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1181U - 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41181U CN219041181U CN202222819853.0U CN202222819853U CN219041181U CN 219041181 U CN219041181 U CN 219041181U CN 202222819853 U CN202222819853 U CN 202222819853U CN 219041181 U CN219041181 U CN 2190411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abinet body
- plate
- partition
- seal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包括柜体、抽风部件、导风部件、散热器和隔板部件;柜体底部侧面设置有进风口,柜体顶部和底部开口,抽风部件设置在柜体的顶部,散热器和隔板部件均设置在柜体内部;导风部件设置在抽风部件下方,导风部件上方的出风口与抽风部件的进风口连通,散热器顶部的出风口与导风部件下端的进风口连通;隔板部件用于将散热器下方的柜体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相互连通的风道。本实用新型的抽风部件与柜体内部形成了相对密闭的风道,抽风效果更好,提高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隔板部件对各个电气元件的风道做密闭和分隔,避免了冷热风混合、出风混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机箱用于固定存放电子、电气元器件,机箱中的电气元器件工作时发热会导致机箱内部温度升高,电气元器件长时间温度过高会影响电气元器件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机箱的散热结构尤其重要。
现有的机箱的散热布局中,各个电气元器件的风道没有做密闭和分隔,导致冷热风混合、出风混乱,机箱的散热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箱散热结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包括柜体、抽风部件、导风部件、散热器和隔板部件;其中,所述柜体底部侧面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柜体顶部和底部开口,所述柜体内部具有空间,所述抽风部件设置在所述柜体的顶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隔板部件均设置在所述柜体内部;所述导风部件设置在所述抽风部件下方,所述导风部件上方的出风口与所述抽风部件的进风口连通,所述散热器顶部的出风口与所述导风部件下端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隔板部件用于将所述散热器下方的所述柜体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相互连通的风道。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部件包括锥形导风仓;
其中,所述锥形导风仓顶部设有出风口,所述锥形导风仓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和若干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散热器顶部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锥形导风仓与所述柜体第二侧面相对的一侧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上均可拆卸安装有第一封板,所述第一封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孔。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导风仓内部的气体通道的横截面积沿进风口向出风口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部件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
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竖直设置且底部均与所述柜体底部连接,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柜体相邻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柜体相邻的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形成第三风道;
所述第四隔板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风道之间,所述第五隔板水平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
其中,所述第四隔板呈U型,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段、斜面段和竖直段,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平行,且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口;所述第四隔板的斜面段上设置有第四安装口,所述第五隔板上设置有第五安装口;
所述第四隔板的水平段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顶部连接,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上端与所述散热器底部连接,所述第四隔板的水平段第一侧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连接;
所述第五隔板一端与所述第三隔板顶部连接,所述第五隔板另一端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五隔板的第二侧与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连接,所述第五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顶部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四隔板的的水平段第二侧下方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五隔板的第一侧连接,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第二侧通过竖直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的一侧设置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部件还包括第二封板、第三封板和第四封板;
其中,所述第二封板与所述第四隔板的水平段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隔板的斜面段第一侧、竖直段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封板的底部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连接;
所述第三封板与所述第二封板互为镜像,所述第三封板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五隔板的上方,所述第三封板的一端的上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三封板的底部与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连接;所述第四封板与所述第四隔板的斜面段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四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封板的中间位置连接,所述第四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隔板的斜面段第二侧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柜体内设置有晶体管单元、电容单元、电感单元、变压器单元和电源;
其中,所述晶体管单元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上,所述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晶体管单元的第一侧并位于所述导风部件的下方,电感单元设置在柜体的底部,所述变压器单元和所述电源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电感单元位于第一风道中,所述变压器单元和所述电源位于第二风道中。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部件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五封板和第六封板;
其中,所述第五封板和所述第六封板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中间,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二端设置有若干第一凸起,若干所述第一凸起将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感单元之间的间隙分割为若干气体流道,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一侧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隔板连接;
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一端还设置有若干第三开口,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二端设置有若干第二凸起,若干所述第二凸起将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感单元之间的间隙分割为若干气体流道,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一侧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隔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抽风部件包括第一抽风扇、第二抽风扇、风箱和格栅组件;
其中,所述风箱顶部开口,所述格栅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箱的顶部,所述风箱底部设置有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所述第一抽风扇、所述第二抽风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风孔和所述第三通风孔处,所述第一抽风扇的进风口、所述第二抽风扇的进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风孔和所述第三通风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散热百叶和固定连接板;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梁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柜体第一侧面的两根横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柜体第三侧面的两根横梁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板的底部与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上端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板的顶部与所述导风部件底部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板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散热百叶与所述固定连接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散热百叶底部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电容单元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机箱散热结构,通过导风部件使得抽风部件与柜体内部形成相对密闭的风道,使得抽风部件的抽风效果更好,提高柜体内部的空气流速,从而快速带走柜体内部热量,提高散热效果;通过隔板部件将柜体下方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相互连通的风道,并且将不同的电气元件设置于不同风道,因不同电气元件的产生的热量不同,对各个电气元件的风道做密闭和分隔避免了冷热风混合、出风混乱,提高了机箱的整体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机箱散热结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机箱散热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离门安装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板部件安装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板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风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安装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感单元安装示意图。
图中:1、柜体;2、抽风部件;3、导风部件;4、晶体管单元;5、散热器;6、电容单元;7、隔板部件;8、湿度传感器;9、电感单元;10、变压器单元;11、电源;101、框架部件;102、第一侧板;103、隔离门;104、柜门;105、第一把手;106、显示屏;107、指示灯;108、第二把手;301、锥形导风仓;302、第一通孔;303、第一安装口;304、第二安装口;305、第一封板;306、第一通风孔;701、第一隔板;702、第二隔板;703、第三隔板;704、第四隔板;705、第五隔板;706、第一连接板;707、第二连接板;708、第二封板;709、第三封板;710、第四封板;711、第五封板;712、第六封板;713、第三安装口;714、第四安装口;715、第五安装口;716、第一凸起;717、第二凸起;718、第三开口;201、第一抽风扇;202、第二抽风扇;203、风箱;204、格栅组件;205、加强板;206、第一加强筋;207、第二加强筋;208、第四通风孔;501、第一支撑梁;502、第二支撑梁;503、散热百叶;504、固定连接板;401、安装平台;402、晶体管;601、安装支架;602、电容;12、拉杆固定组件;13、电感;121、第一固定板;122、第二固定板;123、第三固定板;124、第四固定板;125、第一压板;126、第二压板;127、第一拉杆;128、第二拉杆;129、第一固定块;1210、第二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机箱散热结构,对机箱内各个发热器件的风道做密闭和分隔,提高机箱的整体散热效率。
如图1-3所示,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包括柜体1、抽风部件2、导风部件3、散热器5和隔板部件7。
其中,柜体1底部侧面设置有进风口,柜体1顶部和底部开口,柜体1底部侧面设置有进风口,柜体1内部具有空间,抽风部件2设置在柜体1的顶部,抽风部件2可以是电动抽风扇。
导风部件3设置在抽风部件2下方,导风部件3设置在抽风部件2下方,导风部件3上方的出风口与抽风部件2的进风口连通,散热器5顶部的出风口与导风部件3下端的进风口连通,散热器5底部的进风口位于电容单元6的下方。
通过在抽风部件2下方设置与其连通的导风部件3,使得抽风部件2与柜体1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风道,从底部进风,底部侧边进风,抽风部件2上出风,相对密闭的风道风压更高,抽风部件2抽风效果更好。
柜体1内部设置有晶体管单元4、电容单元6、湿度传感器8、电感单元9、变压器单元10和电源11。
其中,晶体管单元4设置在散热器5上,电容单元6设置在晶体管单元4的第一侧并位于导风部件3的下方。
电感单元9设置在柜体1的底部,因柜体1底部开口,冷风从柜体1的侧面进风口和底部进入再从电感单元9流过,使冷风可以全部经过电感单元9间隙,提高散热效果。
隔板部件7设置在电感单元9和散热器5之间,隔板部件7用于将散热器5下方的柜体1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相互连通的风道,其中,电感单元9设置于其中一个风道中,变压器单元10和电源11设置于隔板部件7上,变压器单元10和电源11设置于另一个风道中,变压器单元10和电源11也设置于柜体1底部,冷风从柜体1的侧面进风口和底部进入,提高变压器单元10和电源11的散热效果。
通过隔板部件7将电感单元9、晶体管单元4、电容单元6设置在不同侧并分隔开,使得形成相对密闭的风道,提高散热效率。
湿度传感器8设置在隔板部件7上,湿度传感器8用于获取柜体1内部的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柜体1包括方形框架部件101、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图中未示出)、第三侧板(图中未示出)、隔离门103和柜门104,方形框架包括四根竖梁和多根横梁,四根竖梁和多根横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焊接或铆接形成方形框架部件101。
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分别与方形框架部件101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螺栓连接。隔离门103与方形框架部件101的第四侧面可拆卸连接,柜门104设置在隔离门103的外侧,与方形框架部件101的第四侧面铰接。
进一步的,隔离门103采用分体式设计,包括沿方形框架部件101顶部至底部依次设置的第一隔离板组件、第二隔离板组件、第三隔离板组件和第四隔离板组件,第一隔离板组件、第二隔离板组件、第三隔离板组件和第四隔离板组件上均设置有第一把手105,设置第一把手105便于握取,分体设置的多个隔离板组件,便于对柜体1内部的各个模块的安装和维护,分体式设计相比整体式的隔离门103,柜体1内部电气元件更换时,拿掉对应位置的隔离板组件即可,不需要整体拆卸隔离门103,操作更轻便。
柜门104设置为对开门形式,包括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分别与方形框架部件101的第四侧面的两侧铰接,第一门板上设置有显示屏106、若干指示灯107和第二把手108。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风部件3包括锥形导风仓301,锥形导风仓301顶部开口为出风口,锥形导风仓301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302和若干第一安装口303,第一通孔302作为进风口与散热器5顶部的出风口连通,锥形导风仓301内部的气体通道的横截面积沿进风口向出风口逐渐增大。
第一通孔302位于电容单元6的正上方,第一通孔302作为电容单元6散热风口和晶体管单元4的辅助散热风道,第一通孔302设置在导风部件3上,使得第一通孔302与抽风部件2的进风口之间为密闭的空间,能够更好的降低电容602在密闭腔体里的热辐射,并降低晶体管单元4表面的温度,解决柜体1上方积热问题。
如图5所示,锥形导风仓301与柜体1第二侧面相对的一侧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安装口304,第一安装口303和第二安装口304上均可拆卸安装有第一封板305,第一封板305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孔306,第一通风孔306作为,第一安装口303和第二安装口304用于检修安装口,安装和拆卸电气元件时可拆下封板,安装上第一封板305后,第一封板305上的第一通风孔306用于为空气提供通道。
电感单元9设置在柜体1的底部,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隔板部件7包括第一隔板701、第二隔板702、第三隔板703、第四隔板704、第五隔板705、第一连接板706、第二连接板707、第二封板708、第三封板709和第四封板710,为提高隔板强度,第一隔板701、第二隔板702、第三隔板703、第四隔板704、第五隔板705可以设置为由多道折弯形成的折弯板。
具体的,第一隔板701、第二隔板702和第三隔板703竖直设置且底部均与柜体1底部连接,第一隔板701、第二隔板702与柜体1相邻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形成环绕电感单元9的第一风道,第三隔板703、第二隔板702与柜体1相邻的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形成第二风道,变压器单元10和电源11设置在第二隔板702的一侧位于第二风道内,第三隔板703、第二隔板702与柜体1的第一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形成第三风道。
第四隔板704设置在散热器5的进风口和第一风道之间,第五隔板705水平设置在散热器5的进风口和第二风道之间。
其中,第四隔板704呈U型,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段、斜面段和竖直段,湿度传感器8设置在第四隔板704的竖直段上,第四隔板704的竖直段与柜体1的第二侧面平行,且第四隔板704的竖直段与柜体1的第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一隔板701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口713,使得第一风道与第三风道相互连通;第四隔板704的斜面段上设置有第四安装口714,第五隔板705上设置有第五安装口715,第三安装口713、第四安装口714和第五安装口715既用于检修安装,也用于通风。抽风部件2工作时电感单元9产生的废热通过第一风道、第三安装口713、第三风道、第四安装口714进入散热器5的进风口和电容单元6的下方,最后进入导风部件3通过抽风部件2的出风口排出。
第四隔板704的水平段一端与第一隔板701顶部连接,第四隔板704的竖直段上端与散热器5底部远离电容单元6一侧的下方连接,第四隔板704的水平段第一侧与柜体1的第一侧面连接,第四隔板704的水平段第二侧下方通过第一连接板706与第五隔板705的第一侧连接,第二封板708与第四隔板704的水平段相互垂直设置,第二封板708的一端与第四隔板704的斜面段第一侧、竖直段第一侧连接,第二封板708的另一端与柜体1的第二侧面连接,第二封板708的底部与柜体1的第一侧面连接。第四隔板704的竖直段第二侧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接板707与柜体1的第三侧面连接,第二连接板707靠近柜体1的第三侧面的一侧设置第一开口,第二连接板707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开口。
第五隔板705一端与第三隔板703顶部连接,第五隔板705另一端与柜体1的第二侧面连接,第五隔板705的第二侧与柜体1的第三侧面连接,第五隔板705与第三隔板703顶部具有间隙,使得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相互连通。抽风部件2工作时电感单元9产生的废热通过第一风道、第五隔板705与第三隔板703之间的间隙、第二风道、第五安装口715进入散热器5的进风口和电容单元6的下方,最后进入导风部件3通过抽风部件2的出风口排出。
第三封板709与第二封板708互为镜像,第三封板709竖直设置在第五隔板705的上方,第三封板709的一端的上部与第二连接板707靠近柜体1的第三侧面的一侧连接,第三封板709的另一端与柜体1的第二侧面连接,第三封板709的底部与柜体1的第三侧面连接。第四封板710与第四隔板704的斜面段相互平行设置,第四封板710的一端与第三封板709的中间位置连接,第四封板710的另一端与第四隔板704的斜面段第二侧具有间隙,使得第五隔板705上方具有气体流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感单元9竖直设置,隔板部件7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五封板711和第六封板712,第五封板711和第六封板712位于第一风道的中间,第五封板711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701连接,第五封板711的第二端设置有若干第一凸起716,若干第一凸起716将第五封板711的第二端与电感单元9之间的间隙分割为若干气体流道,第五封板711的第一侧与柜体1的第一侧面连接,第五封板711的第二侧与第二隔板702连接。
第六封板712的第一端与柜体1的第二侧面连接,第六封板712的第一端还设置有若干第三开口718,作为从下往上的气体流道,第六封板712的第二端设置有若干第二凸起717,若干第二凸起717将第六封板712的第二端与电感单元9之间的间隙分割为若干气体流道,第六封板712的第一侧与柜体1的第一侧面连接,第六封板712的第二侧与第二隔板702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抽风部件2包括第一抽风扇201、第二抽风扇202、风箱203和格栅组件204,风箱203顶部开口,格栅组件204设置在风箱203的顶部,风箱203底部设置有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第一抽风扇201、第二抽风扇202分别设置在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处,第一抽风扇201的进风口、第二抽风扇202的进风口分别与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连通。
进一步的,风箱203在第一抽风扇201、第二抽风扇20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205,加强板205的底部与风箱203的底部连接,加强板205的两端分别与风箱203相对的两侧面连接,风箱203相邻的两个侧面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06,加强板205与风箱203相对的两侧面相连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07,通过设置加强筋对风箱203进行加固,使得抽风部件2整体结构更牢固耐用。第一加强筋206和第二加强筋207上均设置有第四通风孔208,提供气体流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5包括第一支撑梁501、第二支撑梁502、散热百叶503和固定连接板504,第一支撑梁501上下两端分别与方形框架第一侧面的两根横梁连接,第二支撑梁502上下两端分别与方形框架第三侧面的两根横梁连接,固定连接板504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支撑梁501、第二支撑梁502连接,固定连接板504的底部与第四隔板704的竖直段上端连接,固定连接板504的顶部与锥形导风仓301底部连接,固定连接板504与柜体1的第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散热百叶503与固定连接板504可拆卸连接,散热百叶503顶部的出风口与锥形导风仓301底部的第一通孔302连通,散热百叶503底部的进风口位于电容单元6一侧,电动百叶的百叶开度和角度可调。
第二安装口304设置在锥形导风仓301与柜体1第二侧面相对的一侧面上,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的气流依次流过第四隔板704的竖直段与柜体1的第二侧面之间的间隙、固定连接板504与柜体1的第二侧面之间的间隙、第二安装口304、抽风部件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晶体管单元4包括安装平台401和若干晶体管402,若干晶体管402通过安装平台401与固定连接板504可拆卸连接,若干晶体管402直接设置在散热器5上,热交换效果更好,更利于除湿防冷凝。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电容单元6包括安装支架601和若干电容602,安装支架601水平设置,位于晶体管单元4的一侧;安装支架601的两端与框架部件101相对设置的横梁连接,电容602固定在安装支架601上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9所示,电感单元9包括拉杆固定组件12和若干电感13,拉杆固定组件12将若干电感13固定在框架部件101的底部。其中,拉杆固定组件12包括第一固定板121、第二固定板122、第三固定板123、第四固定板124、第一压板125、第二压板126、第一拉杆127、第二拉杆128、第三拉杆、第四拉杆和多个螺母。
其中,第一连接板706、第二连接板707平行设置,且第一固定板121、第二固定板122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固定板121、第二固定板122分别与框架部件101底部的两根横梁连接,第一固定板121外侧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29和第二固定块1210,第二固定板122外侧设置有第三固定块和第四固定块,第一固定块129、第二固定块1210、第三固定块和第四固定块上均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压板125和第二压板126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一拉杆127、第二拉杆128、第三拉杆、第四拉杆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
对多个电感13进行固定时,将多个电感13底部平行放置到第一固定板121、第二固定板122之间的间隙内,并通过多个螺栓穿过电感13底部,将电感13底部与第一固定板121、第二固定板122固定连接。第三固定板123、第四固定板124分别放置在多个电感13顶部的两侧,通过多个螺栓穿过电感13顶部,将电感13顶部与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一压板125、第二压板126放置在第三固定板123、第四固定板124的上方,通过螺母将第一拉杆12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块129、第一压板125的第一端连接,通过螺母将第二拉杆128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固定块1210、第二压板126的第一端连接,通过螺母将第三拉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固定块、第一压板125的第二端连接,通过螺母将第四拉杆的两端分别与第四固定块、第二压板126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箱散热结构,通过导风部件3使得抽风部件2与柜体1内部形成相对密闭的风道,使得抽风部件2的抽风效果更好,提高柜体1内部的空气流速,从而快速带走柜体1内部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另外,通过隔板部件7将柜体1下方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相互连通的风道,并且将不同的电气元件设置于不同风道,因不同电气元件的产生的热量不同,对各个电气元件的风道做密闭和分隔避免了冷热风混合、出风混乱,提高了机箱的整体散热效率。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抽风部件、导风部件、散热器和隔板部件;
其中,所述柜体底部侧面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柜体顶部和底部开口,所述柜体内部具有空间,所述抽风部件设置在所述柜体的顶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隔板部件均设置在所述柜体内部;所述导风部件设置在所述抽风部件下方,所述导风部件上方的出风口与所述抽风部件的进风口连通,所述散热器顶部的出风口与所述导风部件下端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隔板部件用于将所述散热器下方的所述柜体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相互连通的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包括锥形导风仓;
其中,所述锥形导风仓顶部设有出风口,所述锥形导风仓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和若干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散热器顶部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锥形导风仓与所述柜体第二侧面相对的一侧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上均可拆卸安装有第一封板,所述第一封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导风仓内部的气体通道的横截面积沿进风口向出风口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件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
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竖直设置且底部均与所述柜体底部连接,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柜体相邻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柜体相邻的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形成第三风道;
所述第四隔板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风道之间,所述第五隔板水平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
其中,所述第四隔板呈U型,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段、斜面段和竖直段,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平行,且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口;所述第四隔板的斜面段上设置有第四安装口,所述第五隔板上设置有第五安装口;
所述第四隔板的水平段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顶部连接,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上端与所述散热器底部连接,所述第四隔板的水平段第一侧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连接;
所述第五隔板一端与所述第三隔板顶部连接,所述第五隔板另一端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五隔板的第二侧与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连接,所述第五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顶部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四隔板的水平段第二侧下方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五隔板的第一侧连接,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第二侧通过竖直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的一侧设置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件还包括第二封板、第三封板和第四封板;
其中,所述第二封板与所述第四隔板的水平段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隔板的斜面段第一侧、竖直段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封板的底部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连接;
所述第三封板与所述第二封板互为镜像,所述第三封板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五隔板的上方,所述第三封板的一端的上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三封板的底部与所述柜体的第三侧面连接;所述第四封板与所述第四隔板的斜面段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四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封板的中间位置连接,所述第四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隔板的斜面段第二侧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柜体内设置有晶体管单元、电容单元、电感单元、变压器单元和电源;
其中,所述晶体管单元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上,所述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晶体管单元的第一侧并位于所述导风部件的下方,电感单元设置在柜体的底部,所述变压器单元和所述电源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电感单元位于第一风道中,所述变压器单元和所述电源位于第二风道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件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五封板和第六封板;
其中,所述第五封板和所述第六封板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中间,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二端设置有若干第一凸起,若干所述第一凸起将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感单元之间的间隙分割为若干气体流道,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一侧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五封板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隔板连接;
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一端还设置有若干第三开口,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二端设置有若干第二凸起,若干所述第二凸起将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感单元之间的间隙分割为若干气体流道,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一侧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六封板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隔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部件包括第一抽风扇、第二抽风扇、风箱和格栅组件;
其中,所述风箱顶部开口,所述格栅组件设置在所述风箱的顶部,所述风箱底部设置有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所述第一抽风扇、所述第二抽风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风孔和所述第三通风孔处,所述第一抽风扇的进风口、所述第二抽风扇的进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风孔和所述第三通风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散热百叶和固定连接板;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梁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柜体第一侧面的两根横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柜体第三侧面的两根横梁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板的底部与所述第四隔板的竖直段上端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板的顶部与所述导风部件底部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板与所述柜体的第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散热百叶与所述固定连接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散热百叶底部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电容单元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19853.0U CN219041181U (zh) | 2022-10-25 | 2022-10-25 | 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19853.0U CN219041181U (zh) | 2022-10-25 | 2022-10-25 | 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41181U true CN219041181U (zh) | 2023-05-16 |
Family
ID=86276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819853.0U Active CN219041181U (zh) | 2022-10-25 | 2022-10-25 | 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41181U (zh) |
-
2022
- 2022-10-25 CN CN202222819853.0U patent/CN2190411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63990A (zh) | 机柜式服务器系统 | |
CN107548534B (zh) | 具有开关柜组和编入其中的冷却设备的开关柜装置 | |
CN205051560U (zh) | 变频器 | |
CN209730605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变电柜 | |
CN219041181U (zh) | 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 |
WO2019210632A1 (zh) | 一种高功耗传输设备机柜及模块化机房 | |
CN219352169U (zh) | 一种具有除湿防冷凝功能的机柜 | |
CN209962840U (zh) | 新型干式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 | |
CN209358425U (zh) | 变频器 | |
CN111181417A (zh) | 一种变频器柜 | |
CN215299015U (zh) | 一种变压器散热装置 | |
CN115603203A (zh) | 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 |
CN214257026U (zh) | 一种计算机网络机柜 | |
CN211047677U (zh) | 一种具有立式风道的集成组机柜 | |
CN208931340U (zh) | 框架式轨道车辆空调机架、空调箱体及空调机组 | |
CN112563952A (zh) | 一种箱变变压器室散热门板及箱变变压器室 | |
CN215735247U (zh) | 一种电源柜结构 | |
CN115603189A (zh) | 一种机柜及其除湿防冷凝方法 | |
CN213178624U (zh) | 一种高温智能除湿机 | |
CN210808020U (zh) | 一种5gbbu专用机柜 | |
CN210292449U (zh) | 一种制冷设备外循环区的散热式布局结构 | |
CN212876441U (zh) | 一种基于强迫风冷的储能变流器的散热风道布局结构 | |
CN211630662U (zh) | 计算机机房用机箱组件 | |
CN217823887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箱式变电站 | |
CN217644080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