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6040U - 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 Google Patents

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6040U
CN219086040U CN202320336017.9U CN202320336017U CN219086040U CN 219086040 U CN219086040 U CN 219086040U CN 202320336017 U CN202320336017 U CN 202320336017U CN 219086040 U CN219086040 U CN 219086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roll
material belt
press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360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静静
王建磊
廖如虎
曾钢
戴亚
蔡泉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3601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6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6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6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包括烘干装置,用于烘干所述料带以及所述极片带;裁切机构,用于将连续的所述极片带定长裁切形成多个第二极片,全部所述第二极片交错设置于所述料带的两侧;以及至少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二压辊组,全部所述第二压辊组能够将全部所述第二极片与所述料带辊压为一体。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具有电芯质量稳定的优点。

Description

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背景技术
电池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叠片机将锂电池电芯的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与隔膜做Z形叠片装配,制作成电芯;
而在叠片机叠片之前,需要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进行辊压复合,但是,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进行复合的过程中,第二极片上的电化学材料往往会出现掉落的情况,导致电芯质量不稳定,影响最终电芯的电化学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芯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极片辊压复合机构,用于复合辊压料带以及极片带,沿所述料带行进的方向,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依次包括:
烘干装置,用于烘干所述料带以及所述极片带;
裁切机构,用于将连续的所述极片带定长裁切形成多个第二极片,全部所述第二极片交错设置于所述料带的两侧;
以及至少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二压辊组,全部所述第二压辊组能够将全部所述第二极片与所述料带辊压为一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三组连续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压辊组;或者,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四组连续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压辊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第二压辊组包括第二固定压辊以及第二浮动压辊;沿所述料带行进的方向,靠近上游的为前侧,靠近下游的为后侧,所述第二固定压辊固定设置于所述裁切机构的后侧,所述第二浮动压辊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压辊上方,所述第二固定压辊与所述第二浮动压辊之间形成有供所述料带以及所述第二极片通过的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浮动压辊能够沿竖直方向调整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压辊之间的间隙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料带行进的方向,全部所述第二固定压辊的辊径依次变小;全部第二浮动压辊的辊径依次变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料带行进的方向,第一组所述第二固定压辊的辊径与所述第二浮动压辊的辊径均为A;其余组所述第二固定压辊的辊径与所述第二浮动压辊的辊径均为B,且满足500mm≥A≥B≥10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料带行进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极片之间具有隔空区域,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极片分别位于所述料带的上侧以及下侧;
所述隔空区域的长度小于所述裁切机构定长裁切所述第二极片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第一压辊组、第一上料装置、以及第二上料装置;
所述第一上料装置用于放出第一极片,所述第二上料装置用于放出隔膜;
沿所述料带行进的方向,靠近上游的为前侧,靠近下游的为后侧;所述第一压辊组设置于所述烘干装置的前侧;所述第一上料装置与所述第二上料装置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压辊组的前侧;
所述第一压辊组能够对所述第一极片以及所述隔膜进行辊压以形成所述料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两组第三上料装置,两组所述第三上料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料带两侧,所述第三上料装置用于放出所述极片带;
沿所述极片带行进的方向,靠近上游的为前侧,靠近下游的为后侧;所述裁切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三上料装置后的上裁切组件以及下裁切组件;
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第一烘干机、第二烘干机以及第三烘干机;
沿所述料带行进的方向,所述第一烘干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压辊组后侧,以烘干从所述第一压辊组辊压流出的所述料带;
沿所述极片带行进的方向,所述第二烘干机设置于所述上裁切组件的前侧,所述上裁切组件用于裁切形成位于所述料带上侧的所述第二极片;
沿所述极片带行进的方向,所述第三烘干机设置于所述下裁切组件的前侧,所述下裁切组件用于裁切形成位于所述料带下侧的所述第二极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叠片机,包括上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
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通过设置至少两组第二压辊组,全部第二压辊组能够将全部第二极片与料带辊压为一体;如此设置,可以降低第二压辊组上的辊压压力,通过低压力多次复合辊压,实现料带与第二极片的复合连接;既能够确保料带与第二极片复合辊压后,第二极片不掉片、不翘边、不翘角等;由于每一次辊压的压力较小,又能够确保第二极片的边缘的电化学材料不会因为辊压压力过大出现掉落,使得电芯质量稳定,最终能够提升电芯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第二压辊组与第二极片、料带的配合情况;
图2为相关技术中,第二压辊组与第二极片、料带的另一种配合情况;
图3为相关技术中,第二压辊组与第二极片、料带的再一种配合情况;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电池作为新能源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储能器件,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的应用。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电池可分为卷绕型电池和叠片型电池。
目前叠片型电池的电芯制备工艺基本分为如下三种:
(1)简单堆叠式:即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分切为预定大小,然后按照第二极片--隔膜--第一极片--隔膜--第二极片的顺序,将分切后的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进行堆叠,从而得到叠片型电芯;
(2)Z形隔膜式(一):即将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分切为预定大小,然后将分切后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依次插入Z形折叠的隔膜中,从而得到叠片型电芯;
(3)Z形隔膜式(二):先将第一极片和隔膜复合得到料带,再将料带与第二极片复合形成待堆叠的复合料带,最后将复合料带Z形折叠,从而得到叠片型电芯。
上述叠片方式的叠片过程均需要在叠片机构上进行,具体地,叠片机构包括叠片台,将叠片物料叠放在叠片台上完成叠片。
而针对第三种电芯制备工艺,参阅图1所示,图1为相关技术中,第二压辊组与第二极片、料带的配合情况;当前的动力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第一极片与上下侧的隔膜经过辊压复合形成料带120’,料带120’经烘干装置进行预热,相邻两个第二极片130’之间存在隔空区域140’布置于料带120’上,料带120’与定长的第二极片130’经过第二压辊组40’进行复合辊压从而结合为一体结构,方便后续进行叠片。
本发明人注意到,料带与第二极片复合形成待堆叠的复合料带的过程中,料带120’与定长的第二极片130’往往只经过一组第二压辊组40’进行辊压复合;而由于需要确保第二极片130’与料带120’之间稳固的结合,因此第二压辊组40’的辊压压力往往设置的较高;参阅图2所示,图2为相关技术中,第二压辊组与第二极片、料带的另一种配合情况,此时,第二压辊组40’辊压在第二极片130’的边缘位置,由于相邻两个第二极片130’之间具有隔空区域,因此此处的应力会集中在第二极片130’的侧部边缘,当第二压辊组40’的压力过大,会导致第二极片130’的边缘压出电化学材料,进而影响到最终成品电芯的电化学性能。
此外,本发明人还注意到,由于第二极片130’具有沿竖直方向的一定厚度,参阅图3所示,图3为相关技术中,第二压辊组与第二极片、料带的再一种配合情况,当第二压辊组40’压在相邻两个第二极片130’之间的隔空区域时,第二压辊组40’之间所辊压的物体的厚度突然变薄,此时,第二压辊组40’的下侧的固定压辊41’保持不动,上侧的浮动压辊42’突然下降;而当第二压辊组40’继续辊压,其会再次辊压到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此时,第二压辊组40’的下侧的固定压辊41’保持不动,上侧的浮动压辊42’突然上升;如此反复循环,会导致第二压辊组40’的浮动压辊42’不断的沿竖直方向往复跳动,尤其在第二压辊组40’的辊压压力较大时,不仅不利于设备的维护,也会导致第二极片130’的边缘损伤增大,进而影响最终成品电芯的电化学性能。
申请人研究发现,第二极片的边缘的电化学材料掉落的情况与第二压辊组进行辊压时的辊压压力强相关,也即是说,当降低第二压辊组进行辊压时的辊压压力,即可以有效地缓解第二极片的边缘的电化学材料掉落的问题;但降低了第二压辊组进行辊压时的辊压压力后,又会导致第二极片与料带之间结合强度降低,进而引起掉片、翘边、翘角等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缓解第二极片的电化学材料掉落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其具有至少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二压辊组,而为了降低第二压辊组进行辊压时的辊压压力,需要设置多组连续的第二压辊组,以较小的辊压压力对料带与第二极片进行辊压,既能够确保料带与第二极片复合辊压后,第二极片不掉片、不翘边、不翘角等;由于每一次辊压的压力较小,又能够确保第二极片的边缘的电化学材料不会因为辊压压力过大出现掉落,使得电芯质量稳定,最终能够提升电芯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可以但不限用于二次电池或一次电池的装配生产;二次电池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这样,有利于缓解当前辊压过程中极片变化的电化学材料掉落的情况,提升电池性能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极片辊压复合机构,用于复合辊压料带120以及极片带131。
参阅图4至图6所示,沿料带120行进的方向,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依次包括:烘干装置20、裁切机构30、以及至少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二压辊组40。
其中,烘干装置20用于烘干料带120以及极片带131,裁切机构30用于将连续的极片带131定长裁切形成多个第二极片130,全部第二极片130交错设置于料带120的两侧;全部第二压辊组40能够将全部第二极片130与料带120辊压为一体。
烘干装置20可以是电烘箱,提高料带120、极片带131的温度,一方面可以实现干燥,取出水分,另一方面能够将料带120表层提高到预定值从而方便与第二极片130复合粘接。
裁切机构30通常为裁切刀片,能够将连续的极片带131定长裁切形成多个第二极片130。
料带120通常包括中部的第一极片100(下文提及)以及位于第一极片100两侧的隔膜110,裁切机构30用于将连续的极片带131定长裁切形成多个第二极片130,全部第二极片130交错设置于料带120的两侧;如此,辊压后的复合料带才能够实现Z形折叠,使得第一极片100、隔膜110、第二极片130交替叠放。隔膜110可以是指一种多孔塑料薄膜,保证离子自由通过以形成回路,同时可以隔离正极片与负极片,防止两者相互接触从而起到电子绝缘作用;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隔膜110的种类可选为但不限于聚乙烯单层膜、聚丙烯单层膜等。
通过隔膜110隔离第一极片100与第二极片130,从而能够分别作为电芯的正极与负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方位,并结合图5至图7所示,料带120行进的方向是指的图4中的左右水平方向,其中靠右侧为后侧,靠左侧为前侧;料带120的两侧分别指的沿竖直方向的上侧与下侧,全部第二极片130依次设置于料带120上侧与下侧,且相邻两个第二极片130分别位于料带120上侧以及下侧,如此,全部第二极片130交错设置于料带120的两侧。
全部第二压辊组40能够将全部第二极片130与料带120辊压为一体;如此设置,可以降低第二压辊组40上的辊压压力,通过低压力多次复合辊压,实现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的复合连接;既能够确保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复合辊压后,第二极片130不掉片、不翘边、不翘角等;由于每一次辊压的压力较小,又能够确保第二极片130的边缘的电化学材料不会因为辊压压力过大出现掉落,使得电芯质量稳定,最终能够提升电芯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此外,由于每一次辊压的压力较小,因此第二压辊组40沿竖直方向往复跳动的力度较小,有利于设备的维护,也可以防止第二极片130的边缘出现撞击型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片100可以作为电芯的正极片,此时,第二极片130则作为电芯的负极片;第一极片100也可以最终作为电芯的负极片,相应的,第二极片130可以作为电芯的正极片;具体以设计为准,本申请不做相应的限制。
负极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硅材料与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负极片上涂覆的物质包括一定混合比例的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等。
其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硅材料和碳材料,比如:负极活性材料制备时,可将含硅活性材料以一定比例掺混到石墨中。导电剂是指增加活性材料间的导电接触,提高电子电导率的物质,比如:导电石墨、导电炭黑、导电碳纤维和石墨烯等。粘结剂是指将活性材料粘附到集流体上的高分子化合物,比如:可为聚偏氟乙烯、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纯丙乳液、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丁苯橡胶、环氧树脂、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钠系列、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酰胺类、聚酯、纤维素衍生物、聚砜类所形成的群组中的其中一种或由两种以上所形成的群组中的其中一种。
硅材料包括硅及硅氧化物中的至少一者。在制备过程中,将硅和/或硅氧化物表示的化合物,以一定比例掺混到石墨中,以制备负极片的负极材料层。碳材料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微碳球、硬碳和软碳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碳材料包括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
正极片可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活性材料为能脱嵌锂离子的活性物质。
正极活性材料的材料有多种选择,比如: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磷化物如LiCoO2、LiFePO4等。正极活性材料可包括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和锂镍钴铝氧化物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以及过渡金属或非过渡金属得到的化合物。此外,正极活性材料有多种,比如:可以采用层状含锂氧化物、尖晶石型含锂氧化物,或者橄榄石型含锂磷酸盐化合物等。当然,本申请实施例的正极活性材料并不限定于上述材料,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传统公知的材料。另外,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及以上组合使用。
为方便理解,在接下来的表述中,以第一极片100作为电芯的正极片、第二极片130作为电芯的负极片为例进行说明;则第二极片130上涂覆的电化学材料为负极活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图5和图6所示,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三组连续间隔设置的第二压辊组40。如此,通过连续间隔设置的第二压辊组40反复3次对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进行复合辊压,同时,调低每一组第二压辊组40的复合辊压压力,既能够确保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复合辊压后,第二极片130不掉片、不翘边、不翘角,又能够确保第二极片130的边缘的电化学材料不会因为辊压压力过大出现掉落,使得电芯质量稳定,最终能够提升电芯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类似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7所示,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四组连续间隔设置的第二压辊组40。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由于第二压辊组40的数量增多,因此,可以进一步地调低每一组第二压辊组40的复合辊压压力,确保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复合辊压后,第二极片130不掉片、不翘边、不翘角,并确保第二极片130的边缘的电化学材料不会因为辊压压力过大出现掉落,最终能够提升电芯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压辊组4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为2组、3组、4组、5组甚至更多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至图7所示,每组第二压辊组40包括第二固定压辊41以及第二浮动压辊42。
其中,第二固定压辊41通常与外部环境固定不动;沿料带120行进的方向,靠近上游的为前侧,靠近下游的为后侧,第二固定压辊41固定设置于裁切机构30的后侧,第二浮动压辊42设置于第二固定压辊41上方,也即是说,第二浮动压辊42与第二固定压辊41沿竖直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第二固定压辊41与第二浮动压辊42之间形成有供料带120以及第二极片130通过的间隙43。
第二浮动压辊42能够沿竖直方向调整相对于第二固定压辊41之间的间隙43的宽度,也即是说,间隙43沿竖直方向的宽度可通过调节第二浮动压辊42来进行调整;当间隙43的宽度大于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的厚度,则此组第二压辊组40不对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进行辊压;可以预见的是,当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四组连续间隔设置的第二压辊组40,若通过其中三组第二压辊组40已经完成对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进行的复合辊压,则第四组第二压辊组40可通过调整间隙43使其不再进行冗余的辊压,从而方便操作人员灵活的调节辊压的组数、方便维护。
可选地,同一组第二压辊组40中,第二固定压辊41与第二浮动压辊42的直径通常一样,如此,可以防止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在行进过程中出现错位的情况,进而确保电芯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至图7所示,全部第二压辊组40的辊径相等。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沿料带120行进的方向,全部第二压辊组40的辊径依次变小;也即是说,沿料带120行进的方向,全部第二固定压辊41的辊径依次变小;全部第二浮动压辊42的辊径依次变小。
参考图4所示方位,并结合图5至图7所示,料带120在行进的过程中,依次与第一组第二压辊组40、第二组第二压辊组40、第三组第二压辊组40发生辊压,以此类推。其中,第一组第二压辊组40的辊径通常设置为最大,这样即可以使得尚未辊压的第二极片130与料带120进行第一次辊压,辊径越大,越能确保第二极片130与料带120的复合,而不会出现翘边翘角等情况。
具体地,沿料带120行进的方向,第一组第二固定压辊41的辊径与第二浮动压辊42的辊径均为A;其余组第二固定压辊41的辊径与第二浮动压辊42的辊径均为B,且满足500mm≥A≥B≥100mm。经过第一次辊压后的第二极片130与料带120再经过直径相对较小的第二组第二压辊组40、第三组第二压辊组40,既能够确保料带120与第二极片130复合辊压后,第二极片130不掉片、不翘边、不翘角等;由于每一次辊压的压力较小,又能够确保第二极片130的边缘的电化学材料不会因为辊压压力过大出现掉落,最终能够提升电芯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第二压辊组40的第二固定压辊41与第二浮动压辊42的辊径相等,为295mm;第二组第二压辊组40的第二固定压辊41与第二浮动压辊42的辊径相等,为250mm;第三组第二压辊组40的第二固定压辊41与第二浮动压辊42的辊径相等,为25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所示,沿料带120行进方向,相邻两个第二极片130之间具有露出料带120的隔空区域140,且相邻两个第二极片130分别位于料带120的上侧以及下侧。隔空区域140的长度小于裁切机构30定长裁切第二极片130的长度。
上下相邻第二极片130之间存在隔空区域140,也即是overhang区域,如此,可以确保复合料带Z形折叠后,第二极片130的范围小于比第一极片,从而最终确保堆叠之后的电芯不会出现异常。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5和图7所示,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第一压辊组10、第一上料装置50以及第二上料装置60。
第一上料装置50用于放出第一极片100,第一极片100为连续的极片,极片上涂覆有相应的正极活性材料。
第二上料装置60用于放出隔膜110;沿料带120行进的方向,靠近上游的为前侧,靠近下游的为后侧;第一压辊组10设置于烘干装置20的前侧;第一上料装置50与第二上料装置60均设置于第一压辊组10的前侧;第一上料装置50与第二上料装置60分别放出的第一极片100与隔膜110进入第一压辊组10中;第一压辊组10能够对第一极片100以及隔膜110进行辊压以形成料带120。
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可包括两组第二上料装置60,其分别位于第一上料装置50上下两侧,如此,使得第一极片100的上下两侧分别叠放有一层隔膜110;方便后续的第二极片130交错设置于料带120的两侧,辊压后的复合料带才能够实现Z形折叠,使得第一极片100、隔膜110、第二极片130交替叠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5所示,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两组第三上料装置70,两组第三上料装置70分别设置在料带120两侧,第三上料装置70用于放出极片带131。极片带131为连续的极片,极片上涂覆有相应的负极活性材料。
沿极片带131行进的方向,靠近上游的为前侧,靠近下游的为后侧;裁切机构30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第三上料装置70后的上裁切组件31以及下裁切组件32;上裁切组件31以及下裁切组件32可为裁切刀具,用于将连续的极片带131定长分割为第二极片130。
烘干装置20包括第一烘干机21、第二烘干机22以及第三烘干机23;第一烘干机21、第二烘干机22以及第三烘干机23可分别为电烘干箱。
沿料带120行进的方向,第一烘干机21设置在第一压辊组10后侧,以烘干从第一压辊组10辊压流出的料带120。沿极片带131行进的方向,第二烘干机22设置于上裁切组件31的前侧以用于烘干位于料带120上侧的极片带131,上裁切组件31用于将烘干后的极片带131定长裁切形成位于料带120上侧的第二极片130。沿极片带131行进的方向,第三烘干机23设置于下裁切组件32的前侧以用于烘干位于料带120下侧的极片带131,下裁切组件32用于将烘干后的极片带131定长裁切形成位于料带120下侧的第二极片130。如此,使得第一极片100的上下两侧分别叠放有一层隔膜110;第二极片130交错设置于料带120的两侧,辊压后的复合料带才能够实现Z形折叠,使得第一极片100、隔膜110、第二极片130交替叠放。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叠片机,包括上述的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极片辊压复合机构,用于复合辊压料带(120)以及极片带(131),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料带(120)行进的方向,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依次包括:
烘干装置(20),用于烘干所述料带(120)以及所述极片带(131);
裁切机构(30),用于将连续的所述极片带(131)定长裁切形成多个第二极片(130),全部所述第二极片(130)交错设置于所述料带(120)的两侧;
以及至少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二压辊组(40),全部所述第二压辊组(40)能够将全部所述第二极片(130)与所述料带(120)辊压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三组连续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压辊组(40);或者,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四组连续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压辊组(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第二压辊组(40)包括第二固定压辊(41)以及第二浮动压辊(42);沿所述料带(120)行进的方向,靠近上游的为前侧,靠近下游的为后侧,所述第二固定压辊(41)固定设置于所述裁切机构(30)的后侧,所述第二浮动压辊(42)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压辊(41)上方,所述第二固定压辊(41)与所述第二浮动压辊(42)之间形成有供所述料带(120)以及所述第二极片(130)通过的间隙(4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浮动压辊(42)能够沿竖直方向调整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压辊(41)之间的间隙(43)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料带(120)行进的方向,全部所述第二固定压辊(41)的辊径依次变小;全部第二浮动压辊(42)的辊径依次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料带(120)行进的方向,第一组所述第二固定压辊(41)的辊径与所述第二浮动压辊(42)的辊径均为A;其余组所述第二固定压辊(41)的辊径与所述第二浮动压辊(42)的辊径均为B,且满足500mm≥A≥B≥1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料带(120)行进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极片(130)之间具有隔空区域(140),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极片(130)分别位于所述料带(120)的上侧以及下侧;
所述隔空区域(140)的长度小于所述裁切机构(30)定长裁切所述第二极片(130)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第一压辊组(10)、第一上料装置(50)、以及第二上料装置(60);
所述第一上料装置(50)用于放出第一极片(100),所述第二上料装置(60)用于放出隔膜(110);
沿所述料带(120)行进的方向,靠近上游的为前侧,靠近下游的为后侧;所述第一压辊组(10)设置于所述烘干装置(20)的前侧;所述第一上料装置(50)与所述第二上料装置(60)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压辊组(10)的前侧;
所述第一压辊组(10)能够对所述第一极片(100)以及所述隔膜(110)进行辊压以形成所述料带(1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辊压复合机构包括两组第三上料装置(70),两组所述第三上料装置(70)分别设置在所述料带(120)两侧,所述第三上料装置(70)用于放出所述极片带(131);
沿所述极片带(131)行进的方向,靠近上游的为前侧,靠近下游的为后侧;所述裁切机构(30)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三上料装置(70)后的上裁切组件(31)以及下裁切组件(32);
所述烘干装置(20)包括第一烘干机(21)、第二烘干机(22)以及第三烘干机(23);
沿所述料带(120)行进的方向,所述第一烘干机(21)设置在所述第一压辊组(10)后侧,以烘干从所述第一压辊组(10)辊压流出的所述料带(120);
沿所述极片带(131)行进的方向,所述第二烘干机(22)设置于所述上裁切组件(31)的前侧,所述上裁切组件(31)用于裁切形成位于所述料带(120)上侧的所述第二极片(130);
沿所述极片带(131)行进的方向,所述第三烘干机(23)设置于所述下裁切组件(32)的前侧,所述下裁切组件(32)用于裁切形成位于所述料带(120)下侧的所述第二极片(130)。
10.一种叠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极片辊压复合机构。
CN202320336017.9U 2023-02-28 2023-02-28 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Active CN219086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6017.9U CN219086040U (zh) 2023-02-28 2023-02-28 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6017.9U CN219086040U (zh) 2023-02-28 2023-02-28 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6040U true CN219086040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01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36017.9U Active CN219086040U (zh) 2023-02-28 2023-02-28 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6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22147B2 (ja) 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装置
CN101662011B (zh) 一种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极片的电池
CN111952679B (zh) 一种基于干法成膜的电芯制备工艺
US20120196167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1998038688A1 (en)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4156343A1 (en) Electrode plate, cell, and battery
CN112189267A (zh) 具有一个或多个多层电极的电化学电池
US20110206985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MX2011000406A (es) Separador reforzado de bateria.
CN110783638B (zh) 一种卷绕堆叠式电芯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20983A (zh) 一种正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03490089A (zh) 电极组件、其制造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US9917296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3544874A (zh) 具有高速顶层的分层电极
CN114830402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JP598971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219086040U (zh) 极片辊压复合机构以及叠片机
CN117133998A (zh) 电极组件及制备方法、极片、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JP2019125499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077000B2 (ja) 電池セルのための電極スタック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電池セル
US20230111688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4300652A (zh) 电极极片、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000537A (zh) 一种正极补锂方法
CN114242935A (zh) 一种电极组件及其应用
CN113314697A (zh) 一种电芯和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