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16747U - 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16747U CN219116747U CN202223185193.1U CN202223185193U CN219116747U CN 219116747 U CN219116747 U CN 219116747U CN 202223185193 U CN202223185193 U CN 202223185193U CN 219116747 U CN219116747 U CN 2191167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 driving
- pressing wheel
- feeding device
-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涉及卷绕技术领域。该送片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设有第一避让空间的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二避让空间的第二夹持件及第一纠偏机构。其中,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开合,以夹持带状物,方便后续将带状物传送至卷绕工位以及松开带状物,方便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复位。进一步地,第一纠偏机构能够经第一避让空间和第二避让空间将露设于第一避让空间和第二避让空间的带状物夹持,如此使得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的夹持状态下能够实现对带状物头部进行纠偏,避免在前置准备后才能进行带状物头部纠偏,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卷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卷绕系统中带状物在送入卷绕工位前一般会进行纠偏,以保证卷绕产品的对齐度,而上述纠偏工序一般会在带状物的尾部和中间位置进行,无法对带状物的头部进行纠偏。而如果强制对带状物的头部进行纠偏,则由于用于夹持带状物的夹持结构的存在,纠偏结构无法直接夹住带状物,需要夹持结构将带状物送入卷绕装置固定、停止卷绕,夹持结构退回松开带状物之后才能进行纠偏,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旨在解决目前带状物头部纠偏影响生产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
送片装置,包括:
第一驱动机构;
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避让空间;
第二夹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相对设置的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开合,以夹持或松开带状物,并使带状物露设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及
第一纠偏机构,能够经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将带状物夹持。
在所述送片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两侧;
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三夹持部、第四夹持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四夹持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四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二避让空间两侧,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能够夹持于带状物两侧,所述第二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能够夹持于带状物两侧。
在所述送片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片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第一纠偏机构包括第一压轮和第二压轮,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纠偏机构移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移动路径上至少包括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逐渐远离,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能够穿设于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之间,由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时,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逐渐靠近,以能够经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将带状物夹持。
在所述送片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移动件和驱动件,所述第一压轮旋转连接于所述移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向所述第一纠偏机构移动时,所述移动件能够相对所述驱动件移动,以驱动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靠近或远离。
在所述送片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滚动件,所述滚动件旋转连接于所述移动件,所述移动件通过所述滚动件相对所述驱动件移动。
在所述送片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的外壁背离第二压轮一侧设有导向面,所述滚动件能够与所述导向面滚动连接,所述送片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纠偏机构并能够驱动所述移动件,以使所述滚动件抵接于所述导向面。
在所述送片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片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纠偏机构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中的至少一者旋转。
在所述送片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片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第四驱动机构,所述第四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所述第一纠偏机构移动以及相对卷绕工位移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
卷绕系统,包括:
如上所述的送片装置;及
卷绕装置,所述送片装置能够将带状物送入卷绕工位供所述卷绕装置卷绕。
在所述卷绕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卷绕装置包括驱动单元、传动组件及卷针,所述驱动单元通过皮带与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卷针传动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的送片装置应用装备于卷绕系统中,除了使卷绕系统具备极佳的带状物传送效能之外,其自身还能够避免将带状物送入卷绕装置固定、停止卷绕,夹持结构退回松开带状物等前置准备后才能进行带状物头部纠偏,进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效果。具体而言,该送片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设有第一避让空间的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二避让空间的第二夹持件及第一纠偏机构。其中,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开合,以夹持带状物,方便后续将带状物传送至卷绕工位以及松开带状物,方便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复位。进一步地,第一纠偏机构能够经第一避让空间和第二避让空间将露设于第一避让空间和第二避让空间的带状物夹持,如此使得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的夹持状态下能够实现对带状物头部进行纠偏,避免在前置准备后才能进行带状物头部纠偏,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卷绕系统的轴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卷绕系统中送片装置的轴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卷绕系统中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第一纠偏机构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卷绕系统中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第一纠偏机构另一视角的位置示意图;
图6图1所示卷绕系统中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剪切机构的位置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卷绕系统中卷绕装置的轴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现有卷绕系统中带状物在送入卷绕工位前一般会进行纠偏,以保证卷绕产品的对齐度,而上述纠偏工序一般会在带状物的尾部和中间位置进行,无法对带状物的头部进行纠偏。而如果强制对带状物的头部进行纠偏,则由于用于夹持带状物的夹持结构的存在,纠偏结构无法直接夹住带状物,需要夹持结构将带状物送入卷绕装置固定、停止卷绕,夹持结构退回松开带状物之后才能进行纠偏,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如图1所示,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卷绕系统进行说明。该卷绕系统包括送片装置10及卷绕装置20。送片装置10和卷绕装置20设于基体30上。送片装置10能够将带状物送入卷绕工位供卷绕装置20卷绕,其中,带状物可以为极片、隔膜和胶带等带状结构。送片装置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可以分别将相同或不同的带状物送入卷绕工位。进一步地,请一并结合图2至图5,送片装置1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1、第一夹持件12、第二夹持件13及第一纠偏机构14。其中,第一夹持件12设有第一避让空间100。第二夹持件13设有与第一避让空间100相对设置的第二避让空间200。第一驱动机构11能够驱动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开合,以夹持或松开带状物,并使带状物露设于第一避让空间100和第二避让空间200,即在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夹持带状物时,带状物能够部分露设于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之外。进一步地,第一纠偏机构14能够经第一避让空间100和第二避让空间200将带状物夹持。
综上,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送片装置10应用装备于卷绕系统中,除了使卷绕系统具备极佳的带状物传送效能之外,其自身还能够避免将带状物送入卷绕装置20固定、停止卷绕,夹持结构退回松开带状物等前置准备后才能进行带状物头部纠偏,进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效果。具体而言,该送片装置1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1、设有第一避让空间100的第一夹持件12、设有第二避让空间200的第二夹持件13及第一纠偏机构14。其中,第一驱动机构11能够驱动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开合,以夹持带状物,方便后续将带状物传送至卷绕工位以及松开带状物,方便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复位。进一步地,第一纠偏机构14能够经第一避让空间100和第二避让空间200将露设于第一避让空间100和第二避让空间200的带状物夹持,如此使得在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的夹持状态下能够实现对带状物头部进行纠偏,避免在前置准备后才能进行带状物头部纠偏,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送片装置10还包括设于基体30的第一支架15。第一驱动机构11设于第一支架15上。送片装置10还包括第一传感器16。第一传感器16设于第一支架15。第一传感器16检测到带状物进入送片装置10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1驱动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开合,夹持住带状物。送片装置10还包括设于第一支架15上的第二传感器17和第二纠偏机构18。第二传感器17能够检测带状物尾部位置,并控制第二纠偏机构18对带状物尾部进行纠偏。第二纠偏机构18包括多个轴向平行的纠偏轮181,纠偏轮181沿轴向移动,以实现对带状物尾部进行纠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至图5,第一夹持件12包括第一夹持部121、第二夹持部122和连接于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22之间的第一连接部123,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22位于第一避让空间100两侧。第二夹持件13包括第三夹持部131、第四夹持部132和连接于第三夹持部131和第四夹持部132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33,第三夹持部131和第四夹持部132位于第二避让空间200两侧,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三夹持部131能够夹持于带状物两侧,第二夹持部122和第四夹持部132能够夹持于带状物两侧。如此通过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形成两组夹持结构,以提升带状物传送的稳定性。第一纠偏机构14在对带状物进行纠偏时,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可减小对带状物的夹持力,以方便第一纠偏机构14对带状物进行纠偏。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沿带状物的传送方向延伸并呈板条状,以增加传送带状物时与带状物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夹持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5,送片装置10还包括驱动组件19。第一纠偏机构14包括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能够沿其轴向移动以对带状物进行纠偏。同样的,送片装置10还包括第三传感器143,以对带状物的头部位置进行检测并控制第一纠偏机构14对带状物进行纠偏。进一步地,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能够相对第一纠偏机构14移动,可以是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向第一纠偏机构14移动,或第一纠偏机构14向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移动,或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与第一纠偏机构14分别相对移动。进一步地,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的移动路径上至少包括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驱动组件19能够驱动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逐渐远离,以使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能够穿设于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之间,由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时,驱动组件19能够驱动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逐渐靠近,以能够经第一避让空间100和第二避让空间200将带状物夹持。即随着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靠近第一纠偏机构14,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先打开后闭合,先使得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通过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之间,后将带状物夹持、方便后续进行纠偏,从而实现了同步运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5,驱动组件19包括移动件191和驱动件192,第一压轮141旋转连接于移动件191,驱动件192与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连接,既能够随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移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92通过第一支架15与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向第一纠偏机构14移动时,移动件191能够相对驱动件192移动,以驱动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靠近或远离,即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向第一纠偏机构14移动的同时实现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的开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和图4,驱动组件19还包括滚动件193。滚动件193旋转连接于移动件191。移动件191通过滚动件193相对驱动件192移动。如此通过滚动件193的设置能够使得移动件191相对驱动件192的移动更顺畅,避免卡死的现象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至图5,驱动件192的外壁背离第一压轮141一侧设有导向面1921。滚动件193能够与导向面1921滚动连接。如此将驱动件192与滚动件193的配合位置设置在驱动件192的外侧,能够方便驱动件192与滚动件193分离,进而使得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与第一纠偏机构14之间的相对移动范围能够更广,方便卷绕系统的各结构之间的布局分布,同时,使得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和/或第一纠偏机构14能够移动至其他位置,实现其他功能。进一步地,为了提升滚动件193与导向面1921之间的配合精度,以及在驱动件192与滚动件193分离后能够保证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的夹持力,送片装置10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144,第二驱动机构144设于第一纠偏机构14并能够驱动移动件191,以使滚动件193抵接于导向面1921,同时导向面1921设于驱动件192的外壁背离第二压轮142一侧,使得驱动件192与滚动件193分离后能够驱动移动件191使得第一压轮141向第二压轮142移动,将带状物夹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1、图2、图3和图5,送片装置10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145,第三驱动机构145设于第一纠偏机构14并能够驱动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中的至少一者旋转,以在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松开带状物后将带状物传送至卷绕工位。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机构145通过皮带结构1451与第二压轮142传动连接,以实现第二压轮142旋转。本实施例中,第一纠偏机构14还包括第二支架146、第一驱动模组147和第三支架148。第二支架146设于基体30。第一驱动模组147设于第二支架146。第一纠偏机构14、第三传感器143、第二驱动机构144和第三驱动机构145设于第三支架148。第一驱动模组147能够驱动第三支架148,以使第一纠偏机构14位于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的移动路径上,同时还可调节第一压轮141和第二压轮142沿其轴向的位置,以对带状物进行纠偏。第二压轮142与第三支架148旋转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送片装置10还包括第四驱动机构40,第一驱动机构11设于第四驱动机构40,第四驱动机构40能够驱动第一夹持件12和第二夹持件13相对第一纠偏机构14移动以及相对卷绕工位移动。如此通过第四驱动机构40的驱动使得带状物完成纠偏后能够继续传送至卷绕工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6和图7,送片装置10还包括剪切机构50,剪切机构50包括第二驱动模组51和切刀52,带状物送至卷绕工位后,第二驱动模组51能够驱动切刀52将多余的带状物切断,完成送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1和图8,卷绕装置20包括驱动单元21、传动组件22及卷针23,驱动单元21通过皮带24与传动组件22传动连接,传动组件22与卷针23传动连接。如此通过皮带24代替齿轮传动,能够避免齿轮传动产生铁屑,减小传动过程中铁屑的产生,降低对卷绕产品(如电池)的影响。进一步地,齿轮传动存在间隙,卷针23启动存在一定的延迟,会影响入料位置,而皮带24传动可以避免。进一步地,齿轮同心度不好,直接影响卷针23同心度,对设备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皮带24传动可以避免。进一步地,齿轮很难做到相同,做出来的产品则可能存在差异。另外,皮带24传动无需像齿轮传动一样打油,避免了油污飞贱污染卷绕产品(如电芯)。同时,皮带24传动更平稳,无齿轮传动的噪音。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送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驱动机构;
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避让空间;
第二夹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相对设置的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开合,以夹持或松开带状物,并使带状物露设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及
第一纠偏机构,能够经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将带状物夹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两侧;
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三夹持部、第四夹持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四夹持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四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二避让空间两侧,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能够夹持于带状物两侧,所述第二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能够夹持于带状物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片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第一纠偏机构包括第一压轮和第二压轮,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纠偏机构移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移动路径上至少包括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逐渐远离,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能够穿设于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之间,由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时,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逐渐靠近,以能够经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将带状物夹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移动件和驱动件,所述第一压轮旋转连接于所述移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向所述第一纠偏机构移动时,所述移动件能够相对所述驱动件移动,以驱动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靠近或远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滚动件,所述滚动件旋转连接于所述移动件,所述移动件通过所述滚动件相对所述驱动件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外壁背离第二压轮一侧设有导向面,所述滚动件能够与所述导向面滚动连接,所述送片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纠偏机构并能够驱动所述移动件,以使所述滚动件抵接于所述导向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片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纠偏机构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压轮和所述第二压轮中的至少一者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片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第四驱动机构,所述第四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所述第一纠偏机构移动以及相对卷绕工位移动。
9.卷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送片装置;及
卷绕装置,所述送片装置能够将带状物送入卷绕工位供所述卷绕装置卷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卷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装置包括驱动单元、传动组件及卷针,所述驱动单元通过皮带与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卷针传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85193.1U CN219116747U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85193.1U CN219116747U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16747U true CN219116747U (zh) | 2023-06-02 |
Family
ID=86530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185193.1U Active CN219116747U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16747U (zh) |
-
2022
- 2022-11-28 CN CN202223185193.1U patent/CN2191167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06441B (zh) |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 |
CN107887653B (zh) | 极片高速裁切的电芯制片绕卷一体机 | |
CN114497680B (zh) | 一种极片复合裁切机及极片复合裁切方法 | |
CN111958123A (zh) | 一种极耳成型及分切设备 | |
CN107706460A (zh) | 高速贴保护胶的电芯制片绕卷一体机 | |
CN108701869B (zh) | 一种用于电芯卷绕的自动换带装置以及电芯卷绕设备 | |
CN207896187U (zh) | 极片焊接设备 | |
CN107910604B (zh) | 在线短路检测的电芯制片绕卷一体机 | |
CN210489752U (zh) | 电芯卷绕设备 | |
CN111146506A (zh) | 电芯卷绕装置及方法 | |
CN219116747U (zh) | 送片装置及卷绕系统 | |
CN220456465U (zh) | 电芯卷绕装置 | |
CN211507800U (zh) | 贴胶装置及电芯卷绕机 | |
CN117485957A (zh) | 一种动力电池防护片材模切放料装置 | |
CN218602517U (zh) | 一种入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 |
US20240253833A1 (en) | Mattress packaging device and packaging method | |
CN117317395A (zh) | 负极连续卷绕设备及锂电池卷绕方法 | |
CN217691289U (zh) | 极耳整形设备及电芯加工系统 | |
CN212907807U (zh) | 一种卷绕辅助机构 | |
CN213497234U (zh) | 一种激光极耳成型设备 | |
CN114472674A (zh) | 一种极片成型设备 | |
CN106803564B (zh) | 一种极片接带工具及极片接带方法 | |
CN212831839U (zh) | 接带装置及卷绕设备 | |
CN210789707U (zh) | 一种极耳成型及分切设备 | |
CN211017275U (zh) | 终止胶贴胶备胶装置及方形动力电芯卷绕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