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4610U - 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 - Google Patents
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74610U CN218974610U CN202223109479.1U CN202223109479U CN218974610U CN 218974610 U CN218974610 U CN 218974610U CN 202223109479 U CN202223109479 U CN 202223109479U CN 218974610 U CN218974610 U CN 2189746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rying plate
- lifting mechanism
- buckle
- guide rail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放射医学防护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且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若干个导轨,导轨沿长度方向上设置若干组卡扣组件,每组卡扣组件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的若干个卡扣,若干个卡扣与导轨活动连接;用于承载检测设备的载物板;设置在底座上升降机构,用于带动载物板上升并使载物板抵接在卡扣的上方;与升降机构通信连接的控制器。使用时,检测人员离开检测现场进行隔室曝光操作,可远程利用控制器控制升降机构,实现载物板5的升降过程,有效解决了检测人员往返操作室和被X射线照射的问题;利用升降机构带动载物板抵接在不同高度卡扣的上方,以实现对不同高度X射线检测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放射医学防护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
背景技术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规定:需要对介入放射学设备、近台同室操作的X射线机透视防护区平面进行空气比释动能率进行检测。检测需要在自动亮度控制条件下(无自动控制选择70kV、1mA),用X射线剂量率仪分别在床侧第一术者位和第二术者位平面上按足部、下肢、腹部、胸部和头部位置进行巡测,检测点距地面高度分别为20cm、80cm、105cm、125cm和155cm。
目前在进行上述两种检测时均需要检测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在机房内踩下控制踏板,使用X射线剂量率仪进行检测。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检测人员必然会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而X射线照射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另一方面操作室内难以找到针对上述高度的支撑装置,对此现有技术中的专利设计了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例如公告号为CN209332071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底板上设置四个下框架,每个下框架上设置一个上框架,两个相对的下框架表面上相对应位置上设置有20厘米高和80厘米高的开口,两个相对的上框架表面上相对应位置上设置有105厘米、135厘米和155厘米高的开口,相同高度的开口内能放入一载物板。使用时,将载物板放在对应的开口处,然后将测试设备放到载物板上进行测试。首先,该专利中设置135cm的开口不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规定,不能满足检测要求;其次,该专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需要检测人员将载物板放在不同的开口处,但无法实现远程控制,若检测人员在操作室内进行操作检测,则无法避免X射线照射,若检测人员在操作室内更换高度后,然后离开操作室进行曝光处理,则需要检测人员不断往返,操作过程存在不便利的情况。
鉴于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X射线对检测人员照射问题,同时通过远程操作以实现对不同高度X射线检测工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通过远程操作即可实现对不同高度X射线检测工作,有效避免检测人员滞留在放射场所内受到不必要的X射线照射。
为了能够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包括:
底座;
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且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若干个导轨,所述导轨沿长度方向上设置若干组卡扣组件,每组所述卡扣组件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的若干个卡扣,若干个所述卡扣与所述导轨活动连接;
用于承载检测设备的载物板;
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升降机构,用于带动所述载物板上升并使所述载物板抵接在所述卡扣的上方;
与所述升降机构通信连接的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为中空管,所述导轨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滑动连接有所述卡扣;
所述卡扣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卡扣一一对应设置的连杆、限位块和回位弹簧,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卡扣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导轨的侧壁且与所述限位块连接,所述连杆的周侧套设有所述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导轨靠近所述连杆另一端的侧壁连接,所述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远离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底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沿竖直方向的截面为L形,所述导轨的夹角处的外侧壁与所述载物板的边缘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的数量为四个,所述载物板沿竖直方向的截面为倒圆角矩形,所述载物板的四个倒圆角处分别设置四个所述导轨。
进一步地,所述回位弹簧为压缩弹簧,所述升降机构为剪叉式升降组件。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面通过所述连接件的作用以可释放的方式连接所述载物板。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升降机构顶面的第一磁铁和安装于所述载物板上的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对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邻面的磁极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布设在所述升降机构顶面的第二通孔和安装在所述载物板下表面的凸杆,所述凸杆有选择地贯穿或脱出所述第二通孔使得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面与所述载物板连接或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下表面安装有可升降的支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放在受检设备旁边,并将检测设备通过固定件固定在载物板上,检测人员离开检测现场,并隔室进行曝光操作,检测人员可远程利用控制器控制升降机构,实现载物板的升降过程,有效解决了检测人员往返操作室和被X射线照射的问题;设置不同高度的卡扣,利用升降机构带动载物板抵接在不同高度卡扣的上方,以实现载物板的距离地面的高度与检测高度相匹配,以实现对不同高度X射线检测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状态下对导轨部分剖视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支脚;2、底座;3、导轨;4、卡扣组件;5、载物板;6、升降机构;7、检测设备;8、固定件;9、第一磁铁;10、第二磁铁;11、第二通孔;12、凸杆;41、卡扣;42、连杆;43、限位块;44、回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包括底座2、导轨3、卡扣组件4、载物板5、升降机构6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
其中,底座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结构,底座2为板状结构,本实施例中选用矩形板状结构;底座2的上表面设置有四个导轨3,四个导轨3呈矩形阵列分布且沿竖直方向延伸,每个导轨3沿长度方向上均设置若干组卡扣组件4,卡扣组件4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的四个卡扣41,四个卡扣41与导轨3活动连接,即卡扣41可沿导轨3进行伸缩;载物板5用于承载检测设备7,载物板5通过固定件8对检测设备7进行固定,固定件8可选用橡皮筋等以实现对检测设备7的绑扎固定;底座2上表面设置升降机构6,升降机构6可选用电推杆或剪叉式升降组件等可以实现升降功能的机构,升降机构6用于带动载物板5上升并使载物板5抵接在卡扣41的上方,载物板5抵接在卡扣41的上方时可进行相应高度的检测工作,通过设置卡扣41的高度使得载物板5可以到达相应的检测高度,另外使用过程中升降机构6无需进行精确的升降过程,可以有效降低使用成本;控制器选用无线控制器,控制器与升降机构6通信连接,通过控制器可远程控制升降机构6的升降过程。
应当说明的是,剪叉式升降组件内也设置有电推杆等组件,可通过无线控制器控制电推杆的伸缩过程,从而实现剪叉式升降组件的升降过程,此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优选地,底座2下表面安装有可升降的支脚1。当地面不平整时可通过调节支脚1使底座2保持水平状态。必要时,底座2上可设置有牛眼水平仪(图中未示出),方便底座2校准水平状态使用。使用时,底座2与地面之间的平均高度为定值,以保证载物板5放置到卡扣41上方时距离地面的高度为标准检测高度。
在实施例一的一个优选方案中,卡扣组件4设置有五组,载物板5抵接在卡扣41上方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为20cm、80cm、105cm、125cm和155cm,分别对应人体足部、下肢、腰部、胸部、头部五个常用检测高度,进而满足检测要求。
在实施例一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中,卡扣组件4设置有四组,载物板5抵接在卡扣41上方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为80cm、105cm、125cm和155cm,而升降机构6在初始状态下(即未上升状态下),载物板5放置在升降机构6的顶面位置,此时载物板5距离地面的高度为20cm,进而满足五个高度的检测要求。
优选地,导轨3为中空管的结构,导轨3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滑动连接有卡扣41;卡扣组件4还包括连杆42、限位块43和回位弹簧44,连杆42、限位块43、回位弹簧44和卡扣41一一对应设置,连杆42的一端与卡扣41连接,连杆42的另一端贯穿导轨3的侧壁且与限位块43连接,连杆42的周侧套设有回位弹簧44,回位弹簧44优选为压缩弹簧,回位弹簧44的一端与导轨3靠近连杆42另一端的侧壁连接,回位弹簧44的另一端与卡扣41连接。
初始状态时,卡扣41凸出于导轨3的侧壁设置;升降机构6带动载物板5上升过程中挤压卡扣41,回位弹簧44收缩,卡扣41逐步缩回至导轨3内;升降机构6带动载物板5继续上升,直至载物板5与卡扣41无接触时,卡扣41在回位弹簧44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升降机构6向下运动,载物板5与卡扣41上表面抵接;升降机构6继续向下运动,与载物板5分离,此时载物板5抵接在卡扣41的上方实现高度定位过程。
具体地,卡扣41远离连杆42的一端设置有倾斜面,倾斜面朝向底座2设置。设置有倾斜面,方便载物板5与卡扣41摩擦作用时,卡扣41受到相互作用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更容易收缩至导轨3内部。
可选地,载物板5的边缘也可以设置倾斜面,倾斜面朝向卡扣41设置。设置有倾斜面,方便载物板5与卡扣41摩擦作用时,卡扣41受到相互作用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更容易收缩至导轨3内部。
优选地,载物板5沿竖直方向的截面为倒圆角矩形,载物板5的四个倒圆角处分别设置四个导轨3,导轨3沿竖直方向的截面为L形,导轨3的夹角处的外侧壁与载物板5的边缘滑动连接。这样的设计可以限制载物板5仅沿导轨3的长度方向移动,不会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转。
实施例二:
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件,升降机构6的顶面通过连接件的作用以可释放的方式连接载物板5。设置连接件可以避免载物板5上升过程中,由于与卡扣41作用过程受力不均发生翻转。
连接件的具体结构为:连接件包括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第一磁铁9安装于升降机构6顶面,第二磁铁10安装于载物板5上,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相对设置,且相邻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相邻面的磁极相反。利用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之间的吸引力,使得升降机构6的顶面与载物板5的顶面以可释放的方式进行连接。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连接件的结构不同。具体地:连接件包括若干个第二通孔11和凸杆12,第二通孔11布设在升降机构6顶面,凸杆12安装在载物板5下表面,凸杆12和第二通孔11一一对应相对设置,凸杆12有选择地贯穿或脱出第二通孔11使得升降机构6的顶面与载物板5连接或释放。本连接件的作用与实施例二中的连接件的作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是用于满足介入放射学设备在20cm、80cm、105cm、125cm以及155cm高度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需求,同时满足检测人员尽量避免接触射线的目的。
以卡扣组件4设置有四组,载物板5抵接在卡扣41上方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为80cm、105cm、125cm和155cm,而升降机构6在初始状态下(即未提升状态下),载物板5放置在升降机构6的顶面位置,此时载物板5距离地面的高度为20cm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放在受检设备旁边,并将检测设备7通过固定件8固定在载物板5上,检测人员离开检测现场,并隔室进行曝光操作。初始状态下,载物板5距离地面的高度为20cm,通过曝光操作记录第一组数据;然后检测人员通过使用控制器控制升降机构6进行上升,当载物板5在升降机构6的作用下,上升超过最低处卡扣41时,即载物板5距离地面的高度超过80cm时,检测人员使用控制器控制升降机构6下降,使得升降机构6与载物板5脱离,载物板5与最低处卡扣41抵接,此时载物板5距离地面的高度为80cm,检测人员继续进行曝光操作并记录第二组数据。同理,升降机构6继续带动载物板5上升,可以检测105cm、125cm、155cm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并分别记录第三组数据、第四组数据和第五组数据。检测结束后,根据检测设备7的记录功能分别查看五处检测高度的数据即可。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可以准确地控制检测高度,通过远程操作即可实现对不同高度X射线检测工作,同时,检测人员可实现隔室对高度进行调整,并进行曝光操作和数据记录,可以有效避免检测人员滞留在放射场所内受到不必要的X射线照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2);
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表面的且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若干个导轨(3),所述导轨(3)沿长度方向上设置若干组卡扣组件(4),每组所述卡扣组件(4)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的若干个卡扣(41),若干个所述卡扣(41)与所述导轨(3)活动连接;
用于承载检测设备(7)的载物板(5);
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的升降机构(6),用于带动所述载物板(5)上升并使所述载物板(5)抵接在所述卡扣(41)的上方;
与所述升降机构(6)通信连接的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3)为中空管,所述导轨(3)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滑动连接有所述卡扣(41);
所述卡扣组件(4)还包括与所述卡扣(41)一一对应设置的连杆(42)、限位块(43)和回位弹簧(44),所述连杆(42)的一端与所述卡扣(41)连接,所述连杆(42)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导轨(3)的侧壁且与所述限位块(43)连接,所述连杆(42)的周侧套设有所述回位弹簧(44),所述回位弹簧(44)的一端与所述导轨(3)靠近所述连杆(42)另一端的侧壁连接,所述回位弹簧(44)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扣(4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41)远离所述连杆(42)的一端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底座(2)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3)沿竖直方向的截面为L形,所述导轨(3)的夹角处的外侧壁与所述载物板(5)的边缘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3)的数量为四个,所述载物板(5)沿竖直方向的截面为倒圆角矩形,所述载物板(5)的四个倒圆角处分别设置四个所述导轨(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位弹簧(44)为压缩弹簧,所述升降机构(6)为剪叉式升降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升降机构(6)的顶面通过所述连接件的作用以可释放的方式连接所述载物板(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升降机构(6)顶面的第一磁铁(9)和安装于所述载物板(5)上的第二磁铁(10),所述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相对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一磁铁(9)和第二磁铁(10)相邻面的磁极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布设在所述升降机构(6)顶面的第二通孔(11)和安装在所述载物板(5)下表面的凸杆(12),所述凸杆(12)有选择地贯穿或脱出所述第二通孔(11)使得所述升降机构(6)的顶面与所述载物板(5)连接或释放。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下表面安装有可升降的支脚(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09479.1U CN218974610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09479.1U CN218974610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74610U true CN218974610U (zh) | 2023-05-05 |
Family
ID=86155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109479.1U Active CN218974610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74610U (zh) |
-
2022
- 2022-11-23 CN CN202223109479.1U patent/CN2189746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640736U (zh) | 一种可以实现变形及横移补偿的ct检查床 | |
US5490297A (en) | Mobile imaging table | |
US11707239B2 (en) | Radiological imaging device for lower limbs | |
CN105078504B (zh) | 检查床 | |
DE19736884A1 (de) | Erweitertes diagnostisches Magnetresonanzgerät mit Operationsfunktionalität | |
DE10142441C1 (de) | Röntgenuntersuchungseinrichtung zur Deckenmontage | |
CN212489932U (zh) | Ct检查装置 | |
CN218974610U (zh) | 介入放射学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支架 | |
CN106859682A (zh) | 高自动化的双立柱x射线摄影系统及x射线摄影方法 | |
CN205229467U (zh) | 放射介入治疗防护区剂量自动测试架 | |
CN208705481U (zh) | 一种x射线设备辐射剂量水平检测装置 | |
JP4034874B2 (ja) | 寝台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医療用画像診断装置 | |
CN112022158A (zh) | 一种核磁共振检查床 | |
CN208822806U (zh) | 一种ct检查床调节补偿装置 | |
CN215812501U (zh) | 一种站立式安检装置 | |
CN209899415U (zh) |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 | |
CN109781758A (zh) | 一种扫描齐全的安全型x射线检测设备 | |
CN205339330U (zh) | 移动病床 | |
CN212788527U (zh) | 基于高度传感器的x光屏蔽装置及x光检查装置 | |
CN210204756U (zh) | 一种带体位固定功能的防辐射型x射线机 | |
CN214104914U (zh) | 一种体检车及其车载x射线检测设备 | |
CN219439165U (zh) | 一种双下肢不等长拍片辅助器 | |
CN212698910U (zh) | 具有摄像头的x光屏蔽装置及x光检查装置 | |
CN212788511U (zh) | 具有人体高度传感器的x光屏蔽装置及x光检查装置 | |
CN219374702U (zh) | 一种防辐射遮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