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4808U - 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4808U
CN219064808U CN202320165219.1U CN202320165219U CN219064808U CN 219064808 U CN219064808 U CN 219064808U CN 202320165219 U CN202320165219 U CN 202320165219U CN 219064808 U CN219064808 U CN 2190648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lastic
leak detection
endoscope
de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521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永杰
董得超
吴郁清
杨昌陈
焦路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Oupu Mand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Oupu Mand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Oupu Mand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Oupu Mand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521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48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48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48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窥镜的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测漏检测装置包括连接座,与内窥镜密封连接且气路相通;外壳,与连接座密封连接,且与供气装置连接,相互之间气路相通;测漏检测装置具有连通连接座与外壳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设有第一弹性阀组件和第二弹性阀组件,第一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阀芯,第二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顶杆,阀芯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连接座密封连接,顶杆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外壳密封连接,测漏时,顶杆向阀芯方向移动并推动阀芯向内窥镜的方向发生位移,打开气流通道。本实用新型的测漏检测装置在不对内窥镜测漏时,可实现双向自锁密封,提升测漏检测装置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内窥镜的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医疗器械应用方面,内窥镜主要是通过人体天然孔洞或在必要的时候开几个小孔,医生将内窥镜探头深入人体内,通过手术器械或摄像显示系统,进行体内密闭的手术。内窥镜对密封性有较高的要求,内窥镜密封性检测时,外部供气装置通过测漏器与内窥镜连接,供气装置经由测漏器向内窥镜中输送气体,待内窥镜中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后,通过测漏表来检测内窥镜是否漏气。
市面上现有的内窥镜的测漏器基本都不具备自锁功能,容易导致水或其他液体进入通气管道中对其中的零部件造成污染或对物品的损害,降低了测漏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增加了用户交叉感染的风险,导致增加医疗事故的风险。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内窥镜的测漏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内窥镜的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漏检测装置,包括:
连接座,与所述内窥镜密封连接且气路相通;
外壳,与所述连接座密封连接且气路相通,且与供气装置连接且气路相通;
所述测漏检测装置具有连通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外壳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第一弹性阀组件和第二弹性阀组件,所述第一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阀芯,所述第二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顶杆,所述阀芯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连接座密封连接,所述顶杆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外壳密封连接,以密封关闭所述气流通道,当供气装置输送气体后,所述顶杆向所述阀芯方向移动并推动所述阀芯向所述内窥镜的方向发生位移,以打开所述气流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顶杆包括朝向所述阀芯的尾部和远离所述阀芯的顶部,所述阀芯包括朝向所述顶杆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顶杆的第二端,在垂直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方向上,所述尾部的横截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端的横截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一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连接座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所述气流通道方向平行的安装通孔,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安装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通孔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阀芯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座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阀芯包括同轴设置且直径不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顶杆设置且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直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具有倾斜连接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二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套设在所述顶杆的外侧并与所述顶杆及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顶杆还包括位于所述顶部与所述尾部之间的颈部,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颈部外侧,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顶部抵接。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阀芯的一端具有向外倾斜的第二斜面,所述尾部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力下与所述第二斜面密封抵接,关闭所述气流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测漏检测装置还包括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气流通孔与第一空腔,所述顶杆至少部分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且所述第一气流通孔与所述供气装置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一端,对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一壳体进行密封,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顶杆一侧,对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外壳进行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顶杆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尾部与所述颈部之间,对所述顶杆与所述第二壳体进行密封,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所述第四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阀芯的一端,对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外壳进行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测漏检测装置还包括卡柱,所述卡柱安插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并向外贯穿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上设有对应所述卡柱设置的旋槽,所述旋槽与所述卡柱配合连接,以将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座及所述第一弹性阀组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的测漏检测装置的内窥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包括上述的测漏检测装置,测漏检测装置的连接座与内窥镜上对应的接口密封连接,在对内窥镜进行测漏时,通过测漏检测装置与供气装置相连,内窥镜与测漏检测装置及供气装置气路相通,供气装置输送气体,经测漏检测装置进入内窥镜中进行测漏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测漏检测装置,在不对内窥镜测漏时,可实现双向自锁密封,防止液体或气体进入测漏检测装置中对部件造成损坏污染,大幅延长了测漏检测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有效提高内窥镜测漏的效率及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测漏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一部分的结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另一部分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结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内窥镜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测漏检测装置与内窥镜装配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请参阅图1-7所示,为本发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内窥镜的测漏检测装置200,该测漏检测装置200用于内窥镜,设置在内窥镜的测漏处,并与外接的供气装置(未图示)连接,其中供气装置上设置有测漏表。
测漏检测装置200包括连接座210、外壳240,连接座210的一端和内窥镜密封连接,外壳240的一端套设在连接座210上,且与连接座210密封连接且气路相通,外壳240的另一端和供气装置连接,在外壳240中形成了与连接座210连通的气流通道。在气流通道中设置有第一弹性阀组件220和第二弹性阀组件230,第一弹性阀组件220由第一弹性件221和阀芯223组成,第二弹性阀组件230由第二弹性件233和顶杆231组成,第一弹性件221给到阀芯223远离内窥镜方向的作用力,使得阀芯223与连接座210密封连接。第二弹性件233给到顶杆231远离内窥镜方向的作用力,使得顶杆231与外壳240密封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气流通道双向密封关闭,这样在未进行测漏时,测漏检测装置200处于密闭状态,外部的液体和气体不会进入到测漏检测装置200中,避免对其中的部件造成污染和损坏,避免对人体出现感染,提升了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在进行测漏时也无需再花时间排空其中的气体,节约了时间,提升测漏的效率。
在进行测漏时,供气装置会向气流通道中输送气体,当输入的气体所给到的压力大于第二弹性件233的弹力时,气体会推动顶杆231向阀芯223方向移动并推动阀芯223向内窥镜方向发生位移,以此来打开气流通道,将气体输送到内窥镜中进行测漏检测,简单的结构设计使得在进行测漏时,气体能快速进入到内窥镜中,提升效率。
进一步地,顶杆231分为朝向阀芯223的尾部2311和远离阀芯223的顶部2313,阀芯223朝向顶杆231的为第一端,远离顶杆231的为第二端,在垂直于气流通道的方向上,尾部2311的横截面积小于等于第一端的横截面积,通过这样的设计,在进行测漏时,在少量气体的推动下,尾部2311能较容易的推动第一端向内窥镜方向运动,加快了测漏的进程。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阀组件220包括第一壳体222,第一壳体222与连接座210的内壁抵接并密封连接,第一壳体222包括与气流通道方向平行的安装通孔212,阀芯223设置在安装通孔212内,阀芯223与第一壳体222之间密封连接,优选地,第一弹性件221至少部分位于安装通孔212内,第一弹性件221的一端与阀芯223在安装通孔212内抵接,另一端与连接座210抵接,阀芯223体积较小,易于被推动。安装通孔212将第一弹性件221与阀芯223的大小及位置相对固定,在阀芯223推动第一弹性件221向内窥镜方向位移的过程中,避免第一弹性件221在第一壳体222的径向方向上发生偏移而对测漏检测装置200造成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21也可完全置于安装通孔212外,阀芯223可贯穿安装通孔212与第一弹性件221抵接。
进一步地,阀芯223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轴设置且直径不同,第一部分的直径小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靠近顶杆231设置,第二部分靠近内窥镜设置,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具有第一倾斜连接面,在未测漏时,阀芯223在第一弹性件221的作用力下,与第一倾斜连接面密闭抵接,关闭气流通道,外部的气体或液体不能进入测漏检测装置200及内窥镜中。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阀组件230包括第二壳体232,第二壳体232套设在顶杆231的外侧并与顶杆231及外壳240固定连接,顶杆231还包括位于顶部2313与尾部2311之间的颈部2312,第二弹性件233套设在颈部2312外侧,第二弹性件233的一端与第二壳体232抵接,第二弹性件233的另一端与顶杆231的顶部2313抵接。第二壳体232靠近阀芯223的一端具有向外倾斜的第二倾斜连接面,在未测漏时,顶杆231的尾部2311在第二弹性件233的作用力下与第二倾斜连接面密闭抵接,在不需要添加其他开关的情况下,能够快速自动关闭气流通道,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测漏检测装置200还包括有连接件250,连接件250的一端与外壳240连接,连接件250至少部分的套设在外壳240内,连接件250包括第一气流通孔211与第一空腔251,顶杆231至少部分套设于第一空腔251内,且第一气流通孔211与供气装置连接,测漏时,供气装置通过连接件250的第一气流通孔211向测漏检测装置200内输入气体,推动第一空腔251内的顶杆231向阀芯223方向运动,通过将顶杆231设置在第一空腔251内,将顶杆231的位置固定,避免在气流通道径向方向发生偏移,同时将输入的气体汇聚在第一气流通孔211与第一空腔251内,这样只需要少量的气体即可推动顶杆231发生位移。
进一步地,阀芯223与第一壳体222之间的密封通过第一密封圈224实现,第一密封圈224套设于第一端,对阀芯223与第一壳体222进行密封,第一壳体222与外壳240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270,第三密封圈270套设在第一壳体222靠近顶杆231一侧,对第一壳体222与外壳240进行密封。
进一步地,顶杆231与第二壳体232之间的密封通过第二密封圈234实现,第二密封圈234套设于尾部2311与颈部2312之间,对顶杆231与第二壳体232进行密封,第二壳体232与外壳240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280,第四密封圈280套设在第二壳体232靠近阀芯223的一端,对第二壳体232与外壳240进行密封。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224、第二密封圈234、第三密封圈270和第四密封圈280,将第一弹性阀组件220及第二弹性阀组件230与外壳240完密封,提升了测漏检测装置200的密封性能和可靠性,同时密封圈的设置方便进行拆卸,在密封圈出现破损或污染时,易于清洗更换,降低了使用成本,延长了测漏检测装置2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连接座210具有第二气流通孔252与第二空腔212,第一弹性阀组件220至少部分套设于第二空腔212内,且第二气流通孔252的一端与安装通孔212连通,第二气流通孔252的另一端与内窥镜连通。在无需加装其他零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弹性阀组件220部分的设置第二空腔212中,可以实现将第一弹性阀组件220与连接座210位置固定,测漏时,气体在经过安装通孔212和第二气流通孔252后流入内窥镜中。
进一步地,测漏检测装置200还包括卡柱260,第一壳体222上设置有卡洞,连接座210上设置有卡孔,外壳240上设有对应卡柱260设置的旋槽241,卡柱260安插在第一壳体222的卡洞上并向外穿过连接座210上的卡孔,最后通过旋槽241与外壳240配合连接,以将外壳240、连接座210及第一弹性阀组件220固定连接,通过卡柱260实现将外壳240、连接座210及第一弹性阀组件220固定连接,避免在移动或进行气体测漏时各个部件之间发生偏移,同时组装拆卸较为方便,通过安插或抽拔卡柱260,即可快速将外壳240、连接座210及第一弹性阀组件220进行组装或拆卸。
进一步地,连接座210、外壳240、第一弹性阀组件220、第二弹性阀组件230相互之间均可拆卸,在需要进行清洗时,可以方便的将各个部件拆卸下来,并且结构简单,组装起来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内窥镜,包括上述的测漏检测装置200,测漏检测装置200的连接座210与内窥镜上对应的接口密封连接,在对内窥镜进行测漏时,通过测漏检测装置200与供气装置相连,内窥镜与测漏检测装置200及供气装置气路相通,供气装置输送气体,经测漏检测装置进入内窥镜中进行测漏检测。
请参阅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测漏检测装置200工作原理如下:供气装置与连接件250的第一气流通孔211相连,开始测漏时,供气装置向第一气流通孔211内输送气体,输入的气体经过第一气流通孔211后进入第一空腔251,当气压大于第二弹性件233的弹力时,推动顶杆231向阀芯223方向运动,推开第二密封圈234,同时顶杆231尾部2311与第二倾斜斜面相分离形成间隙,顶杆231的尾部2311与阀芯223的第一端相接后推动阀芯223向内窥镜方向运动,推开第一密封圈224,同时阀芯223第一端与第一倾斜连接面分离形成间隙,气体在此过程依次穿越第二弹性阀组件230与第一弹性阀组件220,经过连接座210的第一气流通孔211后进入到内窥镜中,通过观察供气装置的指针示数是否变化来判定内窥镜的气密性。当停止供气后,阀芯223在第一弹性件221的作用力下远离内窥镜运动,阀芯223与第一倾斜连接面及第一密封圈224重新闭合,顶杆231在第二弹性件233的作用力下远离内窥镜运动,尾部2311与第二倾斜连接面及第二密封圈234重新闭合,使得测漏检测装置200属于双向密闭自锁状态,本实用新型依靠第一弹性阀组件220和第二弹性阀组件230自身的弹力来自动控制测漏检测装置200气流通道的开合,无需进行额外的手动操作,高效便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测漏检测装置200结构简单,利用设置在测漏检测装置200中的第一弹性阀组件220和第二弹性阀组件230的自身弹力,在未对内窥镜进行测漏时,将第一弹性阀组件220的靠近顶杆231的一端和第二弹性阀组件230靠近阀芯223的一端分别关闭,实现双向自锁密封,在进行测漏时,通过供气装置输入气体,利用气体的来推动顶杆231向内窥镜一侧位移,顶杆231位移后推动阀芯223向内窥镜一侧位移,打开气流通道,且第一弹性阀组件220和第二弹性阀组件230弹力方向稳定,密封性好,测漏检测装置200的测漏效率高,安全性能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测漏检测装置,应用于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座,与所述内窥镜密封连接且气路相通;
外壳,与所述连接座密封连接且气路相通,且与供气装置连接且气路相通;
所述测漏检测装置具有连通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外壳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第一弹性阀组件和第二弹性阀组件,所述第一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阀芯,所述第二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顶杆,所述阀芯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连接座密封连接,所述顶杆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外壳密封连接,以密封关闭所述气流通道,当供气装置输送气体后,所述顶杆向所述阀芯方向移动并推动所述阀芯向所述内窥镜的方向发生位移,以打开所述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包括朝向所述阀芯的尾部和远离所述阀芯的顶部,所述阀芯包括朝向所述顶杆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顶杆的第二端,在垂直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方向上,所述尾部的横截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端的横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连接座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所述气流通道方向平行的安装通孔,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安装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通孔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阀芯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座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括同轴设置且直径不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顶杆设置且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直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具有第一倾斜连接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阀组件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套设在所述顶杆的外侧并与所述顶杆及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顶杆还包括位于所述顶部与所述尾部之间的颈部,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颈部外侧,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抵接,另一端与所述顶部抵接,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阀芯的一端具有向外倾斜的第二倾斜连接面,所述尾部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力下与所述第二倾斜连接面密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漏检测装置还包括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气流通孔与第一空腔,所述顶杆至少部分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且所述第一气流通孔与所述供气装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一端,对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一壳体进行密封,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顶杆一侧,对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外壳进行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尾部与所述颈部之间,对所述顶杆与所述第二壳体进行密封,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所述第四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阀芯的一端,对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外壳进行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漏检测装置还包括卡柱,所述卡柱安插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并向外贯穿所述连接座,所述外壳上设有对应所述卡柱设置的旋槽,所述旋槽与所述卡柱配合连接,以将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座及所述第一弹性阀组件固定连接。
10.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测漏检测装置。
CN202320165219.1U 2023-02-09 2023-02-09 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Active CN2190648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5219.1U CN219064808U (zh) 2023-02-09 2023-02-09 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5219.1U CN219064808U (zh) 2023-02-09 2023-02-09 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4808U true CN219064808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8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5219.1U Active CN219064808U (zh) 2023-02-09 2023-02-09 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48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22391A (en) Anesthesia tube assembly
US9512949B2 (en) Connector part and fluid connection structure
WO2021147352A1 (zh) 体外诊断分析仪、试剂卡及安装结构
CN204717182U (zh) 气液密封接头及发动机
CN219064808U (zh) 测漏检测装置及内窥镜
CN108801563A (zh) 氦泄漏检测用夹具、氦泄漏检测设备及方法
CN209340158U (zh) 具有防错功能的水泵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06990166U (zh) 一种医用软镜测漏仪
CN210322182U (zh) 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装置
US7546759B1 (en) Chemical/biological hose test adapter
JP2010511171A (ja) 流体接続用針インターフェース
CN211234853U (zh) 一种便携式气体漏气检测瓶
CN213177148U (zh) 一种sf6开关一体式取气接头
CN207318005U (zh) 一种浮动式管线泄压检测机构
CN202313331U (zh) 肺活量测试仪所用的吹嘴
CN116058768A (zh) 内窥镜
CN211478209U (zh) 一种现场检测气体的辅助装置
CN106153270A (zh) 一种管道环焊缝无损检测方法
CN106353046B (zh) 一种diss阀门检漏接头及快速检漏方法
CN212807769U (zh) 带有固定机构并可防泄漏的烟气采样枪
CN217638210U (zh) 一种便携式正压烟气防泄漏取样测试辅助装置
KR20140131116A (ko) 하수구 배관의 누수 탐지 장치
CN216309560U (zh) 一种大气检测用密封型采集装置
CN217953781U (zh) 一种管路接头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20891345U (zh) 一种同位素检测除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