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19486U - 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19486U
CN219119486U CN202223399765.6U CN202223399765U CN219119486U CN 219119486 U CN219119486 U CN 219119486U CN 202223399765 U CN202223399765 U CN 202223399765U CN 219119486 U CN219119486 U CN 2191194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outlet
air
support fram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9976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加华
杨广
吕权
伍勋焕
刘凯
林裕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uriou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uriou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uriou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uriou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194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194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包括壳体和支撑架,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以及与第一侧壁连接的外周壁,第一侧壁与支撑架转动连接,壳体内设有离心风机、蜗壳和驱动装置,蜗壳套设于离心风机的外围并与壳体固定连接,外周壁围绕蜗壳的外围设置,蜗壳上设有出风孔,出风孔与出风口连通,驱动装置通过联动结构可以驱动壳体相对支撑架旋转。由于蜗壳与壳体固定连接,蜗壳的出风孔与壳体的出风口相连通,用户可以快速地通过壳体的出风口识别循环风扇的出风方向,从而可以快速对循环风扇的出风方向进行调节,进而提升用户对循环风扇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
背景技术
用户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会使用风扇来降温,现有的风扇都具有摇头的功能,以向不同的角度进行送风。
现有具有摇头功能的风扇如中国专利号为:201220554498.2,一种家用离心式电风扇,包括机座、机头、风机组件和摇摆装置;机头有圆柱状的壳体,壳体的两端面沿轴向往外鼓起,壳体的圆柱面上设置网状或栅格状的外出风口,风机组件设于壳体的腔体内,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机和蜗壳,蜗壳设有内出风口,内出风口朝向部分的外出风口;摇摆装置包括同步电机、曲柄、连杆和连杆安装柱,同步电机带着曲柄旋转,使连杆不断摇摆而推动连杆安装柱,致使蜗壳相对于壳体往复摆动,从而离心风机送风经由内出风口至外出风口可有广角扫拂。
上述风扇的出风方向是由蜗壳的内出风口的朝向决定的,但因为外出风口基本上布满整个壳体的圆柱面,而蜗壳又隐藏在壳体的腔体内并相对于壳体往复摆动,导致蜗壳的内出风口朝向哪一部分的外出风口是不易被用户从壳体外观察或识别出,致使用户对蜗壳的内出风口的朝向不好把控,当风扇需要控制出风方向使用时,用户通常需要进行多次调试,进而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包括壳体和支撑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外周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外周壁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离心风机、蜗壳和驱动装置,所述蜗壳套设于所述离心风机的外围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外周壁围绕所述蜗壳的外围设置,所述蜗壳上设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驱动装置通过联动结构可以驱动所述壳体相对所述支撑架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和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与所述支撑架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结构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于所述支撑轴,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设有收容腔,所述离心风机的电机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连接;或者,所述支撑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支撑轴远离所述支撑架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蜗壳上设有进风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进风孔连通的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壳罩,所述壳罩套设于所述内壳外,所述壳罩设有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所述内壳对应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壳罩包括壳罩主体、进风盖和过滤件,所述壳罩主体设有所述出风口和过风口,所述过风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通,所述进风盖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盖覆盖所述过风口并与所述壳罩主体连接,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进风盖与所述壳罩主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外周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孔设于所述蜗壳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蜗壳都为两个,两个所述壳体并排设置,每个所述壳体内设有一个所述蜗壳和一个所述离心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连接于所述外周壁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所述支撑架主体为两个,两个所述壳体都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架主体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二侧壁相互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孔设于所述蜗壳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进风间隙,所述进风间隙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壳体可以相对于支撑架转动从而实现多方向出风,由于蜗壳与壳体固定连接,因此蜗壳可以跟随壳体一起转动,使得蜗壳的出风孔与壳体的出风口可以相对保持固定不动,当用户需要对循环风扇进行出风方向调节时,用户可以快速地通过壳体的出风口来识别出蜗壳的出风方向,即循环风扇的出风方向,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循环风扇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循环风扇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循环风扇的第三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循环风扇的第四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循环风扇的第五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循环风扇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的循环风扇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循环风扇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的循环风扇的第三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7中的循环风扇的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2中的循环风扇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申请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实用新型可为其它方式实现的实施例。而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述“一个某元件”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申请两个实施例中分别提供了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10,循环风扇10包括壳体20和支撑架,壳体20包括第一侧壁27和外周壁28,第一侧壁27与外周壁28连接,第一侧壁27与支撑架转动连接,第一外周壁28上设有出风口202,壳体20内部设有蜗壳21、离心风机22和驱动装置23,蜗壳21套设于离心风机22外围并与壳体20固定连接,外周壁28围绕于蜗壳21的外围设置,蜗壳21设有出风孔212,出风孔212与出风口202连通,驱动装置23通过联动结构24可以驱动壳体20相对支撑架旋转,驱动装置23工作时可以驱动联动结构24带动壳体20相对支撑架进行旋转,再加上蜗壳21与壳体20固定连接,即蜗壳21与壳体20同步相对支撑架进行旋转,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可以随时控制壳体20相对支撑架旋转至某个具体角度时悬停。
在本申请两个实施例中,壳体20可以相对于支撑架转动从而实现多方向出风,由于蜗壳21与壳体20固定连接,因此蜗壳21可以跟随壳体20一起转动,使得蜗壳21的出风孔212与壳体20的出风口202可以相对保持固定不动,当用户需要对循环风扇10进行出风方向调节时,用户可以快速地通过壳体20的出风口202来识别出蜗壳21的出风方向,即循环风扇10的出风方向,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两个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3工作时可以驱动联动结构24带动壳体20相对支撑架进行往返旋转一定角度,该角度的范围小于360度并大于0度。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为270度。
具体地,离心风机22包括电机221和扇轮222,扇轮222固定于电机221的转轴上,电机221为直流电机,驱动装置23为步进电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电机221可以用交流电机或其他电机替代,驱动装置23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电机。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蜗壳21上设有进风孔,该进风孔为第一进风孔211,壳体20上设有与第一进风孔211连通的进风口,该进风口为第一进风口205,第一进风口205位于外周壁28上并与出风口202结构不同,离心风机22运转时可以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05吸入蜗壳21内,并对空气进行加速后形成气流,气流通过出风口202向远处输送。
进一步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30和支撑轴31,支撑轴31与支撑架主体30固定连接,第一侧壁27与支撑轴31转动连接,其中,循环风扇10包括第一连接轴81,第一连接轴81的一端与支撑轴31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轴81的另一端与第一侧壁27固定连接,驱动装置23都设于壳体20内,驱动装置23工作时可以驱动联动结构24带动第一连接轴81相对支撑轴31转动,同时壳体20与第一连接轴81同步相对支撑轴31转动,即蜗壳21、壳体20与第一连接轴81都可以同步相对支撑轴31和支撑架主体30转动。
进一步地,壳体20包括连接件271,连接件271的一端与第一侧壁27固定连接,具体地,连接件271与第一侧壁27一体成型。连接件271设有收容腔272,离心风机22的电机221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腔272内并与连接件27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具体地,驱动装置23驱动联动结构24,使得驱动装置23与第一连接轴81同步相对支撑轴31旋转,进而第一连接轴81带动壳体20、蜗壳21同步相对支撑架主体30的支撑轴31旋转,从而可以使得出风口202的朝向得以改变。驱动装置23可以驱动壳体20相对支撑架主体30旋转至某个角度时悬停。
进一步地,联动结构24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25和第二齿轮26,第一齿轮25固定于支撑轴31,第二齿轮26与驱动装置23的转动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轴81插设于支撑轴31的内部并可以相对支撑轴31转动,其中驱动装置23与第一侧壁27固定连接,驱动装置23工作时,驱动装置23驱动第二齿轮26相对第一齿轮25转动,使得第一连接轴81相对支撑轴31旋转,进而使得壳体20相对支撑架主体30转动。具体地,第一齿轮25设于支撑轴31的一端并与支撑轴31一体成型。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齿轮25可以套设于支撑轴31并与支撑轴31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轴31的内部安装有轴承311,轴承311套设于第一连接轴81上,使得第一连接轴81通过轴承311与支撑轴31转动连接,进而使得第一连接轴81可以相对支撑轴31可以平稳顺畅地旋转,其中,轴承3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壳体20包括第二侧壁29,第二侧壁29与外周壁28远离第一侧壁27的一端固定连接,壳体20和支撑架主体30都为两个,两个壳体20分别并排设于两个支撑架主体30之间,循环风扇10包括第二连接轴82(参考图5),两个第二侧壁29分别与第二连接轴82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接轴82伸入两个第二侧壁29内,其中一个壳体20可以相对另一壳体20转动,以使得两个出风口202的朝向不同的方向;或者,两个壳体20可以同步相对支撑架主体30旋转,使得循环风扇朝向同一个方向输送的更强劲的风。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侧壁29内都安装有轴承311,轴承311套设于第二连接轴82上,第二连接轴82通过轴承311与第二侧壁29转动连接,使得两个壳体20整体位于两个支撑架主体30之间可以平稳顺畅地旋转。
进一步地,壳体20包括内壳20a和壳罩20b,壳罩20b套设于内壳20a外并与内壳20a固定连接,壳罩20b设有出风口202和第一进风口205,内壳20a对应出风口202和第一进风口205分别设有第一开口206和第二开口207,第一开口206和第二开口207结构不同。壳罩20b包括壳罩主体20b-1、进风盖20b-2和过滤件20b-3,壳罩主体20b-1设有出风口202和过风口208,过风口208与第二开口207相通,进风盖20b-2设有第一进风口205,进风盖20b-2覆盖过风口208并与壳罩主体20b-1连接,过滤件20b-3位于进风盖20b-2与壳罩主体20b-1之间。壳罩20b同时将驱动装置23和联动结构24覆盖,以避免异物进入壳体20内与驱动装置23和联动结构24接触,同时,过滤件20b-3可以对从第一进风口205吸入的空气进行滤化,防止杂质灰尘等从第一进风口205进入壳体20内部,确保离心风机22工作的环境为干净状态,离心风机22可以持续顺畅运转。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3所示,第一侧壁27上设有进风口,该进风口为第二进风口201,蜗壳21靠近第一侧壁27的一侧设有进风孔,该进风孔为第一进风孔211,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二进风口201连通,第一进风孔211设于蜗壳21靠近第一侧壁27的一侧上,使得第一进风孔211朝向第二进风口201设置,离心风机22在运行时,因第一进风孔211朝向第二进风口201,离心风机22可以顺畅的将空气吸入蜗壳21的内部,空气被离心风机22在蜗壳21内加速后形成气流,气流分别通过出风孔212和出风口202吹出,以向远处送风。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7上设有第二进风口201,蜗壳21上设有第一进风孔211,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二进风口201连通,第一进风孔211与第二进风口201错位设置,同样离心风机22在工作时,空气依次从第二进风口201、第一进风孔211进入蜗壳21内,空气被离心风机22在蜗壳21内加速后形成气流,气流分别通过出风孔212和出风口202吹出,以向远处送风。
进一步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30、支撑轴31和固定件32,支撑轴31的一端与支撑架主体30固定连接,支撑轴31的另一端穿设于壳体20内并与固定件32固定连接,第一侧壁27与支撑轴31转动连接,离心风机22和驱动装置23分别与固定件32固定连接,驱动装置23与离心风机22通过固定件32和支撑轴31与支撑架主体30固定连接,即驱动装置23驱动联动结构24带动壳体20相对支撑架主体30旋转时,驱动装置23和离心风机22都与支撑架主体30保持固定。
具体地,支撑架主体30远离支撑轴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底座35,底座35用于将循环风扇10放置于地面上,驱动装置23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与离心风机22的电机221都连接有导电线81,而导电线81穿设于支撑轴31内部,且导电线81穿设于支撑架主体30内以位于底座35内的电路板进行电连接,蜗壳21和壳体20相对支撑架转动时,由于离心风机22固定于支撑架,因此导电线81不会跟随蜗壳21和壳体20一起发生转动,确保了导电线81不会发生缠绕扯断的问题,因此导电线81可以正常进行导电工作。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线81从支撑轴31与壳体20之间的间隙穿过,蜗壳21和壳体20转动时同样不会对导电线81产生任何干扰和影响。
进一步地,联动结构24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25和第二齿轮26,第一齿轮25套设于支撑轴31上并与支撑轴31转动连接,并且第一齿轮25与壳体20固定连接,第二齿轮26与驱动装置23的转动轴固定连接,驱动装置23工作时,转动轴发生转动,第一齿轮25会随转动轴的转动而转动,第一齿轮25带动第二齿轮26转动,进而第二齿轮26带动壳体20和蜗壳21相对支撑架主体30进行转动。用户通过控制驱动装置23来控制壳体20相对支撑架主体30的转动,进而可以控制出风口202的具体出风方向。
进一步地,第一齿轮25面向固定件32的一侧设有凸起部,固定件32面向第一齿轮25的一侧设有第一止位件和第二止位件,第一止位件与第二止位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当壳体20上的出风口202相对支撑架主体30转动至支撑架主体30的一侧时,凸起部与第一止位件接触,当壳体20上的出风口202相对支撑架主体30转动至支撑架主体30的另一侧时,凸起部与第二止位件接触,凸起部分别和第一止位件和第二止位件接触以控制壳体20相对支撑架主体30在一定的角度范围(例如0度至270度)内进行旋转。
进一步地,壳体20、离心风机22和蜗壳21都为两个,两个壳体20并排设置,每一个蜗壳21内设有一个离心风机22,通过增加两个壳体20和两个离心风机22,以使得循环风扇10的出风更加强劲。
进一步地,壳体20还包括第二侧壁29,第二侧壁29连接于外周壁28远离第一侧壁27的一侧,第一侧壁27、外周壁28和第二侧壁29共同围设成安装腔,蜗壳21、驱动装置23和离心风机22都设于安装腔内,支撑架主体30为两个,两个壳体20位于两个支撑架主体30之间,且两个第二侧壁29相互转动连接,每个壳体20对应地设有一个驱动装置23,驱动装置23通过联动结构24带动对应地壳体20旋转,当两个壳体20上的出风口202分别处于不同朝向时,此时循环风扇10的送风范围相较于两个壳体20的出风口202都朝向同一个的方向的出风范围要更大,例如,一个壳体20的出风口202旋转至循环风扇10的前侧,另一个壳体20的出风口202旋转至循环风扇10的后侧,此时循环风扇10前后两侧都可以进行出风。
进一步地,第二侧壁29上还设有进风口,该进风口为第三进风口203,蜗壳21靠近第二侧壁29的一侧设有进风孔,该进风孔为第二进风孔213,第一进风孔211和第二进风孔213相对设置于蜗壳21的相对两侧,第三进风口203朝向第二进风孔213设置并与第二进风孔213连通,两个第二侧壁29之间具有进风间隙,进风间隙与第三进风口203连通,具体地,进风间隙与壳体20外连通,空气可以从进风间隙流动至第三进风口203,再由第三进风口203通过第二进风孔213流入蜗壳21的内部,第二进风孔213朝向第三进风口203,离心风机22可以同时从第一进风孔211和第二进风孔213将空气吸入于蜗壳21的内部,通过在蜗壳21的相对两侧设置第一进风孔211和第二进风孔213,可以确保离心风机22在高速运转时,离心风机22可以顺畅的从第一进风孔211和第二进风孔213吸入大量的空气,进而可以向出风口202送出强劲的气流,以向远离循环风扇10更远处送风。
进一步地,第二侧壁29还设有通风口204,通风口204与第三进风口203间隔设置且与进风间隙连通,外周壁28上还设有与出风口202结构不同的第一进风口205,第一进风口205与通风口204连通,空气可以通过第一进风口205进入壳体20与蜗壳21之间,并由通风口204进入进风间隙内,再有第三进风口203进入第二进风孔213,最终进入蜗壳21内部被离心风机22加速形成气流吹出于循环风扇10外。优选地,第一进风口205与出风口202的尺寸和形状都不同,从而方便用户识别第一进风口205与出风口202。
进一步地,壳体20的内部还设有过滤件51,过滤件51围设于蜗壳21的外围且对应第一进风口205设置,过滤件51可以对从第一进风口205吸入的空气进行滤化,防止杂质灰尘等从第一进风口205进入壳体20内部。
进一步地,两个支撑架还包括承载梁33和连接梁34,连接梁34分别与两个支撑架主体30连接,承载梁33的一端与连接梁34连接,承载梁33的另一端设置于进风间隙内并分别与两个第二侧壁29转动连接,承载梁33向两个壳体20之间的位置提供支撑力,防止两个壳体20相互转动的时,两个壳体20之间的位置向下坍塌,通过两个支撑架主体30和承载梁33可以使得两个壳体20可以平稳地相对支撑架旋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壳体可以相对于支撑架转动从而实现多方向出风,由于蜗壳与壳体固定连接,因此蜗壳可以跟随壳体一起转动,使得蜗壳的出风孔与壳体的出风口可以相对保持固定不动,当用户需要对循环风扇进行出风方向调节时,用户可以快速地通过壳体的出风口来识别出蜗壳的出风孔方向,即循环风扇的出风方向,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在不偏离其精神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成其它形式。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应被视为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根据之前的这些描述进行确定。在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及等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属于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支撑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外周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外周壁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离心风机、蜗壳和驱动装置,所述蜗壳套设于所述离心风机的外围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外周壁围绕所述蜗壳的外围设置,所述蜗壳上设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驱动装置通过联动结构可以驱动所述壳体相对所述支撑架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主体和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与所述支撑架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结构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于所述支撑轴,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设有收容腔,所述离心风机的电机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连接;或者,所述支撑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支撑轴远离所述支撑架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上设有进风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进风孔连通的进风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壳罩,所述壳罩套设于所述内壳外,所述壳罩设有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所述内壳对应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罩包括壳罩主体、进风盖和过滤件,所述壳罩主体设有所述出风口和过风口,所述过风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通,所述进风盖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盖覆盖所述过风口并与所述壳罩主体连接,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进风盖与所述壳罩主体之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孔设于所述蜗壳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上。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蜗壳都为两个,两个所述壳体并排设置,每个所述壳体内设有一个所述蜗壳和一个所述离心风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连接于所述外周壁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所述支撑架主体为两个,两个所述壳体都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架主体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二侧壁相互转动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孔设于所述蜗壳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进风间隙,所述进风间隙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CN202223399765.6U 2022-09-01 2022-12-15 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 Active CN2191194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3949 2022-09-01
CN2022223339496 2022-09-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19486U true CN219119486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21738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3292.2U Active CN218991923U (zh) 2022-09-01 2022-12-15 循环风扇
CN202223399765.6U Active CN219119486U (zh) 2022-09-01 2022-12-15 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3292.2U Active CN218991923U (zh) 2022-09-01 2022-12-15 循环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899192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1923U (zh) 2023-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37772A (zh) 扇头组件及风扇
CN219119486U (zh) 一种便于识别出风方向的循环风扇
CN113405182A (zh) 机头及冷风扇
CN117977875B (zh) 一种电子风扇电机
CN115450939A (zh) 落地扇
CN209857261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5062443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05333595A (zh) 出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961022U (zh) 一种送风装置
CN210265227U (zh) 塔扇
US6171057B1 (en) Table electric fan
CN214742265U (zh) 便携风扇装置
CN210196092U (zh) 一种减少机身碰撞的塔扇
CN108119379A (zh) 送风装置
CN215830774U (zh) 落地扇
CN214499552U (zh) 一种多出风道无叶风扇
CN212585109U (zh) 水冷塔扇
CN113606714A (zh) 空气净化器
CN112503007A (zh) 送风装置和家用电器
CN217582541U (zh) 一种防卡死的多角度调节电风扇
CN112503005A (zh) 送风装置和家用电器
CN216447143U (zh) 一种可上下摇头的电风扇
CN216672760U (zh) 一种采用无霍尔foc控制技术的直流无刷电机
CN114382724B (zh) 风叶组件和风扇
CN111615295B (zh) 柔性机壳与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