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4184U - 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4184U
CN219064184U CN202320155575.5U CN202320155575U CN219064184U CN 219064184 U CN219064184 U CN 219064184U CN 202320155575 U CN202320155575 U CN 202320155575U CN 219064184 U CN219064184 U CN 219064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etal silicon
pipe
water tank
heat preserv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55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佘志乾
赵亮
李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nsu Hexi Silicon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nsu Hexi Silicon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nsu Hexi Silicon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nsu Hexi Silicon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55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4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4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4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金属硅造粒设备,金属硅造粒设备的内部装设有电熔炉;金属硅造粒设备的内壁均匀铺设有热能传导结构,热能传导结构包括导热管和导热片,导热管通过夹具锁紧在金属硅造粒设备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通过热能传导结构将电熔炉工作时散发的热能进行传导,通过出水口外界水管将携带热能的水流进行输送,进而可以将电熔炉产生的热能进行传导后进行供暖,该热能回收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能量转换阶段,避免了转换时的能量流失,此外热能传导结构的循环供能可以为金属硅造粒设备内进行保温,进一步降低电熔炉的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物料的低熔点特性(一般低于300℃),通过特殊的冷凝方式,使其冷凝结晶成特定形状的过程。主要包括塔式振动喷流造粒技术、喷雾造粒技术和流化床冷却造粒技术等,在熔融金属硅造粒的过程中电解熔炉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如果不对这些热能及时进行回收处理,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此,中国申请专利号:CN202221529245.X,公开了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造粒机构与连接造粒机构的回收组件,造粒机构顶端设置为原料箱,且原料箱底端位于电熔炉顶面上方,原料箱与电熔炉之间安装有拦截设备,电熔炉底端内部与输送设备底端上段之间活动连接,回收组件靠近原料箱一侧面连接有支撑架,且支撑架底端与电熔炉顶面远离原料箱一侧端紧固连接,回收组件通过收集箱、蒸汽箱、驱动轮和转动发电机组成。该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在原料箱与电熔炉之间安装有拦截设备,并且拦截设备能够针对金属硅进入电熔炉内部的速度和数量,有效的控制金属硅的生产质量,同时提升生产的效率。
该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在原料箱侧面安装有回收组件,回收组件、驱赶风机和转动发电机三大设备的配合,从而能够使得生产金属硅的电熔炉内部的热量进行驱赶至回收组件内,热量会使得内部的液体加热,利用热量进行二次利用,从而内部的液体形成水蒸气,所以就能对蒸汽箱顶端转动卡接的驱动轮进行驱动,驱动轮利用引导带带动转动发电机前端的转轴转动,从而能够达到发电的作用,能够利用多余的热量进行二次利用,有效的能够改变了现有的装置对多余资源的浪费,但是在余热回收的过程通过驱赶风机将电熔炉内的热量进行驱赶时,会造成热能的转换流失,加速了电熔炉内的热量流失,进而加大了电熔炉的热能损耗,使其工作效率降低,导致热能回收转换的效率变低。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余热回收的过程通过驱赶风机将电熔炉内的热量进行驱赶时,会造成热能的转换流失,加速了电熔炉内的热量流失,进而加大了电熔炉的热能损耗,使其工作效率降低,导致热能回收转换的效率变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金属硅造粒设备,金属硅造粒设备的内部装设有电熔炉;
金属硅造粒设备的内壁均匀铺设有热能传导结构,热能传导结构包括导热管和导热片,导热管通过夹具锁紧在金属硅造粒设备的内壁上,金属硅造粒设备的底端表面装配有热能暂存装置,热能暂存装置包括保温水箱,保温水箱焊接在金属硅造粒设备的侧表面,且保温水箱的侧表面装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上装配有出水阀门,保温水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高压水泵,且高压水泵的输入端与保温水箱相连通。
优选的,导热管的接入端通过法兰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远离导热管的一端与高压水泵的输出端相连接。
优选的,导热管的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组导热片。
优选的,导热管由若干组U型管通过法兰组合成型。
优选的,导热管远离连接管的一端通过法兰与保温水箱相连通,保温水箱的内壁设置有保温层。
优选的,保温水箱的顶端表面装配有入水口,且入水口上设置有进水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热能传导结构将电熔炉工作时散发的热能进行传导,通过导热管内的水流将热能存储后收集到热能暂存装置内,通过出水口外界水管将携带热能的水流进行输送,进而可以将电熔炉产生的热能进行传导后进行供暖,该热能回收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能量转换阶段,避免了转换时的能量流失,此外热能传导结构的循环供能可以为金属硅造粒设备内进行保温,进一步降低电熔炉的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能传导结构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能传导结构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热能暂存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热能导热管的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中:1、金属硅造粒设备;2、电熔炉;3、热能传导结构;301、导热管;302、导热片;4、连接管;5、热能暂存装置;501、保温水箱;502、入水口;503、出水口;6、高压水泵;7、进水阀门;8、出水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本申请中使用的高压水泵6为市场上可直接购买到的产品,其原理和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金属硅造粒设备1,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内部装设有电熔炉2;
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内壁均匀铺设有热能传导结构3,热能传导结构3包括导热管301和导热片302,导热管301通过夹具锁紧在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内壁上,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底端表面装配有热能暂存装置5,热能暂存装置5包括保温水箱501,保温水箱501焊接在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侧表面,且保温水箱501的侧表面装设有出水口503,出水口503上装配有出水阀门8,便于出水口503外接水管后,通过出水阀门8来控制水的流向,保温水箱5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高压水泵6,且高压水泵6的输入端与保温水箱501相连通,便于通过高压水泵6将保温水箱501能的水抽出并赋予动能。
进一步的,导热管301的接入端通过法兰连接有连接管4,连接管4远离导热管301的一端与高压水泵6的输出端相连接,便于水流通过连接管4注入到导热管301内。
进一步的,导热管301的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组导热片302,便于通过导热片302将电熔炉2工作散发出的热能进行传导收集。
进一步的,导热管301由若干组U型管通过法兰组合成型,便于导热管301的装配,方便使用。
进一步的,导热管301远离连接管4的一端通过法兰与保温水箱501相连通,保温水箱501的内壁设置有保温层,起到保温的作用,防止能热的流失。
进一步的,保温水箱501的顶端表面装配有入水口502,且入水口502上设置有进水阀门7,通过入水口502可以外接水管进行注水,进而接入储能介质。
工作原理:进行余热回收时,关闭出水阀门8,入水口502接入水管,开启进水阀门7,通过水管项保温水箱501内注水,待保温水箱501注满后关闭进水阀门7,开启高压水泵6,高压水泵6启动后将保温水箱501内的水抽到导热管301内,然后在水压的作用下水流走过一圈导热管301后回到保温水箱501内进行循环,在此过程中,电熔炉2工作产生的余热传导到导热片302上,再由导热片302传导给导热管301,进而将余热传递给导热管301内的水,此时导热管301内的循环水携带热能,能够给金属硅造粒设备1起到保温的作用,同时,在热能收集的过程中,可以在出水口503上外接水管,开启出水阀门8,将保温水箱501内携带热能的水水送到核定的区域进行供暖,进而将造粒产生的热能进行传导回收利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6)

1.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金属硅造粒设备(1),所述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内部装设有电熔炉(2);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内壁均匀铺设有热能传导结构(3),所述热能传导结构(3)包括导热管(301)和导热片(302),所述导热管(301)通过夹具锁紧在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内壁上,所述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底端表面装配有热能暂存装置(5),所述热能暂存装置(5)包括保温水箱(501),所述保温水箱(501)焊接在金属硅造粒设备(1)的侧表面,且保温水箱(501)的侧表面装设有出水口(503),所述出水口(503)上装配有出水阀门(8),所述保温水箱(5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高压水泵(6),且高压水泵(6)的输入端与保温水箱(50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301)的接入端通过法兰连接有连接管(4),所述连接管(4)远离导热管(301)的一端与高压水泵(6)的输出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301)的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组导热片(30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301)由若干组U型管通过法兰组合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301)远离连接管(4)的一端通过法兰与保温水箱(501)相连通,所述保温水箱(501)的内壁设置有保温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水箱(501)的顶端表面装配有入水口(502),且入水口(502)上设置有进水阀门(7)。
CN202320155575.5U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Active CN219064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5575.5U CN219064184U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5575.5U CN219064184U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4184U true CN219064184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4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5575.5U Active CN219064184U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41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66342B (zh) 利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蒸氨塔塔顶氨汽余热系统
CN212431365U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
CN206607044U (zh) 一种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装置
CN219064184U (zh) 一种熔融金属硅造粒的余热回收装置
CN208898821U (zh) 一种环保节能煤气发生装置
CN206706223U (zh) 一种热量回收利用装置
CN109281809A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蒸汽驱动的水泵提灌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06907868A (zh) 一种太阳能接收装置及吸热器
CN103836987A (zh) 带有储液罐的电炉烟气余热发电节能除尘方法
CN211876788U (zh) 一种蒸汽余热回收装置
CN209042780U (zh) 一种太阳能辅助热泵加热的热水器
CN203700298U (zh) 一种用于合成氨半水煤气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12179274U (zh) 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
CN113634044A (zh) 一种茚虫威生产用液体浓缩提纯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6958877U (zh) 一种烧结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CN208505060U (zh) 一种水汽回收装置
CN210241523U (zh) 一种管内蒸发无外力驱动的熔盐或导热油蒸汽发生系统
CN202915736U (zh) 矿热炉高含尘烟气余热发电节能除尘专用设备
CN213657620U (zh) 一种聚合酯化余热再利用装置
CN217697978U (zh) 一种eo浓缩塔塔顶热量回收装置
CN219624514U (zh) 电炉余热回收熔盐储能系统
CN218237890U (zh) 一种利用熔盐能量堆回收高温工件废热的系统
CN111397421B (zh) 一种乏汽取热器及其应用的乏汽余热回收机组
CN217383846U (zh) 一种火电厂凉水塔的节能利用装置
CN217110540U (zh) 一种蒸馏水机的余热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