不代表升降机构62同时安装有两个移冰容器61。
在一个实施例中,升降机构62还包括固定板621和摩擦带627,摩擦带627安装于固定板621,摩擦带627带动移冰容器61沿着导轨622升降。其中,“摩擦带627带动移冰容器61沿着导轨622升降”指代的情形包括:第一种情形,摩擦带627的第一端固定于滑块的上部6281,摩擦带627的第二端固定于滑块的下部6282,此外,摩擦带627和驱动电机623的驱动轮631之间靠摩擦力传递动力。此处,可以在驱动轮631形成有横截面呈锥形(也即类似于“V”字型)的卡槽,摩擦带627的横截面和卡槽的横截面相适配,进而,当驱动电机623带动驱动轮631转动的时候,摩擦带627可以随着驱动轮631的转动而运动,并带动滑块628沿着导轨622升降。当移冰容器61的重力过大的时候,此时摩擦带627和驱动轮631的卡槽之间打滑,进而可以实现过载保护。第二种情形,摩擦带627接触滑块628,进而当摩擦带627运动的时候,摩擦带627和滑块628之间产生摩擦力,进而可以带动滑块628沿着导轨622移动;第三种情形,摩擦带627接触移冰容器61,进而当摩擦带627运动的时候,摩擦带627和移冰容器61之间产生摩擦力,进而可以通过移冰容器61带动滑块628运动,使得滑块628沿着导轨622移动。
通过摩擦带627带动移冰容器61升降,可以实现过载保护。例如,当移冰容器61运动到极限位置的时候,此时如果驱动机构继续驱动摩擦带627运动,则摩擦带627打滑(包括摩擦带627和滑块628之间将打滑,或者摩擦带627与移冰容器61之间将打滑,又或者摩擦带627和驱动轮631之间打滑)避免损坏移冰容器61或者升降机构62。此外,较之于直接将移冰容器61固定于摩擦带627的情形,本申请实施例将滑块628安装于导轨622,在此基础上通过摩擦带627的摩擦力带动移冰容器61移动,可以防止移冰容器61晃动,提升移冰容器61运动的稳定性,降低移冰容器61的运动噪音。
图12至图15中,将摩擦带627安装于固定板621,显然,也可以不设置固定板621,此时可以将摩擦带627安装于其它部件,例如,将摩擦带627安装于移冰通道160的壁面,只要可以使得摩擦带627可以通过摩擦力带动滑块628以及移冰容器运动即可。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摩擦带627的具体形式不受限制,例如,其可以采用皮带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柔性绳索的形式,只要可以和滑块628或者移冰容器61之间产生摩擦力即可。
图9至图15中,固定板621设置有摩擦带627的张紧部件,其中,张紧部件可以采用张紧轮625的形式,通过调节张紧轮625的位置,调节摩擦带627的张紧程度,以保证摩擦带627处于张紧状态。此外,固定板621还设置有摩擦带627的驱动电机623和转动轮624。在以上基础上,张紧轮625的分布位置由导轨622的长度、驱动电机623的位置、驱动轮631的位置和转动轮624的位置确定。显然,张紧轮625的分布形式不是唯一的,其只要可以保证摩擦带627处于张紧状态即可。图12中,张紧轮625设置于两个转动轮624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电机623运动以带动驱动轮631运动,驱动轮631带动摩擦带627运动,且摩擦带627绕设于转动轮624。其中,摩擦带627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摩擦带627的长度不变,进而其两端会带动滑块628升降,进而移动容器通过滑块628沿着导轨622移动。图12中,包括位于导轨622顶部和导轨622底部的两个转动轮624,进而可以保证摩擦带627带动滑块628沿着导轨622长度方向运动。
图9中,驱动电机623、转动轮624和张紧轮625都安装于固定板621,此外,导轨622也形成于固定板621,其中,导轨622和固定板621组合的结构称之为固定座,例如,导轨622和固定板621可以一体成型,进而可以简化升降机构62的结构。图9中,除了导轨622上方的转动轮624和导轨622下方的转动轮624,张紧轮625和转动轮624均位于导轨622的第一侧,且安装于驱动电机623所在一侧,此时可以防止移冰容器61的运动(此处的运动主要指代后文提及的移冰容器61的转动)受到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轨622形成有导向槽,且滑块628至少部分位于导向槽内部。当然,也可以是滑块628形成有安装槽(例如T型槽),在此基础上,滑块628安装于导轨622外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冰容器61可转动连接于滑块628,其通过移冰容器61的转动将冰块倒出。其中,控制移冰容器61转动的方式不限,例如,可以在移冰通道160中安装有电机,进而当移冰容器61上升至设定位置的时候,此时电机开启以推动移冰容器61转动。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冰组件6,其无需额外设置驱动机构就可以控制移冰容器6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将移冰容器61中的冰块倒入至送冰通道170中。在第一状态,移冰容器61可以容纳冰块,并带动冰块由第一制冷间室1运动至第二制冷间室2;在第二状态,移冰容器61可以排出冰块,以使得冰块由移冰容器61进入到送冰通道170中。
图9至图15中,移冰容器61可转动连接于滑块628,通过转动移冰容器61可以倒出冰块。此外,固定座设置有第一限位件630,移冰容器61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630形成限位配合的第二限位件614。运动至第一限位件630的移冰容器61继续受向上作用力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630适于相对第二限位件614运动,以带动移冰容器61相对滑块628转动,并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进而,随着移冰容器61上升到一定高度,移冰容器61会自动实现转动,从而无需额外设置其它驱动机构以驱动移冰容器61转动。其中,“运动至第一限位件630的移冰容器61”指代的是第一限位件630和第二限位件614刚刚接触时的移冰容器61。此外,“固定座设置有第一限位件630”包括第一限位件630设置于导轨622的情形。
当移冰容器61上升至第一限位件630和第二限位件614接触的位置时,第一限位件630会限制移冰容器61上升,此时在第一限位件630和第二限位件614的配合下,移冰容器61绕连接轴615转动。移冰容器61的结构以及连接轴615的设置位置不受此处举例限制,只要保证正常情况下,移冰容器61可以存储冰块即可。
图13和图17中,第一限位件630为限位轮,第二限位件614为限位块,限位块上表面形成有限位面6141,移冰容器61受到向上作用力的过程中,限位轮适于沿着限位面6141运动,以带动移冰容器61相对滑块628转动至第二状态。该种情况下,第一限位件630和第二限位件614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可以减小对第一限位件630和第二限位件614的磨损。当然,第一限位件630和第二限位件614的具体形式不受此处举例的限制,例如第一限位件630也可以采用挡块、档杆等结构形式,且第二限位件614的限位面6141也不受附图限制,还可以是曲面或者不规则表面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限制第二状态下移冰容器61的翻转角度,可以在固定座设置第三限位件(图中未示出),进而当移冰容器61处于第二状态的时候,第三限位件可以将移冰容器61锁止于当前的翻转角度。其中,第三限位件的具体结构和位置不受限制,只要可以限制第二状态下移冰容器61的翻转角度即可。此外,在固定座底部还可以设置第四限位件(图中未示出),以使得移冰容器61下降至第一位置的时候停止。
图10和图17中,移冰容器61包括容器本体611和导冰板612。其中,容器本体611顶部形成有倒冰口613;导冰板612对应倒冰口613的至少一侧设置;在第二状态下,导冰板612适于伸出至移冰通道160外,且连接进冰口511。图10中,容器本体611左侧的壁面连接导冰板612,当然,还可以在容器本体611的前侧和后侧均连接导冰块,此时可以更好防止冰块掉落。
请参见图16,为了保证移冰容器61可以相对滑块628转动,滑块628固定连接有轴承626和连接轴615的其中一个,移冰容器61固定有轴承626和连接轴615的另外一个,且连接轴615装配于轴承626。当然,移冰容器61和滑块628之间的转动方式不受此处举例的限制。
图16和图17中,移冰容器61形成有连接轴615的安装部616,安装部616可以和第二限位件614一体成型。
图17中,移冰容器61采用类似长方体结构,且移冰容器61顶部形成倒冰口613。在此基础上,连接轴615沿着移冰容器61的高度方向上靠近移冰容器61的顶部倒冰口613设置,进而当移冰容器61通过连接轴615安装于滑块628时,移冰容器61会在本身重力作用下倒冰口613朝上设置,此时移冰容器可以容纳冰块。只有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移冰容器61会相对滑块628转动。
需要注意的是,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竖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术语“平行”、“垂直”等属于也并不表示配件之间绝对平行或垂直,而是可以形成一定的角度偏差。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此外,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有特意的限制说明。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而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形成有一侧开口的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上方;
第一门体,用于封盖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第二门体,用于封盖所述第二容置空间;
制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用于制备冰块;
取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门体,用于取出冰块;
送冰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并连通所述取冰组件;
移冰通道,设置于所述箱体,并连通所述制冰组件和所述送冰通道;
移冰组件,用于驱动冰块经过所述移冰通道移动至所述送冰通道;
推冰组件,设置于所述送冰通道,用于驱动冰块移动至所述取冰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冰通道设置于所述箱体的背部或侧壁,所述送冰通道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且由所述移冰通道向所述第一门体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冰通道顶部或侧部形成有进冰口,所述送冰通道通过所述进冰口与所述移冰通道连通,所述送冰通道朝向所述第一门体一侧形成有出冰口,所述送冰通道通过所述出冰口与所述取冰组件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冰通道背向所述第一门体一侧设置有弹射区,所述进冰口位于所述弹射区和所述出冰口之间,所述推冰组件包括:
推板,沿所述送冰通道延伸方向活动设置于所述送冰通道;
弹射器,设置于推板背向所述第一门体一侧,所述弹射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推板,所述弹射器可驱动所述推板由所述弹射区向所述出冰口的方向弹出,以及可驱动所述推板回到所述弹射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冰组件包括:
传动轮组,包括沿所述送冰通道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传动轮;
传动带,绕设于所述传动轮组上;
多个隔板,间隔设置于所述传动带,每相邻两个隔板之间用于承接冰块;
动力件,驱动所述传动轮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冰通道包括:
送冰段,所述进冰口设置于所述送冰段;
出冰段,连通所述送冰段,所述出冰口设置于所述出冰段,所述出冰段的内底壁由所述送冰段至所述取冰组件的方向上呈向下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冰通道包括:
传感件,设置于所述进冰口,用于感应冰块经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
搁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以形成有搁置物品的承接面和背离所述承接面的底面,所述送冰通道位于所述搁架底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冰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冰通道贴合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侧壁的内表面设置。
CN202320049017.0U 2023-01-06 2023-01-06 制冷设备 Active CN2191208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9017.0U CN219120872U (zh) 2023-01-06 2023-01-06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9017.0U CN219120872U (zh) 2023-01-06 2023-01-06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20872U true CN219120872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34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49017.0U Active CN219120872U (zh) 2023-01-06 2023-01-06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208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20221B2 (en) In the door ice maker
EP2419684B1 (en) Refrigerator
KR101932076B1 (ko) 냉장고
KR20130028324A (ko) 냉장고
WO2020015707A1 (en) Ice making assembly for a refrigerator appliance
CN219120872U (zh) 制冷设备
CN219120871U (zh) 制冷设备
CN219120870U (zh) 制冷设备
CN106697694B (zh) 智能发药机
KR101236771B1 (ko) 제빙기의 얼음 분리 저장 장치
CN219629360U (zh) 用于自动饮品机的冷冻门可控式结构
CN113074489B (zh) 一种冰箱
CN219756734U (zh) 制冷设备
CN219063870U (zh) 一种制冰机和冰箱
KR102173828B1 (ko) 냉장고
CN219244018U (zh) 一种冰箱
KR102278204B1 (ko) 냉장고
CN113074490B (zh) 一种冰箱
CN219063902U (zh) 一种冰箱
KR20050110209A (ko) 제빙기
CN115854618A (zh) 一种制冰机和冰箱
CN117006778A (zh) 制冷设备及储冰组件
CN116255774A (zh) 制冰装置和冰箱
CN117006765A (zh) 制冷设备的冰块存储方法及冰块存储控制装置
CN116007273A (zh) 一种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