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4709U - 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4709U
CN219104709U CN202223355082.0U CN202223355082U CN219104709U CN 219104709 U CN219104709 U CN 219104709U CN 202223355082 U CN202223355082 U CN 202223355082U CN 219104709 U CN219104709 U CN 219104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workpiece
conveying
suspension
telescop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550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鹏
张真
梁彦龙
杜毅甫
高秀斌
包念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novative Data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novative Data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novative Data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novative Data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222335508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4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4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47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涉及缺陷检测装置领域;该系统包括控制部、连接于控制部且用于传送待检测工件的传送部、悬架部和检测部;控制部包括沿左右侧对称布设的两个控制柜,悬架部设置为悬设于控制柜上方的一悬架,悬架与两个控制柜构成龙门架结构;检测部包括三个,分设于两个控制柜相对的侧面及悬架靠近传送面的侧面上,并且任一检测部均包括检测光源和拍摄单元;检测光源和拍摄单元分别用于向穿行至龙门架结构内的待检测工件检测面发光投影和拍摄投影图像;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控检测光源和拍摄角度,获得待检测工件检测面在各条件下的图像,进而对图像处理后能全面的获得检测面上所有的缺陷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缺陷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截止2021年4月,中国全国汽车保有量在2.6亿辆左右,千人汽车保有量从原来不到10辆快速增长到180多辆,并且未来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不断升级和城市化逐步推进,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然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即汽车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使用在未来仍具有蓬勃的发展情景。
在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汽车外观检测作为汽车安全检测中的重要环节,检测手段和工具在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且其检验标准也多为定性判断;对于汽车外观检测过程,想要实现节拍快时间短精准度高的要求,具有极大的工作难度。具体的,现有汽车外观检测方法只有人工检测,而人工检测具有诸多的缺点,包括:1)对汽车外观检测的认识不够,只能定性,不能定量;2)对检测人员配置不到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3)凭感觉填检测表,出现不认真检查的情况;4)检测数据不真实,对要直接测量的数据瞎填乱填;5)检测时间长,整车一般在10分钟以上,效率低下;6)检测精度不高,对尺寸、大小、高度等信息无法达到高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能够全面获取待检测工件的表面数据,检测精度和效率高;具体的,通过搭建龙门架结构将检测光源及摆设单元阵列式设于朝向待检测工件的检测面,按实际检测需求进行拍摄单元角度的调整,及检测光源类型的依次调用,获得工件表面的高清图像;进一步通过对高清图像处理后输出展示缺陷结果在现场大屏上。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包括传送部、控制部、悬架部和检测部;
所述传送部控制连接于所述控制部,所述传送部用于传送待检测工件;
定义传送部的传送面为水平面、传送方向为前后方向,则所述传送部传送方向的两侧为左右侧;
所述控制部包括沿左右侧对称布设的两个控制柜;所述悬架部设置为悬设于两个所述控制柜上方的一悬架,所述悬架的左右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控制柜,并且所述悬架与两个所述控制柜构成龙门架结构;所述龙门架结构的高度至少使得所述待检测工件沿传送方向自由移动;
所述检测部包括三个,分设于两个所述控制柜相对的侧面及所述悬架靠近所述传送面的侧面上,并且任一所述检测部均包括控制连接于所述控制部的检测光源和拍摄单元;所述检测光源用于在所述控制部的控制下,向穿行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并与之对应侧的待检测工件检测面发光投影;所述拍摄单元用于在所述控制部的控制下,拍摄穿行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并与之对应侧的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投影图像;
当所述待检测工件经所述传送部移动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所述控制柜控制所述检测光源和拍摄单元启动工作,以便根据拍摄单元获得的投影图像分析所述待检测工件表面缺陷。
进一步的,定义设置在控制柜侧面的检测部为第一检测部、设置在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的检测部为第二检测部,则所述第一检测部还包括控制连接于所述控制柜的第一驱动单元和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伸缩单元,所述第二检测部还包括控制连接于所述控制部的第二驱动单元和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二伸缩单元;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控制柜内部,所述第一伸缩单元远离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一端贯穿所述控制柜侧面后固连于所述检测光源,并且所述第一伸缩单元的伸缩方向为左右方向;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启动,经所述第一伸缩单元带动所述检测光源向所述龙门架结构中部靠近或远离;
所述悬架内部设置有一方形空腔,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方形空腔内,所述第二伸缩单元远离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一端贯穿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的侧面后固连于所述检测光源,并且所述第二伸缩单元的伸缩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启动,经所述第二伸缩单元带动所述检测光源向所述传送面靠近或远离。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光源包括若干发光板,所述发光板在所述控制柜侧面或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若干第一电机,所述第一伸缩单元包括若干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电机、第一伸缩杆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所述控制柜侧面安装的所述发光板的数量相等,并且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机,另一端贯穿所述控制柜侧面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发光板;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电机,所述第二伸缩单元包括若干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电机、第二伸缩杆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所述悬架侧面安装的所述发光板的数量相等,并且所述第二伸缩杆一端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机,另一端贯穿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的侧面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发光板。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柜侧面上的若干所述发光板形成一第一矩形发光面,所述悬架侧面上的若干所述发光板形成一第二矩形发光面;
当所述待检测工件经所述传送部移动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所述第一矩形发光面的顶端不低于所述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顶端,所述第一矩形发光面的底端不高于所述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底端;
当所述待检测工件经所述传送部移动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所述第二矩形发光面的左端至少平齐于所述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左端,所述第一矩形发光面的右端至少平齐于所述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右端。
进一步的,定义第一检测部中的拍摄单元为第一拍摄单元、第二检测部中的拍摄单元为第二拍摄单元;
所述第一拍摄单元包括若干第一相机云台和对应安装在所述第一相机云台上的第一相机,所述第一相机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所述控制柜侧面安装的所述发光板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一相机与对应侧面上所述发光板一一对应安装,所述第一相机环设安装在所述第一矩形发光面侧边周圈,并且所述第一相机的拍摄方向朝向相对侧所述控制柜;
所述第二拍摄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相机云台和对应安装在所述第二相机云台上的第二相机,所述第二相机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所述悬架侧面安装的所述发光板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相机与对应侧面上所述发光板一一对应安装,所述第二相机环设安装在所述第二矩形发光面侧边周圈,并且所述第二相机的拍摄方向朝向所述传送面。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柜侧面或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任意相邻两块发光板的安装间隙为2至3mm。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柜侧面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的发光板包括四行两列,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的发光板包括两行四列。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柜与所述检测部安装侧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显示操作面板,所述显示操作面板用于设定所述传送部的传送速度、所述发光板的发光参数、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伸缩状态、所述第一相机云台和第二相机云台的旋转角度、所述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的拍摄周期。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包括控制部、控制连接于控制部且用于传送待检测工件的传送部、悬架部和检测部;定义传送部的传送面为水平面、传送方向为前后方向,则传送部传送方向的两侧为左右侧;控制部包括沿左右侧对称布设的两个控制柜,悬架部设置为悬设于两个控制柜上方的一悬架,悬架与两个控制柜构成龙门架结构;检测部包括三个,分设于两个控制柜相对的侧面及悬架靠近传送面的侧面上,并且任一所述检测部均包括控制连接于所述控制部的检测光源和拍摄单元;检测光源和拍摄单元分别用于向穿行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并与之对应侧的待检测工件检测面发光投影和拍摄投影图像;通过调控不同的检测光源和拍摄角度,本系统能够获得待检测工件检测面在不同光源下的图像,进而对图像处理后能全面的获得检测面上所有的缺陷数据。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缺陷检测系统实施后,能获得如下优点,具体包括:1)不仅对缺陷类型进行定性,还能对其进行定量;2)可以依据相关标准或调整至合适的标准进行检测;3)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过程安全且节省了成本,一次性投资即可;4)检测数据真实、精确,对尺寸、大小、高度等信息达到100%的准确率;5)检测时间短,原来人工检测整车一般在10分钟以上,现只需不到1分钟;6)检测精度高,对尺寸、大小、高度等缺陷信息均达到0.01mm高精度。
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附图不表示按照真实参照物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缺陷检测系统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缺陷检测系统透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缺陷检测系统透视状态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缺陷检测系统透视状态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缺陷检测系统透视状态右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缺陷检测系统右视图。
图中,各标记的具体意义为:
1-汽车,2-传送部,3-悬架部,4-控制部,4.1-控制柜,5-检测光源,6-拍摄单元,7-第一伸缩单元,8-第二伸缩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基于现有的针对汽车漆面车身缺陷检测的方法目前只有人工检测,人工检测具有如无法定量检测、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检测数据精度差、检测效率低、的缺点,即现有技术缺乏针对车身漆面缺陷检测的标准化方法。本实用新型旨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通过全面的采集车身漆面在不同光源效果下的图像,经过数据处理,定性定量、高准确度、高效率的获取缺陷数据,满足生产要求。
实施时,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汽车的漆面车身缺陷,工作时至少包括汽车、流水线、隧道结构、检测光源、拍摄单元、控制柜等设备;其中,流水线用于将汽车移动至隧道结构内,隧道结构用于安装实现缺陷检测的各种部件,如检测光源、拍摄单元;检测光源为高亮液晶显示设备,光源用于将预设的多种光源效果投影至汽车车身,拍摄单元用于拍摄光源投影后的汽车车身;控制柜内部硬件构成汽车车身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的控制模块,软件部分为加载有预设缺陷识别算法的程序,该程序实现根据拍摄单元获取的图像进行数据处理,最终获得汽车车身全面的缺陷数据。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示的实施例,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用于车身表面缺陷检测,具体包括传送部2、控制部4、悬架部3和检测部;如图所示,由传送部2构成流水线,传送部2控制连接于控制部4,用于传送待检测工件,即汽车1。
定义传送部2的传送面为水平面、传送方向为前后方向,则传送部2传送方向的两侧为左右侧;图中,控制部4包括沿左右侧对称布设的两个控制柜4.1;悬架部3设置为悬设于两个控制柜4.1上方的一悬架,安装时,悬架的左右端分别连接于控制柜4.1,并且悬架与两个控制柜4.1构成龙门架结构;该龙门架结构的高度至少使得汽车1沿传送方向自由移动。
安装时,检测部安装在上述的龙门架结构上,当汽车1穿过龙门架结构中部,检测部对汽车1进行光源投影和图片拍摄,获得原始缺陷数据。
为便于原始缺陷数据的获得,如图2所示,检测部包括三个,分设于两个控制柜4.1相对的两个侧面及悬架靠近传送面的侧面上,并且任一检测部均包括控制连接于控制部4的检测光源5和拍摄单元6;检测光源5用于在控制部4的控制下,向穿行至龙门架结构内、并与之对应侧的待检测工件检测面发光投影;拍摄单元6用于在控制部4的控制下,拍摄穿行至龙门架结构内、并与之对应侧的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投影图像。当本实施例的系统应用时,当待检测工件经传送部2移动至龙门架结构内,控制柜4控制检测光源5和拍摄单元6启动工作,以便根据拍摄单元6获得的投影图像分析待检测工件表面缺陷。
如图所示,当待检测工件为汽车1,其进行表面缺陷的检测面主要为汽车的左右侧面和顶面;当待检测工件为其他工件时,其进行表面缺陷的检测面可以为工件的左右侧面或顶面,如图6所示;安装时,将检测部与待检测工件的检测面对应安装即可。
结合图3至图5所示,定义设置在控制柜4.1侧面的检测部为第一检测部、设置在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的检测部为第二检测部,则第一检测部还包括控制连接于控制柜4.1的第一驱动单元和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伸缩单元7,第二检测部还包括控制连接于控制部4的第二驱动单元和驱动连接于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二伸缩单元8;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控制柜4.1内部,第一伸缩单元7远离第一驱动单元的一端贯穿控制柜4.1侧面后固连于检测光源5,并且第一伸缩单元7的伸缩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一驱动单元启动,经第一伸缩单元7带动检测光源5向龙门架结构中部靠近或远离。如图3和图5所示,悬架内部设置有一方形空腔,第二驱动单元设置在方形空腔内,第二伸缩单元8远离第二驱动单元的一端贯穿悬架靠近传送面的侧面后固连于检测光源5,并且第二伸缩单元8的伸缩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驱动单元启动,经第二伸缩单元8带动检测光源5向传送面靠近或远离。对于不同的待检测工件,可以通过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带动检测光源5向检测面移动,达到在不同的光源效果下获得最好成像效果的目的。
进一步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检测光源5包括若干发光板,发光板在控制柜4.1侧面或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具体的,控制柜4.1侧面或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任意相邻两块发光板的安装间隙为2至3mm;实施例中发光板布设时,控制柜4.1侧面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的发光板包括四行两列,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的发光板包括两行四列。具体实施时,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若干第一电机,第一伸缩单元7包括若干第一伸缩杆,第一电机、第一伸缩杆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控制柜4.1侧面安装的发光板的数量相等,并且第一伸缩杆一端连接于与其对应的第一电机,另一端贯穿控制柜4.1侧面连接于与其对应的发光板;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电机,第二伸缩单元8包括若干第二伸缩杆,第二电机、第二伸缩杆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悬架侧面安装的发光板的数量相等,并且第二伸缩杆一端连接于与其对应的第二电机,另一端贯穿悬架靠近传送面的侧面连接于与其对应的发光板。通过将检测光源5设置为由多块发光板拼合构成,实现检测光源5相对车身侧面不平整部位距离的具体调整。
作为一可选的实施方式,悬架设置为开口朝向传送面的半开口结构,发光板通过第二伸缩杆与悬架远离传送面的侧面固定。
为了能够全面获取车身侧面缺陷检测数据,检测光源5检测时要全面覆盖对应的检测面;即,定义控制柜4.1侧面上的若干发光板形成一第一矩形发光面,悬架侧面上的若干发光板形成一第二矩形发光面;当待检测工件经传送部2移动至龙门架结构内,第一矩形发光面的顶端不低于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顶端、底端不高于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底端;当待检测工件经传送部2移动至龙门架结构内,第二矩形发光面的左端至少平齐于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左端、右端至少平齐于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右端。检测光源5的布设,充分保证检测面各位置的光照效果,保证拍摄单元6拍摄的图像质量。
可选的,拍摄单元6包括相机云台和安装在相机云台的相机,相机云台实现相机的多自由度旋转。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一检测部中的拍摄单元为第一拍摄单元、第二检测部中的拍摄单元为第二拍摄单元;第一拍摄单元包括若干第一相机云台和对应安装在第一相机云台上的第一相机,第一相机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控制柜4.1侧面安装的发光板的数量相等;第一相机与对应侧面上发光板一一对应安装,第一相机环设安装在第一矩形发光面侧边周圈,并且第一相机的拍摄方向朝向相对侧控制柜4.1;第二拍摄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相机云台和对应安装在第二相机云台上的第二相机,第二相机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悬架侧面安装的所述发光板的数量相等;第二相机与对应侧面上所述发光板一一对应安装,第二相机环设安装在第二矩形发光面侧边周圈,并且第二相机的拍摄方向朝向传送面。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由于控制柜4.1侧面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的发光板为四行两列,故第一拍摄单元分布在两列发光板相互远离的一侧;由于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的发光板为两行四列,故第而拍摄单元分布在两行发光板相互远离的一侧。
为了精准控制传送部2、检测光源5、拍摄单元6、第一伸缩单元7和第二伸缩单元8,控制柜4.1与检测部安装侧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显示操作面板,显示操作面板用于设定传送部2的传送速度、发光板的发光参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伸缩状态、第一相机云台和第二相机云台的旋转角度、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的拍摄周期。可选的,显示操作面板还可以收集所有缺陷的图像数据后通过控制柜4.1的软件程序运行,显示检测数据和生成的检测报告。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采用将检测光源5和拍摄单元6安装在龙门架结构的表面,通过将检测光源5设置为多块可调节远近距离的发光板、拍摄单元6设置为若干具有多个自由度的相机,供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方便快捷准确的调整以应对不同角度的缺陷检测需求;检测时,汽车1只需在龙门架结构中驶过,系统即可自动启动并识别缺陷,生成检测报告,不仅能定量检测缺陷,且检测高效、数据准确。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8)

1.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部、控制部、悬架部和检测部;
所述传送部控制连接于所述控制部,所述传送部用于传送待检测工件;
定义传送部的传送面为水平面、传送方向为前后方向,则所述传送部传送方向的两侧为左右侧;
所述控制部包括沿左右侧对称布设的两个控制柜;所述悬架部设置为悬设于两个所述控制柜上方的一悬架,所述悬架的左右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控制柜,并且所述悬架与两个所述控制柜构成龙门架结构;所述龙门架结构的高度至少使得所述待检测工件沿传送方向自由移动;
所述检测部包括三个,分设于两个所述控制柜相对的侧面及所述悬架靠近所述传送面的侧面上,并且任一所述检测部均包括控制连接于所述控制部的检测光源和拍摄单元;所述检测光源用于在所述控制部的控制下,向穿行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并与之对应侧的待检测工件检测面发光投影;所述拍摄单元用于在所述控制部的控制下,拍摄穿行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并与之对应侧的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投影图像;
当所述待检测工件经所述传送部移动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所述控制柜控制所述检测光源和拍摄单元启动工作,以便根据拍摄单元获得的投影图像分析所述待检测工件表面缺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设置在控制柜侧面的检测部为第一检测部、设置在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的检测部为第二检测部,则所述第一检测部还包括控制连接于所述控制柜的第一驱动单元和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伸缩单元,所述第二检测部还包括控制连接于所述控制部的第二驱动单元和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二伸缩单元;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控制柜内部,所述第一伸缩单元远离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一端贯穿所述控制柜侧面后固连于所述检测光源,并且所述第一伸缩单元的伸缩方向为左右方向;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启动,经所述第一伸缩单元带动所述检测光源向所述龙门架结构中部靠近或远离;
所述悬架内部设置有一方形空腔,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方形空腔内,所述第二伸缩单元远离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一端贯穿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的侧面后固连于所述检测光源,并且所述第二伸缩单元的伸缩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启动,经所述第二伸缩单元带动所述检测光源向所述传送面靠近或远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光源包括若干发光板,所述发光板在所述控制柜侧面或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若干第一电机,所述第一伸缩单元包括若干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电机、第一伸缩杆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所述控制柜侧面安装的所述发光板的数量相等,并且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机,另一端贯穿所述控制柜侧面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发光板;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电机,所述第二伸缩单元包括若干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电机、第二伸缩杆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所述悬架侧面安装的所述发光板的数量相等,并且所述第二伸缩杆一端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机,另一端贯穿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的侧面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发光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侧面上的若干所述发光板形成一第一矩形发光面,所述悬架侧面上的若干所述发光板形成一第二矩形发光面;
当所述待检测工件经所述传送部移动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所述第一矩形发光面的顶端不低于所述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顶端,所述第一矩形发光面的底端不高于所述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底端;
当所述待检测工件经所述传送部移动至所述龙门架结构内,所述第二矩形发光面的左端至少平齐于所述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左端,所述第一矩形发光面的右端至少平齐于所述待检测工件检测面的右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一检测部中的拍摄单元为第一拍摄单元、第二检测部中的拍摄单元为第二拍摄单元;
所述第一拍摄单元包括若干第一相机云台和对应安装在所述第一相机云台上的第一相机,所述第一相机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所述控制柜侧面安装的所述发光板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一相机与对应侧面上所述发光板一一对应安装,所述第一相机环设安装在所述第一矩形发光面侧边周圈,并且所述第一相机的拍摄方向朝向相对侧所述控制柜;
所述第二拍摄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相机云台和对应安装在所述第二相机云台上的第二相机,所述第二相机的数量与其对应的所述悬架侧面安装的所述发光板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相机与对应侧面上所述发光板一一对应安装,所述第二相机环设安装在所述第二矩形发光面侧边周圈,并且所述第二相机的拍摄方向朝向所述传送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侧面或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任意相邻两块发光板的安装间隙为2至3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侧面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的发光板包括四行两列,所述悬架靠近传送面侧面上呈矩形网格状阵列分布的发光板包括两行四列。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与所述检测部安装侧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显示操作面板,所述显示操作面板用于设定所述传送部的传送速度、所述发光板的发光参数、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伸缩状态、所述第一相机云台和第二相机云台的旋转角度、所述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的拍摄周期。
CN202223355082.0U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Active CN219104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5082.0U CN219104709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5082.0U CN219104709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4709U true CN219104709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55082.0U Active CN219104709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47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41598A (zh) * 2022-08-24 2022-12-30 深圳市二郎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外观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41598A (zh) * 2022-08-24 2022-12-30 深圳市二郎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外观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541598B (zh) * 2022-08-24 2024-05-14 深圳市二郎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外观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4810B (zh) 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缺陷检测的多相机标准机台
CN108225798B (zh) 基于边缘增强识别的轮胎滑移量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N219104709U (zh) 一种隧道式类镜面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
CN105403156B (zh) 三维测量设备及用于该三维测量设备的数据融合标定方法
CN209198809U (zh) 一种背光板aoi检测图像采集装置
CN110398849B (zh) 一种液晶显示屏光学检测系统
CN103499870A (zh) 一种高像素模组的自动调焦设备
CN217277925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外观检测装置
CN110987970A (zh) 物体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113418933B (zh) 用于检测大尺寸物体的飞拍视觉成像检测系统及方法
CN208239091U (zh) 一种用于hud光学检测的五轴光学平台
CN203385925U (zh) 一种高像素模组的自动调焦设备
CN107346641B (zh) 一种大型显示屏光电玻璃制造方法
CN107389699B (zh) 通孔检测装置
CN107369388B (zh) 一种多层led透明视频玻璃制造方法
CN206515575U (zh) 一种lcd自动光学检测设备
CN115541598B (zh) 汽车外观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160448B (zh) 一种精密电子冲压件视觉检测装备及检测方法
CN102818526A (zh) 一种管道检测装置
CN216391264U (zh) 一种摄像头影像效果全自动分析测试设备
CN202711653U (zh) 一种lcd显示屏的视觉检测系统
CN113834821A (zh) 一种塑胶手套的缺陷检测方法
CN210274273U (zh) 大视场角可移动摄像模组实拍平台
CN210007793U (zh) 应用于自动光学视觉检测设备的侧光源调整系统
CN114544655A (zh) 用于格架缺陷的自动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