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0987U - 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0987U
CN219060987U CN202223295374.XU CN202223295374U CN219060987U CN 219060987 U CN219060987 U CN 219060987U CN 202223295374 U CN202223295374 U CN 202223295374U CN 219060987 U CN219060987 U CN 219060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rod
clamping part
protection device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53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圣洁
张宽宏
岳国君
唐修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953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09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0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0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以解决防护结构对墙面平整度要求高的技术问题。所述防护装置包括杆体、以及设在杆体靠近端部的固定部,固定部包括连接部、第一夹持部以及设在连接部端部的第二夹持部,连接部背离第二夹持部的端部与杆体连接;第一夹持部活动连接于连接部,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形成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于容置构件靠近顶部的至少部分部位;第二夹持部包括至少一个夹持杆,夹持杆一端连接于连接部,夹持杆与连接部成L型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护装置用于装配式建筑,免外架施工的防护。

Description

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
背景技术
随着装配式建筑不断发展,对于结构外墙全预制的装配式建筑,已具备了免除外脚手架的条件。楼栋外防护不再使用常规的外脚手架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工人施工作业的安全,需在临边位置处设置防护栏杆。
现有技术中,防护结构与预制构件间的连接,往往需要在构件上预留螺栓孔,用螺栓将防护结构固定在预制墙上的方法,需后期对墙上孔洞进行修补。现有的不采用预留螺栓孔的防护结构,其与预制构件的接触部分对墙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装置,以解决防护结构对墙面平整度要求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护装置,包括杆体、以及设在所述杆体靠近端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连接部、第一夹持部以及设在所述连接部端部的第二夹持部,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端部与所述杆体连接;
所述第一夹持部活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容置构件靠近顶部的至少部分部位;
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至少一个夹持杆,所述夹持杆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夹持杆与所述连接部成L型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固定部还包括设在所述连接部的基座部,所述基座部设在所述第一夹持部背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侧;
所述第一夹持部通过第一螺杆活动设在所述基座部,所述基座部具有供所述第一螺杆穿过的螺孔,所述第一螺杆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还设有槽孔,所述槽孔的长度方向为:从所述第一夹持部到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分布方向;
所述第一夹持部通过设在所述槽孔中的吊钉滑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夹持杆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柱状结构的一种;和/或,
所述夹持杆外表面具有凸起于所述外表面的凸起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夹持杆为两个,所述连接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相应地所述夹持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基座部与所述连接部,所述加强肋、所述基座部、所述连接部成三角构型设置;
所述基座部垂直设在所述连接部;或,
所述基座部倾斜设在所述连接部,所述基座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方向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防护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杆体靠近端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伸缩杆以及设在所述伸缩杆背离所述杆体端部的垫板,所述垫板用于贴合于所述构件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伸缩杆为第二螺杆,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设在所述杆体的螺套,所述第二螺杆上还设有把手,所述把手用于转动所述第二螺杆在所述螺套中伸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持部上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的端面、所述垫板背离所述杆体的端面均设有橡胶垫。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装置包括杆体、以及设在杆体靠近端部的固定部,固定部包括连接部、第一夹持部以及设在连接部端部的第二夹持部,所述连接部背离第二夹持部的端部与杆体连接,其中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配合用于夹持在构件底部的位置。也就是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分别贴合于构件的表面,而第二夹持部由至少一个夹持杆组成,夹持杆与连接部成L型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使用板面贴合构件的防护装置,杆状的夹持杆更易于贴紧构件,尤其对于空腔墙,由于空腔墙的空腔内一般为拉毛后粗糙的混凝土表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杆与墙面的贴合更紧密,牢固性更高。进一步地夹持杆相对于板状的夹持面,可更容易地在夹持杆上套上PVC套管进而埋入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内,拆除时更为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连接体,包括构件和至少一个上述的防护装置,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配合卡接在所述构件顶部;支撑部所具有的垫板抵接于所述构件的表面。
所述连接体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优势与上述防护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防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防护装置另一轴侧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部与连接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夹持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二夹持部;2、基座部;3、第一夹持部;4、第一螺杆;5、螺套;6、第二螺杆;7、把手;8、垫板;9、加强肋;10、连接部;11、吊钉;12、杆体;13、固定部;14、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以外脚手架作为工人操作平台及安全防护,而在外脚手架在搭拆过程中,工人施工安全隐患较大。针对免除脚手架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需要在特殊位置设置防护栏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如果采用普通防护栏杆,需在墙体上部固定膨胀螺栓。在预制墙体顶部设置预埋套筒,用螺栓将防护结构固定在预制墙体上。现有技术中的防护栏杆与墙体的固定方式,会破坏墙体,例如通常采用墙体预留螺栓孔、用螺栓将防护结构固定在预制墙上的方法,需后期对墙上孔洞进行修补。对构件生产及后期孔洞填补等均造成成本提升、构件加工及现场施工难度增加。
而对于现有的无需预留螺栓孔的防护装置,一般采用板状的夹持部,对墙面的平整度要求高,对于较为粗糙的墙面安装牢固性不高,安全性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防护装置,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防护装置包括杆体12、以及设在杆体12靠近端部的固定部13,固定部13包括连接部10、第一夹持部3以及设在连接部10端部的第二夹持部1,连接部10背离第二夹持部1的端部与杆体12连接;第一夹持部3活动连接于连接部10,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1相对设置形成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于容置构件靠近顶部的至少部分部位;第二夹持部1包括至少一个夹持杆,夹持杆一端连接于连接部10,夹持杆与连接部10成L型设置。
实际使用时,以剪力墙构件为例,当剪力墙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后,某些情况下需要设置临边防护等临时性的防护措施。杆体12通过固定部13固定在剪力墙构件的顶部靠外侧,并向上伸出剪力墙构件的顶部形成防护栏杆或用于作为防护网的支撑装置。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1相对设置,二者之间的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剪力墙构件的顶部或者剪力墙一个叶板的顶部位置。也就是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1卡在剪力墙构件的顶部位置,第一夹持部3贴合在剪力墙外表面,第二夹持部1贴合在剪力墙内表面、或位于空腔的叶板内壁面。第一夹持部3活动连接于连接部10,可根据剪力墙或叶板的厚度进行调整,使得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1之间的间距等于剪力墙或叶板的厚度,不仅固定后牢靠,而且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墙体,拆装也更为方便。而将第二夹持部1设置为与连接部10成L型的一个或多个夹持杆,杆状结构相对于板状结构与剪力墙或叶板的表面更易贴合,使得牢固程度更高。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装置采用固定部13的固定形式,无需在墙体上预留螺栓孔或埋件进行连接,不会影响构件生产效率、减少构件成本,后期也无需对孔洞进行修补。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构件不限于预制实心墙、预制空腔墙,也不仅限于墙体,还包括阳台、窗户等其它外立面需要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任何建筑、支架等场所。
为了便于调整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1之间的间距,以及简化装置,降低成本。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部13还包括设在连接部10的基座部2,基座部2设在第一夹持部3背离第二夹持部1的一侧;第一夹持部3通过第一螺杆4活动设在基座部2,基座部2具有供第一螺杆4穿过的螺孔,第一螺杆4用于调节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1之间的间距。
上述基座部2固定设置在连接部10上,基座部2为板状结构,其中第一夹持部3设在基座部2与第二夹持部1之间,基座部2开设有螺孔,第一螺杆4螺接于螺孔中,第一螺杆4的一端与第一夹持部3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使得第一螺杆4在螺孔中转动,从而调整第一螺杆4在螺孔中的位置,进而调节第一夹持部3,使得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1夹持在剪力墙的靠近顶端的两个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上述连接部10还设有槽孔,槽孔的长度方向为:从第一夹持部3到第二夹持部1的分布方向;第一夹持部3通过设在槽孔中的吊钉11滑动连接于连接部10。其中槽孔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连接部10的长度方向,沿着这一方向设置长条形的槽孔,并在槽孔中设置吊钉11,吊钉11的底部连接第一夹持部3。由于吊钉11的钉帽的尺寸大于槽孔的宽度,使得吊钉11不会从槽孔中掉落,吊钉11的杆部穿过槽孔连接在第一夹持部3,也就是第一夹持部3滑动设在连接部10上,灵活移动与墙面很好的贴合。同时,将第一夹持部3简易固定在连接部10上,可以避免遗失。上述连接部10可为实体杆状,也可为空腔管状,当为管状的连接部时,槽孔设置在位于底部的管壁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夹持杆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柱状结构的一种;夹持杆外表面具有凸起于外表面的凸起部。示例性地夹持杆可以采用螺纹钢筋或带肋钢筋,以及其他表面有凹凸变化的杆状形式,例如凸点、凸棱等,这种设置可以使得使夹持杆与表面凹凸不平的混凝土贴合更牢靠,例如预制空腔墙,腔内混凝土表面拉毛后凹凸不平的情形。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图2所示,上述夹持杆设置为两个,在连接部1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相应地夹持杆,两个夹持杆相对间隔距离较大,所形成的夹持面较大更有利于固定部13的牢靠。示例性地,两个L型钢筋分别焊接于连接部10相对的两侧。
考虑到固定部13夹持的牢固性,请参阅图1所示,固定部13还包括加强肋9,加强肋9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基座部2与连接部10,加强肋9、基座部2、连接部10成三角构型设置;基座部2垂直设在连接部10;还可选地,基座部2倾斜设在连接部10,基座部2背离连接部10的端部向远离第一夹持部3的方向倾斜。基座部2与连接部10之间的靠近夹角的位置设置连接两者的加强肋9,使得三者成三角构型,基座部2与连接部10承受的力更大。当基座部2与连接部10非垂直设置时,也即倾斜设置,也就是基座部2的背离连接部10的端部逐渐向远离第二夹持部1的方向倾斜,当通过第一螺杆4调节第一夹持部3后,其受力相对于垂直设置所能承受的力更大,也即整个防护装置的安全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示,防护装置还包括设在杆体12靠近端部的支撑部14,支撑部14包括伸缩杆以及设在伸缩杆背离杆体12端部的垫板8,垫板8用于贴合于构件的表面。其中支撑部14设在固定部13的下方,更靠近杆体12的底端。支撑部14的伸缩杆由于可调节,因此位于伸缩杆端部的垫板8可抵住墙体的表面,垫板8的板状设置用于分散压力,以保护墙体避免应力集中。当防护装置受到由内向外的力时,支撑部14和固定部13与墙体的接触位置共同作用,抵抗外力的冲击,从而保护人员意外坠落。
为了简化防护装置结构进而提高安全性,示例性地,上述伸缩杆为第二螺杆6,支撑部14还包括设在杆体12的螺套5,第二螺杆6上还设有把手7,把手7用于转动第二螺杆6在螺套5中伸缩。其中第二螺杆6可以通过与螺套5配合,并通过把手7拧进拧出。从而调整垫板8贴合在墙体表面,或从墙体表面脱离。在拆除防护装置时,仅需松开第二螺杆6、第一螺杆4,向上提起,即可解除防护装置与墙体顶端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3上与第二夹持部1相对的端面、垫板8背离杆体12的端面设有橡胶垫,设置橡胶垫的目的是防止夹持装置和垫板在墙面上打滑,同时也为了对墙面进一步保护,避免出现划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装置与构件连接体,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中的构件以墙体为例,该连接体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防护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该连接体可以包括多个上述的防护装置,组成防护栏杆。其中防护装置的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1配合卡接在墙体顶部;支撑部14所具有的垫板8抵接于墙体的表面。该连接体不但起到防护效果,而且结构稳定,不破坏构件的表面,也就无需后期的修补工作,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杆体(12)、以及设在所述杆体(12)靠近端部的固定部(13),所述固定部(13)包括连接部(10)、第一夹持部(3)以及设在所述连接部(10)端部的第二夹持部(1),所述连接部(10)背离所述第二夹持部(1)的端部与所述杆体(12)连接;
所述第一夹持部(3)活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0),所述第一夹持部(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1)相对设置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容置构件靠近顶部的至少部分部位;
所述第二夹持部(1)包括至少一个夹持杆,所述夹持杆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0),所述夹持杆与所述连接部(10)成L型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3)还包括设在所述连接部(10)的基座部(2),所述基座部(2)设在所述第一夹持部(3)背离所述第二夹持部(1)的一侧;
所述第一夹持部(3)通过第一螺杆(4)活动设在所述基座部(2),所述基座部(2)具有供所述第一螺杆(4)穿过的螺孔,所述第一螺杆(4)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夹持部(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1)之间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还设有槽孔,所述槽孔的长度方向为:从所述第一夹持部(3)到所述第二夹持部(1)的分布方向;
所述第一夹持部(3)通过设在所述槽孔中的吊钉(11)滑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杆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柱状结构的一种;和/或,
所述夹持杆外表面具有凸起于所述外表面的凸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杆为两个,所述连接部(1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相应地所述夹持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3)还包括加强肋(9),所述加强肋(9)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基座部(2)与所述连接部(10),所述加强肋(9)、所述基座部(2)、所述连接部(10)成三角构型设置;
所述基座部(2)垂直设在所述连接部(10);或,
所述基座部(2)倾斜设在所述连接部(10),所述基座部(2)背离所述连接部(10)的端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3)的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杆体(12)靠近端部的支撑部(14),所述支撑部(14)包括伸缩杆以及设在所述伸缩杆背离所述杆体(12)端部的垫板(8),所述垫板(8)用于贴合于所述构件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为第二螺杆(6),所述支撑部(14)还包括设在所述杆体(12)的螺套(5),所述第二螺杆(6)上还设有把手(7),所述把手(7)用于转动所述第二螺杆(6)在所述螺套(5)中伸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3)上与所述第二夹持部(1)相对的端面、所述垫板(8)背离所述杆体(12)的端面均设有橡胶垫。
10.一种连接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构件和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置,所述第一夹持部(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1)配合卡接在所述构件顶部;
支撑部(14)所具有的垫板(8)抵接于所述构件的表面。
CN202223295374.XU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 Active CN2190609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5374.XU CN219060987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5374.XU CN219060987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0987U true CN219060987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6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5374.XU Active CN219060987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09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374682A1 (en) Safety rail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US11851900B2 (en) Temporary safety rai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100025151A1 (en) Integral safety system which can be used for construction
US6837338B2 (en) Ladder safety device
AT523266A4 (de) Absturzsicherungsvorrichtung
US7325997B2 (en) System, clamping element and counter-element for the connector of profiled elements
CN219060987U (zh) 一种防护装置、连接体
CN106906993B (zh) 一种导架爬升式工作平台的附墙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US6799658B2 (en) Mobile outrigger scaffolding system
US20130193286A1 (en) Portable and resuable connection device having secure anchor point
CN217518256U (zh) 一种高实用性的伸缩式安全围挡装置
CN201106280Y (zh) 一种悬挑脚手架后锚固件
CN214885295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高脚手架支撑防护结构
CN215212187U (zh) 一种土木工程施工支撑架
CN211873922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栏杆
CN210483117U (zh) 一种彩钢瓦屋面檐口临边防护装置
CN211341702U (zh) 护栏结构
KR101609508B1 (ko) 신축가능한 안전 난간대용 조절대
KR20060095220A (ko) 방망 설치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1155775A (zh) 一种预留洞口的安全防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220686834U (zh) 一种建筑物外墙洞口的临边防护栏
CN213683303U (zh) 楼层临边洞口套筒式防护栏杆扣件
CN202899599U (zh) 建筑工地楼梯快捷式安拆防护装置
CN216556356U (zh) 一种角度可调的基坑围护用监测装置
CN212773598U (zh) 一种高层施工用小型临边洞口的防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