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3152U - 夹灯 - Google Patents
夹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63152U CN219063152U CN202023131136.6U CN202023131136U CN219063152U CN 219063152 U CN219063152 U CN 219063152U CN 202023131136 U CN202023131136 U CN 202023131136U CN 219063152 U CN219063152 U CN 2190631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ight emitting
- light source
- emitting array
- scre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夹持于屏幕的夹灯。屏幕具有前表面、后表面及连接前表面与后表面的上表面。夹灯包括第一光源及夹持本体。夹持本体包括第二光源、第一夹件及第二夹件。第一夹件具有第一夹持部和连接至第一夹持部的灯连接部。灯连接部连接至第一光源。第二夹件具有第二夹持部。当夹灯夹持屏幕时,第一夹持部用以抵靠屏幕前表面,第二夹持部用以抵靠屏幕后表面,使得第一光源于屏幕上表面的上方且第二光源在屏幕的上表面的下方。当第一光源开启时,用以朝向屏幕前表面面对的第一区域发光,当第二光源开启时,用以朝向屏幕后表面面对的第二区域发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夹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夹持于屏幕的夹灯。
背景技术
在使用屏幕时的环境亮度有时较仅有屏幕前方的照明(例如摆设一台灯),此时屏幕的显示画面亮度加上台灯照明的总亮度相较于屏幕后方的墙壁照度的差距过大,导致使用者对于此高亮度对比易于感到疲劳。有鉴于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屏幕用灯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用于夹持于屏幕的夹灯,可提供人眼观视屏幕时有益的护眼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灯,用于夹持于屏幕,该屏幕具有前表面、后表面以及连接该前表面与该后表面的上表面,该夹灯包括:第一光源;以及夹持本体,包括:第二光源;第一夹件,具有第一夹持部和连接至该第一夹持部的灯连接部,该灯连接部连接至该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夹件,具有第二夹持部; 其中,当该夹灯夹持该屏幕时,该第一夹持部用以抵靠该前表面,该第二夹持部用以抵靠该后表面,使得该第一光源位于该上表面的上方,当该第一光源开启时,用以朝向该前表面面对的第一区域发光,该第二光源开启时,用以朝向该后表面面对的第二区域发光。
较佳的,该第一光源的发光强度高于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且呈比率关系。
较佳的,当该夹灯夹持该屏幕时,该第二光源位于该上表面的下方。
较佳的,该夹灯还包括:处理模组,用以关闭该第一光源且根据亮度值对应调整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其中该亮度值可选择性地由该夹灯与该屏幕的传输接口耦接来获取该夹灯的内部设定值。
较佳的,该夹灯包括:光感测器,用以感测该第一区域的照度值;以及处理模组,耦接该光感测器并用以根据该第一区域的照度值来控制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以使该第二区域的照度值低于该第一区域的照度值。
较佳的,该处理模组控制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以使该第二区域的照度值为该第一区域的照度值的1/3。
较佳的,该夹灯适于与该屏幕的传输接口耦接以获取该屏幕的显示亮度值,该处理模组根据该显示亮度值来控制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
较佳的,该夹灯还包括:距离感测器,设置于该第二夹持部上,其中当该夹灯夹持于该屏幕,该距离感测器用以感测该后表面与该后表面面对的参考物之间的距离,该处理模组根据该距离来控制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
较佳的,该第二光源发光的照射范围大于该后表面的轮廓范围。
较佳的,该第二光源设置于该第二夹件的内部,该第二夹件还包括透光护罩,该透光护罩用以遮罩该第二光源且供该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
较佳的,该第二光源包括第一发光阵列、第二发光阵列以及第三发光阵列,该第一发光阵列与该第二发光阵列平行设置,该第三发光阵列的一端连接该第一发光阵列,该第三发光阵列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发光阵列。
较佳的,该夹灯还包括配重,该第一发光阵列与该第二发光阵列分别设置在该配重的两侧,其中该第一发光阵列、该第二发光阵列和/或该第三发光阵列的发光方向分别与邻近的该配重的侧面具有夹角,该夹角为锐角。
较佳的,该夹灯还包括:夹灯接口,耦接该屏幕的传输接口以接收设定值;以及处理模组,依据该设定值控制该第二光源的亮度值与颜色值,其中该设定值与该屏幕的即时显示画面相关。
较佳的,该第二光源包括第一发光阵列、第二发光阵列以及第三发光阵列,该第三发光阵列设置于该第一发光阵列与该第二发光阵列之间,且该第三发光阵列垂直于该第一发光阵列与该第二发光阵列,该设定值包括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以及第三设定值,该第一设定值、该第二设定值以及该第三设定值分别对应该即时显示画面的右边区域、左边区域以及上边区域,且该第一设定值、该第二设定值以及该第三设定值分别对应该第一发光阵列、该第二发光阵列以及该第三发光阵列,该处理模组分别依据该第一设定值、该第二设定值以及该第三设定值设定该第一发光阵列、该第二发光阵列以及该第三发光阵列的亮度值与颜色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夹持于屏幕上的夹灯的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分别在屏幕前后方同时进行出光,以缩小屏幕前后方的亮度差,相较于仅有屏幕前方单一出光的照明状况,本实用新型的夹灯能够使人眼于使用屏幕时不容易疲劳,达到护眼的有益效果。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灯设置于屏幕上的侧视图;
图2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灯设置于屏幕上的后视图;
图3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灯的部分元件的后视图;
图4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灯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图;
图5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灯的部分元件的功能方块图;
图6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灯的发光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图2,图1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夹灯100设置于屏幕10的侧视图,图2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灯100设置于屏幕10的后视图。
屏幕10具有前表面10f、后表面10b以及上表面10t,其中上表面10t连接前表面10f与后表面10b。夹灯100包括第一光源110以及夹持本体120。夹持本体120包括第二光源121、第一夹件122以及第二夹件123。第一夹件122具有第一夹持部1221以及灯连接部1222,其中灯连接部1222连接至第一夹持部1221。第一光源110连接至灯连接部1222,第一光源110可相对于灯连接部1222进行枢转以调整其发光角度。第二夹件123具有第二夹持部123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221与第二夹持部1231可活动地连接,例如通过枢纽或滑动方式可相互移动。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光源121可选择设置于第二夹持部1231上;在改变如图1中夹持本体120的结构长度,例如第一夹持部1221延长至后表面10b或者将第二光源121改为调整投射方向的结构,第二光源121也可设置于第一夹持部1221上。
如图1所示,当夹灯100夹持屏幕10时,第一夹持部1221用以抵靠前表面10f,第二夹持部1231用以抵靠后表面10b,使得第一光源110可位于上表面10t的上方,第二光源121可位于上表面10t的下方(图中Z轴表示上下方的参考方向)。屏幕10的前表面10f面对第一区域Z1以提供显示画面供使用者观赏,当夹灯100的第一光源110开启时,其用以朝向第一区域Z1发光,以提供屏幕10前方的照明。屏幕10的后表面10b面对第二区域Z2并与第二区域Z2中的参考物(例如为墙壁R)之间具有距离D。当夹持本体120的第二光源121开启时,其用以朝向第二区域Z2发光,以提供屏幕10后方的照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屏幕10的使用环境较为昏暗时,若仅在第一区域Z1提供照明致使屏幕10前后方的亮度差相当大,对人眼的刺激过大而使眼睛容易疲劳。相较于仅在第一区域Z1提供照明的情况,通过夹灯100的第一光源110于第一区域Z1出光且夹持本体120的第二光源121于第二区域Z2同时出光,以减少屏幕10前后方的亮度差,可减缓人眼对于高亮暗对比的不适。
此外,第一光源110设计成位于屏幕10的上表面10t的上方,为了提供主要的阅读区域(即第一区域Z1)的照明以及避免遮挡屏幕10的显示画面。然而,第二光源121用以提供于屏幕10后方区域(即第二区域Z2)进行补光以降低亮度差之用,故第二光源121的高度设计成位于屏幕10的上表面10t的下方。因应第一光源110用于较高亮度需求的阅读环境,第一光源110的发光强度可设置成高于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且两者呈一比率关系。
如图1所示,第二夹件123可选择性包括透光护罩1232,透光护罩1232可用以遮罩第二光源121,使得第二光源121可设置于第二夹件123的内部,以保护第二光源121免于因外在环境的接触而损坏。同时,透光护罩1232具有透光性而可供第二光源121发出的光线通过,因此不会影响要屏幕10后方的照明且又能提供防水防尘之效。
如图2所示,第二光源121发光的照射范围IR可设计成大于屏幕10的后表面10b的轮廓范围PR,以更有效地缩小屏幕10前后方的亮度差,反之,若照射范围IR过小,会使第二光源121大部分的出光受屏幕的后表面10b所掩盖,无法形成有效的补光作用。
请参照图3~图4,图3绘示夹灯100的第二夹件123和第二光源121之后视图,图4绘示夹灯100的第二夹件123和第二光源121的立体图。
需说明的是,在图3~图4中省略绘示图1中的透光护罩1232 以便明示第二夹件123的内部配置。如图3所示,第二光源121包括第一发光阵列1211、第二发光阵列1212以及第三发光阵列1213,第一发光阵列1211与第二发光阵列1212平行设置,第三发光阵列1213的一端连接第一发光阵列1211,第三发光阵列121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发光阵列1212。详细而言,夹灯100还包括配重130,设置于第二夹件123的内部。第一发光阵列1211与第二发光阵列1212分别设置在配重130的相对两侧,即对应第一侧面130s1和第一侧面130s2进行设置。第三发光阵列1213设置在连接于配重130的上述两侧之间的一侧,即对应第三侧面130s3进行设置。也就是说,第三发光阵列1213设置于第一发光阵列1211与第二发光阵列1212之间。第三发光阵列1213可但不限于垂直于第一发光阵列1211与第二发光阵列1212,以构成一ㄇ字形排列。第一发光阵列1211用以在面对屏幕10t的前表面10f的右方发光,第二发光阵列1212用以在面对屏幕10t的前表面10f的左方发光,第三发光阵列1213用以在面对屏幕10t的前表面10f的上方发光。藉此,提供屏幕10后方周边的补光照明。
如图4所示,第三发光阵列1213的发光方向与邻近的配重130的第三侧面130s3具有夹角θ。同理可知,第一发光阵列1211与第二发光阵列1212可分别与邻近的配重130的第一侧面130s1与第二侧面130s2具有夹角θ。若夹角θ为约90度,第一发光阵列1211与第二发光阵列1212正对屏幕10的左右方区域出光,第三发光阵列1213正对屏幕10的上方区域出光,则使第二光源121对于屏幕10后方的补光的效果较弱且会直射经过/位于屏幕10的左右方区域的人眼。因此,较佳地,夹角θ设计成锐角,可使第一发光阵列1211、第二发光阵列1212以及第三发光阵列1213朝向屏幕10后方及侧边出光,相较于夹角θ为非为锐角的情况,可提供较佳的屏幕10后方的补光作用并避免直射经过/位于屏幕10的左右方区域的人眼。
图5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灯100的部分元件的功能方块图。夹灯100还可包括光感测器LS、距离感测器DS、处理模组PM以及夹灯接口LI。光感测器LS可设置于夹灯100的外部,用以感测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而处理模组PM耦接光感测器LS并根据感测到的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来控制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以使第二区域Z2的照度值低于第一区域Z2的照度值。在一实施例中,处理模组PM可控制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以使第二区域Z2的照度值约为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的1/3,即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约为第二区域Z2的照度值的3倍,为使人眼不容易疲劳的照度差范围。
距离感测器DS可设置于夹灯100的外部,当夹灯100夹持于屏幕10时,距离感测器DS用以感测屏幕10的后表面10b与墙壁R之间的距离D的资讯,且处理模组PM根据距离D来控制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具体而言,距离D与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为正相关关系,若距离D越大则墙壁R反射的光线亮度越弱,故须提升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以维持屏幕10前后方的亮度差;反之,若距离D越小则墙壁R反射的光线亮度越强,故可减少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通过依据屏幕10的后表面10b与参考物之间的距离来调整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可提供适配的照明使用环境。
夹灯100可通过其夹灯接口LI耦接至屏幕10的一传输接口以接收与屏幕10的即时显示画面相关的一设定值,夹灯接口L1与屏幕10的传输接口例如互为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的子母埠。此设定值例如是当前屏幕的显示画面的亮度、色温、锐度、对比等参数设定,处理模组PM可依据此设定值控制第一光源110以及第二光源121的亮度值与颜色值,以更佳地参考屏幕10的即时显示画面的显示资讯进行照明调整,自动提供适配屏幕显示情形的发光控制。在一实施例中,夹灯100可适于与屏幕10的传输接口耦接以获取屏幕的亮度值,处理模组PM可用以关闭第一光源,即在不开启第一光源110的情况下,通过处理模组PM根据上述屏幕的亮度值来对应调整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以实现第二光源121可独立第一光源110进行控制之效。并且,上述屏幕的亮度值不限于仅能从屏幕10的传输接口耦接来获取并进行调整,亦可通过夹灯100直接获取,例如可通过夹灯100所搭配或包含的按钮开关来获取夹灯100的内部设定值并进行亮度值的调整。
具体而言,搭配参照至图3~图4中的第一发光阵列1211、第二发光阵列1212以及第三发光阵列1213进行说明,所述设定值包括分别对应屏幕10的即时显示画面的右边区域、左边区域以及上边区域的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以及第三设定值,处理模组PM依据对应不同即时显示画面的区域的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以及第三设定值来控制第一发光阵列1211、第二发光阵列1212以及第三发光阵列1213设定对应的亮度值与颜色值。例如,若对应屏幕10的即时显示画面的右边区域的亮度值偏低/偏高,处理模组PM控制对应的第一发光阵列1211调低/调高发光亮度,以缩小屏幕10与环境的亮度差。同理,可对应屏幕10的即时显示画面的上边区域/左边区域之亮度值,个别控制对应的第三发光阵列1213/第二发光阵列1212调整发光亮度。如此,可控制各发光阵列以配合各发光阵列对应的显示画面的区域,达到更精准的独立分区控光效果。
请参照图6,其绘示根据实施例的夹灯100的发光控制方法S的流程图。在步骤S110中,将夹灯100夹持于屏幕10,以使第一光源110位于屏幕10的上表面10t上方,第二光源121位于屏幕10的上表面10t下方。
在步骤S120中,感测屏幕10的使用环境的照度值。例如,可通过光感测器LS进行感测,使用环境的照度值系综合感测关于屏幕10显示画面的屏幕光及屏幕10摆放的桌面的反射光等。
在步骤S130中,根据使用环境的照度值,计算第一光源110的发光强度。例如,可通过处理模组PM初步计算第一光源110所需的发光强度,以配合一般屏幕使用情况的环境照度。
在步骤S140中,控制第一光源110朝向屏幕10的前表面10f面对的第一区域Z1发光。例如,可通过处理模组PM控制第一光源110进行出光,以作为使用者面对屏幕10所在的第一区域Z1的主要照明供应。
在步骤S150中,判断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是否满足预定门槛。例如,可通过处理模组PM进行判断,及预定门槛可界定约为500勒克斯左右,符合一般屏幕使用的建议环境亮度。
在步骤S161中,若满足预定门槛,控制第二光源121朝向屏幕10的后表面10b面对的第二区域Z2发光。例如,可通过处理模组PM控制第二光源121进行出光,以缩小屏幕10前方后方的亮度差,提供补光作用。具体而言,处理模组PM可控制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以使第二区域Z2的照度值约为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的1/3,为使人眼不容易疲劳的设计。举例来说,若根据第一区域Z1达到约为500勒克斯左右,则将第二区域Z2的照度值控制约为170勒克斯左右。
在步骤S162中,若无满足预定门槛,根据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计算第一光源Z1的发光强度。例如,可通过处理模组PM再次计算第一光源110所需的发光强度,以智能调整符合当前环境的发光强度。
此外,可通过处理模组PM使第一光源110的发光强度高于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且呈一比率关系。
此外,可通过光感测器LS感测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处理模组PM根据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来控制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以使第二区域Z2的照度值低于第一区域Z1的照度值。
此外,可通过距离感测器DS感测屏幕10的后表面10b与墙壁R1之间的距离D,处理模组PM根据距离D来控制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
此外,可通过处理模组PM使第一光源110的发光强度高于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且呈一比率关系。
此外,可将夹灯100与屏幕10的一传输接口耦接以获取屏幕10的亮度值,处理模组PM根据此亮度值来控制第二光源121的发光强度。夹灯100通过与屏幕10之间的耦接,可接收与屏幕10的即时显示画面相关的设定值,处理模组PM依据此设定值控制第二光源121的亮度值与颜色值。
通过上述等实施例之说明,可以通过夹持于屏幕上的夹灯的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分别在屏幕前后方同时进行出光,以缩小屏幕前后方的亮度差,相较于仅有屏幕前方单一出光之照明状况,本实用新型的夹灯能够使人眼于使用屏幕时不容易疲劳,达到护眼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夹灯,用于夹持于屏幕,该屏幕具有前表面、后表面以及连接该前表面与该后表面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该夹灯包括:
第一光源;以及
夹持本体,包括:
第二光源;
第一夹件,具有第一夹持部和连接至该第一夹持部的灯连接部,该灯连接部连接至该第一光源;以及
第二夹件,具有第二夹持部;
其中,当该夹灯夹持该屏幕时,该第一夹持部用以抵靠该前表面,该第二夹持部用以抵靠该后表面,使得该第一光源位于该上表面的上方,当该第一光源开启时,用以朝向该前表面面对的第一区域发光,该第二光源开启时,用以朝向该后表面面对的第二区域发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源的发光强度高于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且呈比率关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当该夹灯夹持该屏幕时,该第二光源位于该上表面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处理模组,用以关闭该第一光源且根据亮度值对应调整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其中该亮度值可选择性地由该夹灯与该屏幕的传输接口耦接来获取该夹灯的内部设定值。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感测器,用以感测该第一区域的照度值;以及
处理模组,耦接该光感测器并用以根据该第一区域的照度值来控制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以使该第二区域的照度值低于该第一区域的照度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该处理模组控制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以使该第二区域的照度值为该第一区域的照度值的1/3。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该夹灯适于与该屏幕的传输接口耦接以获取该屏幕的显示亮度值,该处理模组根据该显示亮度值来控制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距离感测器,设置于该第二夹持部上,其中当该夹灯夹持于该屏幕,该距离感测器用以感测该后表面与该后表面面对的参考物之间的距离,该处理模组根据该距离来控制该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源发光的照射范围大于该后表面的轮廓范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源设置于该第二夹件的内部,该第二夹件还包括透光护罩,该透光护罩用以遮罩该第二光源且供该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源包括第一发光阵列、第二发光阵列以及第三发光阵列,该第一发光阵列与该第二发光阵列平行设置,该第三发光阵列的一端连接该第一发光阵列,该第三发光阵列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发光阵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重,该第一发光阵列与该第二发光阵列分别设置在该配重的两侧,其中该第一发光阵列、该第二发光阵列和/或该第三发光阵列的发光方向分别与邻近的该配重的侧面具有夹角,该夹角为锐角。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夹灯接口,耦接该屏幕的传输接口以接收设定值;以及
处理模组,依据该设定值控制该第二光源的亮度值与颜色值,其中该设定值与该屏幕的即时显示画面相关。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夹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源包括第一发光阵列、第二发光阵列以及第三发光阵列,该第三发光阵列设置于该第一发光阵列与该第二发光阵列之间,且该第三发光阵列垂直于该第一发光阵列与该第二发光阵列,该设定值包括第一设定值、第二设定值以及第三设定值,该第一设定值、该第二设定值以及该第三设定值分别对应该即时显示画面的右边区域、左边区域以及上边区域,且该第一设定值、该第二设定值以及该第三设定值分别对应该第一发光阵列、该第二发光阵列以及该第三发光阵列,该处理模组分别依据该第一设定值、该第二设定值以及该第三设定值设定该第一发光阵列、该第二发光阵列以及该第三发光阵列的亮度值与颜色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131136.6U CN219063152U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夹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131136.6U CN219063152U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夹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63152U true CN219063152U (zh) | 2023-05-23 |
Family
ID=86345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131136.6U Active CN219063152U (zh) | 2020-12-23 | 2020-12-23 | 夹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63152U (zh) |
-
2020
- 2020-12-23 CN CN202023131136.6U patent/CN21906315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07832B (zh) | 灯具 | |
US10731833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 |
US11229096B2 (en) | Smart headlamp system | |
JP2017523481A (ja) | 電子眼鏡 | |
CN108399859A (zh) | 显示器 | |
KR20060100768A (ko) | 주변에 간접 조명을 비추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TWI801858B (zh) | 具有輔助照明功能的電子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 |
JP5280608B2 (ja) | 表示装置 | |
CN112728447B (zh) | 照明结构、应用其的照明设备及该照明结构的控制方法 | |
CN114659049A (zh) | 夹灯以及应用其的发光控制方法 | |
CN219063152U (zh) | 夹灯 | |
CN111770618A (zh) | 一种照度恒定的自适应调光系统 | |
TWI763210B (zh) | 夾燈以及應用其之發光控制方法 | |
JP2007069808A (ja) |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 | |
CN207635081U (zh) | 一种镜面灯具 | |
CN215637041U (zh) | 一种用手势控制调光的显示器挂灯 | |
TW201601597A (zh) | 照明度調整系統 | |
CN220417190U (zh) | 一种发光装置 | |
GB2443730A (en) | Passive infra-red security lamp and built in camera | |
CN217402380U (zh) | 一种便于调光的笔记本屏幕挂灯 | |
US12078305B2 (en) | Integrated light-reflecting mirror system and method | |
US11864293B2 (en) | Hard and soft light module with ambient light sensing | |
TWI795023B (zh) | 可提供均勻照度之化妝鏡 | |
CN221886869U (zh) | 壁挂中控屏 | |
CN218547168U (zh) | 一种发光镜架眼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