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9081U -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9081U
CN219089081U CN202223321094.1U CN202223321094U CN219089081U CN 219089081 U CN219089081 U CN 219089081U CN 202223321094 U CN202223321094 U CN 202223321094U CN 219089081 U CN219089081 U CN 219089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clone
assembly
dust
spoiler
cup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2109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燕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2109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9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9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90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02A50/2351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M], e.g. carbon smoke microparticles, smog, aerosol particles, dust

Landscapes

  • Cycl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尘杯组件包括杯体(100)、旋风组件(200)和尘汽分离组件(300),旋风组件(200)设置在杯体(100)内,且旋风组件(200)与杯体(100)形成第一旋风腔(120);尘汽分离组件(300)设置在旋风组件(200)内,尘汽分离组件(300)与旋风组件(200)形成第二旋风腔(210),第二旋风腔(210)与第一旋风腔(120)连通;尘汽分离组件(300)相对于杯体(100)旋转。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可以避免主机内进水。

Description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尘器、洗地机等家用清洁设备已经越来越普及,功能也越来越多。
在相关技术中,清洁设备可以包括主机和集尘组件,主机上具有抽吸组件,抽吸组件产生的负压,以将地面上的灰尘等杂质收集至集尘组件内。
但是,地面上的水容易进入主机内,从而影响主机内电器件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可以避免主机内进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尘杯组件,包括杯体、旋风组件和尘汽分离组件,杯体具有进风口,旋风组件设置在杯体内,且旋风组件与杯体的内壁形成第一旋风腔,第一旋风腔与进风口连通;
尘汽分离组件设置在旋风组件内,尘汽分离组件与旋风组件之间形成第二旋风腔,第二旋风腔与第一旋风腔连通;
尘汽分离组件上具有出风口,尘汽分离组件相对于杯体旋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通过设置杯体、旋风组件和尘汽分离组件,在清洁设备的主机提供的抽吸力的作用下,流体在杯体的内侧壁和旋风组件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旋风腔内进行初步旋风分离,并收集初步旋风分离的重力较大的液体和颗粒等。尘汽分离组件相对于杯体旋转,在尘汽分离组件旋转的作用下,将进入尘汽分离组件与旋风组件之间的第二旋风腔内的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进行分离,通过第二旋风腔收集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流体中重量更轻的灰尘(或者更小颗粒的灰尘)和气体进入主机内,这样,进入主机内为干燥的气体。由此,以避免由于主机内进水,导致主机内的抽吸组件或电路板等电器件损坏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旋风组件包括第一回转件,第一回转件插设于杯体内,杯体的内侧壁与第一回转件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旋风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体中重量较大的液体(例如污水)和颗粒等与杯体内壁或第一回转件的外侧壁碰撞后沉降,落入第一旋风腔的下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旋风组件还包括第二回转件,第二回转件插设在第一回转件内,第二回转件的外侧壁与第一回转件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三旋风腔和收集腔;
收集腔位于第三旋风腔的下方,第三旋风腔与收集腔相互隔离;
第二回转件的内侧壁与尘汽分离组件之间形成第一旋风腔;
第一旋风腔、第三旋风腔和第二旋风腔依次连通。本申请的旋风组件通过第一回转件和插设于第一回转件内的第二回转件形成具有两级的旋风分离结构。这样,旋风组件分离流体的效果较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尘汽分离组件包括支撑筒和扰流器,支撑筒设置在第一回转件内,扰流器设置在支撑筒内,且扰流器相对于支撑筒旋转。通过支撑筒支撑扰流器,扰流器相对于支撑筒旋转,以使水汽、灰尘和颗粒等落入第二旋风腔的下部,通过第二旋风腔收集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尘汽分离组件还包括旋转轴和风叶轮,风叶轮位于支撑筒内,风叶轮和扰流器插设在旋转轴上,风叶轮位于出风口和扰流器之间;
旋转轴与支撑筒转动连接,以使风叶轮和扰流器同轴旋转。风叶轮作为动力件,在清洁设置抽吸力作用下,风叶轮旋转,从而通过旋转轴带动扰流器旋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第一回转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和过滤部,第一支撑部朝向出风口,且第二回转件的上部与第一支撑部的上部之间密封;
第三旋风腔与第一旋风腔通过过滤部连通。通过第一支撑部以稳固支撑过滤部,且过滤部还可以对流体进行过滤,并将过滤后的流体引导至第三旋风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第一回转件还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至少部分呈锥形,第二支撑部与过滤部同轴设置,且过滤部位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第二回转件与第二支撑部连接。第二支撑部的大径端可以与过滤部套接。第二支撑部的小径端背离过滤部。也就是说,第一回转件在第一旋风腔的下部外径减小,由此,有利于增加第一旋风腔的空间,以使第一旋风腔能存储更多的流体中重量较大的液体和颗粒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第二回转件包括锥形旋风部和多个导流叶片,各导流叶片绕设在锥形旋风部的大径端的周侧;
相邻两个导流叶片之间形成进风风道,进风风道与尘汽分离组件相切,第三旋风腔和第二旋风腔通过进风风道连通。通过导流叶片对流体进行引导,从而使流体经相邻两个导流叶片之间的进风风道沿切向进入第二旋风腔内,从而避免进入第二旋风腔内的流体与第二旋风腔内旋转的流体之间的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锥形旋风部的外侧壁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支撑部的内侧壁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
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共同分隔锥形旋风部和第二支撑部,以使形成第三旋风腔和收集腔。由此,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将第二回转件固定在第一回转件内,且将第二回转件的外侧壁与第一回转件的内侧壁之间分隔为第三旋风腔和收集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为环形插槽,另一者位于环形插槽相匹配的环形插块。这样,将第二回转件插入第一回转件内的操作较为方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锥形旋风部的小径端具有连通孔,收集腔与第二旋风腔通过连通孔连通。这样,第二旋风腔内收集的灰尘或水经连通孔进入收集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第一旋风腔内具有液位检测件,液位检测件用于检测第一旋风腔内的液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扰流器呈碗状,扰流器的碗口朝向出风口,扰流器的侧面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进风孔,第一进风孔由扰流器的碗底朝向扰流器的碗口延伸。从而使扰流器的侧面呈栅格状。第一进风孔由扰流器的碗底朝向扰流器的碗口延伸。流体中的细小颗粒或细小水滴碰到高速旋转的扰流器的侧面,被遮挡凝聚下沉,从而通过第二旋风腔收集。流体中重量更轻的灰尘(或者更小颗粒的灰尘)经第一进风孔进入过滤件进行过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各第一进风孔均倾斜设置,且各第一进风孔的倾斜方向一致。由此,以使各第一进风孔呈螺旋上升状,以便通过清洁设备提供的抽吸力向扰流器提供驱动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扰流器的碗底具有多个第二进风孔,各第二进风孔绕扰流器的旋转轴线间隔设置。由此,流体中重量更轻的灰尘(或者更小颗粒的灰尘)经第二进风孔进入过滤件进行过滤,增加扰流器的进风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各第二进风孔均倾斜设置,且各第二进风孔的倾斜方向一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扰流器的呈锥状,扰流器的大径端朝向出风口。扰流器的锥度越大,扰流器获得的驱动力也越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风叶轮具有多个螺旋叶片,第一进风孔的倾斜方向与螺旋叶片的螺旋方向一致。以增加扰流器和风叶轮的旋转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支撑筒内具有至少一个导风板,导风板由扰流器延伸至风叶轮。通过导风板对扰流器分离的流体中的气体进行导向,以使气体顺畅的经风叶轮进入过滤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导风板绕旋转轴的周侧呈螺旋状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风叶轮具有多个螺旋叶片,螺旋叶片的螺旋方向与螺旋叶片的转动方向相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还包括过滤件,尘汽分离组件还包括支撑座,出风口位于支撑座上,支撑座盖设在支撑筒上,且风叶轮位于支撑座与扰流器之间,过滤件盖设在支撑座背离风叶轮的表面。由此,通过支撑座为过滤件提供安装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支撑筒的外侧壁和第一回转件的外侧壁中的一者上具有安装槽,密封件嵌设在安装槽内,以封闭支撑筒与第一回转件之间的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尘杯组件,杯体包括本体和杯盖,本体呈管状,杯盖与本体的底端连接,且杯盖相对于本体开闭,以打开或封闭第一旋风腔和收集腔;
旋风组件位于本体内,且封闭本体的顶端;
尘汽分离组件位于本体的上部。由此,便于倾倒第一旋风腔和第二旋风腔内收集的污水和颗粒等杂质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的尘杯组件,尘杯组件与设备本体连接。
本申请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申请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面的剖视图;
图4为图1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第二回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尘汽分离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尘汽分离组件的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尘汽分离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主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支撑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支撑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杯体;110-进风口;120-第一旋风腔;130-本体;131-按钮;140-杯盖;
200-旋风组件;210-第二旋风腔;220-第一回转件;221-第一支撑部;222-过滤部;223-第二支撑部;2231-第二连接部;224-液位检测件;230-第二回转件;231-锥形旋风部;2311-第一连接部;2312-连通孔;232-导流叶片;233-进风风道;240-第三旋风腔;250-收集腔;
300-尘汽分离组件;310-出风口;320-支撑筒;321-导风板;322-安装槽;323-筒边缘;324-支撑柱;325-轴承;330-扰流器;331-第一进风孔;332-第二进风孔;340-旋转轴;350-风叶轮;351-螺旋叶片;3511-凹面;360-支撑座;
400-过滤件;
50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相关技术中,清洁设备可以包括主机和集尘组件,主机上具有抽吸组件,抽吸组件可以为电机,主机和集尘组件连通,主机上具有风道和出风口,电机可以产生的负压,以使地面上的灰尘等杂质经风道收集至集尘组件内,集尘组件过滤后的气体经出风口主机排出。
集尘组件可以包括过滤件和尘杯。尘杯内具有锥形腔体,其中,集尘组件采用气旋分离原理,让灰尘与空气在锥形腔体内高速旋转,利用形成的离心力将密度较大的灰尘甩到尘杯的腔壁上,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收集到尘杯的底部。对于密度较小的灰尘随气流排出尘杯,造成二次污染。为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可以设置过滤件,其中,过滤件可以为过滤网、过滤海帕、过滤棉等,过滤件的孔径越小拦截灰尘的效果越好。
但是,地面上除了灰尘、颗粒等杂质外,还会有液态类的污渍。其中,液态类的污渍可以为水渍、牛奶或果汁等。其中,水渍可以为倾倒或误洒在地面上的水渍,也可以为清洁设备进行湿拖时产生的污水。以下将液态类的污渍统称为污水。上述污水也会通过风道进入集尘组件内,且经集尘组件进入主机内,从而影响主机内电器件的性能。也就是说,污水可以导致主机内的抽吸组件或电路板等电器件损坏无法正常使用。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尘杯组件通过设置杯体、旋风组件和尘汽分离组件,在清洁设备的主机提供的抽吸力的作用下,流体在杯体的内侧壁和旋风组件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旋风腔内进行初步旋风分离,并收集初步旋风分离的重力较大的液体和颗粒等。尘汽分离组件相对于杯体旋转,在尘汽分离组件旋转的作用下,将进入尘汽分离组件与旋风组件之间的第二旋风腔内的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进行分离,通过第二旋风腔收集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流体中重量更轻的灰尘(或者更小颗粒的灰尘)和气体经过滤件的过滤从而进入主机内,这样,进入主机内为干燥的气体,且能减小过滤件的更换或清理频次。由此,以避免由于主机内进水,导致主机内的抽吸组件或电路板等电器件损坏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剖面的剖视图;图4为图1的爆炸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4示出了尘杯组件中各部件的简略示意图,尘杯组件中其余部件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图1至图4的例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应用于清洁设备。其中,清洁设备可以包括主机,主机内设置抽吸组件,抽吸组件用于向尘杯组件提供抽吸力。清洁设备可以是吸尘器、拖地机等家用清洁装置等。在清洁待清洁表面(例如地面)时,流体(清洁待清洁表面上的气体、水渍、灰尘和颗粒等杂质的混合物的统称)经清洁设备的吸口进入尘杯组件。
在本申请中,尘杯组件包括杯体100、旋风组件200、尘汽分离组件300和过滤件400,杯体100具有进风口110,旋风组件200设置在杯体100内,且旋风组件200与杯体100的内壁形成第一旋风腔120,第一旋风腔120与进风口110连通。
尘汽分离组件300设置在旋风组件200内,尘汽分离组件300与旋风组件200之间形成第二旋风腔210,第二旋风腔210与第一旋风腔120连通。
尘汽分离组件300上具有出风口310,过滤件400盖设在出风口310上,尘汽分离组件300相对于杯体100旋转。其中,过滤件400可以为过滤棉,或者为过滤海帕。
具体的,杯体100可以呈圆筒状,进风口110可以位于杯体100的侧壁,以使流体经杯体100侧面切向进入杯体100内。由于杯体100内设置有旋风组件200,进入杯体100内的流体绕杯体100的内侧壁和旋风组件200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旋风腔120内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体中重量较大的液体和颗粒等落入第一旋风腔120的下部,通过第一旋风腔120收集重力较大的液体和颗粒等。第一旋风腔120也可以称为大颗粒和污水的沉降区。
流体中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进入尘汽分离组件300与旋风组件200之间形成的第二旋风腔210,通过第二旋风腔210内的尘汽分离组件300旋转,水汽、灰尘和颗粒等落入第二旋风腔210的下部,通过第二旋风腔210收集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第二旋风腔210也可以称为小颗粒的沉降区。流体中重量更轻的灰尘(或者更小颗粒的灰尘)和气体经过滤件400的过滤从而进入主机内,通过主机排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通过设置杯体100、旋风组件200和尘汽分离组件300,旋风组件200设置在杯体100内,尘汽分离组件300位于旋风组件200内。在清洁设备的主机提供的抽吸力的作用下,流体在杯体100的内侧壁和旋风组件200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旋风腔120内进行初步旋风分离,并收集初步旋风分离的重力较大的液体和颗粒等。尘汽分离组件300相对于杯体100旋转,在尘汽分离组件300旋转的作用下,将进入尘汽分离组件300与旋风组件200之间的第二旋风腔210内的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进行分离,通过第二旋风腔210收集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流体中重量更轻的灰尘(或者更小颗粒的灰尘)和气体经过滤件400的过滤从而进入主机内,这样,进入主机内为干燥的气体,且能减小过滤件400的更换或清理频次。由此,以避免由于主机内进水,导致主机内的抽吸组件或电路板等电器件损坏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下面,对于旋风组件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请继续参见图2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旋风组件200包括第一回转件220,第一回转件220插设于杯体100内,杯体100的内侧壁与第一回转件220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旋风腔120。
杯体100的底部可以封闭,第一回转件220的上部和杯体100的上部之间可以通过密封圈密封,或者第一回转件220的上部和杯体100的上部连接。由此,以使第一回转件220的外侧壁和杯体10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封闭的第一旋风腔120。流体经进风口110进入第一旋风腔120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体中重量较大的液体(例如污水)和颗粒等与杯体100内壁或第一回转件220的外侧壁碰撞后沉降,落入第一旋风腔120的下部。
在具体实现时,第一回转件220的回转轴线可以与杯体100的轴线重合。
在一实施例中,旋风组件200还包括第二回转件230,第二回转件230插设在第一回转件220内,第二回转件230的外侧壁与第一回转件22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三旋风腔240和收集腔250,收集腔250位于第三旋风腔240的下方,第三旋风腔240与收集腔250相互隔离。
第二回转件230的内侧壁与尘汽分离组件300之间形成第一旋风腔120;第一旋风腔120、第三旋风腔240和第二旋风腔210依次连通。
在本申请中,第二回转件230的上部与第一回转件220的上部之间可以通过密封圈密封,或者第二回转件230的上部与第一回转件220的上部连接。由此,以使第二回转件230的外侧壁与第一回转件22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封闭第三旋风腔240。进入第三旋风腔240内的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二次分离,液体和颗粒等与第一回转件220的内侧壁或第二回转件230的外侧壁碰撞后沉降,落入第三旋风腔240的下部。
换而言之,本申请的旋风组件200通过第一回转件220和插设于第一回转件220内的第二回转件230形成具有两级的旋风分离结构。这样,旋风组件200分离流体的效果较好。
其中,由于第三旋风腔240与尘汽分离组件300的距离较近,第三旋风腔240沉降的液体和颗粒等杂质较少。
下面,对于第一回转件220和第二回转件230的结构进行说明。
请继续参见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第一回转件22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21和过滤部222,第一支撑部221朝向出风口310,且第二回转件230的上部与第一支撑部221的上部之间密封。
第三旋风腔240与第一旋风腔120通过过滤部222连通。
具体的,第一支撑部221的上部和杯体100的上部之间可以通过密封圈密封,或者第一支撑部221的上部和杯体100的上部连接。过滤部222可以为金属过滤网。第一支撑部221套接在金属过滤网上,通过第一支撑部221以稳固支撑金属过滤网,金属过滤网还可以对流体进行过滤,并将过滤后的流体引导至第三旋风腔240。
此外,第一回转件220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部223,第二支撑部223至少部分呈锥形,第二支撑部223与过滤部222同轴设置,且过滤部222位于第一支撑部221和第二支撑部223之间,第二回转件230与第二支撑部223连接。
在本申请中,第二支撑部223的大径端可以与过滤部222套接。第二支撑部223的小径端背离过滤部222。也就是说,第一回转件220在第一旋风腔120的下部外径减小,由此,有利于增加第一旋风腔120的空间,以使第一旋风腔120能存储更多的流体中重量较大的液体和颗粒等。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第二回转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回转件230可以包括锥形旋风部231和多个导流叶片232,各导流叶片232绕设在锥形旋风部231的大径端的周侧。
相邻两个导流叶片232之间形成进风风道233,进风风道233与尘汽分离组件300相切,第三旋风腔240和第二旋风腔210通过进风风道233连通。
在本申请中,导流叶片232可以呈弧形,换而言之,导流叶片232为弧形的导流板,导流叶片232部分延伸至第二旋风腔210内,以与第二旋风腔210内的尘汽分离组件300相切。通过导流叶片232对流体进行引导,从而使流体经相邻两个导流叶片232之间的进风风道233沿切向进入第二旋风腔210内,从而避免进入第二旋风腔210内的流体与第二旋风腔210内旋转的流体之间的干扰。
其中,导流叶片232下部设置锥形旋风部231,利用离心力,以使流体中的灰尘或水沿锥形旋风部231的外侧壁收集至第三旋风腔240的下部。
图6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参见图3、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中,锥形旋风部231的外侧壁具有第一连接部2311,第二支撑部223的内侧壁具有第二连接部2231,第一连接部2311与第二连接部2231连接。
第一连接部2311与第二连接部2231共同分隔锥形旋风部231和第二支撑部223,以使形成第三旋风腔240和收集腔250。由此,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2311和第二连接部2231,以将第二回转件230固定在第一回转件220内,且将第二回转件230的外侧壁与第一回转件220的内侧壁之间分隔为第三旋风腔240和收集腔25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11和第二连接部2231中的一者为环形插槽,另一者位于环形插槽相匹配的环形插块。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环形插块可以位于锥形旋风部231的外侧壁,也就是说,第二回转件230的外侧壁设置环形插块。相应的,环形插槽位于第二支撑部223的内侧壁,即第一回转件220的内侧壁设置环形插槽,将第二回转件230插入第一回转件220内,环形插槽插在环形插槽,操作较为方便。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环形插块可以位于第二支撑部223的内侧壁,相应的,环形插槽位于锥形旋风部231的外侧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2311和第二连接部2231中的一者可以为密封圈。由于锥形旋风部231和第二支撑部223均具有锥形的部分。将密封圈设置在锥形旋风部231的外侧壁,将第二回转件230插入第一回转件220内的过程中,锥形旋风部231和第二支撑部223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直至密封圈与第二支撑部223的内侧壁抵接,即可实现将第二回转件230固定在第一回转件220内,且将第二回转件230的外侧壁与第一回转件220的内侧壁之间分隔为第三旋风腔240和收集腔250。或者,也可以将密封圈设置在第二支撑部223的内侧壁,其连接第二回转件230和第一回转件220的方式以及效果与密封圈设置在锥形旋风部231的外侧壁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锥形旋风部231的小径端具有连通孔2312,收集腔250与第二旋风腔210通过连通孔2312连通。这样,第二旋风腔210内收集的灰尘或水经连通孔2312进入收集腔250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第一旋风腔120内具有液位检测件224,液位检测件224用于检测第一旋风腔120内的液位。其中,液位检测件224可以位于第一回转件220的外侧壁,或者液位检测件224位于杯体100的内侧壁。
液位检测件224可以为液位传感器。在一实施例中,液位检测件224和清洁设备的抽吸组件均与清洁设备的控制器电连接,当第一旋风腔120内的液位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液位时,控制器控制清洁设备的抽吸组件停止工作。由此,可以提醒用户及时倾倒第一旋风腔120内的污水和颗粒等杂质,避免第一旋风腔120内的水溢出至尘汽分离组件300内,或者经第一旋风腔120内的水和过滤件400溢出至清洁设备的主机内。
在另一实施例中,清洁设备上也可以设置报警组件,控制器与报警组件电连接,当第一旋风腔120内的液位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液位时,控制器控制报警组件发出报警。其中,报警可以为语音报警和指示灯报警中的至少一者。
下面,对于尘汽分离组件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尘汽分离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尘汽分离组件的爆炸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尘汽分离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主视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支撑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中支撑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3、图7至图12所示,在本申请中,尘汽分离组件300包括支撑筒320和扰流器330,支撑筒320设置在第一回转件220内,扰流器330设置在支撑筒320内,且扰流器330相对于支撑筒320旋转。通过支撑筒320支撑扰流器330,扰流器330相对于支撑筒320旋转,以使水汽、灰尘和颗粒等落入第二旋风腔210的下部,通过第二旋风腔210收集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
其中,支撑筒320可以具有筒边缘323,筒边缘323可以与第一支撑部221的内侧壁之间密封,锥形旋风部231的顶部可以与筒边缘323朝向锥形旋风部231的顶部的表面抵接,从而封闭第三旋风腔240的上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器330呈碗状,扰流器330的碗口朝向出风口310,扰流器330的侧面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进风孔331,从而使扰流器330的侧面呈栅格状。第一进风孔331由扰流器330的碗底朝向扰流器330的碗口延伸。流体中的细小颗粒或细小水滴碰到高速旋转的扰流器330的侧面,被遮挡凝聚下沉,从而通过第二旋风腔210收集。流体中重量更轻的灰尘(或者更小颗粒的灰尘)经第一进风孔331进入过滤件400进行过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第一进风孔331可以为直孔。即第一进风孔331与扰流器330回转中心位于同一平面内。此时,清洁设备提供的抽吸力对扰流器330没有驱动力。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第一进风孔331均倾斜设置,且各第一进风孔331的倾斜方向一致。由此,以使各第一进风孔331呈螺旋上升状。示例性的,各第一进风孔331顺时针倾斜,清洁设备提供的抽吸力经第一进风孔331进入扰流器330内时,对扰流器330施加顺时针的驱动力。各第一进风孔331逆时针倾斜,清洁设备提供的抽吸力经第一进风孔331进入扰流器330内时,对扰流器330施加逆时针的驱动力。第一进风孔331的长度越长,清洁设备提供的抽吸力作用在单个第一进风孔331侧面的面积越大,扰流器330获得的驱动力越大,同时第一进风孔331的数量越多,扰流器330获得的驱动力也越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器330的碗底具有多个第二进风孔332,各第二进风孔332绕扰流器330的旋转轴340线间隔设置。由此,流体中重量更轻的灰尘(或者更小颗粒的灰尘)经第二进风孔332进入过滤件400进行过滤,增加扰流器330的进风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各第二进风孔332也可以为直孔。
为了调节扰流器330获得的驱动力。各第二进风孔332均倾斜设置,且各第二进风孔332的倾斜方向一致。第二进风孔332的效果与上述第一进风孔331的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其中,扰流器330需要较大的驱动力时,第二进风孔332的倾斜方向可以与第一进风孔331的倾斜方向一致。若需减小扰流器330的驱动力时,第二进风孔332的倾斜方向可以与第一进风孔331的倾斜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器330的呈锥状,扰流器330的大径端朝向出风口310。扰流器330的锥度越大,扰流器330获得的驱动力也越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尘汽分离组件300还包括旋转轴340和风叶轮350,风叶轮350位于支撑筒320内,风叶轮350和扰流器330插设在旋转轴340上,风叶轮350位于出风口310和扰流器330之间。
旋转轴340与支撑筒320转动连接,以使风叶轮350和扰流器330同轴旋转。
其中,支撑筒320内可以具有支撑柱324,旋转轴340可以插设在支撑柱324上,风叶轮350插设并固接在位于支撑柱324上部的旋转轴340上,扰流器330插设并固接在位于支撑柱324上部的旋转轴340上。支撑筒320与支撑柱324之间可以设置至少一个轴承325,这样,可以使风叶轮350、扰流器330和旋转轴340相对于支撑筒320顺畅的旋转。
在本申请中,风叶轮350作为动力件,在清洁设置抽吸力作用下,风叶轮350旋转,从而通过旋转轴340带动扰流器330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叶轮350具有多个螺旋叶片351。其中,螺旋叶片351的形状可以为弧形螺旋,也可以为直线螺旋。螺旋叶片351的数量可以为单数,也可以为双数。
如图8所示,螺旋叶片351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经扰流器330分离后的气体,进入螺旋叶片351的凹面3511,气体驱动螺旋叶片351的凹面3511转动,以使风叶轮350逆时针旋转。螺旋叶片351的螺旋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经扰流器330分离后的气体,进入螺旋叶片351的凹面3511,气体驱动螺旋叶片351的凹面3511转动,以使风叶轮350顺时针旋转。也就是说,螺旋叶片351的螺旋方向与风叶轮350的转动方向相反。
在本申请中,第一进风孔331的倾斜方向可以与螺旋叶片351的螺旋方向一致,以增加扰流器330和风叶轮350的旋转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筒320内具有至少一个导风板321,导风板321由扰流器330延伸至风叶轮350。通过导风板321对扰流器330分离的流体中的气体进行导向,以使气体顺畅的经风叶轮350进入过滤件40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板321的延伸方向与风叶轮350的旋转轴向一致。也就是说,导风板321为直的导向筋。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板321绕旋转轴340的周侧呈螺旋状设置。具体的,导风板321设置在支撑筒320的内侧壁与支撑柱324的外侧壁之间。其中,导风板321的螺旋方向与螺旋叶片351的倾斜方向相反,经扰流器330分离后的气体,经导风板321的导向进入螺旋叶片351的凹面3511,气体驱动螺旋叶片351的凹面3511转动。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尘汽分离组件300还包括支撑座360,出风口310位于支撑座360上,支撑座360盖设在支撑筒320上,且风叶轮350位于支撑座360与扰流器330之间,过滤件400盖设在支撑座360背离风叶轮350的表面。由此,通过支撑座360为过滤件400提供安装空间。
在具体实现时,支撑座360与支撑筒320可以通过卡接、螺钉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连接。示例性的,支撑座360上具有至少一个连接孔,相应的,支撑筒320上也具有至少一个连接孔,螺钉穿过支撑座360上的连接孔与支撑筒320上的连接孔连接,以将支撑座360可拆卸的固定在支撑筒32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还包括密封件500,支撑筒320的外侧壁和第一回转件220的外侧壁中的一者上具有安装槽322,密封件500嵌设在安装槽322内,以封闭支撑筒320与第一回转件220之间的间隙。
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所示,为了便于倾倒第一旋风腔120和收集腔250内收集的污水和颗粒等杂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杯体100包括本体130和杯盖140,本体130呈管状,杯盖140与本体130的底端连接,且杯盖140相对于本体130开闭,以打开或封闭本体130的底端,也就是说,打开或封闭第一旋风腔120和收集腔250。从而倾倒第一旋风腔120和收集腔250内收集的污水和颗粒等杂质。
旋风组件200位于本体130内,且封闭本体130的顶端;尘汽分离组件300位于本体130的上部。
具体的,本体130的外侧壁可以具有按钮131,按钮131与杯盖140通过驱动结构连接,通过按压按钮131,通过驱动结构控制杯盖140打开。通过向杯盖140施力,以使杯盖140与驱动结构卡接,由此,以关闭按钮131。其中,驱动结构的结构与电水壶中控制壶盖打开和关闭的结构相似,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本体130和杯盖14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开制作,本实施例在此不加以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尘杯组件与设备本体连接。
其中,尘杯组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设备本体可以包括地刷结构和主机,尘杯组件可以设置在地刷结构和尘杯组件中的一者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通过设置尘杯组件,尘杯组件通过设置杯体100、旋风组件200和尘汽分离组件300,旋风组件200设置在杯体100内,尘汽分离组件300位于旋风组件200内。在清洁设备的主机提供的抽吸力的作用下,流体在杯体100的内侧壁和旋风组件200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旋风腔120内进行初步旋风分离,并收集初步旋风分离的重力较大的液体和颗粒等。尘汽分离组件300相对于杯体100旋转,在尘汽分离组件300旋转的作用下,将进入尘汽分离组件300与旋风组件200之间的第二旋风腔210内的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进行分离,通过第二旋风腔210收集重量较轻的水汽、灰尘和颗粒等,流体中重量更轻的灰尘(或者更小颗粒的灰尘)和气体经过滤件400的过滤从而进入主机内,这样,进入主机内为干燥的气体,且能减小过滤件400的更换或清理频次。由此,以避免由于主机内进水,导致主机内的抽吸组件或电路板等电器件损坏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100)、旋风组件(200)和尘汽分离组件(300),所述杯体(100)具有进风口(110),所述旋风组件(200)设置在所述杯体(100)内,且所述旋风组件(200)与所述杯体(100)的内壁形成第一旋风腔(120),所述第一旋风腔(120)与所述进风口(110)连通;
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设置在所述旋风组件(200)内,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与所述旋风组件(200)之间形成第二旋风腔(210),所述第二旋风腔(210)与所述第一旋风腔(120)连通;
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上具有出风口(310),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相对于所述杯体(100)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组件(200)包括第一回转件(220),所述第一回转件(220)插设于所述杯体(100)内,所述杯体(100)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回转件(220)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旋风腔(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组件(200)还包括第二回转件(230),所述第二回转件(230)插设在所述第一回转件(220)内,所述第二回转件(230)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回转件(22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三旋风腔(240)和收集腔(250);
所述收集腔(250)位于所述第三旋风腔(240)的下方,所述第三旋风腔(240)与所述收集腔(250)相互隔离;
所述第二回转件(230)的内侧壁与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旋风腔(120);
所述第一旋风腔(120)、所述第三旋风腔(240)和所述第二旋风腔(210)依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包括支撑筒(320)和扰流器(330),所述支撑筒(320)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转件(220)内,所述扰流器(330)设置在所述支撑筒(320)内,且所述扰流器(330)相对于所述支撑筒(320)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还包括旋转轴(340)和风叶轮(350),所述风叶轮(350)位于所述支撑筒(320)内,所述风叶轮(350)和所述扰流器(330)插设在所述旋转轴(340)上,所述风叶轮(350)位于所述出风口(310)和所述扰流器(330)之间;
所述旋转轴(340)与所述支撑筒(320)转动连接,以使所述风叶轮(350)和所述扰流器(330)同轴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转件(22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21)和过滤部(222),所述第一支撑部(221)朝向所述出风口(310),且所述第二回转件(230)的上部与第一支撑部(221)的上部之间密封;
所述第三旋风腔(240)与所述第一旋风腔(120)通过所述过滤部(222)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转件(220)还包括第二支撑部(223),所述第二支撑部(223)至少部分呈锥形,所述第二支撑部(223)与所述过滤部(222)同轴设置,且所述过滤部(2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2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3)之间,所述第二回转件(230)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2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转件(230)包括锥形旋风部(231)和多个导流叶片(232),各所述导流叶片(232)绕设在所述锥形旋风部(231)的大径端的周侧;
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叶片(232)之间形成进风风道(233),所述进风风道(233)与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相切,所述第三旋风腔(240)和所述第二旋风腔(210)通过所述进风风道(233)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旋风部(231)的外侧壁具有第一连接部(2311),所述第二支撑部(223)的内侧壁具有第二连接部(2231),所述第一连接部(23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31)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23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31)共同分隔所述锥形旋风部(23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3),以使形成所述第三旋风腔(240)和所述收集腔(25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3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31)中的一者为环形插槽,另一者位于所述环形插槽相匹配的环形插块。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旋风部(231)的小径端具有连通孔(2312),所述收集腔(250)与所述第二旋风腔(210)通过所述连通孔(2312)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风腔(120)内具有液位检测件(224),所述液位检测件(224)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旋风腔(120)内的液位。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器(330)呈碗状,所述扰流器(330)的碗口朝向所述出风口(310),所述扰流器(330)的侧面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进风孔(331),所述第一进风孔(331)由所述扰流器(330)的碗底朝向所述扰流器(330)的碗口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各第一进风孔(331)均倾斜设置,且各所述第一进风孔(331)的倾斜方向一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器(330)的碗底具有多个第二进风孔(332),各所述第二进风孔(332)绕所述扰流器(330)的旋转轴(340)线间隔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各第二进风孔(332)均倾斜设置,且各所述第二进风孔(332)的倾斜方向一致。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器(330)的呈锥状,所述扰流器(330)的大径端朝向所述出风口(310)。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轮(350)具有多个螺旋叶片(351),所述第一进风孔(331)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螺旋叶片(351)的螺旋方向一致。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320)内具有至少一个导风板(321),所述导风板(321)由所述扰流器(330)延伸至所述风叶轮(350)。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321)绕所述旋转轴(340)的周侧呈螺旋状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轮(350)具有多个螺旋叶片(351),所述螺旋叶片(351)的螺旋方向与所述螺旋叶片(351)的转动方向相反。
2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件(400),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还包括支撑座(360),所述出风口(310)位于所述支撑座(360)上,所述支撑座(360)盖设在所述支撑筒(320)上,且所述风叶轮(350)位于所述支撑座(360)与所述扰流器(330)之间,所述过滤件(400)盖设在所述支撑座(360)背离所述风叶轮(350)的表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500),所述支撑筒(320)的外侧壁和所述第一回转件(220)的外侧壁中的一者上具有安装槽(322),所述密封件(500)嵌设在所述安装槽(322)内,以封闭所述支撑筒(320)与所述第一回转件(220)之间的间隙。
24.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00)包括本体(130)和杯盖(140),所述本体(130)呈管状,所述杯盖(140)与所述本体(130)的底端连接,且所述杯盖(140)相对于所述本体(130)开闭,以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一旋风腔(120)和所述收集腔(250);
所述旋风组件(200)位于所述本体(130)内,且封闭所述本体(130)的顶端;
所述尘汽分离组件(300)位于所述本体(130)的上部。
25.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和权利要求1至24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
CN202223321094.1U 2022-12-09 2022-12-09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Active CN219089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1094.1U CN219089081U (zh) 2022-12-09 2022-12-09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1094.1U CN219089081U (zh) 2022-12-09 2022-12-09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9081U true CN219089081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4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21094.1U Active CN219089081U (zh) 2022-12-09 2022-12-09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90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83554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485708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390608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RU2328961C1 (ru) Пылесос (варианты)
KR100767122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US7563296B2 (en) Pervasive dedusting device for a vacuum cleaner
KR100611026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멀티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594194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377015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RU2276962C1 (ru) Фильт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ылесоса
KR101759849B1 (ko) 집진 장치 및 전기 청소기
KR102516499B1 (ko)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진공 청소기
KR20040100720A (ko) 진공청소기의 이중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CN108814421B (zh) 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CN219089081U (zh)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CN118161085A (zh)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CN214510997U (zh)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和吸尘器
CN219089080U (zh)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CN209915869U (zh) 一种集尘装置及吸尘器
CN112773247A (zh)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和吸尘器
JP6491779B2 (ja) 集塵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WO2020206990A1 (zh) 一种集尘装置及吸尘器
JP6367509B2 (ja) 集塵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CN116327030A (zh) 尘杯组件及清洁设备
KR100420169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