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0356U - 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0356U
CN219040356U CN202223261197.3U CN202223261197U CN219040356U CN 219040356 U CN219040356 U CN 219040356U CN 202223261197 U CN202223261197 U CN 202223261197U CN 219040356 U CN219040356 U CN 2190403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yoke
boss
pole piece
magnetic cond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611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奀垚
顾春朋
黄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611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03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03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03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包括:磁轭、固定连接在磁轭顶部的磁极片以及处于磁轭内部的线圈、导磁筒、动铁芯和静铁芯,导磁筒固定连接在磁轭的底部,动铁芯活动设置在导磁筒内,静铁芯固定连接在磁极片上,并与动铁芯同轴相对设置,线圈套设在导磁筒的外侧;其中,磁轭与磁极片、磁极片与静铁芯、磁轭与导磁筒中至少一个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该导磁结构用来增大对应连接处的接合面积。本实用新型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通过增大相互连接的两个零部件之间的接合面积,减少漏磁,使接触器电磁吸力提升,可实现接触器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
背景技术
接触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接触器线圈通电后,线圈电流会产生磁场,产生的磁场使静铁芯产生电磁吸力吸引动铁芯,并带动接触器动触点动作,使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两者是联动的。当线圈断电时,电磁吸力消失,衔铁在释放弹簧的作用下释放,使触点复原,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闭合。
随着市场对接触器性能和容量需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接触器的电磁系统提供足够大的电磁吸力,而现有做法通常是采用增大线圈或是增加线圈通电电流,此方式势必会导致产品体积增大,也会增加功耗。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不需要增大线圈或是增加线圈通电电流,通过降低相互连接的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磁阻,减少漏磁,提升接触器电磁吸力,可实现接触器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包括:磁轭、固定连接在所述磁轭顶部的磁极片以及处于所述磁轭内部的线圈、导磁筒、动铁芯和静铁芯,所述导磁筒固定连接在所述磁轭的底部,所述动铁芯活动设置在所述导磁筒内,所述静铁芯固定连接在所述磁极片上,并与所述动铁芯同轴相对设置,所述线圈套设在所述导磁筒的外侧,在所述线圈通电励磁时,其产生的磁场能够在所述磁轭、所述磁极片、所述导磁筒、所述动铁芯及所述静铁芯之间形成磁回路;所述磁轭与所述磁极片、所述磁极片与所述静铁芯、所述磁轭与所述导磁筒中至少一个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该导磁结构用来增大对应连接处的接合面积,进而来降低该连接处的磁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磁轭上,位于所述磁轭与所述磁极片的连接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磁轭呈U型,所述磁极片的两端固定搭接在所述磁轭顶部的两端上;所述磁轭的两端均朝向彼此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凸台,且所述第一凸台的上表面贴靠在所述磁极片的下表面上;
或所述磁轭呈圆杯状,所述磁极片相应设置为圆形并盖设在所述磁轭的顶部;所述磁轭围绕其顶部的内周壁向内延伸形成一环形的所述第一凸台,且所述第一凸台的上表面贴靠在所述磁极片的下表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磁极片上,位于所述磁极片与所述磁轭的连接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磁轭呈U型,所述磁极片的两端固定搭接在所述磁轭顶部的两端上;所述磁极片的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两个所述第二凸台,且两个所述第二凸台各自的一侧面分别贴靠在对应的一个所述磁轭上;
或所述磁轭呈圆杯状,所述磁极片相应设置为圆形并盖设在所述磁轭的顶部;所述磁极片的底面靠近外周一圈向下延伸形成一环形的所述第二凸台,且所述第二凸台的外周面贴靠在所述磁轭的内周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三凸台,设置在所述磁轭上,位于所述磁轭与所述导磁筒的连接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磁轭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导磁筒的下端固定在该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三凸台由所述磁轭沿所述第一安装孔周围向上延伸出的环状凸起构成,且所述第三凸台的内周壁贴靠在所述导磁筒的外周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四凸台,设置在所述导磁筒上,位于所述导磁筒与所述磁轭的连接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磁轭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导磁筒的下端固定在该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四凸台由所述导磁筒靠近其下端围绕外周壁延伸出的环形凸起构成;
其中,所述第四凸台的底面贴靠在所述磁轭的内底面上,或所述第四凸台的顶面贴靠在所述磁轭的外底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五凸台,设置在所述磁极片上,处于所述磁极片与所述静铁芯的连接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磁极片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五凸台由所述磁极片沿该第二安装孔周围向上延伸出的环状凸起构成;所述静铁芯的顶部设置有凸柱,所述凸柱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凸柱的外周壁贴靠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及所述第五凸台的内周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三凸台,设置在所述磁轭上,位于所述磁轭与所述导磁筒的连接处;或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四凸台,设置在所述导磁筒上,位于所述导磁筒与所述磁轭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通过在磁轭与磁极片、磁极片与静铁芯、磁轭与导磁筒中至少一个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以此来增大对应连接处的接合面积,进而来降低该连接处的磁阻,减少漏磁,使得接触器的电磁吸力得到提升,无需增大线圈或是增加线圈通电电流,可实现接触器的小型化、低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磁轭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磁极片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磁轭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导磁筒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磁轭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二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二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二中磁轭的立体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磁轭;101、第一凸台;102、第三凸台;2、磁极片;
201、第二凸台;202、第五凸台;3、线圈;4、导磁筒;401、第四凸台;5、动铁芯;6、静铁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包括:磁轭1、固定连接在磁轭1顶部的磁极片2以及处于磁轭1内部的线圈3、导磁筒4、动铁芯5和静铁芯6。磁轭1呈U型,磁极片2呈平板状,其两端固定搭接在磁轭1顶部的两端上。磁轭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的内径与导磁筒4的外径适配,导磁筒4的下端固定连接在该第一安装孔内。动铁芯5活动设置在导磁筒4内,具体是,磁极片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套筒,套筒的下部伸入导磁筒4内,动铁芯5置于该套筒内,处于套筒的内底部,动铁芯5可在套筒内上下移动。静铁芯6固定连接在磁极片2上,同样内置于套筒的顶部,并与动铁芯5同轴上下相对设置。线圈3通过线圈骨架套设在导磁筒4的外侧,在线圈3通电励磁时,其产生的磁场能够在磁轭1、磁极片2、导磁筒4、动铁芯5及静铁芯6之间形成磁回路,使静铁芯6产生电磁吸力,吸引动铁芯5向上移动吸合在静铁芯6上,并带动接触器动触点动作。
本实施例中,磁轭1顶部的两端分别位于各自的两侧均向上延伸有小凸台,磁极片2搭接在磁轭1顶部的两端时,其端部处于对应两个小凸台之间,通过对两个小凸台施加压力,进而夹紧固定住磁极片2。而采用这种或与之类似的物理连接方式,使得磁轭1与磁极片2之间并非完全接触贴合,磁轭1与磁极片2之间的连接处会存在有空气,根据磁路中磁阻公式:
Figure BDA0003983270090000061
其中Rm表示磁阻,L表示磁路的长度,A表示磁路的截面积,μ表示磁导率;由于空气的磁导率远小于磁轭1与磁极片2的磁导率,因此在磁轭1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由于空气的存在,磁阻较大,漏磁严重。本实施例在磁轭1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通过该导磁结构来增大连接处的接合面积,以使得该连接处的磁阻降低,减少漏磁。
参阅图2和图3,导磁结构为第一凸台101,设置在磁轭1上。具体的,磁轭1顶部的两端均朝向彼此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第一凸台101,第一凸台101为长条状,其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与磁极片2的宽度一致,且第一凸台101的上表面均贴靠在磁极片2的下表面上,进而一方面能够直接增大磁轭1与磁极片2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让更多的磁可直接在两个导磁材料之间通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磁路的截面积,两种作用的叠加能够显著降低磁轭1与磁极片2之间连接处的磁阻,减少漏磁,使得接触器的电磁吸力得到提升,无需增大线圈或是增加线圈通电电流,可实现接触器的小型化、低功耗。
实施例二
参阅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在磁轭1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导磁结构为第二凸台201,第二凸台201设置在磁极片2上。
具体的,磁极片2的底面临近于磁轭1顶部的两端部位向下延伸形成两个第二凸台201,两个第二凸台201均为长条状,其前后两端分别延伸至磁极片2的前后两侧,且两个第二凸台201彼此背向的一侧面分别贴靠在磁轭1的两端内侧面,进而能够直接增大磁极片2与磁轭1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及连接处磁路的截面积,同样能够降低磁极片2与磁轭1之间连接处的磁阻,减少漏磁,使得接触器的电磁吸力得到提升。
实施例三
参阅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在磁轭1与导磁筒4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导磁结构为第三凸台102,第三凸台102设置在磁轭1上。
由于本申请中导磁筒4同样采用物理连接方式与磁轭1固定,例如导磁筒4采用紧配合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孔内,因此在导磁筒4与磁轭1之间的连接处同样会存在有空气。本实施例在磁轭1与导磁筒4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通过该导磁结构来增大连接处的接合面积,进而来降低该连接处的磁阻,减少漏磁。
具体的,第三凸台102是由磁轭1沿第一安装孔周围向上延伸出的环状凸起构成,且第三凸台102的内周壁贴靠在导磁筒4的外周壁上,以此来直接增大导磁筒4与磁轭1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及连接处磁路的截面积,从而降低磁阻,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实施例四
参阅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磁轭1与导磁筒4的连接处的导磁结构为第四凸台401,第四凸台401设置在导磁筒4上。
具体的,第四凸台401由导磁筒4靠近其下端围绕外周壁延伸出的环形凸起构成,第四凸台401处于磁轭1的内部,且第四凸台401的底面贴靠在磁轭1的内底面上;或导磁筒4的下端由第一安装孔向下伸出于磁轭1的底部,第四凸台401由导磁筒4的下端围绕外周壁延伸出的环形凸起构成,第四凸台401处于磁轭1的外部,且第四凸台401的顶面贴靠在磁轭1的外底面上。同理,可取得与实施例三同等效果。
实施例五
参阅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不仅在磁轭1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轭1上的第一凸台101;而且还在磁轭1与导磁筒4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轭1上的第三凸台102。同理,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来实现减少磁轭1与磁极片2、磁轭1与导磁筒4之间连接处的漏磁,能够进一步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实施例六
参阅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不仅在磁轭1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极片2上的第二凸台201;而且还在磁轭1与导磁筒4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轭1上的第三凸台102。同理,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来实现减少磁轭1与磁极片2、磁轭1与导磁筒4之间连接处的漏磁,能够进一步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实施例七
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不仅在磁轭1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轭1上的第一凸台101;而且还在磁轭1与导磁筒4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导磁筒4上的第四凸台401。同理,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来实现减少磁轭1与磁极片2、磁轭1与导磁筒4之间连接处的漏磁,能够进一步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实施例八
参阅图1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不仅在磁轭1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极片2上的第二凸台201;而且还在磁轭1与导磁筒4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导磁筒4上的第四凸台401。同理,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来实现减少磁轭1与磁极片2、磁轭1与导磁筒4之间连接处的漏磁,能够进一步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实施例九
参阅图1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在磁极片2与静铁芯6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导磁结构为第五凸台202,第五凸台202设置在磁极片2上。
本实施例中,磁极片2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静铁芯6的顶部设置有凸柱,凸柱以紧配合方式固定在第二安装孔内。由于本申请中静铁芯6同样采用物理连接方式与磁极片2固定,因此在静铁芯6与磁极片2之间的连接处同样会存在有空气。本实施例在静铁芯6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通过该导磁结构来增大连接处的接合面积,进而来降低该连接处的磁阻,减少漏磁。
具体的,第五凸台202是由磁极片2沿其第二安装孔周围向上延伸出的环状凸起构成,并增加静铁芯6上的凸柱的高度,使得凸柱的外周壁贴靠在第二安装孔及第五凸台202的内周壁上,以此来直接增大静铁芯6与磁极片2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及连接处磁路的截面积,从而降低磁阻,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实施例十
参阅图1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九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不仅在静铁芯6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极片2上的第五凸台202;而且还在磁轭1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轭1上的第一凸台101;此外,还在磁轭1与导磁筒4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轭1上的第三凸台102。同理,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来实现减少磁轭1与磁极片2、磁轭1与导磁筒4、磁极片2与静铁芯6之间连接处的漏磁,能够进一步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九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不仅在静铁芯6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极片2上的第五凸台202;而且还在磁轭1与磁极片2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磁轭1上的第一凸台101;此外,还在磁轭1与导磁筒4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即设置在导磁筒4上的第四凸台401。同理,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来实现减少磁轭1与磁极片2、磁轭1与导磁筒4、磁极片2与静铁芯6之间连接处的漏磁,能够进一步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实施例十二
参阅图17至图19,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磁轭1呈圆杯状,磁极片2相应设置为圆形并盖设在磁轭1的顶部。磁轭1围绕其顶部的内周壁向内延伸形成一环形的第一凸台101,且第一凸台101的上表面贴靠在磁极片2的下表面上。同理,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来实现减少磁轭1与磁极片2之间连接处的漏磁,能够进一步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磁轭1呈圆杯状,磁极片2相应设置为圆形并盖设在磁轭1的顶部。磁极片2的底面靠近外周一圈向下延伸形成一环形的第二凸台201,且第二凸台201的外周面贴靠在磁轭1的内周壁上。同理,本实施例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来实现减少磁轭1与磁极片2之间连接处的漏磁,能够进一步提升接触器的电磁吸力。
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申请导磁结构的设置还存在有上述实施例未例举出的组合,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包括磁轭(1)、固定连接在所述磁轭(1)顶部的磁极片(2)以及处于所述磁轭(1)内部的线圈(3)、导磁筒(4)、动铁芯(5)和静铁芯(6),所述导磁筒(4)固定连接在所述磁轭(1)的底部,所述动铁芯(5)活动设置在所述导磁筒(4)内,所述静铁芯(6)固定连接在所述磁极片(2)上,并与所述动铁芯(5)同轴相对设置,所述线圈(3)套设在所述导磁筒(4)的外侧,在所述线圈(3)通电励磁时,其产生的磁场能够在所述磁轭(1)、所述磁极片(2)、所述导磁筒(4)、所述动铁芯(5)及所述静铁芯(6)之间形成磁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1)与所述磁极片(2)、所述磁极片(2)与所述静铁芯(6)、所述磁轭(1)与所述导磁筒(4)中至少一个连接处设置有导磁结构,该导磁结构用来增大对应连接处的接合面积,以使得该连接处的磁阻降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一凸台(101),设置在所述磁轭(1)上,位于所述磁轭(1)与所述磁极片(2)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1)呈U型,所述磁极片(2)的两端固定搭接在所述磁轭(1)顶部的两端上;所述磁轭(1)的两端均朝向彼此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凸台(101),且所述第一凸台(101)的上表面贴靠在所述磁极片(2)的下表面上;
或所述磁轭(1)呈圆杯状,所述磁极片(2)相应设置为圆形并盖设在所述磁轭(1)的顶部;所述磁轭(1)围绕其顶部的内周壁向内延伸形成一环形的所述第一凸台(101),且所述第一凸台(101)的上表面贴靠在所述磁极片(2)的下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二凸台(201),设置在所述磁极片(2)上,位于所述磁极片(2)与所述磁轭(1)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1)呈U型,所述磁极片(2)的两端固定搭接在所述磁轭(1)顶部的两端上;所述磁极片(2)的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两个所述第二凸台(201),且两个所述第二凸台(201)各自的一侧面分别贴靠在对应的一个所述磁轭(1)上;
或所述磁轭(1)呈圆杯状,所述磁极片(2)相应设置为圆形并盖设在所述磁轭(1)的顶部;所述磁极片(2)的底面靠近外周一圈向下延伸形成一环形的所述第二凸台(201),且所述第二凸台(201)的外周面贴靠在所述磁轭(1)的内周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三凸台(102),设置在所述磁轭(1)上,位于所述磁轭(1)与所述导磁筒(4)的连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导磁筒(4)的下端固定在该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三凸台(102)由所述磁轭(1)沿所述第一安装孔周围向上延伸出的环状凸起构成,且所述第三凸台(102)的内周壁贴靠在所述导磁筒(4)的外周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四凸台(401),设置在所述导磁筒(4)上,位于所述导磁筒(4)与所述磁轭(1)的连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导磁筒(4)的下端固定在该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四凸台(401)由所述导磁筒(4)靠近其下端围绕外周壁延伸出的环形凸起构成;
其中,所述第四凸台(401)的底面贴靠在所述磁轭(1)的内底面上,或所述第四凸台(401)的顶面贴靠在所述磁轭(1)的外底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五凸台(202),设置在所述磁极片(2)上,处于所述磁极片(2)与所述静铁芯(6)的连接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极片(2)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五凸台(202)由所述磁极片(2)沿该第二安装孔周围向上延伸出的环状凸起构成;所述静铁芯(6)的顶部设置有凸柱,所述凸柱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凸柱的外周壁贴靠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及所述第五凸台(202)的内周壁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三凸台(102),设置在所述磁轭(1)上,位于所述磁轭(1)与所述导磁筒(4)的连接处;或所述导磁结构包括第四凸台(401),设置在所述导磁筒(4)上,位于所述导磁筒(4)与所述磁轭(1)的连接处。
CN202223261197.3U 2022-12-06 2022-12-06 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 Active CN2190403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1197.3U CN219040356U (zh) 2022-12-06 2022-12-06 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1197.3U CN219040356U (zh) 2022-12-06 2022-12-06 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0356U true CN219040356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3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61197.3U Active CN219040356U (zh) 2022-12-06 2022-12-06 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03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28661A (zh) 一种新型自保式电磁阀
CN219040356U (zh) 可提升电磁吸力的接触器电磁系统
CN110778774B (zh) 电磁驱动装置及具有该电磁驱动装置的燃气比例阀
CN211151786U (zh) 磁悬浮直线电机
CN109119292B (zh) 直流接触器
CN208985929U (zh) 直流接触器
CN216749788U (zh) 触头弹簧内置型永磁机构
CN216288877U (zh) 一种电磁驱动装置及自复位微波开关
CN215815733U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CN213845169U (zh) 磁保持继电器
CN220172016U (zh) 永磁驱动模组及应用其的继电器
CN107910226A (zh) 密封式高压直流磁保持接触器
CN110415913B (zh) 基于永磁铁磁力线局部闭合的电控永磁装置
CN215008079U (zh) 节能型直流接触器磁驱动结构
CN211315282U (zh) 一种控制阀动铁芯开关结构
CN214956653U (zh) 低功耗直流接触器电磁驱动机构
CN111524748A (zh) 小型化400a磁保持直流接触器
CN216773146U (zh) 一种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
CN207381331U (zh) 一种铁芯摆动式继电器
CN220168606U (zh) 一种燃气阀
CN215118778U (zh) 一种应用于接触器的双稳态电磁系统及其接触器
CN219282549U (zh) 一种切换阀
CN116613030A (zh) 永磁驱动模组及应用其的继电器
CN109192612A (zh) 动子平衡式直流接触器
CN210296165U (zh) 一种双位置机械保持直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