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6266U -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6266U
CN219086266U CN202223296740.3U CN202223296740U CN219086266U CN 219086266 U CN219086266 U CN 219086266U CN 202223296740 U CN202223296740 U CN 202223296740U CN 219086266 U CN219086266 U CN 219086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main body
probe
probes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674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慧宇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feng Test &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uafeng Test &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uafeng Test &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uafeng Test &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9674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6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6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6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连接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沿第二方向成排交替设置在主体部上;其中,同轴线缆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同轴线缆沿第二方向排列,多个同轴线缆的线芯伸出形成第一连接端分别与多个第一探针连接,多个同轴线缆的外导体层形成的第二连接端分别与多个第一连接部连接,多个第二连接部由主体部向外伸出分别与多个第二探针连接。由此,通过使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接触的位置沿第二方向延伸,使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探针、第二探针接触的位置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便沿第二方向进行批量的焊接。

Description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测试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测试机内,常包括一些高速的数字资源板卡,当高速资源板卡与pogoblock(探针块)较远,并且pogo block需要在用户界面浮动时,就必然需要用高速的线缆与pogo block上设置的pogo pin(弹簧针)进行信号的连接。
当线缆采用同轴线缆时,因同轴线缆包括线芯、介质层、外导体层和绝缘护套。其中,线芯作为信号路径用于传输信号,介质层用于控制特性阻抗,而外导体层呈编织网状包裹在介质层的外周面上,作为参考路径或返回路径,相当于信号地。上述的线缆与pogoblock中的pogo pin的末端连接时,通常采用将线芯与Pogo pin的套管末端焊接,并将外导体层剖开并捋成一缕毛刺线组,再将该毛刺线组与另一个邻近的Pogo pin的套管末端焊接的方式,从而将信号路径由线缆中的线芯传递到pogo pin上,同时将返回路径从线缆中的外导体层传递到对应的pogo pin上。由于pogo block上设置的pogo pin为阵列设置的多个,因此需要较长的加工时间将大量的线缆与pogo pin进行焊接。因此,亟需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可以在对线缆与探针块进行连接时,可以实现批量焊接,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以上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可以在对线缆与探针块进行连接时,可以实现批量焊接,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线缆连接结构,包括:探针块,所述探针块上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探针与第二探针,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第二探针沿第二方向成排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多个同轴线缆,所述同轴线缆包括线芯,所述线芯的外侧包裹有介质层,所述介质层外侧包裹有外导体层,所述外导体层外侧包裹有绝缘护套,所述线芯与所述外导体层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线芯由所述介质层的端部伸出形成第一连接端,所述外导体层由所述绝缘护套的端部伸出,并在所述介质层外周面形成第二连接端;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成排交替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其中,所述同轴线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同轴线缆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多个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探针连接,多个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主体部向外伸出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探针连接。
由上,通过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在将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同轴线缆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后,可以使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位置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便进行批量焊接。还可以使同轴线缆由介质层端部伸出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一探针连接位置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便进行批量焊接。还可以使主体部上向外伸出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探针连接位置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便进行批量焊接。由此,可以减少焊接时间,降低加工难度。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设定为,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平齐,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由上,由于线芯位于同轴线缆的轴心位置,线芯与外导体层之间存在介质层。当外导体层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后,线芯的第一连接端在第三方向上可能会与第二连接部存在高度差。通过将第二连接部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设定为,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后,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端平齐。由此,可以使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部不需要进行弯折调整,就可以在同一高度分别与第一探针、第二探针连接,以方便对第一连接端与第一探针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探针之间沿第二方向一次完成批量的焊接。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主体部上伸出的长度设定为,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探针之间的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探针之间的连接位置沿同一直线延伸。
由上,通过使第一连接端、第一探针之间的连接位置与第二连接部、第二探针之间的连接位置沿同一直线延伸,从而可以一次完成第第一连接端、第一探针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二探针之间的批量焊接。由此可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探针块上的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第二探针设置有多排,相邻两排中一排的所述第一探针与另一排的所述第二探针对齐;所述连接件设置有多个,与多排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第二探针对应设置。
由上,当探针块上设置有多排第一探针、第二探针时,通过设置多个连接件,分别连接多排的第一探针与第二探针,从而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背一侧表面上,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与该侧相邻连接件上连接的多个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第二连接端抵接。
由上,连接件通过第三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一侧相邻一排的同轴线缆的第二连接端抵接,从而可以使相邻两排的第二探针通过第三连接部实现电连接。由此,可以使一个第一探针的周围排布4个电连接的第二探针作为第一探针的接地端,从而可以提升第一探针中信号的完整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连接件,包括:主体部;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由所述主体部向外伸出;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第二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由上,通过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在将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同轴线缆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后,可以使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位置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便进行批量焊接。还可以使同轴线缆由介质层端部伸出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一探针连接位置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便进行批量焊接。还可以使主体部上向外伸出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探针连接位置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便进行批量焊接。由此,可以减少焊接时间,降低加工难度。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连接部呈通槽状。
由上,通过将第一连接部设置成通槽状,从而可以使同轴线缆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后,方便第一连接端由主体部露出,以便与位于主体部一侧位置的第一探针连接。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部呈圆弧形。
由上,由于同轴线缆通常为圆形电缆,通过将第一连接部的底部设置为圆弧形,从而可以使第一连接部更好地贴合同轴线缆的第二连接端,提高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端的电连接效果,并减弱空气介质的影响,提高信号完整性。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第三方向高出所述主体部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表面,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由上,由于线芯位于同轴线缆的轴心位置,线芯与外导体层之间存在介质层。当外导体层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后,线芯的第一连接端在第三方向上可能会与第二连接部存在高度差。通过使第二连接部沿第三方向高出主体部,从而可以在同轴线缆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同轴线缆的第一连接端沿第三方向高出主体部时,使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以便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探针与第二探针在同一平面连接,以便沿第二方向一次完成批量的焊接。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背一侧表面上,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设置。
由上,连接件通过在与第一连接部相背一侧表面上设置第三连接部,从而可以通过第三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一侧相邻一排的同轴线缆的第二连接端抵接。由此,可以使相邻两排的第二探针通过第三连接部实现电连接,从而使一个第一探针的周围排布4个电连接的第二探针作为第一探针的接地端,从而可以提升第一探针中信号的完整性。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主体部上沿所述第三方向伸出,与所述主体部弹性连接。
通过使第三连接部与主体部弹性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三连接部与相邻一排的同轴线缆的第二连接端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提高电连接的效果。
作为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三连接部远离所述主体部一侧表面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通槽。
由上,由于同轴线缆通常为圆形电缆,通过在第三连接部远离主体部一侧表面设置通槽,从而可以在第二连接端与第三连接部接触后,增加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接端的贴合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接端的电连接效果,并减弱空气介质的影响,提高信号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在以下(多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和各个特征之间的联系。附图均为示例性的,一些特征并不以实际比例示出,并且一些附图中可能省略了本申请所涉及领域的惯常的且对于本申请非必要的特征,或是额外示出了对于本申请非必要的特征,附图所示的各个特征的组合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另外,在本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具体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线缆连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线缆连接结构的前侧正投影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线缆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的一种S端、G端的分布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S端、G端的分布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缆连接结构;100探针块;110第一探针;111第一转接端子;120第二探针;121第二转接端子;130主体;200同轴线缆;210线芯;211第一连接端;220介质层;230外导体层;231第二连接端;240绝缘护套;300连接件;310主体部;320第一连接部;330第二连接部;340第三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词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包括”不应解释为限制于其后列出的内容;它不排除其它的元件。因此,其应当诠释为指定所提到的所述特征、整体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它特征、整体或部件及其组群。因此,表述“包括装置A和B的设备”不应局限为仅由部件A和B组成的设备。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与该实施例结合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本说明书各处出现的用语“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实施例中”并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但可以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能够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如从本公开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那样。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如有不一致,以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含义或者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得出的含义为准。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如有不一致,以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含义或者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得出的含义为准。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为了准确地对本申请中的技术内容进行叙述,以及为了准确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在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先对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给出如下的解释说明或定义。
Pogo pin:为弹簧针,其主要包括探针、套管,二者弹性连接,也即探针可伸缩连接于套管内部。
Pogo block:为探针块,由housing(基座)和多个pogo pin组成,各pogo pin分别独立地贯穿于housing上下两端,且各个pogo pin呈阵列方式横向排布,各pogo pin的套管的至少部分与housing固定连接;各pogo pin的探针部分裸露在Pogo block正面侧,各pogopin的末端具有连接端子,各连接端子裸露于pogo block的背面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结构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结构10,包括:探针块100、多个同轴线缆200与连接件300。探针块100可以是半导体测试机中的探针块100,也可以是其他需要与电缆进行连接的部件。探针块100上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沿第二方向B成排交替设置,即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探针110之间设置一个第二探针120。第一方向A与第二方向B交叉设置。具体的,可以将第一探针110设定为S端,即信号端、信号传输路径。将第二探针120设定为G端,即接地端、信号返回路径。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可以是弹簧针(通过弹簧改变探针的长度)或者其他形式的探针。
如图1所示,同轴线缆200包括线芯210,线芯210的外侧包裹有介质层220,介质层220外侧包裹有外导体层230,外导体层230外侧包裹有绝缘护套240,线芯210与外导体层230由导电材料制成,线芯210由介质层220的端部伸出形成第一连接端211,外导体层由绝缘护套240伸出形成第二连接端231。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连接件300包括主体部310以及设置在主体部310上的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沿第一方向A延伸,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设置有多个,沿第二方向B成排交替设置在主体部310上。
其中,同轴线缆200沿第一方向A延伸,多个同轴线缆200沿第二方向B排列,多个同轴线缆200的第一连接端211分别与多个第一探针110连接,多个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分别与多个第一连接部320连接,多个第二连接部330由主体部310向外伸出分别与多个第二探针120连接。具体的,可以在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的末端设置转接端子,转接端子可以设置为便于进行焊接的形状,以便与第一连接端211、第二连接部330进行焊接。
由上,通过使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分别沿第一方向A延伸,从而可以在将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连接后,使同轴线缆200由介质层220端部伸出的第一连接端211可以与主体部310上向外伸出的第二连接部330分别与第一探针110、第二探针120接触的位置可以沿第二方向B延伸,由此可以对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一探针110之间,以及对第二连接部330与第二探针120之间进行焊接时,可以沿第二方向B一次完成批量的焊接。由此,可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另外,由于第一连接部320在主体部310上沿第二方向B排列,由此可以在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相接后,对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的连接位置进行焊接时,可以沿第二方向B一次完成批量的焊接。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330由主体部310沿第一方向A伸出,第二连接部330在第三方向C上的位置设定为,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连接后,第二连接部330与第一连接端211平齐(第一连接端211、第二连接部330与主体部310设置第一连接部320一侧表面的距离相同)。由于线芯210位于同轴线缆200的轴心位置,线芯210与外导体层230之间存在介质层220。当外导体层230的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连接后,线芯210的第一连接端211在第三方向C上可能会与第二连接部330存在高度差。由此,通过将第二连接部330在第三方向C上的位置设定为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连接后第二连接部330与第一连接端211平齐。由此,可以使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二连接部330不需要进行弯折调整,就可以在同一高度分别与第一探针110、第二探针120连接,以方便对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一探针110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330与第二探针120之间沿第二方向B一次完成批量的焊接。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30由主体部310上伸出的长度设定为,第一连接端211、第一探针110之间的连接位置与第二连接部330、第二探针120之间的连接位置沿同一直线延伸。由此,可以一次完成第一连接端211、第一探针110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330、第二探针120之间的批量焊接。由此可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探针块100上的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设置有多排,相邻两排中一排的第一探针110与另一排的第二探针120对齐;连接件300设置有多个,与多排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对应设置。由此,当探针块100上设置有多排第一探针110、第二探针120时,通过设置多个连接件300,分别连接多排的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从而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所示,连接件300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部340,第三连接部340设置在主体部310上,位于与第一连接部320相背一侧表面上,多个第三连接部340分别与该侧(主体部310上与第一连接部320相背一侧表面,或者设置第三连接部340一侧)相邻连接件300上连接的多个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抵接。由此,连接件300通过第三连接部340与第三连接部340一侧相邻一排的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抵接,从而可以使相邻两排的第二探针120通过第三连接部340实现电连接。由此,可以使一个第一探针110的周围排布4个电连接的第二探针120作为第一探针110的接地端,从而可以提升第一探针110中信号的完整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连接件300,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件300可以是例如上述线缆连接结构10中的连接件300,还可以应用在其他需要与多个线缆进行连接的结构中,对此并不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件3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件300包括主体部310、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其中,第一连接部320设置在主体部310上,沿第一方向A延伸。第二连接部330设置在主体部310上,沿第一方向A由主体部310向外伸出。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沿第二方向B交替设置,第一方向A与第二方向B交叉设置。具体的,主体部310、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可以是通过例如钣金、铸造等方式一体成型获得的金属部件,还可以是在通过焊接、紧固连接等方式连接形成的,又或者可以是在基材上通过电镀、印刷等方式形成的电连接部件,对此并不限制。
由上,通过使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沿第一方向A延伸,从而可以在将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连接后,使同轴线缆200由介质层220端部伸出的第一连接端211可以与主体部310上向外伸出的第二连接部330分别与第一探针110、第二探针120接触的位置可以沿第二方向B延伸,由此可以对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一探针110之间,以及对第二连接部330与第二探针120之间进行焊接时,可以沿第二方向B一次完成批量的焊接。由此,可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另外,由于第一连接部320在主体部310上沿第二方向B排列,由此可以在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相接后,对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的连接位置进行焊接时,可以沿第二方向B一次完成批量的焊接。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320呈通槽状。由此,通过将第二连接部330设置成通槽状,从而可以使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连接后,方便第一连接端211由主体部310伸出,以便与第一探针11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320的底部呈圆弧形,即槽的底部呈圆弧形,具体的,第一连接部320沿第一方向A看如图2所示呈半圆形。由此,由于同轴线缆200通常为圆形电缆,通过将第一连接部320的底部设置为圆弧形,从而可以使第一连接部320更好地贴合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提高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端231的电连接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330沿第三方向C高出主体部310设置第一连接部320一侧表面。由此,通过使第二连接部330高出主体部310设置第一连接部320一侧表面,从而可以在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连接,同轴线缆200的第一连接端211高出主体部310时,使第二连接部330与第一连接端211处于同一平面上,以便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二连接部330分别与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在同一平面连接,以便沿第二方向B一次完成批量的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申请中的连接件300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部340,第三连接部340设置在主体部310上,位于与第一连接部320相背一侧表面上,多个第三连接部340与多个第一连接部320沿第二方向B交替设置。由此,连接件300通过在与第一连接部320相背一侧表面上设置第三连接部340,从而可以通过第三连接部340与相邻一排的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抵接。由此,可以使相邻两排的第二探针120通过第三连接部340实现电连接,从而使一个第一探针110的周围排布4个电连接的第二探针120作为第一探针110的接地端,从而可以提升第一探针110中信号的完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第三连接部340在主体部310上沿第三方向C伸出,与主体部310弹性连接。具体的,第三连接部340可以通过弹簧等部件固定在主体部310上,还可以是例如图4所示的由主体部310伸出后弯折形成的。通过使第三连接部340与主体部310弹性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三连接部340与相邻一排的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部330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提高电连接的效果,并减弱空气介质的影响,提高信号完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连接部340远离主体部310一侧表面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通槽。由于同轴线缆200通常为圆形电缆,通过在第三连接部340远离主体部310一侧表面设置通槽,从而可以在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三连接部340接触后,增加第三连接部340与第二连接端231的贴合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第三连接部340与第二连接端231的电连接效果,并减弱空气介质的影响,提高信号完整性。
下面,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对本申请的线缆连接结构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线缆连接结构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线缆连接结构的前侧正投影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线缆连接结构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连接件3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申请中的线缆连接结构10包括探针块100、同轴线缆200与连接件300,连接件300用于将多个同轴线缆200连接在探针块100上。
如图1、图3所示,探针块100包括主体130、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主体130呈方形块状,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沿第一方向A延伸,呈方形阵列状设置在主体130上。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沿第二方向B交替设置形成一排,多排的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中,相邻两排的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对齐。第一探针110的末端设置有第一转接端子111,第二探针120的末端设置有第二转接端子121。第一转接端子111与第二转接端子121的末端呈例如图1所示的平板状,以便与下述第一连接端211、第二连接端231进行焊接。第一转接端子111、第二转接端子121在第一探针110、第二探针120上,除了例如图1中所示的通过插拔连接的方式与第一探针110、第二探针120上的套管连接,还可以是与第一探针110、第二探针120上的套管或者其他部件一体成型的,对此并不限制。
如图1所示,同轴线缆200为圆形线缆,同轴线缆200包括线芯210,线芯210的外侧包裹有介质层220,介质层220外侧包裹有外导体层230,外导体层230外侧包裹有绝缘护套240,线芯210与外导体层230由导电材料制成,线芯210由介质层220的端部伸出形成第一连接端211,外导体层由绝缘护套240的端部伸出并包裹在介质层220的外周面形成第二连接端231。
如图4所示,连接件300包括主体部310以及设置在主体部310上的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其中,主体部310呈长方形板状部件,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330设置有多个,沿第二方向B成排交替设置在主体部310上。
如图2、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320呈通槽状,沿第一方向A延伸。第一连接部320沿第一方向A看呈半圆形,与同轴线缆200的外导体层230的尺寸相适配,以便第二连接端231沿第一方向A置入第一连接部320内后,可以与第一连接部320的内表面相贴合,从而提高电连接效果。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330由主体部310朝向探针块100一端沿第一方向A向外伸出,第二连接部330与主体部310之间形成有弯折,使多个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与第一连接部320连接后,第二连接部330与第一连接端211处于同一平面上。由此,可以使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一探针110的第一转接端子111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330与第二探针120的第二转接端子121之间可以在同一个平面相接,以便在连接位置进行焊接时,可以沿第二方向B一次完成批量的焊接。
如图4所示,连接件300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部340,第三连接部340设置在主体部310上,与第一连接部320交替设置,处于第二连接部330相对应的位置。第三连接部340由主体部310背向探针块100一侧表面伸出后弯折,使第三连接部340位于与第一连接部320相背一侧表面上,与主体部310保持平行状态。由于相邻两排的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中,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对齐。第三连接部340处于第二连接部330相对应的位置。因此,第二连接部330与第二探针120的末端连接后,第三连接部340与相邻一排的第一探针110相对齐。由此,同轴线缆200的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一探针110的末端连接后,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与相邻一排的第三连接部340相抵接,从而使所有的第二探针120通过连接件300实现电连接。由此,可以保证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中信号的连续性,避免第二探针120与第二连接端231连接位置出现阻抗突变的现象,提高了第二探针120中信号的完整性。
具体的,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将线芯210连接第一探针110作为S端,线芯210与第一探针110作为信号路径传递信号。外导体层230端部形成的毛刺线组连接到邻近的第二探针120上作为G端,外导体层230与第二探针120作为信号的返回路径。由此,外导体层230没有形成毛刺线组的部分,可以提供环绕线芯210的多角度返回路径作为参考,而通过毛刺线组连接第二探针120后,线芯210对应的作为S端的第一探针110只有一个对应的作为G端的第二探针120作为参考,并且线芯210与作为参考地的毛刺线组之间存在一部分的空气介质的阶段,由此使得信号的完整性较差。而且在多个同轴线缆200同时连接在探针块100上时,每个同轴线缆200连接一个第一探针110与一个第二探针120,即对应一个S端与一个G端。同轴线缆200可以参考自身的G端,也可以参考相邻同轴线缆200的G端。但是,由于S端与G端之间都存在一部分的空气介质阶段,另外作为G端的外导体层230除了毛刺线组的部分,其他部分都包裹有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护套240,因此S端无法完整的参考到相邻同轴线缆200的G端的返回路径中的信号,会在接收到一小部分的G端信号之后,信号会随着外导体层230被包裹在绝缘护套240中,使相邻的G端返回路径中的信号中断,由此造成信号完整性下降。由此,使得S端即使可以参考周围的多个G端,也无法消除由于空气介质引起的阻抗突变以及绝缘护套240包裹而引起的参考G端信号中断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件300使探针块100上的所有第二探针120实现电连接,从而使G端信号进行联合形成G端的参考平面。还可以使同轴线缆200的外导体层230到连接件300再到第二探针120,基本不存在空气介质的部分,也不存在参考地中断的情况。同轴线缆200中的信号路径通过线芯210传递至第一探针110,该第一探针110作为S端,同轴线缆200中的返回路径(同轴线缆200中的外导体层230)通过与连接件300的连接,传递到线芯210周围的连接件300中,然后通过连接件300的第二连接部330、第三连接部340传递到4个环绕线芯210的第二探针120上,作为G端。那么,返回路径在保证信号的连续性的基础上,还通过连接件300增强了返回路径的完整性。由此,应当理解,第一连接端211、第二连接部330、第一探针110与第二探针120的长度在满足连接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尽量设置的短一些,以减少空气介质的影响,提高信号的完整性。
除了提升信号完整性外,本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结构10还能够增加设计的灵活性。图5为现有技术的一种S端、G端的分布图。如图5所示,由于现有技术采用将线芯与Pogopin的套管末端焊接,该对应的Pogo pin作为S端;并将外导体层剖开并捋成一缕毛刺线组,再将该毛刺线组与另一个邻近的Pogo pin的套管末端焊接的方式,从而将信号路径由线缆中的线芯传递到pogo pin上,该对应的Pogo pin作为G端,可知S端和G端比例是1:1的,对于处于布局区域的边缘,同时处于探针块非边缘位置的S端来讲,一个S端周围最多只有三个G,为了提升信号的完整性,做到一个S端周围四个G端,在探针块100的非边缘位置,通常采用如图5所示的设置NC(not connect)线缆来连接第二探针120,以在不引入新的S端的情况下单独引入G端作为同轴线缆200S端的参考。但是,引入NC线缆会增加线缆设置数量,而且仍然存在空气介质与返回信号中断而产生的信号完整性的问题。图6为本实施例中S端、G端的分布图。如图6所示,采用本实施例中的设计方式,不需要再用NC线缆的方式引入G端,可以通过连接件300引入G端,从而节省电缆。由此可以节约成本,使G端的配置更加自由。对于探针块非边缘位置的S端,一个S端周围均有四个G端围绕,保证了信号完整性。同时,对于探针块边缘位置,可以放置一些对信号完整性要求不高的信号。
如图4所示,第三连接部340通过与主体部310的弯折连接,从而形成弹性连接结构,使第三连接部340可以在弯折位置朝向接近/远离主体部310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由此,可以使第三连接部340与第二连接端231之间的抵接更加紧密,从而可以提高电连接效果。
如图4所示,第三连接部340背向主体部310一侧表面上还设置有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通槽,第三连接部340上的通槽呈弧面状,与第二连接端231的尺寸相适配,以便第三连接部340与相邻一排的同轴线缆200的第二连接端231抵接时,可以提高与第二连接端23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电连接效果,并减弱空气介质的影响,提高信号完整性。
注意,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Claims (11)

1.一种线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探针块,所述探针块上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探针与第二探针,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第二探针沿第二方向成排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多个同轴线缆,所述同轴线缆包括线芯,所述线芯的外侧包裹有介质层,所述介质层外侧包裹有外导体层,所述外导体层外侧包裹有绝缘护套,所述线芯与所述外导体层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线芯由所述介质层的端部伸出形成第一连接端,所述外导体层由所述绝缘护套的端部伸出,并在所述介质层外周面形成第二连接端;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成排交替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其中,所述同轴线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同轴线缆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多个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探针连接,多个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主体部向外伸出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探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设定为,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平齐,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探针块上的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第二探针设置有多排,相邻两排中一排的所述第一探针与另一排的所述第二探针对齐;所述连接件设置有多个,与多排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第二探针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背一侧表面上,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与该侧相邻连接件上连接的多个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第二连接端抵接。
5.一种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沿第一方向延伸;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由所述主体部向外伸出;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第二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通槽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部呈圆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第三方向高出所述主体部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表面,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背一侧表面上,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背一侧表面上,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主体部上沿所述第三方向伸出,与所述主体部弹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背一侧表面上,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主体部上沿第三方向伸出,与所述主体部弹性连接,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远离所述主体部一侧表面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通槽,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部呈圆弧形。
CN202223296740.3U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Active CN219086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6740.3U CN219086266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6740.3U CN219086266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6266U true CN219086266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07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6740.3U Active CN219086266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62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52454B2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された終端組立体及び同組立体を含むコネクタ
US97870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eparable contacts
US5509827A (en) High density, high bandwidth, coaxial cable, flexible circuit and circuit board connection assembly
JP409895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353447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4608526B2 (ja) 高密度の電気コネクタ
US812843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with crosstalk compensation
JPH01221875A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BG64015B1 (bg) Устройство на контактни двойки за компенсиране насмущения от кръстосване в близкия край за електрическо щепселно съединение
CN105428921A (zh) 与电信插口配合的电信插头
US5330372A (en) High-density connector
CN104466492A (zh) 通信连接器及其端子框架
CN114421223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0479267C (zh) 高频连接器
CN219086266U (zh)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IE50830B1 (en) Transition from a coaxial cable to a multipole plug-in connector
CN113054489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2186390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8213776A (zh) 一种线缆连接结构与连接件
CN216412702U (zh) 射频线缆连接器组件及终端设备
CN220492238U (zh) 电缆连接器组件
TW202127041A (zh) 連接器測定用探針
KR20020024800A (ko) 동축형 커넥터
US20110043192A1 (en) Coaxial-cable probe structure
CN221381261U (zh) 电路板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