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59812U - 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59812U
CN219059812U CN202223174694.XU CN202223174694U CN219059812U CN 219059812 U CN219059812 U CN 219059812U CN 202223174694 U CN202223174694 U CN 202223174694U CN 219059812 U CN219059812 U CN 219059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utlet
pile
water
retaining wall
structur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7469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文芳
郭军
王振
李利蓉
黄枭
秦诗友
余义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7469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59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59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598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包括排挡土墙桩结构本体、出水口结构本体、消能井、接入消能井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以及渠底护砌结构,出水口结构本体位于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的两侧之间,出水口结构本体下部为排桩结构,且排桩结构上设置有出水口结构本体的泄水通道,消能井设置在出水口结构本体的临土侧,并与出水口结构本体连通设置,渠底护砌结构设置在排桩结构本体及出水口结构本体临水侧,且渠底护砌结构的标高为渠底标高。在排桩结构本体之间设置出水口结构本体,可减小出水口对排桩结构本体的影响,通过消能井可将水流流速有效降低,使出水口的水流漫流至渠道内,防止出水口水流冲刷渠底,保证边坡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城市雨水收集鼓励采用明渠而不采用箱涵,而城区因为用地紧张,许多明渠均采用垂直驳岸墙结构,实施时因周边建(构)筑物较多,大开挖做挡土墙结构对现有环境影响较大,故越来越多的明渠驳岸采用排桩挡土墙作为垂直驳岸墙,这样就导致了许多接入明渠的管道出水口需要穿越排桩挡土墙,传统的一字式出水口,八字式出水口均不适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结构,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管径或箱涵出水口,因桩基之间留有间距,桩基通过桩顶冠梁形成挡土的整体结构,出水口处缺失桩体对整体性造成了破坏,需要采取措施对桩体进行加强,减小出水口对排桩挡土墙造成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一是解决排桩挡土墙出水口处桩体部分缺失的问题,二是降低管道出水口处水流流速从而减小水流对渠道的冲刷,三是可利用消能井实现管道的清淤和沉沙功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包括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出水口结构本体、消能井、接入所述消能井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以及渠底护砌结构,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位于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的两侧之间,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下部为排桩结构,且所述排桩结构上设置有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的泄水通道,所述消能井设置在所述排桩结构的临土侧上部,并与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的泄水通道连通设置,所述渠底护砌结构设置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及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的临水侧,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位于渠道内,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的标高与渠底标高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的之间设置出水口结构本体,这样可以减小出水口对排桩结构本体的影响,通过设置所述消能井可以将水流流速有效降低,使得出水口的水流漫流至渠道内,在渠道内设置所述渠底护砌结构,防止出水口水流冲刷渠底,保证了边坡稳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包括多根排桩桩体、两个桩顶冠梁和两个桩顶冠梁栏杆,多根所述排桩桩体并排设置并分成两段,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位于两段所述排桩桩体之间,两个所述桩顶冠梁分别设置在对应段的所述排桩桩体的上端,所述桩顶冠梁栏杆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桩顶冠梁上并靠近临水侧。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的排桩桩体顶端设置桩顶冠梁,这样可以对所述排桩结构本体起到支撑和连接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包括多根出水口排桩桩体、出水口桩顶冠梁、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两侧的闸墩、位于两侧闸墩之间的顶连接板、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临水侧的封堵墙及设置在所述封堵墙上的顶栏杆;多根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并排设置在两段所述排桩桩体之间并形成所述排桩结构,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设置在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的上端,且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两侧的闸墩,两侧闸墩之间的顶连接板以及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上临水侧的封堵墙共同形成用于设置所述泄水通道的空间区域,所述临水侧封堵墙的中部开设用于泄水的洞口,两侧的所述闸墩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闸板的闸槽。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出水口排桩桩顶冠梁可以减小所述排桩结构本体上由于穿越所述大直径管道或箱涵造成的结构影响,通过设置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的高度低于所述旁侧排桩桩体的高度,这样可以在其上部形成用于设置所述泄水通道的空间区域,通过设置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可以方便对所述泄水通道起到支撑作用,保证整个出水口结构本体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顶栏杆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进一步:所述泄水通道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两侧的闸墩、设置在出水口桩顶冠梁上并位于两侧的所述闸墩之间临水侧的封堵墙以及位于两侧的所述闸墩顶端的闸墩连接板,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桩顶冠梁上两侧的闸墩和临水侧的封堵墙合围形成所述泄水通道,两侧所述的闸墩上临水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闸板的闸槽。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出水口桩顶冠梁、闸墩和封堵墙合围形成所述泄水通道,方便从所述消能井排除的水流顺利通过所述泄水口排出,通过设置所述闸墩以及闸槽,那个方便取放闸板,从而方便后期清淤、检修,无需在渠道内围堰,方便后期管理和维护。
进一步:所述消能井包括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相邻设置的封堵矮墙、位于所述封堵矮墙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闸墩连接的侧墙、与所述封堵矮墙相对设置的消能井端墙、底板和盖板,所述封堵矮墙、侧墙、消能井端墙、底板和盖板合围形成所述消能井,所述大直径管道或箱涵通过所述侧墙上的通孔接入所述消能井。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封堵矮墙、与闸墩相连的侧墙、与封堵矮墙相对的端墙、底板和盖板合围形成所述消能井,大直径管道或箱涵内的水流进入消能井,可以将水流流速有效降低,水流动能通过消能井井内水垫减小,通过出水口洞口漫流至渠道内,保证了边坡稳定。
进一步:所述消能井采用钢筋砼预制活动盖板。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消能井采用预制活动盖板,方便后期打开进行维护管理。
进一步:所述渠底护砌结构远离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及出水口结构本体的一端向下设置有齿坎。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渠底护砌结构远端与渠道土体相接处设置齿坎,齿坎可尽量减小水流冲刷对渠道土体的影响。
进一步:所述渠底护砌结构采用C30素砼结构,且其每侧宽出所述泄水通道至少3m。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素砼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并且每侧宽出所述泄水通道,这样可以减小泄水通道两侧溢出的水流对渠底土体的冲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排桩结构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出水口结构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消能井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的纵剖面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00、排桩结构本体,200、出水口结构本体,300、消能井,400、大直径管道或箱涵,500、渠底护砌结构;
11、旁侧排桩桩体,12、桩顶冠梁,13、桩顶冠梁栏杆,21、出水口排桩桩体,22、出水口桩顶冠梁,23、出水口桩顶冠梁上两侧闸墩,24、出水口桩顶冠梁上临水侧封堵墙,25、闸墩连接板,26、封堵墙顶栏杆,31、消能井封堵矮墙,32、消能井与闸墩相连的侧墙,33、消能井与封堵矮墙相对的端墙,34、消能井底板,35、消能井预制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包括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出水口结构本体200、消能井300、接入所述消能井300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400以及渠底护砌结构500,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位于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的两侧之间,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下部为排桩结构,且所述排桩结构上设置有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泄水通道,所述消能井300设置在所述排桩结构的临土侧上部,并与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泄水通道连通设置,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设置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及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临水侧,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位于渠道内,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的标高与渠底标高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之间设置出水口结构本体200,这样可以减小出水口对排桩结构本体100的影响,通过设置所述消能井300可以将水流流速有效降低,使得出水口的水流漫流至渠道内,在渠道内设置所述渠底护砌结构,防止出水口水流冲刷渠底,保证了边坡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包括多根排桩桩体11、两个桩顶冠梁12和两个桩顶冠梁栏杆13,多根所述排桩桩体11并排设置并分成两段,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位于两段所述排桩桩体11之间,两个所述桩顶冠梁12分别设置在对应段的所述排桩桩体11的上端,所述桩顶冠梁栏杆13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桩顶冠梁12上并靠近临水侧。通过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的排桩桩体11顶端设置桩顶冠梁12,这样可以对所述排桩结构本体100起到支撑和连接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包括多根出水口排桩桩体21、出水口桩顶冠梁22、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两侧的闸墩23、位于两侧闸墩23之间的顶连接板25、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临水侧的封堵墙24及设置在所述封堵墙24上的顶栏杆26;多根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21并排设置在两段所述排桩桩体11之间并形成所述排桩结构,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设置在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21的上端,且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两侧的闸墩23,两侧闸墩23之间的顶连接板25以及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上临水侧的封堵墙24共同形成用于设置所述泄水通道的空间区域,所述临水侧封堵墙24的中部开设用于泄水的洞口,两侧的所述闸墩23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闸板的闸槽。通过所述出水口排桩桩顶冠梁22可以减小所述排桩结构本体100上由于穿越所述大直径管道或箱涵400造成的结构影响,通过设置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21的高度低于所述旁侧排桩桩体11的高度,这样可以在其上部形成用于设置所述泄水通道的空间区域,通过设置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可以方便对所述泄水通道起到支撑作用,保证整个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顶栏杆26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这里,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为钢筋砼结构,与旁侧排桩桩体11桩顶设置的冠梁尺寸保持一致,一般冠梁宽为桩径每侧加100mm,例如φ800mm的桩径,冠梁一般宽1000mm,高700mm,配筋也应与桩顶设置的冠梁配筋保持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水通道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两侧的闸墩23、设置在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上并位于两侧的所述闸墩23之间临水侧的封堵墙24以及位于两侧的所述闸墩23顶端的闸墩连接板25,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桩顶冠梁上两侧的闸墩23和临水侧的封堵墙24合围形成所述泄水通道,两侧的所述闸墩23临水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闸板的闸槽。通过出水口桩顶冠梁22、闸墩23和封堵墙24合围形成所述泄水通道,方便从所述消能井300排除的水流顺利通过所述泄水口排出,通过设置所述闸墩23以及闸槽,那个方便取放闸板,从而方便后期清淤、检修,无需在渠道内围堰,方便后期管理和维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消能井300包括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相邻设置的封堵矮墙31、位于所述封堵矮墙31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闸墩23连接的侧墙32、与所述封堵矮墙31相对设置的消能井端墙33、底板34和盖板35,所述封堵矮墙31、侧墙32、消能井端墙33、底板34和盖板35合围形成所述消能井300,所述大直径管道或箱涵400通过所述侧墙32上的通孔接入所述消能井300。通过所述封堵矮墙31、与闸墩23相连的侧墙32、与封堵矮墙相对的消能井端墙33、底板34和盖板35合围形成所述消能井300,大直径管道或箱涵内的水流进入消能井,可以将水流流速有效降低,水流动能通过消能井井内水垫减小,通过出水口洞口漫流至渠道内,保证了边坡稳定。
这里,所述底板34顶标高应低于泄水通道渠道侧洞底标高500mm,形成水垫,管道通过消能井300的端墙33接入消能井300内,水流通过渠道侧冠梁上所设封堵墙24上的洞口漫流至渠道内,且要求洞口底标高低于渠道最低水位,最大程度降低了水流对渠道的冲刷。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消能井300根据管径外径大小D0,管中水流出水流速V0、管底标高距离消能井300底水面的高差H以及管道进入侧墙的角度来确定消能井的长度和宽度,所述消能井侧墙临土侧侧墙根据消能井大小和高度确定厚度和配筋。
实际中,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临水侧封堵墙24,厚300mm,墙上洞口大小根据流量确定,出水口结构本体200排桩结构21顶冠梁22上设置的闸墩23厚500mm,并在闸墩临水侧设置200mmX200mm的闸槽。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远离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及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一端向下设置有齿坎。通过设置所述齿坎,减小水流对护砌结构与渠底土体相接处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消能井300的侧墙上设置的盖板35为预制活动盖板,方便清淤和检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采用C30素砼结构,且其宽度应大于泄水通道的宽度,每一侧超出部分不小于3m,长不小于5m,厚300mm。采用素砼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并且每侧宽出所述泄水通道,这样可以保证水流均通过渠底护砌结构500溢流。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相比于传统的出水口方式,其优点有:
1、与传统的八字型及一字型出水口相比,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出水口两侧无需再考虑设置挡土墙与周边地形顺接;
2、本实用新型考虑了穿越排桩挡土墙对挡土墙造成的破坏,将泄水通道的洞口处破坏的桩体设置冠梁将其连接,减小了出水口对排桩挡土墙结构的影响。
3、排桩挡土墙的稳定性要求桩前土体稳定,出水口的水流流速过大则会冲刷桩前土体,影响边坡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消能井的设置将水流流速降至最低,水流动能通过消能井消除,通过出水口洞口漫流至渠道内,保证了边坡稳定。
4、本实用新型在出口处设置了简易闸槽,后期清淤、检修无需在渠道内围堰,方便后期管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出水口结构本体(200)、消能井(300)、接入所述消能井(300)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400)以及渠底护砌结构(500),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位于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的两侧之间,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下部为排桩结构,且所述排桩结构上设置有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泄水通道,所述消能井(300)设置在所述排桩结构的临土侧上部,并与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泄水通道连通设置,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设置在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及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临水侧,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位于渠道内,且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的标高与渠底标高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包括多根排桩桩体(11)、两个桩顶冠梁(12)和两个桩顶冠梁栏杆(13),多根所述排桩桩体(11)并排设置并分成两段,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位于两段所述排桩桩体(11)之间,两个所述桩顶冠梁(12)分别设置在对应段的所述排桩桩体(11)的上端,所述桩顶冠梁栏杆(13)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桩顶冠梁(12)上并靠近临水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结构本体(200)包括多根出水口排桩桩体(21)、出水口桩顶冠梁(22)、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两侧的闸墩(23)、位于两侧闸墩(23)之间的顶连接板(25)、位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临水侧的封堵墙(24)及设置在所述封堵墙(24)上的顶栏杆(26);多根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21)并排设置在两段所述排桩桩体(11)之间并形成所述排桩结构,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设置在所述出水口排桩桩体(21)的上端,且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两侧的闸墩(23),两侧闸墩(23)之间的顶连接板(25)以及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上临水侧的封堵墙(24)共同形成用于设置所述泄水通道的空间区域,所述临水侧封堵墙(24)的中部开设用于泄水的洞口,两侧的所述闸墩(23)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闸板的闸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井(300)包括与所述出水口桩顶冠梁(22)相邻设置的封堵矮墙(31)、位于所述封堵矮墙(31)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闸墩(23)连接的侧墙(32)、与所述封堵矮墙(31)相对设置的消能井端墙(33)、底板(34)和盖板(35),所述封堵矮墙(31)、侧墙(32)、消能井端墙(33)、底板(34)和盖板(35)合围形成所述消能井(300),所述大直径管道或箱涵(400)通过所述侧墙(32)上的通孔接入所述消能井(30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远离所述排桩挡土墙结构本体(100)及出水口结构本体(200)的一端向下设置有齿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渠底护砌结构(500)采用C30素砼结构,且其每侧宽出所述泄水通道至少3m。
CN202223174694.XU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Active CN219059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74694.XU CN219059812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74694.XU CN219059812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59812U true CN219059812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6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74694.XU Active CN219059812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598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36161B (zh) 一种泥石流防治系统
CN210636383U (zh) 一种带清渣排水通道的泥石流拦挡坝
CN219059812U (zh) 一种用于穿越排桩挡土墙的大直径管道或箱涵的出水口
CN211498722U (zh) 一种水利堤坝结构
CN211228363U (zh) 一种临河挡墙
CN109778798B (zh) 多级孔管堰分流放淤方法
CN210151748U (zh) 一种基坑集水明排降水体系
CN111424620A (zh) 一种水工消能结构以及方法
CN216108602U (zh) 一种河涌治理挡土墙支护结构
CN209989781U (zh) 一种粉细砂地层防洪堤坝新型结构
CN112982319A (zh) 一种采用坝基涵洞进行导流、放空兼取水的结构及方法
CN210827381U (zh) 一种适用于长距离、复杂地形坡面排水的复合消能工
CN211646049U (zh) 用于高挡墙涵洞的出口结构
CN210086181U (zh) 一种透水式拦渣坝结构
CN110565666A (zh) 一种平直组合板桩地连墙式挡水围堰施工方法
CN211113429U (zh) 一种防淤堵的排水洞系统
CN217053251U (zh) 一种用于挖方渠道的排洪建筑物结构
CN211200318U (zh) 水库溢洪道陡槽结构
CN110777827A (zh) 可在急流状态下进行深水区掏空修复的结构
CN218712664U (zh) 一种直立式河道堤防结构
CN219430679U (zh) 一种防渗衬砌围渠结构
CN213538833U (zh) 一种带有观光交通廊道的景观坝
CN212612612U (zh) 一种钢筋砼悬臂式挡土墙
CN219195805U (zh) 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护堤
CN217438754U (zh) 一种用于挖方渠道的排洪箱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