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7158U - 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7158U
CN219037158U CN202223399936.5U CN202223399936U CN219037158U CN 219037158 U CN219037158 U CN 219037158U CN 202223399936 U CN202223399936 U CN 202223399936U CN 219037158 U CN219037158 U CN 219037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ipe
flow
way valve
spl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9993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鹏辉
孙艳斌
贾香慧
李海军
王彩平
李敬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9993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71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7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71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和分流管组,换热管路具有多个;分流管组包括分流总管和分流支管,分流支管设有多个,且每个分流支管的一端均与分流总管连通,另一端分别对应连通一个换热管路,分流总管和分流支管之间设有第一特斯拉阀,第一特斯拉阀的导通方向为由分流总管至分流支管导通。提高冷媒的流速,使冷媒能够更好地流入不同的分流支管内,提高分流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换热器整体换热的均匀性,提高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的最大制热、制冷效果。本申请还公开一种冷媒循环系统。

Description

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空调的制冷制热能力以及能耗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空调在制冷或制热过程中,冷媒在换热器内流通并进行换热,以冷却或加热空气,因此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动效率直接影响了制冷或制热效果,传统的但管路换热器由于流动路径比较长,会造成冷媒的压降过高,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低。
相关技术中通过将换热器内的冷媒流路分为多个并列的流路,降低冷媒流动的压降,提高换热效率,但是并列的多个冷媒流路容易存在流量不均的情况,导致换热器换热不均,换热效率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进而限制了空调的最大制冷、制热效果。
可见,如何提高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提高进而提高最大制冷、制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以解决换热器换热不均,换热效率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进而限制了空调的最大制冷、制热效果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和分流管组,换热管路具有多个;分流管组包括分流总管和分流支管,分流支管设有多个,且每个分流支管的一端均与分流总管连通,另一端分别对应连通一个换热管路,分流总管和分流支管之间设有第一特斯拉阀,第一特斯拉阀的导通方向为由分流总管至分流支管导通。
可选地,分流总管通过分流管与多个分流支管连通,第一特斯拉阀设置在分流管上。
可选地,分流总管和分流支管连通在分流管上的连接点等间距排布,且第一特斯拉阀设置于相邻的分流总管和分流支管之间。
可选地,每一个分流支管上均设置相同数量的第一特斯拉阀。
可选地,第一特斯拉阀的数量与分流支管的数量相同,每一个分流支管对应设置一个第一特斯拉阀。
可选地,一个第一特斯拉阀包括两个半心形旁通管,且两个半心形旁通管分别设置在其所在管件的两侧,且沿其所在管件交错设置。
可选地,换热器还包括:汇流管组。汇流管组包括汇流总管和汇流支管,汇流支管设有多个,且每个汇流支管的一端均与汇流总管连通,另一端分别对应连通一个换热管路的另一端,汇流总管和汇流支管之间设有第二特斯拉阀,第二特斯拉阀的导通方向为由汇流支管至汇流总管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换热器。
可选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循环主管路和单向循环管路。单向循环管路连通在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之间,且与循环主管路连通,使循环主管路上的冷媒始终单向流过换热器。
可选地,单向循环管路包括: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一单向旁通管和第二单向旁通管。第一连通管与换热器的进口连通,且设有第一单向阀;第二连通管与换热器的出口连通,且设有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均为由进口向出口方向导通;第一单向旁通管一端连通在第一单向阀的进气端,另一端连通在换热器的出口与第二单向阀之间,且其上设有导通方向为由第二单向阀一侧向第一单向阀一侧导通的第三单向阀;第二单向旁通管一端连通在第二单向阀的进气端,另一端连通在换热器的进口与第一单向阀之间,且其上设有导通方向为由第二单向阀一侧向第一单向阀一侧导通的第四单向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设置分流管组对流入换热器的冷媒进行分流,降低冷媒的压降,且分流支管对应设置有第一特斯拉阀,在冷媒经过分流总管进入分流支管的过程中会经过第一特斯拉阀,利用特斯拉阀具有对流体加速的效果,提高冷媒的流速,使冷媒能够更好地流入不同的分流支管内,提高分流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换热器整体换热的均匀性,提高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的最大制热、制冷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分流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汇流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媒循环系统的一个流路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媒循环系统的另一个流路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单向循环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换热管路;200、分流管组;201、分流总管;202、分流支管;203、第一特斯拉阀;204、分流管;300、汇流管组;301、汇流总管;302、汇流支管;303、第二特斯拉阀;400、循环主管路;500、单向循环管路;501、第一连通管;502、第二连通管;503、第一单向旁通管;504、第二单向旁通管;505、第一单向阀;506、第二单向阀;507、第三单向阀;508、第四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100和分流管组200,换热管路100具有多个;分流管组200包括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分流支管202设有多个,且每个分流支管202的一端均与分流总管201连通,另一端分别对应连通一个换热管路100,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之间设有第一特斯拉阀203,第一特斯拉阀203的导通方向为由分流总管201至分流支管202导通。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通过设置分流管组200对流入换热器的冷媒进行分流,降低冷媒的压降,且分流支管202对应设置有第一特斯拉阀203,在冷媒经过分流总管201进入分流支管202的过程中会经过第一特斯拉阀203,利用特斯拉阀具有对流体加速的效果,提高冷媒的流速,使冷媒能够更好地流入不同的分流支管202内,提高分流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换热器整体换热的均匀性,提高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的最大制热、制冷效果。
可以理解的,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翅片,多个换热管路100穿设在换热翅片内。这样,通过换热翅片能够快速将换热管路100的热量与空气进行换热,保持换热管路100高效的热量交换。
可选地,换热管路100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位于换热翅片的两侧。这样,将换热管路100的进口端和出口端隔在换热翅片的两端,使其两端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分流管组200的连接。
可选地,分流总管201通过分流管204与多个分流支管202连通,第一特斯拉阀203设置在分流管204上。这样,通过分流管204连通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使分流支管202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有利于管路布局,并且将第一特斯拉阀203设置在分流管204上,可充分利用分流管204上的空间,避免额外的空间占用。
可选地,分流管204与第一特斯拉阀203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将分流管204与第一特斯拉阀203设置为一体结构,可以避免分流管204与第一特斯拉阀203之间存在过多的接口,对冷媒的流动造成阻碍,提高冷媒流动的流畅性,并且一体化结构便于安装,降低安装难度。
可以理解地,分流管204与第一特斯拉阀203为一体式结构是指,在分流管204的主流道两侧设置第一特斯拉阀203的半心形旁通管。
可选地,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连通在分流管204上的连接点等间距排布,且第一特斯拉阀203设置于相邻的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之间。这样,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在分流管204上等间距排布,有利于冷媒分流时的均匀性,将第一特斯拉阀203设置在分流总管201或分流支管202之间,充分地利用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之间排布的形成的间隙,结构紧凑,且在分流处对冷媒进行加速,进而使冷媒的分流均匀性进一步提高,提高换热器整体换热的均匀性,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地,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这样,可以提高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相对于套管连接的方式,接口处更加平整,可降低对冷媒的阻挡,提高冷媒流动的顺畅性,使冷媒分布更加均匀,进而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每一个分流支管202上均设置相同数量的第一特斯拉阀203。这样,在每个分流支管202上设置相同数量的第一特斯拉阀203,能够对冷媒进行均匀加速,保持各分流支管202上的冷媒分配的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特斯拉阀203的数量与分流支管202的数量相同,每一个分流支管202对应设置一个第一特斯拉阀203。这样,在每个分流支管202上均设置一个第一特斯拉阀203,提高每个分流支管202冷媒流动的均匀性,且更好地提高分流支管202内冷媒流动的速度,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且一个分流支管202上采用单个第一特斯拉阀203即可起到较好的冷媒加速效果,避免设置过多第一特斯拉阀203导致分流支管202设置过长,造成空间占用过大。
可选地,一个第一特斯拉阀203包括两个半心形旁通管,且两个半心形旁通管分别设置在其所在管件的两侧,且沿其所在管件交错设置。这样,能够使冷媒分别经过两个半心形旁通管处进行加速,增长冷媒的加速路径,提高冷媒的流速,进而使冷媒在高流速下分配更加均匀,使换热器的换热更加均匀,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地,第一特斯拉阀203的两个半心形旁通管沿其所在管件交错设置是指,其中一半心形旁通管的出口端与另一个半心形旁通管的进口端相对,且二者分别位于其所在管件的两侧。
可选地,换热器还包括:汇流管组300。汇流管组300包括汇流总管301和汇流支管302,汇流支管302设有多个,且每个汇流支管302的一端均与汇流总管301连通,另一端分别对应连通一个换热管路100的另一端,汇流总管301和汇流支管302之间设有第二特斯拉阀303,第二特斯拉阀303的导通方向为由汇流支管302至汇流总管301导通。这样,在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端设置汇流管组300,通过汇流支管302和汇流总管301对流出的冷媒进行汇流,同时通过设置第二特斯拉阀303,对汇流处的冷媒进行加速,防止冷媒堆积降低换热器内的冷媒流速,保持冷媒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地,汇流管组300的结构与分流管组200的结构相同,仅特斯拉阀的流通方向不同,在分流管组200中,第一特斯拉阀203能够提高冷媒分流过程的流动速度,在汇流管组300中,第二特斯拉阀303能够提高冷媒汇流过程中的流速。
可选地,第一特斯拉阀203和第二特斯拉阀303的结构相同,且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结合图5-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换热器。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媒循环系统,通过提高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保持换热器的高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冷媒循环系统的制冷和制热能力,提高冷媒循环系统的效率。
可选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循环主管路400和单向循环管路500。单向循环管路500连通在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之间,且与循环主管路400连通,使循环主管路400上的冷媒始终单向流过换热器。这样,由于换热器内设置有特斯拉阀,特斯拉阀的特性是在冷媒逆流时,会对冷媒造成非常大的阻力,因此通过设置单向循环管路500,将换热器通过单向循环管路500连接至循环主管路400上,可以使循环主管路400上的冷媒流向发生改变后,仍能保持冷媒由固定的方向流经换热器,使换热器内的冷媒始终能够在特斯拉阀的作用下被加速,保持换热器内冷媒流动的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地,循环主管路400上连通有压缩机和换向四通阀,通过换向四通阀可以改变冷媒在循环主管路400内流动的方向,其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可选地,单向循环管路500包括:第一连通管501、第二连通管502、第一单向旁通管503和第二单向旁通管504。第一连通管501与换热器的进口连通,且设有第一单向阀505;第二连通管502与换热器的出口连通,且设有第二单向阀506,第一单向阀505和第二单向阀506的导通方向均为由进口向出口方向导通;第一单向旁通管503一端连通在第一单向阀505的进气端,另一端连通在换热器的出口与第二单向阀506之间,且其上设有导通方向为由第二单向阀506一侧向第一单向阀505一侧导通的第三单向阀507;第二单向旁通管504一端连通在第二单向阀506的进气端,另一端连通在换热器的进口与第一单向阀505之间,且其上设有导通方向为由第二单向阀506一侧向第一单向阀505一侧导通的第四单向阀508。这样,如图5所示,在循环主管路400内的冷媒流向为第一方向的情况下,冷媒直接通过设有第一单向阀505的第一连通管501进入换热器的进口,并穿过换热器后经过设置有第二单向阀506的第二连通管502进入到循环主管路400内,如图6所示,当循环主管路400内的冷媒流向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情况下,冷媒在第二单向阀506的阻挡下,通过设置有第四单向阀508的第二旁通管进入换热器的进口,通过换热器后由换热器的出口流出,并在第一单向阀505的阻挡下进入设置有第三单向阀507的第一旁通管,通过第一旁通管流入循环主管路400内,完成冷媒循环过程,能够在循环主管路400内冷媒具有不同流向的情况下均保持冷媒以固定流向通过换热器,保持换热器内冷媒流动的顺畅,提高换热器的换热器效果。
可选地,第一单向旁通管503和第二单向旁通管504分别绕过换热器的两侧。这样,第一单向旁通管503和第二单向旁通管504中分别流通的是换热前的冷媒和换热后的冷媒,其温度不同,将二者隔开,可以避免二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管路(100),具有多个;
分流管组(200),包括分流总管(201)和分流支管(202),所述分流支管(202)设有多个,且每个所述分流支管(202)的一端均与所述分流总管(201)连通,另一端分别对应连通一个所述换热管路(100),所述分流总管(201)和所述分流支管(202)之间设有第一特斯拉阀(203),所述第一特斯拉阀(203)的导通方向为由所述分流总管(201)至所述分流支管(202)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总管(201)通过分流管(204)与多个分流支管(202)连通,所述第一特斯拉阀(203)设置在所述分流管(20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总管(201)和所述分流支管(202)连通在所述分流管(204)上的连接点等间距排布,且所述第一特斯拉阀(203)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分流总管(201)和所述分流支管(20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分流支管(202)上均设置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一特斯拉阀(2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特斯拉阀(203)的数量与所述分流支管(202)的数量相同,每一个所述分流支管(202)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特斯拉阀(20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一特斯拉阀(203)包括两个半心形旁通管,且两个所述半心形旁通管分别设置在其所在管件的两侧,且沿其所在管件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汇流管组(300),包括汇流总管(301)和汇流支管(302),所述汇流支管(302)设有多个,且每个所述汇流支管(302)的一端均与所述汇流总管(301)连通,另一端分别对应连通一个所述换热管路(100)的另一端,所述汇流总管(301)和所述汇流支管(302)之间设有第二特斯拉阀(303),所述第二特斯拉阀(303)的导通方向为由所述汇流支管(302)至所述汇流总管(301)导通。
8.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循环主管路(400);
单向循环管路(500),连通在所述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之间,且与所述循环主管路(400)连通,使所述循环主管路(400)上的冷媒始终单向流过所述换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循环管路(500)包括:
第一连通管(501),与所述换热器的进口连通,且设有第一单向阀(505);
第二连通管(502),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连通,且设有第二单向阀(506),所述第一单向阀(505)和所述第二单向阀(506)的导通方向均为由所述进口向所述出口方向导通;
第一单向旁通管(503),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一单向阀(505)的进气端,另一端连通在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单向阀(506)之间,且其上设有导通方向为由所述第二单向阀(506)一侧向所述第一单向阀(505)一侧导通的第三单向阀(507);
第二单向旁通管(504),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二单向阀(506)的进气端,另一端连通在所述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单向阀(505)之间,且其上设有导通方向为由所述第二单向阀(506)一侧向所述第一单向阀(505)一侧导通的第四单向阀(508)。
CN202223399936.5U 2022-12-16 2022-12-16 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 Active CN2190371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99936.5U CN219037158U (zh) 2022-12-16 2022-12-16 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99936.5U CN219037158U (zh) 2022-12-16 2022-12-16 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7158U true CN219037158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314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99936.5U Active CN219037158U (zh) 2022-12-16 2022-12-16 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71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4499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427622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58175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5958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6220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039044U (zh)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CN109751751B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4848579B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104949318A (zh) 换热器、空调系统以及换热方法
CN212720249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CN102062499A (zh) 平行流换热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594974A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9037158U (zh) 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
CN210951562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04787172U (zh) 换热器以及空调系统
CN109751753B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6871496B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2594975B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05843132U (zh) 换热器、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037135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5265015A (zh) 单向分流装置和可变分流换热器
CN204678735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219037136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8120171U (zh) 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