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89567U - 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89567U
CN218989567U CN202223331672.XU CN202223331672U CN218989567U CN 218989567 U CN218989567 U CN 218989567U CN 202223331672 U CN202223331672 U CN 202223331672U CN 218989567 U CN218989567 U CN 2189895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knitting
planes
connection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3167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令学
张志生
赖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orizon Elastic Fab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orizon Elastic Fab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orizon Elastic Fab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orizon Elastic Fab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3167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895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895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895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包括织带本体,所述带本体包括上层平面、中层平面和下层平面,上层平面和下层平面为同向平面,中层平面的方向与上层平面、下层平面不同,中层平面分别与上层平面、下层平面交替编织覆盖,形成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本实用新型通过交替编织的上层平面、中层平面和下层平面,形成具有显著编织感的针织带,结构更加牢固。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背景技术
织带被广泛的应用于纺织行业及其他日常生活中,服装行业的应用尤其广泛。传统的针织带,一般以平面化的花型、花芽等一些形式出现,没有具有编织感的针织带。目前市面具有编织感的织物大多数以用布条或者较粗的编织线手工编织,编织时间长,成本效率不高。而市面上具有编织感的常见织带为机织带,机织带一般较密实,横向与纵向之间的编织间隙紧凑,无法做到有孔洞,又或者是搭配一些网孔类型的设计,且机织带多数以提花为主。而且,其结构而言,往往只有单层结构,或者是双层结构,按照统一的方向进行纺织,这样形成的编织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包括织带本体,所述带本体包括上层平面、中层平面和下层平面,上层平面和下层平面为同向平面,中层平面的方向与上层平面、下层平面不同,中层平面分别与上层平面、下层平面交替编织覆盖,形成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所述上层平面和下层平面均为横向平面或者纵向平面。
所述上层平面和下层平面均由若干个子平面构成,中层平面由若干个单独平面构成,所述子平面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设有第一连接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平面,第一连接平面一端与第一平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平面连接,第二连接平面一端与第二平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平面连接,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及第二平面与第三平面之间均形成容纳间隙,该容纳间隙用于设置中层平面,单独平面从第一连接平面、第二连接平面按照一上一下的方式交替绕过。
所述第一连接平面和第二连接平面错位设置。
所述单独平面的宽度等于或者小于容纳间隙的宽度,当单独平面的宽度小于容纳间隙的宽度时,单独平面与子平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第一连接平面通过第一平面编织时横跨N个针位形成,第二连接平面通过第二平面编织时横跨N个针位形成。
所述子平面和单独平面的宽度均大于等于1毫米。
所述织带本体的表面为实心平面、网孔结构或者非平面的异形结构。
所述织带本体为有弹织带或者无弹织带。
本实用新型通过交替编织的上层平面、中层平面和下层平面,形成具有显著编织感的针织带,结构更加牢固,具有较强的立体编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单独平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上层平面的子平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下层平面的子平面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上层平面的子平面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下层平面的子平面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应用效果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上层平面1,下层平面2,中层平面3,间隙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有涉及到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3所示,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包括织带本体,所述带本体包括上层平面1、中层平面3和下层平面2,上层平面1和下层平面2为同向平面,中层平面3的方向与上层平面、下层平面不同,中层平面分别与上层平面、下层平面交替编织覆盖,形成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织带本体形成上中下的三层结构,而且是相互交替编织。
所述上层平面和下层平面均为横向平面或者纵向平面,中层平面则是与上层平面、下层平面呈90度方向的布置,则整体由纵向和横向平面交替编织而成,形成显著的编织效果。
所述上层平面1和下层平面2均由若干个子平面构成,中层平面3由若干个单独平面31构成,所述子平面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设有第一连接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平面,第一连接平面一端与第一平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平面连接,第二连接平面一端与第二平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平面连接,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及第二平面与第三平面之间均形成容纳间隙,该容纳间隙用于设置中层平面,单独平面从第一连接平面、第二连接平面按照一上一下的方式交替绕过。一个子平面为最小的基础单元,整个织带则由多个子平面组合而成。所述第一连接平面和第二连接平面错位设置。
所述单独平面的宽度等于或者小于容纳间隙的宽度,当单独平面的宽度小于容纳间隙的宽度时,单独平面与子平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具体可以灵活设定。
此外,织带本体的表面为实心平面、网孔结构或者非平面的异形结构。所述织带本体为有弹织带或者无弹织带,并且可为有弹织带或者无弹织带。
实施例一
为二次编织结构。如图2-4所示,中层平面3由若干个纵向的单独平面构成,单独平面为提前编织好的平面。下层平面的子平面包括纵向的第一平面A1、第二平面A2和第三平面A3,以及横向的第一连接平面A4、第二连接平面A5,其中第一连接平面A4和第二连接平面A5是在编织纵向的第一平面A1、第二平面A2的同时横跨N个针位与下一个平面相连而形成。第一连接平面A4和第二连接平面A5错位设置,一个在上侧,一个在下侧区域。第一平面A1和第二平面A2之间、第二平面A2和第三平面A3之间形成容纳间隙,单独平面放置在容纳间隙中,将第一连接平面A4和第二连接平面A5覆盖。
上层平面的子平面包括纵向的第一平面B1、第二平面B2和第三平面B3,以及横向的第一连接平面B4、第二连接平面B5,其中第一连接平面B4和第二连接平面B5是在编织纵向的第一平面B1、第二平面B2的同时横跨N个针位与下一个平面相连而形成。第一连接平面B4和第二连接平面B5错位设置,一个在上侧,一个在下侧区域。第一平面B1和第二平面B2之间、第二平面B2和第三平面B3之间形成容纳间隙,单独平面放置在容纳间隙中,将第一连接平面B4和第二连接平面B5覆盖。
第一连接平面A4与第二连接平面B5的横向平面位置相同,第二连接平面A5与第一连接平面B4的横向平面位置相同,这样就使得上层和下层的横向平面四面都是相互错开的,即第一连接平面A4、第二连接平面A5、第一连接平面B4、第二连接平面B5是相互错开的,且与中间层单独放置的纵向平面形成相互交替覆盖,使得形成编织感。
实施例二
为一次编织结构。参考图5-6所示,下层平面2的子平面包括纵向的第一平面C1、第二平面C3和第三平面C4,以及横向的第一连接平面C5和第二连接平面C6,该第一连接平面C5和第二连接平面C6在编织第一平面C1、第二平面C3的同时横跨相邻的纵向平面与下一个平面相连编织而成。
在第一连接平面C5和第二连接平面C6上编织形成单独平面C2,覆盖着第一连接平面C5和第二连接平面C6。可在单独平面C2上加入弹性纱线,使带其有弹性,在弹性纱线上编织上层平面。上层平面的子平面包括纵向的第一平面D1、第二平面D3和第三平面D4,以及横向的第一连接平面D5和第二连接平面D6,第一连接平面D5和第二连接平面D6在编织纵向平面的同时横跨相邻的纵向平面与下一个平面相连编织而成。而单独平面D2在第一平面D1、第二平面D3编织而成的横向平面的下方进行编织,即第一连接平面D5和第二连接平面D6覆盖在单独平面D2的上方,结合上下层横向相互交替覆盖纵向的单独平面C2、单独平面D2,使形成具有编织感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单独平面是直接成型在相应的连接平面区域的。
此外,对于子平面和单独平面的宽度均大于等于1毫米。
由上可看出,通过若干个纵向、横向的平面交替编织,一方面可增加立体的编织感,一方面也使整体的结构更加牢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包括织带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本体包括上层平面、中层平面和下层平面,上层平面和下层平面为同向平面,中层平面的方向与上层平面、下层平面不同,中层平面分别与上层平面、下层平面交替编织覆盖,形成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平面和下层平面均为横向平面或者纵向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平面和下层平面均由若干个子平面构成,中层平面由若干个单独平面构成,所述子平面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设有第一连接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平面,第一连接平面一端与第一平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平面连接,第二连接平面一端与第二平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平面连接,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及第二平面与第三平面之间均形成容纳间隙,该容纳间隙用于设置中层平面,单独平面从第一连接平面、第二连接平面按照一上一下的方式交替绕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平面和第二连接平面错位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独平面的宽度等于或者小于容纳间隙的宽度,当单独平面的宽度小于容纳间隙的宽度时,单独平面与子平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平面通过第一平面编织时横跨N个针位形成,第二连接平面通过第二平面编织时横跨N个针位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平面和单独平面的宽度均大于等于1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的表面为实心平面、网孔结构或者非平面的异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为有弹织带或者无弹织带。
CN202223331672.XU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Active CN2189895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1672.XU CN218989567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1672.XU CN218989567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89567U true CN218989567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95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31672.XU Active CN218989567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895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54946B2 (ja) 導電性三層構造布帛
JP3973483B2 (ja) 伸縮性経編布地
US11434588B2 (en) Knitted spacer fabric
CN110685059A (zh) 一种提花网孔面料、鞋面及面料制作方法
US4328840A (en) Double side fabric
CN218989567U (zh) 一种具有编织效果的针织带
EP3271965B1 (en) Fabric antenna
JP2011001661A (ja) タイヤコード用すだれ織物
US4619120A (en) Double layer fabric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2007330425A (ja) X線造影糸付きガーゼ
CN103061191B (zh) 机织造纸织物,具体是成型织物
CN113358249B (zh) 一种织物型压阻传感器阵列及智能物
CN211195213U (zh) 一种防水防污飞织网布
US5480709A (en) Elastic fabric for support articles
CN219010580U (zh) 一种三层褶皱荷叶边织带结构
CN215163480U (zh) 一种四面弹性纺织面料及其应用该面料的床垫套
CN213357865U (zh) 一种层叠式尿布
CN217185423U (zh) 一种可拆卸的床垫舒适层
CN215551520U (zh) 一种防水抗菌复合功能纺织面料
CN216915095U (zh) 阻燃遮光抗静电装饰面料
CN213199030U (zh) 一种防辐射的纺织面料
CN217346978U (zh) 一种环保网布
CN109234887A (zh) 一种输出信号强度高的传感织物及其批量织造方法
CN214324411U (zh) 一种加厚保暖型针织面料
US3542027A (en) Diaper with multilayered tie-i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